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 格式:ppt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7
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
摘要:
1.隋朝大运河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隋朝大运河的积极作用
3.隋朝大运河的消极影响
4.对隋朝大运河的总体评价
正文:
隋朝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它开凿于隋朝时期,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隋朝大运河的背景和历史意义、积极作用、消极影响以及总体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在隋炀帝的统治下进行的,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大运河的开通,使得南北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同时,大运河还解决了南北的交通问题,成为了南粮北运和盐运的重要通道。
此外,大运河的开通还加强了政治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
然而,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为了开凿大运河,隋炀帝征发了大量的民工,耗费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
这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灾难,还加剧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此外,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动机和目的也不是单一的,既有贪恋江都美景的动机,又有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既有耀兵江南、挖掉王气的动机,又有攻打高丽的目的(指运输军粮的方便)。
总的来说,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
发展,加强了政治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
然而,由于其建设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民力和财力,给百姓带来了灾难,因此,我们不能仅从积极角度来看待大运河的开凿,还需要从消极角度进行反思。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1.XXX认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那么他是如何运用这些“镜子”的呢?他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注重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劳役。
同时,他也注意XXX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他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以减轻人民负担。
XXX也“以人为镜”,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听取忠言。
他重用敢于直言的XXX,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
2.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到行省的重要性。
在元代之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都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
而元代行省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空当,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行省的权力很大,地方军政大权基本都掌握在行省手中。
虽然这种措施与隋唐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不协调,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是适应形势的较为有效的措施。
元代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巩固地方统治成为比加强中央集权更为迫切的任务。
为此,各地军政两方面必须密切合作,以便能够迅速作出决策。
在这样的背景下,行省就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
3)16世纪末期;倭寇骚扰给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伤亡,影响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稳定。
4)福建水师;主帅是XXX;他成功地抵御了倭寇的入侵,保卫了沿海地区的安全。
5)应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政治互信,加强各领域的合作,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唐朝先进的文化;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建筑技术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一,鉴真东渡发生在XXX统治时期;他东渡日本后,传播了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3)根据材料二,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是在16世纪末期;倭寇的骚扰给沿海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伤亡,影响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稳定。
大运河的开凿概况京杭运河是沿岸各地的母亲河,是中国七世纪之后历代封建政权的生命河,它的兴衰曾与国家的兴衰,沿岸的经济繁荣相关联。
下面店铺整理了大运河的开凿概况,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隋唐大运河的开凿概况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605年,隋炀帝即命开凿大运河,“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梁,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黄河,自板诸引河通于淮”,长1000多公里。
