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被毒蛇咬伤后的中毒程度
- 格式:docx
- 大小:15.81 KB
- 文档页数:2
蛇咬伤的治疗与护理一、定义蛇咬伤是指被通过蛇牙或在蛇牙附近分泌毒液的蛇咬后所造成的一个伤口,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为严重的病害。
蛇分为毒蛇和无毒蛇两大类,我国大约有50余种毒蛇,剧毒者10余种。
无毒蛇咬伤时,皮肤留下细小锯齿形齿痕,局部稍痛,可起水疱,无全身反应。
毒蛇咬伤,留下一对较深齿痕,可出现严重的局部或全身中毒症状。
二、临床表现(1)神经毒素表现①局部表现:局部症状轻,有时仅有麻木感,无渗液。
②全身表现:伤后0.5~1h即可出现全身症状,表现为全身不适、四肢无力、头晕目眩,继而胸闷、呼吸困难、恶心、晕厥,接着出现神经症状,有视物模糊、眼睑下垂、吞咽困难、流涎、共济失调。
严重者肢体弛缓性瘫痪、惊厥、昏迷、呼吸麻痹、休克。
海蛇毒对横纹肌有严重破坏作用,全身肌肉酸痛、无力,产生肌红蛋白尿、高血钾,导致急性肾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
伤者可能在8~72h内死亡。
(2)血液循环毒素表现①局部表现:肿胀严重,迅速向肢体近心端扩展,常累及躯干部,疼痛剧烈,似刀割火燎,并可出现水疱,组织坏死,伤口有浆液状血性液渗出,并可有淋巴结炎、淋巴管炎,伤口愈合差。
②全身表现: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多发性出血(如鼻出血、便血、咯血、血尿等)、溶血反应(溶血性贫血、黄疸、蛋白尿、急性肾衰竭)、心脏损害(如中毒性心肌病)及休克。
被咬后6~48小时内可能导致伤者死亡。
(3)混合毒素表现①局部表现:局部症状明显,红、肿、热、痛,组织坏死、溃烂。
②全身表现:发展快,后期麻痹困倦、嗜睡、呼吸改变、昏迷、畏寒,发热、广泛出血、腹痛、易昏睡、失语、流涎。
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仍为神经毒性蛇中毒。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一般患者可做血液常规及尿液常规检查,严重的患者还要做生化及物理辅助检查,如心电图、心功酶、尿素氮、肝功能、肌酐、电解质等,以便了解病情进展,判断预后,掌握主动。
四、治疗1.评估了解现场情况,如蛇的大小、特征及咬伤地点,可疑毒蛇咬伤未确诊者,都应按毒蛇咬伤急救处理。
毒蛇咬伤的诊治体会我的家乡在开江县,有巴山小平原之美称,这里山高林茂,物产丰富,也是毒蛇繁衍的乐圆,有毒蛇与无毒蛇争奇斗艳,嬉戏山林、田间、路旁,咬伤村民时有发生。
我用师传绝技治疗毒蛇咬伤二十余年,无一失败。
一、有毒蛇与无毒蛇咬伤的鉴别一是看蛇形:毒蛇的头多呈三角形,身上有彩色花纹,尾短而细;无毒蛇头呈椭圆形,身上色彩单调,尾细而长,最好将咬人的蛇打死以供诊断参考。
二是看伤口:毒蛇咬伤的伤口表皮常有一对大而深的牙痕,或两列小牙痕上方有一对大牙痕,有的大牙痕里甚至留有断牙;无毒蛇咬伤则无牙痕,或有两列对称的细小牙痕。
如果蛇咬伤发生在夜间无法看清蛇形,从伤口上也无法分辨是否为毒蛇所伤时,万万不可等待伤口情况是否发生变化来判断是否被毒蛇咬伤。
二、蛇毒的致病机理中医认为蛇毒致病是因蛇毒中含有风毒、火毒、风火之毒,具体情况如下:(一)、风毒证:风毒侵入机体,风邪阻络,则局部麻木,甚则四肢麻痹,眼睑下垂;风毒上扰,则头昏眼花;风毒内闭,则呼吸困难,神志模糊;舌红、苔薄白、脉弦乃风毒入侵之象(二)、火毒证:火毒入侵机体,经络阻塞,气血瘀滞,则局部肿胀疼痛;热毒炽盛,则局部起水疱、血疱或瘀斑;热盛肉腐,则局部坏死;邪正交争,则恶寒发热;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安,胸闷心悸;热伤津液,则口干;热盛动血,则尿血便血;舌红、苔黄、脉弦数为火毒为患之象。
