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控制饮用水中的加氯量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4
饮用水中氯化物标准
《饮用水中氯化物标准》
饮用水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水质的安全和健康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在饮用水中,氯化物是一种重要的指标物质,它的含量直接关系到饮用水的安全性。
根据国家标准,饮用水中氯化物的标准是250mg/L。
这个标准是根据饮用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水质安全性的要求所确定的。
当饮用水中的氯化物含量超过这个标准时,就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
氯化物是一种常见的无机盐类化合物,它可以被人体吸收。
但是当饮用水中的氯化物含量过高时,就可能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比如引起胃肠道疾病以及其他健康问题。
因此,监测和控制饮用水中氯化物的含量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性,相关部门需要对水源进行定期监测,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降低氯化物的含量。
同时,广大市民也应该注意节约用水,减少对水质的污染,共同保护饮用水资源,确保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总之,饮用水中氯化物标准的设定是为了保护人们的健康和安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并遵守相关规定,共同守护好我们的饮用水资源。
饮用水含氯标准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自来水厂出厂水的游离余氯不得低于/L,末梢水即入户到水龙头的水的游离余氯不低于/L。
这是为了保证自来水的消毒效果,同时避免余氯对人体造成危害。
在自来水的处理过程中,氯气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可以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
然而,如果自来水中余氯的含量过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需要控制自来水中余氯的含量。
在饮用自来水时,建议将自来水烧开并放置一段时间,以减少余氯对人体的影响。
此外,如果发现自来水中的余氯味道过重,可以采取加装净水器、活性炭等措施来降低余氯含量。
自来水处理过程中的加氯消毒副产物和控制方法发布时间:2021-12-15T06:24:07.006Z 来源:《福光技术》2021年20期作者:蒋晓[导读] 氯消毒是自来水处理的重要手段,本文简要介绍了自来水氯消毒副产物的概念、分类、形成过程。
详细论述了氯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方法。
沭阳县城乡水务发展有限公司摘要:氯消毒是自来水处理的重要手段,本文简要介绍了自来水氯消毒副产物的概念、分类、形成过程。
详细论述了氯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方法。
关键词:氯消毒;自来水;副产物;控制方法引言1902年,比利时在水处理工艺过滤前首次使用了氯化石灰,这被普遍认为是饮用水氯消毒技术的开始。
1905年,英国伦敦首次在公共供水系统中采用连续加氯消毒技术。
1908年,美国芝加哥首次使用次氯酸钠消毒技术。
随后,氯消毒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完善,水传播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进而改善饮用水水质,保障了人们的用水安全。
一百多年来,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学者对氯消毒机理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如何克服由于氯消毒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危害也成为广大饮用水者所关心的问题之一。
1氯消毒副产物介绍1.1氯消毒副产物的概念当采用消毒剂(如氯气、臭氧、二氧化氯、氯胺等)对饮用水进行消毒处理时,由于饮用水中的天然有机物(Natural Organic Matter,NOM)、人为污染物或溴/碘离子等前体物质的存在,导致两者反应生成一系列卤代化合物,称为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By-products,DBPs)。
1.2氯消毒副产物的分类最初的饮用水DBPs主要指因氯消毒产生的副产物,随着消毒剂种类的增多,消毒方式的多样化,DBPs的涵盖范围也大大增加。
自20世纪70年代,Rook等首次证实了氯处理后的饮用水中有三卤甲烷的存在以来,得到确认的DBPs已有600多种,仅占水中DBPs总类的50%不到,其中大约有85种得到了人们一定程度的研究。
一般而言,DBPs主要分为以下四类,即三卤甲烷(Trihalomethanes,THMs)、卤乙酸(Haloaceticacids,HAAs)、卤乙腈(Haloacetonitriles,HANs)和致诱变化合物(Mutagenx,MX)。
GAC UF RO去除饮用水中氯仿、四氯化碳性能的试验研究1974年自Rook首次报道加氯消毒过程会产生以氯仿为主的三卤甲烷(THMs)以来,氯仿作为一种可疑致癌的消毒副产物,其形成和控制受到了普遍的关注。
