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第1课时-图形的认识
- 格式:ppt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12
“图形的认识和测量复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102 页《图形的认识》“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和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⑵让学生在操作、讨论等活动中,进一步整理学过的有关平面图形方面的知识,并掌握相应的技能。
⑶使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准确、透彻地把握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准确、透彻地把握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整理图形。
⑴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复习《图形的认识》。
(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认识”)⑵整理图形。
教师谈话:回忆我们在小学阶段学过的平面图形,说说学过了哪一些平面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呈现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圆和扇形。
教师谈话:如果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类,你会怎么分?预设:由线段围成的图形的平面图形分为一类,是多边形;由曲线或由曲线和线段共同围成的平面图形分为另一类。
教师谈话:假如将由线段围成的图形的平面图形分类,你会怎么分?预设:根据边的多少可以分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认识各种图形各部分的名称:圆的半径和直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等等。
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 题。
二、交流讨论,梳理知识。
⑴整理三角形。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96、97 页上的内容,同桌交流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教师谈话:呈现下图,你是怎样理解的?感知三角形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类,说说什么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思考: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最多可以有几个直角或钝角?教师谈话:呈现下图,你又是怎样理解的?预设: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说说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说说和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之间的联系,再次感知等腰直角三角形;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使用画图和观察的策略。
总复习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能识别和描述各种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的能力,能准确读取和记录测量结果。
3.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的测量结果进行计算和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图形的认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平面图形,并能描述它们的基本特征。
2. 立体图形的认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并能描述它们的基本特征。
3. 图形的测量:学习使用直尺、量角器等测量工具进行长度、角度的测量,并能准确读取和记录测量结果。
4. 图形的计算:学习计算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并能运用测量结果进行计算和推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的基本特征和测量方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图形的识别和描述,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图形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形卡片、测量工具(直尺、量角器)、模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
2. 学具:学生自备直尺、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各种图形,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图形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图形的基本特征和测量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的能力。
4. 讲解与示范: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学习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5.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总复习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 板书内容:图形的基本特征、测量方法、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课堂练习: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家庭作业: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测量题目,让学生在家中进行测量实践。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测量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图形与几何第1课时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教学内容】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1.通过分类、比较、辨析,使学生巩固直线、射线、线段和各种角以及垂线和平行线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自主整理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将分类、比较、辨析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谈话导入】教师:从今天起,我们复习图形与几何初步知识。
这节课先复习线与角及平面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认识角和角的分类,能比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平面图形的分类。
【归纳整理】1.复习直线、射线、线段。
课件出示问题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①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把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教书板书:②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予以板书:③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予以板书。
④组织学生做教材第86页第2题第(Ⅰ)小题。
指名学生回答,订正。
2.复习角。
课件展示问题2:我们学过的角有哪几种?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②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所画出的长短没有联系。
(4)组织学生练习:教材第86页“做一做”。
(5)指名学生汇报,订正。
3.复习三角形、四边形、圆。
课件出示问题3: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和四边形?圆有什么特点?①学生分组议一议,相互交流。
第1课时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知道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2.经历回顾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加深对公式推导的认识,培养学生借助直观图进行合理推理的能力。
【重点难点】1.掌握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公式。
2.理解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不同含义;根据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不陌生的,怎样系统地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呢?学生议论,说说自己的想法。
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回顾与整合。
(板书课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复习回顾】1.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1)周长教师:哪位同学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学生思考、回答指名学生汇报,使学生明确并板书: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教师:计量周长采用的是什么单位?你能举例吗?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单位?组织学生议一议。
学生思考、回答。
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评议。
可能会答出: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等。
由于周长是计量物体周围长度的总和,故采用长度单位。
(2)面积教师: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吗?学生思考、回答。
指名学生说一说。
使学生明确并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围成平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教师:常用的单位有哪些?学生思考、回答。
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回答: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
(3)比较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师:半径为1㎝的圆的周长比面积大,这种说法对吗?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学生结合问题计算回答。
可能有两种答案:①周长比面积大。
②无法比较,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综合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确: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不同,单位不同,不能比较大小。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1)教师:我们学习了六种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想一想,最早学习的是哪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它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组织学生分小组议一议,再指名学生说一说。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课标要求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理解和掌握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关系,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灵活运用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综合性问题。
考点1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1.判断(1)棱长是6dm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2)把一个长方体切成三个长方体,一共增加了9个面。
()(3)棱长是4cm的正方体,可以加工成4个棱长是1cm的小正方体。
()2.选择。
(1)如下图,长方体沿虚线切开,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平方厘米。
A.54B.88C.100(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8cm,那么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cm2。
A.64B.96C.128(3)一个内部长6dm,宽3dm的长方体鱼缸内养了10条金鱼,水面高2.5dm。
强强把金鱼捞出来准备清洗鱼缸,发现水的高度降低到了2.4dm。
10条金鱼的体积约是()立方厘米。
A.1800B.180C.45 D1.5(4)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是正方形,盛水高1分米,放入6个质量一样的鸡蛋后,水面升高2厘米,要求一个鸡蛋的体积,只需要在知道下面()这一条信息。
A.6个鸡蛋的表面积是多少 B.长方体容器的表面积是多少C.长方体容器的高是多少的D.长方体的底面周长是多少(5)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a米、b米、h米,如果长宽不变,高增加3米,那么新长方体的体积比原来增加了()立方米。
A.3abB.3abhC.(3+h)ab(6)把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切成8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体,这些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大正方体的表面积增加了()平方厘米。
A.8B.16C.24D.323.王芳在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玻璃容器内摆了一些棱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体(如左下图),做这个玻璃容器至少要用玻璃()平方米,它的容器是()立方分米(玻璃的厚度忽略不计)。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课标要求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估计给定的简单图形或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掌握圆、扇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初步运用割、补、平移、旋转等数学方法,综合运用学过的周长、面积公式求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考点1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1. 用边长是5厘米的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
2.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面积是20平方分米的长方形,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是8分米,则另一条直角边是( )分米。
3. 一张正方形纸先上下对折一次,再左右对折一次,得到的图形是( )形,它的面积是原来正方形的( ),它的周长是原来正方形的多少( )。
4. 下图中大圆的半径是5厘米,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5. 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a 分米、b 分米(a 、b 是不同的自然数),如果长方形的周长是200分米,那么长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6. 一张正方形纸的边长是12厘米,在它的一个角上剪去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后(长方形的边与正方形的边分别平行),剩余图形的周长是( )厘米。
7.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72厘米,如果它的宽增加 ,长减少 ,周长仍和原来一样。
那么原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
8. 一个等腰三角形底和高的比是8:3,把它沿着底边上的高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92平方厘米,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419.选择(1)如下图,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2cm2,涂色部分的面积是()cm2。
A.32B.24C.20D.10时(2)如下图,将四张长为16厘米、宽为2厘米的长方形纸条垂直相交平放在桌面上,则桌面被覆盖部分的面积是()。
A.72cm2B.128cm2C.124cm2D.112cm2(3)一根彩绳和A、B、C三个钉子围成如下图所示的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