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大运河
- 格式:ppt
- 大小:3.61 MB
- 文档页数:27
隋唐大运河四段河道名称隋朝大运河是在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的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
早在战国初期,魏国就开凿了鸿沟(引河水循汴水,折南循沙水入颍)。
通济渠是在鸿沟和下游的汴河两水基础上,加以疏浚的。
通济渠自洛阳城西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自板渚(为板城渚口的简称,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黄河侧)引黄河入汴河,经今河南开封东南入淮河。
我国闻名世界的隋朝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共分四段:自沁水入黄河处至涿郡(今北京),名曰永济渠;自洛阳于盱眙(今江苏盱眙)入淮,曰通济渠;自山阳(今江苏准安)至江都(今江苏扬州),名邗沟;自江都至余杭(杭州),名江南河。
隋朝大运河是为了解决南北交通运输的问题而开凿的。
因为我国的大江大河,大部分是从西往东横向流动的,在古代,当现代化陆路交通工具还没出现的情况下,开辟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路运输线,便显得特别重要。
这一历史任务是由隋朝第二代国君隋炀帝来完成的。
隋炀帝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至大业六年(公元610年),仅仅六年时间就完成了大运河的修建任务,而且修筑得十分气派,史称:“水面阔四十步……两岸为大道,种榆柳,自东都(洛阳)至江都,二千余里,树荫相交”。
唐宋时候,大运河起着越来越重要的经济作用。
唐末诗人皮日休有一首《汴河铭》,称赞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尤其在南粮北运方面,大运河起着重要作用,以致在宋朝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之说。
唐宋时期,大运河经过了几次修整。
唐朝在永济渠上,新建了许多支渠,使大运河形成一个交通运输的网络系统。
元朝时候,对大运河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治和开发,重新开通大云河河道。
元朝的运河,以大都为中心,南行越过黄河、淮河、长江、太湖流域,直达杭州。
这条大运河自汴河以南用了隋朝以来的旧河道。
汴河以北则为新开的河道,主要有两段:一段是会通河,从山东东北、向西北至临清,接通原有的运河河道;再有一段是通惠河,从大都到通州;从通州顺白河就可到天津,然后到临清。
开凿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用工百余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
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通涿郡(今北京)南,构成上半段。
又过两年,疏通江南运河,直抵余杭(杭州)。
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
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两千七百余
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千古功过
隋朝大运河,605年隋开凿,610年完毕,是隋炀帝非凡的政绩,也是隋炀帝的暴政。
例如,大运河开通之后,曾“游幸”江都。
605、610、616年,隋炀帝三游江都(扬州)。
“每出游幸,羽仪填街溢路,亘二十余里”,沿途几百里的州县都要献食。
隋朝大运河,其开凿必然脱离不开间接地屠杀人民。
开凿大运河,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
阶级矛盾,开凿过程中滥施酷刑,进行镇压民众抵抗运动。
规定:凡反抗者“罪无轻重,不待奏闻,皆斩”。
隋是承前启后的一个朝代,文帝与炀帝共在位三十八年。
为复兴生产和加强漕运,开皇四年(584年)开“广通渠”引渭达潼关。
炀帝大业四年(608年)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自辉县至涿郡,长达两千余里。
举国兴建
隋朝大运河---605年至610年开通,共四段:
(1)永济渠608年,隋炀帝征发河北诸郡壮丁百余万,开永济渠。
(2)通济渠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
⑶邗沟隋炀帝于605年,征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通邗沟。
⑷江南河 610年,开江南河。
从京口到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
隋朝⼤运河与京杭⼤运河的区别有些⼈把京杭⼤运河误认为是隋炀帝所开凿的。
为此,下⾯就隋朝⼤运河与京杭⼤运河的基本情况及两者的区别分述如下:⼀、隋朝⼤运河(⼀)背景隋于公元581年统⼀中国后,结束了晋后⼆三百年政权割据、动荡混乱的社会局⾯,从此政局相对稳定下来。
隋⽂帝杨坚在位20多年,国家治理较好,经济有了较⼤发展,国⼒增强,积蓄了⼤量的粮⾷、布帛等财富。
从经济上看,隋朝的都城设在长安和洛阳,两都城⼈⼝和边防军所需的粮⾷相当多,北⽅所产⾕物满⾜不了供应,需要南粮北调,单靠⽜、马车和⼈⼒的陆运时间长、成本⾼。
因此⽔运成为当时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
从政治上看,⽔运更有利于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
再说,隋炀帝抱有乘⾈楫游江南的个⼈奢望。
于是,公元604年登上皇位后,隋炀帝杨⼴利⽤当时国家已具备的较强经济实⼒,决定实施开发贯通南北的⼤运河⼯程。
(⼆)⼯程通济渠:隋⼤业元年(公元605)三⽉,开凿洛阳⾄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的通济渠。
隋炀帝下令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挖通济渠。
