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史:第五讲 十字军东征
- 格式:ppt
- 大小:2.55 MB
- 文档页数:43
中世纪欧洲十字军东征与黑死病的肆虐中世纪欧洲,十字军东征和黑死病的肆虐是两个同时发生的重要事件,对当时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将会探讨十字军东征和黑死病的基本情况、原因和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一、十字军东征1. 背景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对东方地区的教派和领土产生了兴趣。
同时,萨拉森人伊斯兰教的快速扩张也引起了欧洲君主们的恐慌。
2. 目的十字军东征的目的是收复巴勒斯坦,并试图在东方建立基督教强国。
同时,东征也是一种宗教虔诚的行为,向人们传达基督宗教的力量和信仰。
3. 组织十字军东征由教皇和各地王侯、贵族组成的联盟组织,将军队和士兵调集到一起。
组织机构相对松散,指挥混乱,但整体实力庞大。
4. 战果十字军东征进行了数次,最重要的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东征。
第一次东征成功夺取了耶路撒冷,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但第二次东征以失败告终。
二、黑死病的肆虐1. 起源黑死病,又称鼠疫或欧洲大瘟疫,起源于亚洲。
在1347年左右,借由鼠类或跳蚤传播,迅速传入了欧洲。
2. 症状和传播黑死病的主要症状包括高热、淋巴肿大、皮肤出现淤血性斑点等。
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跳蚤和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
3. 影响黑死病在欧洲蔓延迅速,导致了巨大的人口减少。
估计约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欧洲人口死亡。
瘟疫的肆虐还引发了对犹太人的迫害,并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启示黑死病的肆虐使欧洲人对生命的看法产生了转变。
人们开始思考生命的脆弱和匮乏,也重新审视了宗教的力量。
这对欧洲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中世纪欧洲的十字军东征和黑死病的肆虐是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十字军东征在宗教、政治和经济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以某种方式团结了欧洲各国和人民。
而黑死病的肆虐则带来了人口急剧减少和社会结构的重塑,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两个事件无疑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进程,对今天的世界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十字军东征简介十字军东征简介【战争时间】公元1096~1291年【战争地点】地中海东岸各国【交战双方】西欧的封建势力vS地中海东岸的国家【战争背景】11世纪,基督教已渐渐在西欧世界扎下了稳固的根基,从各地前往圣地耶路撒冷的朝圣者立时激增,这给当地带来了商业的繁荣,对那些渴望去东方寻找新财富的西欧大小封建主是很有诱惑力的。
这一时期,中亚细亚地方的游牧民族土耳其开始侵入小亚细亚,不久便信奉了伊斯兰教。
于是,东罗马帝国成了他们征服的目标。
东罗马皇帝狄奥杰尼斯四世,终于被迫同土耳其帝国的苏丹王交战。
十字军的装束11世纪下半期,两国军队在东罗马帝国的东侧边境上发生战争。
东罗马军队溃败,在亚洲的领土也大部丧失,连皇帝也被俘虏。
东罗马帝国国内展开了争夺帝位的内战,内部局势混乱,土耳其军队乘此机会涌入罗马帝国大肆掠夺。
由于皇帝日日更替,首都的守军渐渐丧失信心,不久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也落入土耳其人的手中。
公元1085年,东罗马帝国最重要的城市——安提阿,也被它的执政官出卖给土耳其,只有耶路撒冷仍旧在开罗酋长的统治下。
不过,朝圣者已经没有办法到达圣地了,交通由于战火而中断。
于是在东罗马帝国的皇帝被迫首次向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德国皇帝求援,愿意把东正教重新归在教皇的统治下。
1095年春,罗马教皇在普莱山斯召开宗教会议。
当会议正在进行时,东罗马帝国派遣的使者到了。
使者带来的传话说,击退土耳其人的时刻已经来临,东罗马皇帝亚历克塞二世准备亲自指挥军队,但苦于兵力缺乏。
他要求教皇乌尔班二世在会上向大家宣布,从那时起,凡加入东罗马军队的诺曼底人都是为神而战的兵士。
罗马教皇自然很乐于接受他的请求。
1095年11月之后,罗马教皇又在克勒芒召集公开会议,仍以向土耳其发动神圣战争、解救圣地为理由,号召教士、封建主、骑士和农民到东方去同异教徒作战。
第二天,教会决定在志愿兵的衣服上缝上了红十字,作为参加远征的标志。
他们欺骗和蛊惑农民说,农奴参加远征还可以得到”自由”,参战期间个人财产由教皇保护等。
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1096年到1291年发生的以宗教的名义而引发的9次东征,是西欧基督教(天主教)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
表面起因:罗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手中,西欧基督教煽动民众收复圣地。
