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吸入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氧气雾化吸入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原因分
析及防范
朱亚平
【期刊名称】《天津护理》
【年(卷),期】2008(016)001
【摘要】回顾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氧气雾化吸入疗法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资料,2例Ⅱ型呼吸衰竭加重、1例发生自发性气胸、1例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认为主要原因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特点,护士对病情评估不足,宣教欠缺,吸入时间过长,医护沟通不够.预防措施为: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加强宣教;规范操作;做好医护沟通;加强巡视监测;有条件选用压缩雾化吸入法.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朱亚平
【作者单位】金华市人民医院,浙江,金华,3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5
【相关文献】
1.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超声雾化吸入与氧气雾化吸入对SpO2影响的观察比较 [J], 兰永会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氧气雾化吸入疗法的护理体会 [J], 杨丽静
3.氧气射流雾化吸入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防范 [J], 于梅香
4.对接受氧气雾化吸入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整体护理的效果探讨 [J], 马丽琼
5.氧气雾化吸入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 [J], 李建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卧床患者雾化吸入PDCA分析与改进策略雾化吸入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具有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但雾化吸入治疗在临床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卧床患者的雾化吸入治疗依从性不高、雾化吸入装置容易松脱、雾化吸入过程中因药物的毒副作用而引起的不良反应等,碍于传统管理手段对患者提升操作规范性及治疗有效性影响较低,因此容易导致患者接受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频频出现不良反应及不适感,降低整体治疗效果。
雾化吸入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有:胃肠道反应、支气管痉挛、胸闷、头痛头晕等。
临床常规雾化吸入法:采用常规管理手段。
①告知患者雾化吸入法的基本操作及配合方法,并协助取舒适体位;②配制药液,设定雾化时间、调节雾量;③放置口含嘴或面罩;④雾化后,协助患者擦干面部、漱口;⑤指导或协助患者排痰等。
PDCA策略干预法:常规雾化吸入指导基础上,用PDCA 策略雾化吸入指导干预。
Plan(计划):①提升护士雾化吸入操作规范性,由护士长授课《雾化共识解读雾化吸入治疗操作规范》,并对护士进行雾化吸入操作规范考核,以提高护士雾化吸入规范操作程序;②改善经气管插管、气切套管雾化的连接稳定性,可运用8字型法橡皮筋巩固连接;联系雾化吸入装置厂家,设计适用于人工气道的雾化吸入器,初步设想获得专利;④改善患者雾化吸入时间及体位处置,增强患者雾化吸入有效性。
DO(执行):①患者评估:卧床患者身体状况欠佳,在实施雾化吸入治疗前应重视患者认知能力及个人意愿情况,尽可能选择没有配伍禁忌的两种雾化药物,以便同时纳入储物罐,不额外延长雾化时间;同时进行环境评估,保持患者接受雾化治疗环境安静整洁;②体位处置: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完全卧床患者床头摇高30°,保证呼吸道通畅;③药物配制:由责任护士根据医嘱配置雾化吸入药物,常用的有异丙托溴铵、复方异丙托溴铵、丙酸倍氯米松、布地奈德、沙丁胺醇等;使用无菌注射器将药液吸入雾化器储物罐中,通过雾化器面罩或雾化器口含嘴进行氧气雾化,雾化时氧流量调至6-8 L/min,持续雾化时间15-20 min后及时取下雾化器,并调节至雾化前的吸氧流量;上呼吸机的患者严格按照呼吸机回路方向接雾化器于患者吸气端,避免接入螺纹管或出气端;④雾化吸入的过程中教患者慢而深的呼吸,以促进气溶胶颗粒在下呼吸道和肺泡沉积;⑤雾化结束后指导患者漱口或棉签清洁口腔,避免药物颗粒遗留在口腔内,同时回收雾化器,流动水下冲洗,晾干备用;⑥对认知功能良好及意识清晰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规范操作指导,告知可能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以提高患者雾化吸入操作的依从性。
