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专项—文言文阅读(孟尝)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孟尝君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孟尝君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孟尝君传》
王安石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1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
①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赖:
②擅齐之强,得一士焉擅:
14.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
②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15.王安石认为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士?他认为孟尝君不能得士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参考答案:
13.①依靠、依赖②拥有(共2分每个1分)
14.①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罢了。
②这就是真正的贤士不到他门下的原因。
(判断句)(共4分每句 2分)
15.答案示例:真正的士可以辅佐国君使制服秦国。
孟尝君得到的是鸡鸣狗盗之士,正因为他收纳了这些人,所以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士。
(共4分,每问2分)。
高考语文文言文孟尝君劝燕赵救魏秦将伐魏。
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重为之约车百乘。
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
”赵王曰:“寡人不能。
”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
”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
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赵王许诺,为赵兵十万,车三百乘。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
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
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
恐天下将有大变也。
”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未能克之也,而台已燔,游已夺矣。
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于秦,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魏王大说,曰:“君的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
”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
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战国策·齐策·孟尝君燕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孟尝君燕坐,谓三先生曰“愿闻先生有以补之阙.者。
”一人曰“天下之主,有侵君者,臣请以臣之血溅其衽。
”田瞀曰∶“车轶之所能至,请掩足下之短者,诵足下之长;千乘之君与万乘之相,其欲有君也,如使而弗及也。
”胜瞽曰“臣愿以足下之府库财物,收天下之士,能为君决疑应卒.,若魏文侯之有田子方、段干木也。
此臣之所为君取矣。
”孟尝君奉夏侯章以四马百人之食,遇之甚欢。
夏侯章每言未尝不毁孟尝君也。
或以告孟尝君,孟尝君曰:“文有以事夏侯公矣,勿言。
”董之繁菁以问夏侯公,夏侯公曰“孟尝君重非诸侯也,而奉我四马百人之食。
我无分寸之功而得此,然吾毁之以为之也。
君所以得为长者,以吾毁之者也。
吾以身为孟尝君,岂得持言也。
”昭王..曰“孟尝之好人也,奚如?”公孙弘曰“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志不惭为人主不得志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而治可为管商之师说义听行能致其如此者五人万乘之严主也,辱其使者,退而自刎,必以其血洿其衣,如臣者十人。
”昭王笑而谢.之,曰∶“客胡为若此,寡人直与客论耳!寡人善孟尝君,欲客之必谕寡人之志也”公孙弘曰:“敬诺。
”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
孟尝君择舍人以为武城吏,而遣之曰∶“鄙语岂不曰'借车者驰之,借衣者被之'哉?”皆对曰∶“有之。
”孟尝君曰∶“文甚不取也。
夫所借衣车者,非亲友,则兄弟也。
夫驰亲友之车,被兄弟之衣,文以为不可。
今赵王不知文不肖,而封之以武城,愿大夫之往也,毋伐树木,毋发屋室,使赵王悟而知文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志/不惭为人主/不得志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而治可为管/商之师/说义听行/能致其如此者五人/B.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志不惭为人主/不得志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而治可为管/商之师/说义听行/能致其如此者五人/C.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志/不惭为人主/不得志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而治可为管/商之师/说义听行能致/其如此者五人/D.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志不惭为人主/不得志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而治可为管/商之师/说义听行能致/其如此者五人/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阙”常指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泛指帝王住所。
文言文阅读训练:《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有,使人属孟尝君①,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日:“客何好?”日:“客无好也。
”日:“客何能?”日:“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日:“诺J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日:“长铁归来乎!食无鱼。
”左右以告。
孟尝君日:“食之,省门下之客。
”居有顷,复弹其铁,歌日:“长铁归来乎!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尝君日:“为之驾,比门下之客。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日:“孟尝君客我。
”后有顷,复弹其剑铁,歌日:“长铁归来乎!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日:“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盂尝君出记②,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日:“能。
”孟尝君怪之,日:“此谁也?”左右日:“乃歌夫长铁归来者也。
