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状滤料过滤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压滤罐原理压滤罐是一种常用的固液分离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食品、环保等领域。
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压力驱动,将混合物中的固体颗粒分离出来,从而得到纯净的液体。
压滤罐由滤料层、滤布、滤板、滤框等组成。
首先,将待分离的混合物通过进料口加入压滤罐内。
随着混合物的流入,滤布将固体颗粒截留在滤板上,而液体则通过滤布进入滤板下方的滤料层。
滤料层是由颗粒状的滤料组成的,它能进一步过滤掉较小的固体颗粒。
这样,固体颗粒就被逐渐积累在滤布和滤料层上,形成一个固体层。
当混合物进入压滤罐后,需要施加压力来促使固体层中的液体逐渐被挤出。
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液压系统或机械装置施加压力。
压力的增加会使固体层中的液体经过滤布和滤料层,进一步被挤压出来,经过滤板下方的排液管排出。
在压滤过程中,滤布和滤料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滤布具有较好的过滤性能和较高的耐久性,能有效阻止固体颗粒通过。
滤料层则能进一步过滤掉较小的固体颗粒,提高分离效果。
此外,滤布和滤料层的选择也要根据待分离物料的特性进行合理选择,以确保分离效果达到最佳。
压滤罐的工作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步骤:进料、过滤、排液和脱固。
进料是指将待分离的混合物加入压滤罐内;过滤是指固体颗粒被滤布和滤料层逐渐截留,液体透过滤布和滤料层进入滤板下方;排液是指通过施加压力,将固体层中的液体逐渐挤压出来,经排液管排出;脱固是指当固体层中的液体排尽后,停止施加压力,将固体层从滤布上取下,得到纯净的固体。
压滤罐的原理在固液分离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高效地将固体与液体分离,提高产品质量和产能。
而且,压滤罐还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维护成本低等优点,使其成为许多行业不可或缺的设备。
压滤罐是一种基于压力驱动的固液分离设备,通过滤布和滤料层的作用,将混合物中的固体颗粒分离出来,得到纯净的液体。
其工作原理简单明了,应用广泛,是许多行业必备的设备之一。
纯水机过滤原理
纯水机通过一系列的过滤步骤来去除水中的杂质和污染物,从而提供高纯度的水。
下面是纯水机过滤的原理:
1. 预处理过滤:水首先通过预过滤器,该过滤器通常由纤维材料或颗粒状材料构成,用于去除较大的杂质和悬浮颗粒,如泥沙、铁锈和颗粒有机物。
2. 活性炭过滤:水接着通过活性炭滤料,活性炭具有高度发达的孔隙结构,可以吸附水中的有机物、异味和余氯等化学污染物,从而提升水的口感和纯度。
3. 软化处理:在软化处理中,水中的硬度离子(如钙和镁)会通过离子交换器与树脂颗粒发生交换,从而减少水的硬度,防止水垢的生成。
4. 反渗透:在反渗透(RO)过程中,水通过一个半透膜,该
半透膜具有微小的孔隙,只有水分子能够通过,而其它溶解物、大分子和微生物则被阻隔。
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去除细菌、病毒、重金属、药物残留和有机物等。
5. 再生处理:在一些高端的纯水机中,还会加入再生过程。
这个过程通过对反渗透后的浓水排放进行再利用,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减少水的浪费。
通过这些过滤步骤,纯水机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各类污染物和杂质,提供安全、干净、无异味的高纯度水。
【干货】水处理中用到的滤料知识你懂吗?滤料是水处理过滤材料的总称,主要用于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纯水,饮用水的过滤。