美国环保署规定饮用水中总三卤甲烷(TTHMs,包括氯仿、二氯一溴甲烷、一氯二溴甲烷和溴仿)的最大污染物浓度(MCL)标准为100μg/L,并准备分两阶段降至80和40μg/L[1]。
我国的饮用水试行标准(1985年)中规定氯仿不超过60μg/L。
四氯化碳因具有对人体致癌作用而受到了严格的控制,其虽不是一种消毒副产物,但由于饮用水水源受到各种工业废水的污染,自来水中的四氯化碳有时会严重超标,因此有必要研究其控制技术。
1 试验装置及分析方法1.1 试验装置及方法GAC柱为φ32.5mm×340mm有机玻璃柱,柱容积0.28 L,GAC为太原产ZJ—15型。
用自来水配制含一定浓度的氯仿(100~200μg/L)和四氯化碳(20~40μg/L)原水,直接进入GAC柱,流向为上向流。
UF膜为孔径0.01μm的中空纤维膜,由自来水配制的原水经烧结滤芯微滤后进入UF膜组件,排污水(浓水)仅在取样时经排污口少量排放。
RO膜为美国DOW公司的TW30—1812—36型卷式膜。
为防止膜污染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原水为蒸馏水配制,直接经增压泵打入RO膜组件,浓水、淡水比为1∶4~1∶5。
试验中的每一个水样均为稳定运行0.5h 后取得。
1.2 分析方法气相色谱仪SQ203(北京分析仪器厂),ECD检测器,2m玻璃柱,Chromsorb WAW DMCS 80—100目担体,10%的OV101固定液,柱温70 ℃,检测器汽化室温度160 ℃,高纯氮作载气,流速为25mL/min,用峰高外标法定量。
2 试验结果及讨论2.1 GAC对氯仿和四氯化碳的去除性能及机理利用粉末活性炭去除THMs及其前质是十分有效的,并有应用的实例;而关于粒状活性炭去除THMs,国内外说法很不相同。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cl含量
生活饮用水是人们日常所需要的基本物质之一,对它的卫生标准要求非常严格。
在饮用水中,氯(Cl)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因为氯是消毒剂中最常用的一种,也是用来杀死水中潜在的细菌和病毒的。
那么,生活饮用水中的氯含量应该是多少呢?
根据国家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规定,生活饮用水的总氯含量应不超过250mg/L,其中游离氯含量应不超过200mg/L。
这个标准意味着,生活饮用水中的氯含量要严格控制在该范围内,以确保饮用水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但是,这个标准并不是绝对的,也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应急情况下的疫苗接种和应急救援,饮用水中的氯含量会相应提高,以确保水中潜在的病菌和细菌能够被有效消灭。
此时,氯含量的上限可能会超过250mg/L。
此外,由于水质差异、环境因素等原因,生活饮用水中氯的含量也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波动。
因此,人们需要定期检测水质,以确保水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总之,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cl含量是不超过
250mg/L,其中游离氯含量应不超过200mg/L。
这是为了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和卫生,保护人们的健康。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氯含量可能会超过这个标准上限,但这应该是有特殊原因的,而且应该尽可能控制在最低限度。
最后提醒各位,为了保障自己的健康,一定要定期检测水质。
饮用水常规检测指标饮用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健康。
为了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和卫生,常规检测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饮用水常规检测的指标和其含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饮用水的质量。
一、外观和气味外观和气味是饮用水常规检测的第一步。
通过观察水的颜色、悬浮物和气味,可以初步判断水的质量。
正常的饮用水应该是无色透明的,没有悬浮物,并且没有异味。
二、pH值pH值是评价水的酸碱性的指标,通常在7左右为中性。
饮用水的pH值应在6.5-8.5之间,过低或过高的pH值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三、浑浊度浑浊度是指水中悬浮物的含量。
通过浊度测试可以判断水中是否有过多的悬浮物。
合格的饮用水应该是清澈透明的,浑浊度要小于1NTU(浊度单位)。
四、溶解氧溶解氧是指水中溶解的氧气的含量。
水中的溶解氧对维持水中生物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饮用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应该在5-9mg/L之间。
五、电导率电导率是指水中导电性的指标,它反映了水中溶解物的含量。
通常来说,电导率越高,水中溶解物的含量越多。
饮用水的电导率应该在50-800μS/cm之间。
六、总溶解固体总溶解固体是指水中所有溶解的固体物质的总量。
它可以通过测定水样的蒸发后残留物的质量来确定。
饮用水中总溶解固体的含量应该小于600mg/L。
七、氯含量氯是常用的消毒剂之一,它可以杀灭水中的细菌和病毒。
但过高的氯含量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饮用水中的氯含量应该小于5mg/L。