本质原因:1,宗教祸根:地中海的沿岸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早在公元7世纪,赛尔住突厥人(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占领了耶路撒冷,干扰了基督教商人,从而埋下了教派之间的冲突。
2,经济原因:耶路撒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特殊的经济地位,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海陆商业是主要的商业来往途径,耶路撒冷位于东西方商贸往来的必须通道。
西欧商人为了独享其重要的发财圣地;当时的西欧各国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自给自足的手工业已经不能满足封建主贪婪的欲望,他们垂涎东方的财宝,把东方做为财富的源泉;当时西欧实行长子继承制,因而出现了很多“光蛋骑士”,他们往往是服兵役和劫掠商旅维持生计,能够打着圣战的旗号到东方掠夺金银财宝,正中他们的下怀。
十字军东征一共9次,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第一次十字军远征(1096—1099年),参加的约有10万人。
骑士十字军兵分4路,1097年会合于君士坦丁堡,旋即渡海进入小亚细亚,攻城夺地,占领了塞尔柱突厥人都城尼凯亚等城,大肆掳掠,于1099年7月15日占领耶路撒冷,接着按欧洲国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占地区建立若干封建国家。
十字军横征暴敛,促使人民不断起义,政权动荡不定。
第二次十字军远征(1147—1149年),是在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率领下进行的。
塞尔柱突厥人于1144年占领爱德沙,是这次远征的起因。
出动较早的德意志十字军在小亚细亚被土耳其人击溃。
法国十字军攻占大马士革的企图也落了空,故这次远征未达到任何目的。
第三次十字军远征(1189—1192年),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法国国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国国王理查一世率领下进行的。
十字军东征(中世纪基督徒对穆斯林发动的侵略战争)知识链接:请参考选修一重大改革回眸《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十字军东征(拉丁语:Cruciata;伊斯兰世界称为法兰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宗的准许下,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穆斯林发动的披着“宗教”外衣的侵略战争。
从1096年至1291年间,历时将近两百年,动员总人数达200多万人,共进行了8次东征,最终遭到失败。
十字军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势力对穆斯林发动的侵略战争,同样也是西欧封建主渴望掠夺东方土地和财富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十字军以“捍卫宗教、解放圣地,抗击穆斯林侵略”为借口,同时也以政治、社会与经济等目的,但是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各怀鬼胎,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劫掠了东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
所以,美国学者朱迪斯·M·本内特在他的著作《欧洲中世纪史》里写道,“十字军远征聚合了当时的三大时代热潮:宗教、战争和贪欲”。
到1291年,基督教世界在叙利亚海岸最后一个桥头堡——阿卡被攻陷,十字军国家的命运告终。
十字军东征对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其中有些痕迹至今尚存。
十字军东征(拉丁文:Cruciata,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进行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以清除异端的名义发动的所谓“正义”战争。
当时原属于罗马天主教圣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手中,罗马天主教为了“收复失地”,便进行多次东征行动。
但实际上东征是针对天主教以外的其他基督教派,并非针对伊斯兰,如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就是针对信奉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
每次十字军开始时,都有讲道、宣誓及授予每个将士十字架的仪式,任命成员为教会的将士。
虽然十字军的主要攻击对象是穆斯林,但此狂热同时发泄在招募十字军地区的犹太人身上,亦使犹太人受迫害和遭杀害。
十字军令东西方教会在历史上留下有名的暴行。
【资料汇集】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1096年—1291年,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天主教以维护基督教为名,借口反对异教徒,打着圣战的旗号,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组成东征军,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先后发动了八次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性战争。
