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探望父母奖钱
- 格式:pptx
- 大小:40.57 KB
- 文档页数:5
送父母进养老院也能尽孝道作者:徐智英来源:《金色年代》2010年第11期十年前,如果你说要把父母送到养老院里去,必然受到侧目和非议。
如今,如果你为年迈体弱的父母找一家好的养老院,已经能够被周围的大多数人所接受了。
问题是,将父母送进养老院后,子女不是就此甩掉包袱,应当经常探望,尽人子之道。
七年前,我是哭着将母亲送进敬老院的……记得十几年前,父亲突然查出有病,两个多月后即离世,母亲受此打击,好像变了一个人,她不吃不喝,有时呆呆地一个人坐着或躺着,任凭我们怎么劝慰,母亲都是我行我素。
一晃过去四年,母亲的症状反而越来越严重,以至出门后会忘了回家的路,要我们子女去领回家。
这下子,工作最忙的哥哥顶着世俗压力说:“在市中心找个离我们比较近的敬老院吧。
”一听要送母亲去敬老院,我哭着坚决不肯。
可是,当时大家都要忙工作、各家的孩子也都未成年,需要照顾培养。
最要命的是,万一母亲走失了,后果不堪设想,我们更对不起母亲了。
尽管母亲也同意去敬老院,哥哥还是说:“先去住住看,万一不适应,立刻回家,再想其他办法。
”于是,妹妹找到一家离她上班比较近、交通也方便的市中心的敬老院,让母亲住了进去。
转眼,半年过去了,我们再问母亲是否要回家,母亲摇了摇头说:“我在这里也习惯了。
”送母亲进敬老院之前,哥哥已经明确规定了:“母亲到敬老院去,白天是有人管了,但我们也必须经常去看望她。
”于是,我们兄妹逢年过节,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母亲从敬老院里领出来,而且平时每天都有人去看母亲。
如今,母亲在敬老院已经生活了七年多。
怎样才是真正尽孝?尽孝观念一:尽孝观念需改变,把生活无法自理的父母送到条件好的养老院里,让老人得到悉心、专业的护理,也是子女尽孝的体现。
相反,怕担负不孝的名声,而让父母呆在家里,失于照顾,反而不妥。
尽孝观念二:将父母送进养老院后,不是甩包袱,而要经常问候老人,让老人感受到亲人、养老院工作人员的双重关怀。
如今,天天住在宾馆里费仲潮、陈凤仪夫妇今年都80岁了,费老先生原来在纺织厂搞技术工作,1991年退休,独养儿子一家定居加拿大。
养老院家庭探望制度
为了确保养老院内的老人能够得到良好的照顾,同时让他们的家人能够时常探望和关心,我们制定了一套家庭探望制度。
以下是详细的家庭探望制度。
一、探望时间
1. 每周六和周日,上午9点至11点30分为家庭探望时间。
2. 特殊情况可与养老院工作人员提前预约其他时间。
二、探望人员
1. 每位老人最多可有两名家属进行探望。
2. 探望人员需年满18周岁,并具备照顾老人的能力。
3. 探望人员需提前一天向养老院工作人员申请。
三、探望要求
1. 探望人员需持有效身份证件进入养老院。
2. 探望人员需遵守养老院的规章制度,不得大声喧哗,干扰其
他老人的休息。
3. 探望人员不得给老人带来任何食品和饮料,以保证老人的饮
食安全。
4. 探望人员不得在养老院内吸烟、饮酒。
四、特殊情况处理
1. 若老人身体状况不佳,需暂停探望。
2. 若探望人员不符合要求,将被拒绝进入养老院。
3. 若探望过程中发生争议,养老院将进行调解。
五、其他
1. 养老院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探望时间和要求。
2. 养老院将定期组织家庭聚会,让老人和家属共同参与。
我们希望通过实施家庭探望制度,让老人能够得到更好的照顾,同时也让家属能够放心。
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送父母进养老院是不是不孝的表现谢谢主席,大家好。
正方一辩才华横溢,论述有理有据,但是,我方也有自己的看法,并不赞同以下几点:首先,我方承认老人不愿去养老院但为了逃避赡养义务而强迫老人去养老院是不孝的行为,但这样的子女只是占少数,今天我们讨论的是普遍老人被送进养老院的这一群体的行为来看是不是不孝。
不赞同观点之一:正方观点:我国不具备鼓励送去养老院的条件。
养老院本身制度不完善,设施简陋,工作人员的管理不规范,护工没有尽心侍奉,让父母住进去是受苦。
反驳:首先,这是养老院本身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而非是子女的不孝。
其次,为人子女,可能没有客观条件在父母跟前尽孝,但是,我们可以尽自己所能给父母找一家好的,环境适和居住,符合老人需求的养老院,而并不是说偏要把父母往不好的养老院送。
就好像为人父母,要兼顾养家的责任,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穿不暖,但还是会选择一个合适的幼儿园将自己的孩子送了进去。
难道父母不爱孩子吗?肯定是爱的。
那将父母送进养老院也不是不孝的,只不过,是在多方权衡利弊后的一个选择。
正方观点:养老院中陪伴父母的是护工,即便是有朋友,但无法满足老人想要共享天伦之乐的精神需求。
反驳:住进养老院之后并不是将老人囚禁,无论何时子女都可以去探望,每天可以打一个电话和父母交流,过年过节的时候,还可以接父母回家小住,这些同样可以让父母感受到家的温暖。