(三)、风火毒证:风火之毒入侵,局部经络阻塞,气血瘀滞,则红肿疼痛,或出现水疱、血疱、瘀斑;热胜肉腐,则局部溃烂;风毒上扰则头晕眼花,视物模糊;邪正相争,则恶寒发热;热盛伤津,则大便干、小便短赤;风邪内闭,则烦躁抽搐,神志模糊;舌红、苔黄、脉弦数为风火入侵之象。
三、毒蛇咬伤的治疗(一)迅速排毒:一旦确定是毒蛇咬伤,迅速排毒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1)洗净伤口周围毒:用肥皂水或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伤口及周围皮肤,以洗掉伤口外表毒液,并尽量洗宽一些。
(2)拔掉毒牙:仔细检查伤口是否有毒牙残留,有应及时拔出。
蛇咬伤诊疗规范蛇咬伤是常见的动物致伤疾病,无毒蛇咬伤主要造成局部损伤,毒蛇咬伤则是由毒液从伤口进入人体内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中毒性疾病。
由于毒蛇咬伤发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若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救治,蛇毒可迅速在体内扩散而影响机体多器官功能,导致机体代谢紊乱、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蛇咬伤救治诊疗工作,提升蛇咬伤医疗救治能力,减少重症发生率,降低蛇咬伤死亡率和致残率,制定本规范。
一、流行病学蛇咬伤是一种常见动物致伤疾病,粗略估计我国每年的蛇咬伤病例达数百万,毒蛇咬伤为 10~30 万人,70%以上是青壮年,病死率约为 5%,蛇咬伤致残而影响劳动生产者高达 25%~30%,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蛇咬伤多发生于农村偏远地区,目前国内尚缺乏流行病学监测和报告体系,蛇咬伤的发病率存在严重低估。
二、发病机制(一)蛇毒种类。
毒蛇含有多种不同的毒性成分,毒性组分由酶、多肽、糖蛋白和金属离子等组成,其中毒性蛋白质达数十种。
蛇毒按其主要毒性成分与生物效应分为三大类:神经毒素、血液毒素和细胞毒素。
各种毒性组分在不同毒蛇含量有较大差异,同种毒蛇的毒性组分可因地域分布、季节性、蛇龄等不同而异。
(二)蛇分类。
我国常见的伤人蛇种类如下:无毒蛇:王锦蛇、赤链蛇、乌梢蛇、滑鼠蛇、玉斑锦蛇、翠青蛇、鱼游蛇、草游蛇、小头蛇、水蛇、蟒蛇等。
毒蛇:分为神经毒类、血液毒类、细胞毒类和混合毒类蛇。
神经毒类如金环蛇、银环蛇、海蛇等。
血液毒类如竹叶青、烙铁头、蝰蛇等。
细胞毒类如眼镜蛇等。
混合毒类如眼镜王蛇、蝮蛇、尖吻蝮蛇等。
国内常见毒蛇及其分类见表 1。
表1 我国毒蛇的分类(三)蛇毒的中毒机制。
蛇毒可对机体神经系统、血液系统、肌肉组织、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产生损害。
当人体被毒蛇咬伤后,蛇毒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引起局部及全身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
不同的毒蛇其发病机制各不相同,按其病理作用可分为以下三类。
毒蛇咬伤中毒程度评估十要点
1、发病时间:蛇咬伤中毒的开始症状的出现时间及是否曾服用抗毒药。
2、发病部位:蛇咬伤部位,有无紫癜;
3、症状:出现全身发热、发育热、汗出等情况,以及局部毒性症状。
4、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脑部影像及酶标(ALT、AST、GGT)、血糖、血
沉等检查。
5、肿瘤指标:eGFR、CEA、NSE等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以判断中毒的程度
