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全册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23
湘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一单元泥土的歌?1.1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主备人: 审核人: 学科组审核: 教导处审核:【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视听结合法学习,能用高亢、嘹亮的声音演唱山歌《山歌好比春江水》。
2.过程与方法目标:要以自己参加劳动而获得丰收的喜悦心情来演唱曲调和歌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广西方言“哎”等衬词在歌曲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了解山歌的几种演唱形式。
对歌曲进行创编成旋律悠长,节奏自由的形式。
【教学重点】1.能用高亢、嘹亮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注意广西地方方言与语气的味道,掌握山歌的风格。
【教学难点】1.切分节奏和附点音符时值的把握。
2.音乐创编活动。
【课前训练】1.发声练习:3/4 5 3 1 | 5 3 1 ‖lu lu lu la la la2.发声练习:4/4 5 4 3 2 | 1 ———‖mi ma mi3.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们一边劳动一边唱歌,心情是怎样的呢,(高兴的)对,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我们的手创造出来的。
下次的劳动课,我们可要积极的劳动,因为劳动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好~二、新课1.初听、发声练习。
初听《山歌好比春江水》旋律(伴奏)。
生随老师律动。
师:那这些动作都是跟什么有关系啊,抽生答。
师:跟农村劳动有关系。
虽然现在是冬天了,但是春天和现在不一样,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看春天的农村,好不好,师一边讲解,一边粘贴一些图片(太阳、牧童、牛儿、花朵、青草)同学们看一看,多美啊~其实小牧童啊一边走一边唱着歌儿呢~你们听听是什么歌儿,2.跟琴学唱歌曲。
(1)跟节奏再念一遍歌词,想想小牧童都做了什么,这样容易记住歌词。
(2)跟老师的琴声轻声哼唱歌曲。
提出要求:背挺直,脸上带着笑容。
同学们的歌声让老师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3)师教唱一遍,生再齐唱一遍。
(4)对唱。
师生对唱,男女生对唱。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音乐上册。
全册共包括六个单元,每个单元都采用生动、活泼的人文主题,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
本册教材共有歌(乐)曲32首,其中中国歌(乐)曲16首,器乐曲10首,22首声乐作品,涉及到合唱、独唱、重唱等演唱形式;学唱的歌曲共有6首,其中外国作品2首。
音乐要素主要涉及到不完全小节、弱起节奏等知识。
有对乐曲主题的听辨,流行音乐、戏曲音乐的认识。
教材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规律,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的课程理念,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课程目标的三个层面,体现“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文化传承”的课程价值,为学生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通过七、八年级的教学,大多数学生已经喜欢上了音乐课。
九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强,对音乐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两年的学习和变声期的嗓音过渡,学生们在演唱时基本上不再喊唱,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演唱歌曲,而且认识到了气息的作用,演唱时也能满怀感情地歌唱。
各班的学生有大部分学生音乐知识掌握的不错,唱歌的状态,音色也很优美。
这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很浓,但又由于自身的条件原因或其他原因,所以歌唱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唱歌音准不好,音乐知识、音乐技能、视谱都不会。
这些学生对音乐课虽喜欢,但总是学习起来没有足够的自信。
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充分激发这些学生学习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理性的欣赏理念和审美情趣。
三、课程内容:本册教材共有六个单元,每课还包括“欣赏”、“演唱”、“知识与技能”等内容,这些内容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第一单元本单元以“百含英”为题,选取了七首以花为名的歌(乐)曲,将中外不同格、形式的音乐作品巧妙地串起来:学唱江苏民歌《茉莉花》,欣赏管弦乐曲《花之圆舞曲》、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梅花引),竖笛演奏新疆民歌《送我一枝玫瑰花》,体现了音乐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
花季雨季(音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主动融入集体生活中,能用歌唱、朗诵等艺术形式表现自己对同学的祝愿。
