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电法测井-感应测井
- 格式:ppt
- 大小:21.09 MB
- 文档页数:119
井下地层是由各类岩石组成,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为了研究各类岩石的物理性质及井下地层是否含有石油天然气和其他有用矿产,建立了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地球物理测井学,简称“测井”,它以地质学、物理学、数学为理论基础,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及传感器技术,设计出专门的测井仪器,沿着井身进行测量,得出地层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地层结构及井身几何特性等各种信息,为石油天然气勘探、油气田开发提供重要数据和资料。
测井的井场作业如图所示,由测井地面仪器、绞车和电缆组成,通过电缆把下井仪器放到井底,在提升电缆过程中进行测量。
第一节:概述普通电阻率测井就是把一个电极系放入井内,测量井内岩层电阻率变化,用以研究地质剖面、判断油气水层。
又称视电阻率测井。
内容:梯度电极系、电位电极系、微电极测井主要任务:通过测井岩石电阻率的差别来区分岩性、划分油气水层,进行剖面地层对比等。
岩石电阻率一、岩石电阻率与岩性的关系不同岩性的岩石,电阻率不同。
主要造岩矿物的电阻率很高,石油的电阻率很高,几乎不导电。
沉积岩是靠岩石孔隙中所含地层水中的离子导电的。
二、岩石电阻率与地层水性质的关系岩石骨架:组成沉积岩的造岩矿物的固体颗粒部分。
沉积岩的导电能力主要取决于其孔隙中的地层水的性质—地层水电阻率。
1.地层水电阻率与含盐类化学成分的关系2.地层水Rw与矿化度Cw的关系:反比3.Rw与温度的关系:反比三、含水岩石电阻率与孔隙度的关系地层因素F:完全含水(100%含水)岩石的电阻率Ro与地层水电阻率的比值。
即F=Ro/Rw该比值只与岩石的孔隙度、胶结情况和孔隙结构有关,与Rw无关。
实验证明:F=a/φ(m)其中:a—与岩性有关的系数,0.6-1.5;m—胶结指数,随岩石胶结程度不同而变化,1.5-3;例:某油田第三系一含水砂岩的电阻率为7.2欧姆.米,地层水电阻率为1.2欧姆.米。
试求该层的孔隙度。
(a=0.93,m=1.64)解:F=Ro/Rw=7.2/1.2=6F=a/φ(m)=0.93/φ(1.64)得,φ=32%四、含油岩石电阻率Rt与含油饱和度So的关系电阻增大系数I:含油岩石的电阻率与该岩石完全含水时电阻率的比值。
《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内容提纲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高杰2016一、地球物理测井概论(Introduction to Well logging)1. 测井方法、测井技术的分类2. 储层的概念、储层评价参数3. 井眼环境、环境影响因素4. 钻井液侵入、径向电阻率剖面二、电法测井(Electrical Logging)1.普通电阻率测井(1)Archie 公式(2)影响岩石电阻率的因素、影响视电阻率的因素(3)梯度电极系及电位电极系的概念、命名(4)基本测量原理公式、曲线特征(5)微电极测井及基本应用2.自然电位测井(1)自然电场产生原因:扩散、扩散-吸附、过滤(2)自然电位的基本原理公式、曲线特征(正、负异常)(3)自然电位曲线的基本应用:渗透层的划分、泥质含量、Rw、水淹层(4)标准测井的概念3.