6、血清诊断:过敏原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及IgG、IgE测定并应用于蛇咬伤的诊治。
7、化验:蛇毒、朊毒、锰毒皆应检查,剂量一般以毫克(MG)计算。
8、抗毒因子:抗蛇毒因子、抗毒因子、抗细菌毒素、抗毒素等其它抗毒检测。
9、病情评估:由临床表现及以上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判定毒性中毒程度。
10、抗毒治疗:根据病情评估,严格掌握常用抗毒药物剂量,或行血液清洗等治疗措施,积极预防复发和恢复。
世界已知毒蛇约500余种。
分布在我国的毒蛇目前已知有49种。
但对人体危害较大、经常造成蛇伤的毒蛇主要有10种。
它们是眼镜蛇科的眼镜蛇、眼镜王蛇、银环蛇、金环蛇;海蛇科的海蛇;蝰蛇科的蝰蛇及蝮蛇科的蝮蛇、尖吻蝮(五步蛇)、竹叶青、烙铁头(龟壳花蛇)等。
蛇毒中主要有毒成分有神经毒、心脏毒、细胞毒、出血毒、促凝血成分及抗凝血成分蛋白质、多肽类和多种酶组成。
由毒蛇的毒腺所分泌,呈半透明粘稠状液体,微酸性。
当毒蛇咬人后,由毒腺分泌的蛇毒,经排毒导管、毒牙及伤口,沿淋巴及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
各种毒蛇的头部都有毒牙、排毒导管和毒腺。
当毒蛇咬人时,借着包裹在毒腺外面的肌肉进行收缩,迫使毒腺内的毒液经过排毒导管沿着毒牙的沟(管)道,注入被咬者的伤口内,再经过淋巴和血液循环扩散,引起局部和全身中毒。
蛇毒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由毒性蛋白质,多肽类和多种酶类组成。
其性质为无色、淡黄色、金黄色或浅黄略带草绿色的透明粘稠液体,具有特殊腥味,含水量65-80%。
新鲜时呈微酸性。
在室温时容易腐败变臭,放在冰箱里也会逐渐变质,如经过充分干燥后,密封或放在干燥容器内,其毒性强度或抗原特性都不会改变,可长期保存,但将其加热后,则可发生絮状沉淀,部分毒力即可丧失。
在紫外线照射下,也使蛇毒失去毒力。
蛇毒遇到重金属、乙醇、酚类等也可发生沉淀而变质。
蛇毒易受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溶液、双氧水等),还原剂(如亚硫酸氢钠)、,强酸、强碱所破坏;还易受蛋白水解酶类(如胰蛋白酶、链激酶、木瓜酶、a一糜蛋白酶等)所分解、破坏,从而使其失去毒力。
蛇毒对机体的作用比较复杂。
按其有毒成分的毒理作用,可分为神经毒、血循毒和混合毒三类。
一、神经毒类银环蛇、金环蛇、海蛇等的蛇毒主要含神经毒。
从各种蛇毒中提纯出来的神经毒,其主要作用特点为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传导,引起横纹肌瘫痪,严重者可致外周性呼吸麻痹。
这种作用可分为两种类型:(一)作用子运动终板的突触后膜部位能抑制运动终板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但对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没有影响,其作用原理与箭毒相似。
几种常见毒蛇咬伤鉴别蛇毒有多种性质因为毒液性质不同,所以被不同类型的毒蛇咬伤所产生的症状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此外我们还能从牙印来大致判断是哪种类型的毒蛇咬伤,被毒蛇咬伤后,一定要尽早送去就医,并记住蛇的大致特征,便于治疗。
1.银环蛇局部症状表现:被咬伤后伤口不红、不肿,仅有微痒和感觉减退。
全身症状表现:一般在被咬伤后2-6小时左右出现胸闷、全身乏力、步态不稳、语言不清、吞吐困难、眼睑下垂、流涎、呼吸困难、肌肉抽搐、呼吸麻痹等相关症状。
检查:心电图检查完全性束传导阻塞。
2.金环蛇(详情介绍)局部症状表现:伤口不痛或微痛,周围微红肿,局部呈鸡皮样疙瘩。