八、重金属重金属是指密度较大的金属元素,如铅、汞、镉等。
这些重金属对人体健康有害,因此饮用水中的重金属含量应该尽量低于国家标准。
九、微生物微生物是指水中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小生物。
饮用水中的微生物含量应该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以保证水的安全性。
十、营养物质饮用水中的营养物质包括矿物质、有机物等。
适量的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益,但过多的摄入可能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总结起来,饮用水常规检测指标包括外观和气味、pH值、浑浊度、溶解氧、电导率、总溶解固体、氯含量、重金属、微生物和营养物质等。
cl的含量标准
在食品中,氯的含量标准通常受到严格控制,以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合规性。
根据不同的食品种类和用途,氯的含量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食品中氯的含量标准:
1. 饮用水:根据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饮用水中的氯含量一般在
2.5-5毫克/升之间。
2. 肉类和肉制品:肉类和肉制品中的氯含量通常较低,一般在0.1-0.5毫克/千克之间。
3. 乳制品:乳制品中的氯含量也较低,一般在0.1-0.3毫克/千克之间。
4. 水果和蔬菜:水果和蔬菜中的氯含量因种类而异,一般在0.1-1毫克/千克之间。
5. 粮食:粮食中的氯含量一般在0.2-0.8毫克/千克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只是大致的参考范围,具体的含量标准可能因国家、地区、食品种类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在生产过程中,食品企业应该遵守当地的法规和标准,以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合规性。
生活饮用水中氯气含量标准
氯气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在饮用水处理中也经常被使用。
然而,过量的氯气含量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因此,国家和地方相关机构制定了生活饮用水中氯气含量的标准。
按照国家标准GB/T 5750《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中的氯气含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1. 饮用水中游离氯含量不得超过0.3毫克/升;
2. 饮用水中总氯含量不得超过0.5毫克/升。
其中,游离氯是指水中的游离氯离子,也就是常说的余氯,它是消毒后剩余的氯消毒剂。
总氯则是游离氯和结合氯的总和,结合氯指的是氯与其它物质结合后形成的化合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氯气消毒的过程中,如果氯气含量过高或者操作不当,会产生有害的亚氯酸、亚氯酸盐等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使用氯气消毒饮用水时,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氯气含量和操作要求进行消毒,确保水质安全。
- 1 -。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前言本标准全文强制。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 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本标准与GB 5749-8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水质指标由GB 5749-85的35项增加至106项,增加了71项;修订了8项;其中:——微生物指标由2项增至6项,增加了大肠埃希氏菌、耐热大肠菌群、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修订了总大肠菌群;——饮用水消毒剂由1项增至4项,增加了一氯胺、臭氧、二氧化氯;——毒理指标中无机化合物由10项增至21项,增加了溴酸盐、亚氯酸盐、氯酸盐、锑、钡、铍、硼、钼、镍、铊、氯化氰;并修订了砷、镉、铅、硝酸盐;毒理指标中有机化合物由5项增至53项,增加了甲醛、三卤甲烷、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1,1,1-三氯乙烷、三溴甲烷、一氯二溴甲烷、二氯一溴甲烷、环氧氯丙烷、氯乙烯、1,1-二氯乙烯、1,2-二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六氯丁二烯、二氯乙酸、三氯乙酸、三氯乙醛、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2,4,6-三氯酚、氯苯、1,2-二氯苯、1,4-二氯苯、三氯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丙烯酰胺、微囊藻毒素-LR、灭草松、百菌清、溴氰菊酯、乐果、2,4-滴、七氯、六氯苯、林丹、马拉硫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五氯酚、莠去津、呋喃丹、毒死蜱、敌敌畏、草甘膦;修订了四氯化碳;——感官性状和一般理化指标由15项增至20项,增加了耗氧量、氨氮、硫化物、钠、铝;修订了浑浊度;——放射性指标中修订了总α放射性。