滤料分类:滤料(filtering media)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以水处理设备中的进水过滤的粒状材料,通常指石英砂,白煤或矿石等。
另一类是物理分离的过滤介质,主要包括过滤布,过滤网,滤芯,滤纸,以及最新的膜。
物理滤料特点:瓷砂滤料为球形颗粒,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能,机械强度高,耐高温耐腐蚀比表面积大、截污吸附性能好、颗粒均匀、比重适当、使用寿命长达10年以上,解决了天然滤料石英砂使用周期短,易破碎泥化产生SiO2和遗留有机碳的二次污染问题。
用途:用于单层滤池、双层滤池、双层滤器、离子交换器等到过滤设备中做过滤介质及垫层,处理各种工业污水,工业用水,城市污水等。
稀土瓷砂由于添加了含有增强及耐腐蚀性的稀土,除具有瓷砂滤料的性能外,吸附性能进一步增强,化学稳定性更好,特别适合做反渗透系统的过滤和超滤介质。
铺装方法:1、配水系统安装完毕后,先将滤池内杂物全部清除,并疏通配水孔眼和配水缝隙,然后再用反冲洗法检查配水系统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在滤池内壁安承托料和滤料的各层顶高画水平线作为铺装高度标记。
3、仔细检查不同丽江范围的承托料按其粒径范围从大到小依次清洗,以备铺装。
4、铺装最下一层滤料是应避免随换滤池的配水系统。
5、每层承托层的厚度应准确均匀用锹或刮板刮动表面使其接近水平高度应与铺装高度标记水平线相吻合。
在铺毕粒径范围等于小于2-4mm的承托料后应用该上限冲洗强度冲洗,已完成有效的水利分级。
粒径的选择:选定滤料粒径,一般根据过滤和冲洗两方面的要求,先确定石英砂滤料粒径的大致范围,然后计算出轻质滤料的最大粒径和重质滤料的最小颗粒径。
为避免层间严重混杂,铺装滤料前,可再稍稍提高石英砂滤料的最小粒径值,或降低其最大拉径值。
在国内,石英砂滤料粒径范围一般为0.5--0.8毫米,国外所用的石英砂滤料粒径较小,其有效拉径为0.4--0.45毫米。
过滤材料有哪些过滤材料是一种用于分离混合物中固体和液体或气体的工业产品。
在不同的工业领域,过滤材料的种类和用途各不相同。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过滤材料及其特点。
1. 滤纸。
滤纸是一种常见的过滤材料,通常用于实验室和医疗领域。
它具有微孔结构,能够有效地过滤固体颗粒和微生物,对液体和气体的过滤效果非常好。
2. 滤网。
滤网是一种金属丝或塑料丝编织而成的网状材料,常用于工业生产中。
它的过滤精度和耐腐蚀性能较好,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工作环境和介质。
3. 活性炭。
活性炭是一种多孔性的吸附材料,常用于水处理和空气净化领域。
它能够吸附有机物和异味,净化水质和空气,起到很好的净化效果。
4. 膜分离材料。
膜分离材料是一种新型的过滤材料,具有微孔结构,能够有效分离液体和气体中的微小颗粒和溶质。
它在生物制药、食品加工和环保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5. 滤芯。
滤芯是一种集成了滤料、支撑体和外壳的过滤器件,常用于工业设备和汽车发动机中。
它能够有效过滤液体和气体中的杂质和颗粒,保护设备不受损坏。
6. 滤料。
滤料是一种多孔性的颗粒状材料,常用于制备固相萃取柱和填充床。
它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能够有效地吸附和分离混合物中的组分。
7. 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是一种具有纳米级结构的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它在过滤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制备高效的纳米过滤膜和纳米吸附材料。
总结。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过滤材料及其特点,不同的过滤材料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和工艺要求。