雾化吸入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分析及护理改进方法摘要】雾化吸入不良反应: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病情加重。
护理改进方法:取半坐卧位,雾化时晗嘴距口腔5—10cm,雾化量的调节,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氧气吸入配合。
【关键词】雾化吸入不良反应分析护理改进方法超声雾化吸入是应用超声波声能使药液变成细微的气雾,由呼吸道吸入,以达到清除炎症,减轻咳嗽,解除支气管痉挛,稀释痰液,湿化气道的目的,但如果使用过程中操作不当,常会出现不良反应,因此针对我科出现的雾化吸入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改进方法。
1 临床资料我科于2008年12月—2010月6月住院患者行雾化吸入治疗的186例,发生不良反应10例,其中病情较重的3例,主要临床表现均为呼吸费力,喘息气促,胸闷,呼吸困难较吸入前明显,听诊肺部哮鸣音加重,伴血氧饱和度下降。
2 原因分析2.1卧位选择不当:COPD患者病程长,多为年老体弱,病人需增加呼吸频率来代偿呼吸困难,这种代偿依赖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即胸式呼吸,病人易感疲劳,而不愿意取坐卧位或坐位治疗;我科雾化器配套的螺纹管长度仅为45cm,不方便使用。
也是病人不愿意取半坐卧位或是坐位的原因之一。
2.2 吸入方法不正确:传统吸入方法为将口含嘴放于病人口中,病人闭嘴做深而慢的呼吸,而在临床使用中发现大量雾化液,急剧进入气管,可能会使气管痉挛,患者本身气道反应性高,吸入方法不当后导致症状加重,部分药液颗粒过快过猛吸入气道引起呛咳或支气管痉挛,同时呼吸频率改变和吸入雾化的刺激加重了憋气,疲劳,从而产生紧张惧怕的心理。
2.3 雾化量大小吸入时间长短调节不当COPD多为年老体弱患者,呼吸道顺应能力差,若在治疗时将雾化量及湿度调为最高档,大量雾气急剧进入会引起支气管痉挛导致憋气,呼吸困难;同时粘稠的分泌物具有吸水性,吸湿后会膨胀,雾化时间过长,可引起痰液过度稀释导致痰量过多,而病人神智不清或咳嗽反射减弱,时常因痰液不能及时咳出造成病情恶化,部分病人由于知识欠缺认为雾化时雾量越大,吸入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雾化吸入常见不良反应处理雾化吸入是将药液以气雾状喷出,由呼吸道吸入,具有直接吸入肺部,局部浓度高,起效快,全身反应少等优点,但雾化吸入也并非绝对安全,如果吸入不当也会引起一些并发症。
病例分享:患儿,男,6 岁,主因「咳嗽 3 天」入院,患儿入院 3 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有痰不易咳出,在家自行口服「氨溴特罗」(具体剂量不详)2 天,效果欠佳,并就诊于当地门诊,门诊给予抗炎(具体名量不详)及异丙托溴铵沙丁胺醇联合雾化(具体剂量不详)治疗,雾化后患儿出现『手抖』,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入院查体:T:36.9℃,P:130 次 / 分,R:40 次 / 分,面色潮红,神清,精神可,咽部充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心音有力,律齐,未及明显杂音,腹软,未触及明显包块,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胸片:肺炎。
血常规:WBC:17.1x109/L,PLT:417x109/L CRP:13 mg/L。
入院诊断:手抖原因待查,肺炎。
思考:什么原因引起的手抖、面色潮红、心率及呼吸加快?最终考虑为:异丙托溴铵不良反应导致,异丙托溴铵与其他β受体激动剂药物一样,偶可见引起患者的肌肉震颤、心慌、心跳加快、手指和肢体抖动等不良反应。
(注: 散在报道单独使用异丙托溴铵或与肾上腺素能β2 受体激动剂同时使用时,雾化剂进入眼睛后出现眼部并发症,如瞳孔散大、眼内压增高,闭角性青光眼、眼痛等。
)1. 雾化吸入常见不良反应还有哪些?(1)支气管痉挛由于患儿不能掌握正确吸入技巧,过猛或过快吸入,使气雾短时间大量进入支气管及肺泡,加重支气管痉挛,引起患儿急剧频繁咳嗽及喘息加重。
对策:用药时,应严格掌握好雾化吸入的药量,避免剂量过大。
掌握好雾化吸入的速度,避免过快、过猛。
可采取间歇吸入后呛咳明显减少。
(2)急性肺水肿急性肺水肿的发生主要与雾化吸入量大、持续时间长有关,这使得大量雾滴持续进入肺泡内。
雾滴中含有大量水分,可在肺泡表面形成张力。
