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向量算法更新路由表3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8
rip协议工作原理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IGP),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路由选择、距离向量以及路由表的更新。
1. 路由选择:RIP使用距离向量算法来选择最佳路由。
每个路由器将网络拓扑信息以距离向量的形式存储在路由表中。
距离向量包括目的网络地址以及距离到达目的网络的跳数。
通过比较距离向量中的跳数,路由器可以选择最佳路径。
2. 距离向量:每个路由器通过周期性地向邻居路由器发送路由更新消息来更新距离向量。
路由更新消息中包含发送路由器到达目的网络的距离信息。
当路由器接收到更新消息时,它会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3. 路由表的更新:当路由器收到距离向量更新消息时,它会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如果新的距离向量中的跳数小于当前路由表中的跳数,路由器将用新的距离替换旧的距离,并将下一跳设置为发送路由更新消息的路由器。
这样,路由表就会不断地更新,以保持网络的最佳路由。
RIP协议通过将距离向量和路由表信息传递给邻居路由器,实现了网络中路由的动态更新。
通过周期性地传递和更新路由信息,RIP协议可以保持网络中的路由信息最新和准确。
《计算机网络基础》试卷(A卷)与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1. Internet用来互连不同物理网络的互连设备是( 路由器 )。
2. 与因特网相连的计算机通常被称为端系统或主机,并常被非正式地划分为两类:(客户机)(中文)(client)英文和(服务器)(中文)(server)(英文)。
3. 路由器工作在计算机网络协议5层体系结构中的网络层,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以太网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4. TCP协议通过动态调整发送窗口的大小来进行(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
5. 请列举3个基本安全服务:()、()、()。
(机密性、报文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实体鉴别、访问控制、可用性)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万维网客户程序与万维网服务器程序之间的应用层协议是:()(A) UDP (B) HTML (C) HTTP (D) URL答:C2. 在Web应用中标识Web文档的标识符是:()(A) HTML (B) 端口号 (C) URL (D) IP地址答:C3. FTP使用的传输协议是:()(A) UDP (B) TCP (C) ICMP (D) IP答:B4. 可以为主机动态配置IP地址的协议是:( )(A) IP (B) ARP (C) DNS (D) DHCP答:D5. 下面哪一项不能描述分组交换?()(A)储存转发 (B)通信双方独占链路 (C)逐段占有链路 (D)不必先建立连接答:B6. 在因特网中,分组经历的端到端时延中随时间变化最大是:()。
(A)排队时延 (B)发送时延 (C)传播时延 (D)处理时延答:A7. IPv6的地址长度是:()(A) 32 bit (B) 64bit (C) 128 bit (D) 132bit答:C8. TCP序号单位是:()(A) 字节 (B) 报文 (C) 比特 (D) 以上都不是答:A9. 以太网硬件地址的位数是()。
(A)16 (B)32 (C)48 (D)64答:C10. 在无线局域网802.11使用的媒体访问控制协议是:()(A) CSMA/CA (B) CSMA/CD (C) CSMA (D) CDMA答:A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电路交换一定是有连接的,而分组交换一定是无连接的。
第6章路由算法总结路由算法是网络中的核心算法之一,它决定了数据包在网络中的传输路径。
路由算法的设计和优化对于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在本章中,我们将总结一些常见的路由算法,并介绍它们的优缺点。
1.静态路由算法:静态路由算法是最简单的路由算法,它通过人工配置将目的地和下一跳地址映射起来。
静态路由算法的优点是简单、易于实现和维护,适用于小型网络。
然而,静态路由算法的缺点是无法适应网络拓扑的变化,对于大型和复杂网络不可行。
2.距离向量路由算法:距离向量路由算法是一种基于邻居节点交换信息的分布式算法。
每个节点维护一个路由表,其中包含到达各个目的地的距离和下一跳节点信息。