选择合适的过滤材料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过滤的几种基本方式水通过滤料床层时,其中的悬浮颗粒和胶体就被截留在滤料的表面和内部空隙中,这种通过粒状介质层分离不溶物的方法称为粒状介质过滤。
可用于活性炭吸附和离子交换等深度处理过程之前作为预处理,也可用于化学混凝和生化处理之后作为后处理过程。
一、原理过滤的机理通常认为有如下几种:1.阻力截留当原水自上而下流过粒状滤料层时,粒径较大的悬浮颗粒首先被截留在表层滤料的空隙中,从而使此层滤料间的空隙越来越小,截污能力随之变得越来越高,结果逐渐形成一层主要由被截留的固体颗粒构成的滤膜,并由它起主要的过滤作用。
筛选作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表层滤料的最小粒径和水中悬浮物的粒径,并与过滤速度有关。
悬浮物粒径愈大,表层滤料和滤速愈小,就容易形成表层筛滤膜,滤膜的截污能力也愈高。
2.重力沉降原水通过滤料层时,众多的滤料表面提供了巨大的沉降面积。
形成无数的小沉淀池,悬浮物极易在此沉降下来。
重力沉降的强度主要与滤料直径和过滤速度有关。
滤料愈小,沉降面积愈大;滤速愈小,则水流愈平稳,这些都有利于悬浮物的沉降。
3.接触絮凝由于滤料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它与悬浮物之间有明显的物理吸附作用。
砂粒在水中常带有表面负电荷,能吸附带正电荷的铁、铝等胶体,从而在滤料表面形成带正电荷的薄膜,并进而吸附带负电荷的黏土和多种有机物等胶体,在砂粒上发生接触絮凝。
在大多数情况下,滤料表面对尚未凝聚的胶体还祈祷接触碰撞的媒介作用,促进其凝聚过程。
二、滤料有石英砂、无烟煤屑、大理石粒等。
除应考虑价廉易得外,还需考虑:(1)化学性质稳定;(2)机械强度足够;(3)粒度合适三、影响过滤的因素在过滤过程中的主要参数是滤速、过滤周期和滤池的截污能力。
1、滤速滤速v 的计算:V = Q / F , m/h式中:Q —滤池的出力,m3/h;F —滤池的过滤截面积,m2。
滤速不是水通过滤料间孔隙时的实际速度,而是假定滤料不占有空间时水通过滤池的假想速度,故也称为空池滤速。
饮用水过滤处理工艺流程1过滤概述在常规水处理过程中,过滤一般是指以石英砂等粒状滤料层截留水中悬浮杂质,从而使水获得澄清的工艺过程。
滤池通常置于沉淀池或澄清池之后。
进水浊度一般在10度以下。
滤出水浊度必须达到饮用水标准。
当原水浊度较低(—般在100度以下),且水质较好时,也可采用原水直接过滤。
过滤的功效,不仅在于进一步降低水的浊度,而且水中有机物、细菌乃至病毒等将随水的浊度降低而被部分去除。
至于残留于滤后水中的细菌、病毒等在失去浑浊物的保护或依附时,在滤后消毒过程中也将容易被杀灭,这就为滤后消毒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饮用水的净化工艺中,有时沉淀池或澄清池可省略,但过滤是不可缺少的,它是保证饮用水卫生安全的重要措施。
滤池有多种形式。
以石英砂作为滤料的普通快滤池使用历史最久。
在此基础上,人们从不同的工艺角度发展了其它型式快滤池。
为充分发挥滤料层截留杂质能力,出现厂滤料粒径循水流方向减小或不变的过滤层,例如,双层、多层及均质滤料滤地,上向流和双向流滤池等。
为了减少滤池阀门,出现了虹吸滤池、无阀滤池、移动冲洗罩滤池以及其它水力自动冲洗滤池等。
在冲洗方式上,有单纯水冲洗和气水反冲洗两种。
各种形式滤池,过滤原理基本一样,基本工作过程也相同,即过滤和冲洗交错进行。
2过滤理论过滤机理首先以单层砂滤池为例,其滤料粒径通常为0.5mm至1.2mm,滤层厚度一般为70cm。
经反冲洗水力分选后,滤料粒径自上而下大致按由细到粗依次排列,称滤料的水力分级,滤层中孔隙尺寸也因此由上而下逐渐增大。
设表层细砂粒径为0.5mm,以球体计,滤料颗粒之间的孔隙尺寸约80μm。
但是,进入滤池的悬浮物颗粒尺寸大部分小于30μm,仍然能被滤层截留下来,而且在滤层深处(孔隙大于80μm)也会被截留,说明过滤显然不是机械筛滤作用的结果。
经过众多研究者的研究,认为过滤主要是悬浮颗粒与滤料颗粒之间粘附作用的结果。
水流中的悬浮颗粒能够粘附于滤料颗粒表面上,涉及两个问题。