西引洛⽔等⼊古黄河;再从板渚(今河南省荥阳县氾⽔镇东北)引黄河⽔⼊汴河,沿径河南开封、商丘折东南皖北⾄江苏淮阴⼊淮河。
这段⼯程称为通济渠,它沟通了洛⽔、古黄河和淮河。
邗沟:在开凿通济渠的同年,隋炀帝下令征发“淮南民⼯⼗余万”,对春秋时期吴国开凿的从淮安到扬州⼊长江170公⾥的邗沟进⾏疏浚治理。
邗沟从今江苏淮安⾄江都⼊长江。
永济渠:隋⼤业四年(公元608)正⽉,隋炀帝下令征集河北诸郡男⼥百余万开凿永济渠。
从洛阳的古黄河北岸,引沁⽔东流⼊清河(今卫河),到今天津附近,再经沽⽔(今⽩河)和桑⼲河(今永定河)到涿郡(今北京),“引沁⽔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长约1100公⾥。
江南河:隋⼤业六年(公元610),隋炀帝下令开凿江南河。
该河从京⼝(今江苏镇江)到余杭(今杭州),“⼋百余⾥,⼴⼗余丈”。
综上所述,隋炀帝开的⼤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分为南北两个系统。
大运河的中心和起止点分别是哪里中国的大运河一直是炎黄子孙所珍视的文化遗产。
大运河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大运河的中心和起止点,欢迎阅读!大运河的中心和起止点分别隋代大运河,北到涿郡,今北京一带,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中心为洛阳。
隋朝大运河(605年隋开凿,610年完毕) 南北分别为辉县和涿郡.作用:大运河通航以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它还宛如一条彩带,沿岸城镇犹如彩带上镶嵌的一颗颗明珠.此后,历代王朝对运河不断疏浚和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和条件大运河是由三个运河组成的,他们分别是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大运河,那么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和条件分别是什么呢?根据资料所记载,京杭大运河之所以被开凿是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吴王夫差为称霸中原,已经连续击败了好几个国家,只剩下当时的齐国还没有攻打,夫差怎么能允许他阻挡自己前进的脚步,所以他就利用当时有利的地理位置,从而开凿了京杭大运河以此来达到他运送军队北伐齐国的目的。
隋唐大运河被开凿的原因有三点:第一点:隋炀帝想利用大运河坐船到江南巡游;第二点:加强南北的交通运输,更好的巩固中央政权的统治地位;第三点:抑制江南经济的发展,提高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三点:促进各地区文化交流和融合。
隋唐大运河能得以开凿成功的条件是:1、南朝以来,江南的经济发展迅速,可是隋朝的政治中心却在北方,所以开通运河是大势所趋的。
2、前人留下的丰厚的财富。
3、隋朝统一,政治逐渐的稳定起来。
因此隋唐大运河在这些原因和条件下被开凿是必然的趋势。
浙东大运河被开凿的原因和条件较之前两个要简单的多,它之所以被开凿是因为它的地理条件比较优越,有很多的方便之处,而且开凿也比较容易。
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和条件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但是无论是是怎样的原因和条件,对于现今的世界来说,他们的开凿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大运河的中心和起止点分别是哪里中国的大运河一直是炎黄子孙所珍视的文化遗产。
大运河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接下来就和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大运河的中心和起止点,欢迎阅读!隋代大运河,北到涿郡,今北京一带,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中心为洛阳。
隋朝大运河(605年隋开凿,610年完毕) 南北分别为辉县和涿郡.作用:大运河通航以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它还宛如一条彩带,沿岸城镇犹如彩带上镶嵌的一颗颗明珠.此后,历代王朝对运河不断疏浚和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和条件大运河是由三个运河组成的,他们分别是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大运河,那么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和条件分别是什么呢?根据资料所记载,京杭大运河之所以被开凿是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吴王夫差为称霸中原,已经连续击败了好几个国家,只剩下当时的齐国还没有攻打,夫差怎么能允许他阻挡自己前进的脚步,所以他就利用当时有利的地理位置,从而开凿了京杭大运河以此来达到他运送军队北伐齐国的目的。
隋唐大运河被开凿的原因有三点:第一点:隋炀帝想利用大运河坐船到江南巡游;第二点:加强南北的交通运输,更好的巩固中央政权的统治地位;第三点:抑制江南经济的发展,提高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三点:促进各地区文化交流和融合。
隋唐大运河能得以开凿成功的条件是:1、南朝以来,江南的经济发展迅速,可是隋朝的政治中心却在北方,所以开通运河是大势所趋的。
2、前人留下的丰厚的财富。
3、隋朝统一,政治逐渐的稳定起来。
因此隋唐大运河在这些原因和条件下被开凿是必然的趋势。
浙东大运河被开凿的原因和条件较之前两个要简单的多,它之所以被开凿是因为它的地理条件比较优越,有很多的方便之处,而且开凿也比较容易。
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和条件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但是无论是是怎样的原因和条件,对于现今的世界来说,他们的开凿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隋朝大运河名词解释隋朝大运河是指中国在隋朝时期所建造的一条连接长江和黄河的大运河,全长约 1,794 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之一。