节点周期性地将路由表广播给邻居节点,并根据收到的更新信息更新自身路由表。
距离向量路由算法的优点是简单、分布式,适用于小型网络。
然而,它的缺点是收敛速度慢和计算复杂度高,容易出现路由环路和计数问题。
3.链路状态路由算法:链路状态路由算法是一种基于全局网络状态信息的算法。
每个节点通过发送链路状态信息到整个网络,使得每个节点都具有完整的网络拓扑信息。
节点根据收到的链路状态信息计算最短路径,并构建路由表。
链路状态路由算法的优点是收敛速度快、计算复杂度低和稳定性好。
然而,它的缺点是需要消耗大量的带宽和存储资源,并且对于网络规模较大的情况下,算法的效率会下降。
4.链路状态路由算法的改进算法:为了优化链路状态路由算法,人们提出了一些改进算法,如OSPF (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IS-IS(中间系统间路由)等。
这些算法使用了一些技术,如分层、区域划分和链路优化等,以提高算法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5.BGP(边界网关协议):BGP是用于互联网的一种路径向量路由协议。
它是一种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协议,用于实现互联网的路由选择。
BGP通过交换路由信息和策略来确定数据包的最佳路径。
BGP的优点是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配置性,可以根据策略调整路由。
然而,BGP的缺点是配置复杂和收敛速度较慢。
距离矢量路由算法距离矢量路由算法是一种常用的路由协议算法,用于在一张网络拓扑图中计算一个节点到其它节点的最短路径,从而实现数据包的转发和路由选择。
本文将详细介绍距离矢量路由算法的原理、实现和优化方法。
一、距离矢量路由算法原理距离矢量路由算法是一种分布式算法,它的核心思想是每个节点通过交换路由信息来建立一个网络的路由表,并根据这张表来进行数据包的转发。
在距离矢量路由算法中,每个节点都会维护一个距离向量,它表示从当前节点到其它节点的距离。
距离向量包含三部分信息:到达某个节点的距离、中转节点和前缀信息。
其中,到达某个节点的距离可以采用最小跳数、带权重的跳数或延迟时间等方式来衡量。
在距离矢量路由算法中,每个节点都会周期性地向邻居节点广播自己的距离向量,并接收邻居节点的距离向量。
通过比较邻居节点的距离向量和自己的距离向量来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如果邻居节点的距离更小,则更新路由表;如果邻居节点的距离更大,则不做任何操作。
这样,所有的节点都会逐步收敛到一个稳定状态,每个节点的路由表也会被更新成最优路由。
二、距离矢量路由算法实现距离矢量路由算法的实现通常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始化和更新。
在初始化阶段,每个节点都会初始化自己的距离向量和路由表,并向邻居节点发送距离向量。
在更新阶段,每个节点会周期性地接收邻居节点的距离向量,比较并更新自己的路由表,然后向邻居节点发送自己的距离向量。
具体实现的过程如下:1. 初始化阶段:(1)每个节点都向其它节点广播自己的距离向量,并保存邻居节点的距离向量。
(2)每个节点都根据邻居节点的距离向量更新自己的路由表,并确定最短路径。
2. 更新阶段:(1)每个节点周期性地向邻居节点发送自己的距离向量。
(2)每个节点周期性地接收邻居节点的距离向量,并比较以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3)如果某个节点的距离向量发生了变化,则它会向其它节点广播自己的距离向量。
三、距离矢量路由算法优化距离矢量路由算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路由协议算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距离矢量路由算法
距离矢量路由算法是一种计算网络中最佳路径的算法。
这种算法通过在网络上的每个节点中保存到其他节点的距离向量来工作。
每个节点根据它们之间的距离向量,计算到每个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
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直到每个节点都拥有网络中所有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信息。
距离矢量路由算法可以用于计算全网最短路径,也可以用于计算子网内的最短路径。
它是一种分布式算法,因为每个节点都只能看到它的邻居节点的距离向量,而不知道网络的整体拓扑结构。
这种算法虽然简单,但它的计算复杂度较高,因为每个节点都需要计算到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
在距离矢量路由算法中,节点会周期性地向邻居发送它们的距离向量,以便邻居节点可以更新它们的路由表。
如果一个节点发现它的距离向量发生了变化,它会向它的邻居发送一个更新消息。
这个过程也会不断重复,直到每个节点的路由表都被更新到最优状态。