”孟尝君笑日:“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
”请而见之,谢日:“文倦于事,愤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日:“愿之J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日:“责毕收,以何审而反?”孟尝君日:“视吾家所寡有者J反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泰券通金,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孟尝君日:“以何市而反?”冯谖日:“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
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孟尝君不悦,日:“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日:“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
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节选自《战国策》)【注】①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
②记:布告。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文言基础突破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高考对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不单独命制考题,往往将其隐含在翻译题目中考查。
这种隐性的考查方式,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各种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准确解答题目。
本部分我们将细致讲解《考试说明》规定的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的表现形式,各种词类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并借助课文中的熟悉例句帮助考生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词类活用六大类型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去推断。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
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
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
今虽未能王,其以为安也,不亦易乎!此赵宣孟之所以免也,孟尝君之所以却荆兵也。
古之大立功名与安国免身者,其道无他,其必此之由也。
贤士不可以骄恣屈也。
昔赵宣孟之绛,见骫[注]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宣孟止车,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视。
宣孟问之曰:“女何为而饿若是?”对曰:“臣宦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
”宣孟与脯二,拜受而弗敢食也。
问其故,对曰:“臣有老母,将以遗之。
”宣孟曰:“斯食之,吾更与女。
”乃复赐之脯二束,与钱百,而遂去之。
【注】骫(wěi):弯曲。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1)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
译文:解析:句中的第二个“食”为名词活用作动词,“供养”。
注意“乘”“礼”等词的翻译。
答案:国家即使小,它的粮食也足以供养天下的贤士,它的车辆也足以乘载天下的贤士,它的钱财也足以礼遇天下的贤士。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苟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庸足恃乎?(4分)(2)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
(4分)5.司马光对待孟尝君养士持有的态度和司马迁有所不同,司马光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会持此态度?(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近日刻诗集者又十数家翻阅之馀戏题一律(清)赵翼只为名心鉥①肺肝,纷纷梨枣②竞雕刊。
岂知同在恒沙数,谁独能回大海澜。
后代时逾前代久,今人传比古人难。
如何三寸鸡毛笔,便作擎天柱③地看。
注释:①鉥shù:导,引导②梨枣;古代印书的木刻板,多用梨木或枣木刻成,所以称雕版印刷的版为梨枣③擎天柱:古代传说昆仑山有八根柱子支撑着天,后来用“擎天柱”比喻担负重任的人。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诗人认为众人因名利之心引导思想,故纷纷竞相刊印诗集,期望能扬名立万,导致了诗人泛滥。
诗人对此持怀疑批判态度。
B.颔联诗人用连续问句,表明众人皆如恒河沙一般,谁能力挽狂澜谁就能脱颖而出,诗人对有这种能力的人持赞赏钦慕的态度。
C.颈联表明时代更迭延续之久远,后代年份应远超今朝以前的年份,因而诗人认为当下的诗人名垂青史比前人更加困难。
D.尾联表明诗人对诗歌难以传世的悲痛与无奈,但是他认为知识分子在此情形下更应担起时代重任。
7.北大教授王岳川在与季羡林对话时说到:“清代赵翼诗:‘如何三寸鸡毛笔,便做擎天柱地看’,是何等地沉痛和无奈!……知识分子是文化身份的命名者,不可能跻身为“沉默的大多数””。
请从本诗中分析,知识分子应如何承担“文化身份的命名者”的时代重任,创作出传世佳作?(6分)B.材料二开篇,苏轼就称赞田公为“古之遗直”,也由衷称颂“二宗”虚怀若谷,能接纳田公直言不讳的进谏。
C.汉文帝的时候,由于对内不用严厉的刑法,对外也不兴兵动武,所以,贾谊为此忧虑,向文帝进谏。
学案48精准概括文意——精准定位,分层提取复习任务 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分析、概括。
2.掌握文意简答题的审答规范和题型要点。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Ⅰ卷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3分)比较事件不同①重点考查内容重在事件和人物行为原因、人物性格特点。
②涉及的区间文字很少,很集中。
③只要求简单理解概括文意,不要求深入分析。
④题型以分析原因为主。
⑤答案要求精练、全面。
新高考Ⅱ卷《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
(3分)概括人物特点2021 新高考Ⅰ卷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理解作者观点新高考Ⅱ卷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事件原因2020 新高考Ⅰ卷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结果新高考Ⅱ卷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文意简答题的审答规范1.(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前文提示:唐太宗即位,与大臣议事:降宗室郡王爵位、减赋清廉止盗、张玄素谏任群臣,裴矩力谏。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道理: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阅读理解关键是掌握解题的正确的方法,只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同学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尝君将入秦文言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孟尝君将入秦文言文阅读答案孟尝君①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