大运河始建于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 (公元 581 年至 604 年),历经多次修建和扩建,最终在元代时被完全修通。
大运河主要由三条河流组成,分别是江南河、黄河和海河。
江南河是大运河的主要河道,自南京向北流经扬州、淮安、徐州等地,最终汇入黄河。
黄河是大运河的次要河道,自洛阳向北流经开封、郑州等地,最终汇入长江。
海河是大运河的的辅助河道,自天津向南流经苏州、杭州等地,最终汇入长江。
隋朝大运河的建造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南北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
在中国历史上,大运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拓展:1. 隋文帝杨坚:隋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和建设,包括废除奴隶制度、统一南北政权、修建大运河等,为隋朝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大运河的修建:大运河的修建历经多次修建和扩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隋朝时期的修建。
隋朝大运河主要由江南河、黄河和海河组成,全长约 1,794 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之一。
3. 江南河:江南河是大运河的主要河道,自南京向北流经扬州、淮安、徐州等地,最终汇入黄河。
江南河的修建始于隋朝,历经多次修建和扩建,最终在元代时被完全修通。
4. 黄河:黄河是大运河的次要河道,自洛阳向北流经开封、郑州等地,最终汇入长江。
黄河是中国北部的重要河流,其流域面积广阔,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
5. 海河:海河是大运河的辅助河道,自天津向南流经苏州、杭州等地,最终汇入长江。
海河是中国北部的重要河流,其流域面积广阔,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
关于隋朝大运河的资料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
四年,又发河北诸郡百余万众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自是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
----《通典》卷十《漕运》(通济渠和邗沟开通后)水面网四十步,通龙舟……一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江南河开通后)八百余里,水面阔十余丈,又拟通龙舟,并置驿官草顿。
----《大业杂记》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漕运。
----《隋书》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卞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李敬方《汴河直进船》帝业兴亡几时重?风流犹自说遗踪。
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宗元鼎《炀帝冢》扬州大运河连接南北,是交通要津,四方财货骈集,南北商贾争赴。
尤其是以两淮之盐,江浙之丝更是有极大的利润。
……作为大运河的中枢,扬州有“腰缠十万贯,跨鹤下扬州”的富豪,更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文人近年来杭州市运河指挥部将运河杭州段沿线的历史文化资源初步整理为十类,包括历史文化名镇、古桥古井、古宅邸建筑、古塔、寺庙、书院及藏书楼、石刻碑碣、近现代史迹、古街巷以及各类遗迹等。
《北京娱乐信息报》2004年9月8日报道,京杭大运河沿线17座城市达成共识,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大运河文明,发展运河沿线城市特色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最新一版《行动指南》中,遗存运河和文化线路已经作为新的世界遗产种类赫然在列。
《行动指南》把大运河的特点归结为:“它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和互相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
历史故事,隋炀帝怎么建成的⼤运河 隋朝⼤运河是在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的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它是由隋炀帝政策动⽤了巨⼤的⼈⼒物⼒建造⽽成。
不过,具体的故事是怎样的呢?下⾯我们⼀起来看看吧! 隋炀帝修⼤运河 隋炀帝杨⼴是隋⽂帝第⼆个⼉⼦,以“暴君”之称在历史上留下了臭名。
隋⽂帝对⼦⼥要求很严,当他发现太⼦杨勇⽣活奢侈,喜欢讲排场,就教训道:“从古到今,⽣活奢侈的帝王,没有⼀个能够坐长龙椅的。
你是太⼦,怎么能不注意节俭呢!” 当时⾝为晋王的杨⼴,摸清了⽗亲的⼼思,表⾯上装得⾮常⽼实,孝顺隋⽂帝和独孤皇后,⽽且特别节俭、朴素,骗取了隋⽂帝和独孤皇后的信任。
隋⽂帝把杨勇的太⼦名分废了,改⽴杨⼴为太⼦。
后来他发现杨⼴是个品质恶劣的⼈,想把杨勇召回,但为时已晚。
杨⼴谋刺了六⼗三岁卧病在床的隋⽂帝,夺取了皇位。
隋炀帝当上皇帝才四个⽉,就下令迁都洛阳。
当时征发了⼏⼗万民⼯挖长堑,从⼭西龙门(在今陕西韩城与⼭西河津之间)挖起,最后到上洛(今陕西商县),与关中连接,全长数千⾥,作为新建京城的屏障。
营建洛阳东都的⼯程开始后,每个⽉要使⽤⼆百万民⼯。
造宫殿选⽤的⼀流的⽊材⽯料,都是从长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地区运来的,限于当时的运载条件,⼀根巨形柱⼦就得上千⼈来拉。
