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纳米载药体系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8
新型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应用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载药纳米粒子已经开始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它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可以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众多领域。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新型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一、新型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新型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两种。
物理法包括:溶剂沉淀、超声辐射、冻干法等。
而化学法包括:还原法、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等。
以下是其中两种制备方法的详细介绍:1. 溶剂沉淀法溶剂沉淀法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纯物质制备方法,其原理为在有机溶剂和水中加入常规分散剂,然后加入目标材料。
通过搅拌、超声处理等手段将材料分散均匀后,同时加入沉淀剂,使其逐渐缩聚形成纳米粒子集合体,最后以离心方法收集粒子并洗涤。
该方法的优点是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可以制备大量的纳米粒子。
2.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一种纳米粒子制备方法,在该工艺中,通过溶剂将原始材料中的化合物溶解,然后聚合物质,形成纳米级的胶体,再通过凝胶固化,极化等方法,形成均匀的纳米粒子。
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纳米粒子具有结构单一、可控性好等优点,但由于制备过程中控制较为困难,所以制备成本较高。
二、新型载药纳米粒子的应用研究新型载药纳米粒子的应用研究涵盖了医学、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其中三个方面的应用研究:1. 药物运载新型载药纳米粒子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运载技术,可以发挥其在药物递送中的优势,例如高效性、低剂量毒性等。
目前,已有多个有效的药物递送系统已经开发出来,包括磁性纳米颗粒、金属纳米粒子、聚合物纳米粒子等。
这些纳米材料处于极微小的尺度,能穿过血管血管壁进入人体器官,带有一定的药物效果。
2. 基因传递新型载药纳米粒子也可以被应用于基因传递工程中,以转移特定的基因序列到目标细胞内。
这种技术让目标细胞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更快速根据基因的要求执行功能。
这对于很多疾病的治疗来说是很重要的,例如癌症等。
dpa纳米球载药原理
纳米球载药原理是一种新型的药物传递系统,它利用纳米尺度的球形颗粒作为
药物的载体,以便将药物准确地运输到目标组织或细胞内。
这种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并实现药物的定向释放。
纳米球作为药物载体的优势在于其微小的尺寸和可调控的表面特性。
纳米尺度
的颗粒可以在体内实现更高的渗透性和浸润性,有助于药物更好地进入组织和细胞内部。
此外,纳米球的表面可以进行化学修饰,使其具有特定的亲和性,从而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
在纳米球载药系统中,药物可以以吸附、包封或共价结合等方式与纳米球相结合。
这种结合可以保护药物免受生理环境的损害,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通过调整载药量和封装方式,可以控制药物在纳米球内的释放速率和途径,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或刺激响应性释放。
此外,纳米球本身还可以通过改变表面性质、引入靶向分子或其他功能性分子,实现对药物释放的精准控制。
例如,通过修饰纳米球表面的配体,可以使纳米球更具亲和性地结合到靶细胞表面,从而实现药物的局部传递和集中作用。
这种靶向递送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对健康组织的影响。
总体而言,纳米球载药原理通过利用纳米尺度的球形颗粒作为药物的载体,可
以提高药物的递送效率,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和精准控制释放。
这种技术有望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为药物治疗带来前所未有的进步。
新型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应用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药物治疗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高效、低毒的治疗需求。
因此,新型的药物载体——纳米颗粒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
利用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具有药物负载量高、治疗效果稳定持久、低毒副作用等优势。
本文将介绍新型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和应用。
一、纳米颗粒的制备纳米颗粒是一种尺寸在1-100纳米范围内的粒子,其中药物可以被装载在这些纳米颗粒的载体中,以达到治疗目的。
纳米颗粒的制备可以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方法等多种方式实现。
1. 物理方法物理方法包括溶剂沉淀、超声辐照、喷雾干燥、微乳液等等。
其中,微乳液制备法是效果比较好的一种方式。
微乳液是一种均相混合物,是由表面活性剂、油和水三者组成。
在微乳液制备纳米颗粒时,药物和载体分别在水相和油相中分别被溶解和分散,然后进行乳化反应,使用更换水相、降低界面张力等方法可以控制纳米颗粒的粒径及其分散性。
2. 化学方法化学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热化学反应法、混合系统热还原法等等。
其中,化学沉淀法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化学方法。
在溶液中存在基础离子和阴离子时,加入反应剂,通过形成沉淀来制备纳米颗粒载体。
实验中,可以通过改变溶液pH值、控制配位原子离子浓度、调节反应温度等来控制纳米颗粒尺寸及分散性。
3. 生物方法生物方法主要包括微生物和植物细胞原生质体等方法。
这些方法利用生物自身的自组装功能,制备纳米颗粒。
例如磷脂结构的蜜蜂毒素,可以通过蜜蜂毒素在水-有机相的交界处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
