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骨折的康复(论文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239.51 KB
- 文档页数:98
锁骨骨折一、概述(一)锁骨骨折锁骨是人类胚胎时期第一块发生骨化的骨(胎儿时期第5周),同时也是惟一仅通过膜内化骨的长骨。
锁骨骨折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骨折之一以青少年为多见,常为间接暴力所致,一般为侧方摔倒,肩部着地或前侧以手或肘部着地,暴力所导致锁骨而发生骨折。
锁骨骨折的分类1.锁骨骨折根据损伤病理与预后的不同,可分为三型:①I型:骨折无移位,喙锁韧带完整;②Ⅱ型:骨折有移位,喙锁韧带损伤,远骨折端受上肢重力的牵引向下移位,并随上肢与肩胛骨的活动而活动,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③Ⅲ型:锁骨外端关节面的骨折,易漏诊,常导致创伤性关节炎。
2.锁骨骨折按骨折部位分为外1/3骨折、中1/3骨折和内1/3骨折。
其中内1/3骨折最为多见,占锁骨骨折总数的75%~80%,容易发生典型的移位,骨折可分为横形、斜形和粉碎形。
外1/3骨折较为少见,仅占锁骨骨折总数的12%~15%。
二、临床特点(一)锁骨骨折1.有明显的外伤处2.锁骨处可出现肿胀、瘀斑、局部隆起或畸形,用手可触及骨折端或骨擦感及骨擦音,局部压痛明显,上肢不能上举或后伸。
三、康复评定康复评定是康复治疗的基础,是治疗的依据,也是制定治疗计划、实施康复治疗技术和手段,以及评价整个治疗全过程的重要内容,一般性检查、测量、肌力评定、关节活动度检查。
四、康复治疗。
伤后1~3周,肩部固定,主要进行肘、腕、手的屈伸及前臂的内外旋功能练习,可逐渐进行抗阻训练,如果未行内固定术,可用电疗法治疗。
伤后3日内,局部用冷疗,4日以后可用:1)超短波治疗:双极对置,无热或微热,10~15分钟,每日1次,10日一个疗程;(2)超声波治疗,局部接触移动法,每次15分钟~20分钟,每日一次,10日一个疗程;如果有金属固定物(钢针、钢板),应慎用电疗法治疗。
(3)红外线光治疗:垂直照射患部,以有舒适温热感为准,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4~6周,伤侧避免负重,可进行肩部的全方位主动功能练习,但外展不超过80°,开始肩袖肌训练,继续肘、腕部肌肉等长收缩,促进握力。
第二章上肢骨折的康复一、学习要求本章主要讲述了上肢骨折的原因、发病机制及相关的解剖特点,骨折后的临床特点、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的原则等。
对上肢骨折的评定方法作了具体的介绍。
(一)了解上肢各部位骨折的原因、发生机制、解剖及生理特点。
(二)熟悉上肢各部位骨折的不同临床特点和康复评定的具体方法。
(三)重点掌握上肢骨折后不同时期的康复方法和治疗原则,熟练掌握关节松动技术。
二、内容精要(一)锁骨骨折1.概述锁骨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
好发于青少年,多以外伤所致,严重的移位骨折可造成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损伤。
肩锁关节脱位可通过暴力等致肩锁韧带和喙锁韧带破裂或撕脱,依损伤程度分三型。
肩关节脱位临床最为常见,分为前脱位、肩胛盂下脱位、喙突下和锁骨下脱位。
2.临床特点骨折或脱位均可出现明显的上肢肩关节功能障碍、局部肿胀、压痛,明显的骨擦音和畸形,通常用X线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3.康复评定可通过一般性检查、局部情况功能及功能及运动障碍的程度,应用手法及物理的手段进行功能的测量,必要时需与健侧进行比较测量及检查。
4.康复治疗锁骨骨折伤后3周内应以以肘、腕、手的屈伸及前臂的内外旋转功能练习为主,辅以物理因子的治疗,有印发固定物应慎用电疗法治疗。
4~6周可进行抗阻力训练,8周后应用关节松动术辅助物理治疗。
肩关节及肩锁关节脱位,经复位后早期以制动为主,局部可行物理因子治疗,4周内可做肘、腕、手的功能训练,4周后行肩关节的功能康复训练。
辅以物理因子治疗和关节松动术的应用。
(二)肱骨大结节骨折1.概述肱骨大结节骨折常为外伤暴力所致。
临床上常见有4种骨折类型,即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合并粉碎性骨折但无移位;折脱骨折并且有移位;合并肩关节脱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合并肱骨外科颈骨折的肱骨大结节骨折。
2.临床特点肩部疼痛、明显肿胀、不能活动。
局部有骨擦感,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
3.康复评定早期可通过局部体征及X线检查及关节活动的测量确定功能障碍的程度,注意有否神经损伤的体征特点。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Clinical Nursing Science2019年第4卷第32期V ol.4, No.32, 2019111对行上肢骨折手术后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的效果探讨冉召康,张小燕(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121)【摘要】目的 观察康复护理在上肢骨折手术后护理中所发挥的护理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在2016年9-2018年10月收治的行上肢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56例进行护理分析,将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8例。
