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写作技法之铺垫
- 格式:docx
- 大小:20.66 KB
- 文档页数:6
小小说写作技法之铺垫_写作技巧小小说写作技法之铺垫作者/李严【基础知识】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铺陈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小小说里,为了显示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之间关系发展的合理性,增强高潮的必然性和真实感,使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显得自然,作者常常安排一系列非主要情节或细节,作为作品的主要情节发生、发展的准备,这就是铺垫。
【写作技法】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铺垫可以分为以下两类:正铺、反铺。
正铺是铺垫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做顺向铺垫。
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逆向铺垫。
顺向铺垫预示的方向和情节发展的趋向相一致,如莫泊桑的《项链》。
《项链》的结局看似意料之外,实在情理之中。
直到最后佛来思节夫人才道破项链是假的,这不仅使玛蒂尔德大吃一惊,也会使读者大吃一惊。
而实际上作者已多次运用铺垫手法作了巧妙的暗示。
当玛蒂尔德去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十分大度,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
玛蒂尔德去还项链时,对方竟没有打开盒子看。
如果原来借出的是一条价值昂贵的真品的话,这一举动就难以相信了。
再说玛蒂尔德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过这个盒子”。
可见借来的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
这里,作者反复运用铺垫的手法作出暗示,使最后的结局水到渠成。
逆向铺垫的方向则与情节发展的潜在趋向完全相反,最后的结局与铺垫的方向形成巨大的反差,往往大出读者的意料,但更加耐人寻味。
这一类作品,情节跌宕,意味深长,意蕴丰富而深刻,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采用的就是这种逆向铺垫的手法。
作品一开头就交代“我”的家庭经济如何拮据,母亲为此感到十分痛苦。
一天,接到了“我”的叔叔于勒的来信,说发了财,就会回家。
这喜讯唤起了全家人无限希望,于勒的信成了全家人的福音书。
他们日夜盼望于勒回来,“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在层层铺垫之后,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全家人意外地发现于勒竟是一个穷途潦倒、靠卖牡蛎为生的老水手。
[写作] 101谈写作(九十九)《详论铺垫(上)》铺垫是所有写作技巧中,最难的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
用大神骷髅精灵的话来说,铺垫占到了所有笔墨的九成九,最后那一巴掌拍死只占一分,读者好爽!这是俗话了,那么铺垫到底有什么作用,又该如何运用铺垫呢?且听101给大家细细分析。
先上一段网络上找来的有关铺垫的定义: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
(1)铺垫的特点: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2)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3)铺垫的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
(4)铺垫的种类:①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有正铺.反铺。
正铺是铺垫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做正面铺垫。
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铺垫。
②从铺垫的手法来分,又有伏笔铺垫.悬念铺垫(又叫垫衬). 铺陈铺垫(用铺陈事物的方法,渲染气氛,制造声势)之别。
宝玉挨打是伏笔铺垫,红楼梦序曲是悬念铺垫。
下面101从自己理解的角度,结合一些网文和金庸小说情节进行分析。
一. 铺垫的作用:1)造势,让情节更加的有戏剧性,人物情绪更加强烈。
例如:那破庙到处漏水,众人铺盖也不打开了,各寻干燥之地而坐。
高根明.梁发和三名女弟子自去做饭。
岳夫人道:“今年春雷响得好早,只怕年成不好。
” 令狐冲在殿角中倚着钟架而坐,望着檐头雨水倾倒下来,宛似一张水帘,心想:“倘若六师弟健在,大家有说有笑,那便开心得多了。
”这一路上他极少和岳灵珊说话,有时见她和林平之在一起,更加避得远远的,心中常想:“小师妹拚着给师父责骂,盗了《紫霞秘笈》来给我治伤,足见对我情义深厚。
我只盼她一生快乐。
我决意找到秘笈之后,便自刎以谢六师弟,岂可再去招惹于她?她和林师弟正是对壁人,但愿她将我忘得干干净净,我死之后,她眼泪也不流一滴。
”心中虽这么想,可是每当见她和林平之并肩同行.娓娓而谈之际,胸中总是酸楚难当。
铺垫的作用铺垫,顾名思义,是指为某个事件、行动、话题等做准备工作,为其做一个合理、完整的铺垫,以引发读者的兴趣,增加文章的吸引力。
铺垫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它的作用不可小觑。
首先,铺垫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阅读的选择多样且丰富。
而作为一名写作者,想要吸引读者的关注并留住他们的目光并不容易。
因此,铺垫成为了吸引读者的第一步。
通过一个巧妙的铺垫,可以勾起读者的好奇心,让他们产生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
其次,铺垫可以为接下来的内容做好铺垫,引导读者进入主题。
铺垫可以借助相关的故事、引用的名言、生动的描写等手法来调动读者的心情,从而使读者更容易接纳后续的内容。