隋唐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上,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584年隋文帝为了将关东资源便利的运至关中,引渭水自长安开通到潼关的广通渠,但砥柱仍阻碍关东漕运。
公元587年,为了兴兵伐南朝陈,循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的邗沟兴建山阳渎,自山阳(今江苏淮安县)至扬子(今江苏仪征县)入长江江都(今江苏扬州)。
隋炀帝时大规模发展运河,605年开通通济渠(又称汴渠)。
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水、洛水入黄河。
东段自荥阳汜水镇东北开始,循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黄河经汴水、泗水达淮河,经过汴州(今河南开封)、宋州(今河南商丘)、宿州(今安徽宿州)、泗州(今安徽泗县)等城市。
同年又发淮南民十余万人再度修筑山阳渎,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以直达长江。
隋唐大运河开凿原因文化交流黄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摇篮,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它的中下游是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最发达、最昌明的区域,也是人口最稠密,政治思想最为活跃的所在。
黄河自西向东的流向,便于东西横向联系,而不便于南北纵向的联系,纵向经济文化交流受到很大影响,黄河以北不乏富饶之地,黄河以南的东南沿海更是物产丰富之地,但长期得不到开发,这种地理上的缺陷,造成了中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浅析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及影响【摘要】: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工程,最早开凿于公元前486年,历经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隋朝统一后,统治集团出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考虑,下令开凿改造700公里的水利工程。
本文就隋朝大运河这项工程,根据历史文献分析了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具体原因,阐明大运河的历史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彰显大运河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一项奇迹。
【关键词】:隋朝;大运河;原因;影响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为了争霸的需要,调集民力挖掘自今扬州向东北终入淮河的“邗沟”。
邗沟全长170公里,沟通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是为大运河修建最早的一段。
一、隋朝大运河概况公元581年隋朝建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四百年分裂割据的局面。
江淮以南,已被历次中原大乱时南下移民开发成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隋政权为了控制和搜刮这一地区的财富,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在隋炀帝的主持下,开凿通济渠。
据《隋书》载:“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1],同时这也是对汉魏所开之汴河的一次大改道。
从洛阳开始,以洛水、谷水为源,向东至开封,这一段基本还是古汴道。
再往东则偏南,经夏邑、永城、宿县、灵壁一线,至今江苏盱眙县北入淮水,再通邗沟过长江,经江南运河直达杭州。
当时隋政权在开成通济渠的后三年,为解决东北国境军事据点的军运问题,又向北开永济渠。
据《隋书》载: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春正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
[2]从此,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南达杭州,北抵北京,全长两千七百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
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流经今河北、山东、河南等八个省市,形成了以长安、洛阳为轴心,向东北、东南辐射的水运网络。
二、隋朝大运河开凿原因(一)巩固政权需要隋朝统一全国后,其主要任务为稳固新建政权,即开始了对边疆的开扩与经营。
公元584年,衰落的东突厥寄居漠南,隋借此收复河套地,设置五原、榆林等郡。
浅析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摘要:隋代大运河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巨型水利建设工程,它大运河连接了黄河、长江、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
大运河的开凿,对中华民族统一意识的形成,对祖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大运河;作用;地位;影响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610年完毕,大运河是隋炀帝非凡的政绩,也是隋炀帝的暴政。
隋朝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邗沟)、江南河四段。
接五大水系黄河,长江,海河,淮河,钱塘江,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本文试从大运河的开凿原因、条件,开凿过程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和条件(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自三国后,由于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相对稳定,特别是在十六国时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人口突然激增,北方人民把北方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带到南方,南北方人民互相学习,共同开发了江南富饶的土地,使江南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特别是江淮及太湖一带,则成为天下的粮仓。
自三国到南陈灭亡近四百年间,江南已经从贫穷的状态变为富饶的地区;而中原地区,由于连年战乱,经济已经倒退,隋朝初年,隋文帝虽然力行省摇息役,命宇文恺调发民夫开凿广通渠,引渭水把关东的粮食布帛运往长安,但每逢水早,仍不免饥谨。
如开皇四年,“关中大早,人饥。
上幸洛阳,因令百姓就食。
从官并准见口振给,不以官位为限”。
这是隋文帝亲率长安百姓和官吏、军队去洛阳逃荒,足见粮食供不应求现象依旧严重。
