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背书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
背诵古文的有效方法我们常感慨古文言简意赅的表述方式,也羡慕文人墨客能够“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常常希望自己也能够对古文“信手拈来”,但往往在用的时候,缺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一点头绪都没有。
那么如果您也有这样的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背诵古文的方法吧:一、通读全篇,抓住精髓。
一篇古文,首先要熟读全篇或者将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摘录出来,眼、口、手、心综合运用于文章背诵。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道理大家都懂,一个时代的文章,里面的用词、架构都是有共同之处或者时代的特征。
因此,在背诵一篇古文之前,适当的了解一下古文的环境,就十分有必要,能够帮助大家及时的了解古文的时代特征。
在了解了时代特征之后,将古文全篇的意思加以领会,了解作者的心境和创作历程,也是能够帮助更好的抓住古文的精髓,顺利的通读古文,能够加深我们的大脑记忆,提高背诵古文的效率。
二、了解译文,熟悉古文语境,身临其境古文往往用词遣句与现代文不同,比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我们可以先将他逐字逐句的找到现代汉语,古译今,然后在熟悉了现代汉语的意思后,就能再返回古代汉语,深刻的了解原文的意境和思想。
比较古今用词遣句,能够更快速的加深记忆,帮助我们背诵古文。
三、按照写作顺序各个击破有时候,一篇古文比较长,句子晦涩,用词深奥,如果这时候当成一个整体笼统的去读和背,会让人有深深的挫败感,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够背诵出来。
这时候我们利用人脑的记忆特点,可以将文言文按照段落拆分,把整体化整为零的来进行分段熟读和背诵。
经过拆分,可以深刻的了解作者写作的顺序,按照写作逻辑,能够加深我们的印象,实现各个突破。
大家可以试试1+2+3的背诵方法,就是背出第一段后,背第二段,然后将第一段和第二段连在一起背诵。
最终将所有章节全部连起来背诵。
亲测十分有效。
四、做好提纲按序背诵最后就是将一篇古文按照时间或者空间的顺序展开,例如《核舟记》,我们将文章循着整、中、首、尾、背的线路,制作提纲,然后看着提纲提示,逐一解决背诵的问题。
古人背书方法背书是古代学子们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背诵经典文化和重要知识,可以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
古人在背书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古人背书的方法。
首先,古人背书注重“理解背诵”。
他们在背诵的同时,注重理解所背诵的内容,弄清楚每一个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从而使背诵更加有深度。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记忆的效果,还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其次,古人背书讲究“反复诵读”。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反复诵读,才能够牢固地记住所背诵的内容。
因此,他们会多次诵读同一段文字,直至熟记于心。
这种方法在今天依然适用,通过反复诵读,可以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古人还强调“注重节奏”。
他们在背书的过程中,会根据文字的节奏和韵律进行诵读,这样可以更好地记住文字,同时也能够增加诵读的愉悦感,减轻学习的压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此外,古人背书还注重“联想记忆”。
他们会将所背诵的内容与其他已经掌握的知识相联系,进行联想记忆。
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将新知识融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提高记忆的效果。
古人背书的方法虽然简单,但却十分实用。
通过理解背诵、反复诵读、注重节奏和联想记忆等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背诵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借鉴古人的背书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总的来说,古人背书的方法虽然简单,但却十分实用。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背诵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借鉴古人的背书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中运用这些古人的智慧,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快速记忆法】轻松完成“古文背诵”的四种方法方法一:边读边译,读懂文意。
很多同学在背诵文言文时不愿意翻译。
他们认为,翻译费时费力。
就选择机械记忆,通过反复诵读来记忆。
同学们正是记忆力强的时候,这种方法很有效果,但缺点是容易忘记,原因是囫囵吞枣。
边读边译,即读一句翻译一句,这样看起来笨一点,但是,由于懂得了意思,记忆水到渠成,往往不会轻易忘记。