铺垫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读者是否愿意继续往下读下去,因此,在选择铺垫的方式上,需要具备一定的策略和技巧。
再次,铺垫可以为写作的主题提供一个背景和环境。
有时候,一个主题或者事件本身并不容易为读者所理解或接受,此时,铺垫可以为主题提供一个更加详细的背景和环境,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比如,在谈论某个历史事件时,可以先介绍一些背景知识,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该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铺垫也可以为写作增加一些情感色彩,使其更加生动且具有感染力。
铺垫中可以融入一些个人经历、情感故事等,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这样会让读者更容易被文章所打动,更容易产生共鸣和共情,增加读者对文章的认同感和喜爱度。
最后,铺垫还可以为文章的结构和逻辑提供一个引导和连接的作用。
通过巧妙的铺垫,可以让读者更好地跟随思路和逻辑来阅读,减少写作中的理解障碍和操作困难。
铺垫可以起到引导读者的作用,让他们更加顺利地从一种思维状态过渡到下一种思维状态。
综上所述,铺垫的作用多种多样,不仅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可以为接下来的内容做好铺垫,引导读者进入主题。
此外,铺垫还可以为写作的主题提供一个背景和环境,增加文章的情感色彩,为文章的结构和逻辑提供一个引导和连接的作用。
铺垫七大技巧铺垫七大技巧铺垫是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导读者进入文章的主题。
在写作中,我们需要使用一些技巧来进行铺垫。
下面介绍七种铺垫技巧。
一、问题引入法问题引入法是指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这个问题可以是与文章主题相关的,也可以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但需要与文章主题有一定联系。
通过提出问题,读者会自然而然地想要知道答案,从而进入文章。
二、故事引入法故事引入法是指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这个故事可以是真实的经历,也可以是虚构的故事。
通过讲述故事,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并且更容易被吸引进入文章。
三、数据引入法数据引入法是指通过提供一些数据或者统计数字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这些数据可以与文章主题有关联或者仅仅是一个有趣的数字。
通过提供数据,读者会对文章所涉及到的话题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四、名言警句法名言警句法是指通过引用一些名人的名言或者警句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这些名言或警句可以与文章主题有关联,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思想。
通过引用这些名言或警句,读者会对文章产生一定的兴趣,并且更容易理解文章主题。
五、比喻引入法比喻引入法是指通过使用比喻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这个比喻可以与文章主题有关联,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思想。
通过使用比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并且更容易被吸引进入文章。
六、背景介绍法背景介绍法是指通过提供一些背景信息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这些背景信息可以与文章主题有关联,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思想。
通过提供背景信息,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并且更容易被吸引进入文章。
七、反面例子法反面例子法是指通过提供一些反面例子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这些反面例子可以与文章主题有关联,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思想。
通过提供反面例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并且更容易被吸引进入文章。
结语以上是七种常见的铺垫技巧,每一种技巧都有其独特的优点。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文章主题和读者的兴趣选择合适的铺垫技巧。
写作中的情节铺垫写作是一门艺术,而情节的铺垫是使作品更加丰满、吸引人的重要手段。
情节铺垫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让他们沉浸于故事中,也可以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写作中的情节铺垫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用的技巧。
一、情节铺垫的重要性情节铺垫是一篇作品的基础,它为故事的发展做好了准备。
良好的情节铺垫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同时也能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个故事如果缺乏情节铺垫,就会显得单薄、无趣,读者可能会迅速失去兴趣。
情节铺垫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为主线故事的展开奠定基础。
通过适当的情节铺垫,作者可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让他们想要继续往下读下去,了解故事的发展和结局。