苏秦欲止之,孟尝曰:“人事②者,吾已尽知之矣;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
”苏秦曰:“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见君。
”孟尝君见之。
谓孟尝君曰:“今者臣来,过于淄③上,有土偶人与桃梗④相与语。
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⑤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
’土偶曰:‘不然。
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
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今秦四塞⑥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
”孟尝君乃止。
选自《战国策·齐策》【注释】①孟尝君:即田文,齐国宗亲。
②人事:人世间的事情。
③淄:淄水④土偶人:用泥土捏的人;桃梗:用桃木枝刻的人。
⑤挺:揉捏。
⑥四塞:四面都有要塞。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止者千数而弗听 (2)固不敢言人事也(3)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 (4)譬若虎口【小题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人事者吾已尽知之矣。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小题4】苏秦借“土偶人”与“桃梗”的对话说服孟尝君不要入秦,请简要分析他是怎样类比的。
(3分)答案【小题1】(4分) (1)阻止;(2)本来;(3)对话;(4)好比【小题2】(2分) 人事者 /吾/ 已尽知之矣【小题3】(3分)淄水一来,水就会把你冲走,到那时你将不知道漂泊到何处。
【小题4】(3分)苏秦用土偶人和桃梗在“降雨下,淄水至”的相同情形下的不同结果,来比喻孟尝君“留齐”和“入秦”的不同结局。
阅读理解环境描写作用答题方法1、渲染(营造)环境__气氛(氛围);2、衬托(烘托)人物__的心理(情感、精神品质);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4、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5、暗示人物的命运(如《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暗示作用);6、推动情节的发展。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孟尝君阅读答案篇一:读孟尝君传练习及答案读《孟尝君传》(宋)王安石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注释】(1)皆:都。
(2)卒:终于。
(3)赖:依靠。
(4) 虎豹之秦:以虎豹或虎狼形容秦国的凶残。
(5) 特鸡鸣狗盗之雄耳:鸡鸣狗盗,齐愍王二十五年,孟尝君入秦为昭王相,不久被囚且将被杀,门下客有学狗善于偷盗的夜进秦宫,盗回了孟尝君原先献给秦王的狐白裘,献给秦王宠姬,才获释放。
孟尝君变姓名逃至函谷关,幸赖门下客有能学鸡啼的,才使关门提早开启,孟尝君得以及时逃脱秦之追兵。
特,只是。
雄,头目。
耳,而已。
(6) 擅:拥有。
(7)宜:应该。
(8) 南面:向南面。
古代帝王面朝南而坐,故称人君为南面,此谓称王之意。
一、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特鸡鸣狗盗之雄耳()..擅齐之强()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士以故归之() ( ) 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 )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二、翻译语句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三、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作者对孟尝君所得之士怎么评价? 对孟尝君本人又怎么评价?3.作者以为孟尝君不能“南面而制秦”,只能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的原因是什么? 1 2. 作者以为“士之所以不至”的原因是什么?读《孟尝君传》(一)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考点十九突破文言文阅读简答题——突破高考第14题(原卷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
14.《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
二、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
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①接连,草窃间作。
乃度营垒故基,起盖砦栅②,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以缗钱③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阻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
俾日下住罢。
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棚成,违坐军制。
如期落成,弃疾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逐释然。
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
”弃疾曰:“勿忧。
”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
始至,榜通衢④曰:“闭籴⑤者配,强籴者斩。
”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⑥自减,民赖以济。
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
”即以米舟十之三于信。
帝嘉之,进一秩⑦。
后以言者落职。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题分类汇编5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含答案)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临川汤先生传邹迪光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
豫章之临川人。
生而颖异不群。
体玉立,眉目朗秀。
见者啧啧曰:“汤氏宁馨儿。
”五岁能属对。
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
十三岁,就督学公试,补邑弟子员。
每试必雄其曹偶。
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
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丁丑会试,江陵公①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
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