如《陈情表》第一段,可以这样做:读一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然后译:以,因为;险衅,坎坷、罪过,即艰难祸患;夙,早时;遭,遭遇;闵,通“悯”;凶,不幸;“我因为艰难祸患,很早就遭遇不幸”。
这样边读边译,译,加深了文句的理解,理解又有助于记忆、背诵。
方法二:把“长”变成“短”,然后把整个分成几个部分。
把这篇文章分成几小段背诵。
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章节。
这样一来,每次背诵的内容就少了,难度就降低了,速度就加快了,最后几个部分就连在一起并被记住了。
同时,你可以写下每个句子的第一个单词或关键词来提醒自己。
例如,在《赤壁赋》的第一段中,“仁、气、苏、清、水、菊、颂”被写为“舞台提示”。
方法三:抄写课文,强化巩固。
中国传统的背诵秘诀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用抄写的办法来加强记忆是背诵的“灵丹妙药”。
准确,深刻,可以避免默写别字,又能帮助理解文意。
同时,可以把抄写的文章当成“随身记”,利用点滴时间帮助记忆。
方法四:把你所学的应用到我身上。
当使用书籍时,他们几乎不讨厌,而且他们永远不知道应该使用诗歌。
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应用、应用和评估他们在日常听、说、读、写中背诵的内容。
为你的知识宝库增添美妙的诗篇,用它们培养你长久的情操,成为你无价的财富。
记忆的目的就在这里,这也是背诵的真正目的。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记忆方法举偶1.视觉记忆法:通过图表、地图等方式将历史知识可视化,形成直观的记忆印象。
比如绘制中国古代各朝代的演变图,以及各个朝代的重要事件和人物,通过视觉上的印象,有助于记忆。
2.时间线记忆法:以时间为线索,将历史事件按照发生的顺序排列,形成时间线。
可以将时间线划分为若干个区间,每个区间代表一个朝代或时期,然后在时间线上标记出各个重要事件和人物。
这样一来,每个时间段都有一个整体的印象,有助于记忆。
3.故事串联法:将历史事件、人物和事物串联成一个故事,以便更好地记忆。
比如可以从夏朝的启示说起,然后讲述商朝的商汤和发展,再到周朝的建立和分封制度,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以此类推,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来。
4.关联记忆法: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已经熟悉的知识进行关联,形成记忆的框架。
比如可以将历史事件和人物与地理知识、文学作品、艺术等进行关联,通过这样的关联记忆,能够更好地记忆。
5.反复复习法:多次复习历史知识,通过反复思考和回顾,加深记忆。
可以将历史知识分成不同的板块进行复习,例如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等,每个板块进行反复复习,形成记忆的深度。
6.创造性复习法:将历史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整理和复习,例如可以通过编写卡片、制作PPT等方式,将关键知识点进行整理,梳理思路,并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记忆,能够更好地记忆。
7.讨论交流法:与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各自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方式,可以从其他人的角度获得新的见解和记忆方法,拓宽记忆层次。
8.做题巩固法:通过做相关的历史题目进行巩固和复习,了解自己的记忆情况,找出不足之处,及时进行弥补。
同时,做题还能够加深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的记忆方法,可以更加有效地记忆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提高复习效果。
当然,每个人的记忆方式和习惯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古今背書方法(1)專心讀書凡讀書須整頓几案,令潔淨端正,將書冊整齊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仔細分明讀之。
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謂熟讀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
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却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宋朱熹朱子童蒙須知)(2)讀書方法凡讀書:整容,定心,看字,斷句,慢讀;務要字字分曉。
毋得目視他處,手弄他物。
仍須細記遍數,如遍數已足,而未成誦,必欲成誦;遍數未足,雖已成誦,必滿遍數;猶必逐日帶溫,逐旬逐月通理,以求永久不忘。
(明屠羲時童子禮)註:讀書不在多,能一精熟功夫,積久自然有得。
今子弟多勉強記誦,為師者又假此為功,以取悅父兄;遂不計生熟,慢令加讀,旋即遺忘,所宜戒也。
(3)熟讀之法凡背讀熟書,逐字逐句,要讀之緩而又緩,思而又思,使理與心浹。
朱子所謂精思、所謂虛心涵泳;孔子所謂溫故知新,以異於記問之學者,在乎此也。
(程畏齋讀書分年日程)(4)百遍為基讀書以百遍為度,務要反覆熟嚼,方始出味。
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融會貫通,然後為得。
如未精熟,再加百遍可也;仍要時時溫習。
若工夫未到,先自背誦;含糊強記,總是認字不清,見理不透,徒敝精神,無益學問。
