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优质课)
- 格式:ppt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10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理解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以及实现人的价值的主观条件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使学生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的价值的正确途径,认识到劳动和奉献不仅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实现方式,形成劳动和奉献的意识,具有自觉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因此,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成功的起点。
(2)砥砺自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要勇敢地站出来,用于对命运说不,用于向命运挑战,奋起冲击生命的制高点,同样能够与那些有条件的人一起搏击长空,铸就人生辉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教学难点: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教学背景分析』本课内容思想教育性很强,要联系现实生活、强化实践环节进行教学,否则,其思想性就很难实现。
本课的内容会引起学生的很多想法,可以提出一些引起争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方式及手段』教学方式:情境导入、讨论交流、启发思维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新课程理念呼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旨在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大胆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在活动中体验和领悟,从而构建新的知识。
通过探究、思辨、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生成核心哲学观点,展示学生生活智慧,培养科学思维习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课例在设计时围绕本框的三个知识点:“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和“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按照“情境导入——激发情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模式展开教学。
在这样的教学中,我们收获了新课改教学经验,但是也存在着不足,日后还需继续加以改进。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拥有幸福人生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价值的创与实现”。
课前感悟:(多媒体展示)2017 年典型的“感动中国人物”展示。
教师设疑:2017 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同学们进行深入的了解了吗?这些最美人物用什么感动了你,感动了我,感动了全中国?这些“最美人物”来自不同的行业和社会阶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自己的岁月里,用真实感人的行动(劳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着社会,创造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可敬的人。
学生活动:两名同学为“感动中国人物”做旁白。
教学方式与目的:方式,问答式。
目的,通过学生的参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本节课的正题。
二、教学过程(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1.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
合作探究一: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如何理解?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教师活动:教师点评加归纳。
刚才这位同学说道“什么是人的存在方式?”既然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那么?教师设疑:马克思:“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
那为谁劳动的人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呢?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奉献者。
学生活动:寻找身边的奉献者,并献词。
教师活动:点评献词,引出下一个知识点。
爱我们的家人,爱我们的朋友,爱我们的事业,爱我们的祖国,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教学目的:让学生感恩身边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的理解本节教材内容。
(二)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1.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2.实现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观看朱彦夫感视频教师设疑:看完短片,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社会上还存在其他的声音?辩论:甲方,一个人的成功主要取决于社会的支持。
优质课大赛:《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学设计大田五中余家仓1.教学内容《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④(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的第三框题。
教材从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呈现问题,引出理论知识的学习,即: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和在砥砾自我中走向成功三个问题。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融入到社会生活和实践的主题中,引导学生认识: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拥有幸福人生,而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所以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还需要一定的主观条件,所以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在砥砺自我中才能走向成功。
2.学生分析一方面,在我国现阶段,正在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这过程中涌现了大批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特点的先进模范人物,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活生生的身边人、身边事,为本课教学目标的落实奠定了社会基础;同时,学生通过对《生活与哲学》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唯物论、辩证法的科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初步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为本课教学目标的落实奠定了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我们所面对的教学客体是90年代出世的独生子女,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社会中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在学生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些思想与本课内容所倡导的无私奉献必然产生冲突,给三维目标的落实带来一定的困难。
3.设计思想1.教育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
2.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中,为实践新的课改理念和贯彻课程标准规定的“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阐明生活的意义,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明确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和主客观条件。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和主客观条件,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深刻分析和全面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劳动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重点难点』1、重点: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2、难点: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二、情境导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们党新时代的价值取向。
大梦想离不开你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由我们每个人的小梦想汇聚而成。
理想、信念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
今天我们和大家探讨一个严肃的人生问题:『多媒体展示』畅谈理想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人应追求怎样的人生?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人生理想的实现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过程。
引入课题: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三、讲授新课:(一)『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总体感知:找出实现人生价值的三种途径(三)〖合作探究〗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即是如何创造和实现的问题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多媒体展示』2015年10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获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
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国际医学大奖。
材料一:屠哟哟作为中国一位普通的科学家,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的美好时光奉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
通过她和同伴的辛勤研究,历经艰辛,青蒿素这种抗生素出世,挽救了非洲几百万疟疾患者,被称为“中国神药”,被问及获奖感言时,她说研究的时候没想过要得什么奖,这是祖国交代的任务,就努力去做好它。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的措施。
(2)理解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实现人的价值的主观条件。
(3)列举生活事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人的价值要在劳动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分析追求个性发展和强调与社会统一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认识到劳动和奉献不仅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实现方式,从而树立劳动和奉献的意识,培养自觉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劳动的观念,承认奉献的价值。