氧气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一)无效吸氧1.原因(1)氧流量未达病情要求。
(2)供氧装置连接不紧密,有漏气;吸氧管道脱落、扭曲、堵塞。
(3)呼吸道不通畅,如气道内分泌物过多,未及时吸出,从而使氧气不能进入呼吸道。
2.临床表现病人缺氧症状无好转,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
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等较前无改善甚至恶化。
3.预防和处理(1)认真检查供氧装置及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有无漏气。
(2)吸氧前检查吸氧导管的通畅情况。
妥善固定吸氧管道,避免脱落、移位、扭曲折叠。
吸氧过程中经常检查吸氧导管有无堵塞,尤其是鼻导管吸氧者,因为鼻导管易被分泌物堵塞。
(3)仔细评估病人情况,调节相应的氧流量以保证吸氧效果。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5)在吸氧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
(6)一旦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氧中毒氧为生命活动所必需,但0.5个大气压以上的氧对任何细胞都有毒性作用,可引起氧中毒。
1.原因临床上在氧疗中发生氧中毒较少见,一般认为在安全的“压力”时程阈限内是不会发生的,但在疲劳、健康水平下降、精神紧张等情况下的病人可能易于发生。
吸氧持续时间超过24 h,氧浓度高于60%,如此长时间、高浓度给氧,肺泡气和动脉氧分压(PaO2)升高,使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氧分压差升高,氧弥散加速,组织细胞获氧过多,产生的过氧化氢、过氧化物基、羟基和单一态激发氧,可导致细胞酶失活和核酸损害,从而使细胞死亡,引起氧中毒。
2.临床表现氧中毒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吸入气的氧分压及吸入时间,有肺型和脑型2种氧中毒。
(1)肺型氧中毒:发生于吸人1个大气压左右的氧8h后,病人出现胸骨后锐痛、烧灼感、咳嗽,继而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烦躁不安,3d后可有肺不张,晚期表现为肺间质纤维化及多脏器功能受损,以致死亡。
(2)脑型氧中毒:吸入2〜3个大气压以上的氧,可在短时间内引起脑型氧中毒。
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发表时间:2011-06-03T10:20:14.9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9期供稿作者:李春卫[导读] 雾化吸入的时间和间隔时间掌握适时和适度的原则。
李春卫(河南省周口市人民医院护理部 466000)【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9-0307-01【关键词】雾化吸入不良反应护理雾化吸入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或应用超声波声能,使药液形成雾状,再由呼吸道吸入,以进行呼吸道湿化或药物吸入的治疗方法,作为全身治疗的辅助和补充。
与药物结合具有祛痰、消炎、解除气管痉挛等功效[1]。
具有操作方便、安全性好、局部药物浓度高、起效快、用量小的优点。
雾化吸入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感染的常用方法。
通过观察发现雾化吸入过程中一部分患者出现口干、恶心、胸闷、气促、心悸、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危重患者表现更明显。
对我院呼吸内科近一年收治的6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吸入过程进行分析,以探讨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来避免或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
1 临床资料本组68例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标准,并经肺部CT或者胸片证实存在肺部感染,均存在咳嗽、咳痰、轻度活动后胸闷气喘症状,肺部存在干湿性啰音。
均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悬液(普米克令舒)2mg、异丙托溴铵溶液(爱全乐)2mg、盐酸氨溴索针(沐舒坦)30mg,每日2次。
2 不良反应的原因和护理措施(1)不当的体位仰卧位时膈肌上移,胸廓活动度减小,潮气量低,患者吸气时费力,易疲劳,雾化吸入时由于吸气时用力,使吸入的雾气量大大增加,引起患者发生刺激性咳嗽,甚至引起支气管痉挛,导致胸闷、气喘、呼吸困难等。