过程与方法: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策划,能够为活动提供一些资料,或为活动出主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九年级下学期是初中生活的末期,能够表达对初中时光的留恋,对同窗的祝愿,依依不舍之情二、主要方法:谈话法、表演法。
三、会前准备:两岸位主持做好组织准备工作。
一位同学准备诗歌朗诵。
—位同学准备惜时故事。
准备有奖游戏(拼诗句)。
两位同学准备发言稿。
四位男生准备表演小品。
准备独唱自编曲《抓住时间的手》。
班主任小结。
准备歌曲《明天会更好》。
四、班会过程:引言:主持人自我介绍,致欢迎词,明确班会主题 (多用时间来瞻前,来实干;少用时间来顾后,去空想)。
请一位同学朗诵诗歌《做学习的主人》,使同学明白只有做时间的主人,才能做学习的主人;也只有做时间的主人,才能更好地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主持人点拔:我们只有把握今天,把握好现在,才会无悔于我们的黄金时代。
再请一位同学讲爱因斯坦珍惜时间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得到启示向伟大的科学家学习,争取在中考取得好成绩。
游戏:(10分钟男女二人三足拼诗句)主持人明确游戏规则,奖励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同学,罚没完成任务的同学唱歌。
主持人点拨;即使是一分一秒,未能把握好,也会失去大好良机,让同学们切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
由谈珍惜时间过渡到初三面临的升学考试,接着是同学谈自己是如何把握时间学习,取得好成绩的心得。
表扬成绩进步大的学生(5位,颁发奖品),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使学生学有榜样,增强自信心,以促进后阶段的学习。
同学的发言,谈谈自己在月测中成绩进步快的体会。
四位男同学表演小品,反映班中存在的浪费时间的不良现象(如:闲话、闲思、闲事),希望同学们引以为戒。
请同学独唱自编歌曲《抓住时间的手》。
主持人点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如果现在不努力,长大后我们还能做什么?主持人:联系10月份爱国主义教育,让同学们认识到爱国应该从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考好每一次试,掌握好每天所学的知识抓起,用爱学习的具体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
《保卫黄河》教案长阳龙舟坪中学覃雪薇课题:《保卫黄河》教材:人音版教材第十四册第一单元《难忘的岁月》教学年级:七年级课型:欣赏课教学课时:一、教材分析《难忘岁月》是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以革命历史题材为单元主题共组织了四个教学内容:演唱《游击队歌》,欣赏歌曲、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以及《四渡赤水出奇兵》,旨在通过这些作品增强学生对革命历史题材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我所执教的《保卫黄河》属感受与鉴赏这一学习领域。
《保卫黄河》选自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
歌曲具有进行曲的风格,通过齐唱、轮唱的演唱形式,以及短促跳动、振奋人心的音调,铿锵有力的节奏,生动的表现了游击健儿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的壮丽情景。
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选自《黄河》第四乐章,由合唱改编而来。
两者虽然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两者在音乐情绪上都激昂热情,气势宏伟,充分表现出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逐渐增强。
他们有了一定的聆听经验,在聆听时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但自己对音乐的体验、感受与见解大胆、准确地用语言表述上大部分人还存在障碍。
同时,当今的初中生,对革命题材的音乐不感兴趣,平时对这类作品了解聆听也很少。
三、教学目标1、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及历史背景,积极参与歌唱、聆听等音乐实践活动。
初步了解作品的来历,感受作品磅礴的气势以及所蕴含的爱国情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2、聆听合唱曲、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感受和体验其音乐内容、音乐情绪及不同表演形式的不同效果,理解其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聆听合唱曲、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感受和体验其音乐内容、音乐情绪及不同表演形式的不同效果。
难点: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能积极参与歌唱、聆听等音乐实践活动。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营造氛围1、由《黄河怨》导入作品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一段难忘岁月。
西师大版九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音乐与生活第一节:生活中的音乐第二节:音乐的功能与作用2. 第二章:中国民族音乐第一节:民间歌曲第二节:民间器乐第三节:民间舞蹈音乐3. 第三章:西方音乐第一节:古典音乐第二节:浪漫音乐第三节:现代音乐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