”公虽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汤先生为幸。
至癸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
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
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而时相蒲州、苏州两公,其子皆中进士,皆公同门友也。
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
以乐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
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
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
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
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
”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
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
居久之,转遂昌令。
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②,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
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
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
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
”指床上书示之:“有此不贫矣。
”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到掩卷而诵,不讹只字。
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
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
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
识者谓神仙中人云。
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
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
2019高考语文专项—文言文阅读(孟尝)2019高考语文专项—文言文阅读(孟尝)(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注]①澍雨:及时降雨。
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
1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至孝:极为孝顺。
B、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祷请:向神灵祈求。
C、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访问:咨询,打听。
D、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行旅:旅行,游览。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B.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C. 宜戮讼者,以谢冤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D.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太守归而客从也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是①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②因谢病去,妇竟冤死③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④宜戮讼者,以谢冤魂⑤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⑥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A.①②⑥B·④③④C。
②④⑤D、③⑤⑥14、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孟尝品性正直。
上虞寡妇婆母寿终后,受小姑诬告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
孟尝代为洗白冤情,最终“天应澍雨”,五谷丰登。
B.孟尝很有才能。
他就任合浦太守,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孟尝“革易前敝”,“移风改政”,以致“去珠复还,饥民蒙活”。
C、孟尝因他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
在他将要离任时,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乡民船趁着夜晚偷偷离去。
D.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
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译文:(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
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2019-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阅读附答案-范文word版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阅读附答案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答案孟尝君对冯谖返回如此迅速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问道:“债都收完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共4分。
怪、衣冠、何疾各1分,句意正确1分。
)解析试题分析:翻译时,要通假字、注意词类的活用和古今异义的翻译。
怪,对……感到奇怪;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好衣,带好帽子;何疾,何,怎么;疾,快。
来何疾也,是倒装句,即“来何疾也”,意思是“怎么回来得这么快”。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后来孟尝君拿出记事的本子来询问他的门客:“谁熟习会计的事?”冯谖在本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并签上一个“能”字。
……于是套好车马,整治行装,载上契约票据动身了。
辞行的时候冯谖问:“债收完了,买什么回来?”孟尝君说:“您就看我家里缺什么吧。
”冯谖赶着车到薛,派官吏把该还债务的百姓找来核验契据。
核验完毕后,他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赏赐给欠债人,并当场把债券烧掉,百姓都高呼“万岁”。
冯谖赶着车,马不停蹄,直奔齐都,清晨就求见孟尝君。
孟尝君对冯谖返回如此迅速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问道:“债都收完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冯谖说:“都收了。
”“买什么回来了?”孟尝君问。