打通江南通往中原的水道,解决南粮北运问题,便成了隋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也是广大人民的迫切需要。
(二)是巩固隋朝政权的政治需要南北朝后期以来,长期垄断政权的门阀士族已经腐朽没落,但各地强宗大族依然拥有相当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社会影响更大,仍属破坏安定、乃至肢解统一王朝不可轻视的社会政治势力。
而江南远离中土,素与中原朝廷关系比较疏松。
隋炀帝平陈第二年,便发生了土豪汪文进等人的武装叛乱,“陈之故境,大抵皆反,大者有众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
隋唐大运河名词解释大运河( The Great Canal,公元605年至通济渠段即永济渠以前)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它的开凿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中国隋朝时期,由隋炀帝在位时主持开凿,是一条连接黄河和淮河的水上通道,也是中国南北水运交通的大动脉。
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2、隋唐大运河:隋朝开凿的大运河,隋炀帝为征讨高丽,征调全国民夫,开始营建东都洛阳,随后营建东都洛阳的同时,也开始修建由洛阳通往东都的大运河。
此次大运河的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南达余杭(杭州),北至涿郡(北京)全长两千多公里,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3、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
它的修建完善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总结,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4、京杭大运河是隋朝大运河的南端一段,从江苏省扬州市到浙江省杭州市,北连长江,南接钱塘江。
全长约1794公里。
这是中国古代最长的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是苏北贯通南北的生命线。
5、杭州湾跨海大桥:跨海大桥是世界上第一座跨海大桥。
自宁波慈溪至嘉兴海盐,经过杭州湾海域。
设计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公里,总投资达107亿元人民币。
工程计划于2008年建成通车。
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带来飞跃性的发展, 2010年8月1日沪杭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由于沪杭高铁是在平原上架设高铁,其优越性非常明显。
高铁技术可使火车以每小时350公里的速度通过200米的距离,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
我们中国不仅实现了领先于欧美各国的高速铁路网,还率先成为了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中国制造”在高铁上同样一枝独秀。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我国悠久的水利历史表明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伴随着精神文化的繁荣。
隋朝大运河开通以后直至北宋时期,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接下来就和店铺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欢迎阅读!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现在如果我要在北京和广州之间架设一个磁悬浮轨道,我的目的是让广州和北京之间的旅客日通过量增加2万,比飞行成本还要低好多。
但是我的理由一定不能这么说,如果我这么说,航空公司会找关系找媒体做公关说磁悬浮能让沿途的孕妇生畸形儿,能破了风水,能让经过的山脉因为磁力作用山体滑坡。
还有人说劳民伤财不划算。
当然这是真不划算,但是你也能看出来一定会有各种无厘头理由冲出来。
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
所以大运河的目的和理由一定是不同的,比如理由可能是想南渡巡游。
但是目的实际上是三个:1、控制南方,漕运带动军事动员能力和物流能力。
2、利用南方的粮草准备北伐高丽。
3、减少物流成本,提高运输量。
如果老先生安心等待,或者出奇兵直接东渡半岛,而不是在辽东推进,或许历史会不一样。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
从先秦时期到南北朝,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凿了大量运河,其分布地区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
西到关中,南达广东,北到华北大平原,都有人工运河。
这些人工运河与天然河流连接起来可以由河道通达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例如从现在的北京不远的通县起,即可乘船顺潞水由泉州渠到沟河口入海,经过一段短短的海程,再进入泒河,经过平虏渠,入漳水,经过利漕渠和白沟而入黄河,进入汴渠上游,沿蒗荡渠而下,由颍水入汝水,再由汝水的支流舞水入泚水,入淯水,入汉水,入杨口渠,入长江,入洞庭湖,入湘水,入漓水,入西江,沿西江可达番禺城;或由江陵溯长江达巴蜀,以通西南。
这四通八达的水道为后世开隋唐大运河奠定了基础。
[1] 大业元年至六年(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动用百余万百姓,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隋唐大运河。
历史故事-⼤运河开凿 从先秦时期到南北朝,中国古代劳动⼈民开凿了⼤量运河,其分布地区⼏乎遍及⼤半个中国。
西到关中,南达⼴东,北到华北⼤平原,都有⼈⼯运河。
这些⼈⼯运河与天然河流连接起来可以由河道通达中国的⼤部分地区。
⼩编给⼤家整理⼤运河开凿的故事,请⼤家欣赏。
⼤运河开凿 京杭⼤运河,是中国古代伟⼤的⽔利⼯程,早在公元605-610年隋炀帝时开凿。
它以洛阳为中⼼。
北起北京,南达杭州,全长1794公⾥,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流经北京、天津、河北、⼭东、江苏、浙江等省、市沟通了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系。
京杭运河是利⽤许多天然河流、湖泊开凿成的⼈⼯运河。
是古代中国南北交通⼤动脉。
⼤运河的开凿是中国古代劳动⼈民创造的⼀项伟⼤的⽔利建筑⼯程。
不但具有防洪的作⽤,还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途,在社会⽣活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
隋炀帝修建⼤运河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利⽤⾃然⽔源、修筑⼈⼯运河、灌溉农⽥和进⾏运输的历史。
据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进攻齐国,运兵运粮,征调⼤批民夫,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条运河,叫做“邗沟”。
