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地址和内存内容的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1020.50 KB
- 文档页数:23
flash 内存单元的存储结构Flash内存单元是一种常见的非易失性存储设备,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中,比如存储卡、固态硬盘等。
Flash内存的存储结构对于其性能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是有关Flash内存单元存储结构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存储单元:Flash内存的最小存储单元是存储位,即每个存储单元可以保存一个二进制位。
每个存储位由一个晶体管和一个电容器组成,当电容器充满电荷时,表示存储位的值为1,无电荷则表示存储位的值为0。
2. 阵列和块:存储单元按照一定规律排列,形成一个存储阵列。
存储阵列中包括多个物理块,每个物理块由多个存储单元组成。
3. 页和扇区:每个物理块又可以分为多个页,每个页包含多个存储单元。
一页的大小通常为2KB、4KB或8KB。
物理块中的第一个页被称为扇区,存储了块的元数据信息,如状态位和块号等。
4. 地址映射表:为了提高Flash内存的读写效率,采用了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
地址映射表是一个数据结构,用于记录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的对应关系。
5. 坏块管理:由于Flash内存单元的使用寿命有限,存储单元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损坏,导致无法正常读写。
为了保证Flash内存的可靠性,需要设计坏块管理机制,将损坏的块从正常的使用范围中排除,并使用备用块替代。
6. 擦除和写入:Flash内存单元的擦除操作是将整个块中的所有存储单元值都置为1。
Flash内存单元的写入操作是将存储单元值从0变为1。
擦除和写入操作需要通过高压电进行,同时也是导致Flash内存寿命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7. 垃圾回收:随着数据的不断写入和擦除,Flash内存中会产生大量的垃圾数据,这些垃圾数据占用了宝贵的存储空间。
垃圾回收机制可以将无用的垃圾数据清理出来,以便为新的数据提供足够的存储空间。
总结:Flash内存单元的存储结构主要包括存储单元、阵列和块、页和扇区、地址映射表、坏块管理、擦除和写入以及垃圾回收等。
• 7•内存数据库在数据密集型行业领域的日常工作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能够实时、高效地满足技术人员对于数据的访问需求。
本文分别对内存数据库的记录数据组织结构以及内存数据库的索引数据结构进行了详细地说明和分析,进而对内存数据库的数据结构进行更好地掌握,来不断提升内存数据库的性能。
1 内存数据库的记录数据结构1.1 区段式数据结构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大部分内存数据都是数据在关系表的基础上所建立的一种关系数据库,而技术人员将数据存储到内存数据库中时,往往使用的是二维关系表来进行的,因此,二维关系表在当前的内存数据库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方面,利用二维关系表保存数据可以维护数据的描述信息。
描述信息包含了数据的字段名、表名、索引、类型等内容,这些信息是用于描述数据在关系表中的信息。
另一方面,利用二维关系表保存数据可以维护数据的记录信息。
记录信息指的是数据被存储在关系表中的每一条记录内容。
这类基于关系表的内存数据库通常会采用区段式的数据组织结构,来将内存数据库的共享内存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分区,在每一个分区中存储一个内存数据库中的关系;而每一个分区又要分成若干个长度相等的段,这些段就是内存数据库共享内存进行动态分配的一个单位,而内存数据库中的数据,就是存储在段中的一个记录块当中。
在内存数据库中采取区段式的数据组织结构,需要对每一项数据都标志其区号、断号以及槽号。
这样一来,就可以快速查询到数据在内存数据库中的具体位置,大大提升了数据查询的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的分区号必须对应其关系表名;而数据的槽号要对数控在段内的偏移和长度进行记录。
1.2 基于对象的数据结构近年来,基于对象的数据结构技术不断进行发展,因此在内存数据库中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与区段式的数据组织结构成为了内存数据库中两种重要的数据结构。
在内存数据库中使用基于对象的数据组织结构时,无论是对数据的存储、记录,还是对数据的索引,都是要通过对象来完成。