研究组患者给予术后康复护理,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评分,统计患者对本次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结果 经过护理研究后,研究组患者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对行上肢骨折手术后患者进行康复护理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运动功能和心理状态,患者对护理满意率高,临床护理价值积极,值得推广。
【关键词】上肢骨折手术;康复护理;术后;效果分析【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32.111.02上肢骨折是当前临床上常见的骨科疾病,主要采取手术治疗。
患者手术后上肢行动受限,带有疼痛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康复效果[1]。
临床护理研究发现,对骨折患者进行术后康复护理,能够提升治疗效果,促进肢体早期恢复健康功能。
本文分析了康复护理在行上肢骨折手术后患者护理中所发挥的效果,为临床骨折术后康复护理提供参考,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16年9-2018年10月收治的行上肢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56例作为护理对象,患者意识清楚,均同意参与本次护理研究,签署护理知情书。
按照双色球分组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8例,研究组中男性16例,女20例,年龄为(42.5±0.6)岁,对照组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为(41.1±0.7)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数据可比。
上肢骨折的康复护理上肢骨折的康复护理赵莉敏(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骨科江苏江阴214400)上肢骨折多为直接暴力所致,少数为间接暴力引起。
是骨科的常见病。
除积极手术治疗外,术后的康复护理至关重要,现将康复护理的的体会报告如下。
1 、上肢骨折康复护理原则减少肢体制动所致的各种并发症;患者在病房接受基本的康复训练;观察患侧肢体,防范残障的进一步形成;利用残存肢体的功能进行日常生活的代偿;提供适宜的内、外环境,确保康复计划的顺利进行。
[1]2 、锁骨骨折2.1 愈合期⑴平卧硬板床,两肩之间垫高,保持肩外展后伸位;⑵伤后7天内卧床来做保健体操:深呼吸,主动活动躯干和下肢;⑶15天左右增加握拳、伸指、腕肘关节屈伸、前臂内外旋,力量由小到大;⑷21天左右增加控力球、腕抗阻屈伸,被动或助力的肩外展;⑸30天左右增加仰卧位时,头和双肘支撑床面做挺胸运动。
[2]2.2 恢复期⑴第1天站立位时,增加上体向患侧屈,肩向内外摆动,幅度逐渐加大;⑵逐渐增加肩关节各个方向的主动运动(拍皮球、拾物、爬墙运动、练习书法等);⑶患肩的抗阻练习;⑷锻炼时避免使用暴力,应循序渐进,避免患侧卧位,以防跌倒摔伤;⑸注重心理护理,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树立起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3、肱骨外科颈骨折3.1 愈合期⑴取仰卧位,头肩部稍抬高,患侧上肢下面垫枕头,使之与躯干平行位置,避免肩部前屈伸和后伸,并保持床单元的整齐和干燥;⑵对骨折有移位者在进行行手术复位后,立即进行功能锻炼,扶患者坐起时,应托扶背部及健侧肩部,以免引起疼痛;⑶对于移位较大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用三角巾吊起患肢,功能锻炼在三角巾内开始;1~2天左右,嘱患者做手指握伸拳、腕屈伸各5~10次左右,以后逐渐增加到15~25次;⑷3~4天后增加两足并立同肩宽,上体向患侧侧屈,患肢在三角巾内。
肩部放松上臂自然下垂,是肩关节呈外展位,维持数秒后还原,重复3~4次,逐渐增加;⑸15天后,增加肩部的放松呈外展状态,做肩的前后摆动16~20次;腕与指的抗阻练习,15次左右;⑹3~4周后,可用健肢托住患肢前臂做耸肩、肩关节内、外旋,10~15次左右。
上肢骨骨折手术临床康复的临床体会摘要】骨科是外科中的一个分科,而上肢骨骨折又是骨科中的一部分,在骨伤科中所占的比例较大。
目前交通事故、高空作业、建筑工地的工伤等事故频繁出现。
目前,在我医院进行骨折手术的病例主要是上肢骨轻重程度不同的骨折,20世纪新崛起的康复医学也对护理产生了巨大影响,以前医护人员提出的观点“所有的骨科问题都与康复有关”,也逐渐被广大医护人员所认识和接受,在实践中逐步贯穿于护理全过程。
因此,笔者在工作中参考有关文献[1~3]进行实际应用,在此就锁骨骨折、肩胛骨骨折、肱骨上端骨折、肱骨干骨折、尺桡骨干双骨折及桡骨远端骨折等六种骨折手术后临床康复的功能锻炼实践应用的体会加以总结。
【关键词】上肢骨骨折手术康复锻炼1 锁骨骨折的康复患者受伤后,对骨折行妥善固定,保持功能位置,整复固定后行患侧部位远端及对侧健康肢体有计划活动,从手指、手掌、手腕前臂到肘关节,按照这个顺序由远向近,活动次数由少逐渐增多练习。
姿势挺胸提肩,肩关节外展后伸,如挺胸双手交插动作。
增加活动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可以带动患处肌肉血管收缩、舒张、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并发症。
先在医生护士指导下被动活动,逐渐形成主动训练,训练中手法轻柔,力度适中。
正常肩关节姿位:外展50°,前屈20°,外旋25°,肩前屈、肩关节环转活动、两臂作划船动作等,关节功能如不能得到充分恢复,则必须保证其最有效的起码的活动范围。
即以关节的功能位为中心,扩大活动范围。