全身症状表现:与银环蛇基本相同,不过全身筋骨阵发性疼痛明显。
检查:心电图检查出现窦性心律不齐,其余和银环蛇检查一样。
3.眼镜蛇局部症状表现:伤口周围出血量不多,易闭合变黑,并有麻木感,局部肿胀明显,有血泡和水泡及组织坏死。
全身症状表现:一般在2-6小时左右出现胸闷、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全身疼痛、喉痛、吞咽困难,严重者常因急性循环衰竭、呼吸麻痹很快死亡.检查:白细胞增多,尿检有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心电图检查有心肌损坏。
4.眼镜王蛇局部症状表现:伤口有疼痛或麻木,不过红肿不明显。
全身症状表现:与眼镜蛇基本相同。
但发病急,且严重。
严重者常可在半小时内发病,常因循环衰竭、呼吸麻痹很快死亡。
检查:与眼镜蛇基本相同。
5.五步蛇局部症状表现:有持续剧烈的灼痛感,肿胀现象比较严重,伤口流血多,附近有较多较大的水泡、血泡,组织溃烂和坏死的范围大而深。
全身症状表现:中毒出现快且凶猛,常有心悸、畏寒、发热、胸闷、视力模糊,牙龈、鼻、眼结膜、大小便出血,全身皮下有散在性瘀斑,尿少、尿闭、血压下降、休克等。
检查:血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血小板减少,出血,凝血时间长,血块收缩时间不良。
尿检血尿,心电图有心肌损坏表现。
被毒蛇咬伤后不要剧烈运动6.竹叶青局部症状表现:伤口有灼痛感,肿胀明显。
被蛇咬伤后如何急救处理蛇类在春末或初冬时节的活动较活跃,尤其是南方特殊的气候,就发生不少被蛇咬伤的事件。
被蛇咬伤,一般会留下较深成对的齿痕,若为无毒蛇咬伤,则伤口附近皮肤仅呈现对称锯齿状的细小齿痕,全身只有局部疼痛,无其它反应;若为毒蛇咬伤,在3-5分钟内蛇毒蔓延至全身,引发中毒,此时需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最大程度降低毒液的侵害。
一、科学分辨毒蛇被蛇咬伤的急救原则是尽快预防毒素扩散与吸收,最大限度降低局部造成的损害。
一般蛇毒吸收时间为3-5分钟,故急救越早越好。
毒蛇与无毒蛇的外表没有明显不同,但仔细观察还是能发现一些不同。
1.毒蛇的头偏大,多为三角形,颈部细小,尾短,在泄殖肛孔后突然变细,伴有鲜艳斑纹。
而无毒蛇头更小,一般为椭圆形,尾长,在泄殖肛孔后逐步变细。
2.一些毒蛇如五步蛇、烙铁头、竹叶青等头都是三角形,但有些毒性极强的蛇头与无毒蛇不存在显著区别,极易混淆,这些蛇包括金环蛇、银环蛇及各种海蛇。
而无毒蛇也有三角形头,如颈棱蛇。
3.毒蛇和无毒蛇最显著的差异在于毒牙,有毒牙的确定为毒蛇。
毒牙包括沟牙和管牙,沟牙上有一条沟,主要用于流通毒液,这种牙常见于上颚骨前端,蛇张开嘴便可发现,即前沟牙,如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等,它们均有极大毒性;有的在上颚骨后端出现,即后沟牙,如泥蛇、水泡蛇等,该种毒蛇并无较大毒性,人被咬后的死亡率不高。
管牙位于上颚骨前端,是成对出现的稍弯长牙,尖端如绣花枕头一样细,牙类似于中部空的管子,进而称其为管牙。
管牙基部与毒腺导管连通,与沟牙类似,咬人时毒腺收缩将毒液注入毒牙管,进而进入人体。
毒液融入血液后快速遍布全身,人立即出现中毒症状,危及生命。
如五步蛇、竹叶青等均为管牙毒牙。
因此,被咬伤时按压痕判断是否为毒蛇,如果为毒蛇必有毒牙压痕,即在咬伤位置发现一对或一个小孔的痕迹,而无毒蛇咬伤后只留下两排细小压痕。
二、被咬伤后症状一般在4-10月多发生蛇咬伤人事件。
结合毒蛇类型、蛇毒成分和中毒表现,可划分为三种症状。
毒蛇咬伤的表现和处理世界已知毒蛇约500余种。
分布在我国的毒蛇目前已知有49种。
但对人体危害较大、经常造成蛇伤的毒蛇主要有10种。
它们是眼镜蛇科的眼镜蛇、眼镜王蛇、银环蛇、金环蛇;海蛇科的海蛇;蝰蛇科的蝰蛇及蝮蛇科的蝮蛇、尖吻蝮(五步蛇)、竹叶青、烙铁头(龟壳花蛇)等。