(明何倫何氏家規)(5)精熟為貴讀書自須成誦,熟讀而未能精思者有之矣,未有不能記憶而能有得者也。
自幼至長,應讀之書甚多。
今之課讀者,初讀生書時,學生強記以塞責,先生以能背而即止。
踰時漸忘,後來即加溫習,已須多讀遍數,重費工夫。
迨讀書漸多,工夫漸少,溫習難遍,多所遺忘。
繼以溫理苦難,師生皆以為畏,直至廢棄舊書,同於未讀,則前功盡棄,終身無精熟之書矣。
看讀百遍,背讀百遍之法,似乎迂苦難行,不知百遍之功,中材皆能熟記,背讀百遍,尤能牢記,不至趁口讀過,亦收放心之一法也。
古人背书方法古人背书方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学习技巧,通过掌握古人的背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学习和记忆知识。
在古代,由于没有现代化的教育工具,古人们依靠各种方法来学习和记忆知识,其中背书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巧。
下面将介绍一些古人背书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古人背书时注重用心。
古人认为,背书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理解和领会所背诵的内容。
他们在背书的过程中,会仔细琢磨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含义,努力理解其中的道理和内涵,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记住所学的知识。
其次,古人背书时善于利用联想。
古人认为,联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记忆方法。
他们会将所要记忆的内容与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相联系,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共通之处,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记住新知识。
比如,他们会将一些抽象的概念通过联想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这样可以更容易地记住。
古人还注重通过朗读来巩固记忆。
古人认为,通过朗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记住所学的知识。
在背书的过程中,他们会大声朗读所要记忆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加深记忆,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领会所学的知识。
此外,古人还善于利用写作来巩固记忆。
古人会将所学的知识通过写作的方式加以总结和整理,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记住所学的内容。
通过写作,他们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文字,这样可以更好地巩固记忆。
总的来说,古人背书方法包括用心、联想、朗读和写作等多种技巧,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学习和记忆知识。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已经有了各种先进的学习工具,但是古人的背书方法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希望大家可以借鉴古人的背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快速记忆法】轻松完成“古文背诵”的四种方法方法一:边读边译,读懂文意。
很多同学在背诵文言文时不愿意翻译。
他们认为,翻译费时费力。
就选择机械记忆,通过反复诵读来记忆。
同学们正是记忆力强的时候,这种方法很有效果,但缺点是容易忘记,原因是囫囵吞枣。
边读边译,即读一句翻译一句,这样看起来笨一点,但是,由于懂得了意思,记忆水到渠成,往往不会轻易忘记。
如《陈情表》第一段,可以这样做:读一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然后译:以,因为;险衅,坎坷、罪过,即艰难祸患;夙,早时;遭,遭遇;闵,通“悯”;凶,不幸;“我因为艰难祸患,很早就遭遇不幸”。
这样边读边译,译,加深了文句的理解,理解又有助于记忆、背诵。
方法二:化“长”为“短”,化整为零。
把文章分成几个短小的部分来背。
由句到段,由段到篇。
这样一来,每次背的内容少了,难度减小了,速度加快了,最后把几个部分连起来背熟。
同时,可以把每句的首字或关键字写下来,提示自己。
如《赤壁赋》第一段,把“壬、七、苏、清、水、举、诵”等字写下来,作“舞台提示”。
方法三:抄写课文,强化巩固。
中国传统的背诵秘诀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用抄写的办法来加强记忆是背诵的“灵丹妙药”。
准确,深刻,可以避免默写别字,又能帮助理解文意。
同时,可以把抄写的文章当成“随身记”,利用点滴时间帮助记忆。
方法四:学以致用,为我所用。
书到用时方恨少,绝知诗文要应用。
同学们可以在平时的听说读写中,有意识地对所背诵的东西进行应用、化用、评析。
把美妙的诗文加入到自己的知识宝库之中,用它们长久地陶冶情操,变成自己无价的财富。
记忆的目的正在于此,这也是背诵真正的归宿。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背诵加油站背诵方法(一)】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背诵时先要看着念,并且把一句话划到最小单位。