距离矢量路由算法在实际应用中有一些限制。
由于每个节点都只能看到它的邻居节点的距离向量,因此它可能会选择一个不是全局最短路径的路径。
此外,如果一个节点的路由表发生了错误,它可能会向其他节点发送错误的路由信息,导致整个网络的不稳定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其他类型的路由算法,如链路状态路由算法和路径矢量路由算法,也被广泛使用。
rip协议原理(一)RIP协议简介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算法的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旨在帮助路由器动态地学习和共享网络路由信息。
下面将对RIP协议进行详细解释。
RIP协议的工作原理RIP协议通过路由器之间的相互通信来交换网络路由信息。
以下是RIP协议的工作原理:1.距离向量算法:RIP使用距离向量算法来确定最佳路由。
每个路由器都维护一个路由表,其中包含当前已知的网络目标和到达该目标的跳数。
2.距离度量:跳数是RIP协议中使用的距离度量单位。
每个目标网络的跳数在路由器之间定期更新,并通过广播方式在整个网络中传播。
3.路由更新:路由器定期发送路由更新信息,包含其当前已知的网络目标和跳数。
其他路由器收到更新后,会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4.定时器:RIP协议使用定时器来控制路由更新的频率。
在每个路由器上,定时器设定一个时间间隔,路由更新信息将在此间隔内定期广播。
RIP协议的特点RIP协议具有以下特点:•简单:RIP协议使用的距离向量算法相对简单,易于实现和维护。
•适用于小型网络:RIP协议适用于较小规模的网络,因为其跳数限制最大为15,限制了网络的规模。
•收敛速度较慢:RIP协议的收敛速度相对较慢。
当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每个路由器都需要一定时间来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不适用于复杂网络:由于RIP协议不能适应大型、复杂网络的需求,因此在大规模网络中使用RIP协议可能导致路由不稳定或产生路由环路。
RIP协议的应用场景RIP协议适用于以下场景:•小型企业网络:RIP协议在小型企业网络中使用较为广泛。
这种网络规模相对较小,RIP协议的简单性和易用性可以满足其需求。
•教育机构内部网络:教育机构内部网络通常也是较小规模的网络,RIP协议可以提供基本的路由功能,满足规模相对较小的网络通信需求。
•低成本网络:对于低成本网络来说,RIP协议是一种经济实用的选择。
rip原理RIP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Distance Vector)的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IGP),用于在小型网络中实现路由选择。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交换路由信息来确定最佳的路径,使数据包能够在网络中正确地转发到目的地。
RIP使用距离向量算法来确定最佳路径。
每个路由器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网络拓扑信息,计算到达目的网络的距离(通常以跳数作为度量标准)。
路由器通过发送路由更新消息(Route Update)来交换信息,并且周期性地广播自己的路由表给相邻的路由器。
RIP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描述为以下几个步骤:1. 初始化:当路由器启动时,它会将自己的直连网络添加到路由表中,并将距离设置为0,表示直接可达。
2. 发送路由更新:路由器定期广播其路由表给相邻的路由器。
路由更新消息包含路由器所知道的所有网络及其距离。
3. 路由表更新:当路由器接收到其他路由器发送的路由更新消息时,它会根据接收到的信息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如果接收到的路由信息表示到达某个网络的路径更短,那么路由器会更新自己的路由表以反映最新的最佳路径。
4. 路由选择:当路由器需要转发数据包时,它会根据自己的路由表选择最佳路径。
通常,路由器选择到达目的网络跳数最少的路径作为最佳路径。
5. 定期更新:为了保持路由表的最新状态,RIP路由器周期性地广播自己的路由表。
这样可以确保网络中的所有路由器都具有相同的网络拓扑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RIP有一些限制,如最大跳数限制和慢收敛速度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更高级的路由协议,如OSPF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和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被广泛使用在大型网络中。