16进制的数据类型16进制的数据类型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种常见数据表示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16进制数据类型的特性和应用。
一、什么是16进制?16进制是一种基于16个不同数字(0-9和A-F)的计数系统。
它是一种比二进制更为简洁和易读的表示方式。
在16进制中,每一位的权重是16的幂次方。
例如,16进制数0x2F表示2乘以16的一次方加上15乘以16的零次方,即47。
二、16进制的转换将十进制转换为16进制是一个常见的操作。
我们可以通过除以16并取余数的方式进行转换。
例如,将十进制数137转换为16进制,我们先将其除以16得到8余数9,再将商8除以16得到0余数8。
因此,137的16进制表示为0x89。
同样地,将16进制转换为十进制也是很简单的。
我们将每一位的权重与对应的16进制数字相乘,并将结果相加即可。
例如,16进制数0x3A可以转换为10进制数,计算方式为3乘以16的一次方加上10乘以16的零次方,即58。
三、16进制的应用1. 内存地址:计算机中的内存地址通常以16进制表示,因为16进制的表示方式更简洁。
例如,0x7FFF表示的是内存地址32767。
2. 颜色表示:在Web开发和图形设计中,颜色通常以16进制表示。
例如,#FF0000表示红色,#00FF00表示绿色,#0000FF表示蓝色。
3. 文件格式:许多文件格式,如图像、音频和视频,使用16进制表示文件的内容。
这种表示方式可以提供更好的可读性和兼容性。
4. 编码方式: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中,16进制常用于表示字节流的编码方式。
例如,HTTP协议中的请求和响应报文通常以16进制表示。
四、16进制的优势1. 简洁:相比于二进制,16进制的表示方式更为简洁。
它可以用更少的位数来表示相同的数值。
2. 易读:16进制使用了0-9和A-F的字符表示数字,这使得它更易读和理解。
3. 转换方便:16进制与二进制之间存在简单的转换关系,可以方便地进行相互转换。
1、物理地址:内存中各存储单元的地址由统一的基地址顺序编址,这种地址称为物理地址。
2、逻辑地址:用户程序经编译之后的每个目标模块都以0为基地址顺序编址,这种地址称为逻辑地址。
3、逻辑地址空间:由程序中逻辑地址组成的地址范围叫做逻辑地址空间。
4、内存空间:由内存中的一系列存储单元所限定的地址范围称为内存空间。
5、重定位:把逻辑地址转变为内存物理地址的过程叫做重定位。
6、静态重定位:把目标程序装入内存时所进行的重定位。
7、动态重定位:在程序执行期间,每次访问内存之前进行的重定位。
8、碎片:在分区法中,内存出现许多容量太小、无法被利用的小分区称做碎片。
9、紧缩:移动某些已分配区的内容,使所有作业的分区紧挨在一起,而把空闲区留在另一端,这种技术称为紧缩。
10、可重定位地址:当含有它的程序被重定位时,将随之被调整的一种地址。
11、文件:是被命名的相关信息的集合体,它通常存放在外存上,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存放并实施相应的操作。
12、文件系统:操作系统中负责操纵和管理文件的一整套设施,它实现文件的共享和保护,方便用户“按名存取”13、目录项:为了加快对文件的检索,把文件控制块集中在一起进行管理。
这种文件控制块的有序集合称为文件目录。
文件控制块也是其中的目录项。
14、目录文件:全由目录项构成的文件称为目录文件。
15、路径:在树形目录结构中,从根出发经由所需子目录到达指定文件的通路。
16、当前目录:为了节省文件检索的时间,每个用户可以指定一个目录作为当前的工作目录,以后访问文件时,就从这个目录开始向下顺序检索。
这个目录称为当前目录。
17、文件的共享:是指系统允许多个用户共同使用某个或者某些文件。
18、中断:指CPU对系统发生的某个事件做出的一种反应,CPU暂时正在执行的程序,保留现场后自动地转去执行相应的处理程序,处理完改事件后,如被中断进程的优先级最高,则返回断点继续执行被“打断”的程序。
19、中断源---引起中断的事件或发出中断请求的来源称为中断源。
什么是内存地址,怎么理解内存地址.
一.了解什么是内存
内存的误解
现在的人们使用手机更多了,在对事物的称呼上其实并不严谨.例如:手机有32/64/128/512GB 的’内存’,这其实是不对的称呼,我们经常讲的6g/8g才是内存或运行内存,而我们口语上说的’内存’其实应该是储存才对.
内存的作用
内存又可以称呼为‘内存储器’或’主存储器’其作用是辅助CPU与外部存储器的沟通和暂时存放CPU的运算数据.
二.什么是内存地址
想象理解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完整的内存是由若干个小内存段构成,小内存段依次排序1,2,3,4,5,6……,那么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这些数字1-N每一个都代表一个内存段,我们根据数字的编号就可以找到指定的内存段,这和内存地址的作用是一致的,即内存地址就是对内存的编号.