如:凡、读书、须、整顿、几案,划到最小单位,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好比我们进入到一大群人中,远远看过去,发现都不认识,这时候我们就会显得模糊,甚至有些焦躁,但是,当我们净下心来,一个一个慢慢看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哎,有哎,其中有一个人我认识,当我们看第一个人认识,旁边这个人好像也认识,可是我们刚刚就这样远远望过去的时候,觉得到底是认识还是不认识,会发现好像不太认识,当我们看清楚了,就不会痛苦,看清楚了,就会很愉快。
可以利用这种原则,在每次读之前,先把它看字看清楚,然后断句,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原则,可是未来大家会慢慢体会到一个好处,就发现很有趣,我们看着念,看着念,然后发现我们的脑袋不会痛。
反之,现在有很多人还没有看清楚就开始背,然后心情就开始很焦躁,也不知道在背什么,然后就留着一个声音,背诵的效果会大受影响。
所以建议大家,我们背书的第一步,可以练习:详缓看字,然后断句,仔细分明读之。
【背诵加油站背诵方法(二)】记遍数,百遍为度为什么要记遍数?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有个量,不到那个量,就不会熟。
那背书要背多少遍才会熟?如古今背书方法所言,“读书以百遍为度,务要反复熟嚼,方始出味。
”总的来讲,百遍为度。
就好像吃饭,你吃几碗到底清不清楚?如果每天我们吃饭是要定量的,就好像记遍数,说心情好一点的时候就多吃一点,好吃的时候就多吃一点,心情不好或菜色不好,就少吃一点,那这样胃就会出问题,或者常常就会半途而废。
背书也是这样。
我们跟要背诵的人说,等一下我们要正读40遍,这时候他心里就会有一个底,他的心就会静下来,“我要读40遍”,他在读的时候不会一直在想说,哎呀,到底还剩几遍啊!到底背完了没?到底还有几遍啊?所以发现他从头到尾都在挂念说,到底读完了没?他的心就不容易专注在所读的内容上面。
所以,当我们开始记遍数的时候,心就开始静下来了,读了第一遍的时候,我们知道剩九遍,念了第五遍的时候,我们知道剩五遍;当我们念到第九遍的时候,心情就会很愉快。
中学语文的文学常识的记忆方法介绍中学语文的文学常识的记忆方法一、穿针引线法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特别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
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这条线串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这些针,请看下图。
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明中叶唐宋派(归有光)——明末公安派(三袁)——清代桐城派(姚鼐、方苞、刘大櫆)什么时候想记忆文学常识了,就先拉一条长线,一根针-根针地穿过去,哪根针(朝代作家作品)穿不过去了,就停下来,细细地查原委什么缘由,该补的补上了,就可以接着穿,这样既快又能随时检查自己的记忆状况。
二、联想法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比如记忆屈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
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能较系统地记住很多学问。
常常这样记忆,也有利于联想实力的提高。
三、积少成多法文学常识内容多,涉及面广,短时间内是没有方法全部登记来的。
心理学认为,记忆由四个环节组成: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
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记忆的质量,我们记不住是因为保持不够,如何才能很好地保持呢?心理学上有一条闻名的遗忘曲线,它告知我们,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渐渐减慢,稳定在一个水平上,所以要保持识记的内容就应当在识记后刚好复习。
积少成多法事实上是一种小循环复习法。
因为要不断地复习,所以记忆新的内容的量不会多,我们可以将全部的须要记忆的文学常识化整为零,安排在各个时间段里,比如用一两个月记忆中国文学史(可以按朝代依次每天记一两个作家或几部作品),用一个月记忆外国文学史,再用一个月进行其次轮的复习,而在每一天的复习之中,先回忆前一天的内容,再记忆新的内容,这样大循环套小循环,始终到高考前,不怕记不住须要记忆的文学常识。
历史知识快速记忆方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许多历史时间、人物及其活动的内容与地点是非记不可的,因此历史课的学习中很有必要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店铺将为大家带来历史知识快速记忆方法,仅供参考学习!一、口诀记忆法记忆战国七雄就用“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两句口诀,即记住了七个诸侯国的名称,又记住了他们各自的方位。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处死的国王用口诀“1649,查理便走,1793路易升天”。
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处死国王查理一世,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处死了路易十六。
二、化简记忆法“上海七君子”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王造时可化简为:“沈章邹李沙史王”。
《天津条约》可记住“公开行贿”。