过滤实验报告<一> 实验原理在常规水处理过程中,过滤一般是以石英砂等粒状滤料层截留水中悬浮杂质,从而使水获得澄清的工艺过程。
滤料颗粒通过粘附作用截留比滤料孔径大甚至略小的悬浮颗粒,这其中又包含了惯性作用,扩散作用,范德华引力和静电力的相互作用,此外,絮凝颗粒的架桥作用也存在。
过滤后期,当在一定过滤水头下虑速减小(或在一定虑速下水头损失达到极限值),或者因滤层表面受力不均匀而使泥膜产生裂缝时,大量水流自裂缝中流出,以致悬浮杂质穿过滤层而使水质恶化时,就要进行反冲洗,使滤料层再生。
<二> 实验试剂和仪器虑池模型,如图1—1;自来水。
<三> 实验步骤1.开启阀门3,冲洗滤层1min2.关闭阀门3,开启阀门2.6,快滤5min。
砂面保持稳定3.调节阀门1.6,待水柱稳定后,此时水流量为200L/h,读取各测压管中水位高度4.调节调节阀门1.6,使水量依次为300 L/h,350 L/h,400 L/h ,450 L/h ,500 L/h,分别测出各测压管中水位值,记入表中。
实验装置图如上:图1—1<四> 实验数据表格日期:2011,10,24 过滤住直径d=120mm 横截面积W=0.0113㎡水温:20℃表1--2 清洁砂层水头损失实验记录表序号流量Q(L/h)流速V=Q/W(m/h)实测水头损失测压管水头/cm最高测压管水位值h b最低测压管水位值h ah=h b-h a<五> 结果分析从虑速水头损失与虑速的折线图来看水头损失在虑速较小和较大时都改变的比较平缓,大体上呈线性变化。
然而在虑速为30 m/h 左右时,有一个较大的突变。
经过反复对比分析发现原因可能如下:当虑速小于30 m/h时,整个虑柱只有第三层和第四层的滤料颗粒起到了过滤作用,而这两层的滤料颗粒的直径都是比较大的,能截留的悬浮颗粒相对较少,所以水头损失很小。
而当虑速大于30 m/h时,整个虑柱的四层滤料都起到过滤作用,滤层组成的改变,提高了滤层含污能力,过滤效果明显增加,水头损失在这一点上突变增加很大,但是,此后水头损失的改变却很小很平缓,表明多层滤料的过滤柱相应的也会降低滤层中水头损失的增长速率,与单层过滤柱相比,更加有利于过滤效果的提升。
多介质过滤器常用滤料多介质过滤器是利用一种或几种过滤介质,在一定的压力下把浊度较高的水通过一定厚度的粒状或非粒材料,从而有效的除去悬浮杂质,胶状杂质及沉淀技术不能去除的微小粒子及细菌,从而使水澄清的过程。
常用的滤料有石英砂,无烟煤,鹅卵石,锰砂,磁铁矿,石榴石,麦饭石,活性炭等粒状滤料,用于截留水中杂质。
(一)、石英砂1、堆积密度:1.6-1.75t/ m3(常规可选取1.7t/m3);石英砂主要的粒径有:0.6-1.2mm ;1.2-2 mm ;2-4 mm;4-8 mm2、设计滤速:理论设计参考滤速为:6-8m/h3、主要特性:硬度大,抗腐蚀性好,密度大,抗机械强度高,载污能力强,使用寿命长。
4、公式计算产水量计算公式;πr2×v=产水量T/H,罐体直径计算公式;πr2×v=T/H,滤料重量计算公式πr2×密度×高度=滤料重量反洗水量是进水量的2-3倍(二)、活性碳1、含义:用木质,竹质,果壳,煤等这些材料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对原料进行破碎,活化,漂洗,烘干,筛选后制作而成的。
活性碳的制造:(1)将木炭,竹炭,果壳炭,煤等这些材质经过高温的炭化过程,在400至600度的温度下,原料将被完全炭化,此时生成的炭化料含炭量为50%至80%。
(2)在将这些炭化料经过高温炉加热,这就是活性碳活化过程,在活化期间会再高温炉中通入蒸气和空气等,以去除活性碳孔隙内杂质,进而提高孔隙率。
(3)最后就是颗粒状的活性碳,在经过加工成为圆柱状或粉状的活性碳。
2、活性碳分类:主要分为:木质碳,果壳碳,煤质碳各种活性碳碘吸附值:(1)、木质碳800以下;(2)、煤质碳800以下;(3)、果壳碳:A、椰壳碳950以上B、杏壳碳900以上C、桃壳碳700-800D、杏壳碳900以上只有碘吸附值大于800以上的才可应用于饮用水的处理。
3、主要技术参数堆积密度:0.45-0.55g/ml(设计常规取值0.5t/m3)。
过滤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滤料级配方法2、熟悉过滤实验设备的过滤、反冲洗过程3、验证清洁砂层水头损失与滤速成正比4、加深对过滤基本规律的理解二、实验原理及设备在水处理技术中,过滤是通过具有空隙的粒状滤料层(如石英砂等)截留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从而使水得到澄清的工艺工程。