第5.6章路由算法教学导入:TCP/IP网络中路由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介绍了IP路由器的几大功能,给出了静态路由协议和动态路由协议,以及内部网关协议和外部网关协议的概念,同时简要介绍了目前最常见的RIP、OSPF、BGP和BGP-4这几种路由协议。
教学内容:1距离向量算法2 链路状态算法3平衡混合路由算法一距离向量法(Distance Vector Routing)在距离向量法中,相邻路由器之间周期性地相互交换各自的路由表备份。
当网络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时,路由器之间也将及时地相互通知有关变更信息。
在图1中,每一个路由器从与之直接相邻的路由器处获得对方的路由表。
例如,路由器B从路由器A和C获得路由信息后,对自己的路由表进行加工,加工后的路由表再传送给路由器A和C。
路由器通过这种方法不断地积累路由信息,直到最终收敛为止。
图1 路由表传递示意1. 路由表的建立与更新在图2中,有三个路由器:A、B和C。
路由器A的两个网络接口E0和S0分别连接在10.1.0.0和10.2.0.0网段上;路由器B的两个网络接口S0和S1分别连接在10.2.0.0和10.3.0.0网段上;路由器C的网络接口S0和E0分别连接在10.3.0.0和10.4.0.0网段上。
图2 路由表内容列表如图2中各路由器路由表的前两行所示,通过路由器的网络接口到与之直接相连的网段的网络连接,其向量距离设置为0。
这即是最初的路由表。
当路由器B和A以及B和C之间相互交换路由信息后,它们会更新各自的路由表。
例如,路由器B通过网络端口S1收到路由器C的路由信息(10.3.0.0,S0,0)和(10.4.0.0,E0,0)后,在自己的路由表中增加一条(10.4.0.0,S1,1)路由信息。
该信息表示: 通过路由器B的网络接口S1可以访问到10.4.0.0网段,其向量距离为1,该向量距离是在路由器C的基础上加1获得的。
同样的道理,路由器B还会产生一条(10.1.0.0,S0,1)路由,这条路由是通过网络端口S0从路由器A获得的。
实验五 RIP路由协议配置【实验目的】1.掌握RIP协议的工作原理。
2. 掌握RIP协议的配置方法。
【实验原理】1.路由信息协议RIP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RIP)是内部网关协议中最先得到广泛应用的协议。
RIP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协议,其最大优点就是简单,开销小。
(1)距离RIP协议要求网络中每一个路由器都维护从它自己到每一个目的网络的距离记录,这个距离作为衡量路由优劣的度量值。
RIP中的“距离”也称为“跳数”,路由器到直连网络的距离定义为“0”,到非直连网络的距离定义为所经过的路由器的个数。
RIP规定,当距离等于16时,表示该目的网络不可达,所以RIP仅适用于小型网络。
(2)工作原理每个运行RIP协议的路由器都周期性地向其直接相连的邻居路由器发送自己完全的路由表的信息(路由信息是封装在RIP报文中发送的,主要包括目的网络,下一跳路由器,距离等信息),同时也从邻居路由器接收路由更新信息,并按照距离向量算法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路由器刚开始工作时,仅知道自己的直连网络及其距离,接着路由器向邻居路由器交换并更新路由信息,经过若干次的更新后,所有的路由器最终都会知道到达本自治系统中任何一个网络的最短距离和下一跳路由器。
(3)距离向量算法邻居发来的路由更新报文中包括了很重要的信息:目的网络,其距离(即最短距离),下一跳地址。
RIP路由器必须根据更新报文和自己当前路由表的内容找出到每一个目的网络的最短距离和正确的下一跳。
这种更新算法称为距离向量算法。
对每一个相邻路由器发来的更新报文,进行以下步骤处理:○1对地址为X的相邻路由器发来的更新报文,先修改报文中的项目:“下一跳”均修改为X,“距离”均加1。
○2对修改后的报文的每一项(这里为了叙述清楚,用项目A来表示)进行以下处理:若本路由器路由表中没有项目A的目的网络,则把项目A添加到路由表中。
若本路由器中某个路由的目的网络和下一跳地址均与项目A相同,则用项目A的距离更新本路由。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路由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用来确定数据包传输路径的协议。
在网络中,数据包需要通过多个路由器进行传输,而路由协议就是用来确定数据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的路径。
矢量路由协议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是两种常见的路由协议,它们在路由算法、数据结构和性能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对矢量路由协议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一、矢量路由协议矢量路由协议又称距离向量路由协议,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
