前路(Meier法)坐骨神经阻滞术
- 格式:ppt
- 大小:163.50 KB
- 文档页数:5
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小知识人体最粗大的神经便是坐骨神经,人们在足部手术及膝关节下部手术过程中可利用坐骨神经麻醉阻滞技术,单一利用坐骨神经麻醉阻滞能让患者的小腿内部及足部内侧面区域麻醉,整体麻醉效果较为理想。
坐骨神经阻滞属于一种局麻方法,将麻醉药物注入到坐骨神经旁,暂时阻滞坐骨神经传导功能,使坐骨神经支配的区域感受不到疼痛,坐骨神经作为人体最为粗大的神经,自梨状肌大孔出骨盆,在臀大肌深面,自股骨大转子及坐骨结节下降至大腿后侧,能支配人体小腿及足部,在麻醉阻滞过程中还需把握坐骨神经的影响范围,采取侧卧位坐骨神经阻滞及平卧位坐骨神经阻滞。
坐骨神经阻滞适应症该麻醉方式在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引发的综合征诊断及治疗中应用,对治疗坐骨神经根性痛及坐骨神经干性痛具有一定价值。
坐骨神经阻滞在足外侧及内侧脚趾手术中具有应用价值,也能在下肢麻醉手术中广泛应用。
坐骨神经阻滞禁忌症针对没有明确诊断的患者,无法利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一旦对患者进行阻滞,可能导致患者实际病情被掩盖,无法及时诊断患者疾病,甚至发生误诊问题。
不能良好配合的患者也不能采取坐骨神经阻滞。
针对需要注射的位置,皮肤会诱发感染,或者引发全身性炎症,患者谨慎展开坐骨神经阻滞,针对全身感染的患者也要慎重进行坐骨神经阻滞。
部分患者合并出血倾向,此类患者无法使用坐骨神经阻滞。
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禁忌坐骨神经阻滞。
也有一些患者对麻醉药物过敏,此类患者需明确过敏原,部分患者无法采取坐骨神经阻滞。
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相关技术①后入路阻滞:麻醉阻滞患者应当保持侧卧,使阻滞侧在上方,身体保持屈膝及屈髋的状态。
股骨大转子及髂后上侧划线,将各个中点连接成为一条垂直线,通过股骨大转子及骶裂孔划一条直线,找到两条线的交点,这两个点便是麻醉阻滞穿刺点。
穿刺针经过穿刺点垂直进入,直到患者有异样的感受。
若在穿刺后患者没有感到异样,但碰触到患者骨质,此时穿刺针应当适当倾斜偏进内侧后进针,直到划过骨面,找到坐骨神经所在位置。
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徐旭仲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区域神经阻滞具有全身影响小和术后镇痛时间长等优点。
坐骨神经阻滞难度较大,近年随着研究的深人,涌现出许多改良的简明有效的穿刺方法,特别是辅助技术如神经刺激器,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其成功率大大提高,逐渐应用于临床。
现就应用解剖,穿刺径路及辅助技术应用等进行综述。
1.应用解剖坐骨神经是全身最粗大,最长的神经,起始段最宽可达2cm,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后,位于臀大肌深面,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下行至股后区,继而在股二头肌深面下行,一般在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两大终支。
胫神经较腓总神经粗大,神经束间的结缔组织较多,排列较疏松。
在坐骨神经自起始至股部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之间有较厚结缔组织相隔,没有任何神经纤维的交通支往来,胫神经位于内后侧, 腓总神经位于前外侧[1]。
坐骨神经干的表面投影:自坐骨结节和大转子之间连线中点,向下至股骨内,外侧踝之间中点连线,此线上2/3段,为其投影。
2.穿刺径路2.1 腘窝侧路:患者仰卧,膝关节完全伸展,足与水平面成90度,在股二头肌与股外侧肌之间的凹槽,股骨上髁最突点往头端约7cm处为穿刺点,平行进针,抵到股骨后退针至皮下,穿刺针与水平面成30度再进针。
2.2腘窝后路:患者俯卧,膝关节完全伸展,取在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之间的中点,腘窝摺痕上约7cm处为穿刺点,垂直进针。
2.3 经典前路:连接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称上线,并将其三等分,然后由股骨大转子作一平行线称下线,由上线中内1/3交界处作一垂线,该垂线与下线交点为穿刺点。
垂直进针直至抵到股骨,调整方向略向内侧以越过股骨再进针约2-3cm。
2.4 改良前路:画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的连线,经过此线中点画一垂线,第二条线向尾8cm处为穿刺点,垂直进针约10.5cm。
还有一种方法为在小转子水平下4 cm 穿刺,垂直进针。
2.5 经典后路: 画髂后上棘至大转子的连线,经过此连线中点作一垂线并向下延伸4cm处为穿刺点。
神经阻滞术的操作规程神经阻滞术是一种通过在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其冲动传导,使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的技术。
以下是神经阻滞术的基本操作规程:1.了解解剖结构:进行神经阻滞术之前,必须熟悉局部解剖结构,了解穿刺针所要经过的组织,以及附近的血管、脏器和体腔等。