3. 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了解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和主要音乐流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民族音乐的特点与分类,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
2. 教学重点: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欣赏与评价。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设备、钢琴、吉他等。
2.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生活中的音乐片段,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例题讲解以民族音乐为例,讲解其特点、分类及代表作品。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西方音乐发展历程中的主要音乐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4. 课堂互动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九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2. 板书内容: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民族音乐特点与分类西方音乐发展历程音乐欣赏与评价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首生活中的音乐,分析其作用和影响。
欣赏一首民族音乐作品,描述其特点并简述创作背景。
了解一位西方音乐家,介绍其生平和代表作品。
2. 答案:生活中的音乐作用:如激发情感、舒缓压力、传递信息等。
民族音乐特点:如五声音阶、民族乐器、地域特色等。
西方音乐家:如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方式,使学生对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音乐活动,如合唱团、乐器社团等,提高音乐素养,丰富课余生活。
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全册第一章音乐和情感表达本章主要介绍音乐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包括情感和音乐的关系,旋律、节奏、和声、曲式等元素对于情感表达的影响等内容。
学生将能学会如何通过音乐来表达不同的情感。
第二章舞蹈和音乐本章主要介绍舞蹈和音乐的关系,包括舞蹈的基本姿势和运动要领,以及音乐对于舞蹈的节奏和情感表达的影响。
学生将能学会如何在音乐的基础上创编自己的舞蹈。
第三章乐曲的演奏和表演本章主要介绍乐曲的演奏和表演,包括演奏技巧、乐器选择、乐曲表情等内容。
学生将能学会如何通过掌握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来演绎乐曲,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乐器。
第四章音乐的体裁和风格本章主要介绍音乐的体裁和风格,包括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等不同的类型和风格,以及每种音乐类型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学生将能学会如何分辨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了解音乐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
第五章数字音乐和网络音乐本章主要介绍数字音乐和网络音乐,包括数字音乐的发展历程、数字音乐技术和网络音乐的特点等内容。
学生将能学会如何使用数字音乐制作软件,了解网络音乐的发展趋势和影响。
第六章音乐与生活本章主要介绍音乐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包括音乐对人类的心理、生理和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音乐在教育、娱乐和工作中的作用等内容。
学生将能学会如何欣赏音乐,以及如何将音乐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以上是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全册的内容概要,其中介绍了音乐和情感表达、舞蹈和音乐、乐曲的演奏和表演、音乐的体裁和风格、数字音乐和网络音乐以及音乐与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提高音乐欣赏和演奏的能力,以及将音乐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第1单元百卉含英——《花之圆舞曲》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Waltz of the Flowers》(花之圆舞曲),选自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第二幕中糖果仙子与众仙女群舞时的音乐,是柴可夫斯基主要作品之一,剧中著名的常被单独演奏。
华丽流畅的序奏,再以重奏形式奏出圆舞曲主题,旋律如歌,表现出糖果仙子与仙女们轻盈婀娜的舞姿,乐曲的主题抒情而优美,古典浪漫。
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聆听欣赏作品《花之圆舞曲》,了解圆舞曲的音乐特点,并且从中体会作品所表达对善良勇敢的女孩的歌颂。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花之圆舞曲》的聆听与赏析,了解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学生能充分感受圆舞曲的特点,并通过对竖琴的了解,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作品以及圆舞曲音乐特点的了解,体会作品的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与画面美。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聆听欣赏《花之圆舞曲》,了解圆舞曲的音乐特点。