距离向量是指每个节点只知道到达目的地的代价,而不知道整个网络的拓扑结构。
常见的矢量路由协议有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和IGRP(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
1.1算法矢量路由协议的核心算法是Bellman-Ford算法。
该算法通过不断地更新距离向量表,以实现路由选择。
每个节点定期向相邻节点发送距离向量信息,并根据接收到的信息更新自己的距离向量表。
当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节点会重新计算路由表并通知相邻节点进行更新,直至整个网络的路由表收敛。
1.2数据结构矢量路由协议使用的数据结构主要包括距离向量表和路由表。
距离向量表记录了到达目的地节点的距离和下一跳节点信息,而路由表则是由距离向量表生成的,用于实际的数据包转发。
1.3优缺点矢量路由协议的优点是实现简单、计算量小、适用于小型网络。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收敛速度慢、易发生路由环路、不支持网络分割等。
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链路状态路由协议是另一种常见的路由选择协议。
与矢量路由协议不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是基于路由器之间的链路状态信息进行路由选择的。
常见的链路状态路由协议有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和IS-IS(Intermediate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
路由协议按算法可分为哪几类篇一:路由协议有哪些分类1路由协议有哪些分类? (从至少两个方面进行描述)1)IGP和EGP 2)距离向量和链路状态型的路由协议3)有类和无类的路由协议? 2.简单描述距离矢量型协议和链路状态型协议的区别?1)距离矢量路由协议更新的是路由条目,链路状态路由协议更新的是拓扑2)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发送周期性的更新、完整路由表更新,链路状态路由协议更新是非周期性的,部分的有边界的3)距离矢量路由协议运行矢量路由协议会将,所有它知道的路由信息与邻居共享,但是只与直连邻居共享,运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的路由器只将他所直连的链路状态与邻居共享,这个邻居是指一个域内或区域内一个的所有路由器。
运行距离矢量型协议的路由器并不了解整个网络的拓扑,它们只知道自己直连的网络,和去往目的网络的吓一跳地址,而且距离矢量型协议是以条数作为选路的度量;运行链路状态型协议的路由器都有整个网络的拓扑,它们根据自己的所维持本地链路状态数据库来选择到达目的网络的最佳路径,链路状态型协议会根据链路上的时延带宽等因素算出一个开销最小的路径作为最优路径。
3.简单描述EIGRP协议中DUAL有限状态机的决策过程?当运行eigrp协议的路由器失去和后继路由器的连接时,路由器首先回查找自己的可行性后继路由器,如果存在可行性后继的话就把可行性后继提升为后继路由器,若没有的话就向所有的邻居路由器发送查询,每个接受到查询的路由器会查看自己的路由表,若有一条替代路由,则向发送查询的源路由器发送这条路由的信息,若没有就继续向自己的邻居发送查询,当发送查询的源路由器收到所有邻居路由器的回复后悔重新计算以选取新的后继。
? 4.EIGRP需要维护几张表? 每张表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EIGRP能够快速收敛的关键在于什么?邻居表:确保直接邻居之间能够双向通信,保存邻居的IP等信息拓扑表:拓扑表中存放着前往目标地址的所有路由的路由表:从拓扑表中选择到达目标地址的最佳路由放入路由表eigrp能够快速收敛关键:使用扩散更新算法(DUAL) ? 5.EIGRP协议有哪几种Packet类型?每种类型的Packet的作用是什么?1)Hello packet:以组播的方式定期发送,用于建立和维护邻居关系2)ACK(acknowledgement) packet:以单播的方式发送HELLO包,包含一个不为零的确认号,用来更新、查询和答复数据包。
rip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协议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算法的协议,用于在较小的局域网中实现路由选择和数据包转发。
其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描述如下:
1. RIP协议中每个节点(路由器)都会维护一张路由表,包含自身到达各个网络的路由信息,其中每一项包含目的网络号、下一跳路由器、距离值等信息。
