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称谓语
- 格式:rtf
- 大小:2.10 KB
- 文档页数:1
《孙权劝学》附录文言文中的称谓自称:1.“我”一般用:余、吾、我、予、某、昂、妾(女人)、愚、仆等等。
2.帝王人臣专用:朕、孤、寡人、本王、微臣、臣、下官、末将、本将、本督、本帅等。
3.通俗一点则用:鄙人、后学、末学、不才、奴家(女人)、在下、晚生、小生、晚辈、洒家(早期白话)、老朽、贫僧(和尚)、老衲(和尚)。
4.“余”和“予”在古代常常通用,常做主语、宾语和定语,表示单数.如苏轼《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孟子·万章上》“予既烹而食之”(我已经做熟了而且吃掉了)。
5.“吾”和“我”在古籍中通用,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可以表示复数.如《史记·项羽本纪》“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被宰割的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先生说的这些话,对我触动很大,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6.“朕”在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如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我父亲的名字叫伯庸);秦始皇以后就成为只能用于皇帝的专用代词了,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我是始皇帝)。
7.“昂”多用在《诗经》中,如《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人涉昂否,昂须我友”(别人涉水过河,而我却不,我要等待我的好友)。
8.“侬”属于吴地方言,魏晋南北朝时开始被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
爱称:【尔】如“尔曹”【汝】如“汝父为楚王作剑”【君】如“君不见黄之水天上来”【卿】如“卿言多务”【汝】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女】同“汝”,如“三岁贯女”【若】如“若肯发兵助我乎?”【乃】如“家祭无忘告乃翁尊称:一、“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
如: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令郎、令爱:对别人儿女的敬称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令亲:尊称别人的亲人二、“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n(áng)”等七个。
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余:余闻而愈悲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予:予观夫巴陵胜状谦称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
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自称其名。
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自称低贱的身份。
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
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如: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n(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
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
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汝:汝是大家子尔:尔等若:若属皆且为所虏尊称“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孟子滕文公下》)3、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如:①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
(《史记秦始皇本纪》)②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
初中语文-古文中的称呼——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
7、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尔字用于句首,用来称代卖油老人,译为你,作主语。
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汝字用于句首,用来指代智叟译为你,作主语。
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女字用于句中,又在动词诲之后,作诲的宾语。
代替仲由,译为你。
10、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个被雇佣给别人耕田的的人,怎么会富贵呢?若用于句首,用来称代陈涉。
相当于你。
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
陆游《示儿》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
句中的乃就是代词,你的。
1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
而便是代词你。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知识之古代姓名与称谓知识】梳理一、人称姓名1.直称姓名(或名):(1)用于自称。
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例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3)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尊者对卑者称名。
例如:求,尔何如?《论语》(5)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
例如:夫子何哂由也?《论语》2.称字、号、斋名、谥号: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1)称字。
例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2)称号。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3)称谥号。
例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范仲淹为文正公。
(4)称斋名。
例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名、爵名:(1)称官名。
例如: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
(2)称爵名。
例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后人以武侯相称。
4.称籍贯: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5.称郡望:例如:唐代诗人韩愈系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6.几项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7.唐代还有种特殊称呼,即以曾祖兄弟的长幼排行来称呼:例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8.特殊称谓:(1)职业+人名。
例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庄子·养生主》(2)姓+之+人名。
例如: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二、名、字、号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
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高中语文文言文官职称谓汇总实词在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中至关重要,它是文言信息的主要载体,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文言文官职称谓汇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文言文官职称谓【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
