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类型分布特征
- 格式:docx
- 大小:15.29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
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
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
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
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
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
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
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地中海气候区的植被分布特征地中海气候区是指地中海周边地区的气候特征,主要包括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希腊、土耳其等国家。
这个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湿润。
这种独特的气候为当地的植被分布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
地中海气候区的植被分布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地中海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丰富多样。
由于这个地区的气候变化较为温和,大部分植物能够在这里生存和繁衍。
公路两旁常见的橄榄树、松树、柏树等,都是地中海气候区的典型植被代表。
此外,地中海气候区还分布着许多其他类型的植被,比如灌木丛、草地和沿海湿地等。
这些植被形成了地中海风光独特的景观。
其次,地中海气候区的植被适应性强。
由于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植物需要适应这样的气候变化。
在夏季高温干燥的条件下,植物通常具有耐旱的特性,比如它们的叶片通常比较小,能够减少水分的蒸发。
同时它们的根系发达,能够吸收地下水。
在冬季温暖湿润的条件下,植物又能够迅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这种适应性强的特点使得植物能够在地中海气候的条件下生存。
再次,地中海气候区的植被分布受海洋影响较大。
地中海气候区周围环绕着大片的海洋,在这个地区的植被分布中,海洋对于植物的生长起着关键作用。
比如地中海的沿海地区由于得益于海洋的温暖湿润气候,常年温暖潮湿,适合各种各样的植物生长,形成了丰富的植被类型。
而内陆地区由于远离海洋,气候较为干燥,植被分布相对贫瘠。
此外,地中海气候区的植被分布还受到地形和土壤条件的影响。
地中海气候区的地形复杂多样,比如山脉、高原、盆地等地形特征的存在,使得植被分布具有一定的局部性。
同时,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也会对植被的生长起到重要作用,比如土壤的质地、肥力、湿度等。
因此,地中海气候区的植被分布也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
综上所述,地中海气候区的植被分布特征是丰富多样、具有适应性强、受海洋和地形土壤条件影响较大的。
这种特殊的植被分布为地中海气候区带来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观光旅游资源。
高中地理描述植被特征植被是地球上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给人们提供氧气和食物,还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地理区域的植被类型和特征也存在着差异,下面将从生态分布、植物物种多样性和植被结构三个方面来描述植被的特征。
生态分布植被的生态分布与气候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在地球上,植被的分布可以分为寒带植被、温带植被和热带植被三个区域。
寒带植被主要分布在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气候寒冷、干燥,植被生长缓慢而矮小,主要由苔藓、地衣和低矮的灌木组成。
温带植被分布在北温带和南温带地区,气候适中,季节变化明显。
在北温带,常见的植被类型包括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如北美的针叶林和欧洲的温带森林。
在南温带,植被类型有南美的南部落叶阔叶林和澳大利亚的桉树林。
热带植被分布在赤道附近的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年降水量丰富。
热带雨林是热带植被的代表,其特点是树木高大、层次分明,植物物种多样性极高,如亚马逊雨林和刚果雨林。
植物物种多样性植物物种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内植物种类的数量和多样性程度。
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差异很大。
在寒带地区,由于气候条件恶劣,植物物种相对较少。
苔藓和地衣是寒带植被的主要植物类群,它们能够适应寒冷的气候和贫瘠的土壤。
温带地区的植物物种多样性较高,常见的树木包括松树、柏树、橡树、枫树等。
落叶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更高,树冠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植物相互交织,形成丰富的生态系统。
热带地区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是全球最高的,热带雨林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热带雨林中的植物种类繁多,包括高大的乔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等,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网。
植被结构植被结构是指植物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
不同地理区域的植被结构也存在着差异。
在寒带地区,由于气候寒冷、降水少,植被结构简单,主要由苔藓、地衣和低矮的灌木组成。
植物生长缓慢,树木高度较低,呈现出开放的植被结构。
温带地区的植被结构相对复杂,树木高度较高,呈现出更密集的植被结构。
树冠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植物相互交织,形成了丰富的生态系统。
主要植被类型及分布特征总结地球上的植被类型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和地形条件,植被分布也各具特点。
主要的植被类型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湿地和冰川等。
下面将对这些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进行总结。
森林是地球上最为广泛的植被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地区。
森林可以分为针叶林和阔叶林两大类。
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如北美洲的加拿大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阔叶林则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如欧洲和东亚地区。
森林植被茂密,树木高大,植物种类丰富,是地球上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
草原是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草原可以分为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两大类。
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大平原、欧亚大陆的草原地带;热带草原则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大草原地区。
草原植被覆盖度较高,植物种类以草本植物为主,适合牧业发展。
沙漠是干旱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沙漠地区。
沙漠植被稀疏,植物适应干旱环境,多为耐旱的灌木和草本植物。
沙漠地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植被生长受到限制,是地球上最为恶劣的生态环境之一。
湿地是水域和陆地交错的特殊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沼泽、湿地草地和水生植被等类型。
湿地分布广泛,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和海岸等多种类型。
湿地植被丰富多样,适宜水生动植物生长,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和鸟类栖息地。
冰川是高山地区特有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极地和高海拔地区。
冰川植被覆盖度较低,多为苔藓和低矮灌木等耐寒植物。
冰川地区气候寒冷,降水充沛,是珍稀的生态环境,也是重要的淡水资源来源。