难点:通过对乐曲分主题的聆听,正确把握对乐曲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播放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选段在圣诞节的家庭聚会中,小女孩玛丽得到一个胡桃夹子的礼物。
当晚,她梦见这个胡桃夹子变成了一位英俊的王子,率领着他的一群玩具兵同鼠王作战。
战斗胜利后,王子把她带到果酱山,受到糖果仙子的欢迎,享受了一次玩具、舞蹈和盛宴的快乐。
“进行曲”是第一幕中,孩子们装扮成士兵威武的行进。
《花之圆舞曲》是舞剧《胡桃夹子》中最重要的一首乐曲,也是柴科夫斯基许多圆舞曲中最杰出的一首,是柴科夫斯基全部作品中的杰作之一。
这首圆舞曲出自舞剧中糖果仙子与众仙女群舞时的音乐,在竖琴华丽流畅的序奏之后,圆号吹奏出圆舞曲主题,旋律如歌,表现出糖果仙子与仙女们轻盈婀娜的舞姿。
(二)初步欣赏1.作者简介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出生于伏特金斯克市,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
第四单元《桑塔露琪亚》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对欧洲民间音乐感兴趣,喜欢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并能主动探索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内涵。
(2)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来演唱歌曲《桑塔.露琪亚》,背唱其中一段歌词,并能认识船歌这种体裁。
(3)能够感受、体验《桑塔.露琪亚》的音乐情绪和风格。
(4)能够参与演唱活动中的即兴表演。
二、教学重点:了解意大利的文化,艺术,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桑塔.露琪亚》。
教学难点:意大利船歌的演唱情绪的把握。
三、教具:电子琴,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每个国家都有着极具特色的民歌或民族音乐,今天我们走出国门,一起去到意大利威尼斯水城,去领略威尼斯船歌的魅力。
观赏图片,了解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威尼斯的交通工具贡多拉,介绍威尼斯船歌。
(二)学习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亚》1)师:接下来老师带大家学唱一首著名的船歌《桑塔.露琪亚》。
听范唱,闭上眼睛想象歌曲所描绘的景色。
提问:歌词让你感受到哪些景象?师介绍“桑塔露琪亚”。
心情怎么样?划拍,再次强调三拍子的摇晃荡漾的感觉。
2)再次聆听,分析歌曲的曲式,歌曲的顺序?反复、反复跳跃记号;提问:歌曲的演唱形式?板书:曲式(二段体) A B演唱形式齐合音高中音区高音区力度P F情绪优美流畅热情兴奋昂扬3)学唱歌曲:A:发声练习:5 3 1|5 3 1║啊B:用“啦”跟琴哼唱歌曲的旋律;注意练习曲中的变化音。
C:跟琴学唱第一段,先学A段,再学B段。
体会歌曲的内容和风格。
D:跟琴完整演唱第一段。
F:跟音乐唱第一段。
4)小声跟音乐完整唱一唱。
5)共同设计演唱方案,随伴奏音乐唱一唱。
(三)学生对《桑塔.露琪亚》进行表演和再创造。
1)分组设计演唱形式,进行练习。
2)结合演唱,边划边唱,营造船歌氛围。
五、小结:师:通过本节课学习《桑塔·露琪亚》这首威尼斯船歌,接下来我们聆听一首器乐曲(钢琴曲《威尼斯船歌八六拍》),判断一下是不是属于船歌。
新人教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唱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2.音乐欣赏《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CD机(盘)等。
教学目标1.学会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了解歌曲的节奏特点和音乐形象,并有感情地演唱。
2.欣赏歌曲《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了解歌曲所表达的人民对毛泽东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1.唱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1)简介这首歌曲的作者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
(2)听录音或观看录像,请学生谈谈这首歌曲的节奏特点和旋律进行特点以及歌曲塑造的形象。
(3)教师教唱。
学生可跟随录音或钢琴演唱乐谱,直到唱熟。
(4)填上歌词演唱,注意唱出歌曲的力度和感情。
2.欣赏《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1)聆听录音,请学生谈谈这首歌曲的情绪。
(2)教师提问:有没有同学知道毛泽东的生平事迹?他为什么受到战士们的尊重与爱戴?请学生结合历史说一说,教师补充。
(3)再次聆听音乐,请学生谈谈歌曲的旋律特点、节奏特点以及歌词中衬词的作用。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欣赏《十送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游击队歌》。
2.音乐活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CD机(盘)等。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十送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游击队歌》,使学生初步掌握“组歌”的概念和“弱起节奏”的特点,让学生感受革命战争时期,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与敌人顽强抵抗的英雄形象以及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动人情感。
