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连锁遗传分析2染色体和连锁群
- 格式:ppt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25
第六章 连锁遗传 重点:连锁与交换的遗传现象及其 实质,交换值的测定和基因 定位的三点测验法,真菌类 的遗传分析。
难点:基因定位的三点测验法,真 菌类的遗传分析。
幻灯片2 第一节 连锁 一、基因连锁的发现 二、果蝇的完全连锁与不完全连锁 三、连锁定律的实质 幻灯片3 一、基因连锁的发现 1905 贝特逊(Bateson, W.) 庞尼特(Punnet, R.C ) 香豌豆(Lathyrus doratus ) 相引(coupling ) 相斥(repulsion) P 紫长(PPLL) × 红圆(ppll ) F1 紫长(PpLl ) F2 紫长 紫圆 红长 红圆 P_L_ P_ll ppL_ ppll 观察数:284 21 21 55 预期值:215 71 71 24 结果: F1两对相对性状均表现为显性,F2出现四种表现型; F2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与9:3:3:1相差很大,并且两亲本性状组合类型(紫 长和红圆)的实际数高于理论数,而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P 紫圆(PPll ) × 红长(ppLL )F1 紫长(PpLl )F2 紫长 紫圆 红长 红圆P_L_ P_ll ppL_ ppll观察数:226 95 97 1 预期值:236 79 79 26 结果: F1两对相对性状均表现为显性,F2出现四种表现型; F2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与9:3:3:1相差很大,并且两亲本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高于理论数,而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紫长和红圆)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二、果蝇的完全连锁与不完全连锁 ● 基本概念: ● 连锁(Linkage ):某些基因由于它们 ● 位于相同的染色体上,在一起遗传 ● 。
这些在相同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 ● 为连锁。
● 连锁群(Linkage group ):位于同一 ● 条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称作一个连 ● 锁群。
第六章染色体与连锁群我们已知基因在染色体上,它的分离,重组与染色体的行为相平行。
但是一个生物有很多基因,常以千万计,而染色体数目比较少。
如;玉米:n=10,400多个基因;果蝇:n=4,500多个基因;人类:n=23,5(10)万左右基因。
基因的数目远远的超过了染色体的数目。
这又怎么来说明呢?在一条染色体上一定有许多基因,它们又是怎样遗传的呢?这些基因叫连锁基因,连锁基因往往伴同而遗传。
这种遗传现象叫连锁遗传。
但由于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在某些区段可以发生交换,而使原来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再伴同遗传,此现象称为交换。
第一节连锁与交换一、连锁遗传的发现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W. Bateson)和潘耐特(R.C. Punnett)研究香豌豆两对性状的遗传。
紫花长花粉(PPLL)×红花圆花粉(ppll)和紫花圆花粉(PPll)×红花长花粉(ppLL)。
F1自交的结果图示。
发现:(1) F2不符合孟德尔9∶3∶3∶1之比。
而是7∶1∶1∶7(测交)。
(2) 原来同一亲本的两个性状,在F2中常常有连系有一起的倾向。
贝特森(W. Bateson)和潘耐特(R.C. Punnett)同时又将性状重新组合:紫花圆花粉(PPll)×红花长花粉(ppLL)↓紫花长花粉↓(自交)紫花长花粉(226)紫花圆花粉(95)红花长花粉(97)红花圆花粉(1)按9:3:3:1理论值 235.8 78.5 78.5 26.2进行卡平方测验=32.40 n=3 P< 0.01 差异极其显著也发现:(1) F2不符合孟德尔9∶3∶3∶1之比。
(2) 原来同一亲本的两个性状,在F2中常常有连系有一起的倾向。
对于上述实验结果,贝特森,潘耐特并没有提出科学的解释。
1910,美国学者Morgan, T.H. Bridges C.B.以果蝇为材料(白眼性状等基因的伴性遗传)。
同时研究了两对伴性性状的连锁遗传,指出两个基因存在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因而在形成配子时,这两个基因常常连在一起。
第六章染色体和连锁群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建立以后,进一步就要了解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
但一个生物有很多基因,而染色体数目比较少,这又怎样来说明呢?正象Bridges研究果蝇眼色的遗传,发现了例外个体,使他注意到了新的现象一样,两对基因的杂交试验中,子二代分离比数与预期的9∶3∶3∶1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使遗传学工作者注意到了连锁现象。
这样不仅证明了染色体带有很多基因,而且证明了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以直线方式排列的。
第一节连锁与交换一、连锁(linkage)连锁现象是Bateson和Punnett(1906年)最初发现的。
他们研究香豌豆的两对性状的遗传,发现同一亲体来的基因较多地联在一起,这就是所谓基因的连锁(linkage),但是他们未能提出正确的解释。
摩尔根(1910年)发现白眼性状的伴性遗传后,同年又发现几个伴性遗传的性状;他同时研究了两对伴性性状的遗传,知道凡是伴性遗传的基因,相互之间是连锁的。
这就证实了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有连锁现象。
1.香豌豆(Lathyrus odoratus)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香豌豆的这两个试验:花色:紫花(P)对红花(p)为显性;花粉粒形状:长花粉粒(L)对圆花粉粒(l)为显性。
①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图6-1)图6-1 香豌豆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遗传分析A.F1两对相对性状均表现为显性,F2出现四种表现型;B.F2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与9:3:3:1相差很大,并且两亲本性状组合类型(紫长和红圆)的实际数高于理论数,而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②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图6-2)图6-2 香豌豆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遗传分析A.F1两对相对性状均表现为显性,F2出现四种表现型;B.F2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与9:3:3:1相差很大,并且两亲本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高于理论数,而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紫长和红圆)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