东征出发前,教会举行仪式,授予每一个参战者胸前和盾牌均饰以红十字为标志,故称“十字军”。
由于基督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十字军东征大多数是针对伊斯兰教国家的,主要的目的是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耶路撒冷。
虽然十字军主要攻击对象是穆斯林,但此狂热同时发泄在招募十字军地区的犹太人身上,亦使犹太人受迫害和遭杀害。
因此,十字军东征一般被认为是天主教的暴行。
十字军东征,不但罗马教廷建立世界教会的企图不仅完全落空,而且由于其侵略暴行和本来的罪恶面目,使教会的威信大为下降,充分暴露了其宗教的欺骗性和虚假性。
尽管如此,十字军东征使西欧直接接触到了当时更为先进的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
这种接触,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
十字军东征,在客观上打开了东方贸易的大门,使欧洲的商业、银行和货币经济发生了革命,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造成了有利于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
十字军东征,还使东西方文化与交流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西方的文艺复兴,阿拉伯数字、代数、航海罗盘、火药和棉纸,都是在十字军东侵时期内传到西欧的。
十字军东征,促进了西方军事学术和军事技术的发展。
如西方人开始学会制造燃烧剂、火药和火器;懂得使用指南针;海军也有新的发展,摇桨战船开始为帆船所取代;轻骑兵的地位与作用得到重视等。
十字军东征,使得欧洲大陆走上了一条世界主义的道路,使欧洲人认识到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
东方的古老文明点燃了欧洲创造的火花,推动着欧洲从一个黑暗的孤立时代走向开放的现代世界。
第一次十字军远征(1096—1099年):由于突厥人进逼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阿厉克塞一世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多次向西欧君主和教廷求救。
在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鼓动下,由法、德、英封建主率领的,破落骑士、城市贫民参加的10多万人十字军,开赴东方。
十字军东征的原因和后果十字军东征是一个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它始于1096年,以基督教徒对圣地的控制权为目的,持续数十年。
本文将探讨十字军东征的原因和后果。
一、原因1.宗教原因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是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基督教徒认为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是他们的圣地,这是由于这些地区是基督教的起源。
此外,穆斯林也认为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的圣地。
因此,两个宗教之间的争夺不可避免。
2.地缘政治原因当十字军东征开始时,欧洲人处于封建社会阶段。
欧洲各国的统治者之间有着互相攻打和掠夺的传统。
尤其是法国和英国之间的关系一直背离着和平。
在这个时期,十字军东征为欧洲贵族提供了一条寻找荣誉和财富的道路。
同样地,基督教的教皇也热衷于把欧洲贵族的武力导向靠近中东的地区。
3.其他因素贵族们相信十字军东征是一次赚钱的机会。
奉献兵服务的贵族可以获得对抗穆斯林的财富奖励。
财富和名望已经成为许多贵族的宗教和政治目标,十字军东征为寻求财富和名望的人提供了机会。
二、后果1.许多人失去了生命十字军东征期间,许多人失去了生命,包括基督教徒和穆斯林。
特别是在1099年被占领的耶路撒冷,数千名穆斯林被杀害。
这导致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关系恶化,使两个宗教之间的紧张局势更加明显。
2.欧洲没有获取到绝对的控制权十字军东征让欧洲统治者和贵族们确定了一个更广泛的目标,即在东部建立永久性的基督教国家。
但是,这个目标最终没有实现。
虽然十字军在攻击穆斯林方面占了一些优势,但他们无法控制大片土地。
穆斯林仍然拥有许多城市和城镇,包括耶路撒冷在内。
3.文化交流十字军东征期间,欧洲和阿拉伯文化之间发生了交流。
基督教徒接触到伊斯兰教的宗教和政治思想。
阿拉伯人也同样了解到了欧洲的文化和生活。
这种文化交流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文化和技术的发展。
总结:尽管十字军东征的原因和后果有很多,但其对整个历史的影响无可置疑。
它改变了欧洲和中东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为之后的历史事件铺平了道路。
十字军东侵Crusades expeditions 1096~1291年西欧天主教会、世俗封建主和意大利富商对地中海东岸国家进行的侵略战争。
侵略军身缀十字标记,故称十字军。
历史背景11世纪的西欧,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城市普遍兴起,东方商品已输入市场,人口迅速增长,已经分割了的封建领地收入不能满足封建主日益增长的需求和享受欲望。
在长子继承制下,失去领地继承权的封建主,除领受神职、享受教产收入外,大多缺少土地,成为冒险放纵、专肆劫掠战争的骑士阶层。
大、小封建主以比较富庶的东方作为掠夺土地和财富的对象,是十字军东侵的主要原因。
同时,农奴份地减削,负担加重,生活困苦。
在970~1040年间,西欧有48年饥荒;1085~1095年间,灾情更为严重,社会动荡不安。
