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西周与春秋.ppt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27
第2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为奴隶制的政治、经济服务,适应着它的需要的,因此,奴隶社会教育的发展变化,也相应地经历四个阶段,表现出不同阶段的特点。
一、夏、商的教育1.夏代的教育(1)夏朝的学校夏代可能有“庠”、“序”、“校”三种学校的雏形,如《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庠”是从虞舜时代继承下来的,“序”和“校”是新增加的。
“序者,射也”,夏朝统治者为了对外征讨和对内镇压,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
至于“校”,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习武和比武的场所。
(2)夏朝的教育目的及内容教育目的: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
教育内容:①军事教练。
当时弓箭是重要武器,成为教练的主要项目,习射是军事教育的重点。
②宗教教育。
这种宗教教育以敬天尊祖为中心。
③人伦道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2.商代的教育(1)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教育手段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社会政治生活的日趋复杂化,商代的文字也在发展,并达到基本成熟的阶段。
商代已经有文字记载的典籍。
文字是教育的工具,典籍则是教育的重要材料。
(2)商代的学校商代的学校名称有“序”、“庠”、“学”和“瞽宗”等,“学”是学习一般文化知识、专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
“瞽宗”原是商人祭祀乐祖的宗庙,后来发展成为商代贵族子弟学习唱歌、舞蹈的场所。
(3)商代教育的内容商代学校由奴隶主国家管理,受教育是奴隶主阶级的特权,其目的是培养尊神重孝勇敢善战的未来统治者。
根据这种需要,商代学校进行多方面的教育训练,而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①思想政治教育。
奴隶主贵族把本族的祖先作为至高无上的神,尊神和孝祖实际就成为同一回事,“孝”成为奴隶主贵族最强调的基本道德准则。
②军事教育。
奴隶主非常重视军事训练,以弓箭为主,射箭是军事教练的重要内容,还要学会驾驭车马。
学校中有射御的教学活动,有时还要举行比赛和演习以检验教练的效果。
第2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为奴隶制的政治、经济服务,适应着它的需要的,因此,奴隶社会教育的发展变化,也相应地经历四个阶段,表现出不同阶段的特点。
一、夏、商的教育1.夏代的教育(1)夏朝的学校夏代可能有“庠”、“序”、“校”三种学校的雏形,如《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庠”是从虞舜时代继承下来的,“序”和“校”是新增加的。
“序者,射也”,夏朝统治者为了对外征讨和对内镇压,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
至于“校”,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习武和比武的场所。
(2)夏朝的教育目的及内容教育目的: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
教育内容:①军事教练。
当时弓箭是重要武器,成为教练的主要项目,习射是军事教育的重点。
②宗教教育。
这种宗教教育以敬天尊祖为中心。
③人伦道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2.商代的教育(1)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教育手段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社会政治生活的日趋复杂化,商代的文字也在发展,并达到基本成熟的阶段。
商代已经有文字记载的典籍。
文字是教育的工具,典籍则是教育的重要材料。
(2)商代的学校商代的学校名称有“序”、“庠”、“学”和“瞽宗”等,“学”是学习一般文化知识、专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
“瞽宗”原是商人祭祀乐祖的宗庙,后来发展成为商代贵族子弟学习唱歌、舞蹈的场所。
(3)商代教育的内容商代学校由奴隶主国家管理,受教育是奴隶主阶级的特权,其目的是培养尊神重孝勇敢善战的未来统治者。
根据这种需要,商代学校进行多方面的教育训练,而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①思想政治教育。
奴隶主贵族把本族的祖先作为至高无上的神,尊神和孝祖实际就成为同一回事,“孝”成为奴隶主贵族最强调的基本道德准则。
②军事教育。
奴隶主非常重视军事训练,以弓箭为主,射箭是军事教练的重要内容,还要学会驾驭车马。
学校中有射御的教学活动,有时还要举行比赛和演习以检验教练的效果。
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 1年)第一节;概述。
这时期我国社会制度有很大变化,它经历了奴隶制社会从鼎盛到衰落,并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
在文化上也经历了以礼为中心的文化由发展到衰微。
春秋末期在“礼崩乐坏”的局面中,“无物而不在礼”的一元文化,被生动、活泼的多元文化所代替,出现了一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
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
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①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
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但它又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
盛大的西周终于衰落。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史称东周,现代史学称春秋、战国。
由于周天子一统天下局面的崩溃,诸侯称霸,礼乐制受到冲击,终于在春秋末期形成“礼崩乐坏‘,音乐逐渐突破礼的束缚而发展。
娱乐性比较强的、不受礼束缚的新乐,逐渐代替使人听了昏昏欲睡的“古乐”,而在社会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古乐”(亦称“雅乐”)的衰微,“新乐”(亦称“俗乐”)的兴起,成为春秋末期至战国音乐发展的主要特征。
这时期无论声乐、器乐、音乐科学、音乐美学都有很大发展,为我国古代音乐多元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西周到战国末800多年间,音乐文化发展的水平与成就可概括如下几个方面:一、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有许多受到严格训练的专业乐师,进行传授、表演等音乐活动。
如“大师”“小师”、“瞽矇”、“磬师”、“钟师”、“笙师”等。
二、歌唱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
周代有专门的“采风”制度,采集民间歌谣以察民情。
从流传下来第一部歌词集《诗经》和战国的《楚辞》可以看出其概貌。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六经)二、单项选择题()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A、孝B、礼C、忠D、仁()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三、判断题()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
()2、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按年龄大小入不同类型学校的情况。
()3、孔丘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是《诗》《书》《礼》《乐》。
()4、孔丘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想中,“性”是指先天素质,“习”是指行为习惯。
()5、私学是出孔子首创的,这也是孔子中国传统教育的杰出对贡献之一。
()6、孔子所提倡的“爱”是无差别的“爱”,而墨子所提倡的“爱”是有差别的“爱。
()7、孔子的“六艺”教育中,“书”是指教学生识字、写字,以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西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和丰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
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
西周共传12王,历时275年左右。
从西周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
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
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6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历史进入了周王朝时代,周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
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了。
周原是商王朝统治下的一个方国,传说是帝喾的后裔,属于姬姓之族。
到虞夏之际,其祖先弃定居在邰。
周弃在这里,继承和发展了种植“百谷百蔬”的经验,对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后稷”。
范围:周武王灭众多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强迫封建制的小邦国接受周朝的分封制,周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它是按照诸侯与周王室的亲疏关系而划分的。
周王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分封制。
东征结束后,周公按原来的计划,在东方修建洛邑,以加强对东方的监督。
又在洛邑以西修建王城,以军队八师驻守,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
于是,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有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为周的王畿。
关中的镐京被称为“宗周”;东都王城被称为“成周”。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西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和丰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
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
西周共传12王,历时275年左右。
从西周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
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
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6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历史进入了周王朝时代,周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
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了。
周原是商王朝统治下的一个方国,传说是帝喾的后裔,属于姬姓之族。
到虞夏之际,其祖先弃定居在邰。
周弃在这里,继承和发展了种植“百谷百蔬”的经验,对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后稷”。
范围:周武王灭众多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强迫封建制的小邦国接受周朝的分封制,周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它是按照诸侯与周王室的亲疏关系而划分的。
周王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分封制。
东征结束后,周公按原来的计划,在东方修建洛邑,以加强对东方的监督。
又在洛邑以西修建王城,以军队八师驻守,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
于是,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有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为周的王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