常用神经阻滞有肋间、眶下、坐骨、指( 趾 ) 神经干阻滞,颈丛、臂神经丛阻滞等。
2.准备药品和器械:根据阻滞的部位,选择适当的局麻药,例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以及用于注射的针头、注射器等。
确保药品和器械准备齐全,并注意检查药品的有效期和器械的消毒情况。
3.确定穿刺点:根据需要阻滞的神经分布情况,确定穿刺点。
一般而言,穿刺点应选择在神经干或丛的周围,以确保能够最大限度地阻滞神经冲动传导。
4.消毒:对穿刺点及其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一般使用碘伏或酒精消毒液。
注意消毒范围要足够大,以避免感染。
5.穿刺:在消毒后的皮肤上注射一定量的局麻药,然后使用穿刺针沿着局麻药形成的液囊进行穿刺。
穿刺过程中要保持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6.确定阻滞效果:穿刺成功后,观察一段时间,确认神经阻滞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如果阻滞效果不佳,可以重复注射局麻药,或选择其他阻滞部位进行操作。
7.术后处理:术后要对穿刺点进行适当的包扎和压迫,以防止出血和感染。
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感觉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神经阻滞术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局麻药过敏、注射部位血管损伤、神经损伤等。
因此,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同时,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感觉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如有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此外,为了确保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安全性,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射前应先回抽,确保穿刺针未进入血管或腔隙。
2.注射局麻药前应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避免局麻药过敏反应的发生。
3.注射局麻药时应缓慢注入,避免快速注射导致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
4.在注射过程中要保持穿刺针的位置固定,避免针头移动或刺入其他组织。
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小知识坐骨神经阻滞是局部麻醉之一,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到坐骨神经旁,让坐骨神经传导功能暂时受到限制,确保在手术过程中不会产生疼痛感。
坐骨神经由腰4至骶3前支组成,也是人体内最大、最粗的神经,主要支配小腿和足。
在膝关节、足部手术时会应用到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良好,不会产生疼痛感。
1坐骨神经解剖坐骨神经来自骶神经丛(L4-S3),神经根出发后在梨状肌前方这一层次形成坐骨神经,位于梨状肌正下方水平,从坐骨大孔从骨盆,在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间下行。
在大腿上中2/3,一直走在大腿后方一般到下1/3处,分层了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股骨大转子的顶点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它与腘窝上极这个点的连线可反映出坐骨神经在大腿后方的行径。
臀大肌下坐骨神经体表定位的步骤具体如下:患者在病床上呈侧卧位,由专业医师描绘出股骨大转子的半圆形轮廓,并标记出股骨大转子的中点,用手触摸的方式确定髂后上脊,由该两中点作一条直线,测量并做好标记,在中点处做一条垂直线,下放5cm位置就是臀大肌下坐骨神经在体表的行走位置。
在确定腘窝坐骨神经时,患者呈俯卧位,膝盖略微弯曲,在膝盖后方皮肤褶皱上的7-9cm处画出一条连接股二头肌肌腱外侧面和半膜肌肌腱内侧面的直线,这条连接线的中点就是腘窝坐骨神经体表位置。
坐骨神经感觉支配的区域包括股后侧皮神经、腓总神经、腓深神经、腓浅神经、腓肠神经、足底外侧神经、足跟神经、足底内侧神经。
当完全阻滞股神经及坐骨神经时,基本可以完全阻滞所有下肢感觉神经,因此可以满足下肢手术的需求。
2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适应症(1)坐骨神经阻滞麻醉适用于坐骨神经疼痛、梨状肌受伤后的治疗诊断,在坐骨神经根性疼痛、干性痛方面价值非常突出;(2)如果患者足外侧以及足部第三、第四、第五趾的手术,可以应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如果配合阻滞股神经应用,可让下肢手术顺利开展。