二、纳米颗粒药物载体的应用1. 肿瘤治疗纳米药物载体适用于肿瘤治疗,可减少药物在正常组织中的积累,增强肿瘤细胞内部的药物浓度。
例如,将氧氮化钼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可在癌细胞内部释放其药效成分,达到治疗的目的。
2. 细胞标记和成像纳米颗粒作为细胞标记和成像的载体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通过纳米颗粒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细胞的结构、轮廓等信息,有助于深入了解生命活动过程。
新型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学治疗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地治疗疾病,一种新型的药物递送系统——载药纳米粒子应运而生。
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应用研究已成为当前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一、什么是载药纳米粒子载药纳米粒子是由聚合物、陶瓷、金属或生物材料等多种材料制成的微米或纳米级别的颗粒,内部装载有药物。
载药纳米粒子在体内可以释放出纳米尺度的药物,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因此成为当今前沿的药物递送系统。
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应用研究也成为众多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热门课题。
二、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种。
1.物理法物理法是利用聚合物的物理性质将药物吸附在纳米粒子表面。
其中最常用的物理方法是油水复合法,即将两相溶液经过超声、搅拌等方法使之混合均匀,形成药物载荷的纳米粒子。
油水复合法具有简单、易操作等特点,因此在实际制备中应用广泛。
2.化学法化学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将药物与载体材料结合形成纳米粒子。
其中包括普通溶剂沉淀法、反相微乳液法、电化学沉积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制备高纯度、高可控性、粒径大小可调等特点,但它也有其缺点,例如反应物之间的互作用可能导致纳米粒子药物释放速度难以控制。
3.生物法生物法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如外泌体分离法、自组装法等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内。
这种方法不需要使用溶剂,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没有任何危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载药纳米粒子的应用研究1.肿瘤治疗载药纳米粒子将药物输送到肿瘤局部,既能够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又能够减轻药物对身体的副作用。
例如,通过向靶向纳米粒子中加入癌症药物,可使药物在体内快速聚集在癌症病灶周围,从而提高药物的治愈率。
2.心脑血管治疗纳米粒子还可用于心脑血管治疗。
例如,将降压药、血管扩张剂等药物负载到纳米粒子中,可使药物更好地作用于血管内膜,并减轻副作用。
3.口腔治疗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还可用于口腔治疗。
新型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与应用前景探索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设计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
而在传统治疗方法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纳米药物成为了一种十分有前途的领域。
越来越多的纳米药物进入了临床试验和应用,在治疗癌症、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取得了初步成功。
纳米药物的优势在于不仅有效降低了给药方式的数量剂量,同时还能够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治疗的靶向性、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和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等方面。
但相较于传统药物,制备纳米药物的过程更为繁琐,涉及多个科学领域的知识,如生物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
而在众多的纳米药物中,纳米药物载体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纳米药物载体是指用来携带药物的纳米型材料,既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人工制备的,在药物输送系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就新型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与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一、纳米药物载体的类型及其发展纳米药物载体依其材料的来源可分为生物来源和人工制备两类。
生物来源的载体主要包括脂质体、病毒、细胞外泡、细胞内泡和细胞内小囊泡等。
人工制备的载体则包括聚合物微球、无机纳米颗粒、金属-有机框架和碳纳米管等。
其中,脂质体是最早发现和应用的纳米药物载体之一,其结构类似于细胞膜,由两层不相容的磷脂分子构成,随着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发展,脂质体被广泛地用于药物输送领域。
病毒则因其高度选择性和靶向性,在基因治疗中被用作载体。
然而,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易引发免疫系统反应、安全性及标准化制备都制约了其进一步应用。
对于人工制备的纳米药物载体,最常见的则是聚合物微球。
聚合物微球因具有可调的结构和功能,和较为简单的制备工艺,而成为了纳米药物输送系统中的主要选择之一。
同时的,无机纳米颗粒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工制备纳米药物载体,因其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较高,较为适合于制备非水溶性药物。
最近几年,金属-有机框架和碳纳米管也成为了研究热点,两者在药物输送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但其在安全性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
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概述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成为药物制剂领域的研究热点。