这就是后来⼤运河在江苏境内的⼀段。
两汉⾄南北朝,时期,相继修建了⼀些渠道。
这些渠道虽然断断续续,却使⼤运河的开凿,在江南和中原地区初具规模了。
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化⽇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社会需要。
尤其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活中越来越占重要地位,沟通南北⽔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隋炀帝杨⼴即位后,为了加强对全国政治上的控制,并且使江南地区的物资能够更⽅便地运到北⽅来,加上他个⼈追求享乐,⼀开始就办了两件事:⼀是在洛阳建造⼀座新的城,叫东都;⼆是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
公元605年,隋炀帝派管理建筑⼯程的⼤⾂宇⽂恺负责造东都。
宇⽂恺是个⾼明的⼯程专家,他迎合隋炀帝追求奢侈的⼼理,把⼯程规模搞得特别宏⼤。
建造宫需要的⾼级⽊材⽯料,都是从⼤江以南、五岭以北地区运来的,光⼀根柱⼦就得⽤上千⼈拉。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大运河的开凿与影响一、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用六年时间(公元605-610年)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也称“隋唐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全长两千多公里。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二、大运河的影响1.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平原地区物产富饶,人口稠密,文化先进,经济发达;而北方地区戈壁广布,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大运河的开通使南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2.大运河的开通,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两岸百姓的经济交流,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因为运河的开通使隋朝的经济有了大幅度增长,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在京杭运河江浙段,仍然是重要的水上通道,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3.大运河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开发起积极作用。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南方的经济开发落后于北方地区。
而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方的进一步开发。
江浙一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农产丰富,是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
京杭运河沿线是中国南北水运交通的重要枢纽。
在农业方面:我国历来有“南稻北麦”的说法,但就全国来说,“南稻北麦”的形成和发展,也与京杭运河的开通有着密切的关系。
南方农业开发为北方提供充足的粮食来源,也使得大量的人流、物流能在这条交通线上得以集散和运输。
从大运河沿线兴起了一批城镇可以看出它对城镇形成的促进作用。
随着江南经济发展和南北物资交流,南方商业贸易也逐步繁荣起来。
这时的扬州已成为全国的重要商埠和贸易口岸了。
这一地区的其它城镇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成为中国东南地区商业贸易和交通中心。
当时与北京、广州、成都齐名的四大都市就是对它最好注释。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短暂的王朝,它在公元581年至618年间统一了中原地区,并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
而隋朝的统一史上有一项伟大的工程,那就是大运河的开通。
本文将从隋朝的统一以及大运河的重要性两个方面来探讨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关系。
一、隋朝的统一隋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也是隋朝建立的基石。
在隋文帝杨坚的带领下,隋朝成功地统一了北方各个割据政权,包括北周、北齐和北梁。
随后,隋文帝改元大业,国号隋,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府体制,以及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制度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成果。
隋朝的统一带来了长期的和平与稳定,为当时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统一后的隋朝政权具有高度集权,将大量权力集中于皇帝和中央政府,统一法律、货币以及官制,促进了各地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
同时,隋朝还积极开展对外扩张,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成果。
二、大运河的重要性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中国古代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之一。
大运河的开凿始于春秋时期,经过多次扩建与改造,最终在隋朝实现了贯通南北的壮举。
大运河的开通对于隋朝的统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大运河提供了一条便捷的交通通道,使得隋朝能够更加快速地派遣军队、粮草和各种资源到各个地区,有效巩固了统一的实施。
其次,大运河成为了隋朝繁荣经济的重要支撑。
运河沿线的交通繁荣,为商业和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与市场的发展。
隋朝统一后,统一的货币和法度使得商业和贸易更加便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此外,大运河还加强了各地之间的文化和人员交流。
运河上经略各地的官员、商人和民众,使得各地的文化风貌得以相互交流和融合,为隋朝统一后的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关系隋朝统一的同时,大运河的开通也成为了统一成果的重要象征。
隋文帝杨坚认识到大运河对于巩固统一的重要性,于是他积极推动了大运河的开凿和改修工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隋唐大运河千古之谜隋炀帝如何开凿大运河的?