情节铺垫可以包括对主要人物的背景介绍、事件的发生背景、环境描写等,这些都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背景。
二、情节铺垫的技巧1. 人物描写在情节铺垫中,对主要人物的描写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性格、背景等方面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并对他们的行为和动机有所了解。
可以通过深入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感受,让读者更加投入到故事中。
2.事件描写情节铺垫还可以通过对事件的描述来引发读者的兴趣。
这些事件可以是故事中的关键事件,也可以是一些小细节。
通过对事件的描写,可以创造紧张、悬疑、有趣或者感人的氛围,让读者产生无法抗拒的阅读欲望。
3.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情节铺垫中常用的技巧之一。
通过对场景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故事的背景和氛围。
环境描写可以包括时间、地点、气候、建筑物等方面,通过细致而生动的描写,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
4.对话描写对话是情节铺垫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话,作者可以展现人物之间的关系、性格以及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通过恰当的对话描写,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5.伏笔的使用在情节铺垫中,伏笔的运用可以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和悬疑性。
通过在情节铺垫中埋下一些暗示和线索,作者可以在后续的故事中逐渐揭示真相,让读者产生回味和想象的空间。
小说写作丨增强读者期待感的重要技巧,铺垫解析,附例子铺垫是什么?文学创作过程中,铺垫就是为人物、事物、情节的发展,所做的前期准备。
这个解释,稍微有些笼统,今天我们将从其在小说三要素中的作用给予一个较为详细的介绍,同时,就著名文学作品中某些桥段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铺垫是在人物准备出场或者某个事件即将发生,为突出人物性格、暗示人物未来命运,使故事脉络清晰、逻辑自然,增强故事或是人物的代入感,使读者阅读爽感倍增,而使用的系列对非主线情节或是对细节细腻的描写。
铺垫说白了就是种烘托的描写手法,是作者对对象,如人、物、情节、桥段等做的提前性基本描述。
铺垫的最重要作用就是给小说中情节高潮做引子,毫不夸张的说,没有铺垫就没有高潮。
我们从小说三要素来看看铺垫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一、人物上,当一个重要角色即将登场,为给人物造势,吸引读者,让读者好奇、期待,我们都会用到铺垫。
小说人物的出场或是直入主题或是婉转曲折,那么,人物出场的铺垫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今天我们以曹雪芹的《红楼梦》稍作分析。
这部宏大的长篇巨制,将小说创作手法运用的淋漓尽致,其中以人物描写更甚。
我们只就网文中常用的一些手法,在《红楼梦》中进行浅显的印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伏笔手法,在人物即将登场的前面几章(重要人物,对剧情推动起关键性作用的角色,甚至在前面几十章)开始挖坑,让读者有印象,对他产生好奇。
在后面的情节中,角色顺理成章登场,毫无违和感。
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逻辑严谨性。
《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有这样一段描写“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众所周知,封建礼制下,毫无女权可言。
王熙凤放浪形骸但又使众人噤若寒蝉的出场,与当时礼制矛盾冲突。
不见其人,先问其声就让读者开始揣测了,这人究竟是谁呢?再看看“恭肃严整”的众人,读者想到的,来者必然其势不小,而且是在贾府德高望重的老祖宗的房子里,“放诞无礼”有这等影响力,这人究竟会是谁呢?通过这一系列的伏笔描写,强烈引导读者思考,带入读者,其实这时,作为小说创作,已经是非常成功了,完全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吊足了读者胃口。
小学生写作中如何进行情节铺垫及高潮设计在小学生写作中,情节铺垫以及高潮设计是非常关键的两个要素。
情节铺垫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并为后面的故事发展打下基础;而高潮设计则是文章的亮点,能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和阅读愉悦感。
本文将介绍小学生如何进行情节铺垫以及高潮设计。
一、情节铺垫的重要性情节铺垫是指在故事开始之前,通过描述场景、人物或者一些细节引起读者的兴趣,让读者对故事产生好奇心和期待感。
情节铺垫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还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投入到故事中。
1.1 刻画生动的场景在情节铺垫中,刻画生动的场景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描写细腻的环境、色彩和气氛,能够让读者对故事的背景有更加具体的感受。
例如,可以描述一个神秘的森林、一个热闹的集市或者一个悠闲的海滩,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情境,产生共鸣。
1.2 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除了场景,情节铺垫时也需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行为和语言,可以使读者更加了解和熟悉故事中的角色,产生共鸣和情感投入。
例如,可以描写一个勇敢善良的小男孩、一个聪明机智的小女孩或者一个令人讨厌的小学生,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反应。