距离值指从本节点到目的网络的距离,可以是跳数、时间等度量。
2. 路由表中的路由信息通过RIP消息在节点间交换。
每隔一段时间,每个节点都会向相邻的节点广播自己的路由表,告诉它自己到达各个网络的距离值。
同时,也会收到相邻节点发送的路由表信息,并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3. 节点会通过比较相邻节点广播的路由表信息和自己的路由表信息来更新路由信息。
如果相邻节点发来的信息比自己本身具有更短的距离值,那么节点会使用这个更短的距离值更新自己的路由表,并把这个更短的距离值作为自己到这个网络的距离值。
这样,每个节点就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路由表,寻找到达目的网络的最短路径。
4. RIP协议设置了一个最大跳数,即当某个网络离节点的距离超过一定跳数时,节点会认为无法到达这个网络,从路由表中删除该项路由信息。
这样可以防止路由环路的产生,提高网络的稳定性。
总的来说,RIP协议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不断地交换和更新路由表信息来确定每个节点到达各个网络的最短路径,以实现数据包的正确转发。
由于RIP协议比较简单,实现容易,因此在小型网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由于距离向量算法的局限性,RIP协议不适用于大型复杂网络和高速网络环境。
如何利用RIP协议更新路由的算法计算路由表的更新RIP协议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是互联网的标准协议,其最大优点就是简单。
RIP 协议的特点是:(1) 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
如果两个路由器之间的通信不需要经过另一个路由器,那么这两个路由器就是相邻的。
RIP 协议规定,不相邻的路由器不交换信息。
(2) 路由器交换的信息是当前本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即自己的路由表。
也就是说,交换的信息是:“我到本自治系统中所有网络的(最短)距离,以及到每个网络应经过的下一跳路由器”。
(3) 按固定的时间间隔交换路由信息,例如,每隔30 秒。
然后路由器根据收到的路由信息更新路由表。
当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路由器也及时向相邻路由器通告拓扑变化后的路由信息。
RIP协议根据从邻居节点收到的路由信息更新自身的路由表,其更新算法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将收到的路由信息中的距离改为原值加1。
RIP协议更新路由的算法(具体规则)如下:(1)收到相邻路由器X的RIP报文,为方便,将其称为路由表X(一个临时表)。
将路由表X中"下一跳路由器地址"字段都改为X,将所有"距离"都加1(含义是:假定本路由器的下一跳为X,原来从X到达的网络的距离加上从本路由器到X的距离);(2)对修改后的路由表X的每一行,重复:若目的网络不在本地路由表中,则将该行添加到本地路由表中;否则,若下一跳的内容与本地路由表中的相同,则替换本地路由表中的对应行;否则,若该行的"距离"小于本地路由表中相应行的"距离",则用该行更新本地路由表中的相应行;否则,返回;(3)若180秒(或其它假定一定时间内),未收到邻居X的路由表,则将到邻居路由器X的距离置为16(不可达) 。
请看以下具体实例:1.解答: 由于B收到C发来的路由信息,即就是路由器B收到的信息,RIP协议中:只有收到的路将路由器B距离加”1”以后的路由表和路由器B原来的路由表,两个表按RIP协议规则(无新信息,不改变。
路由表更新例题当网络结构或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路由器需要及时更新路由表以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
以距离向量算法(Dijkstra's Algorithm)更新路由表为例:假设有一个简单的网络,包含5个节点A、B、C、D 和E,以及一些权重表示节点之间的距离。
初始时,节点A 知道到达节点B 和C 的距离,节点B 知道到达节点C 和D 的距离,节点C 知道到达节点D 和E 的距离,节点D 知道到达节点E 的距离,节点E 没有其他节点的距离信息。
现在假设节点 B 和节点C 之间的连接断开,需要更新路由表。
1. 每个节点向其邻居节点发送当前距离向量。
- 节点A 发送到节点B 和C 的距离为10和5。
- 节点B 发送到节点C 和D 的距离为3和2。
- 节点C 发送到节点D 和E 的距离为7和6。
- 节点D 发送到节点E 的距离为1。
- 节点E 没有发送任何信息。
2. 每个节点收到邻居节点的距离向量后,更新自己的距离向量。
如果邻居节点的某个目标节点的距离小于当前节点的距离,则更新该目标节点的距离。
3. 重复步骤2,直到所有节点的距离向量不再变化。
经过更新后,每个节点的距离向量如下:- 节点A: (B=10, C=5, D=inf, E=inf)。