转移心怀怨愤的农民的视线,引诱他们向东方寻求出路,是教俗封建主发动十字军东侵的又一因素。
在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城市的商业活动中,经营东方商品的中介贸易渐占重要地位。
这些城市的商人企图排挤贸易上的劲敌阿拉伯和拜占廷商人,通过十字军东侵在地中海东部建立商业据点,进而攫取商业控制权。
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通过克吕尼修道院改革(见克吕尼运动)和教皇选举制度的改革,权势日增;罗马教廷正在发展成为一种超国家的政治权力。
朝拜耶路撒冷及基督圣墓并和异教徒作斗争,是煽动西欧信徒宗教狂热、提高教会威信的重要手段。
而且,通过十字军东侵,可使天主教会势力扩张到东方伊斯兰教国家和东正教的拜占廷帝国,加强教皇的权力和地位。
西亚和拜占廷的局势使十字军东侵有机可乘。
11世纪中叶,塞尔柱突厥人从中亚向西南扩张,侵入两河流域,1055年占领巴格达。
1071年,突厥人大败拜占廷军队于曼齐克特,夺取了拜占廷在小亚细亚的绝大部分领土。
埃及法蒂玛王朝所属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亦被先后侵占。
但庞大的塞尔柱帝国不能保持统一政权,1092年苏丹马利克沙死后,军事贵族拥兵自立,帝国分崩离析。
在频繁的战争中,西亚的基督教会和修道院颇多破坏。
十字军东侵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十字军东侵是指在 1096 年至 1291 年间,西欧天主教会、世俗封建主和意大利富商对地中海东岸国家进行的多次侵略战争。
这些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夺回圣地,保护基督教信仰。
侵略军身上缀有十字标记,因此被称为“十字军”。
十字军东侵的历史背景非常复杂,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宗教冲突。
在 11 世纪,伊斯兰教开始向欧洲扩张,并对基督教地区造成了威胁。
为了抵抗伊斯兰教的侵略,基督教国家开始组织十字军东侵。
十字军东侵的影响非常深远。
首先,它帮助基督教国家夺回了圣地,保护了基督教信仰。
其次,它促进了欧洲和东方的商业和文化交流,推动了欧洲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同时,它也加强了欧洲基督教国家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对于欧洲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十字军东侵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战争中大量的破坏和屠杀引起了人民的反感,同时也削弱了基督教国家的合法性和信誉。
此外,十字军东侵也导致了欧洲的人口减少和经济衰退,对于欧洲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十字军东侵是中世纪欧洲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的起源和影响都非常复杂。
通过对它的历史背景和影响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世纪欧洲的历史和文化。
中世纪十字军东征与伊斯兰世界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是欧洲与伊斯兰世界之间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冲突之一。
这场东征始于1095年,持续了近200年,涉及了来自欧洲的十字军与伊斯兰教国家的对抗。
这场冲突对于欧洲和伊斯兰世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背景与起因中世纪时期,欧洲处于封建社会的时代,而伊斯兰教世界在科学、文化、艺术以及贸易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欧洲的封建贵族渴望通过东征来获取财富与权力,同时也有着对于耶路撒冷的宗教虔诚。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宗乌尔巴诺二世在1095年发动了十字军东征的呼吁,号召封建贵族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
二、东征的过程1. 第一次东征(1095年 - 1099年)第一次东征以亚历山大一世为首的欧洲基督徒与伊斯兰教国家之间的冲突达到高潮。
1099年,十字军攻占了耶路撒冷,建立了拉丁基督国。
2. 第二次东征(1147年 - 1149年)第二次东征是由法国国王路易七世领导的,他试图通过东征来加强自己的国内统治。
然而,这次东征最终以失败告终。
3. 第三次东征(1189年 - 1192年)第三次东征是由英国国王理查一世领导的。
虽然理查一世在东征中展现出了英勇的一面,但他未能夺回耶路撒冷。
4. 第四次东征(1202年 - 1204年)第四次东征最初是为了解除安条规对威尼斯帝国的压迫,但最终十字军攻击了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导致东正教与天主教分裂。
三、影响与启示1. 宗教与文化交流东征导致欧洲与伊斯兰教世界之间的宗教与文化交流增加。
欧洲人通过东征与伊斯兰文明接触,从中汲取了科学、数学、医药等方面的知识,这对欧洲的文艺复兴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2. 封建体制的动摇东征使得大量欧洲贵族、骑士离开了封建领地,导致封建体制的动摇。
城市的兴起与市民阶级的壮大,使得封建贵族对于农民的控制力量减弱,对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3. 文化与宗教矛盾的加剧虽然东征期间欧洲与伊斯兰世界之间有一定的交流与探索,但宗教与文化的矛盾也增加了。