1.3 细节描写和铺垫在情节铺垫中,细节描写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适当的铺垫,能够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增加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例如,可以描述一个迷一样的线索、一个神秘的遗物或者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谜题,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愉悦感。
二、高潮设计的重要性高潮设计是指在故事发展到最为紧张和关键的地方,通过冲突、转折和解决等手法,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和阅读愉悦感。
高潮设计能够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和张力,让读者更加投入到故事中。
2.1 冲突的引入高潮设计时,冲突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事件的发展或者其他突发事件,能够使故事变得扣人心弦和紧张刺激,让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例如,在一个温馨故事中,可以突然出现主人公的好朋友受伤了,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冲突和问题。
如何做好铺垫做好铺垫,是记叙文的一种表现手法,是为了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着力渲染,以引出重要情节和内容的一种写作方法。
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是蓄积酝酿的过程。
正确运用铺垫的方法,可以渲染气氛,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主旨。
做好铺垫,首先要注意写好铺叙的这一部分内容,只有将这部分内容写充分了,才能有效地为行将出现的人物或事物做好铺垫。
其次,运用铺垫要自然贴切,如果为铺垫而铺垫,过多地堆砌,反会暴露出人为的痕迹,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还要注意铺垫的内容不宜过多,要简明扼要,适可而止。
那么,怎样运用铺垫的表现手法呢?请注意以下四点:1、背景式铺垫,交代原因。
例: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选自《背影》(朱自清) 2、衬托式铺垫,以次衬主。
例:中秋过后,秋风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
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
”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
看时又全没有人。
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选自《孔乙己》(鲁迅) 3、铺陈式铺垫,渲染气氛。
例: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
如何写伏笔和铺垫如何写伏笔和铺垫2019-10-08 12:02阅读:1,677简要:概念:铺垫: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
伏笔: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在网络小说中,伏笔和铺垫都是为高潮准备的。
怎么说呢!一个吸引人的小说,高潮是相当重要的情节,足够的高潮可以使得读者产生极大的追读兴趣,可以使得小说品质得到提升。
通俗的说法,铺垫是为了后面的高潮,一个好的铺垫能使得一个本来不太具备高潮的情节变得高潮起来,例如,一个高潮只有2米高,但你的铺垫好,挖的坑够深,你能挖大概5米深,那么从坑的深度算起,到高潮一共就有7米高。
如果铺垫得更深,那高潮就显得更高。
这一个专题是专门对铺垫和伏笔所做的介绍和简单的运用,本人水平有限,请大家见谅!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描写手法之一。
(1)铺垫的特点。
铺垫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2)铺垫的作用。
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在网络的小说中好的铺垫作品不多,但毕竟还是有不少正面例子可以举的。
例如在回到明朝当王爷这对于韩幼娘的人物铺垫就非常好,在这一段,作者月关大概花了一卷的笔墨来描写,渲染两个人含辛茹苦的生活着,不但丰满了整篇小说背景明朝的情况,还丰满了人物之间,那种情感,到了后面主角出人头地的一系列高潮就显得非常的爽了。
当然,对于铺垫来说,还是要求作者具有足够的笔力,首先在铺垫的情节中,因为它不是高潮,所以就要求作者描写这一段铺垫时,对情节进行张力的控制,如果铺垫过大,就需要在铺垫中,设置其他的小高潮,如果较短,那也要对以后要叙述的情节进行介绍,比如小说中,要对后面的校园比赛做高潮前的铺垫,那么在铺垫中,就可以对将来成为对手的人进行强大的描写,通过衬托,烘托,来提供后面主角战胜他的高潮感,同时必要对校园内的朋友,老师,以后会出现的敌人做必要得介绍。
例如网络小说中常出现的装B就是这个道理,主角装B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和将来强大敌人战斗而装的。
运用铺垫手法让作文更引人入胜作文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而如何让作文更加引人入胜,则需要运用一些铺垫手法。
铺垫是指在文章开始的部分,通过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或情节,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兴趣,从而让读者更愿意继续阅读下去。