内存是存储数据的,内存地址是对存储数据的一个标识,指向数据却不是数据,通过内存地址的指引,可以访问到内存当中指向的数据.。
操作系统内存详解进程的简单介绍进程是占有资源的最⼩单位,这个资源当然包括内存。
在现代操作系统中,每个进程所能访问的内存是互相独⽴的(⼀些交换区除外)。
⽽进程中的线程可以共享进程所分配的内存空间。
在操作系统的⾓度来看,进程=程序+数据+PCB(进程控制块)没有内存抽象在早些的操作系统中,并没有引⼊内存抽象的概念。
程序直接访问和操作的都是物理内存。
⽐如当执⾏如下指令时:mov reg1,1000这条指令会将物理地址1000中的内容赋值给寄存器。
不难想象,这种内存操作⽅式使得操作系统中存在多进程变得完全不可能,⽐如MS-DOS,你必须执⾏完⼀条指令后才能接着执⾏下⼀条。
如果是多进程的话,由于直接操作物理内存地址,当⼀个进程给内存地址1000赋值后,另⼀个进程也同样给内存地址赋值,那么第⼆个进程对内存的赋值会覆盖第⼀个进程所赋的值,这回造成两条进程同时崩溃。
没有内存抽象对于内存的管理通常⾮常简单,除去操作系统所⽤的内存之外,全部给⽤户程序使⽤。
或是在内存中多留⼀⽚区域给驱动程序使⽤,如图1所⽰。
第⼀种情况操作系统存于RAM中,放在内存的低地址第⼆种情况操作系统存在于ROM中,存在内存的⾼地址,⼀般⽼式的⼿机操作系统是这么设计的。
如果这种情况下,想要操作系统可以执⾏多进程的话,唯⼀的解决⽅案就是和硬盘搞交换,当⼀个进程执⾏到⼀定程度时,整个存⼊硬盘,转⽽执⾏其它进程,到需要执⾏这个进程时,再从硬盘中取回内存,只要同⼀时间内存中只有⼀个进程就⾏,这也就是所谓的交换(Swapping)技术。
但这种技术由于还是直接操作物理内存,依然有可能引起进程的崩溃。
所以,通常来说,这种内存操作往往只存在于⼀些洗⾐机,微波炉的芯⽚中,因为不可能有第⼆个进程去征⽤内存。
内存抽象为了解决直接操作内存带来的各种问题,引⼊的地址空间(Address Space)这个概念,这允许每个进程拥有⾃⼰的地址。
这还需要硬件上存在两个寄存器,基址寄存器(base register)和界址寄存器(limit register),第⼀个寄存器保存进程的开始地址,第⼆个寄存器保存上界,防⽌内存溢出。
一.内存的参数:内存条的性能参数正因为内存条的性能直接关系着能否充分发挥电脑数据高速处理能力,以及电脑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所以选择内存条时一定要注意。
选择内存条应主要考虑其引脚数、容量,奇偶性、速度、品牌等几项性能指标。
1.引脚数目内存乘机的引脚数目必须与主机板上的SIMM插口的数目相匹配。
SIMM的插口有30线,72线和168线三种,所以相应的内存条也有30线,72线和168线三种。
应注意,在72线系统中,有奇偶校验使用的36位内存条,无奇偶校验则使用32线内存条。
在30线的系统中,有奇偶校验的则使用9位的内存条,无奇偶校验的使用8位的内存条。
2. 容量:30线的内存条在容量大小上一般有三种:256KB、1MB、4MB;72线的内存条现有五种容量规格:1MB、4MB、8MB、16MB、32MB,其中8MB和32MB为双面内存条。
对于30线内存条,由于它们的数据是8位/条,而奔腾机具有64位数据线,因此若用30线内存条,每次至少要用两个BANK即8条,不但滥占插槽,争抢机箱空间,且易发生接触不良和损坏等问题,再加上每条内存最大仅4MB,故586主板不用这种形式,而直接使用72线内存条。
72线内存条的数据线为32位,因此在32位的主机板上,可以单独使用。
如果用于586电脑,每次用两个完全一样的SIMM组成一个BANK即可。
3.存取速度内存条的一个重要性能是存取速度,用ns(纳秒)表示,说明系统在内存无错误的情况下作出反应的时间,常见有60ns、70ns、80ns、120ns几种,在内存条上标有-6、-7、-8等字样,该数值越小,说明内存速度越快。
内存条的存取速度与主机板速度相匹配时,方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率。
如果系统要求内存速度为80ns,但使用60ns或70ns的内存条,并没有实际的效益。
如果系统要求内存速度为60ns,而使用70ns或80ns的内存条,可千万系统崩溃。
不同速度的内存条可混合使用,但以最慢的速度为准。
DRAM内存原理内存基础不管你信不信,RDRAM (Rambus)、DDR SDRAM甚至是EDO RAM它们在本质上讲是一样的。
RDRAM、DDR RAM、SDRAM、EDO RAM都属于DRAM(Dynamic RAM),即动态内存。