因此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体位。
对症状轻、咳痰有力者采用坐位,对症状重、无力咳嗽者采用侧卧位,并将床头抬高30°~50°。
雾化吸入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雾化吸入法是将药液以气雾状喷出,由呼吸道吸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1 ] 。
胸心外科手术前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使用呼吸机的患者等通过雾化吸入后可达到消除炎症、减轻咳嗽、解除支气管痉挛、稀化痰液、湿化气道等目的。
但如果不注意吸入方法,常会出现不良反应。
为此,我们对雾化吸入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护理对策。
1临床资料我科于2009 年8 月- 2010年9月期间住院行氧气雾化吸入治疗568 例, 发生不良反应29 例, 发生率为5.1% ,其中男性18例,女性11 例。
年龄在5 ~72岁。
发生痉挛性呛咳12例,口腔局部不良反应10例,吸入损伤后咽喉部出现感染4 例,呃逆2例,声带喉头水肿1例。
2不良反应的原因2. 1 痉挛性呛咳表现为吸入后呛咳较重,气喘、呼吸困难比吸入前明显,听诊肺部哮鸣音加重。
原因是:开始吸入时雾化量调至最大,大量雾化液急剧进入气管可能会使气管痉挛;患者本身气道反应性高,吸入方法不当后症状加重;部分药液颗粒过猛过快吸入呛入细支气管或肺泡出现呛咳或支气管痉挛。
2. 2口腔局部不良反应表现为口干、恶心、口苦,原因是:不注意口腔清洁,吸入浓度过大、刺激性强的药液所致。
2. 3吸入损伤后咽喉部出现感染吸入药液浓度较高使咽喉部受到刺激,加上反复咳嗽用力,导致咽喉部黏膜损伤,抵抗力下降发生感染。
2. 4呃逆是由膈肌痉挛引起,是一种神经反射动作,可能是雾化吸入治疗时,吸入的大量气雾颗粒通过食管时刺激膈肌引起的,也可能是气雾颗粒刺激迷走神经,膈神经反射性地或直接诱发膈肌收缩所致。
2. 5声带喉头水肿吸入药液颗粒撞击声带、沉积于声带引起机械刺激所致。
患者声音嘶哑,突然憋气、呼吸困难、窒息感。
3不良反应的对策3. 1预防不良反应①雾化吸入前应向患者介绍疾病和药物知识,介绍雾化吸入的目的和优越性,介绍经过吸入后很快痊愈的患者情况,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精神紧张。
氧气射流雾化吸入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防范(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通过对氧气射流雾化吸入治疗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探讨其不良反应的防范措施。
方法选取480例氧气射流雾化吸入治疗患者进行观察,并对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 456例患者能坚持至疗程结束。
2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其中出现心律失常7例,意识形态改变2例,痉挛性呛咳、气喘加重7例,呃逆4例,恶心呕吐2例,过敏反应2例。
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精神因素、是否掌握正确的雾化吸入方法、疾病特点、体位改变、个体差异、疲劳等有关。
结论提高护士的专科技术水平,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疾病特点选择适合的雾化药液及氧流量,做好宣教,减轻心理压力,指导患者取舒适体位,正确使用雾化吸入方法,严格控制雾化吸入时间,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氧吸入疗法/ 副作用;因素分析;预防氧气射流雾化吸入是以氧气作为驱动力,利用高速氧流造成的负压直接将液滴撞击成微小颗粒,使药液雾化并推动雾化颗粒进入气道深部,达到消炎、镇咳、祛痰、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功能等目的。
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也时有不良反应发生,因此,我们对氧气射流雾化吸入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防范措施。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呼吸内科2007年1月~2009年1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支气管哮喘患者480例进行氧气射流雾化吸入治疗,其中男266例,女214例,年龄42~98岁,按医嘱分别采用硫酸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盐酸氨溴索进行氧气射流雾化吸入治疗。