如果锁骨骨折伴合并伤不能立即整复的情况下,只能平卧保持复位和固定,在指导早期功能锻炼时,禁忌作肩前屈、内收等动作。
定期机能评价,为下步活动调整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2 肩胛骨骨节的康复一般情况下提倡早日伤肢功能锻炼。
在使用颈腕带或三角巾悬吊固定伤肢2~3周内进行伤肢远端手指抓握、手腕旋转端杯子、端碗、拿筷子、肘关节前屈等活动,配合按摩,恢复肌肉张力,协调肌肉间支能力配。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73期311投稿邮箱:sjzxyx88@·临床监护·对行上肢骨折手术后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的效果研究马丽波,杨美英(通讯作者),赵利英,刘培英(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0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进行大量的体育锻炼,还会长期地保持同一姿势进行学习和工作,这对于我们的骨骼发育来说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通过数据统计,我们发现近年来我国的骨科疾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在多种骨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中,术后疼痛症状的几率最高,如果患者们在手术治疗之后出现长期的疼痛现象,那么这将会影响到患者疾病的康复以及术后心理的发展趋势。
因此行上肢骨折手术患者对于医院的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研究指出[1],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的方式对行上肢骨折手术患者进行具体的治疗操作,可以满足他们手术及术后康复过程的护理需求。
本文主要针对康复护理对行上肢骨折手术的影响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收集到的所有数据均真实有效,而且所有的数据信息都是选自某医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骨科住院部收治的200名行上肢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以及基本资料等内容,为了准确的分析康复护理对行上肢骨折手术患者治疗质量的影响,在对其他护理质量以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对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数据分析环节中有一项数据对比的内容,因此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我们都需要进行分组讨论,其中使用常规护理模式的患者为对照组,而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的患者为观察组。
在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中,男女比例基本为1:1,患者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70岁。
通过与最终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患者的基本资料并不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
1.2 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使用常规护理模式以及在常规护理模式上进行康复护理的方式进行康复护理操作。
上肢骨折与软组织损伤后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目的探讨上肢骨折及软组织损伤后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方法。
方法抽取我院2013年6月~12月收治的60例上肢骨折及软组织损伤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系统综合的康复治疗,对比治疗前与治疗后2个月的关节活动范围,主要肌群力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治疗前后的关节活动范围,主要肌群力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上肢骨折损伤的患者实施系统综合的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上肢功能。
标签:上肢骨折;软组织损伤;上肢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随着上肢关节所受的意外伤害逐渐增多,如何在上肢功能功能受到损伤之后对其进行更好的改善和提高,已经成为康复医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1]。
为了更好的探讨对上肢骨折及软组织损伤后上肢功能出现障碍患者的治疗方法,本文以我院2013年6月~12月收治的60例上肢骨折及软组织损伤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采取系统综合的康复治疗方法,对所取得的疗效以及注意事项做以下报道: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6月~12月收治的60例上肢骨折及软组织损伤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8例,女22例。
