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试卷]高中三年级学习语文一轮复习 早读学案40-42
- 格式:doc
- 大小:20.94 KB
- 文档页数:2
教学资料范本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早读学案3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早读学案一、诗歌浅赏(景物形象)途中赵汝鐩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晴。
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
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
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
(1)颈联“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5分)【解析】颈联上句从视觉的角度描写了烟雾缭绕的大江、江中航行的帆船,表现了途中所见景物的美丽;下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了农家传来的时断时续的机杼声,表现了山间的安宁。
答:颈联通过描写大江的烟雾、航行的帆船、远远传来的农家机杼声等(意象2分),营造了一种缥缈、安宁的气氛(意境2分),表达了诗人春日途中快乐的情感(情感1分)。
(2)这首诗把诗人丰富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景物描写中。
请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概括诗人情感的能力。
解题时注意分析题干的提示。
答:①诗歌首联从雨天忽然放晴写起,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②颔联、颈联描写乳燕学飞、鸠鸟唤妇、江面帆影、空山机杼声等,表现诗人春日途中所见及对所见景物的喜爱之情;③尾联突出描写了春天常见的景物——杨柳、黄莺,表现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景物分析、情感各1分)二.古文积累原文:创业与守成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译文: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难?”房玄龄:“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徵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难。
早读学案一.文学常识1.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李清照(《醉花阴》《声声慢》)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
3.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李清照一起并称“济南二安”4.陆游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
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二.古文积累国苏轼左迁于杭州,去国()怀乡,然其生性豁达,未几,自谓此为乐国()。
筑堤浚池,于国()于民有大利,其之于国(),亦足尽心耳也矣。
过信陵君过()侯生门,闻侯生有才,欲过()之。
令仆从访之,未果,信陵君督过(),仆从以为过()矣。
又令访之,仆从再访,乃闻侯生外出,不过()几日便归。
信陵君见侯生曰:“吾未能先闻之,是吾之过()也。
”三.成语积累(应用举例)1.去年岁末,被誉为西班牙语文学诺贝尔奖的塞万提斯文学奖颁给了97岁高龄的智利著名诗人尼卡诺尔·帕拉,可谓实至名归。
解析:实至名归:作出了实际的成就或成绩,就会得到应有的声誉。
含褒义正确2. 高考前夕,一定要提醒各位考生,不要过度透支,不能风风火火,切忌钻研难题,避免发生意外。
解析:风风火火:形容急急忙忙,冒冒失失的样子。
或形容很活跃,有劲头的样子。
正确3.对于驻防在南沙的官兵来说,千山万水不算远,万里飞鸿当珍惜。
每当补给船来到海岛,海防战士都按捺不住内心的激荡。
解析:万里飞鸿:指代书信,用在此处准确4. 我们以为老外婆像一棵落光叶的苍凉老树,需要我们盈足的爱,而树越老越拼命冠盖如云,愿意给鸟儿作天堂,给人们遮阳的阴凉。
解析:冠盖如云:同义成语有“冠盖相望”“冠盖相属”,此处望文生义,指官员很多或官员、士绅集会的盛况5. 由于体制不完善,农民工进城打工面临诸多风险,一些农民不得以只好回家去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勉强度日。
晨读学案一.诗歌浅赏卜算子张元千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千,宋代爱国词人(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4分)答:湿,衣服沾湿,迷,迷失了归路。
爽风夜露沾湿了衣服,行云书卷,沙溪上漂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描绘出一副夜间泛舟归来的清幽静逸的画面。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答:心中沉闷极了,只说一醉方休吧,不料醉中也挥舞起宝剑,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得更加凄清寒冷。
运用了闻鸡起舞的“典故”,既回应了上文思古之心,又抒写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
诗歌浅译:独自摇荡着一叶小舟在静夜里归来,爽风夜露,行云舒卷;沙溪上,飘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
枕着小舟,抬眼望去,那深远的天宇上,银河横亘,月华明朗,北斗七星闪烁在静穆的苍山顶上。
历史长河悠悠流转,唯有那茫茫苍天永存,在这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人生境况是如此悲凉。