3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禁忌症(1)诊断结果不明确的患者,不能使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避免出现掩盖病情的情况;(2)无法配合这种麻醉方式的患者;(3)注射局部麻醉药物的皮肤出现感染,或是患者本身有炎症性病灶,一定要慎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于全身感染症状严重的患者,要经过专业医生的评估之后才可使用;(4)对于心肺功能不全、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不能使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5)部分患者体质比较特殊,对麻醉药物十分敏感,这类患者不能使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
一:头部★1。
三叉神经节阻滞麻醉从颧弓后1/3下方,口角外侧2.5cm稍上,正对第2磨牙处进针.沿下颌支内面刺向后内方,进针至翼突基底部,到卵圆孔的前方,用X线证实针位,再退针,改向后上刺入卵圆孔,到三叉神经节内,注射麻药。
★2。
上颌神经阻滞麻醉稍张开口,在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刺入,进针至翼突基底部时,退针转向前上,经翼突外侧板前缘刺入翼腭窝,上颌神经经过此处(深度约4.5cm),注入麻药。
★3.下颌神经阻滞麻醉稍张口,在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刺入,进针至翼突基底部时,退针转向后上,经翼突外侧板后缘至卵圆孔,下颌神经经此处出颅(深度约4cm),注入麻药.★4。
下牙槽阻滞麻醉从口内下颌第3磨牙后1。
5cm,相当于下颌支前缘内侧的颊粘膜处刺入,与下颌磨牙咬合面平行,沿粘膜及下颌支之间缓缓进针2.5~3。
5cm,当下颌磨牙与舌前部出现异感,即可注入麻药。
★5.面神经阻滞麻醉在乳突前缘和下颌支后缘的中点或乳突尖前方0。
5cm处,即在外耳道下方垂直刺入,触到乳突前缘后转向内上,沿骨面推进1.5cm,即达茎乳孔,注入麻药,治疗面神经痉挛。
★6.舌咽神经阻滞麻醉在外耳门下方,乳突前缘稍前方垂直刺入,进针1。
25~2。
5cm,达茎突部位,过茎突后方继续进针1.25~2.25cm,针尖至颈静脉孔下方,注入麻药.二:颈部(3静脉穿刺5神经阻滞)★静脉穿刺定位:★(1)颈内静脉1.前路:①穿刺点:颈动脉三角下端处,触及动脉搏动点外侧旁开0。
5—1cm,相当于喉结水平进针;②方向:指向锁骨上小窝;③角度:针干与皮肤呈30-40°;④规避:避免气胸,易误伤动脉。
2.中路:(首选)①穿刺点:下段位于锁骨上小窝的中心位置,在其顶端距离锁骨上缘2—3横指处作为进针点;②方向:与中线平行指向下;③角度:针干与皮肤呈30°;试探未成功,针尖向外后偏斜5-10 °指向肌肉锁骨头内侧后缘,常能成功。
3.后路:①穿刺点: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中、下1/3交点处或锁骨上2—3横指处作为进针点;②体位:肩部垫高,头尽量转向对侧;③方向:肌肉深面指向胸骨上窝;④角度:针干一般保持水平位;⑤规避:不宜过分向内侧深入,易误伤动脉.★ (2)颈外静脉穿刺穿刺时可选在锁骨上方6cm处的胸锁乳突肌浅面至该肌后缘的一段,穿刺方向可沿胸锁乳突肌后缘斜向前下。
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你了解的知识有多少坐骨神经是人体中尤为粗大的一类神经结构,通常会在膝部以下以及足手术时应用到坐骨神经阻滞技术,其技术的应用能够麻醉手术的区域形成一定的疼痛缓解效果,暂时抑制坐骨神经传导功能,使得病患在手术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疼痛感。
在该篇科普文中主要针对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相应的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技术进行分析。
一、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适应症当坐骨神经受到压迫或损伤时,会引起腰部、臀部、腿部和脚部的疼痛。
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可以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麻醉技术结合使用。
坐骨神经阻滞麻醉通常会被应用到梨状肌损伤以及坐骨神经疼痛等的治疗诊断工作中,其在坐骨神经干性痛等方面具有的医疗价值极高。
二、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适应症禁忌症1.病患心肺功能不全,存在出血倾向。
2.无法主动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方式的病患。
3.病患身体体质较为特殊,对于麻醉药物的敏感度较高。
4.病患在注射局部麻醉药物时,会产生皮肤过敏、感染等的症状,病患自身存在炎症性病灶,需要谨慎使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技术。
5.病患诊断结果不明确,不可应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技术,防止其技术在应用之后影响到病患病情的诊断,掩盖患者病情。
三、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技术第一,臀下入路阻滞技术。