蛇毒中主要有毒成分由神经毒、心脏毒、细胞毒、出血毒、促凝血成分及抗凝血成分蛋白质、多肽类和多种酶组成。
由毒蛇的毒腺所分泌,呈半透明粘稠状液体,微酸性。
当毒蛇咬人后,由毒腺分泌的蛇毒,经排毒导管、毒牙及伤口,沿淋巴及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毒蛇咬伤人多发生于4~10月间。
根据毒蛇种类、蛇毒成分以及中毒表现的不同,临床上分为三种类型。
(1)神经毒型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损害症状。
由银环蛇。
金环蛇和海蛇咬伤所引起。
其临床特点是蛇毒吸收快,局部症状不明显,病情发展慢,易被忽视,一旦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则病情危重。
①局部仅有麻痒感或麻木感。
不红、不肿、无疼痛。
②在咬伤后1~3小时开始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出现视物模糊,眼险下垂,嗜睡,四肢无力、恶心、呕吐、声音嘶哑、张口及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牙关紧闭等。
严重者四肢瘫痪、惊厥,进行性呼吸困难,昏迷、休克等。
③海蛇咬伤者则可引起模纹肌瘫痪和肌红蛋白尿。
其后肌力恢复较慢。
④病程较短,若能度过1~2天的危险期,很快痊愈。
(2)血循毒型主要表现为血液及循环系统的中毒症状。
常为蝰蛇、竹叶青、尖吻蝮及烙铁头等毒蛇咬伤所致。
特点是局部症状重,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发病急。
①局部肿胀明显,伤口剧痛,伴出血、水疤,皮下瘀斑甚至局部组织坏死,并迅速向肢体上端蔓延,附近或区域淋巴结肿痛。
②全身症状有胸闷、气促、心悸、烦躁不安、发热、谵妄及全身广泛性出血,如咯血、呕血、鼻血便血、血尿等。
严重者出现黄疽、少尿或无尿、心律紊乱、血压下降,甚至循环衰竭和肾功能衰竭。
(3)混合毒型主要由眼镜蛇、眼镜王蛇、蜂蛇等咬伤引起。
毒蛇咬伤急诊救治指南(专家共识)毒蛇咬伤是台州地区常见病之一,蛇毒中毒是一种急性、复杂危重临床综合征。
在急诊救治中,时间非常紧迫。
因此,我们需要早期对不同类别毒蛇咬伤进行病情预测和启动程序化救治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进行初步评估。
如果出现致命现象,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然后,我们需要依次判断是否为蛇咬伤、有毒或无毒、何种蛇、蛇毒量。
评估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病史,包括蛇的花纹、色泽、大小、头体尾的形状等,咬伤时间,疼痛或仅有麻木、全身不适症状、现场急救措施;②体格检查,包括牙痕数量、大小、深浅、牙距,局部伤口出血、皮肤颜色,伤口周围水疱、血疱、淤斑、坏死等;③全身检查,包括神志、眼征、皮肤黏膜有否出血、心、肺、肝、肾、消化道及神经系统检查;④辅助检查,包括血、尿常规,心肌酶谱、肝、肾功能,凝血六项检测、心电图、血气分析等;⑤免疫学诊断,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天然乳胶凝集抑制试验等。
接下来,我们需要再次评估确定蛇种。