- 节点B: (C=inf, D=2, E=inf)。
- 节点C: (D=3, E=6)。
- 节点D: (E=1)。
- 节点E: (A=inf, B=inf, C=7, D=inf)。
其中,"inf"表示无穷大,表示该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没有直接的路径。
通过使用距离向量算法,可以快速地更新路由表并找到最短路径。
RIP技术介绍范文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算法的动态路由协议,用于在互联网和局域网中交换路由信息。
在计算机网络中,路由器是负责将数据包从源地址转发到目的地址的设备。
而路由协议则是确定路由器如何选择转发路径的一种规则。
RIP协议是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制定的一种经典的自治系统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 IGRP)的简化版本。
它使用距离向量算法,根据路径的跳数(hops)来决策最佳路由。
距离向量表示了从一个路由器到目的网络的跳数。
RIP协议基于以下几个主要的特点:1.距离向量算法:RIP根据路由器相互交换的路由表中的目标网络的距离向量来选择最佳路径。
距离向量是通过路由器交换路由信息得到的,每个路由器只能看到它的相邻路由器,而不了解整个网络拓扑结构。
2.基于跳数的度量:RIP使用跳数作为度量标准,即数据包从源地址到目的地址所经过的中间路由器数量。
默认情况下,RIP将跳数限制在15跳以内,超过这个跳数的路径会被认为是无效的。
3.全局路由交换:RIP协议要求所有的路由器相互交换路由表信息,以便每个路由器都能了解到整个网络的拓扑结构。
这样做的好处是确保每个路由器都能计算出最佳路径。
4.路由更新和周期性广播:RIP通过周期性地广播路由更新消息来保持路由表的最新。
默认情况下,RIP每30秒广播一次更新消息,以确保每个路由器都能及时得到最新的路由信息。
尽管RIP协议具有一定的优势1.较慢的收敛时间:由于RIP协议使用固定的更新时间和周期性广播,当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它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重新计算路由和更新路由表。
这导致了较慢的收敛时间,即网络中的路由器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调整路由路径。
2.不适用于大型网络:由于RIP使用跳数作为度量标准,它不能很好地处理大型网络。
跳数限制导致了最大路由表的大小,而且在大型网络中,跳数限制可能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rip协议更新路由表的原则一、rip协议简介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协议,用于在互联网中动态更新路由信息。
RIP协议通过交换路由表信息,帮助路由器学习到网络中的路由信息以进行正确的数据转发。
二、rip协议路由表更新原则更新路由表是RIP协议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决定着数据包传输的路径。
下面是rip协议更新路由表的原则:1. 分割后更新RIP协议使用距离向量算法,将整个网络拆分成多个子网,每个子网的路由表由其相邻的路由器进行更新。
当一个路由器接收到新的一条路由信息时,首先要对这个信息进行分割,然后根据预定的规则判断是否需要更新当前路由表中的相应信息。
2. 权值比较RIP协议中每个路由表项都有一个与之关联的权值。
当路由表更新时,路由器会比较新接收到的路由信息的权值与现有路由表中相同目的地的权值,若新信息的权值较小,则将其更新到路由表中。
3. 延迟等待为了避免路由表的频繁更新,RIP协议采用了延迟等待的机制。
当一个路由表项被更新后,rip协议会等待一段时间,以便接收更多的路由信息。
只有当等待时间过后,且收到了更好的路由信息,才会更新路由表中的相应项。
4. 距离计算RIP协议中,距离(distance)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路由器通过距离来衡量到达目的地的开销。
更新路由表时,会计算新接收的路由信息的距离,若新的距离比已有的距离小,则更新路由表。
5. 触发更新与周期更新RIP协议中存在两种更新方式:触发更新和周期更新。
触发更新是指在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立即进行路由表更新;而周期更新是指通过定期发送路由通告消息来更新路由表。
两种方式结合使用,保证了路由表的实时性和稳定性。
6. 路由毒化与毒性逆转为了避免路由环路的产生,RIP协议引入了路由毒化的概念。
当一个路由器无法到达某个目的地时,会将与该目的地相关的路由表项的距离设置为一个很大的值,表示无法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