父母想要的不过是子女对他的关注和关心,只要,作为子女的让父母感受到了你对他们的关心,他们就会很满足。
不是养老院禁止了你尽孝的行为,而在于儿女本身有没有对父母的孝心,愿不愿意花时间在父母的身上。
假如子女都做到了这些,难道还会是不孝吗?正方观点:老人住进养老院后子女看望频率降低,加重子女对父母的忽视。
反驳:如果地域空间真的可以冲淡亲情的话,为什么还会有一句话叫做“血浓于水”?子女定时去看望父母,让父母没有感觉到被忽视,是不是就是尽孝了呢?所以,并不是将老人送进养老院本身的行为是不孝的,而是,子女本身愿不愿意去尽孝。
敬老院老人零花钱政策依据和发放标准敬老院老人零花钱发放分别为不低于500元和600元;农村特困人员分散和集中供养月基本生活标准分别为不低于400元和500元。
特困供养金不等于生活费,五保对象还包括吃、穿、住、医、葬等各方面,并不是说这500元是您的生活费。
另外,我们要求每个敬老院成立院务管理委员会,监督敬老院的所有收入、支出是否合理。
普通情况公立养老院每月给老人零花钱的标准大概在300元左右,公立养老院本来就是国家民政局开办的敬老院,由国家民政局拔款修建的老年人的养老场所,其老年人消费是很低的,同时还给老年人提供很多服务,如:衣服,医疗等等服务,能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幸福!。
探视家属多的原因分析老人和孩子因为年龄,对年轻人的需要不同养老院前门可罗雀,探望者人迹寥寥,而幼儿园门口热热闹闹,有家长鞍前马后地照顾,很容易让人心生悲凉,让人感叹年轻人“养小不养老”。
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老人和孩子都需要照顾不假,但因为年龄的原因,他们对年轻人的需要也是不一样的。
老人正值晚年,他们的身体一日日变差,需要的是儿女多赚钱,为他们提供好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儿女偶尔看看他们,带给他们慰藉就好。
但年龄小的孩子,他们受限于身体发育和社会阅历太少,非常需要父母贴身照顾衣食住行、每日关注教育,帮助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康,懂得社会规则的人。
可能父母围着他们团团转的时间更多。
老人和孩子对年轻人的需要不同,年轻人照顾老人和孩子就有不同的侧重点。
孩子代表家族的未来,年轻人和老人都希望给孩子更多照顾现在的年轻人生活不容易,婚后有了孩子,既要承担上班挣钱养家糊口的压力,也要承担人情往来的压力,还有孩子上学后缴纳各种各样教育费用的压力。
很多年轻人也是普通人,出生没有含着“金汤勺”,也没有赚大钱的好运气,在财力不足且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很难同等地照顾好老人和孩子。
有句老话,称作年过半百的老人“黄土埋半截”了,所剩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孩子却是整个家庭的希望,暗示着家族的未来,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人,出于对家族未来的考虑,都会更加看重孩子,给孩子更多照顾。
幼儿园和养老院的经营模式不一样。
当然,养老院里探望者寥寥无几,幼儿园门口却家长成群,也有可能和幼儿园、养老院的经营模式不一样。
基本上孩子每天上幼儿园每天必须接走,算是“短托”,但是养老院却很少有规定,子女定期把老人接走,是“长托”。
所以,幼儿园门口整天都有家长排队等候接娃,但是养老院门口就没有子女能每天接老人。
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有机构做幼儿园式的养老院,让子女白天把老人送过去,晚上再接回去。
估计养老院门口,每天也会聚集很多年轻人。
1.人工智能越来越好,运用在工业,服务等领域,有人担心说人工智能有一天会超越人类,对此你怎么看?/6167874181/F74InEKSV?type=comment#_rnd15049587214042.某养老院为鼓励子女看望老人,设立奖孝金,看望老人可拿现金奖励,你怎么看?在评价这一事件时,我们先要搞清楚福星护理院设立“奖孝金”的动机是否单纯?效果是否显著?如果有好的动机,目的也达到了,对此事也就只能正面评价了。
从报道的新闻来看,福星护理院属于临终关怀的护理服务性机构,设立“奖孝金”是为了激励子女到护理院多探望父母,而并非为自己谋利,其动机是积极正面的;从效果看,设立“奖孝金”后,到护理院看望老人的子女多了很多,不仅使养老院降低了养老成本,而且起到了激活孝心孝道的作用,使老人得到了更多关怀。
可以说,这是一个多赢的举动,具有积极意义。
很多人之所以对这一做法反感,主要是认为孝老敬老是子女应尽的义务,设立“奖孝金”,让孝心有了本不应该有的铜臭味。
其实,设立“奖孝金”后,看望老人的子女多了,他们仅仅是因为那点钱吗?我们可以算一下这笔账。