具体措施包括:①进行心电监护及氧饱和度监测,建立静脉通道,抗蛇毒血清皮试;②进行切开排毒、冲洗及负压吸引(使用1:5000高锰酸钾液和双氧水);③进行伤口局部及上沿环形封闭(使用抗蛇毒血清2ml或糜蛋白酶4000u+地塞米松10mg+2%利多卡因5ml+0.9%生理盐水10~20ml),然后解除;④进行25%硫酸镁湿敷;⑤进行甲基强的松龙250mg或地塞米松20mg静注;⑥尽早使用抗蛇毒血清(血清1~4支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于伤肢上方静滴,先慢后快,半小时内滴完),剂量根据临床表现随症加减;⑦使用无特异性抗蛇毒血清,根据毒蛇的科属,采用同科的抗蛇毒血清多种联用,如眼镜王蛇(眼镜蛇科)用银环蛇及眼镜蛇抗毒血清联用;⑧在出现过敏反应时,轻者肌注扑尔敏10mg,重者静注地塞米松10mg,吸氧,必要时使用升压药;⑨对于重型或危重型者,应进行吸氧,呼吸衰竭时应进行气管插管,使用大剂量短疗程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40~60mg或甲基强的松龙500mg每天分次静滴)和山莨菪碱40~60mg每天分次静滴,合理选用血管活性药、5%碳酸氢钠等,进行EICU监护;⑩在中医辩证庄施治方面,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
中医外科学:毒蛇咬伤毒蛇咬伤我国的蛇类约有160余种,其中毒蛇约占1/3,华南地区较多,而危害较大且能致人死亡的剧毒蛇约有10种。
具有神经毒的有银环蛇、金环蛇、海蛇,血循毒的有蝰蛇、尖吻蝮蛇、竹叶青蛇和烙铁头蛇,混合毒的有眼镜蛇、眼镜王蛇和蝮蛇。
各种毒蛇形态不同,但也有外形相似的,有的与某些无毒蛇容易混淆。
一般来说,毒蛇的体表特征是头呈三角形,尾短而钝,身体魔纹色彩鲜明,毒蛇的唇腭上有一对毒牙和毒腺,被毒蛇咬伤时,毒液从其腺体内排出,沿毒牙的小管或沟进人伤口,引起中毒。
[常见毒蛇生态简介]一、银环蛇别名过基峡、白节蛇、金钱白花蛇。
头比甄大,呈椭圆形,蛇体有黑白相间的横纹带,但腹侧中断,背脊微隆起,尾末端尖细,全长约60—120crn,属前沟牙毒蛇。
栖于平原及山脚多水之处,常在晚上活动。
二、金环蛇别名金脚带、金蛇、黄节蛇。
头比颈大,稍呈黑色椭圆形,蛇体有黄黑相间的横纹带,尾末端钝圆而扁,全长约lOOcm左右,属前沟牙毒蛇。
栖于山地或水边,多在晚上活动。
三、海蛇我国有15种海蛇,形态斑纹各异,但都有侧扁如桨的尾巴,躯干后部亦略侧扁,以便于在水中活动,属前沟牙毒蛇,栖居于浅海中。
四、蝰蛇别名百步金钱、金钱蝰。
头背均为起棱小鳞,吻端圆宽,鼻孔大,体粗尾短,全长约90—120cm。
背部棕褐色,头部有“X”形浅色纹。
躯干有三行醒目的紫棕色大圆斑,腹面灰白,属管牙毒蛇。
多栖于平原、丘陵或山区的田野中。
五、竹叶青蛇别名青竹蛇、红眼青蜒,头呈三角形,眼睛外突,瞳孔色红,颈细,全身鲜绿色,尾尖焦红色,全长约70—90crn,属管牙毒蛇。
多栖于山林、菜地中。
常在早晨及晚间活动。
六、尖吻蝮蛇别名五步蛇、蕲蛇、白花蛇,头大呈三角形,吻端有一翘起的吻突,头背棕黑,头侧土黄色,二色截然分明,体背棕褐色为主或稍带绿色,背面有20个左右规则的大方斑,属管牙毒蛇。
多栖于山地森林、溪间、岩石下或杂草中。
阴雨天,早晨及傍晚时活动。
有扑火性,见到火光时主动进攻。
毒蛇咬伤简明手册毒蛇咬伤是一种常见的致命性的疾病,诊断是否正确,决定后续的治疗及预后,所以毒蛇咬伤的正确诊断非常重要,下面从蛇体特征、咬伤时间和地点、发病急缓、局部症状、全身症状、理化检测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来确定诊断。
主要蛇伤诊断一、银环蛇1、蛇体特征:中形蛇类,头椭圆,眼较小,尾巴尖细而长,体背黑白环玟相间,白纹较黑色部分细窄,腹面色白。
2、活动时间:夜行蛇类,秋末中午或闷热天阵雨后也外出活动。
3、活动地点:栖息于平原及丘陵地带多水之处,如山坡,坟堆附近、山脚、路旁、田梗、河滨、鱼塘旁、水沟、墙脚、住宅附近和菜园等处。
4、局部表现:伤口一般不红不肿不痛或仅有微痛,有时有麻木感;伤口一般有2个牙痕,针尖样大小,间距0.8-1.5cm。
5、全身症状:发病较慢,伤后1-4小时出现头晕、头重、眼花、四肢无力、肌肉酸痛,瞳孔多散大(早期),逐渐出眼睑下垂(常有),咽痛、吞咽困难(常出现)、流涎、舌瘫难语、四肢瘫软、肌张力下降、呼吸急促(常出现)、呼吸衰竭,经人工呼吸3-14天可恢复自主呼吸和肌张力。
6、血清:精制抗银环蛇毒血清。
7、中医治疗(1)中成蛇药选用①青龙蛇药10片,每4小时1次。