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
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古代文言文中人称称谓语的解释1、直称姓名;a.自称姓名或名;b.用于介绍或作传;c.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3、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4、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5、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6、称籍贯。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7、称郡望。
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8、称官名。
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9、称爵名。
《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10、称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11、谦称。
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12、敬称。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3、贱称。
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延伸阅读如何回答文言文文言文的回答方法:1、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帮助题目答题。
2、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考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因此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3、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一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考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4、对症下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古代人真的就是说文言文吗古代人不是说文言文。
原因:1、“文言文”的第一个“文”意为美好,“言”为写、表述、记载,“文言”即书面语言,最后一个“文”为作品、文章,表示的是文种,“文言”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
2、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对自己的称呼文言文称谓
1.余:这是最常用的自称方式之一,通常用于表达个人的想法或情感。
例如,“余既滋
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离骚》)
2.予:与“余”相似,也是常见的自称方式。
例如,“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琵琶
行》)
3.吾:这是一种比较正式或庄重的自称方式,常用于书信、公文等场合。
例如,“吾日
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4.我:这是最为直接和简单的自称方式,但在文言文中使用相对较少。
例如,“我见青
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贺新郎》)
5.朕:这是古代帝王专用的自称方式,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例如,“朕皇考曰伯庸。
”
(《离骚》)
6.孤:这是古代王侯的自称,表示其尊贵和孤独。
例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7.寡人:这是古代诸侯王的自称,表示其谦虚和自省。
例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
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
请收集五个古代文言文中表示称谓的词语文言文中称谓的词语,可以说是一种表达敬意和尊重的方式,它们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重视礼节文化的心态。
在这里,我将介绍五个经典古文言文中表示称谓的词语。
首先,“爵”是一个很常见的古代文言文中的称谓,它指的是一个等级较高的人,它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的一些史料中。
例如,《史记姜尚传》中写道“姜尚当时是一位大夫,被封为爵”,可以看出爵是一个高等称谓。
此外,《史记孔丘传》中有:“孔丘当时被封为孺子爵”,说明孺子爵也是一种高等的爵位。
其次,“夫人”是古代礼仪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个称谓是对妻子的尊称,一般以“小主”、“夫人”、“公主”等来称呼妻子,表达对女性的尊重。
例如,《汉书马续传》中提到:“马续的妻子是秦王官的女儿,被称为夫人”,说明夫人是一个很重要的称谓。
再次,“大夫”是古代政治官员中比较高的一种职位,这个称谓表示官员的职位地位较高。
比如《论语阳货》中写道:“阳货被封为大夫,给予大赏”,说明大夫是一种较高的官职。
第四,“君”是古代贵族中传统的称谓之一,表示官员地位较高,且受人尊敬。
例如《左传季十三年》中写道:“当朝的君是西施,太后是梁氏”,说明“君”是一种尊贵的称谓。
最后,“令尹”也是古代文言文中重要的称谓,它表示古代政治官员的地位较高。
比如《左传襄公四十三年》中提到:“襄公任命令尹考为令尹”,暗示令尹是一种高级职位。
总之,以上这五个古代文言文中表示称谓的词语,都表达了古代中国重视传统礼仪文化的心态。
它们不仅标志古代贵族等级的不同,也展现了其荣辱节操的精神,直到现在仍被人们所遵循。
回顾这些古代文言文中的称谓,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给我们带来的价值。
一方面,它们反映了古人文化礼仪的心态,让我们了解古代中国政治等级制度;另一方面,这些称谓也倡导我们尊重他人,遵守礼仪,因此,我们要借鉴这些礼仪,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
通过本文,我们不仅掌握了古代文言文中表示称谓的词语,也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用来尊重他人的优良传统。
称谓语例句第一人称:又叫“自称”。
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比如: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
”《郑人买履》——已经拿到了鞋子,竟然说:“我忘记了拿尺码。
”“吾”用于句首,作主语,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
《公输》——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
“我”用于句末,代替说话之人,作宾语。
3、余闻而愈悲。
《捕蛇者说》——我越听越觉得悲伤。
“余”用于句首,代替听话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语。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
“予”字用于句首,代替“我”,作主语。
5、朕乃天子,说话岂能儿戏?——我乃一国之君,说话岂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称“我”。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
“孤”字用于句首,代替刘备,作主语。
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1、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尔”字用于句首,用来称代卖油老人,译为“你”,作主语。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汝”字用于句首,用来指代“智叟”译为“你”,作主语。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女”字用于句中,又在动词“诲”之后,作“诲”的宾语。
代替“仲由”,译为“你”。
4、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个被雇佣给别人耕田的的人,怎么会富贵呢?“若”用于句首,用来称代陈涉。
相当于“你”。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
陆游《示儿》——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
句中的“乃”就是代词,“你的”。
6、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