一、铺垫的重要性铺垫在作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铺垫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对作文产生兴趣。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往往很难集中,而通过精心设计的铺垫,可以让读者在众多文章中选择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其次,铺垫能够为文章的主题做好铺垫,为后续的阐述打下基础。
通过巧妙的铺垫,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二、铺垫的形式铺垫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可以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也可以是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铺垫形式。
1.故事铺垫故事是吸引人的一种方式,通过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可以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引出文章的主题,或者通过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来引发读者的思考。
这样的铺垫不仅能够增加文章的趣味性,也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2.事实铺垫事实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引用一些引人注目的事实,可以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比如,我们可以引用一些权威机构的调查结果,或者引用一些有趣的数据,来引发读者的兴趣。
这样的铺垫不仅能够增加文章的可信度,也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3.问题铺垫问题是引发思考的一种方式,通过提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可以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比如,我们可以提出一个令人疑惑的问题,或者提出一个激发思考的问题,来引发读者的思考。
这样的铺垫不仅能够增加文章的思考性,也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三、铺垫的技巧除了形式上的多样性,铺垫还需要一些技巧。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铺垫技巧。
1.简洁明了铺垫要简洁明了,不要过于冗长。
过长的铺垫会让读者失去耐心,从而影响整篇文章的阅读效果。
铺垫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铺垫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它在作品开头或某个重要情节前进行,目的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调动读者的情感,并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做好准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铺垫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 描述:通过对场景、人物或事件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作品的氛围和背景,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描写可以是视觉上的,如描绘美丽的风景;也可以是听觉上的,如描述某个声音;还可以是触觉、味觉等方面的描写。
2. 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透露出人物的性格、关系以及背景信息,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
对话也可以用来表现人物之间的冲突、矛盾和情感纠葛,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奠定基础。
3. 内心独白: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或回忆,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增强读者与人物的情感共鸣。
内心独白可以是人物对过去的回忆,也可以是对当前情景的思考和感受。
4. 提问:作者通过对问题的提出,引起读者的思考和疑问,引发读者的求知欲和阅读欲望。
这种方式常用于科幻小说或悬疑小说等需要解开谜团的情节中。
5. 闪回:通过插入过去的场景或事件,展示人物的经历和成长历程,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做好铺垫。
闪回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动机,增加故事的复杂度和深度。
这些铺垫手法的作用在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通过情感交流和思维激活,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做好铺垫,让读者更加投入和理解故事。
写作文怎么做铺垫看篇小文章把谈“铺垫”王海辉铺垫是在一个人物出场前或者一个事件发生前,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制造气氛。
铺垫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有三点:一、铺垫能构成伏笔和照应,使作品针线细密,情节发展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例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结尾,当路瓦栽夫人告诉佛来思节夫人,为了还她的项链自己付出了十年艰辛,佛来思节夫人告诉她,那件项链是赝品。