心中沉闷极了,只说一醉方休罢了,不料醉中也挥舞起宝剑来;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得更加凄清寒冷。
二.古文积累兵陈涉初起之时,用兵()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以疲惫之兵(),遂灭秦。
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其友,勿劝。
三.成语积累(应用举例)1.不学好基础就急于做高难题目,这种喧宾夺主的做法不可取喧宾夺主:比喻外来的或次要的事物占据了原有的或主要的事物的位置。
换为“好高骛远”2.“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我国首位航天员成功送入浩瀚的太空并安全返回,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空前绝后的成就。
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
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
空前绝后太绝对,与“又一”矛盾因为后面还有“神州”六号等3.它们发现自己陷入了峰回路转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蹦跳。
峰回路转:回:回环。
早读学案一.诗歌浅赏春日登楼怀归①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
清渭,指渭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答:“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答: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
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
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
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
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内容。
诗歌浅译:无事登上高楼远望,茫茫一片平野无边无际。
四野空空,只见流水,不见渡者。
小舟无依横在岸边。
远处荒村古寺,一缕缕炊烟袅袅,三两声莺莺叫语。
这些多像我遥远而熟悉的故乡啊,想到这里,不由惊醒。
二.古文积累娄师德与狄仁杰原文: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
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
”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
”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
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
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译文】狄梁公与娄师德一同作相国。
狄仁杰一直排斥娄师德,武则天问他说:“朕重用你,你知道原因吗?”狄仁杰回答说:“我因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受到重用,并不是无所作为而依靠别人。
广东省【独家特供】高三语文复习三轮早读练习1新人教广东省【独家特供】高三语文复习三轮早读练习1新人教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践.行/僭.越聘.请/驰骋挑..剔/挑.拨B.澎湃./派.送俏.丽/陡峭.计划./划.拨C.造诣./逃逸.桎梏./浩.瀚折.磨/折.本D.愤懑./帷幔.疏浚./逡.巡颤.抖/寒颤.2。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每组都不相同的选项是〔〕A.期.待/期.年纰缪./绸缪.混.蛋/混.杂B.提倡./倡.优虔.敬/潜.在请帖./字帖.C.干劲./强劲.估量./量.力洗漱./结束.D.逞.能/惩.罚两讫./契.约框.架/眼眶.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甄.选/箴.言聒.噪/恬.淡间.距/间.不容发B.缄.默/信笺谄..媚/胡诌.碑帖./俯首帖.耳C.掠.影/虐.待舐.犊/胼胝.复辟./鞭辟.入里D.花蕾./擂.鼓校.正/比较拾..掇/拾.级而上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溃.败/反馈狙..击/沮.丧模.样/模.块B.攻讦./谒.见毗.邻/先妣殷..红/殷.切C.洋溢./谥.号船舷./弦.歌果脯./胸脯.D.凯.旋/觊.觎淬.火/憔悴埋..怨/埋.伏5.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XX年,“限娱令〞与“限广令〞双管齐下.......,电视业身临“凤凰涅槃〞。
观众对“限娱令〞可谓众说纷纭.,但“限广令〞却赢得一片叫好声。
“限广令〞一度成为百姓茶余饭后谈论的炙手可热....的话题。
“限广令〞的推行,观众无不额手称庆....,电视业却在暗地里叫苦不迭。
按照广电总局的要求,各电视台需清理并撤销XX年电视剧的插播广告,重新组织好节目和广告时段编排等相关事宜。
A.双管齐下 B.众说纷纭 C.炙手可热 D.额手称庆6.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中国女排和韩国女排在第16届亚运会最后一枚金牌的争夺战中再度碰面。
【最新】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早读学案1一.古诗浅赏2014新课标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答: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答: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浅译:风吹雨打环绕着残枝,落花沾在地上无法飞起。