在洛阳西⾯,造了⼀座名叫“西苑”的⼤花园,⽅圆达⼆百⾥,专供隋炀帝玩赏。
西苑南半边开了五个湖,湖⾥有龙⾈凤船在荡漾,岸边都栽满了桃花、柳树,湖旁筑了⼏条长堤,堤上每隔百步就有⼀处亭榭;西苑北半边造了⼀个“海”,“海”⾥有蓬莱、⽅丈、瀛洲三座“神⼭”,⼭上建有精致的亭台楼阁,有⼀条渠把这个“海”与五湖相通。
隋炀帝还造了四⼗多所离宫别馆,在全国各地搜求嘉⽊异草、奇材怪⽯,以供⾃⼰寻欢作乐。
为了控制全国,并使江南的物资能较⽅便地运到北⽅来,同时⾃⼰⼜能轻松地到各地游玩,隋炀帝修通了五千余⾥的⼤运河。
修运河分⼏个步骤:先从洛阳西苑到淮河南岸的⼭阳(今江苏淮安),开通了⼀条叫“通济渠”的运河,即从洛阳引⾕⽔、洛⽔⼊黄河,再引黄河⽔⼊淮河;再从⼭阳到江都(今江苏扬州),疏通并凿深、加宽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的⼀条叫“邗(hán)沟”的运河,即将淮河和长江连接了起来。
隋唐大运河是现在的什么河
隋朝大运河是现在的隋唐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今北京,南至今杭州。
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今绍兴、宁波。
从先秦时期到南北朝,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凿了大量运河,其分布地区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
西到关中,南达广东,北到华北大平原,都有人工运河。
这些人工运河与天然河流连接起来可以由河道通达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例如从现在的北京不远的通县起,即可乘船顺潞水由泉州渠到沟河口入海,经过一段短短的海程,再进入泒河,经过平虏渠,入漳水,经过利漕渠和白沟而入黄河,进入汴渠上游,沿蒗荡渠而下,
由颍水入汝水,再由汝水的支流舞水入泚水,入淯水,入汉水,入杨口渠,入长江,入洞庭湖,入湘水,入漓水,入西江,沿西江可达番禺城,或由江陵溯长江达巴蜀,以通西南。
这四通八达的水道为后世开隋唐大运河奠定了基础。
大业元年至六年,隋炀帝动用百万百姓,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了隋唐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也就是今天的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从先秦到南北朝,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凿了大量运河,其分布地区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
西到关中,南达广东,北到华北大平原,都有人工运河。
隋唐大运河跨越地球十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以及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筑人工运河、灌溉农田和进行运输的历史。
据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进攻齐国,运兵运粮,征调大批民夫,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一条运河,叫做“邗沟”。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短暂的王朝,它在公元581年至618年间统一了中原地区,并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
而隋朝的统一史上有一项伟大的工程,那就是大运河的开通。
本文将从隋朝的统一以及大运河的重要性两个方面来探讨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关系。
一、隋朝的统一隋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也是隋朝建立的基石。
在隋文帝杨坚的带领下,隋朝成功地统一了北方各个割据政权,包括北周、北齐和北梁。
随后,隋文帝改元大业,国号隋,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府体制,以及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制度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成果。
隋朝的统一带来了长期的和平与稳定,为当时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统一后的隋朝政权具有高度集权,将大量权力集中于皇帝和中央政府,统一法律、货币以及官制,促进了各地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
同时,隋朝还积极开展对外扩张,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成果。
二、大运河的重要性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中国古代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之一。
大运河的开凿始于春秋时期,经过多次扩建与改造,最终在隋朝实现了贯通南北的壮举。
大运河的开通对于隋朝的统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大运河提供了一条便捷的交通通道,使得隋朝能够更加快速地派遣军队、粮草和各种资源到各个地区,有效巩固了统一的实施。
其次,大运河成为了隋朝繁荣经济的重要支撑。
运河沿线的交通繁荣,为商业和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与市场的发展。
隋朝统一后,统一的货币和法度使得商业和贸易更加便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此外,大运河还加强了各地之间的文化和人员交流。
运河上经略各地的官员、商人和民众,使得各地的文化风貌得以相互交流和融合,为隋朝统一后的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关系隋朝统一的同时,大运河的开通也成为了统一成果的重要象征。