这确出乎读者意料,但仔细想来,并不突兀。
这之前有几处铺垫:路瓦栽夫人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慷慨应允,珠宝店老板说他只卖过装珠宝的盒子,以及归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连盒子也没打开看看的漫不经心,这些都暗示项链并非珍品。
假如缺少这些铺垫,结局就会显得突兀和不可理解。
二、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例如《三国演义》写诸葛亮出场就布置了铺垫过程。
先是水镜先生司马德操感叹刘备手下空有关、张、赵云等“百人敌”的勇将,而独少运筹帷幄之谋臣、统帅。
一句话击中了刘备的心病。
接着他向刘备介绍了“卧龙”先生,为诸葛亮的出场铺下第一块基石。
接下去是徐庶出辅刘备,旗开得胜,击败了曹军,印证了水镜先生判断的正确。
只可惜一仗之后徐庶就被曹操骗走,这才有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情节。
刘备这时才知道“卧龙”先生原来就是诸葛亮。
刘备以前到处碰壁,现在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更体会到“左右不得其人”的致命弱点,于是接下去便是三顾茅庐,一而再,再而三地请诸葛亮出山,等气氛酝酿足了,诸葛亮才登场亮相。
这种铺垫不仅刻画了人物的隐士风度,也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求。
三、在叙事作品中,往往通过动作细节和情态细节来展现故事情节,为高潮的到来做铺垫,这种铺垫,可以透视人物隐微心理变化,能层层深入地递进情节内涵。
鲁迅先生评价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时说:“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见《中国小说史略》)这里的“婉”,就包含着衬垫的意思。
小说中的“伏笔”“铺垫”“延迟”“摇摆”一、什么是伏笔和铺垫?据《现代汉语词典》,铺垫指陪衬、衬托;而伏笔指文章里前文为后文埋伏的线索。
铺垫和伏笔都是为下文服务的,铺垫、设伏笔,都是解释某句或某段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1、铺垫: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
一般是起铺垫作用的这段文字交代完之后,下面要写的主要内容马上就是紧承前一段文字而来的,是上一段文字刻意强调的。
例如,《孔乙己》一文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又如《明湖居听书》中在王小玉出场前写戏场氛围、琴师的演奏、黑妞说书(次要)都是为王小玉(主要)说书作铺垫。
【铺垫的特点】: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突出主要人物、事件,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铺垫的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
【铺垫的种类】:1)背景式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
如《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作了铺垫。
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是为故事作铺垫,背景式铺垫使故事更真实合理。
2)衬托式铺垫,即用次要情节正面衬托主要情节。
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主要表现白妞出神入化的说书艺术,但文章先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
俩人的精彩演出更衬托出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为主角白妞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
衬托式铺垫使文章收到“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
《故乡》铺垫的例子
铺垫是一种写作方法,是为了让后文的谨薯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形象而做的一种烘托,一种陪衬。
是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或为即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令人可爱可亲)。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受尽生活的折磨,使人怅然、悯然)。
1、“苍黄的田地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瑟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
作者写在船上远望之景物,只寥寥几笔就渲染出故乡沉寂荒凉的气氛,几衬托了悲凉的心境,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2、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在这幅“神异的图画”’中,寄托着作者对理想中故乡的爱与眷恋。
这一幅明净美好的画面在篇末又一次重现,则更有力地衬托了作者的美好的“愿望”。
3、“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
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
这句话写出了故乡的萧瑟与凄凉,反映出了当时统治下社会的黑暗与人民困苦的生活,也为下文写闰土脸上那凄凉的神情而做铺垫。
【小说研究所】结构篇17:铺垫这里是曲奇,这个视频是基本要素篇的第十七篇,来讲讲铺垫。
一,铺垫在小说中,有所谓的起承转合。
也就是一个故事,有开头,铺垫,高潮,结尾四个部分。
在讲完开头之后,来讲讲铺垫。