该技术主要会被投用至肥胖病患群体之中,在进行下肢手术时使用其技术,同时配合应用单次隐神经阻滞以及连续腰从阻滞等技术,病患要以侧卧姿势接受穿刺,确认并标记病患坐骨结节以及股骨大转子的位置,连线坐骨结节以及股骨大转子,在连线中心点的位置朝下方做出垂直线,不断延伸该垂直线,让其长度延展至四厘米左右后,触摸皮肤凹陷位置,其被当做穿刺点。
病患皮肤要和穿刺针保持80度的角度,在回抽实验无血后,将局部麻醉药物缓慢推注肌肉,其剂量要控制在20至30毫升范围。
第二,传统后侧入路。
病患侧卧,保持屈膝屈髋的状态,在髂后上棘以及股骨大转子位置连线,由二者连线中点做垂直线,并在病患骶裂孔以及股骨大转子位置做连线,二者连线相交位置为穿刺点。
神经阻滞疗法神经阻滞疗法是一种通过注射药物或物理刺激来阻断神经功能传导的治疗方法,包括化学性和物理性两种。
化学性神经阻滞主要采用局部麻醉药物阻断神经传导功能,可用于手术中镇痛和疼痛治疗。
物理性神经阻滞则使用加热、加压、冷却等物理手段阻断神经传导功能。
神经阻滞疗法的机理主要是通过阻断痛觉的神经传导通路来实现镇痛作用。
局部麻醉药及神经破坏药能够抑制神经细胞膜内外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流动,甚至引起细胞膜变性、细胞坏死,从而阻断神经纤维内神经冲动的传导。
此外,神经阻滞疗法还能改善血液循环、抗炎症等,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
神经阻滞疗法的特点包括镇痛效果可靠、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治疗范围及时效可选择性强、副作用小、疗效和操作技巧关系密切等。
神经阻滞疗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几乎可以用于治疗人身各部位各种性质的疼痛和许多非疼痛性症状与疾病。
但在选择适应症时,也要注意发展变化,不能不分时机对所有患者一概使用。
禁忌症包括精神失常者、穿刺部位有感染病灶者、有出血倾向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者、对局麻药过敏者、低容量血症者等。
对原因不明的疼痛,务必在明确病因诊断后,再使用神经阻滞疗法,以免延误病情。
神经阻滞术前患者的准备:在进行神经阻滞治疗前,需要进行心理准备。
医生应向病人详细说明治疗方法、目的、可能产生的正常反应、穿刺及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感受,以及可能发生的副作用。
对于一些创伤较大、操作复杂的神经阻滞术,需要预先给予镇静药物。
少数情况下还要给予抗胆碱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
病人口服安定0.1~0.2mg/Kg,除了能镇静和提高肌颤搐阀值外,对局麻药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作用也有轻度对抗和发挥保护作用。
对既往有局麻药异常反应史者,应做药物过敏试验。
长期服用加热镇痛药者,应查出凝血时间。
对老年人行椎管内阻滞前应拍摄脊椎X光片,以除外可能存在的异常结构,帮助选择穿刺部位。
行腹腔神经丛阻滞前,有条件的应作CT检查,以测量从穿刺点到腹主动脉后壁的距离。
科普一下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小知识作者:尹建军来源:《人人健康》2019年第08期在人体中最粗大的神经结构就是坐骨神经。
一般在进行足手术以及膝部以下的手术时都会使用坐骨神经阻滞技术,单独使用坐骨神经阻滞技术能够使患者的小腿部位以及足内侧面部位之外的所有膝盖部位以下的手术区域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
第一,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主要适用于坐骨神经痛以及梨状肌受到损伤之后产生的综合征的治疗诊断,针对于坐骨神经根性痛以及坐骨神经干性痛的诊断鉴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第二,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能够应用在患者的足外侧以及足部第3.4.5趾的手术,如果同时阻滞股神经,也可以应用在患者的下肢手术麻醉中。
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禁忌症第一,未进行明确的诊断的患者,不能使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避免造成对病情产生掩盖的现象发生。
第二,不能良好的配合的患者。
第三,需要进行注射的部位皮肤出现一定的感染,或者有一定的炎性病灶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全身感染者也要谨慎使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
第四,有一定的出血倾向的患者也不能使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
第五,心肺功能严重不全的患者不能使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
第六,对于局麻药物有一定的过敏症状的患者不能使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
第一,传统后侧入路。
患者应当保持侧卧、阻滞侧在上方,同时也要保持屈膝屈髋。
通过股骨的大转子与髂后上棘作一连线,连线中点作一条垂直线,以及通过股骨大转子与骶裂孔做出一条连线,两线的相交点即位穿刺点。
