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rol plan (控制计划)
- 格式:ppt
- 大小:550.00 KB
- 文档页数:30
控制计划(Control Plan) - CP英文缩写1. 引言控制计划(Control Plan)是一种用于确保产品或过程质量的工具。
它的主要目标是明确产品和过程中的关键特征,并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确保这些特征达到预期要求。
本文将介绍控制计划的定义、作用、编制步骤以及关键要点。
2. 定义控制计划(Control Plan)是一种文档,用于记录产品或过程的关键特征,以及为达到这些特征所采取的控制措施。
它通常与产品质量管理系统的其他文档(如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相互关联,共同确保产品和过程的质量。
3. 作用控制计划在产品开发和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3.1 确定关键特征控制计划通过明确产品或过程中的关键特征,帮助团队理解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
这些特征可能与产品的功能、性能、外观等相关,也可能与生产过程的稳定性、控制能力等相关。
通过明确这些关键特征,团队能够更好地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控制计划明确了为确保产品或过程质量采取的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尺寸测量、工艺参数控制、工具和设备校准等。
这些控制措施的规范化有助于提高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降低质量风险。
3.3 审核和改进控制计划作为一种文档,可以被审核和改进。
通过定期审查控制计划,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改进机会,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这有助于持续提升产品和过程的质量水平。
4. 编制步骤编制控制计划通常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4.1 确定关键特征在制定控制计划之前,需要首先明确产品或过程中的关键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通过设计规范、用户需求、技术要求等途径获取。
团队需要对这些特征进行评估,确定其重要性和可测性。
根据关键特征的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应具体、可操作,并能够确保关键特征的合格水平。
同时,还需要考虑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4.3 编写控制计划根据确定的关键特征和控制措施,编写控制计划文档。
控制计划文档应包括关键特征的描述、测量方法、控制要点、控制频率、负责人等信息。
详解质量人必须精通的控制计划(CP)一、什么是控制计划?控制计划又叫Control Plan,简称CP,是对产品(Product)及过程 (Process) 控制方法及手段的文件化描述。
要知道控制计划CP是APQP(先期质量策划)非常重要的一个输出物,如果没有有效的控制计划输出,那么就不会有有效的APQP。
大家是否注意到过 AIAG APQP手册封面标题是怎样写的吗?'Advanced Product Quality Planning and Control Plan'没错,control plan 被放在了和APQP并列的位置,CP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控制计划有何作用?1、质量,质量,质量这当然是最重要的作用,在此重复三遍以示强调。
不错,控制计划的目的简单讲就是减少变差(minimizing variation)以提高质量。
然而实现这个目标并不会一帆风顺,因此我们必须有所准备:通过先期质量策划APQP输出有效的控制计划。
2、提高顾客满意度这条其实有点废话了,但还是要提一下:控制计划聚集于将资源用于对顾客来说比较重要的过程特性和产品特性。
3、加强沟通/交流作为一个动态文件,CP能识别并沟通产品/过程特性、控制方法等在整个控制计划“生命周期” 里的变化。
三、控制计划CP的类型CP有三种类型:样件CP、试生产CP、生产CP。
1. 样件控制计划 prototype control plan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使用,此时模具往往为软模(样模),关注对象主要为尺寸测量、材料和性能试验;(控制对象为产品)2. 试生产控制计划 pre-launch control plan在过程设计/开发阶段使用,即样件试制后试生产前,关注对象主要为尺寸测量、材料和性能试验;(因为过程还在设计,所以控制对象主要还是产品)3. 生产控制计划 production control plan在产品及过程的验证阶段,以及在后续正式生产中使用,关注对象包括产品/过程特性、过程控制、试验、测量系统、人员等。
控制计划(Control Plan)是一种质量管理工具,用于确保产品或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能夶照正确的标准和规范进行生产。
它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产品和过程的控制,可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市场竞争力。
控制计划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 确定关键质量特性在制定控制计划时,首先需要确定产品或过程的关键质量特性。
关键质量特性是指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特性,通常包括尺寸、形状、表面光洁度、材料强度等。
通过识别关键质量特性,可以有效地引导控制计划的制定方向,并确保重点把控。
2. 制定控制标准在确定了关键质量特性后,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标准。
控制标准是指针对关键质量特性所制定的质量要求和限制条件,可以包括尺寸公差、表面粗糙度、质量等级等。
控制标准的设定需要充分考虑产品的实际使用环境和客户的需求,确保产品能够满足质量要求。
3. 制定控制方法制定了控制标准后,需要确定相应的控制方法。
控制方法是指通过什么手段和方式来控制产品或过程的关键质量特性,通常包括工艺参数的设定、设备的校准、作业指导书的编写等。
控制方法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确保能够有效地控制产品或过程的质量特性。
4. 制定控制程序在制定控制计划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程序。
控制程序是指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流程,用于实施控制方法并监控产品或过程的质量状况。
控制程序需要清晰明确,操作简便易行,以便生产人员和质检人员能够准确执行。
5. 确定控制频率在制定控制计划时,需要确定相应的控制频率。
控制频率是指对产品或过程进行控制和监控的频率,可以根据不同的质量特性和重要程度来确定。
一般来说,关键质量特性需要更高的控制频率,以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和一致。
控制计划是确保产品或过程质量稳定的重要手段,它涵盖了确定关键质量特性、制定控制标准、制定控制方法、制定控制程序和确定控制频率等内容。
通过科学合理地制定和执行控制计划,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客户需求,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