中世纪欧洲的十字军东征与东西文化交流在中世纪欧洲的历史中,十字军东征是一段备受争议的时期。
这场东征是西方基督教世界对抗伊斯兰世界的一次重大军事行动,旨在夺取耶路撒冷及其周边地区。
然而,除了战争和征服外,十字军东征也导致了东西文化的广泛交流与影响。
首先,十字军东征对欧洲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段时间里,欧洲人与东方文化发生了直接的接触。
他们在与阿拉伯和拜占庭帝国的冲突中,不仅了解到了亚洲地区的高度发达文明,还接触到了许多以前从未见过的艺术、建筑和科学成就。
这些新奇而精致的东方艺术品和文化物品进入了欧洲,为当地的文艺复兴和文化繁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其次,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十字军东征也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东征期间,许多十字军士兵和商人来到耶路撒冷并与当地人民进行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仅局限于商品和商业活动,还涉及到诸如科学、医学和哲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重要的文化和商业中心得以建立,例如法国的马赛、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城市。
这些城市成为了丝绸之路上交流的重要节点,带动了整个欧洲的经济繁荣。
此外,在东西文化交流的推动下,中世纪欧洲的知识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东征期间,许多欧洲人来到拜占庭帝国并与当地的学者和哲学家进行学术交流。
他们从中学到了许多希腊和罗马古代文化的遗产,并将这些知识带回了欧洲。
这促使了欧洲学者对古代经典文化的重新研究和解读,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和艺术奠定了基础。
然而,应该承认的是,十字军东征并非完全积极。
尽管在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这场东征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例如,在战争中,十字军与伊斯兰教世界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导致了大量的战争牺牲和破坏。
从长远来看,这些冲突仍然对东西方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导致了一系列的宗教战争和敌对。
综上所述,十字军东征是中世纪欧洲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东西文化交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尽管其中存在着一些负面因素,但这场东征推动了欧洲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欧洲与亚洲间的知识交流和文化互动。
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1096年-1291年)一、战争背景:1、从第一世纪开始,创始于罗马帝国境内犹太省(今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区)的基督教迅速传遍罗马帝国。
313年米兰敕令使之合法化,并在380年狄奥多西大帝任内成为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耶路撒冷、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地区都处于罗马帝国及其分裂后的拜占庭帝国境内,基督徒在圣地占据压倒性优势。
2、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
而此时拜占廷帝国和波斯的萨珊帝国因彼此的连年战争而筋疲力竭。
穆斯林在636年的约旦击败拜占廷军队,并于638年占领了圣地耶路撒冷。
在7世纪的剩余时间里,阿拉伯人向北方和西方驱进,于711年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并击败了西哥特人,扩张至伊比利亚半岛(今西班牙),直到732年,以北非柏柏尔人为主的穆斯林在图尔战役中被查理·马特挫败,其在西欧的扩张步伐才被遏止。
而在东面,717年—718年君士坦丁堡抵挡住了伍麦叶王朝(661--750)阿拉伯人的围攻,9世纪时西西里岛和许多其他地中海岛屿已被阿拉伯人夺取。
之后,尤其是在阿拔斯王朝(750--1285)时代,在官方奉行伊斯兰教原则下,基督徒可以建造教堂并依照自己的法律生活。
10世纪,拜占庭收复了周边一些失地,但未能占领耶路撒冷。
3、909年,伊斯兰教什叶派首领在突尼斯以法蒂玛和阿里的后裔自居,自称哈里发,建立法蒂玛王朝(中国史书称“绿衣大食”),建都马赫迪亚(969年迁至开罗)。
以后,圣地耶路撒冷的统治权反复在什叶派(开罗)和逊尼派(巴格达)政权之间交替。
1009年,统治耶路撒冷的法蒂玛王朝哈里发暴君哈基姆下令摧毁包括圣墓教堂在内的所有耶路撒冷基督教堂和犹太会堂,加大了对非穆斯林的迫害。
基督教徒到耶路撒冷朝圣的道路被封,在近东,朝圣者受新入主西亚的突厥奴隶军人穆斯林侮辱的消息传至西欧,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互相对立气氛加重。
1039年,在埃及,哈基姆的继任者收受了一定的财物后允许拜占庭重建圣墓教堂,双方关系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