隋文帝杨坚认识到大运河对于巩固统一的重要性,于是他积极推动了大运河的开凿和改修工作。
大运河的基本概况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今天店铺在这里为大家介绍大运河的基本概况,欢迎大家阅读!大运河的基本概况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后经元朝取直疏浚,全长1794公里,成为现今的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大运河不少河段,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
2014年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运河包括明清大运河(京杭大运河 )、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北起北京,南至宁波,途径天津、河北、山东省、江苏、浙江诸省市。
隋唐大运河则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州,南到杭州,途径现在的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河北诸省。
2006年京杭大运河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将浙东运河和隋唐大运河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合并,名称改为“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基本概况隋唐大运河是隋代统一南北以后,将以前已有的自然水道加上隋代开凿的运河组成了一条自江南一直到洛阳的路上水道,主要目的是运送首都所需的物资。
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大兴,向南到余杭。
隋唐大运河是世界史上最长的运河。
唐代诗人皮日休作诗道:“万艘龙舸绿丛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河怀古二首》)但是隋朝大运河在其后部分河段失去通航功能,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运河(仅古邗沟、江南运河等河段与隋朝大运河有重合)取代。
大运河为后世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大运河修筑成功和此后发挥作用的五百余年时间之内成为沟通隋唐大运河沿线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
隋唐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杭州),北至涿郡(北京),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朝开凿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迁都洛阳。
就是所谓的”隋唐大运河“。
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
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各渠简介:(1)广通渠,从长安至潼关东通黄河。
以渭水为主要水源。
(2)通济渠,从洛阳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
(3)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径直向南,到江都(今扬州市)西南接长江。
(4)永济渠,在黄河以北。
从洛阳对岸的沁河口向北,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
对隋朝大运河的历史评价
隋朝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大的工程建设,修建于隋文帝时期,全长约1794公里,串联了黄河、淮河、长江等主要河流,连接了
华北、江南和中原地区。
该项工程建设的历史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
方面进行评述。
首先,从经济上看,大运河的修建对于促进当时国家的经济发展、壮大国家财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它有效地联系了中国南北经济,成
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使得南方的粮米、棉绸等物资流通到了北方,北方的盐铁等物品也可以运往南方出售,这样一来,早期的商品
流通体系就得到了较为完善的构建。
其次,大运河的修建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王朝权力的稳定。
在
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中,交通运输是皇室军政机构维护中央集权的重
要手段。
大运河的修建不仅有助于加强中央和各地支持政府的联系,
也促进了各地之间人的交流,防止了地方势力的独揽。
从这个角度看,大运河的修建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最后,大运河修建对于中国水利工程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既承袭了先代灌溉工程建设的传统,又充分运用了各地防洪治
污的经验,积极开展了水文学的研究与应用。
在这其中,大运河的水闸、引水、排水、泥沙淤积等管理方法,都充满了创新性的灵感,给
中国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意义。
总之,隋朝大运河的修建是中国古代工程史上的一个丰碑,不仅
推动了当时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而且对中国水利工程的历
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