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是利用纳米颗粒作为载体,将药物封装在纳米颗粒内,通过不同的途径将药物溶解、推送或释放到目标组织或器官,以实现药物的精确控制释放和提高药效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
一、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的特点1. 优异的载药性能: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具有高度可调性和可定制性,可以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目标组织的特点设计纳米颗粒的尺寸、表面性质和药物的释放速率,从而实现对药物的高效载药。
2. 提高生物利用度: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可以避免药物在消化道被降解和代谢的过程,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 靶向传递:通过合理设计纳米颗粒的表面性质,可以实现药物在体内的靶向传递。
例如,通过表面修饰纳米颗粒,可以识别并结合特定的受体或细胞,实现药物的靶向释放,减少对非靶向组织或器官的毒副作用。
4. 增强药效: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从而增强药效。
此外,纳米颗粒给药还能减少药物的剂量和次数,降低患者的用药负担。
二、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的制备方法1. 简单溶剂沉淀法:将药物和载体溶解在溶剂中,加入反溶剂使体系溶剂浓度突然下降,药物在载体中形成纳米颗粒。
2. 超临界流体技术:利用超临界CO2或氨气等流体作为载体,将药物通过相溶、蒸发、喷雾等方法制备成纳米颗粒。
3. 电化学法:利用电化学原理,在电极表面或电解液中控制性地析出纳米颗粒,并在载体上封装药物。
4. 能量湿法:以高速剪断、高压超声、激光等能量作为驱动力,使药物和载体均匀混合,并在湿法条件下制备纳米颗粒。
5. 自组装法:利用药物和载体的相互作用力,通过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
常用的自组装方法有微乳液法、共价交联法、胶束法等。
三、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的应用领域1. 肿瘤治疗: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可以通过靶向传递药物到肿瘤组织,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摘要纳米囊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级药物载体系统,具有小粒子特征,可以穿越生物膜屏障和网状内皮组织系统到达人体特定部位。
本文对纳a米载药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于纳米囊制备方法、载药种类、囊材选取以及生物学评价等进行了着重介绍,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随着近年来对于纳米载药囊的进一步研究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纳米载药囊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阶段。
关键词:纳米囊制备方法载药生物学评价AbstractNanocapsule is a kind of Nanoparticles drug delivery system , it can pass through biological membrane barrier and meshy endodermis system to reach certain parts of body.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es on drug-loaded nanoparticles was summarized in this review. The major emphasis was laid on the preparation of nanoparticles, type of drug-loaded, selection of nanoparticles and biocompatibility evaluation. Additionally, we made a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in this field. With further research of drug-loaded nanoparticles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will push the application of drug-loaded nanoparticles in new field.Key words: Nanocapsule Preparation Drug-loaded Biocompatibility evaluation引言纳米囊是粒径10~500nm的固状胶态粒子,活性成分通过溶解、包囊作用位于粒子内部,或者通过吸附、附着作用在粒子表面。
药物制剂中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应用一直是医药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载药系统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围绕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和应用展开综述,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
一、纳米载药系统的概述1.1 纳米载药系统的定义纳米载药系统是指将药物通过纳米技术将其包裹在纳米级的载体中,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溶解度和靶向性,并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
1.2 纳米载药系统的分类根据载体的性质和制备方法的不同,纳米载药系统可以分为无机纳米载药系统和有机纳米载药系统。
无机纳米载药系统主要包括金属纳米粒子、纳米孔材料等;有机纳米载药系统则包括聚合物纳米颗粒、脂质体等。
二、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方法2.1 化学法制备纳米载药系统化学法制备纳米载药系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调节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表面修饰,可以得到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的纳米载药系统。
2.2 物理法制备纳米载药系统物理法制备纳米载药系统主要包括溶剂挥发法、超声法和凝胶法等。
这些方法不需要使用有机溶剂和高温,具有简单、高效的特点。
三、纳米载药系统的应用研究3.1 靶向性药物传递系统纳米载药系统可以通过表面修饰增加其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识别和结合能力,实现靶向性药物传递。