采用穿刺针经由穿刺点垂直剌入,直至感受到异样。
如果没有出现异样,但是触及到了骨质,这时可以将穿刺针稍微倾斜偏向内侧之后在进针。
直到划过骨面,最终抵达至坐骨切迹。
出现异样之后要将针退出数毫米,并将20ml的局麻药物注入。
第二,膀胱结石位入路。
患者呈仰卧的姿势,并由助手对患者提供帮助,使患者的髋关节能够弯曲90°并略内收,使患者的膝关节弯曲90°,患者的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之间的连线中点就被称为穿刺点。
超声引导下的前路坐骨神经阻滞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的前路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53例行下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27例患者接受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观察组前入路坐骨神经阻滞。
比较两组超声识别、穿刺情况、神经阻滞效果及麻醉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超声识别时间、坐骨神经距体表距离低于对照组(P<0.05),穿刺时间及进针深度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阻滞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的前路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作用显著,值得推荐。
【关键词】超声;前路;侧路;路坐骨神经阻滞Anterior Sciatic Nerve Block Guided by UltrasoundTan Wenxing(Wusheng people's hospital, anesthesia, Sichuan Guangyuan 638400)[Abstract] Objectiv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anterior sciatic nerve block guided by ultrasound in lower extremity surgery. Method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linical data of 53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surgery, 27 patients received the lateral approach sciatic nerve block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anterior approach sciatic nerve block. Compared the ultrasonic identification, puncture, the effect of nerve block and the effect of anesthesi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ime of ultrasonic identification and the distance of the sciatic nerve to the body surfac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while the puncture time and the depth of inje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more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effect of nerve block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P<0.05); While the anesthetic effect of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no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anterior sciatic nerve block guided by ultrasou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ower limb surgery, and is worthy of recommendation.[Key words] Ultrasound; Anterior approach; Lateral approach; Sciatic nerve block 坐骨神经阻滞是临床下肢手术中常用的镇痛方法,引起具有较好的镇痛性、安全性,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外科手术中[1]。
神经阻滞的操作方法
神经阻滞是一种医学操作方法,用于减轻或阻断神经的传导,常用于麻醉或疼痛管理。
这里提供几种常见的神经阻滞操作方法:
1. 局部浸润麻醉: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射到目标区域周围的组织中,以阻断感觉神经的传导。