2.通过以歌曲《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为背景音乐朗诵歌词的音乐活动,让学生体会七言律诗与歌曲旋律的巧妙结合,感受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的胸怀和气魄。
教学过程1.欣赏《十送红军》(1)聆听录音,让学生感受歌曲表达的内容和情绪,以及歌曲的旋律、节奏特点。
(2)教师简介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3)请学生分析歌曲的调式、结构(分为三个乐段,这三个乐段之间有何联系)。
(4)再听录音,请学生注意听歌词,谈谈每段歌词有何不同以及衬词的作用。
(5)分小组随录音学唱歌曲(如有条件,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表演唱)。
2.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1)教师提问:同学们是否知道这个故事?请学生结合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简要谈谈,教师可展示有关美术作品或播放录像。
(2)播放录音,请学生谈谈歌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表现了何种情绪?(3)教师简介歌曲的创作背景、主题内容,并讲解“组歌”的概念。
(4)再听录音,请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
3.欣赏《游击队歌》(1)简介作者生平和歌曲的创作背景。
(2)播放录音,请学生谈谈歌曲描绘了什么样的战士形象?通过什么手法来描绘的(可从旋律特点、节奏型、速度上着手)?(3)再听录音,提醒学生注意弱起节奏的特点以及在歌曲中的作用。
(4)请学生跟着录音哼唱歌曲并记熟主旋律。
4.音乐活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教师结合教科书上的油画作品讲解该七言律诗的创作时代背景和诗中蕴涵的深刻意义。
(2)教师示范朗诵这首诗,然后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
(3)播放《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请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并谈谈歌曲与诗在情绪、思想内容上的联系。
(4)教师示范,以《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为背景音乐,朗诵歌词。
然后请学生朗诵。
(5)可让学生分组朗诵,并采用互评的方式,取长补短。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欣赏《英雄赞歌》《再见吧,妈妈》。
2.唱歌《当兵的人》。
3.音乐活动:为《当兵的人》创编军乐队打击乐器的伴奏音型。
教学准备1.钢琴、录音机、磁带、CD机(盘)等。
2.小军鼓、大军鼓、三角铁、铃鼓等。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英雄赞歌》《再见吧,妈妈》,让学生感受战士们为保卫祖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
2.学会歌曲《当兵的人》,并有感情地演唱。
3.为《当兵的人》设计各种队列活动,并用自编的军乐队打击乐器伴奏音型伴奏,使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感受歌曲的鲜明节奏。
教学过程1.欣赏《英雄赞歌》(1)教师提问:是否有同学知道(或会唱)这首歌?(2)教师讲解歌曲的来源,并简单介绍电影《英雄儿女》的故事梗概。
(3)播放录音,请学生谈谈歌曲给他们的感受。
(4)播放影片片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歌曲塑造的英雄形象。
(5)再听录音,请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并谈谈两个乐段的节奏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对歌曲的表现有什么作用?(6)请同学跟着录音或钢琴学唱这首歌,记住主旋律。
2.欣赏《再见吧,妈妈》(1)播放录音,请学生谈谈歌曲表现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学生分析歌曲的乐句特点(每一乐句都是在弱拍上起唱),这种特点在歌曲的表现上有何作用。
(3)再听录音,注意演唱时的处理,比如说“再见吧,妈妈”要唱得舒展,“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要唱得坚定威武。
尾声要由强渐弱,就像战士挥手告别母亲、告别家园慢慢地走向远方,尤其要注意旋律中颤音的处理。
3.唱歌《当兵的人》(1)播放录音,请学生熟悉歌曲的曲调、情绪。
(2)教师讲解队列歌曲的特点。
(3)请学生跟着录音或钢琴学唱曲谱,注意唱出节奏重音和切分音。
(4)填词演唱歌曲,直至唱熟。
(5)请学生根据歌曲的节奏创编军乐队打击乐器的伴奏音型为歌曲伴奏。
可分组进行。
(6)请学生练习集体踏步、摆臂、敬礼、变换行进方向等队列活动。
(7)请学生分成三组合作表演,一组在钢琴或录音伴奏下,演唱歌曲;一组进行队列活动;一组用打击乐器伴奏。
之后可换组练习,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
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演唱歌曲《猎人进行曲》。
教学准备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音响及多媒体软件等设备;有关歌剧音乐的文字、图片材料。
教学目标1.满怀激情和轻松愉快地演唱歌曲,使学生初步体验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艺术魅力。
2.以原曲调为基础创编新歌词。
3.了解欧洲歌剧艺术的魅力及其起源与发展。
教学过程1.教师谈话或播放歌剧《自由射手》录像片段导入新课。
2.采用探究方式师生共同讨论欧洲歌剧艺术的发展概况和有关歌剧《自由射手》的故事以及《猎人进行曲》。
(启发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材料,以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听赏《猎人进行曲》。