侧向测井(1)三侧向测井、七侧向测井、双侧向测井对比(2)比较说明侧向测井的“恒流法”、“恒流法”和“恒流法”测量的差别和联系(2)基本测量原理公式、影响因素及校正(3)曲线基本特征、基本应用(正负差异、Sw的计算)(4)微球聚焦测井及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4.感应测井及其它(1)感应测井几何因子理论(表达式)、感应测井测量公式(2)感应测井的探测特性:分辨率和探测深度(3)复合线圈系应用的原因、基本应用(深、中、浅) (4)感应测井影响因素、传播效应及校正(5)软件聚焦与阵列感应测井(6)随钻电磁波测井的测量量三、声波测井(Acoustic Logging)0.声波测井基础(1)声波的分类、全波列声波(2)滑行波的概念、临界角(3)弹性参数、声学参数(4)硬地层、软地层、单极子、偶极子(5)声波测井的主要应用1.声波速度测井(1)声速和声速测井的影响因素(2)临界源距、补偿声波测井(3)声速测井的基本应用(Wyllie公式)、周波跳跃(4)声波全波列测井的特点及应用(5)偶极子声波测井2.声波幅度测井(1)套管井中的声波模式(2)一、二界面(3)水泥胶结测井、变密度测井原理及应用(4)超声成像测井四、核测井(Nuclear Logging)1.自然伽马测井(1)岩石的自然伽马放射性及主要放射性元素(2)自然伽马测井原理及主要应用(3)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的应用(4)自然伽马测井的API单位、去铀伽马(CGR)2.密度测井(1)伽马射线与地层的相互作用(2)密度测井核物理基础:体积密度与电子密度的关系(3)脊肋图、密度测井的石灰岩石刻度(4)地层密度和岩性密度测井的应用3.中子测井(1)中子与地层的相互作用(2)含氢指数概念、中子孔隙度测井(3)挖掘效应、中子测井的石灰岩刻度(4)热中子寿命测井、C/O测井和地层元素测井五、测井地层评价(Formation Evaluation from Well logs)1.岩性识别和储层划分(1)测井仪器系列选择;探测特性(分辨率、探测深度)(2)侧向与感应仪器的选择(深、中、浅)(3)9条曲线的主要特征(4)储层的划分、岩性识别的主要方法(5)泥质含量的求解方法2.流体识别与储层参数计算(1)岩石体积物理模型及三孔隙度测井的响应方程(2)储层有效孔隙度的计算、储层渗透率的影响因素与估算(3)Archie公式的中各参数的求解(4)储层流体性质快速识别方法、依据(5)泥质岩石的饱和度模型。
测井曲线划分油水层石油知识:测井曲线划分油、气、水层(多学点,没坏处)油、气、水层在测井曲线上显示不同的特征:⑴油层:声波时差值中等,曲线平缓呈平台状。
自然电位曲线显示正异常或负异常,随泥质含量的增加异常幅度变小。
微电极曲线幅度中等,具有明显的正幅度差,并随渗透性变差幅度差减小。
长、短电极视电阻率曲线均为高阻特征。
感应曲线呈明显的低电导(高电阻)。
井径常小于钻头直径。
(2) 气层:在自然电位、微电极、井径、视电阻率曲线及感应电导曲线上气层特征与油层相同,所不同的是在声波时差曲线上明显数值增大或周波跳跃现象,中子、伽玛曲线幅度比油层高。
⑶油水同层:在声波时差、微电极、井径曲线上,油水同层与油层相同,不同的是自然电位曲线比油层大一点,而视电阻率曲线比油层小一点,感应电导率比油层大一点。
(4)水层:自然电位曲线显示正异常或负异常,且异常幅度值比油层大;微电极曲线幅度中等,有明显的正幅度差,但与油层相比幅度相对降低;短电极视电阻率曲线幅度较高而长电极视电阻率曲线幅度较低,感应曲线显示高电导值,声波时差数值中等,呈平台状,井径常小于钻头直径。