——删除了水源选择和水源卫生防护两部分内容。
——简化了供水部门的水质检测规定,部分内容列入《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
——增加了附录A。
——增加了参考文献。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为准备水质净化和水质检验条件,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三卤甲烷、微囊藻毒素-LR等4项指标延至2008年7月1日起执行。
直饮水检测标准直饮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用水之一,其质量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
因此,为了保障直饮水的质量安全,制定了一系列的直饮水检测标准。
本文将对直饮水检测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相关人员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首先,直饮水检测标准主要包括对水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
这些指标包括但不限于,PH值、浑浊度、余氯、重金属含量、微生物指标等。
其中,PH值是指水溶液中氢离子的活度,它是衡量水的酸碱度的重要指标。
通常情况下,直饮水的PH值应在6.5-8.5之间,这样的水质对人体健康较为有益。
此外,浑浊度是指水中悬浮物质的含量,一般来说,浑浊度越高,水质越差。
因此,直饮水中的浑浊度应该尽量降低,以保证水质的清洁和透明度。
余氯是指水中的游离余氯含量,它是消毒剂的一种,但过高的余氯含量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直饮水中的余氯含量也需要进行严格的检测和控制。
其次,重金属含量是直饮水检测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重金属是指密度大于5g/cm³的金属元素,如铅、汞、镉等。
这些重金属元素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因此直饮水中的重金属含量也需要进行监测和控制。
微生物指标是指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包括大肠杆菌、霉菌、酵母菌等。
这些微生物如果超标,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也需要进行严格的检测和控制。
最后,直饮水检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障人们的饮用水安全。
只有通过严格的检测和控制,才能确保直饮水的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
因此,相关部门和单位应该加强对直饮水的监测和管理,确保直饮水的质量安全。
总之,直饮水检测标准是保障人们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严格的检测和控制,才能确保直饮水的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
希望相关部门和单位能够重视直饮水的监测和管理工作,保障人们的饮用水安全。
关于水质标准中余氯限值的探讨氯作为一个常规的消毒剂,被广泛应用于水厂消毒和控制管网内的微生物增殖。
但是由于过多的加量会使自来水产生较强的刺激性气味,并且更重要的是由于水中腐植物质的存在,加氯在对水进行消毒的同时,对水中有机物进行了氯化,从而产生较多的有害消毒副产物,如最常见的三卤甲烷等。
因此,氯的加量及水中余氯的控制成了实际生产和管网管理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此,结合绍兴市水务集团的实际情况,我们总结了执行此标准进行水质日常管理时遇到的一些问题,供大家讨论。
一、绍兴市供水管理概况绍兴市水务集团成立于2001年3月,集水库、供水、排水为一体的综合管理企业,下属的水库管理局、宋六陵净水厂、自来水公司分别为独立核算的法人单位。
2001年1月前,绍兴市区供水以市区平原河网为水源,经西郭水厂和南门水厂净水处理后,向市区供水。
为改善供水水质,绍兴市启动了以汤浦水库、宋六陵水厂和输水管网建设的小舜江供水工程。
工程于2001年1月投产供水,同时关闭原有两个水厂。
不论是西郭、南门水厂,还是宋六陵水厂都只使用了单一的氯消毒,并且工艺基本相似,除了在春、夏季为防止藻类生长,在原水入口处进行少量预加氯外,主要在滤后水后进行加氯,虽然三个水厂都设置了补充加氯点,但由于原水源的氨氮较高,因此西郭、南门水厂一般都在出厂水前补加氯,而宋六陵水厂因原水各项水质都较好,一般不实施补充加氯。
宋六陵水厂的预加氯按0.5mg/l的加量固定加入,滤后水则按水量进行自动加氯,由于原水污染较小,常年水质基本稳定,因此,滤后水的加氯量也相对比较稳定,一般在1.1-1.3mg/l 之间波动,以出厂管处为水质控制点,其常年的出厂水余氯基本控制在0.5mg/l左右。
出厂水经7公里DN2000-2400mm的输水管道送至阮家湾泵站,此时的余氯一般在0.4mg/l左右。
从阮家湾通过不同的管道分别售水给绍兴市及绍兴县。
至绍兴县共30公里DN1200-1800mm 的输水管道,其管网入口处的余氯约为0.2mg/l左右。
居民饮用水的余氯标准
根据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国家饮用水余氯标准范围是:与水接触时间≥30min,出厂水和末梢水游离氯的限值≤2mg/L,其中出厂水余量游离氯≥0.3mg/L,末梢水余量游离氯≥0.05mg/L。
补充资料
什么是余氯?