“公”指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开”指增开南京、汉口等十处为通商口岸,“行”指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贿”(和钱财有关)指英法两国得到巨额赔款。
三、形象记忆和谐音记忆配合法如清政府同帝国主义签定的《辛丑条约》丧权辱国,内容归纳为“前进宾馆。
”(一)要清政府赔款(“钱”与“前”谐音)(二)要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抗(“禁”与“进”谐音)(三)允许外国驻兵(“兵”与“宾”谐音)(四)修建史馆,划租界(馆)。
这样《辛丑条约》的内容就可以简单记为“前进宾馆”。
四、特征记忆法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期间有: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的护国运动、1917年的护法运动、1919年的五四运动,通过观察发现,这五个年代的数字呈等差数列,都差2年,抓住了时间特征,便于记忆。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事件:1789—1794—1799—1804,都差5年,就记住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时间、罗伯斯庇尔被推上断头台的时间、拿破仑的“雾月政变”、拿破仑加冕称帝的时间。
五、中外联系记忆法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世界近代史开始时间1640年,可联想中国近代史开始时间1840年,两者正好相差200年,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呢?自然是中国在后,因为中国近代落伍了。
十大历史记忆方法技巧,学霸都是在悄悄用哦一、归类记忆法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例如,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可把教材内容按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的发展、科技文化的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等进行归类。
再如,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又可按天文学、医药学、农学、科技著作、绘画作品等线索归类。
通过归类,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浓缩”记忆法“浓缩”记忆法,即把一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提炼成几个要点,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其重点。
而如果将要点扩展,又能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原貌。
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浓缩”成如下要点;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中所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加剧战争危机。
时间:1914~1918年。
经过:(1)三条战线。
即:东线、西线、南线。
(2)五大战役。
即:马恩河战役、马祖尔湖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性质和后果:是帝国主义间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战争。
它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例二,美国独立战争的发展线索,主要抓住六点:(1)爆发:来克星顿枪声。
(2)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成立大陆军。
(3)建国:《独立宣言》发表。
(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
(5)胜利:约克镇英军投降。
(6)和约:英美签订和约。
三、串线记忆法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
例如,中国古代史中赋税制度的演变可整理为:(1)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2)西汉的“编户制度”。
(3)北魏的租调和徭役制。
(4)隋唐的租庸调制。
(5)唐后期的两税法。
(6)明后期的一条鞭法。
(7)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再如初中《中国历史》教材中有关李大钊的主要革命活动的内容散见于第二册和第三册部分章节中。
背书时如何快速记住的方法
背书时如何快速记住的方法如下:
1、抄诵法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
背诵诗词或短文时,可以先看一句抄一句;再看几句抄几句;最后看一段抄一段,直到看一篇抄一篇,也就是先读再抄,抄完再读。
这样下来,不仅会背,也可以顺利完成古诗文的默写要求,一举两得。
2、情节法
记住要背内容中表示时间、方位、情节顺序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提示自己下一段内容。
比如背诵《观潮》三四段结合观潮时间变化、潮水位置变化、人群反应变化顺序的词:午后一点左右,远处.....人声.....;过了一会.....响声...人群....;再近些,白浪....;浪潮越来越近........,大家.......