(2)把自己放在社会中,放在集体中,放在和他人交往的社会环境中,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走出自我,勇敢地站出来向命运发起挑战,奋起冲击生命的制高点,铸就人生辉煌。
『教学重点』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教学难点』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仪『教学方法』启发式、图示法、探究式教学为主,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旧知回顾』1.什么是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有何特征?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要求是什么(正确价值观的内涵)?生:答略导入新课师: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要站在人民的立场,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做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人生价值,那么,应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呢?这就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投影材料:#感动中国#『郭小平用爱系起红丝带』2004年,山西临汾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郭小平见艾滋病区几个孩子到年龄却没法上学,便办起“爱心小课堂”,后在各界支持下,临汾红丝带学校挂牌成立。
建学校让郭小平饱受争议,但他仍坚持,说只愿有一天艾滋患儿能到正常学校上学!#感动中国#2016年度获奖人物颁奖词『郭小平:暖带入春风』瘦弱的孩子需要关爱,这间病房改成的教室,是温暖的避难所。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2、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看待和分析社会、人生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具有认识和选择正确价值观、价值判断与选择的能力;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观念,牢固奉献意识,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哲学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投身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去创造价值、实现价值,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2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因为人的价值是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的。
1、在劳动和奉献中去创造价值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
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
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意味着他为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就越大,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他的幸福感也就越强。
2、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和证明自身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3、在实践中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3页探究框题和“专家点评”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走不出自我的狭隘天地的人,不想奉献他人和社会的人,永远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第十二课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材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理解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价值以及实现人的价值的主观条件(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使学生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的价值的正确途径,认识到劳动和奉献不仅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实现方式,形成劳动和奉献的意识具有自觉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成功的起点。
通过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的教学,让学生走出自我,勇于向命运挑战,铸就人生辉煌。
二、学情分析高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对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有所思考,由于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突出,所以这节课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的成长起关键作用。
在我国现阶段,正在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涌现了大批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特点的先进模范人物,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活生生的身边人、身边事。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难点: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四、教学过程【导入】情境导入,激发情感从学生熟悉的古诗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努力拼搏,报效祖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引出这节课的标题《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讲授】新课教学播放视频《感动中国人物之---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探究三个问题:1.于敏是通过什么途径创造了人生价值?2.于敏是成功者,仅靠他个人奋斗,能否成功?为什么?3.于敏及其团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成功研制氢弹离不开他们的主观努力,你认为于敏成功的主观条件有哪些?结合课本,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结束后,请同学们自主发表意见。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六课实现人生价值第三框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教学目标:1、知道人的价值要在劳动中创造和实现。
2、理解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理解实现人生价值对自身的要求。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科学精神:科学把握实现人生价值的要求公共参与: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作出贡献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人生价值创造与实现的条件教学难点: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观看视频《重回校园的劳动课》思考:为什么要开展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并纳入素质评价体系?1、在劳动中创造人生价值(1)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存在方式。
(2)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才能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3)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观看视频《“七一勋章”获得者》2、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走不出自我狭隘天地的人,不想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的人,永远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爱我们的家人,爱我们身边的朋友,爱我们的事业,爱我们的祖国,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思考:(1)“没有大家的努力,什么事也做不成。
”这句话包含了什么道理?(2)马祖光是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3、社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人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享受条件都是社会提供的。
所以,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4、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1)要正确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样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但是,这种个性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在60周年国庆大阅兵中,身着粉红色迷你裙和白色长靴、被誉为“首都民兵之花”的独特方阵,成为受阅方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清一色的窈窕淑女,个顶个的英姿飒爽,她们步伐坚定、整容严整,像一团燃烧的火焰,迸发这火热的爱国情怀,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骄人的战绩来自艰苦的训练,每天徒步方队队员都要训练10个小时,步行30多公里。
有此有人认为,如此大运动量训练就是为了在长安街上走128步,这样的付出太没有价值。
从她们的故事中,你认为应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第十二课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在课堂中寻找答案。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组人物照片,分别为“感动中国”人物;教师引导:这些“新闻人物”来自于不同行业和社会阶层,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自己的岁月里,用真实感人的行动(劳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着社会,在实践中创造和实现的人生价值,成为我们这个年代最可敬佩的人群。
同学们想不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呢?他们为什么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他们为什么能感动中国?课前,每组同学从“感动中国”人物中选取最令你感动的一位,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
下面,先请1组的同学。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组:我组选择的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多媒体展示袁隆平图片。
教师:你们1组同学为什么选择袁隆平呢?请听1组同学的讲述。
生1:生2:生3:多媒体播放袁隆平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教师: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要想实现人生价值,从袁隆平身上,我们会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呢?问题探究:作为青年学生,将来应怎样去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生1:生2:生3:教师总结: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