铺垫,在百科中的解释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为行将来临的事物做衬托”。
简单来说,铺垫是“先行准备”。
因为小说是很多个事件排列组合在一起,只看单个事件,是看不出整体效果的。
有一些事件的出现,是为了另一些事情做的“先行准备”。
两个事件一起看,才有完整的效果。
这个时候,前面的事件就起了铺垫的作用。
举个例子。
比如这里有个事件,某个商人被杀了。
单看这个事件看不出什么来。
但如果在前面描述这个商人怎么怎么的恶贯满盈,欺男霸女。
然后再让商人被杀了。
那大家就会觉得大快人心。
相反,如果在前面描述这个商人暗地里帮助弱小,得罪了有势力的土匪。
这个商人被杀了,大家就会觉得世道不公,商人太可怜了。
这个大块人心,或者世道不公的效果,并不是由一个事件(商人被杀)造成的,而是由多个事件(商人的所作所为+商人被杀)一起造成的。
这就像套路篇里会讲的蓄力和出招,铺垫套路和释放套路一样。
这种需要两个部分配合而成的情节,前面的部分就叫做铺垫。
二,铺垫手法前面说了,铺垫是组合招式的一部分,能形成一些额外的效果。
而最需要铺垫的,就是高潮。
我会在高潮篇讲,高潮是一个故事的最高点,这个“高”是被铺垫垫高的。
没有铺垫的高潮,根本算不了高潮。
所以可以把铺垫想象成一个垫子,不断地把情节往上垫高。
垫到最高的那个点,就是高潮了。
高潮,就是最让人印象深刻,最能引起人情绪波动的那个点。
所以铺垫要做的,就是为后续情节引起更多的情绪波动,让后续情节更加印象深刻。
划重点:高潮的作用是:让后续情节引起更多波动,更让人印象深刻。
这究竟要怎么做呢?归纳起来有四种方式。
第一种,叫做聚焦铺垫。
简单说就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力。
就是把读者的注意力不断地引导到某个地方。
不管你要聚焦的是某个人,某个东西,或者是某个事件,都可以。
小小说写作技法之铺垫
导读:本文小小说写作技法之铺垫,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小小说写作技法之铺垫
作者/李严
【基础知识】
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铺陈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小小说里,为了显示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之间关系发展的合理性,增强高潮的必然性和真实感,使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显得自然,作者常常安排一系列非主要情节或细节,作为作品的主要情节发生、发展的准备,这就是铺垫。
【写作技法】
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铺垫可以分为以下两类:正铺、反铺。
正铺是铺垫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做顺向铺垫。
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逆向铺垫。
顺向铺垫预示的方向和情节发展的趋向相一致,如莫泊桑的《项链》。
《项链》的结局看似意料之外,实在情理之中。
直到最后佛来思节夫人才道破项链是假的,这不仅使玛蒂尔德大吃一惊,也会使读者大吃一惊。
而实际上作者已多次运用铺垫手法作了巧妙的暗示。
当玛蒂尔德去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十分大度,毫不迟疑地说
“当然可以”。
玛蒂尔德去还项链时,对方竟没有打开盒子看。
如果原来借出的是一条价值昂贵的真品的话,这一举动就难以相信了。
再说玛蒂尔德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过这个盒子”。
可见借来的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
这里,作者反复运用铺垫的手法作出暗示,使最后的结局水到渠成。
逆向铺垫的方向则与情节发展的潜在趋向完全相反,最后的结局与铺垫的方向形成巨大的反差,往往大出读者的意料,但更加耐人寻味。
这一类作品,情节跌宕,意味深长,意蕴丰富而深刻,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采用的就是这种逆向铺垫的手法。
作品一开头就交代“我”的家庭经济如何拮据,母亲为此感到十分痛苦。
一天,接到了“我”的叔叔于勒的来信,说发了财,就会回家。
这喜讯唤起了全家人无限希望,于勒的信成了全家人的福音书。
他们日夜盼望于勒回来,“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在层层铺垫之后,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全家人意外地发现于勒竟是一个穷途潦倒、靠卖牡蛎为生的老水手。
这种逆向铺垫,铺得愈多愈远,离结局的距离越大,情节跌宕的幅度也越大。
这巨大的艺术落差,使读者在心理上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对作品的印象更加深刻。
【经典引路】
威风
相裕亭
东家做盐的生意。
东家不问盐的事。
十里盐场,上百顷白花花的盐滩,全都是他的大管家陈三和他的三姨太掌管着。
东家好赌,常到几十里外的镇上去赌。
那里,有赌局,有戏院,还有东家常年买断的三间沿河临街的青砖灰瓦的客房。
赶上雨雪天,或东家不想回来时,就在那儿住下。
平日里,东家回来在三姨太房里过夜时,次日早晨大都日上三竿才起床。
那时间,伙计们早都下盐场去了,三姨太陪他吃个早饭,说几件她认为该说的事给东家听听。
东家也不知是听到了,还是压根儿就没往耳朵里去,大都不言不语,地搁下碗筷,剔着牙,走到小院的花草间转转。
高兴了,就告诉家里人哪棵花草该浇水了;不高兴时,冷着脸,就奔大门口等候他的马车去了。
马车是送东家去镇上的。
每天,东家都在那“哗啦、哗啦”的响铃中,似睡非睡地歪在马车的长椅上,不知不觉地走出盐区,奔向去镇上的大道。
晚上,早则三更,迟则天明,才能听到东家回来的马铃声。
有时,一去三五天,都不见东家的马车回来。
所以,很多新来的伙计,常常是正月十六上工,一直到青苗掩了地垄,甚至到后秋收盐了,都未必能见上东家一面。
东家有事,枕边说给三姨太,三姨太再去吩咐陈三。
陈三呢,每隔十天半月,总要想法子跟东家见上一面,说些东家
爱听的进项、收入什么的。
说得东家高兴了,东家就会让三姨太’备几样小菜,让陈三陪他喝上两盅。
这一年-,秋季收盐的时候,陈三因为忙于各地盐商的周旋,大半个月没来见东家。
东家便在一天深夜归来时,问三姨太:“这一阵,怎么没见到陈三?”