导语:隋炀帝开凿大运河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时间是在公元前605年,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条件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隋炀帝开凿这条大运河,征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时间是在公元前605年,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条件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隋炀帝开凿这条大运河,征用了几百万人,他开凿这条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两地的交通和巩固隋朝政府对国家政权的集中统治。
隋炀帝杨广图片
隋炀帝杨广征民为他开凿大运河过程中,他先用几百万人的挖通沟渠,并使沟渠和黄河淮河连接在一起,后来,他又在同一年中,再次征用了十万民工疏通沟渠,并和淮河的长江连接在一起,使之构成大运河的下半部分。
然后他又在三年之后,再次征用民工,不过这次征用的是河北民工再次挖通当时国家的永济渠,并和当时隋朝的涿郡相连,此次所挖的沟渠构成了大运河的上半部分。
在大运河的上下部分都挖好之后,他又让人在两年之后疏通江南的河道,直接和余杭也就是现今的杭州进行相连,直到此大运河彻底被建造好。
隋炀帝命人建造好这条大运河一共用了六年的时间,建造好的大运河贯通南北两地,整个大运河的长度可达两千七百公里,成为中国古代伟大工程之一,这条大运河的修建给当时的隋朝带来了极大的作用。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虽然耗费人力和物力,修建更是长达六年之久,但是大运河所给国家带来的作用的确是非常巨大的,它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更加强了政府的中央集权统治。
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和条件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上的今天】公元605年4月14日,隋炀帝下令开凿大
运河
隋朝运河
今日关键词: 隋炀帝;大运河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下令修建大运河,工程分四段进行。
公元605年4月14日(隋大业元年三月二十一日),隋炀帝“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
通济渠起于洛阳城,西引榖(即涧水)、洛水入黄河;又从板渚(今河南荥阳县)出黄河沟通了江苏盱眙境内的淮河。
第一段工程沟通了黄河和淮河。
同年,隋扬帝又征发十几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
成下半段。
608年2月,再次下“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南)”,构成上半段。
611年元月,隋炀帝“敕穿江南河,由京口(今镇江)至余杭,800余里”。
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两千七百余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隋朝大运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的。
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后来的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一路相伴花漾淮安。
隋朝大运河开凿顺序是什么
隋朝大运河一共有广通渠,通济渠,永济渠和山阳渎,江南河五段组成,该条运河对于实现我国南北大贯通有重要意义。
最先开挖的是广通渠,公元584年为了解决当时交通只能依赖马车的现状,隋炀帝决定开辟一条横贯国家南北的大运河,这就是隋朝大运河最初的雏形,当初隋炀帝决定修建这条大运河最主要的考虑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对这个国家实现牢固的统治,而这个构想无疑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于是就在这一年大运河就率先从广通开挖。
公元587年,在经过三年开挖之后施工来到了开山阳渎,这一渠段施工进行的最为辛苦。
公元608年,永济渠开凿,这条渠开凿成功后可以从水路直接到当时的天津和涿郡,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可以说这条渠的开凿成功极大方便了这两地的交通,也为当地的发展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公元610年江南运河开凿,这是一条从扬州到杭州总长400公里的大运河,这条渠开通的意义对于实现洛阳到杭州,也就是当时隋朝首都到杭州全程实现水路,实现了船舶直达。
可以说隋朝大运河前后历经了五百年的风雨,直到南宋末年时期才没落,其后又经过几番缩减航路,比最初时减少了有九百多公里直到如今,可以说隋朝大运河对于繁荣运河两岸城市经济发展,促进民族的大统一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更作为我国历史上一次经典的水渠开凿工程被后世所敬仰。
隋唐运河分大体上五段,广通渠、通济渠、永济渠、山阳渎和江南河。
广通渠是584年开凿的
公元587年,开山阳渎。
通济渠公元605年开凿。
分东西两段: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入黄河;东段自荥阳汜水,引黄河后,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河。
永济渠公元608年开凿。
利用沁河、淇水、卫河水源,引水通航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涿郡(今北京)。