按照这样列出关键词,对应填空就更容易背诵了。
3、人物法
记住文章中依次(或分类)出现的几个人物,这样忆人思情,忆人思言,就有助于理解与背诵。
4、情境法
创设具体情境,根据情境熟读,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尤其是优美的诗歌与散文,运用此法效果更佳。
如《望天门山》《江南春》《敕勒歌》《钱塘湖春行》等,我们可以绘画出多幅图画,根据图回忆,图文结合,快速有趣地借图成诵。
5、对比法
把课文中具有对比的部分找出来,记住这个对比的性质、特点、作用,就容易背诵了。
如背诵《大自然的声音》第二段,抓住风的特点(大自然的音乐家),当他翻动树叶时,树叶像歌手........;当微风拂过时,像呢喃细语.......;当狂风刮起时,像雄伟的乐曲.......
这样,从比较中抓住了特点,背得快,记得牢,有效果。
十六个背诵的方法十六个背诵方法1、抄诵法俗话说:“删一遍比不上念十遍。
”念诗词或短文时先看看一句删一句;再看看几句删几句;最后看看一段删一段,直至看看一篇删一篇,也就是上节再删,删回去再念。
2、时空法忘记必须腰内容中则表示时间方位顺序的词语。
3、人物法忘记文章中依次(或分类)发生的几个人物,这样诗云人思情,诗云人思言,就有利于认知与诵读。
4、情境法创设具体内容情境,根据情境四书五经难认知和记忆。
尤其就是迷人的诗歌与散文,运用此法效果较佳。
如《望天门山》《江南春》《敕勒歌》《钱塘湖春行》等,我们可以绘画出多幅图画,根据图回忆,图文结合,快速有趣地借图成诵。
5、情节法掌握故事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等具体情节,据情而背就容易的多了。
6、延展法背短文或诗歌,可从开头逐句延伸背诵,即背会第一句,背第二句时把的一句带上,背会第一二句,背第三句时再把第一二句带上,如此延伸,直到全篇。
7、对照法把课文中具有对比的部分找出来,记住这个对比的性质、特点、作用,就容易背诵了。
例如诵读《白杨礼赞》第七段,把握住先抑后扬,先驳斥,再确实,最后就是四个修辞手法反问句的句式特点。
抑:没……没……也许……(否定句),如果……那么……(假设);扬:但是……更……它就是……(先转折点,又环环相扣,然后确实)。
当你……难道……难道……难道……难道……(第一句是肯定反问,后三句是否定反问,四个反问构成一组排比句群)。
背《愚公移山》第三段则要比较对话双方的语气:智叟的话句句是嘲讽,愚公则先斥后驳。
这样,从比较中折抓住了特点,背得快,记得牢,有效果。
8、问题法提出几个具有连贯性、系统性的问题,根据问题答案的顺序,记取背诵内容。
9、小册子法列出一个简单的提纲,然后根据提纲练习背诵。
10、列表法记忆时先将需要背诵的内容进行列表归纳,使繁杂的内容简单化、特征化、条理化,一目了然,便于举一反三,加深印象。
11、间隔法记忆课文的词语不能怕重复,第二、三天还要再读第一天读的词,温故知新,常读常新。
古人背书方法
古人背书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人用默读的方法,有的人用朗
读的方法,还有的人用写的方法。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古人背书
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古人背书时常采用默读的方法。
默读是指不出声地读书,将书中的内容在脑海中反复阅读,以达到记忆的目的。
这种方法适
合于一些善于思考、善于回忆的人,可以帮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
和记忆书中的内容。
其次,古人背书时也常采用朗读的方法。
朗读是指出声地读书,将书中的内容通过口语的方式反复朗读,以达到记忆的目的。
这种
方法适合于一些善于借助声音来记忆的人,可以帮助他们更加清晰
地记忆书中的内容。
另外,古人背书时还常采用写的方法。
写是指将书中的内容抄
写下来,通过手写的方式反复书写,以达到记忆的目的。
这种方法
适合于一些善于借助手写来记忆的人,可以帮助他们更加牢固地记
忆书中的内容。
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古人背书时还常采用联想的方法。
联想是指通过将书中的内容与其他已经记忆的内容进行联系,以达到记忆的目的。
这种方法适合于一些善于借助联想来记忆的人,可以帮助他们更加轻松地记忆书中的内容。
总的来说,古人背书的方法各有千秋,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背书。
