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第六讲
- 格式:pptx
- 大小:836.18 KB
- 文档页数:56
第六章培养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教学目的:通过对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择业与创业、婚姻与家庭的分析,培养大学生的择业观、创业观和恋爱婚姻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1、帮助大学生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践行职业生活中的法律规范;2、帮助大学生认清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家庭美德观,履行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3、使大学生深切地认识到职业精神的锻炼和对家庭美德和法律规范的践行,是塑造和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法律人格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精神保障。
教学重点:1、职业中道德与法律的作用;2、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科学合理的择业、创业观;3、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以及认识恋爱的道德属性,培育家庭美德;4、婚姻家庭中的法律要求。
教学难点:培养大学生的择业观、创业观和恋爱婚姻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教学热点:1、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如何择业与创业2、大学生恋爱与恋爱道德实践方案:1、开展大学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检查教学课时: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就是为了调节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而形成和制定的行为规范。
一、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活离不开相应的道德和法律,道德和法律是职业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既有许多共同特征,又有本质区别。
1、职业(1)职业概念:人们所专门从事的社会工作。
(2)职业特点:A 专业性与专门性: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活动内容和目的、方式比较专一。
B 长期性与稳定性:职业具有一定时间的存续性。
C 认同性与普适性:职业需要得到社会的道德与法律认同,获得合法地位,并且能够为普通公民所从事而不是特权行为。
(3)职业意义:A 个人价值:职业是个人谋生、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基本手段。
B 社会价值:职业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是社会交换劳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第六章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解如何确立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化理想为现实等重要问题。
引导大学生坚持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想和信念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4、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课程导入:2013年01月0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让人民在法治中身心平安”的文章:前段时间,媒体“你幸福吗”的天问曾激起公众对“幸福”的讨论,其实,在民众的生活辞典中,有一个词比“幸福”更朴素、更基本、更普世、更能激起每个人共同的利益感,那就是平安。
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会在“你幸福吗”这个问题上作出肯定的回答。
民众时时担心在路上被抢,生活肯定不会平安;焦虑于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不知道吃什么才放心,日子肯定不会平安;权利得不到保障,担心被跨省追捕,担心领导一句话就可能让一个人失去财产,无恒产者无恒心,心里肯定没有平安;考试担心有人作弊,求职担心有人拼爹,担心即使拼过了高考最后还是拼不过“富二代”、“官二代”,缺乏对公平竞争的信心,总担心被黑被挤被打酱油,平安就成了奢侈品。
平安,不是简单的身体和财产安全,而是身心的平安。
有安全保障,仅仅是身体的安全——人们对平安的追求远不止于此,有公平正义,人们才会心安;有公平正义,人们才会真正有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匮乏、免于伤害、免于强制”的安全感。
当下,很多时候人们的不平安感源于公平正义的缺失,不平则鸣,不平则不安,没有正义,就没有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