余氯是指氯投入水中后,除了与水中细菌、微生物、有机物、无机物等作用消耗一部分氯量外,还剩下了一部分氯量,这部分氯量就叫做余氯。
按余氯成分可分为自由性余氯和化合性余氯。
化合性余氯也称结合氯,是氯与水中某些化合物反应生成的具有氧化能力的氯化物。
如以氯氨形式存在的 NH2Cl、NHCl2、NCl3。
当加氯量高于需氯量与化合性氯之和后的剩余部分称为自由性余氯,也称游离氯,多以Cl2、HOCl、OCl-形式存在。
余氯,作为一种有效的杀菌消毒手段,仍被世界上超过80%的水厂使用着。
所以,市政自来水中必须保持一定量的余氯,以确保饮用水的微生物指标安全。
余氯对超标人体有什么危害?
自来水中的氯经过加热会产生致癌物质:三卤甲烷、四氯化碳、氯仿。
中毒临床表现:急性中毒。
轻度中毒时,病人出现眩晕、头痛、恶心、胸闷、嗜睡、步态蹒跚等;严重中毒者,神志不清,或呈昏睡状,甚至昏迷、抽搐,更严重者会造成死亡。
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肝脏损伤、消化功能障碍、肢端溶骨症、皮肤损伤等。
氯离子含量标准氯离子含量是指溶液中氯离子所占的比例,通常用mg/L或mg/kg来表示。
氯离子含量标准是根据不同应用领域的需要制定的,其主要目的是保证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
一、饮用水中氯离子含量标准在饮用水中,氯离子含量的标准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部门制定的。
这些标准通常依据饮用水的类型和用途、市场需求、流行病学调查、毒性和健康的科学证据等因素来确定。
以下是一些地区饮用水中氯离子的标准。
1. WHO饮用水中氯离子的标准:200mg/L以下。
超过此标准,可能对健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
2.美国环境保护局(EPA)饮用水中氯离子的标准:在水处理设备中氯离子含量应不超过250mg/L。
3.中国国家标准:城镇供水中氯离子的标准为300mg/L以下,而乡镇供水应低于200mg/L。
二、游泳池和温泉中的氯离子含量标准氯离子是游泳池和温泉中的一种重要消毒剂。
在这两个环境中,氯含量的标准主要是为了确保游泳池和温泉水质安全和卫生。
1.欧盟游泳池标准:游泳池中自由氯和总氯含量均应在0.3-3mg/L 之间。
此外,游泳池中其他消毒剂、化合物和杂质的含量也有一定的限制。
2.美国游泳池协会标准:泳池水中自由氯和总氯含量应在1-4mg/L 之间。
3.中国游泳池标准:餐厅、宾馆、健身房等室内游泳池应将氯离子含量控制在1-2mg/L,而公共浴池应低于15mg/L。
三、工业用水中氯离子含量标准在工业生产中,氯离子含量通常是根据生产要求和污水处理设施的水质要求而定。
因此,标准可以因用途不同而存在差异。
以下是一些工业用水中氯离子含量标准的范例。
1.石化工业中氯离子含量标准:氯离子含量通常在10-100mg/L之间。
2.金属电镀行业标准:例如,在镀铜工艺中,氯离子含量在250-300mg/L之间。
3.纸浆和造纸工业标准:氯离子含量通常在5-10mg/L之间。
四、环境保护和地下水中氯离子含量标准在地下水和环境保护领域,氯离子含量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污染和对环境造成影响。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1985.08.16•【文号】•【施行日期】1986.10.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资源综合规定正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1985年8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1986年10月1日实施)1总则1.1为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向居民供应符合卫生要求的生活饮用水,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特制订本标准。
1.2本标准由供水单位和规划设计等有关单位负责执行。
各级卫生防疫站、环境卫生监测站负责监督和检查执行情况。
在新建、扩建、改建集中式给水时,供水单位的主管部门必须会同卫生、环境保护、规划、城建和水利等单位共同研究用水规划,确定水源选择、水源防护和工程设计方案,认真审查、设计,做好竣工验收,经卫生防疫站同意后,方可投入使用。