年龄为16~47岁,平均年龄为29.5岁。
病程为6~32d,平均病程为23.2d。
上肢骨折者24例,软组织损伤者18例,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者18例,其中有9例伴有尺、桡神经损伤。
所有骨折都属于闭合性骨折。
患者在骨折之后均在外院进行的早期处理,其中35例通过手术复位,钢板或钢针内固定;9例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
患者在入院经X线片检查发现对位线良好,且内固定无松脱,骨折的愈合情况和病程相吻合。
1.2 方法1.2.1康复指导在患者治疗前,医护人员对患者以及家属讲解病情,帮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以及康复过程有基本的了解,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1.2.2正确使用矫形器按照患者自身的功能需要对其腕、肘部位配备矫形器。
上肢骨折术后康复训练上肢骨折是指肱骨、尺骨、桡骨、锁骨等上肢骨骼的折断或拉伤。
由于手臂和肩膀是常常使用的体部,所以上肢骨折患者的康复训练非常重要。
在康复训练中,通过针对性的锻炼来增强上肢的肌肉力量和柔韧性,提高患肢的功能。
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上肢骨折术后康复训练的步骤。
一、休息和保肢首先,患者需要在手术后休息一段时间,以便受伤的组织有足够的时间恢复。
在康复训练初期,需要保持肢体稳定,避免患处再次受伤。
这时,医生会给患者使用支架、石膏等保护装置。
二、被动关节活动在患者休息了一段时间之后,医生会开始进行康复训练。
被动关节活动是康复训练的第一步,医生会利用手动按摩来使肩部和手臂的关节活动起来。
这种训练模式在初期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患者逐渐适应肩部伸张和旋转的动作。
三、肌肉锻炼一旦患者开始适应肩部和手臂的关节活动,医生就会给患者进行一些肌肉锻炼。
在这个阶段,锻炼的方法包含有氧锻炼和无氧锻炼,以及一些重复性训练。
这种锻炼可以加强患者的肌肉力量和柔韧性,促进肩部和手臂的恢复。
四、渐进性训练一旦患者完成了肌肉锻炼,就可以开始进行渐进性训练。
这种训练可以包含一些正常的健身训练,比如哑铃运动、俯卧撑、引体向上等。
这些训练会帮助患者逐渐恢复肌肉力量和功能,从而让他们逐步恢复到日常生活中的活动。
五、引导日常活动的康复训练最后,康复训练的最后一步就是引导日常活动的康复训练。
在这一阶段,医生会教患者如何逐步重新适应他们的日常活动中的运动。
这些运动可以包括如何打球、如何搭积木、如何做家务等。
在总体流程中,有些患者需要更具体的康复措施,因为他们的伤势比较严重。
在这些情况下,需要特别注意患者的伤情恢复,并对康复训练进行个体化的定制。
总的来说,由于上肢的肌肉和骨骼非常重要,术后康复训练至关重要。
通过以上的步骤,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恢复肢体的健康。
上肢骨折康复期功能锻炼的护理研究【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性分析上肢骨折康复期功能锻炼的护理价值。
方法采集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上肢骨折患者100例,判定其符合研究标准且自愿参加后纳入本次研究,研究期间以护理方案为分组条件,研究组护理方案为优质且全面的康复期功能锻炼护理(50例),参照组为骨科常规基本护理(50例),并以临床功能锻炼依从率,SAS、SDS、VAS 评分,并发症情况,生活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各项临床数据为此次研究判定标准。
结果功能锻炼的临床依从率:两组总依从率分别为49(98.00%)、42(84.00%),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化(P<0.05)。
护理前:两组SAS、SDS、VAS 评分经统计未见组间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SAS、SDS、VAS 评分均以研究组显低,参照组数据偏高,组间明显差异(P<0.05)。
并发症情况从总发生率可看出,研究组发生率较低2(4.00%),参照组发生率较高10(20.00%),两组数据检验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
生活质量评分:分别统计患者心理功能评分、生理功能评分、行动能力评分、精神状态评分,从统计结果可见,两组评分差异性叫明显,以研究组分值高且具有优势(P<0.05)。
患者满意度:总满意度各组分别显示48(96.00%)、38(76.00%),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
结论对上肢骨折患者采用优质且全面的康复期功能锻炼护理,可全面提升患者功能锻炼临床依从率,并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绪以及疼痛感,由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护理效果获得患者高度肯定,建议推广,并广泛应用。
【关键词】上肢骨折;康复期功能锻炼;护理效果骨折情况临床非常多见,通常需要卧床静养,长期会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胃肠蠕动速度慢,造成便秘或压疮等不适症状出现,容易导致患者产生负性情绪[1-2]。
临床骨科对骨折患者治疗期间非常重视功能锻炼,有效的功能锻炼有助于骨折愈合,同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康复护理干预对上肢骨折术后患者恢复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在于对接受康复护理干预的上肢骨折患者的恢复效果进行探讨与分析。