小小的池塘里碧水生寒,想要泛起层层涟漪,雨后天晴时太阳已经偏西。
半卷起珠帘,只见燕儿归来成双比翼。
想隐藏起内心的愁绪,无奈双眉不由自主地皱起。
转过身整理好残局,可又沉吟不决,迟迟也未落下棋子。
二.古文积累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晨读学案一.诗歌浅赏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结构)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内容,炼字)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
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
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
所以古人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五、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
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
然而,却(2分)“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
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
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
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
这更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
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
(2分)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
(2分)诗歌浅译:旅舍中春残夜雨刚刚晴,恍然间心里忆起长安城。
树枝中蜂拥蝶舞花将落,水面上风起柳絮飘飘行。
借写诗杆情因悟禅语止,用酒冲愁阵如同出奇兵。
保存好官帽不要遭污损,擦拭净朝簪等待唐复兴。
早读学案一.诗歌浅赏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
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蓁,一种弦乐器,如筝。
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2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2分)答: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5分)答: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诗歌浅译:喜爱那对着酒垆的少年,将悠悠情思寄托于高雅的曲调之中。
琵琶奏出春日百鸟鸣唱相和之音,白日里轩轩嚷嚷,夜里便沉寂下来,只有年老的凤凰独自哀鸣。
写出天然的音律,连眼底的蓁筝之音也望尘莫及。
花瓣飘落,天气微暖,坐在水渠边认真的听着乐曲。
想到了昭君出塞时的风冷苍凉,浔阳江头商人妇在月色夏的孤寂,好像醉了,却很清醒。
偏爱安静的轩窗,一曲终了,明白了曲中的幽深情绪。
今日相遇却不知将来在何处相见,下了一会的雨也停了,天气也晴了。
二.古文积累察郡守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孝廉,足见帝之察()。
三.成语积累(应用举例)1.来到西湖孤山西泠印社,拾级而上,登四照阁,选一临窗座位,泡一杯龙井,凭窗眺望,湖中景物历历在目。
历历在目:形容某种情景清清楚楚展现在眼前,正确。
2.有些国内品牌手机虽然一个阶段一度与国外品牌手机分庭抗礼,但由于品牌缺少“含金量”,很难进入消费者心目中的“第一军团”。
早读学案一.诗歌浅赏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工,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閒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
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应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诗歌浅译: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
轩的前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
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都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
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
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坐在这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的清景。
设想到了冬季,这儿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冬天梅花的寒香冷蕊,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使竹轩更有幽致,为此切不可移走墙角的梅花树。
二.古文积累闵仲叔辞侯霸原文:太原闵仲叔者,世称节士,虽周党之洁清,自以弗及也。
党见其含菽.()饮水,遗.()以生蒜,受而不食。
建武中,应.()司徒侯霸之辟.()。
既至,霸不及政事,徒劳苦而已。
仲叔恨.()曰:“始蒙嘉命,且.()喜且惧;今见明公,喜惧皆去。
以仲叔为不足问邪,不当辟也。
辟而不问,是失人也。
”遂辞出,投劾..()而去。
译文:太原有个叫闵仲叔的人,世人都说他是有气节的人,即使是周党那样廉洁清高的人也自以为不如闵仲叔。