滤池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以石英砂为滤料的普通快滤池使用历史最久,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现了双层滤池、多层滤池和上向流过滤等。
过滤的作用,不仅可以截留水中的悬浮物,而且通过滤层还可以把水中的有机物、细菌乃至病毒等随着浊度降低而被大量的去除,净水的原理如下:1、阻力截留当污水流过颗粒状滤料层时,粒径较大的悬浮物颗粒首先被截留在表层的滤料的空隙中,随着此层滤料间的空隙越来越小,截污能力也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一层主要由被截留的固体颗粒构成的滤膜,并由他起到重要的过滤作用。
这种作用属于阻力截留或筛滤作用。
悬浮物粒径越大,表层滤料和滤速越小,就越容易形成表层筛滤膜,滤膜的截污能力也越高。
2、重力沉降污水通过滤料层时,众多的滤料表面提供了巨大的沉降面积。
重力沉降强度主要与滤料的直径以及过滤速度有关。
滤料越小,沉降面积越大,滤速越小,水流越平稳,这些都有利于悬浮物的沉降。
3、接触絮凝由于滤料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它与悬浮物质间有明显的物理吸附作用。
此外,沙粒在水中常常带有表面负电荷,能吸附带正电荷的胶体,从而在滤料表面形成带正电荷的薄膜,并进而吸附带负电荷的粘土和多种有机物等胶体,在沙粒上发生接触絮凝。
在实际过滤过程当中,上述三种机理往往同时起作用,只是随着条件不同而有主次之分。
对粒径较大的悬浮物颗粒,以阻力截流为主,因为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滤料的表面,通称成为表面过滤。
对于细微的悬浮物,以发生在滤料深层的重力沉降和接触絮凝为主,称为深层过滤。
在过滤当中,滤料起着核心的作用,为了取得良好的过滤效果,滤料应具有一定级配。
滤料级配是指将不同粒径的滤料按一定的比例组合。
均质滤料水头损失由粒状材料组成的滤床的过滤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其水头损失还无法进行精确的计算。
对于清洁滤层,可采用利瓦(Leva)公式或费尔—哈奇(Fair-Hatch)公式进行计算,但当滤层在过滤过程中被浊质堵塞后,因缺乏截留浊质在滤层中的分布规律,所以其水头损失还无法求得。
虽然很多研究者提出了堵塞滤层的水头损失微分计算公式,但因缺乏滤层中比沉积量σ的分布规律,因而也无法计算。
实际工程中往往是利用试验值或经验公式进行计算。
1滤层中的水流流态滤层中的水流流态,可用水流在粒状材料孔隙内流动时的雷诺数来判定。
其定义为:Re=ρul/μ(1)式中Re——水流在粒状材料孔隙内流动时的雷诺数玼——水流在粒状材料孔隙内流动时的流速μ——水的动力粘性系数,Pa·sρ——水的密度,kg/m3玪——水流在粒状材料孔隙内流动时的水力半径玪为一特征长度,其定义如下:l=ω/χ=ε/f(2)式中ω——水流流动时的过流面积χ——过流断面上与水接触的固体边界长度,即湿周ε——滤床的孔隙率玣——滤层的比表面积式(2)中f值按下式计算:f=6α(1-ε)/de(3)式中玠e——滤料的当量直径α——非均匀颗粒的表面形状系数,是其表面积与同体积球形颗粒表面积的比值则雷诺数可表示为:Re=ρul/μ=ρuε/μf=ρυ/μf=ρυde/6αμ(1-ε)(4)根据敏茨的试验研究证明,当Re<2.0时,其水流在滤层中的流态为层流。
若取石英砂滤料的当量直径为de=0.8mm,面积形状系数α=1.25,滤料的孔隙率ε=0.42,水的体积质量ρ=1000kg/m3,水的动力粘性系数μ=0.001Pa·s,则当水流流态为层流时,有:ρυde/6αμ(1-ε)<2.0υ<2.0×6αμ(1-ε)/ρde=0.0109m/s=39.2m/h因此可认为:当滤速接近40m/h时,水流在滤层中的流动仍为层流流动。
2滤层的毛细管模型由粒状材料组成的滤床,内部有无数孔隙通道。
粒状滤料过滤
(一)粒状滤料过滤原理
在粒状滤料过滤过程中,除了有筛分作用外,还有以下一些作用:
(1)吸附。
滤料颗粒表面吸附了水中微小的颗粒。
(2)架桥。
截留下来的悬浮物在滤料表面发生彼此重叠和架桥的过程,形成了一层附加的滤膜。
(3)混凝。
在凝絮、悬浮物和砂粒表面之间发生了与混凝作用相同的颗粒凝集过程。
(二)滤料组成
过滤设备主要是通过滤料来截留水中的杂质,因而滤料的性能对过滤效果起决定性作用。
在通过反冲洗水力分级以后,粒径小的滤料在上层,越往下层粒径过大。
因此由上而下滤层的截污能力逐渐减弱,水流自上而下地在滤层孔隙间行进过程中,杂质首先接触到的是截污能力最弱的细滤料,由于下层滤料比上层要粗,其截留能力不及上层,会造成污泥绝大部分堆积在上层,导致局部阻力增长过快,所以其出水水质差,过滤周期短。
双滤料过滤器中的滤料层是密度小颗粒大的在上(如无烟煤),密度大颗料小的在下(如石英砂),这种滤床水力反冲洗分层后,滤料沿程从粗到细,截污能力沿程渐增,因而实现了整层滤料截污能力与残留杂质除去难度的最佳匹配。
这种滤床性能优越,截污容量大,过滤周期长,出水水质好,水头损失增长速度慢。
实际应用中大多采用双层滤料。
滤料组成见图2-20。
双层滤料:(上)无烟煤0.8~0.8mm, 450mm。
(下)石英砂0.5~1.2mm, 200~450mm。
两层的K值(不均匀系数)约为2。
根据经验,尸当煤层中最大粒径。
与沙层最小粒径d之比,D/d>3时,两层间的混杂高度约50-l00mm。
均粒陶(瓷)质滤料本身性能良好,但由于经济原因,选用受到一定限制。
(三)滤料的规格
1.滤料物理化学性能要求
(1)机械强度。
运行中实用磨损率小于3%。
(2)坚固性。
要求在浓度较大的中性盐溶液中,不产生结晶膨胀破坏作用。
(3)化学稳定性。
先后在5%的盐酸、5%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保持40 ℃浸泡,最后其水溶液中,二氧化硅的增加量不超过20yug/L为合格。
(4)外形。
接近球形,比表面粗糙而有棱角。
圆球形颗艇颗粒间的孔隙率比较大;表面粗糙的比表面积大,棱角处吸附作用最强。
2.滤料的有效直径和不均匀系数K
(1)有效粒径。
滤粒颗粒的大小用“粒径”表示,粒径是指能把滤料颗粒包围在内的一个假想球面的直径。
通过筛孔d的滤料颗粒的等体积积球体的直径d1称为校准孔径,见图2-21。
滤料颗粒间的数量关系由筛分试验求得,具体方法如下:取定量滤料样品(如300g),置于105℃的恒温箱中烘干,从干样中称取100^-200g(准至0. 01g),放于一组筛中过筛,最后称出留在每一筛上的颗粒质量,得筛分结果:【筛号、筛孔(mm)、筛的校正孔径(mm)、剩在筛上的样品质量( g)、通过该筛号的样品质量(g)和百分数(%)】,可以绘成如图2-22所示曲线,称为滤料的级配曲线。
例如曲线与纵坐标10%交点的横坐标筛孔就叫做d10 。
d10。
表示10%能通过筛孔。
d80。
表示80%能通过筛孔。
同样的关系可得d10 = 0. 53mm, d80=1. 05mm d80、d10称为有效粒径。
:一’不均匀系数。
d10表示滤料颗粒中小颗粒的大小,K80反映滤料颗粒大小不均匀程度,d80/d10,的比值叫做不均匀系数K。
(四)滤料层的孔隙率η
滤料层的孔隙率指整个滤层中孔隙总体积与整个滤层的堆积体积之比。
孔隙容积一部分容纳悬浮物颗粒外,其余大部分用作水流通道。
对于石英砂,η为0.42-0.45。
对于无烟煤,η为0.50-o.55。
(五)滤料层的截污能力
(1)滤料的含污量上层最大,逐层往下越来越小。
上层滤料粒径小,孔隙也小,因截污量大,所以堵塞严重;下层滤料粒径大,孔隙大,但堵塞反而较轻,所以没有充分发挥粗粒径滤料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增加,去除悬浮物的任务将逐渐转移到下面滤层。
(2)滤料级配相同时,当滤速加大后,滤料层的截污分布状况有所变化,滤速大的比滤速小的分布均匀,较能发挥粗粒径滤料的作用。
滤层的截污能力又称泥渣容量,它可以按每平方米过滤面积或o-L-69}立方米滤料所能除去泥渣的质量来表示。
进、出水浊度(悬浮物) 确定后,可计算一个运行周期中滤层处理的水量。
过滤器的运行周期的控制主要根据运行中进、出水的压力差和截污能力来确定。
双层滤料的容污能力为单层滤料的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