三姨太说:“哟,今年的盐丰收了,还没来得及对你讲。
”
三姨太说,今年春夏时雨水少,盐区喜获丰收了。
各地的盐商蜂拥而至,陈三整天忙得焦头烂额。
三姨太还告诉东家,说当地盐农们送盐的车辆,每天都排到二三里以外去了。
东家没有吱声。
但,第二天东家在去镇上的途中,突发奇想,让马夫带他到盐区去看看。
刚开始,马夫以为自己听错了,随后追问了东家一句:“老爷,你是说去盐区看看?”
东家没再吱声,马夫就知道东家真是要去盐区。
东家那人不说废话,他不吱声,就说明他已经说过了,不再重复。
当下,马夫就调转车头,带东家奔盐区去了。
可马车进盐区没多远,就被送盐的车辆堵在外头了。
东家走下马车,眯着眼睛望了望前后送盐的车队,拈着几根有数的山羊胡子,拄着手中小巧、别致的拐杖,独自奔向前头收盐、卖盐的场区去了。
一路上,那些送盐的盐农们,没有一个跟东家打招、呼的——都
不认识他。
快到盐场时,听见里面闹哄哄地呼喊——
“陈老爷!”
“陈大管家!”
东家知道,这是呼喊陈三的。
近了,再看那些穿长袍、戴礼帽的外地盐商,全都围着陈三递洋烟、上火。
就连左右两个为陈三捧茶壶、摇纸扇的伙计,也都跟着沾光了,个个叼着盐商们递给的洋烟,人模狗样地吐着烟雾。
东家走近了,仍没有一个人理睬他。
被冷落在一旁的东家,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在那帮闹哄哄的人群后面,好不容易找了个板凳坐下。
看陈三还没有看到他,就拿手中的拐杖从人缝里,轻戳了陈三的后背一下。
陈三一愣!还没有反应过来身后的这位小老头到底是不是他的东家时,东家却把脸别在一旁,轻唤了一声:“陈三!”
陈三立马儿辨出是他的东家,忙说:“老爷,你怎么来了?”
东家没看陈三,只用手中的拐杖,指了指他脚上的靴子,不温不火地说:“看看我靴子里,什么东西硌脚!”
陈三忙跪在东家脚前,给东家脱靴子。
在场的人谁都不明白,刚才那个威风凛凛的陈大管家,陈老爷,怎么一见到眼前这个骨瘦如柴的小老头,就跪下给他掏靴子?
可陈三是那样的虔诚,他把东家的靴子脱下来,几乎是贴到自己的脸上了,还没有看到里面有何硬物,就掉过来再三抖,见没有硬物
滚出来,随后把手伸进靴子里头抠……确实找不到硬物,就跟东家说:“老爷,什么都没有呀!”
“嗯——”东家的声音拖得长长的,显然是不高兴了。
东家说:“不对吧!你再仔细找找。
”
说话间,东家顺手从头上捋下一根花白的发丝,猛弹进靴子里,指给陈三:“你看看这是什么?”
陈三捏起东家那根头发,好半天没敢抬头看东家。
东家却蹬上靴子,看都没看陈三一眼,起身走了。
(选自《盐东纪事》)
【评析】
这篇小小说运用了逆向铺垫的手法,在主要情节——东家耍威风展开之前,作者进行了诸多的逆向铺垫:东家不问盐的事,盐场全都是大管家陈三和三姨太掌管,东家好赌,许多伙计都没见过东家……于是,我们觉得,这个东家过得浑浑噩噩的,一定是个窝囊废。
可是,东家在盐,区耍威风那一节,却让我们有一种出乎意料的感觉。
原来,东家平时竟是深藏不露的,原来东家竟是心思精明,手段高明。
这种逆向铺垫使得情节跌宕起伏,在读者心理上造成极大落差,人物形象也因此显得更加丰满,作品也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