1.2 方法以本院的中心供氧、壁挂式输氧装置及北京吉纳QW15型气动雾化吸入器为材料,在抗感染及对症治疗的同时,为患者进行氧气射流雾化吸入治疗。
雾化前护士向患者介绍氧气射流雾化吸入的目的及方法,取得患者配合。
接受雾化吸入治疗的480例患者中,有236例用0.9%氯化钠3ml加硫酸沙丁胺醇1ml,每天2次;170例用0.9%氯化钠2ml加硫酸沙丁胺醇1ml加异丙托溴铵2ml,每天2~4次;74例用0.9%氯化钠3ml加盐酸氨溴索2ml,每天2次。
雾化的不良反应雾化治疗主要指气溶胶吸入疗法,现在很多人儿童去看病,医生都会选择雾化,那么雾化的不良反应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雾化的不良反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雾化的不良反应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支气管痉挛医院内感染气道灼伤无效的气道水化雾化的注意事项1,做好思想解释工作.首先解除患者对雾化吸入紧张情绪,详细介绍雾化吸入的意义并告之使用仪器的方法。
治疗前先将痰液咳出或吸尽,以免妨碍雾滴深入。
治疗时嘱患者进行慢而深的吸气,吸气末梢停片刻,使雾滴吸入更深。
2,体位:治疗前先将痰液咳出以免妨碍雾滴深入。
雾化吸入时取坐位、半坐位或侧卧位,尽量避免仰卧位,必须仰卧位时需将床头抬高30°。
治疗时患者需进行慢而深的吸气,吸气末梢停片刻,这样会使雾滴吸入更深。
3,吸入时间、雾化量及疗程:雾化液每日新鲜配制,通常每次吸入10~20分钟,雾量于开放式面罩每分钟耗水量1~2ml,勿超过3ml,婴幼儿不超过1ml。
每日2~3次,一疗程1~2周。
吸入时必须从小剂量开始,待适应后再逐渐加大剂量,直到吸完全部药液为止。
切不可一开始就用大剂量,因大量的冷雾气急剧进入气道会使气道平滑肌痉挛,导致憋气、呼吸困难加重。
每次雾化吸入时间不应超过20分钟,如用液体过多应计入液体总入量内。
若盲目用量过大有引起肺水肿或水中毒的可能。
4,长期雾化吸入治疗的病人,所用雾化量必须适中。
如果湿化过度,可致痰液增多,对危重病人神志不清或咳嗽反射减弱时,常可因痰不能及时咳出而使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如果湿化不够,则很难达到治疗目的。
5,使用压缩空气/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时,应保持一定的流量(6-8L/min)和管道的通畅6,干稠分泌物具有吸水性质。
吸湿后会膨胀,使原来部分堵塞的支气管完全被堵塞。
哮喘持续状态患者当使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后,可产生急性呼吸困难,故对此类患者湿化雾量不宜太大。
长期雾化吸入治疗的病人,所用雾化量必须适中。
如果湿化过度,可致痰液增多,对危重病人神志不清或咳嗽反射减弱时,常可因痰不能及时咳出而使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氧气雾化吸入常见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发表时间:2013-01-18T17:01:34.5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8期供稿作者:韦凤兰[导读] 目的通过对氧气射流雾化吸入治疗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原因分析,探讨其护理干预。
韦凤兰(广西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宜州 546300)【摘要】目的通过对氧气射流雾化吸入治疗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原因分析,探讨其护理干预。
方法对1025例氧气射流雾化吸入治疗的患者进行观察,并对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原因分析。
结果 53人次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原因与护士的讲解宣教、操作关键环节控制、患者对吸入方法的掌握、疾病特点、患者疲劳及精神紧张、药物有关。
结论提高护士的雾化技术水平、加强责任心、做好宣教,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吸入方法、选择正确的舒适的坐位或半卧位、控制雾化的量及时间,选择合适的药液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v 【关键词】氧气雾化吸入不良反应护理【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8-0157-02 氧气雾化吸入是运用氧气作为气源,把传统的氧气治疗和雾化吸入结合起来,利用高流速氧流量造成负压直接将药液撞击成微小颗粒,使药液雾化并推动雾化颗粒进入呼吸道深部,达到舒缓局部气道痉挛,清除水肿或炎症、稀释痰液的作用,同时又改善由于通气不足引起的低氧血症,提高氧的有效弥散和肺泡血流的氧合效率[1]。