4.学生随伴奏或录音(录像)划拍轻声跟唱《猎人进行曲》。
5.教师围绕音乐表现要素启发学生对《猎人进行曲》音乐艺术形象的表现作用和情感的表达,以及歌曲的进行曲风格进行探讨,初步了解欧洲歌剧艺术的魅力。
6.启发学生用满怀激情和轻松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生动地表现歌曲的意境。
体会《猎人进行曲》在歌剧《自由射手》中的表现意义。
初步体验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艺术魅力。
7.学生自编节奏用打击乐器为《猎人进行曲》伴奏。
8.作业:(1)以《猎人进行曲》为例创编歌词并演唱。
(2)背唱《猎人进行曲》曲调。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欣赏:《卡门序曲》《今夜无人入睡》。
教学准备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音响及多媒体软件等设备;有关歌剧音乐的文字、图片材料。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歌剧唱段《今夜无人入睡》和《卡门序曲》《威廉·退尔序曲》,使学生初步了解欧洲歌剧艺术的魅力及其起源与发展。
2.随音乐划拍或指挥,并背唱《卡门序曲》主题旋律和《今夜无人入睡》的曲调,体会歌剧音乐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3.以歌剧《图兰朵》为例,了解本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联系。
教学过程1.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歌剧《卡门》录像片段并聆听《卡门序曲》,师生共同探究歌剧《卡门》的剧情和序曲音乐特点。
2.继续聆听《卡门序曲》,使学生从音乐艺术形象的角度初步领略其艺术魅力,并知道《卡门序曲》是歌剧开始时的一首明朗而辉煌的管弦乐曲,它仿佛概括了歌剧的内容。
结构基本属于回旋曲式。
乐曲主部是一首节日进行曲,它来自歌剧最后一幕的合唱旋律,气氛热烈欢快,由木管和小提琴主奏,音乐把人们带到西班牙斗牛场的喧闹狂热的气氛中。
3.引导学生随音响边划拍边哼唱“节日进行曲”和弦乐主奏著名的《斗牛士之歌》(第二插部)曲调,使学生体会《斗牛士之歌》雄壮、威武的曲调,与主部音乐“节日进行曲”形成鲜明的对比。
要求学生记住这两首音乐的旋律。
4.教师简介四幕歌剧《威廉·退尔》剧情,并引导学生聆听《威廉·退尔序曲》,使学生初步了解该序曲的结构分为四个部分,教师可采用边欣赏边列表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每部分音乐使用的乐器、音乐主题、音乐表现要素表达的意境和音乐形象等,进行分析以加深对序曲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5.学生可随《威廉·退尔序曲》主题音乐划拍哼唱,记住主题。
6.欣赏《今夜无人入睡》,简介歌剧《图兰朵》剧情,了解欧洲歌剧音乐融入中国民歌《茉莉花》,使学生了解本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联系。
并记住《今夜无人入睡》的曲调。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歌曲《小草》。
2.音乐活动:《歌墟问答》。
教学准备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音响及多媒体软件等设备;有关歌剧音乐的文字、图片材料。
教学目标1.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小草》,使学生加深对中国歌剧音乐艺术魅力的认识。
初步了解中国歌剧发展的沿革。
2.模仿《歌墟问答》创作歌词,并表演“问与答的对唱”,培养表现与创造的能力。
教学过程1.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五场歌剧《芳草心》片段,介绍剧情并欣赏歌曲《小草》。
2.教师指导学生随录音带或听伴奏视唱歌曲《小草》的曲谱和歌词。
3.师生共同分析《小草》的音乐表现手段(如调式、节拍、结构、旋律、音乐民族风格及其创作手法等),刻划主人公的艺术形象和精神境界。
4.学生满怀激情地演唱歌曲《小草》。
5.教师播放(八场歌舞剧)《刘三姐》片断,重点欣赏《歌墟问答》唱段。
6.学生根据自己搜集有关《刘三姐》及《歌墟问答》的资料,介绍《刘三姐》围绕着“歌”而展开的剧情,以及涉及的四类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7.启发学生以《歌墟问答》曲调为基础,创编新歌词,并分组进行表演。
8.师生共同探究中国歌剧的发展脉络。
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唱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CD机(盘)等。
教学目标通过学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使学生初步掌握撒尼人音乐在旋律、和声上的特点,并在演唱过程中增加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了解。
教学过程唱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1)播放录音,使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并请学生谈谈歌曲的风格以及它所体现的主题内容。
(2)再听录音,引导学生注意两个声部旋律的不同。
(3)老师教唱曲谱,可先将两个声部分开学,直至两个声部的曲谱都唱熟。
唱谱时,注意唱出倚音和衬词的特点。
并请学生谈谈倚音和衬词的作用。
(4)请学生唱高声部(或低声部),老师弹低声部(或高声部),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
(5)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唱高声部,一组唱低声部,在演唱时注意音准和相互之间的配合。
(6)填词演唱,注意咬字时应将倚音的感觉带出,唱出撒尼音乐的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