两个月内子女看望老人累计超过30次,给予200元“奖孝金”;两个月内子女看望老人累计超过20次,给予100元“奖孝金”;两个月内子女看望老人累计超过10次,给予50元“奖孝金”。
两个月内来回10次至30次,不算其他费用,可能路费都超过获得的奖金数额了。
因此我们应该相信,大多数子女并不是冲着金钱才去看望父母的。
他们并不是缺这点钱,而是这一措施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缺少了尽最大努力去关爱老人这个本不应该淡化的意识。
所以,在“奖孝金”的激励下去看望老人的子女,不仅不是像我们一些网友所指责的那样可耻,反而是同样可敬的,可亲的。
“有的子女以前一个星期来看老人一次,现在两三天来一次;有的子女以前两三天来看老人一次,现在几乎天天都来。
”福星护理院别出心裁地推出“奖孝金”制度后,很多子女探望老人的频率明显增加。
敬老院院民奖惩制度范文第一章绪论一、目的和意义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和规范敬老院院民的行为,营造和谐、温馨、亲密的院内环境,为院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保障。
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促使院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
本制度的实施,旨在构建一个尊重人权、尊重老年人尊严的社会氛围,促进敬老院的和谐发展。
第二章奖励机制一、行为奖励1. 优秀义工奖:院民中表现出色的义工,每月评选出一名,奖励一定金额和荣誉证书。
2. 突出贡献奖:院民中在院内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每季度评选出一名,奖励一定金额和奖章。
3. 文明行为奖:院民中能够积极倡导和践行文明行为的个人,每月评选出一名,奖励一定金额和荣誉证书。
4. 孝老爱亲奖:院民中能够持续尊敬、关心、照顾自己亲人的个人,每年评选出一名,奖励一定金额和奖品。
5. 学习进步奖:院民中在学习和培训方面取得突出进步的个人,每学期评选出一名,奖励一定金额和荣誉证书。
二、服务奖励1. 心灵陪伴奖:院民中表现出色的心理咨询师、社工等专业人员,每季度评选出一名,奖励一定金额和奖品。
2. 热心帮扶奖:院民中积极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提供帮助的个人,每月评选出一名,奖励一定金额和荣誉证书。
3. 爱心志愿者奖:院民中积极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的个人,每年评选出一名,奖励一定金额和奖品。
第三章惩罚机制一、行为警示1. 违规惩罚:对于违反院内秩序的院民,实行口头警告、书面警示和责令改正等方式,以警示其行为的错误性和不当性。
2. 违法行为处理:对于触犯法律的院民,依法处理并报警。
3.不文明行为处理:对于粗话、打闹、妄自尊大等不文明行为的院民,进行口头或书面批评,并敦促其改正。
二、服务惩罚1. 不当行为处罚:对于工作人员服务不当、态度恶劣的,依照规定进行纪律处分。
2. 工作作风整顿:对于工作人员存在不负责任、迟到早退等现象的,进行严肃处理,包括批评教育、记过等。
第四章执行机制一、奖励和惩罚评选委员会的设置和职责院方将设立奖励和惩罚评选委员会,负责对院民的行为进行评选和决策。
中国养老相关政策汇总养老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中国也不例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养老制度和政策,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以下是中国养老相关政策的汇总:1.养老保险制度:中国实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致力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养老保障。
该制度包括个人缴费和国家补贴,参保人员可以在退休后领取养老金。
2.养老金调整:中国政府定期对养老金进行调整,以适应通胀和经济发展。
根据国家规定,养老金每年都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以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3.社会救助政策:除了养老保险制度,中国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社会救助政策,以帮助贫困老年人。
这包括提供经济援助、医疗保障、住房救助等,以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4.养老院建设:中国政府鼓励私营和非营利机构建设养老院,以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