这种靶向性药物传递系统在癌症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3.2 控释性药物传递系统纳米载药系统可以通过控制释放速率,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
这种控释性药物传递系统在治疗慢性疾病和减少药物副作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3 药物稳定性提升系统纳米载药系统可以通过包裹药物,提高其稳定性,延长其有效期。
这种药物稳定性提升系统在药物贮存和运输中具有重要作用。
四、纳米载药系统的挑战与展望4.1 纳米载药系统的生物相容性问题纳米载药系统的生物相容性一直是制约其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探索纳米载药系统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提高其生物相容性。
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与药物释放性能研究技巧载药纳米粒子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传递系统,具有药物负载能力强、生物相容性好、靶向性高等优点,因此在药物制备和传递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和药物释放性能研究技巧。
一、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1. 化学合成法:利用化学反应将药物与纳米材料共价结合,制备载药纳米粒子。
化学合成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的优点,适用于制备各种类型的载药纳米粒子。
2. 生物法:利用生物体(如细菌、藻类)自身合成的纳米颗粒,通过修饰或包覆的方式实现药物负载。
生物法制备的载药纳米粒子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好的特点。
3. 物理法:包括喷雾干燥法、超声波法、搅拌法等。
物理法制备的载药纳米粒子操作简单、过程可控,适用于制备高稳定性、均匀分布的纳米粒子。
二、药物释放性能研究技巧1. 药物释放机制研究:通过对载药纳米粒子中药物的释放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药物在载药纳米粒子体内的行为和释放机制。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
2. 药物释放动力学研究:研究载药纳米粒子中药物的释放速率和动力学特性,可以预测药物的释放行为和持续时间。
研究方法包括荧光光谱法、UV-Vis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等。
3. 影响药物释放性能的因素研究:了解不同因素对载药纳米粒子药物释放性能的影响,可为进一步优化载药纳米粒子设计提供参考。
常见的影响因素包括载药纳米粒子的粒径、表面性质、包覆材料等。
4. 载药纳米粒子的稳定性研究:稳定性是评价载药纳米粒子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影响药物的负荷量和释放效果。
研究载药纳米粒子的稳定性,可使用动态光散射技术、表面电位分析仪等。
5. 载药纳米粒子在体内的行为研究:了解载药纳米粒子在人体内的分布、代谢、排泄等行为,有助于评估其生物相容性和药效。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全身显像技术、荧光显微镜观察等。
总结: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与药物释放性能研究技巧对于药物传递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纳米颗粒载药技术研究及其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纳米颗粒载药技术越来越成熟。
所谓纳米颗粒是指直径在1到100纳米之间的颗粒,它们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可以用于药物的载体。
这种新型药物制剂具有许多优势,如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减轻药物毒性等。
在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疾病和感染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纳米颗粒的制备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是溶剂沉淀法、溶胶-凝胶法、机械法和化学合成法。
其中,化学合成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以化学合成法制备纳米颗粒为例,常用的方法是溶液法和气相法。
溶液法是将金属离子或其它化合物溶解在某种溶剂中,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还原或沉淀反应,最终制得所需的纳米颗粒。
气相法则是将金属离子或其它化合物在气态反应器中,经过热解、氧化还原或化学气相沉积等反应,最终制得所需的纳米颗粒。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有利于不同目的的研究和应用。
二、纳米颗粒载药技术的研究纳米颗粒载药技术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的包封药物的包封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之中,使其具有稳定的结构和性质。
实现该过程的关键是制备优质的纳米颗粒,通过表面修饰和交联等技术手段进行药物包封。
药物的包封可以控制其释放率和靶向性,增强其药效,同时减轻毒副作用。
2.药物的导向药物的导向是指利用纳米颗粒的装载和运输功能将药物直接导向目标组织或器官。
通过表面修饰和靶向配位等手段,使纳米颗粒具有特异性,从而实现对某些组织或器官的选择性靶向。
此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同时降低毒副作用和药物浪费。
3.药物的释放药物的释放是指在纳米颗粒内的药物被释放到体内,并按照一定的速率和方式发挥其作用。
药物的释放与其载体的材料、性质和制备方法有关。
常用的控释技术有哑型微球、自组装、电化学合成和胶体传递等。
三、纳米颗粒载药技术的应用纳米颗粒载药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15年教育部推荐项目公示材料(自然奖、自然奖-直报
类)
1、项目名称:新型纳米载药体系研究
2、推荐奖种: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
3、推荐单位:东南大学
4、项目简介:纳米载药体系的研究和应用,不仅能显著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和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还能显著降低医疗成本,也是各国政府大力推进的新技术。