所有的DRAM基本单位都是由一个晶体管和一个电容器组成。
请看下图:上图只是DRAM一个基本单位的结构示意图:电容器的状态决定了这个DRAM单位的逻辑状态是1还是0,但是电容的被利用的这个特性也是它的缺点。
一个电容器可以存储一定量的电子或者是电荷。
一个充电的电容器在数字电子中被认为是逻辑上的1,而“空”的电容器则是0。
电容器不能持久的保持储存的电荷,所以内存需要不断定时刷新,才能保持暂存的数据。
电容器可以由电流来充电——当然这个电流是有一定限制的,否则会把电容击穿。
同时电容的充放电需要一定的时间,虽然对于内存基本单位中的电容这个时间很短,只有大约0.2-0.18微秒,但是这个期间内存是不能执行存取操作的。
DRAM制造商的一些资料中显示,内存至少要每64ms刷新一次,这也就意味着内存有1,的时间要用来刷新。
内存的自动刷新对于内存厂商来说不是一个难题,而关键在于当对内存单元进行读取操作时保持内存的内容不变——所以DRAM单元每次读取操作之后都要进行刷新:执行一次回写操作,因为读取操作也会破坏内存中的电荷,也就是说对于内存中存储的数据是具有破坏性的。
所以内存不但要每64ms刷新一次,每次读操作之后也要刷新一次。
这样就增加了存取操作的周期,当然潜伏期也就越长。
SRAM,静态(Static)RAM不存在刷新的问题,一个SRAM基本单元包括4个晶体管和2个电阻。
它不是通过利用电容充放电的特性来存储数据,而是利用设置晶体管的状态来决定逻辑状态——同CPU中的逻辑状态一样。
读取操作对于SRAM不是破坏性的,所以SRAM不存在刷新的问题。
SRAM不但可以运行在比DRAM高的时钟频率上,而且潜伏期比DRAM短的多。
CPU 工作的实质即为不断从内存中取指令并执行指令的过程。
一、8086CPU构成CPU 的工作:取指令和执行指令1.CPU 内部两大功能部件:总线接口部件BIU 和执行部件EU(2 部件并行工作提高了CPU 的工作效率)重点:理解2 个独立功能部件的分工和协同配合关系。
理解BIU 内地址加法器的作用,理解指令队列的作用。
2.掌握CPU 内部寄存器的作用包括:通用寄存器AX,BX,CX,DX ,BP,SP,SI,DI段寄存器CS,DS,SS,ES指令指针寄存器IP标志寄存器FLAG二、存储器的基础知识1.物理地址8086的存储器是以字节(即每个单元存放8位二进制数)为单位组织的。
8086CPU具有20条地址总线,所以可访问的存储器地址空间容量为220即1M字节(表示为1MB)。
每个单元对应一个唯一的20位地址,对于1MB存储器,其地址范围用16进制表示为00000H〜0FFFFFH,如图1所示。
卜六进制地址二进制地址存储器00000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1 0000 0000 0000 0000 000100002 00003 0000 0000 0000 0000 00100000 OOOU UOOO 0000 0011地址低端FFFFE ini mi ini mi moFFEJ F mi mi mi nil mi地址咼端图1 1MB存储器地址表示物理地址:存储器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唯一的20位地址,将其称为物理地址。
2.字节地址与字地址存储器内两个连续的字节,定义为一个字,一个字中的每个字节,都有一个字节地址,每个字的低字节(低8位)存放在低地址中,高字节(高8位)存放在高地址中。
字的地址指低字节的地址。
各位的编号方法是最低位为位0, —个字节中,最高位编号为位7; —个字中最咼位的编号为位15。
字数据在存储器中存放的格式如图2所示。
地址低端D15D8D7DO 字单元的地址—个字单元高字节低字节地址高端图2字数据在存储器中的存放3.单元地址与内容单元地址如图3,地址是00100H的字节单元的内容为27H,表示为(00100H) = 27H。
内存字数和地址线的计算
地址线是这样的:一根地址线,代表一个bit位,n位宽度的地址总线可寻址范围是2的n次方个地址。
比如:
若只有一根地址线,那么可以索引地址0、地址1的两个内存地址。
若有两根地址线,那么可以索引2^2=4个内存地址:00、01、10、11
以此类推,32位地址线,能够索引2的32次方个地址,即4G 内存地址空间。
然后再说这个电脑的位数,电脑的位数通常是指CPU的处理位数,这个不是靠地址线来决定的,这个位数指的是CPU 通用寄存器的数据宽度,即CPU一次运算可以处理的数据bit长度。
习题5参考答案Ⅰ问答题1. 存储管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1)主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