方法把上肢骨折的患者作为参考对象,时间选取为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取100位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将这100名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k=50),一组为实验组(k=50)。
在这两组患者接受手术后,都对其进行常规护理,并且,对实验组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心理情况,生活质量以及自理能力的恢复情况、对护理的评分和态度进行比对。
通过比较发现,实验组对护理的评分和态度皆优于对照组。
由此看来,对于上肢骨折的患者应多进行康复护理。
关键词;康复护理,上肢骨折;生活质量:自理能力引言上肢骨折作为一种临床的常见病,多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而在手术中多以加压钢板和髓内钉作为方法,因此,上肢骨折对患者的术后恢复加大了患者的心理,身体的双重负担。
由此,康复护理作为康复医学中的重要部分对上肢骨折的患者的术后护理展现了它的魅力。
也对康复护理对上肢骨折患者愈合和疼痛进行了探究。
本文将对康复护理干预对上肢骨折患者的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采用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的100例上肢骨折患者作为参考对象,现将这100名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k=50),一组为实验组(k=50)。
在实验组,有女性患者28例,男性患者22例;其年龄为(16-74)岁,平均年龄为(42±45)岁,在对照组中有女性患者29例,男性患者21例,其年龄为(18-76)岁,平均年龄为(42±43)岁,其中,两组患者的资料对比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采集样本及方法1.2.1采集样本在两组患者手术后,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其中,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基础的护理方法,其中包括为在术后的患者制定正确的科学的术后规划,致力于从饮食,用药,有计划的锻炼等等,而对比实验组,采用以下康复护理方法:(1)多与患者和家属交流,及时为其做出解答;并且多观察患者心理,预防患者出现焦躁,紧张等过度、不利于恢复的情绪;多与患者交流,建立患者乐观积极的情绪。
上肢骨折康复训练肢体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康复训练是恢复肢体功能、减轻痛苦并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肢体骨折康复训练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患者和康复师有所帮助。
一、康复训练的目的和原则肢体骨折康复训练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训练和治疗,恢复骨折肢体的功能,提高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减轻疼痛和肿胀,促进骨折愈合。
在进行康复训练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2. 渐进性:康复训练应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
3. 安全性:康复训练应注意保护患者的安全,避免二次伤害。
4. 全面性:康复训练应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全面恢复患者的生活能力。
二、康复训练的内容和方法1. 关节活动训练:关节活动度的恢复是肢体骨折康复训练的重点。
可以通过主动和被动的关节活动训练,包括活动和伸展关节、进行功能性活动等,以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2. 肌肉力量训练:肌肉力量的恢复对于肢体骨折的康复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如屈伸运动、抗阻运动等,以增加肌肉力量,提高肌肉的协调性。
3. 平衡和协调训练:肢体骨折后,患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通常会受到影响。
可以通过进行平衡和协调训练,如单脚站立、闭目平衡等,以提高患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4. 感觉训练:肢体骨折后,患者的感觉功能往往会受到一定的损伤。
可以通过进行感觉训练,如触觉训练、温度训练等,以提高患者的感觉功能。
5. 功能性训练:康复训练的最终目标是恢复患者的生活能力。
可以通过进行功能性训练,如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工作训练等,以帮助患者重新适应日常生活和工作。
三、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在进行肢体骨折康复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依医嘱进行训练:康复训练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医嘱进行训练。