希望以上介绍的方法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帮助大家更加高效地进行背书。
古人背书抄书的积累方法沈从文记录的湘西民歌: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歌共有三只牛毛多;唱了三天又三夜,才唱了三只牛耳朵。
这首沈先生记录下来的湘西民歌着实让人可乐、吃惊、叹服。
“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歌共有三只牛毛多”。
用“牛毛”之多比“歌”之多,够风趣可乐的,而到“唱了三天又三夜,才唱了三只牛耳朵”,就不仅是让人惊讶,更让人叹服了。
叹服比喻之巧,更叹服民歌之多,简直无以计数。
我们的创作也能有如此丰厚的储备吗?有如此丰厚的储备还怕文章干瘪无味、空洞无物吗?如此丰厚的储备哪里来?――积累。
请允许我从古人的抄书、背书谈起。
一、得书不易,抄书盛行——古人抄书l 我国在未发明印刷术之前,书籍的流通全靠手抄。
简册时代,著书、抄书都用加工过的竹简。
这一直到晋代仍很盛行。
如东晋的著名化学家、医学家和炼丹家葛洪,所抄的书共达四百一十多卷。
l 隋唐之际,印刷术发明出来了,使用却还不普遍,抄书活动仍很活跃。
唐代文宗因感于“篇卷散乱,难于检阅”,于是皇家抄书(抄书人称“御书手”)抄完藏于乾元殿,令“百官入乾元殿东廊观之,无不骇其广”。
此外还有官府抄书、民间抄书。
l 唐以后,印刷事业逐步发展,有了印本。
可是,得书还是不易,因此抄书之风仍未衰微。
《李氏山房藏书记》引宋代苏东坡的话说:“余犹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
幸得见之,皆手自书写,日夜诵读,唯恐不及。
”《新唐书柳仲郢传》称:“仲郢尝手抄六经,司马迁、班固、范晔史皆一抄,魏晋及南北朝史,再。
” 古人求书不得,乃盛行抄书。
抄书的辛苦可想而知,一部薄薄的书抄几天、几月是常有的事,大部头的书,更是耗费半生、一生心血也难以完成。
古人的抄书是迫不得已,但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读书方法。
通过抄书、校书,通读原作,把握原作的精髓,进而消化、吸收,融化成自己的血肉。
二、博闻强志,口诵心维——古人背书l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尚书》就失传了,至汉朝,汉文帝求《尚书》不得,一老者伏胜,曾当过秦的博士,口授二十八篇,由晁错用隶书记录,称“今文尚书”。
古人谈读书背诵技巧咱老祖宗留下来好多读书背诵的妙招儿呢!你想想,那古代的文人们,没咱现在这些高科技玩意儿,不照样把那些经典著作背得滚瓜烂熟呀!古人读书那可是有一套的。
就说这反复诵读吧,就跟咱现在吃饭一样平常。
他们会一遍又一遍地读,不厌其烦。
这不就跟咱学唱歌似的,多唱几遍不就记住啦!而且啊,古人还特别注重理解。
可不是死记硬背哦,他们得先把文章的意思搞明白了,再去背,那效果可就不一样啦!这就好比你认识了一个人,知道了他的脾气性格,那肯定比光知道个名字记得牢吧!还有啊,古人会把一篇文章分成好多小段来背。
这多聪明啊!一下子背全篇可能有点难,可分成一小段一小段的,那不就轻松多啦?就像咱吃一个大蛋糕,一口吃不完,分成小块慢慢吃呗!他们会先把第一段背熟了,再去背第二段,然后再把两段连起来背,这样一段一段地加上去,整篇文章不就背下来啦!再有呢,古人读书的时候喜欢大声读出来。
你可别小瞧这一招,这一读啊,耳朵也听进去了,嘴巴也说出来了,脑子也记住啦!这就跟三重保险似的。
你想想,要是你光在心里默念,那多容易走神啊!大声读出来,精神都集中起来了,那背诵的效率能不高嘛!而且古人还会给自己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你说要是周围乱糟糟的,你能静下心来背书吗?肯定不行啊!他们会找个安静的地方,没人打扰,一心一意地读书背诵。
这就跟咱写作业得找个安静的地方一个道理呀!咱现代人也可以学学古人这些方法呀!别老是依赖那些电子产品。
咱也像古人一样,踏踏实实地读书,认认真真地背诵。
你说要是咱也能把那些经典著作都背得滚瓜烂熟,那多牛啊!咱也能出口成章,那多有文化底蕴呀!到时候别人不得对咱刮目相看呀!咱读书背诵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得持之以恒。
古人都能做到,咱为啥不行呢?咱得有那个毅力,有那个决心。
就像爬山一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总会爬到山顶的。