但目前纳米载药领域也还有着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发现和研究高效低毒的纳米载药体系并加以应用,是材料、药物和医学界共同努力和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本项目团队着重研究基于氧化石墨烯、牛血清白蛋白和壳聚糖纳米粒子的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和潜在应用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创新成果:
1、基于氧化石墨烯的新型纳米载药体系的研究:化疗是目前治疗癌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但化疗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化疗给药的靶向性差,毒副作用严重,而且长期使用容易产生耐药性。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通过化学修饰新型二维纳米材料氧化石墨烯,首次实现了抗癌药物阿霉素和喜树碱的可控联合载药和生物靶向递送,其在体外实验中表现出比单一载药更高的抗肿瘤效应,利用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石墨烯,联合递送具有靶向肿瘤抗凋亡蛋白
Bcl-2的siRNA及阿霉素显著增强抗肿瘤效果。
与此同时,通过系统比较和计算机模拟,发现将氧化石墨烯还原制备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可更高效率吸附单链核酸,并可将本来难以进入细胞的单链核酸有效递送至细胞内。
2、基于牛血清白蛋白的多功能纳米药物递送体系的研究:围绕药物靶向递送,我们也通过化学改性血清白蛋白这一体内常见蛋白质,构建了聚乙二醇化的血清白蛋白纳米粒子,该粒子对水不溶性药物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并可显著增强不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可用于构建靶向递送系统。
改性后的牛血清白蛋白可溶于DMSO等有机溶剂,从而可利用这种改性的血清白蛋白直接修饰油溶性的无机纳米粒子,改善其水溶性,构建多功能纳米载药体系。
3、基于壳聚糖的纳米药物递送体系的研究:我们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了基于壳聚糖的微纳米颗粒,通过同轴静电纺丝制备“核-壳”结构的表面多孔的PLLA纤维支架,并携带药物实现功能化,阐明了药物释放规律及机理;采用“graft to”的方法,结合两性离子材料磺酸甜菜碱甲基丙烯酸甲酯(SBMA)的优良的抗蛋白质吸附性能和多巴胺(DOPA)衍生物邻苯二酚(catechnol)的粘附功能,对PLLA血管支架表面改性,大大改善了其生物相容性(见代表性论文6-7);与此同时,为改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存在的凝血等诸多问题,本研
究通过使用壳聚糖的降解产物壳寡糖作为药物递送材料,发现该类天然多糖不仅形貌可控性良好而且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为了进一步对这类颗粒的跨膜递送机制进行考察,发展了一系列利用非线性光谱技术考察磷脂膜的研究手段,为后续系统的应用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研究成果共发表SCI收录论文28篇,申请发明专利12项,已授权9项。
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正面他引共1420次,单篇他引最高461次,并被Wiley出版社选为2009-2012年间纳米技术领域(Small)中国学者优秀论文引用前十(名列第一),两篇论文被Web of Science评选为高被引论文。
5、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内容:姓名、排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1.何农跃,排名第一,教授,工作单位:东南大学,完成单
位:东南大学
对本项目的贡献:是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2和3、重要科学发现1部分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并提出了基于壳聚糖、壳寡糖纳米载药体系和可降解支架的研究思路。
在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支持本人贡献的附件材料包括代表作
4-10的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3的通讯作者之一,以及发明专利1,2,8,9的共同发明人。
2.张智军,排名第2,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苏州纳
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对本项目的贡献:在新型二维纳米材料氧化石墨烯上实现了可控联合载药和靶向递送,并发现其比单一载药更高的抗肿瘤效应。
该工作被国际同行将其列为石墨烯载药研究的代表性工作之一,发表4年里他引超400次.针对抗癌药物的多药耐药性,张智军研究员等利用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序贯递送Bcl-2 靶向的siRNA 和抗癌药物阿霉素,并发现其表现出显著的协同增强抗肿瘤效果。
该工作发表后被Wiley-VCH Materials Views China作为亮点工作报道,目前他引137次。
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支持本人贡献的附件材料包括代表作1-2的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3的通讯作者之一以及专利3,4,5,6的共同发明人。
3.张立明,排名第3,副教授,工作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完成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的贡献:本项目中对主要科学发现1和2作出了贡献,是重要科学发现1和2的具体实施者,支持本人贡献的附件材料包括代表作1-2,5的第一作者,代表作3-4的第一作者之一以及专利3和5的共同发明人。
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4.王婷,排名第4,讲师,工作单位:东南大学,完成单位:
东南大学。
对本项目的贡献:对重要科学发现3作出了贡献。
系统研究了海藻酸钠,壳寡糖等多糖类纳米颗粒的设计和制备工艺,并将这类颗粒应用于小鼠脑白质软化模型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考察颗粒代谢的相关机制,研究利用非线性光学系统阐述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发展了软垫支持的磷脂双层膜体系,用于观察纳米颗粒的跨膜,并得到了学术界认可。
占本人工作量90%。
支持本人贡献的附件材料包括代表作8-10的第一作者以及专利3,4,8,9的共同发明人。
5.吕卓璇,排名第5,副教授,工作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完
成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的贡献:本项目中对主要科学发现1和2作出了贡献,针对抗癌药物的多药耐药性,我们利用功能化氧化石墨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