系统按照一定的算法把某一空闲的存储空间分配给作业或进程;用户不需要时,及时回收,以供其它用户程序使用。
(2)地址转换(地址重定位)。
把作业地址空间中使用的逻辑地址转换成内存空间中的物理地址。
(3)主存空间的共享和保护。
可用的主存空间可由两个或多个进程共享。
同时要保护系统程序区不被用户有意或无意的侵犯,不允许用户程序读写不属于自己地址空间的数据,避免各道程序间相互干扰。
特别是当一道程序发生错误时,不至于影响其它程序的运行。
(4)主存空间的扩充。
使用虚拟存储或自动覆盖技术提供比实际内存更大的空间。
2. 指出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的不同点。
答:用户的源程序一旦编译之后,每个目标模块都以0为基地址进行编址,这种地址称为逻辑地址或相对地址。
为了便于CPU访问,内存中的每个物理存储单元都有一个编号,这个编号称为内存地址,即物理地址(也称绝对地址)。
3. 何谓地址转换(重定位)?有哪些方法可以实现地址转换?答:当作业运行时,不能用逻辑地址在内存中读取信息,必须把作业地址空间中使用的逻辑地址转换成内存空间中的物理地址,这种转换称为地址转换。
实现地址转换的方法有:静态地址转换和动态地址转换。
4. 简述什么是覆盖?什么是交换?覆盖和交换的区别是什么?答:覆盖技术主要是指同一主存区可以被不同的程序段重复使用。
交换,就是系统根据需要把主存中暂时不运行的某个(或某些)作业部分或全部移到外存,而把外存中的某个(或某些)作业移到相应的主存区,并使其投入运行。
交换是由操作系统完成,用户并不知道。
操作系统按一定的策略采用“强占”和“礼让”的方法,把内存部分内容暂时放到硬盘交换区中。
覆盖是由用户控制,操作系统提供覆盖机制,用户给出该程序的覆盖结构。
覆盖机构将整个作业分为常驻和覆盖两部分。
子程序不会同时调入内存。
用户只要将最大的子程序作为覆盖区告诉系统即可。
习题1 (P14)4、试用示意图说明内存单元的地址和内存单元的内容,二者有何联系和区别?解:内存单元的地址和内容如图,在存储器中,每个存储单元都有一个地址,每个单元可存放一个字节。
任何相邻字节单元可以存放一个字,一个字占用2个地址中小的那个地址作为该字的地址,并且较高存储器地址的字节是该字节的高8位,较低存储器地址的字节是该字节的低8位。
如图X表示某存储单元的地址,则X单元的内容(X)表示。
假如X单元中存放着Y,则(X)=Y。
而Y又是一个地址(数值上),则可用((X))来表示Y单元里的内容。
9、把下列十进制数转化为二进制数、八进制数和十六进制数。
(1)4.85 (2)255 (3)256解:(1)4.85=100.1B=4.6Q=4.DH(2)255=11111111B=377Q=0FFH(3)256=100000000B=400Q=100H10、把下列数转化为十进制数。
(1)10001100B (2)27Q (3)1FH解:(1)10001100B=2^7+2^3+2^2=140(2)27Q=2*8+7=23(3)1FH=16+15=3115、给出十进制数—30的原码、反码、补码(8位二进制数)的形式,并指出8位二进制原码、反码、补码所能表示的数值范围(用十进制数表示)。
解:[—30D]原=10011110B=9EH[—30D]反=11100001B=0E1H[—30D]补=11100010B=0E2H8位二进制数原码表示的数值范围:—127~+127;反码表示的数值范围:—127~+127;当补码表示无符号数时,表示的数值范围为:0~255,当补码表示有符号数时,表示的数值范围为:—128~+127.16、用组合和非组合BCD码分别表示十进制数388和12。
解:组合:388D=(0011 1000 1000)BCD12D=(0001 0010)BCD非组合:388D=(00000011 00001000 00001000)BCD12D=(00000001 00000010)BCD习题2 (P43)3、8086CPU的标志寄存器中有哪些标志位?它们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解:(1)有6个状态标志位CF、OF、ZF、SF、AF、PF;3个控制标志位DF、IF、和TF。
首先需要明确一下,32位也好,64位也好,这个概念是同时存在于软件、系统、主板芯片组和CPU四个方面的。
对于操作系统到底最多能支持多少内存这个问题,其实不是操作系统一方面说了算的。
目前不少人可能对于CPU的寻址概念有些模糊,认为CPU的寻址范围与其平常概念上的位宽直接联系,即所谓的32位CPU寻址范围为2^32,64位的则是2^64。