周党见到闵仲叔口中含着豆子来喝水,给他生蒜,闵仲叔接受了却没有吃。
晨读学案一.诗歌浅赏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
④(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眀河:银河。
②太清:指天空。
③散关:即大散关。
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3分)答: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意思对即可。
)诗歌浅译:北斗星高悬在苍茫的夜空中,银河漂浮在天空之上。
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
病情随着天气转凉有了好转,在半睡半醒之中写成了这首诗。
依然想着当年大散关的路,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二.古文积累本柳宗元本()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反其本()也;多有所得。
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即今日所见本(),以本()其当日心境。
三.成语积累(应用举例)1.《蜗居》这部连续剧就像一首城市的悲歌,着实冷酷,让我们看见了人生鲜血淋漓的真面目。
我们的人性中的灰色远比书本和道德标准上那些黑白来得多。
无论是指责哪一种生活方式,其实都是没有真正经历者的隔岸观火,说得轻巧而已。
隔岸观火:比喻见人有危难不援助而采取看热闹的态度,不合语境。
2.1992年11月17日这个冬天的早晨,路遥那双一生紧握着陕北的大手松开了,一个想要诉说的声音归于缄默,一个苍劲的手势在半空中戛然而止。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断,不能用于形容手势。
3.《秦腔》人物众多,世相缤纷。
各色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大小事件纵横捭阖,许多看似无关的许多小事,又彼此与主要事件相连,环环相扣,互相渗透。
纵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
可用“纵横交错”。
4.10月1日,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果然不孚众望,驾机零误差飞过天安门广场。
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次有歼击机女飞行员受阅,因此备受各界关注。
早读学案一.古诗浅赏(鉴赏人物形象)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李儋(dān)元锡: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密友;元锡,字君贶,为作者在长安鄠县时旧友。
问题:请结合诗中五、六句,谈谈诗人塑造了怎样的自我形象?(5分)诗中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正直的地方官吏面对现实处境而无可奈何的形象。
(特点概括2分)第五句既申述了自己的多病羸弱,又表达了归隐田园之意向;第六句表达了身为地方官吏却不能解除人们疾苦的惶愧之情。
(结合原文分析2分)其表现出的封建官员进退两难、有志无奈的矛盾苦闷真实、动人。
(表达效果/情感1分)浅译去年花开的时候与你分别,今日花开的时候已是一年。
世事变幻心茫茫难以意料,心情愁苦意昏昏春日独眠。
一身全是病想念故里田园,邑有灾民惭愧领朝廷俸钱。
听说你今年还要来看望我,我天天上西楼盼望你早还。
二.古文积累子奇治县原文: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
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
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译文: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
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
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白发老人。
那么凭借老人的智慧,凭着年轻的人的决策,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达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整整有条。
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重点词复习:库兵仓廪赈大治童子三.成语积累(成语误用举例)1.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明代工艺品的名字大都先强调年号,然后再强调东西本身。
教学资料范本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早读学案1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早读学案一.古诗浅赏20xx新课标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 郎 归 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答: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答: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浅译:风吹雨打环绕着残枝,落花沾在地上无法飞起。
小小的池塘里碧水生寒,想要泛起层层涟漪,雨后天晴时太阳已经偏西。
半卷起珠帘,只见燕儿归来成双比翼。
想隐藏起内心的愁绪,无奈双眉不由自主地皱起。
转过身整理好残局,可又沉吟不决,迟迟也未落下棋子。