常见的局部浸润麻醉包括皮下浸润、关节周围浸润等。
2. 逐渐阻滞法:通过逐渐注射麻醉药物,在特定的解剖结构或区域阻断神经的传导。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神经阻滞,如神经丛阻滞或神经导管阻滞。
3. 穿刺神经阻滞:通过穿刺皮肤和组织,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入特定区域,以阻断神经的传导。
例如,在硬膜外腔注入硬膜外麻醉药物。
4. 中枢神经阻滞:通过注射麻醉药物到脊髓周围的腔隙(如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以阻滞神经传导。
常见的中枢神经阻滞包括脊髓麻醉和硬膜外麻醉。
5. 神经导管阻滞:在目标神经周围放置导管,以便随时注射麻醉药物,实现神经阻滞。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长时间的麻醉或疼痛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神经阻滞应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和监控,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操作前请咨询医生进行适当的评估和指导。
坐骨神经阻滞,您了解多少相关麻醉知识?坐骨神经阻滞是一种区域阻滞麻醉的方法,也是一种以神经阻滞为基础的麻醉。
其特点是既能达到麻醉的效果,又能保证足够的安全性。
该技术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随后,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现在已经广泛用于骨科麻醉、疼痛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那么关于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还有哪些事是我们还不知道的?接下来,就让我一一向大家介绍。
1.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简介坐骨神经阻滞即在局麻药作用于坐骨神经后,在坐骨神经周围形成一个浸润包裹,通过影响神经纤维传导疼痛信号产生麻醉效果。
这种麻醉方式不会影响脊柱,因此不会引起脊柱侧弯或弯曲。
此外,由于药物不通过血脑屏障,因此对大脑意识没有影响。
2.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适应症坐骨神经阻滞麻醉适应症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各种慢性疼痛的治疗,如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足跟痛等。
(2)下肢手术麻醉需要。
(3)改善坐骨神经周围血液循环。
(4)其他疼痛疾病的鉴别诊断。
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可以用于小儿骨外科手术的麻醉,但因其操作相对复杂,因此临床应用需要超声引导。
3.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禁忌症(1)脊柱骨折和畸形的患者:椎体骨折、先天性脊柱畸形、下肢感觉异常、严重脊髓疾病等,是禁忌的。
(2)穿刺部位感染。
(3)对局麻药过敏的患者: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中使用的局麻药对某些药物过敏,这是不适合使用的。
(4)全身情况差:由于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或无法耐受麻醉方法,因此不适合使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
4.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麻醉药物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时局麻药常混合低浓度使用,常用的酰胺类局麻药包括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
利多卡因是一种中效局麻药,也是唯一具有抑制心率失常的麻醉药物,应用广泛。
罗派卡因是一种长效类局麻药,低浓度具有感觉和运动分离效应。
安全范围大,常联合利多卡因低浓度应用于坐骨神经阻滞。
布比卡因也是长效局麻药,性能稳定,由于其心脏毒性大,应低剂量使用,应用于坐骨神经阻滞使用较少。
什么是神经阻滞疗法在现代医学的众多治疗手段中,神经阻滞疗法是一种颇为独特且有效的方法。
但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可能对其知之甚少。
那么,究竟什么是神经阻滞疗法呢?简单来说,神经阻滞疗法是指在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或者是注射其他一些药物,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以达到治疗疼痛或其他疾病的目的。
我们身体内的神经系统就像是一个复杂的网络,负责传递各种信息,包括疼痛信号。
当身体某个部位出现问题,比如受伤、发炎或者发生病变时,疼痛信号就会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让我们感觉到疼痛。