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对于CPU来说,这个的位宽一般是指是其数据总线位宽,和寻址能力并无直接联系。
至于一个CPU的寻址位宽是多少则要看其具体的设计。
而对于主板芯片组这方面来说,目前的Intel x86平台采取的是内存映射技术(Memory-Mapped I/O, MMIO),也是PCI规范的一部分,也就是将I/O设备放置在内存空间而非I/O空间,从处理器和操作系统看来,访问一个硬件也就是访问内存空间,因此主板的芯片组也存在一个寻址位宽的问题,当然也有可能成为内存总量的一个瓶颈。
当然了,现在的新主机一般都不会有这个问题了。
说完了硬件层面的概念,我们继续看操作系统是如何与CPU进行“交流”的:Windows对于内存的管理,采取的是分页机制,每个进程都占有一定的虚拟地址空间,在这个机制下,这个空间一部分被映射到物理内存,一部分映射到虚拟内存(存在于硬盘上的一个或多个空间),还有一部分则可能什么也没有映射。
同时,在CPU中,会设置一个“分页标志位”,如果CPU在运行指令时发现这个分页标志被设置,则会根据页目录和页表中的对应关系,将指令中的虚拟地址转换为实际的物理地址。
目前的32位系统分页大小为4K,寻址位宽为32位,因此,第0个分页的地址是0x00000000,第1个分页地址从0x00001000开始,以此类推。
所以,在目前的32位系统中,用到了32位中的高20位来标记物理页,剩余的12位用于添加一些标记信息等。
这样,就可以支持到最大(2^20)*4096=4GB内存,除掉我们上面所说的为I/O保留的内存映射空间和操作系统本身保留的内存,剩下的就是我们在任务管理器里能看到的可用空间。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习题参考答案习题11.1 选择题1.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46年研制成功的一台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名称是( C)。
A) Pentium B) IBM PC C) ENIAC D) Apple2.1981年IBM公司推出了第一台(B)位个人计算机IBM PC5150。
A) 8 B) 16 C) 32 D) 643. 中国大陆1985年自行研制成功了第一台PC 兼容机,即(C)0520微机。
A) 联想B) 方正C) 长城D)银河√4. 摩尔定律主要内容是指,微型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目每(C)个月翻一番。
A) 6 B) 12 C) 18 D) 24√5. 第四代计算机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 C)作为主要电子元件。
A) 电子管B) 晶体管C)集成电路D)微处理器√6. 计算机中最重要的核心部件是( B)。
A) DRAM B) CPU C) CRT D) ROM√7. 将微机或某个微机核心部件安装在某个专用设备之内,这样的系统称为(C)。
A) 大型计算机B) 服务器C) 嵌入式系统D)网络√8. 冯.诺依曼计算机包括,(B)、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分组成。
A) 显示器B)运算器C)处理器D)扫描仪√9.从市场产品来看,计算机大致可以分为大型计算机、(C)和嵌入式系统三类A) 工业PC B) 服务器C) 微机D) 笔记本微机√10.大型集群计算机技术是利用许多台单独的(B)组成的一个计算机系统,该系统能够像一台机器那样工作。
A) CPU B) 计算机C) ROM D)CRT1.2 填空题1.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代变迁。
2.未来的计算机可能朝着(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方向发展。
3. 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的。
4. 从目前市场上产品来看,微机包括(个人计算机)、(苹果系列微机)、(一体微机)、(笔记本微机)、(平板微机)、(掌上微机)和PC 服务器等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