二.古文积累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早读学案一.诗歌浅赏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招兵问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问题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使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
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使人心境的孤独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宜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问题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了天气变化,引出下句诗歌浅译:秋斋独宿山月皎洁一如眼前蜡,秋风瑟瑟不时吹动房外竹。
栖息的鸟儿半夜惊寒当空叫,窗户下静卧闲思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凄冷的烛火浸没在快要燃尽的蜡烛,绵绵的秋雨敲打在竹林深处。
夜雨阵阵鸟儿难耐不时惨声叫,枝头湿寒身体打颤鸟儿难安宿。
二.古文积累治国犹栽树原文(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译文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
隋炀帝仍旧不满足,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
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
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
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
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重点字词:黩堪目稔三.成语积累(应用举例)1.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和剔除,针砭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同时进行,不能厚此薄彼.....解析:厚此薄彼: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慢待另一方,指对人对事不同等看待。
早读学案胡汉时,李陵受诏抗胡()人,后困降于胡。
皇上诛其族。
司马迁为之辩,谓上胡()不法先王之道,皇上斥曰:“一派胡言。
”大臣皆不敢言。
如此,国胡()以富强?汉时,李陵受诏抗胡(泛指北方边地与西域的民族)人,后困降于胡。
皇上诛其族。
司马迁为之辩,谓上胡(为什么)不法先王之道,皇上斥曰:“一派胡言。
”大臣皆不敢言。
如此,国胡(什么)以富强?患古时有师徒二人,师授其徒捕虎之法。
其徒学之,不几日便以为得法,自诩于人前。
其师患()其未得要领。
一日,其徒上山捕虎,令其以法试之,未得。
归之,训曰:“人之患()在自诩,此或终为患()也。
”古时有师徒二人,师授其徒捕虎之法。
其徒学之,不几日便以为得法,自诩于人前。
其师患(担心)其未得要领。
一日,以其徒上山捕虎,令其以法试之,未得。
归之,训曰:“人之患(毛病)在自诩,此或终为患(灾难)也。
”或李蟠求学于韩愈,始或()于嬉,嗜玩,或()逃。
愈惩其曰:“为学,贵在恒也。
为学或()匪恒,则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李蟠闻后,方心定,乃有所成。
众人以为愈之功。
后或()责愈,以为童为学,当顺自然,后功或()未易量。
李蟠求学于韩愈,始或(迷惑) 于嬉,嗜玩,或(有时)逃。
愈惩其曰:“为学,贵在恒也。
为学或(倘若)匪恒,则或(有的)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李蟠闻后,方心定,乃有所成。
众人以为愈之功。
后或(有人)责愈,以为童为学,当顺自然,后功或(或者)未易量。
疾蔡人有足疾(),不能疾()走。
家人寻医。
镇上有医,术高,常解民之疾()苦。
后蔡人愈,家人谢医曰:“乡间有庸医,尝疾()尔术,所幸未听之也。
”医曰:“吾疾()天下如此者也。
”蔡人有足疾(疾病),不能疾(快)走。
家人寻医。
镇上有医,术高,常解民之疾(痛苦)苦。
后蔡人愈,家人谢医曰:“乡间有庸医,尝疾(嫉妒)尔术,所幸未听之也。
”医曰:“吾疾(痛恨)天下如此者也。
”及陈留为人善,才能非及()友人。
一日,与友山中狩猎,见一兔,猛追之。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早读学案40-42既苏轼于七月既望,与友乘舟游赤壁。
既()而,浪生船摇,友欲归之,轼曰:“既()来之,则安之。
”待波既()平,友方安。
苏轼于七月既望,与友乘舟游赤壁。
既(不久)而,浪生船摇,友欲归之,轼曰:“既(既然)来之,则安之。
”待波既(已经)平,友方安。
假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吏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遇险滩,假()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也。
州官闻知,急令属下捕之,属下求假(),州官不许,乃往。
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临时充任)吏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遇险滩,假(借助)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假的)也。
州官闻知,急令属下捕之,属下求假(假期),州官不许,乃往。
间周瑜欲出行,令出行间()鲁肃代职。
途中见草屋八九间(),令卒查之。
少间(),屋内掷一纸出,令其道后山间()行。
小人间()进言,欲令周瑜、鲁肃不和,鲁肃知小人间()之,曰:“吾二人之事,汝何间()焉?瑜闻之,于行间()致书一封于肃,令其与外人间()隔。
肃曰:“君子纳言须察其真。
人进言理当如此,勿罚。
”小人闻言甚愧,终不再言。
周瑜欲出行,令出行间(处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鲁肃代职。