分散式给水的水源选择、水质鉴定、卫生防护和经常管理,由供水所在地的乡、镇政府委派当地有关单位研究决定。
各级公安、规划、卫生、环境保护等单位必须协同供水单位,按标准规定的防护地带要求,做好水源保护工作、防止污染。
1.3本标准适用于城乡供生活饮用的集中式给水(包括各单位自备的生活饮用水)和分散式给水。
2水质标准和卫生要求2.1生活饮用水水质,不应超过下表所规定的限量。
2.2集中式给水,除应根据需要具备必要的净化处理设备外,不论其水源是地面水或地下水,均应有消毒设施。
取地下水直接供入管网的一次配水井,必要时,还应有除砂、防浑浊设施。
有关蓄水、配水和输水等设备必须严密。
且不得与排水设施直接相连,防止倒虹吸。
用水单位自建的各类贮水设备要加以防护,定期清洗和消毒,防止污染。
2.3凡与水接触的给水设备所用原材料及净水剂,均不得污染水质。
新材料和净水剂均需经过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审批,并报卫生部备案。
2.4各单位自备的生活饮用水供水系统,严禁与城、镇供水系统连接。
水中氯离子含量标准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来说,安全饮用水是至关重要的。
而水中氯离子含量作为衡量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水的安全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水中氯离子含量的标准化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氯离子。
氯离子是氯原子失去一个电子所形成的带负电荷的离子,它是一种常见的阴离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在水中,氯离子的含量可以通过化学分析的方法进行检测,通常以毫克/升(mg/L)作为单位进行表示。
那么,水中氯离子含量标准是如何确定的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水中氯离子含量的安全标准为250mg/L。
这一标准是基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综合考量后确定的,超过这一标准的水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控制水中氯离子含量。
首先,水处理厂在处理自来水时会对水进行氯化消毒,以确保水的卫生安全。
其次,在游泳池的水处理过程中也会加入氯化物来消毒水质。
然而,过高的氯离子含量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注意避免长时间接触含氯消毒剂的水。
除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外,水中氯离子含量的标准化也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过高的氯离子含量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毒害,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严格控制水中氯离子含量,对于保护水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水中氯离子含量标准是保障水质安全、保护人体健康和维护水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我们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对水质进行监测和控制,确保水质符合安全标准,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水质标准的科学研究,不断完善相关标准,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场所的实际情况,为人类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饮用水资源。
严格控制饮用水中的加氯量
汪丽莉
(玉溪市供排水有限公司)
摘要:为了保证饮水卫生,生活饮用水中必须不含病原菌,因此,需要消毒。
目前生产上广泛采用的方法是氯消毒法。
余氯过量对人体健康有害无益,应根据水质监测结果,严格控制饮用水中的加氯量。