政府为养老院提供经济支持和优惠政策,以提高养老院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5.家庭照顾津贴:中国政府为有经济困难的低收入老年人提供家庭照顾津贴。
这个津贴是为了鼓励家庭成员照顾年迈的父母,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和照顾压力。
6.子女探望制度: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中国政府规定子女有探望父母的义务。
如果子女长期不探望父母,父母可以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子女履行探望义务。
7.养老人员就业政策: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就业。
一些企事业单位和机关事业单位设立了老年人就业专岗,为老年人提供就业机会。
8.老年人优待政策:中国政府为老年人提供一系列优待政策,包括减免交通费用、购买折扣、优先购票等。
这些政策旨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总结起来,中国养老相关政策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调整、社会救助政策、养老院建设、家庭照顾津贴、子女探望制度、养老人员就业政策和老年人优待政策等。
这些政策旨在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福利待遇,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社会的养老压力。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中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养老制度和政策,以应对养老问题的挑战。
阅读下面的漫画和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苏州市福星护理院为了鼓励病人的儿女多来探望老年病人,推出了“奖孝金”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
结果真的灵验,看望老人的子女多了很多。
苏州市福星护理院的做法是否得当?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子女常到护理院看父母有奖,这种创新举措在苏州当地网友的微信朋友圈引发热议。
网友们表示,孝敬父母是子女的基本义务,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即使父母被送进护理院,也应该经常去看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子女由于种种原因根本无法做到。
护理院推"奖孝金"制度,子女去护理院看望父母次数增多,为钱还是为孝?金钱承担不起孝心之重高原牧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如绵延的绢带萦绕在每个华夏儿女的心头,而“孝”更是其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照耀着历史的长河。
“孝”本是生发于内心最真挚的情感,纯粹而厚重,而近日竟有护理院推出奖孝金制度,用金钱来“购买”子女的孝心,殊不知,金钱根本无法承担孝心之重。
泰戈尔曾言:“没有钱使我悲伤,而使我更悲伤的是拥有过多的钱财。
”钱财,终究是身外之物,终究会随日月的更迭而归于尘土。
而孝心,是扎根于灵魂的繁茂大树,任他风雨飘摇而屹立不倒,是镌刻在心灵深处的痕迹,写进了基因,溶进了血液。
若有一地炽热的业火焚尽了世间的一切。
最后剩下的一定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脉亲情,以及承载着它的绵绵孝心,而护理院硬把金钱与孝挂钩,却没有想过:当金钱随风而去,留下的孝应何去何从?子女们为财物尽孝的做法更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此风万万不可长!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回望历史,李密《陈情表》道尽了一代孝子拳拳赤子之情,他的孝无关金玉珠翠,无关俸禄功名,孝就是孝,不问前因后果。
这才是孝心应有的姿态。
当人们为蝇头小利而争相尽孝,仅会使被尽孝者无比寒心,仅仅是护理院的百元奖金就可让许多子女趋之如骛,更何谈更大的利益,护理院对这种行为的放纵与提倡,更是荒谬与无知的体现,无异于跳梁小丑在表演闹剧,鄙陋的肉食者在指点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