途中见草屋八九间(量词),令卒查之。
少间(一会儿),屋内掷一纸出,令其道后山间(从小路)行。
小人间(间或)进言,欲令周瑜、鲁肃不和,鲁肃知小人间(挑拨)之,曰:“吾二人之事,汝何间(参与)焉?瑜闻之,于行间(间隙)致书一封于肃,令其与外人间(隔离)隔。
肃曰:“君子纳言须察其真。
人进言理当如此,勿罚。
”小人闻言甚愧,终不再言。
见王昭君天生丽质.入宫后籍籍无名。
后匈奴朝见()汉元帝,求和亲。
元帝见()昭君,方知其绝色,有悔,乃悟见()欺,而事成定局,遂放行。
昭君行胡地,风吹草低见()牛羊,忆与父母无见()之日,悲从中来,不由叹道:“昔日入宫时,父母见()叮咛,嘱我早还家。
今日一去,永生不得见父母矣!”泪落,大雁见()之,亦为之落,以此见()其美貌也。
早读学案一.诗歌浅赏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分)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4分)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诗歌浅译: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纺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触目伤心的碧绿。
暮色进了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
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
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过了长亭接着短亭。
二.古文积累饿死不吃"嗟来之食"原文: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译文】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
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
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
三.成语积累(应用举例)1.歌手韩赓一走上舞台,台下歌迷们的欢呼声和口哨声聚蚊成雷....,震耳欲聋,这声音让闯荡在异国他乡的韩赓热泪盈眶。
早读学案
既
苏轼于七月既望,与友乘舟游赤壁。
既()而,浪生船摇,友欲归之,轼曰:“既()来之,则安之。
”待波既()平,友方安。
苏轼于七月既望,与友乘舟游赤壁。
既(不久)而,浪生船摇,友欲归之,轼曰:“既(既然)来之,则安之。
”待波既(已经)平,友方安。
假
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吏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遇险滩,假()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也。
州官闻知,急令属下捕之,属下求假(),州官不许,乃往。
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临时充任)吏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遇险滩,假(借助)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假的)也。
州官闻知,急令属下捕之,属下求假(假期),州官不许,乃往。
间
周瑜欲出行,令出行间()鲁肃代职。
途中见草屋八九间(),令卒查之。
少间(),屋内掷一纸出,令其道后山间()行。
小人间()进言,欲令周瑜、鲁肃不和,鲁肃知小人间()之,曰:“吾二人之事,汝何间()焉?瑜闻之,于行间()致书一封于肃,令其与外人间()隔。
肃曰:“君子纳言须察其真。
人进言理当如此,勿罚。
”小人闻言甚愧,终不再言。
周瑜欲出行,令出行间(处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鲁肃代职。
途中见草屋八九间(量词),令卒查之。
少间(一会儿),屋内掷一纸出,令其道后山间(从小路)行。
小人间(间或)进言,欲令周瑜、鲁肃不和,鲁肃知小人间(挑拨)之,曰:“吾二人之事,汝何间(参与)焉?瑜闻之,于行间(间隙)致书一封于肃,令其与外人间(隔离)隔。
肃曰:“君子纳言须察其真。
人进言理当如此,勿罚。
”小人闻言甚愧,终不再言。
见
王昭君天生丽质.入宫后籍籍无名。
后匈奴朝见()汉元帝,求和亲。
元帝见()昭君,方知其绝色,有悔,乃悟见()欺,而事成定局,遂放行。
昭君行胡地,风吹草低见()牛羊,忆与父母无见()之日,悲从中来,不由叹道:“昔日入宫时,父母见()叮咛,嘱我早还家。
今日一去,永生不得见父母矣!”泪落,大雁见()之,亦为之落,以此见()其美貌也。
王昭君天生丽质.入宫后籍籍无名。
后匈奴朝见(拜见)汉元帝,求和亲。
元帝见(召见)昭君,方知其绝色,有悔,乃悟见(表被动)欺,而事成定局,遂放行。
昭君行胡地,风吹草低见(通“现”)牛羊,忆与父母无见(见面)之日,悲从中来,不由叹道:“昔日入宫时,父母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叮咛,嘱我早还家。
今日一去,永生不得见父母矣!”泪落,大雁见之,亦为之落,以此见(知道)其美貌也。
解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牛怒且吼,王惧,庖丁以刀刺之,牛毙。
王见其技甚高,疑之,庖丁解()其惑也。
文惠君方解()其理,色少解()。
文惠君后以之治国,终解()内忧外患。
庖丁为文惠君解(解剖)牛。
牛怒且吼,王惧,庖丁以刀刺之,牛毙。
王见其技甚高,疑之,庖丁解(解释)其惑也。
文惠君方解(理解)其理,色少解(缓解)。
文惠君后以之治国,终解(免除)内忧外患。
就
晋武帝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赡养祖母具表不就()职。
州官令人持刀就()之,迫曰:“不者,请就()汤镬。
”李密不为所动,遂不就()车。
晋武帝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赡养祖母具表不就(就职)职。
州官令人持刀就(靠近)之,迫曰:“不者,请就(受,接受)汤镬。
”李密不为所动。
遂不就(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