2. 避免过度训练:训练时需要适度,避免过度训练导致伤害。
3. 注意保护骨折部位:在训练中要注意保护骨折部位,避免再次受伤。
上肢骨折术后如何正确的进行康复锻炼骨折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多见于儿童或是老年人,在中青年人群中也时有发生。
骨折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影响很大,而骨折的治愈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让自己快点好起来”是每一位患者的心声。
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这些外伤中轻则擦破皮肤,挫伤软组织,重者就会造成骨折,上肢骨折是我们常见的外伤疾病。
上肢由肩部、上臂、肘部、前臂、腕部、手部构成。
其中肩部由肱骨近端、肩胛骨、锁骨构成;上臂由肱骨干构成;肘部由肱骨下端、尺桡骨近端构成;前臂由尺、桡骨干构成;腕部由尺桡骨远端骨折、腕骨构成;手部由掌骨、指骨构成。
上肢骨折是指上述骨骼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桡骨远端是上肢最常见的骨折部位。
大多数桡骨远端骨折都是两类人群中的孤立性骨折:在运动中发生高动能跌倒的年轻人,和发生低动能跌倒的骨质疏松老年人。
1.上肢骨折治疗上肢骨折是最常见骨折之一,占成人全身骨折的2.2%。
上肢骨折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下人群(86.21%),总体的骨折高发年龄段为41~50岁,男性多于女性。
这主要是因为上肢骨折多为外伤所致,通常在摔倒时上肢与硬物高速撞击时发生。
检查中应评估神经血管状态,包括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的运动以及感觉功能。
应特别注意检查拇指和食指的感觉功能,因为急性正中神经压迫十分常见,尤其是严重移位的骨折。
医生评估血液循环时应触诊桡动脉搏动,并检查甲床与指尖的毛细血管再充盈情况。
常见的上肢骨折多采取保守治疗。
无明显移位的上肢骨折常用保守治疗,采用“8”字绷带或上肢固定带固定4~6周。
对移位明显的采用手术治疗在功能恢复、骨折愈合上优于保守治疗。
2.上肢骨折术后康复2.1术后欧早期康复护理在伤后前几日里,患者应抬高患侧手臂,频繁冰敷骨折部位,并开始锻炼肩关节以及手指的主动活动度;需要时可使用镇痛药物。
患者可能需要使用阿片类药物,也可使用短疗程的非甾体类抗炎药。
患者的腕关节以及前臂应固定,直到影像学证据表明骨折愈合或骨折部位无压痛(一般为伤后4-6周)。
康复治疗在上肢骨关节损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康复治疗在上肢骨关节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从我院随机挑选2021年2月-2022年7月期间收治的上指骨关节损伤患者中挑选处68例,并分为常规组(n=34)和研究组(n=34),前者选择常规治疗方法,后者选择康复治疗方法,对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其中包括上肢骨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上肢骨关节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从上肢骨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上肢骨关节功能评分方面来看,研究组患者分别为(13.50±3.02)d、(78.40±3.94)d,均要短于常规组(p<0.05)。
干预前,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为(90.50±4.54),要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
结论针对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来讲,给予其康复治疗非常关键,不仅对于其上肢关节功能恢复具有较为积极意义,还可以有效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康复治疗;上肢骨关节损伤;日常生活在临床中,上肢骨关节损伤属于损伤类疾病,患有该疾病患者会存在肢体运动障碍情况,且会出现关节急性、剧烈疼痛,直接影响到患者生活、工作。
现阶段,临床治疗该疾病大多选择石膏外固定等治疗手段,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需要较长的时间,关节功能恢复相对较慢[1]。
临床研究显示,把康复治疗应用在上肢骨关节损伤治疗中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关节活动度,且很少出现并发症。
下文从我院随机挑选2021年2月-2022年7月收治的68例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对康复治疗在上肢骨关节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我院随机挑选2021年2月-2022年7月收治的68例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并分为常规组(n=34)和研究组(n=34)。
常规组患者中,有22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年龄段在31-68岁之间;研究组患者中,有23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年龄段在32-68岁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