2、定性判断油、气、水层油气水层的定性解释主要是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区别它们。
在定性解释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比较方法:(1) 纵向电阻比较法:在水性相同的井段内,把各渗透层的电阻率与纯水层比较,在岩性、物性相近的条件下,油气层的电阻率较高。
一般油气层的电阻率是水层的3倍以上。
纯水层一般应典型可靠,一般典型水层应该厚度较大,物性好,岩性纯,具有明显的水层特征,而且在录井中无油气显示。
(2) 径向电阻率比较法:若地层水矿化度比泥浆矿化度高,泥浆滤液侵入地层时,油层形成减阻侵入剖面,水层形成增阻侵入剖面。
在这种条件下比较探测不同的电阻率曲线,分析电阻率径向变化特征,可判断油、气、水层。
一般深探测电阻率大于浅探测电阻率的岩层为油层,反之则为水层,有时油层也会出现深探测电阻率小于浅探测电阻率的现象,但没有水层差别那样大。
电法测井电法测井资料中常用的符号(单位为Ω.m):Ra---地层视电阻率Rw---地层水电阻率Rt---地层真电阻率Rsd---纯砂岩电阻率Rsh—泥质电阻率Rm –泥浆电阻率Rmc---泥饼电阻率Rmf---泥浆滤液电阻率Rxo---冲洗带电阻率Ri---侵入带电阻率所谓电法测井,就是利用地层的电特性来研究地层的测井方法。
地层的电特性,首先我们就想到了地层的电导率、电阻率和介电常数等等。
电法测井的所有仪器,无非就是为了测量这些数据而设计的仪器。
为什么就会有这么多种类的电法测井仪器呢?这是因为决定地层电阻率、电导率、介电常数等参数的因素太多,而测量信息的非地层因素干扰也多,造成了一题多解的困难。
所以,为了求得真实的地层参数,所以要制造一系列电法测井仪器。
下面就几种主要电法测井方法各相应仪器给大家介绍:一、电阻率测井:电阻率测井是由一个供电电极(普通电阻率测井)或多个供电电极(如聚焦电阻率测井),供给低频或较低频电流I。
当电流通过地层时,用另外的测量电极测量电位U,利用欧姆定律求得地层视电阻率。
R a=KU/I(K为电极系数)。
这就是电阻率测井的最基础的理论依据。
然而由于实际情况比理想的测量条件要复杂的多,常见的地层电阻率变化范围为0.2欧姆.米---4000欧姆.米。
渗透性地层的电阻率一般小于500欧姆.米。
砂岩一般比碳酸岩的电阻率低的多。
大部分储集油气的岩石,当不含导电流体时它是不导电的(如果岩石中含有金属矿或石墨矿等电物质,则是例外的情况)。
地层水的存在是地层导电的主要原因。
因为地层水中含Na+,Ca2+,Cl-,So4-等等导电正、负离子的原因。
泥质(指粘土矿物及其束缚水和吸附水),也使地层具有导电性。
它的导电方式与盐溶液的离子导电不同。
泥质的导电过程是一种阳离子交换过程,即在外境作用下,阳离子在泥质颗粒的表面移动,依次交换它们的位置,这种泥质颗粒表面导电性的大小取决于泥质的成分、含量和分布情况,以及地层水的性质和相对含量。
油、气、水层在测井曲线上显示不同的特征:(1)油层:声波时差值中等,曲线平缓呈平台状。
自然电位曲线显示正异常或负异常,随泥质含量的增加异常幅度变小。
微电极曲线幅度中等,具有明显的正幅度差,并随渗透性变差幅度差减小。
长、短电极视电阻率曲线均为高阻特征。
感应曲线呈明显的低电导(高电阻)。
井径常小于钻头直径。
(2)气层:在自然电位、微电极、井径、视电阻率曲线及感应电导曲线上气层特征与油层相同,所不同的是在声波时差曲线上明显数值增大或周波跳跃现象,中子、伽玛曲线幅度比油层高。
(3)油水同层:在声波时差、微电极、井径曲线上,油水同层与油层相同,不同的是自然电位曲线比油层大一点,而视电阻率曲线比油层小一点,感应电导率比油层大一点。