②季德胜蛇药20片,每4小时1次。
(2)辩证论治①证属蛇毒风邪、动风抽搐。
②治法:祛风止痉、疏风解毒。
③方药:防风15-20g、南星10-20g、青木香15-30g、白芷15-20g、僵蚕10-20g、羌活10-20g、附子10-20g、天麻10-15g、仙茅10-30g。
④加减:风动抽搐频繁在上方中加蜈蚣3条,全蝎9~15g。
二、金环蛇1、主要特征:中大型蛇类,头呈椭圆形,尾巴短,尾末钝圆而略扁,头背黑色,体尾部有黑黄相间宽环纹环绕周身,腹面灰白色。
2、活动时间:属夜行蛇类,白天盘着身体,把头钻身下,怕见阳光。
3、活动地点:活动于温热地带平原,丘陵山区的丛林中,近水域或塘边、溪沟边,或山坡岩洞内和住宅周围。
4、局部表现:金环蛇咬伤后可见牙痕2个,间距离1.5cm,伤口不流血或少流血,伤口不痛或微痛,周围皮肤呈荔枝样皮疹或鸡皮疙瘩,局部微肿,患肢淋巴结可触痛。
那怎样才能分辨出蛇有毒无毒呢?鉴别毒蛇的方法很多:一、最保险的方法是看它有没有毒牙和毒腺。
牙有的长在嘴的前面,有的长在嘴的下面。
长在嘴前面的是一对长牙,像钩子一样。
中间有一条细管,当蛇闭嘴时,这两个毒牙还能够收缩到牙床的后面去,等咬到猎物时再伸出来。
而无毒的牙齿大小相等,也不带钩。
蛇的毒腺处在蛇嘴角的上前方,是分泌毒液的,毒腺与毒牙相通,当毒牙咬到猎物后,毒腺分泌的毒液就顺着毒牙里的那条细管注入到猎物体从而致伤或致死猎物。
二、但是在危险情况下简单从外部形态也可以大致分辨是否是毒蛇。
(1)毒蛇外形特征:毒蛇的头部一般多呈三角形,体背的颜色比较鲜艳夺目,尾部一般粗而短,有肛门向后突然变细;(2)无毒蛇外形特征:无毒蛇的头部一般呈椭圆形,体背的颜色不太鲜艳明显,尾部通常细而长,有肛门慢慢向后细。
三:通过行为特征来判断蛇是否有毒毒蛇发现人后,一般不会马上逃窜,并且爬行的速度很缓慢;无毒蛇一旦受到惊吓,会拼命地逃窜且爬行速度较快,往往是在眨眼之间便逃得没了踪影。
当徒手捕捉时,一接触蛇体马上感到其身体柔软的是毒蛇,无毒蛇则有些僵硬,尤以乌梢蛇最为突出。
我国常见毒蛇以及蛇类分布范围及具体蛇种的识别特征中国十大毒蛇!1白唇竹叶青中文名称:白唇竹叶青蛇/赤尾青竹蛇/赤尾青竹丝/白唇树奎原居地:中国南部及东南亚栖息地:树栖性,常发现于近水边的灌木丛.成体体型:2---3尺适合温度:22----32度活动时间:夜间.外型特征:青绿色,腹部颜色较淡及偏黄,体侧无红白色线,尾褐色食物:啮齿类动物,鸟类,树蛙,小型蜥蜴.食欲:一般性情:神经质,具攻击性毒性:血液毒素,毒性一般,极少发生致命事件,但伤口处理不当则有危险.繁殖:胎生,产幼蛇10----25条保存状况:较常见2.白眉蝮白眉蝮[分类地位] 蛇目蝰科[形态特征] 全长1米,重达1.5公斤.头比较大,与颈区分明显,吻短宽圆.头背的小鳞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体背呈棕灰色,具有3纵行大圆斑,每一圆斑的中央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为黑色,最外侧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纹.腹部为灰白色,散有大的深棕色斑.[生活习性] 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受惊时并不逃离,而是将身体盘卷成圈,并发出呼呼的出气声,身体不断彭缩,持续半小时之久.以鼠,鸟,蜥蜴为食,采用突袭方式,躯干前部先向后曲,猛然离地再向前冲并咬住猎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伤人畜较多,是我国剧毒蛇类之一.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约为200毫克.属于卵胎生,7--8月份产仔,每次产仔十几条左右. [分布] 福建,广东,广西;国外见于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等地.3.