610年,继开江南运河。
开通扬州、镇江至杭州段,长400公里。
这样,从首都洛阳到江都、到浙江杭州全长1700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畅行无阻。
这条运河运营了五百多年,历经唐朝、五代、宋朝,到南宋末年,因部分河道淤塞而衰落。
取而代之的是京杭大运河。
元朝取代金和南宋之后,在北京建都,将大运河南北取直,不再走洛阳、西安,缩短了九百多公里,又运行了七百多年,直至今日。
大运河的开凿与中国古代物流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运通道之一,它的开凿对于中国古代物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大运河的开凿背景、建设过程以及对中国古代物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运河的开凿背景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人工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横跨中国北方的山东、河北、山西、江苏、安徽等省份。
大运河的开凿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真正形成规模的大运河是在隋朝。
隋朝时期,中国北方的交通状况相对较差,南北之间的物资运输困难重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以便加强南北之间的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大运河的开凿背景主要是为了解决交通运输问题,提高物流效率。
二、大运河的建设过程大运河的建设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隋朝、唐朝和宋朝。
1. 隋朝时期:隋炀帝在位期间,下令开凿大运河。
隋朝时期的大运河主要是连接京城(今天的北京)和扬州(今天的扬州市),全长约1800多公里。
隋朝时期的大运河是由人工开凿的,河道宽度和深度相对较小,但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运输功能。
2. 唐朝时期:唐朝时期,大运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唐朝时期的大运河主要是连接长安(今天的西安)和扬州,全长约1700多公里。
唐朝时期的大运河在隋朝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河道宽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加,使得运输能力得到了提升。
3. 宋朝时期:宋朝时期,大运河进一步扩展,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宋朝时期的大运河主要是连接汴京(今天的开封)和扬州,全长约1794公里。
宋朝时期的大运河在唐朝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和修建,河道宽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加,使得大运河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运通道之一。
三、大运河对中国古代物流的影响大运河的开凿对中国古代物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加强南北之间的联系:大运河的开凿使得南北之间的交通联系更加便捷,大大缩短了货物运输的时间和成本。
南方的丝绸、茶叶等商品可以通过大运河运往北方,北方的粮食、盐等商品也可以通过大运河运往南方,促进了南北之间的经济交流和物资流通。
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及影响
袁东鹏
【期刊名称】《东西南北》
【年(卷),期】2016(000)019
【摘要】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我国历史上的壮举。
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它的开凿既有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原因,也有个人主观原因等多种因素。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一方面对当时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起着纽带作用,大运河的内河航运促进了周边地区城镇的建设,自隋以后历代王朝对大运河的改造和疏浚使其始终保持着贯通南北的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运河的开凿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劳动人民增加了大量的徭役负担,使得民不聊生。
所以说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有利有弊的,但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总页数】1页(P178-178)
【作者】袁东鹏
【作者单位】[1]河北省围场县城子中学,河北承德0684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
【相关文献】
1.大运河开凿的时间及流向考辨——观摩《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一课引发的思考[J], 李宝霞
2.南北大运河的开凿、维修 [J], 郭松义
3.浅议京杭大运河京津冀段的开凿 [J], 郭平
4.中国商人500亿美元国外开凿大运河 [J], 王丽
5.开凿津市至石首大运河打通西洞庭湖连接长江的第二出海口 [J], 王义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