(4)水层:自然电位曲线显示正异常或负异常,且异常幅度值比油层大;微电极曲线幅度中等,有明显的正幅度差,但与油层相比幅度相对降低;短电极视电阻率曲线幅度较高而长电极视电阻率曲线幅度较低,感应曲线显示高电导值,声波时差数值中等,呈平台状,井径常小于钻头直径。
2、定性判断油、气、水层油气水层的定性解释主要是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区别它们。
在定性解释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比较方法:(1)纵向电阻比较法:在水性相同的井段内,把各渗透层的电阻率与纯水层比较,在岩性、物性相近的条件下,油气层的电阻率较高。
一般油气层的电阻率是水层的3倍以上。
纯水层一般应典型可靠,一般典型水层应该厚度较大,物性好,岩性纯,具有明显的水层特征,而且在录井中无油气显示。
(2)径向电阻率比较法:若地层水矿化度比泥浆矿化度高,泥浆滤液侵入地层时,油层形成减阻侵入剖面,水层形成增阻侵入剖面。
在这种条件下比较探测不同的电阻率曲线,分析电阻率径向变化特征,可判断油、气、水层。
一般深探测电阻率大于浅探测电阻率的岩层为油层,反之则为水层,有时油层也会出现深探测电阻率小于浅探测电阻率的现象,但没有水层差别那样大。
(3)邻井曲线对比法:将目的层段的测井曲线作小层对比,从中分析含油性的变化。
地球物理测井第一节:概述地球物理测井的分类:分为电法测井和非电法测井两种。
1、电法测井:a:视电阻率、b:微电极、c:自然电位、d:微球型聚焦、e:感应测井。
2、非电法测井:a:声速测井、b:自然伽玛测井、c:中子测井、d:密度测井,e:井径、f:井斜、g:井温、h:地层倾角(HDT)、I:地层压力(RFT)、j:垂直地震测井(VSP)第二节:电法测井一、视电阻率曲线:测井时将电极系放入井下,在上提过程中测量记录一条△Vmn(电位差)随井深变化的曲线,称为视电阻率曲线。
梯度电极系:成对电极间的距离小于不成对电极到靠近它的一个成对电极间的距离的电极系称为梯度电极系。
电位电极系:成对电极间的距离大于不成对电极到靠近它的一个成对电极间的距离的电极系称为梯度电极系。
底部梯度电极系在高阻层测井曲线的形状特点如下:(1)对着高阻层视电阻率升高,但曲线不对称于地层中点,高阻层顶界面、底界面分别在极小值、极大值的1/2mn处。
(2)对于厚层、地层中部附近曲线出现平直或变化平缓,随地层减薄平直段缩短直至消失,该处视电阻率值接近地层真电阻率。
(3)对于薄层,在高阻层底界面以下一个电极处,在视电阻率曲线上出现一个“假极大”,极小也比原层上移。
视电阻率曲线的应用:1、划分岩层界面:利用底部梯度电极系视电阻率曲线划分岩层界面的原理是高阻层顶界面(底界面)位于视电阻率曲线极小值(极大值以下1/2MN处。
2、判断岩性:在砂泥岩剖面中,当地层水含盐浓度不是很大时,砂岩电阻率大于泥岩的电阻率,粉砂岩泥质砂岩、砂质泥岩介于它们之间。
但视电阻率曲线无法区分灰岩和拉拉扯扯云岩,它们的电阻都非常大。
3、地层对比和定性判断油水层:对于同一储层,如果0.45m底部梯度幅度高于4m底部梯度梯度测井曲线幅度该层可能为水层,反之则为水层。
二:微电极测井微电极测井:利用特制的短电极系帖附井壁,测量井壁附近的岩层电阻率的一种测井方法叫微电极测井。
微电极测井曲线的应用:1、详细划分地层:地层界面一般在曲线的转折点或半幅点2、划分渗透层,判断岩性:微电极曲线在渗层上显示正幅度差,数值中等,地层渗透率越好,二者的幅度差越大,因此可以根据微电极曲线的幅度差判断地层的渗透性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