是呼吸科常用的治疗技术,临床常用于哮喘、COPD、呼吸衰竭、肺部感染、咽喉炎等疾病的治疗,达到消炎、止喘、化痰、消肿的目的。
但在雾化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及患者配合不当、疾病及药物的原因等,常会出现不少的不良反应。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从2012年1月到2012年7月在我科进行雾化的病人共1987人次,年龄14-87岁,男551人次,女474人次;哮喘1256人次,肺部感染456人次,呼吸衰竭253人次,喉头炎22人次。
小儿雾化吸入不良依从性的分析及对策小儿雾化吸入不良依从性的分析及对策雾化吸入以其奏效快,直接达到局部,药物用量小不良反应轻,无痛等优点,广泛用于儿科临床,作为消炎、化痰、解痉、改善通气的重要手段,既可直接作用于气道表面的药物受体而发挥疗效,又可迅速吸收,起效迅速,较全身用药安全性高,将在医学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临床上常出现不配合等因素而影响治疗效果,且这一现象尤为突出。
就此对96例婴幼儿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1 临床资料1.1 对象2004年1月~5月,96例收治我科的肺炎患儿,年龄在6个月~10岁,其中,5岁以下75;5岁以上21例,根据病情进行了雾化吸入,最少雾化2次,最多雾化6次。
1.2 方法采用百瑞有限公司生产的压缩雾化器(PARl),将布地奈德混悬液(普米克令舒)lmg和特布他林混悬液(博利康尼令舒)lmg混和生理盐水,对患儿急性期4小时一次,病情缓解后12小时一次,每次吸入15分钟。
2 结果 96例肺炎患儿临床雾化吸入依从性的比较表1 不同年龄患儿的临床依从性年龄依从性好依从性差合计依从率(%)5岁以下 5 70 75 7.145岁以上12 921 57.143 讨论分析3.1 生理特点婴幼儿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特殊时期,对认知的能力差,对机械类操作有着本能的反抗心理,加之对雾化器产生烟雾的恐惧,常常不易配合。
3.2 医务人员的没有正确掌握吸入技术吸入治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治疗方法,如医护人员没有接受正规的培训而不能正确使用也可导致雾化吸入的失败。
如吸入面罩离患儿的面颊部超过1厘米左右,雾化器未与地面垂直,患儿未取直立坐姿势,通常仰卧位潮气量降低,横膈肌位置高,胸廓活动度小,使吸入量减少等。
3.3 家属的认识不够由于家长文化的差异对雾化吸入的认识不够,认为静脉用药要比局部用药的效果明显而且方便,省时省力,加之父母的工作压力大,时间紧迫,小孩有时又不配合,导致治疗不正规。
此外,频繁的更换照顾者,更换后又没接受正规的吸入知识和培训而导致治疗失败。
压缩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不良反应的临床护理方法。
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小儿喘息支气管肺炎120例为研究对象,患儿均行糖皮质激素压缩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并于雾化吸入前后对患儿做好护理工作,观察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120例患儿共有5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417%,患儿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胸闷,经处理后患儿临床症状自行消失,不需要用药处理。
所有患儿临床治疗时间为3-7d,平均治疗时间为(53±14)d,症状缓解时间为1-3d,平均症状缓解时间为(18±04)d,家属满意度评分为92-99分,平均分为(953±14)分。
结论支气管肺炎患儿年龄尚小,治疗依从性较差,因此患儿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情绪反应,影响治疗效果。
在压缩雾化吸入前后对患儿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可减少患儿不安的情绪,减少患儿不良症状发生率,缩短患儿治疗时间,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有利于护患关系的建立。
【关键词】压缩雾化吸入;小儿;支气管肺炎;不良反应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1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63-02小儿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是常见的儿科呼吸道感染疾病,患儿临床表现为喘息性呼吸道感染病症[1]。