读书背诵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咱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取得好成果。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咱可不能辜负了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好方法呀!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记忆中国古籍和名著的方法记忆中国古籍和名著的方法 1.“四书”、“五经”“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是五部儒家经典,即《诗经》、《书经》、《礼》、《易经》、《春秋》。
2.《诗经》《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 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如《伐檀》、《硕鼠》。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 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3.《左传》《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 多年的史事。
《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4.《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21 卷。
传为左丘明所著。
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 余年的史事。
《国语》和《左传》明显的区别是《国语》分别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5.《楚辞》《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由于诗歌的形式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
古今背书方法
2014-08-05 王财贵读经教学法
(一)专心读书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朱子童蒙须知)
(二)读书方法
凡读书:整容,定心,看字,断句,慢读;务要字字分晓。
毋得目视他处,手弄他物。
仍须细记遍数,如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犹必逐日带温,逐旬逐月通理,以求永久不忘。
(明屠羲时童子礼)
注:读书不在多,能一精熟功夫,积久自然有得。
今子弟多勉强记诵,为师者又假此为功,以取悦父兄;遂不计生熟,慢令加读,旋即遗忘,所宜戒也。
(三)熟读之法
凡背读熟书,逐字逐句,要读之缓而又缓,思而又思,使理与心浃。
朱子所谓精思、所谓虚心涵泳;孔子所谓温故知新,以异于记问之学者,在乎此也。
(程畏斋读书分年日程)
(四)百遍为度
读书以百遍为度,务要反覆熟嚼,方始出味。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融会贯通,然后为得。
如未精熟,再加百遍可也;仍要时时温习。
若工夫未到,先自背诵;含糊强记,总是认字不清,见理不透,徒敝精神,无益学问。
(明何伦何氏家规)
(五)精熟为贵
读书自须成诵,熟读而未能精思者有之矣,未有不能记忆而能有得者也。
自幼至长,应读之书甚多。
今之课读者,初读生书时,学生强记以塞责,先生以能背而即止。
逾时渐忘,后来即加温习,已须多读遍数,重费工夫。
迨读书渐多,工夫渐少,温习难遍,多所遗忘。
继以温理苦难,师生皆以为畏,直至废弃旧书,同于未读,则前功尽弃,终身无精熟之书矣。
看读百遍,背读百遍之法,似乎迂苦难行,不知百遍之功,中材皆能熟记,背读百遍,尤能牢记,不至趁口读过,亦收放心之一法也。
又复连前带背,每日温背,不费工夫,温书虽多,无虞难遍,是虽勤苦于前,而终得收效于后也。
前辈常云:“读生书,莫待温时熟。
”言初读时,必使透熟,终身不忘也。
又云:“读温书好像生时读。
”言已精熟,惟恐趁口读过,必须字字分明,句句体认,如读生书也。
二语与程氏所言相表里。
总之读一句,熟一句,得寸则寸,则工夫不致浪费虚掷,终身受用不尽矣。
(程畏斋读书分年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