关键词:严格控制饮用水加氯量
前言:水中的细菌大多粘附在县浮颗粒上,水经过混凝、沉淀和过滤等工艺,可以去除大多数细菌和病毒。
消毒是保证水质的最后一关,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防止水疾病的传播。
二氧化氯消毒在国外水厂已多采用。
臭氧消毒历史已久,欧洲国家用得较多。
氯消毒经济、有效、使用方便,应用历史最久,具有余氯的持续作用,可以防止水在输送过程中被二次污染等优点。
根据我国的经济情况,在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饮用水的消毒仍然是以加氯消毒为主。
一、氯的消毒原理
氯加入水中后,发生水解生成次氯酸:
Cl2+H2O=HOCl+HCl
HOCl=H++OCl-
由于次氯酸HOCI的分子量和体积均很小,而且是中性分子,当其扩散到带负荷的细菌表面时,能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并以HOCl分子中的氯原子氧化破坏细胞中的酶,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检验饮用水中的细菌,不能马上得出结果,而饮用水中细菌的存在数量与其余氯是成反比的,故测定饮用水中的余氯,可以作为衡量对水消毒的效果和预示饮用水中再次受污染的信号。
当然,不是投氯量越多,饮水消毒效果就越好。
二、氯化反应时产生的副产品
天然水以及受污染的天然水,其成分,特别是有机物极其复杂,经氯的氧化作用必然产生相应复杂的产物。
氯化反应时一般会产生一定的副产品,即三卤甲烷(THMS)主要包括三氯甲烷、溴二氯甲烷和氯仿等化合物,其对人体健康有危害。
水中的THMS是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而THM是水处理中氯与THM的前体反应所产生的。
THM的前体为腐殖物质,主要是腐殖酸和富里酸。
自由性余氯同样能氧化水中含氮有机化合物而产生各种有机氯胺。
对消毒来说,有机氯胺是不需要的副产物。
当20世纪70年代发现用氯消毒的饮用水中含有THM 危害健康的成分后,人们试图找到能代替氯但又可避免产生THM的其他消毒剂,于是对臭氧、氯胺和二氧化氯等的消毒性能进行了大量研究。
用氯消毒,水中残留消毒剂的问题比较简单,有HOCl、OCl-,对人类毒性的资料极少,一氯胺的细菌和动物试验虽有致突变、致癌,特别是对水中无脊椎动物和鱼类有毒的资料大量存在,但仍然无关人类毒性的直接数据。
据人类志愿试验,连续84d饮用含5mg/L的ClO2、ClO2-或ClO3-的水〔含0.036mg/L(Kg.d)〕,并未发现任何有害作用。
问题主要是水中消毒副产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消毒副产物的种类
极多,对这些副产物要获得全面的人类健康影响数据,可能需要长达10年以上的研究时间,因此,如果认为氯消毒应被淘汰或者定出最安全的一种消毒剂来,目前的资料是远不够的。
目前选用氯以外消毒剂的目的主要为减少水中的THM浓度。
其实,通过改变氯化过程中的反应条件,也能起到控制THM浓度的作用,pH值可能是最重要的控制参数。
pH值决定了氯系消毒剂的存在形态,低pH值时,HOCl或NHCI的量较大,杀菌能力强。
有些微生物的表面电荷特性随pH值变化,而表面电荷可能阻碍带电消毒剂的进入,从而影响消毒效果。
pH值升高,在相同的加氯量下,三卤甲烷(THMs)的形成量增加,浓度增高。
氯消毒适宜的pH值为6.5~7.5。
三、加氯量
加氯量的多少,根据需氯量和剩余氯量而定:
加氯量=需氯量+剩余氯量
需氯量指用于灭活水中微生物,氧化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等所消耗的部分。
为了抑制水中残余病原微生物的再度繁殖,管网中尚需维持少量剩余氯。
从图1看加氯量与剩余量之间的关系:
(1)如水中无微生物、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等,则需氯量为零,加氯量=剩余氯量,如图所示的虚线1,该线与坐标轴成45°角。
(2)事实上天然水特别是地表水源多少已受到有机物和细菌等污染,加氯量必须超过需氯量,才能保证一定的剩余氯。
当水中有机物较少,且主要不是游离氨和含氮化合物时,需氯量OM满足以后就会出现余氯,如图中的实线2。
这条曲线与横坐标交角小于45°,其原因为:1)水中有机物与氯作用的速度有快有慢。
在测定余氯时,有一部分有机物尚在继续与氯作用中。
2)水中余氯有一部分会自行分解,如次氯酸由于受水中某些杂质或光线的作用,产生如下的催化分解:
2HOCl→2HCl+O
当水中的有机物主要是氨和氮化合物时,情况比较复杂,如图2所示的氯化折点曲线。
NH-N-1.0mg/L;PH?鄄7;温度?鄄25℃;接触时间?鄄2h
图2中的纵坐标和横坐标分别表示有效余氯量和氯投加量。
从图中看出,在Cl:N 值为5:1时出现一峰值A,在Cl:N值为7.6:1时出现一折点B,峰值左边的直线OA横轴呈45°的夹角,说明水中的余氯量与投加量相等,水中的余氯以一氯胺的形式存在。
当Cl:N值超过5:1时反应产生N,使加氯量转变成Cl,不能在余氯的测定中反映出来,因而AB 段必然出现,此时投加的量越多,余氯量越少。
四、加氯量的控制范围
如何控制加氯量和剩余氯是加氯工序的主要任务。
有的水厂生产实践表明:当原水游离氨在0.8mg/L以下时,通常加氯量控制在折中点后,原水游离氨在0.5mg/L以上时,峰点以前的化合性余氯量已够消毒,加氯量可控制在峰点以节约加氯量;原水游离氨在0.3~0.5mg/L范围内,加氯量难以掌握,如控制在峰点前,往往化合性余氯减少,有时达不到要求;控制在折点后则浪费加氯量。
缺乏试验资料时,一般的地面水经混凝、沉淀和过滤后或清洁的地下水,加氯量可采用1.0~1.5mg/L。
对于受污染水源,为避免氯消毒的副产物产生,滤前加氯或预氯化应尽量取消。
我国饮用水标准规定出厂水中游离性余氯在接触30min 后不应低于0.3mg/L,在管网末稍不应低于0.05mg/L,后者的余氯量虽仍具有消毒能力,但对再次污染的消毒显然不够,而可作为预示再次受到污染的信号,此点对于管网较长而有死水端和设备陈旧的情况,尤为重要。
我市饮用水水源pH值常在7.55~7.70间,硫酸铝在混凝过程中的投入,调整了水源pH值。
供排水公司水质监测站常根据多次对水源水、水质情况及管网末稍水的余氯、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的检验调整加氯量。
春夏两季,为了防止水疾病的传播和肠道细菌的感染,出厂水余氯量常控制在0.4~1.0mg/L(以0.5~0.6mg/L为佳),秋冬两季针对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有所减少和流行病、传染病发病率降低,出厂水余量常控制在0.4~0.8mg/L(以0.5~0.6mg/L为佳)。
如遇突发事件,如在抗击非典期间适当调高加氯量的控制,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保证供出优质安全的自来水。
五、控制加氯量的意义
在氯与有机物,酚类化合物的反应中,有产生氯酚气味的反应,这是饮用水处理应该避免出现的,但氯酚味一般可通过加氯量以及反应时间等参数的调整而消失。
当余氯保持在0.5mg/L时,则不仅对伤寒、痢疾、钩端螺旋体、布氏杆菌等有完全的杀灭效果,而且对肠系病毒,如传染性肝炎、小儿麻痹性病毒也有杀灭作用。
当饮用水中含氯量过低时,便会使饮用水再次受污染,使之不能满足水质要求,但当饮用水中含氯量过高时,一来浪费氯量,
二来水中氯味过浓,有氯臭,不可口,不好喝;当水源的水质急剧变化时,可投加过量氯(5~10mg/L)达到快速消毒效果。
目前选用氯以外消毒剂的目的主要为减少水中的THM浓度,只要注意投氯方法,严格控制加氯量,可以避免水中过量剩余氯与水中含有的有机物生成三卤甲烷,达到降低副产品浓度的目的。
结束语:当城市管网延伸很长,管网的余氯难以保证时,需要在管网中途补充加氯,这样既能保证管网末稍的余氯,又不致使水厂附近管网中的余氯过高。
管网中途加氯位置一般设在加压泵站或水库泵站内。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氯与水接触30分钟后应不低于0.3mg/L,集中式给水除出厂水应符合上述要求外,管网末稍水不低于0.05mg/L。
余氯过量对人体健康有害无益,应根据水源水、水质情况及管网末稍水的水质监测结果,从保证水质及节约氯气等方面综合考虑,应严格控制饮用水中的加氯量。
参考文献:
《城市给水排水》(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净水工》中国城镇供水协会编
《自来水工人技术问答》工人出版社
《给水工程》(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给水工程技术及工程实例》高湘?摇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净水技术》范洁?摇马军?摇陈忠林?摇李圭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