引起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的原因由患儿吸入流感病毒、应变原、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刺激性物质引起[2]。
该疾病多见于婴幼儿时期,好发于春冬季节。
患儿支气管狭窄,周围阻力纤维发育尚不完善,因此容易受到病原菌的刺激而导致喉部黏膜肿胀充血,从而引起气管狭窄,导致器官阻力增加,从而导致部分过敏性体质的患儿反复发作,继而可发展成为哮喘,严重影响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目前糖皮脂质激素是治疗喘息性气管炎的有效药物,通过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能有效减轻药物对全身器官的损伤,使得药物能直接作用于靶器官,从而能快速缓解患儿临床症状。
雾化吸入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雾化吸入法是将药液以气雾状喷出,由呼吸道吸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1 ] 。
胸心外科手术前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使用呼吸机的患者等通过雾化吸入后可达到消除炎症、减轻咳嗽、解除支气管痉挛、稀化痰液、湿化气道等目的。
但如果不注意吸入方法,常会出现不良反应。
为此,我们对雾化吸入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护理对策。
1临床资料
我科于2009 年8 月- 2010年9月期间住院行氧气雾化吸入治疗568 例, 发生不良反应29 例, 发生率为5.1% ,其中男性18例,女性11 例。
年龄在5 ~72岁。
发生痉挛性呛咳12例,口腔局部不良反应10例,吸入损伤后咽喉部出现感染4 例,呃逆2例,声带喉头水肿1例。
2不良反应的原因
2. 1 痉挛性呛咳表现为吸入后呛咳较重,气喘、呼吸困难比吸入前明显,听诊肺部哮鸣音加重。
原因是:开始吸入时雾化量调至最大,大量雾化液急剧进入气管可能会使气管痉挛;患者本身气道反应性高,吸入方法不当后症状加重;部分药液颗粒过猛过快吸入呛入细支气管或肺泡出现呛咳或支气管痉挛。
2. 2口腔局部不良反应表现为口干、恶心、口苦,原因是:不注意口腔清洁,吸入浓度过大、刺激性强的药液所致。
2. 3吸入损伤后咽喉部出现感染吸入药液浓度较高使咽喉部受到刺激,加上反复咳嗽用力,导致咽喉部黏膜损伤,抵抗力下降发生感染。
2. 4呃逆是由膈肌痉挛引起,是一种神经反射动作,可能是雾化吸入治疗时,吸入的大量气雾颗粒通过食管时刺激膈肌引起的,也可能是气雾颗粒刺激迷走神经,膈神经反射性地或直接诱发膈肌收缩所致。
2. 5声带喉头水肿吸入药液颗粒撞击声带、沉积于声带引起机械刺激所致。
患者声音嘶哑,突然憋气、呼吸困难、窒息感。
3不良反应的对策
3. 1预防不良反应①雾化吸入前应向患者介绍疾病和药物知识,介绍雾化吸入的目的和优越性,介绍经过吸入后很快痊愈的患者情况,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精神紧张。
②吸入药液的浓度不能过大,吸入速度由慢到快,雾化量由小到大,使患者逐渐适应。
③保持口腔清洁,每日早晚各刷牙1次,必要时口腔护理,每日2次。
吸入前后要漱口。
④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入治疗时患者取舒适体位,雾化后痰液稀释刺激患者咳嗽[ 2 ],及时翻身拍背,协助排痰。
⑤护士教会患者正确的吸入方法,在吸入的同时应作深吸气,使药液充分达到支气管和肺内。
⑥吸入治疗时要及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出现不适可暂停吸入,加大吸氧流量轻柔拍背,待症状缓解再考虑下一次雾化吸入治疗[ 3 ]。
3.2不良反应的对策①痉挛性呛咳患者的护理立即停止吸入,轻者休息片刻酌情吸入,重者立即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静脉点滴氨茶碱缓解气道痉挛,静脉注射激素缓解症状,同时叩击背部,体位排痰,防止痰液阻塞和窒息。
②呃逆患者的护理可在患者胸锁乳突肌上端压迫膈神经或饮水200ml,亦可颈部冷敷。
③声带喉头水肿患者的护理立即停止吸入给予吸氧,使用激素静脉给药,尽快缓解症状。
参考文献
1陈维英. 基础护理学[M ].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59 2白静娴,时红梅,王爱玲. 沐舒坦雾化吸入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90 例[ J ].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4, 25(19) : 1 790
3陈艺平,黄飘,陈英女. 雾化吸入喘乐宁治疗儿童哮喘
的观察与护理[ J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 4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