而神经阻滞疗法就是在这个传递过程中“做手脚”,通过阻断神经的传导,让疼痛信号无法顺利到达大脑,从而缓解疼痛。
神经阻滞疗法所使用的药物通常包括局麻药,比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等。
这些局麻药能够暂时地阻断神经的传导功能,让神经“安静”下来。
除了局麻药,有时还会使用一些其他的药物,比如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神经周围的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疼痛。
另外,也可能会使用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帮助受损的神经修复和恢复功能。
神经阻滞疗法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说,对于各种慢性疼痛,如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疼痛、三叉神经痛等,神经阻滞疗法往往能发挥很好的效果。
以肩周炎为例,患者的肩部往往会有剧烈的疼痛,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通过在肩部的神经周围进行阻滞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让患者能够进行肩部的康复锻炼,促进病情的恢复。
再比如,对于一些急性疼痛,如手术后的疼痛,神经阻滞疗法也能提供很大的帮助。
手术后的疼痛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不仅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还可能影响身体的恢复。
通过在手术部位的神经周围进行阻滞,可以大大减轻患者的疼痛,有利于术后的康复。
此外,神经阻滞疗法还可以用于治疗一些非疼痛性的疾病。
比如,面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地抽搐。
通过对支配面部肌肉的神经进行阻滞,可以减轻肌肉的痉挛,改善症状。
骨科手术中神经阻滞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标题:骨科手术中神经阻滞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摘要:随着骨科手术的不断发展,神经阻滞技术在减少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减轻手术疼痛、降低手术并发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综述了骨科手术中神经阻滞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包括神经阻滞技术的原理、分类及其在不同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对于提高骨科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患者术后痛苦,神经阻滞技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引言随着骨科手术技术的进步和患者对手术痛苦要求的提高,传统的全身麻醉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
神经阻滞技术作为一种非药物性局部麻醉手段,在骨科手术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对骨科手术中神经阻滞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神经阻滞技术的原理及分类神经阻滞技术是通过阻断神经传导,从而实现局部麻醉的目的。
常用的神经阻滞技术包括局麻药神经阻滞、周围神经阻滞和连续神经阻滞。
其中,局麻药神经阻滞是通过向神经周围注射局麻药使神经传导中断,周围神经阻滞是通过在神经旁边置入阻滞装置阻止神经冲动传导,而连续神经阻滞是在导管中持续输注局麻药实现神经阻滞。
不同类型的手术需要选择不同的神经阻滞技术,具体选择应根据手术部位的解剖结构、对神经的阻滞要求和患者的疼痛敏感度等因素综合考虑。
三、神经阻滞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神经阻滞技术在骨科手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关节置换手术关节置换手术是骨科手术中的一种重要操作,常见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神经阻滞技术可以在手术中起到很好的镇痛效果,减少术后镇痛剂的使用。
例如,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通过股神经阻滞或腘窝神经阻滞可以有效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骨折手术骨折手术是骨科手术中的常见操作,通过神经阻滞技术可以减轻术后疼痛、降低全身麻醉风险。
例如,腕部骨折手术中,桡神经阻滞可以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避免手术期间对镇静剂的需求。
3. 跖趾手术跖趾手术包括足底疗法、足背疗法等,常见于足部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