冯谖回答道:“您曾说‘看我家缺什么’,我私下考虑您宫中积满珍珠宝贝,外面马房多的是猎狗、骏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所以我用债款为您买了‘仁义’。
”孟尝君道:“买仁义是怎么回事?”冯谖道:“现在您不过有块小小的薛邑,如果不抚爱百姓,视民如子,而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这怎行呢?因此我擅自假造您的命令,把债款赏赐给百姓,顺便烧掉了契据,以至百姓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为您买义的方式啊。
2019高考语文专项—文言文阅读(孟尝)
(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
[注]①澍雨:及时降雨。
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
1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至孝:极为孝顺。
B、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祷请:向神灵祈求。
C、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访问:咨询,打听。
D、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行旅:旅行,游览。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B.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C. 宜戮讼者,以谢冤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D.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太守归而客从也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是
①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
②因谢病去,妇竟冤死
③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
④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⑤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
⑥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
A.①②⑥B·④③④C。
②④⑤D、③⑤⑥
14、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孟尝品性正直。
上虞寡妇婆母寿终后,受小姑诬告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
孟尝代为洗白冤情,最终“天应澍雨”,五谷丰登。
B.孟尝很有才能。
他就任合浦太守,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孟尝“革易前敝”,“移风改政”,以致“去珠复还,饥民蒙活”。
C、孟尝因他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
在他将要离任时,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乡民船趁着夜晚偷偷离去。
D.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
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译文:
(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
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译文:
【参考答案及解析】
11、【答案】D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文言实词在上下文语境中应选取的义项的判断能力,四个选项实词均为双音节词语。
A“至孝”的含义明确,“至”有“极”的义项,根据语境容易判断;B“祷请”可认为是同义复词,解为“向神灵祈求”,符合语境;C中“访问”“访”有“询问”之意,与“问”可谓同义复词,解释正确;D中“行旅”为旅客、出行的人,在这里专指出外的商人,这里应该是名词,解释为“旅行,游览”显然错误。
12、【答案】C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得意义和用法。
A项两句中的“遂”都可解释为“于是”;B项两句中的“因”都可解释为“于是,就”,连词;C项第一句中“以”后面省略“之”,是介词,翻译成“用”;第二句中“以”为连词,翻译成“来”,意义和用法完全不同;D项两句中“而”都表并列。
13、【答案】B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筛选信息得能力。
①③④⑤都能表现孟尝敢于仗义执言;②中“因谢病去”是孟尝的无奈之举;⑥是孟尝的具体做法。
所以本小题只能选B,即①③④。
14、【答案】D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BC三项在原文中能找到相应的信息,而D中“竟然拒绝接受任用”说法转述有误,原文的意思是“孟尝最终没有被任用”,而不是“竟然拒绝接受任用”。
15、(8分)【答案】(1)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址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2)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
邻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
附参考译文
孟尝字伯周,是会稽上虞人。
年轻时修养自己的品行操守,在郡里担任户曹史官。
上虞郡有一个寡妇极其孝顺,奉养婆婆。
婆母寿终后,她的小姑原先就心怀嫌疑猜忌,就诬告〔她〕是厌倦了供养婆母,因而毒害了婆母,在县庭上讼告。
县郡没有仔细调查,最后竟然以此定罪。
孟尝事先了解实情,,详细地向太守说明了原委,太守没理会。
孟尝在外门痛哭请求〔无济于事〕,于是借口有病辞职离开,寡妇最终含冤而死。
从此郡中连旱二年,祈祷也无所收获。
后来太守殷丹到任,查访案情原委,孟尝到县府详细陈述寡妇被冤诬之事。
就趁机说:“从前东海孝妇,感动上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顺时而降。
应该处罚那个诬告的人,来向被冤死的亡魂谢罪,希望在阴间冤枉得以申诉,适时之雨就会等来。
”殷丹听从了孟尝的建议,就在那位寡妇墓前讼女,上天应验下了及时雨,庄稼因此获得丰收。
孟尝后来考中孝廉,被推举为茂才,担任徐地的县令。
州郡上表陈述他的才能,升迁为合浦大守。
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址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原先时的宰守官吏门都是贪婪污浊之人,奸商滥采珍珠,珠贝无法生存,都迁往交址海域去了。
因此商人不来买卖,当地人穷物少,百姓中有不少人饿死路边。
孟尝到任后,革易先前的敝政,求民病利。
还不到一年,原来离开的珠贝全都返还〔合浦海域〕,,百姓都反回以前的旧业,商货又流通起来,〔孟尝〕被称誉是神明之人。
后来因病自己上书〔告病还乡〕,被征召回朝廷,当地官吏请求留任,孟尝无法前行,就乘着民船民衣悄悄离去。
隐居在偏远的洼地生活,自己亲自耕种。
邻县的读书人和百姓仰慕他的品德,就近他居住的有一百多家。
桓帝时,同郡尚书杨乔上书荐〔孟尝〕说:“孟尝安于修身养性,传播仁义,爱好道德修炼,清廉的行为超出一般,才能超绝众人。
先前更换地方官员,移风易俗,去珠复还,饥民仰仗〔他〕生存,况且南海一带盛产珍珠,财产容易积聚,本在他的掌握之内,〔珍珠〕价格高比金银,可是孟尝独自一人称病辞职,亲自耕种田地,隐匿自己收藏才华,不张扬扬自己华藻。
我不敢偏私自己的同乡,只是私下里被禽息的做法感动,冒死推荐贤人。
”孟尝最终没有被重用,年七十,死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