灰蓝扁尾海蛇灰蓝刻扁尾海蛇[分类地位] 蛇目海蛇科[形态特征] 体型细长,体长可达200厘米,体重0.5--1.5公斤.身体前部为圆形,后部至尾部逐渐变成侧扁.体背部青灰色,从头至尾有51--68个青灰黑色的宽横纹环绕蛇体.腹部黄色或橄榄色.[生活习性] 生活在近海处,特别喜欢河口的地方.善游泳,离开水则笨拙,呼吸时投身出水面,换入新鲜空气后又潜入海水中,有趋光习性.主要以鳗类鱼为食.卵胎生,每次产仔蛇3--5条.海蛇是一种神经性毒蛇,主要含神经毒素,能麻痹被咬动物的横纹肌,人咬伤严重时可以致死.[分布] 产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岛沿海;国外见于印度半岛沿海等地.4.尖吻蝮又名五步蛇,崭蛇,棋盘蛇,翘鼻蛇主要产地:广西,广东,贵州,湖北,湖南,台湾,福建,安徽,江西,浙江,四川行态特征:此蛇头呈三角形,吻尖向上翘,故名尖吻蝮。
怎么判断被毒蛇咬伤后的中毒程度蛇毒的强弱与诸多因素有关
不同的毒蛇其毒性以及喷射的毒液量也有所不同,所以当我们被咬伤后,出现的症状也会有所差别。
学会判断中毒的程度对我们的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处理不及时很可能会对生命产生威胁。
决定毒蛇咬伤中毒程度的因素虽然很多,但主要与以下的一些因素有关:
1.中毒程度与蛇的种类有关:毒蛇种类不同,所引起的中毒表现程度也不一样。
眼镜王蛇(详情介绍)、银环蛇、金环蛇、五步蛇咬伤致死的死亡率较高,其次是蝰蛇、眼镜蛇、海蛇、蝮蛇咬伤,竹叶青的致死率很低。
以银环蛇和眼镜蛇为例,1克银环蛇毒可以毒死近30万只小白鼠,而1克眼镜蛇毒却只能毒死7万只小白鼠,这就说明银环蛇毒要比眼镜蛇毒的毒性大许多。
但按眼镜蛇对人的致死量为15毫克计算,它一次平均排毒量为79.7毫克,可以毒死5~6个人;而银环蛇毒对人的致死量为1毫克,它一次平均排毒量为4.6毫克,就足以毒死4~5个人。
因此,无论是眼镜蛇还是银环蛇,咬伤时都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2.中毒程度与毒液入体量有关:一般来说,排毒量大的毒蛇,其注毒量也较多,在临床上造成的危险性和中毒症状,往往比排毒量小的毒蛇情况要严重得多。
以眼镜王蛇为例,它是各类毒蛇中排毒量最大的,且毒性也强,据统计,它一次平均排毒量为101.9
毫克,比一个人的致死量要高出10倍以上,故被它咬伤的死亡率至今仍排在首位。
再如竹叶青,它的排毒量很少,平均为5.1毫克,加之它的毒性较小,对人类的致死量为10毫克,所以被竹叶青咬伤造成的死亡极少;但是,如果被它咬伤头部、颈部等处,由于局部肿胀极为明显,压迫气管,则可引起呼吸困难或死于窒息。
咬到的位置越接近头部越危险
3.中毒程度与毒蛇伤人时所处状态有关:刚进食的、活动期的、人工饲养的毒蛇其毒液量较少,其毒性一般比较缓和。
冬眠初醒或处于饥饿状态地毒蛇,其毒性猛烈。
再者,如其咬人后久不松口,中毒也较重。
再如,处在生殖期或反抗时咬人,因“护子”心切或垂死挣扎,故咬人时中毒也较厉害。
4.不同的人中毒程度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来说,体质健壮者的抗毒能力强,幼弱者则低;老年或原有心、肺、肝、肾等慢性疾病患者对蛇毒的耐受力低,咬伤后大多症状严重。
另外,妇女在月经期或妊娠期被毒蛇咬伤也较为严重,处在妊娠期的妇女被咬后往往发生早产或流产,造成子宫流血不止,从而发生休克或急性肾功能衰竭。
少数患者本身存在某种特异性,对蛇毒有过敏反应,极易引起过敏性休克。
5.与对蛇毒的吸收有关:蛇毒是经伤口侵入机体的,大部分由淋巴液吸收扩散。
如伤及头部、颈部或血管,则蛇毒吸收扩散的速度更快,其危险性更大。
咬伤后远离中枢神经的中毒较轻。
一般情况下,伤口浅则中毒轻,伤口深则中毒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