总的来说,地球上的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各具特点。
不同的植被类型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人类生存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加强对不同植被类型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森林植被分布一、水平地带性(一)概念:地球陆地表面由于气候因子的有规律变化,森林类型呈现出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或沿经度从低到高的有规律分布,称为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主要由热量条件的有规律变化引起的)和经度地带性(主要由距海远近的水分引起的)。
(二)世界主要植被类型的水平地带性分布1热带植被:热带雨林、季雨林、红树林、稀树草原(1)热带雨林:分布区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无季节变化,降雨量2000mm以上,全年分配均匀,相对湿度很高。
群落的基本特点:种类成分最丰富,优势种不明显,如南美圭亚那半径为8公里的热带雨林中,有花植物达455种,亚洲马来亚岛仅树木就有2000种,而整个欧洲植物区系中的乔、灌木也不超过250种。
成层现象复杂,一般整个群落可分5-8层,层间界限不明显,乔木层高可达30-40米。
季相不明显。
植物叶子全年都呈绿色,老叶脱落几乎与新叶的开放同时或稍前;全年都有植物开花;热带雨林生活型谱中,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
热带雨林还具有“绞杀植物”(藤本植物发达,如高等植物榕树)、“一木成林”(许多植物具有板状根、气生根或支柱根)、“茎花现象”(花、果生于无叶的茎上)、“叶尖滴水”等。
支柱根来源于树干上的不定根形成的气根,支柱根一方面支撑起作用,另方面可加强对水分、养分的吸收)。
气生根是生长在地面以上空中的根,这种根在生理功能和在结构上与其他根有所不同,又可分以下几种:(1)支持根:像玉米从节上生出一些不定根,表皮往往角质化,厚壁组织发达,不定根伸入土中,继续产生侧根,成为增强植物体支持力量的辅助根系。
另像榕树从枝上产生多数下垂的气生根,部分气生根也伸进土壤,由于以后的次生生长,成为粗大的木质支持根,树冠扩展的大榕树能呈“一树成林”的壮观。
还有甘蔗等植物也属这类型的根。
(2)板根:板根常见于热带树种中,如香龙眼、臭楝、漆树科和红树科中的一些种类。
板根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主根发育不良,侧根向上侧隆起生长,与树干基部相接部位形成发达的木质板状隆脊。
黄土高原的植被特点描述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地貌区域,位于中国北方,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份。
由于地势相对平坦,土地贫瘠,水分供应不足,黄土高原的植被特点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黄土高原的植被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植被稀疏且低矮:由于黄土高原土地贫瘠,水分供应不足,植被生长条件较差。
因此,黄土高原的植被往往呈现稀疏且低矮的特点。
大部分植物的根系较为发达,能够在浅土层中寻找到水分和养分。
2. 植被类型单一:黄土高原的植被类型相对单一,以草本植物为主。
常见的植物有黄芩、蒺藜、蓝花楹、短梗菊等。
这些植物具有耐旱性强、适应土壤贫瘠的特点,能够在干燥的环境中存活。
3. 植被分布呈带状:由于黄土高原的地势和气候条件的差异,植被分布呈现出带状的特点。
一般来说,高海拔地区植被较为丰富,低海拔地区植被稀疏。
同时,由于土壤质地和水分条件的差异,黄土高原的植被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
4. 植被适应能力强:黄土高原的气候条件干燥,温差较大,风沙较多。
植物在这样的环境下需要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黄土高原的植物通常具有耐旱、耐寒、耐风沙的特点,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黄土高原的植被特点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黄土高原的土地贫瘠,水分供应不足,这导致了植被生长条件的恶劣。
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较低,植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元素较为匮乏。
同时,由于地势相对平坦,水分难以积蓄,不容易形成湿润的环境。
这些因素限制了植物的生长。
黄土高原的气候条件也对植被的分布产生了影响。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温带地区,气候干燥,年均降水量较少。
同时,由于地势的关系,黄土高原的风速较大,风沙较多。
这些因素对植被的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黄土高原的植被特点还与人类活动有关。
长期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的农牧业发展相对滞后,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比较有限。
这导致了植被的破坏和退化。
过度的放牧和过度的砍伐使得植被无法得到有效的恢复和保护。
黄土高原的植被特点主要表现为植被稀疏且低矮、植被类型单一、植被分布呈带状以及植被适应能力强。
高考地理有关植被知识点地理科目在高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植被是地理科目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植被不仅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还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对高考地理中有关植被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探讨。
一、植被分布与地理环境植被的分布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影响植被的分布类型和特征。
例如,气候是决定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寒冷地区由于气候寒冷,植被以苔藓、地衣为主,树木稀疏;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森林茂密。
此外,土壤也会影响植被的分布。
肥沃的土壤适宜植被的生长,而贫瘠的土壤则不利于植被的茂盛。
因此,在高考中,考生需要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植被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二、植被与生态平衡植被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植被可以净化空气,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维持空气的新鲜度。
同时,植被还可以保护水土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和沙漠化。
此外,植被还可以调节气候,减少气温的波动,防止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
因此,保护植被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在高考地理中,对于保护植被的方法和意义也是考察的重点内容。
三、植被与经济发展植被对于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活动与植被的利用息息相关。
例如,农业是许多国家的主要经济产业之一,而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同时,植被的利用也可以提供木材、纺织原材料等资源,推动国家的工业和贸易发展。
此外,旅游业也与植被有密切的关系。
许多地方的旅游业依赖于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植被景观,如大草原、热带雨林等。
因此,在高考地理中,了解植被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是必要的。
四、植被与人类生活植被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植物提供给人类丰富的食物、木材和纤维等资源,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
同时,植物还提供了美丽的景观,增添了人们的生活乐趣。
此外,植物还具有药用价值,许多药物的原料来源于植物。
因此,植被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高考地理中,了解植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及其影响也是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世界植被类型分析一、寒带:苔原:1、气候特征:夏季短促而寒冷蒸发量低风力大夏季昼长冬季夜长2、土壤特征:永冻层,地表水下渗不畅,地面沼泽化,出现生理性干旱反应3、种类组成:矮灌木、苔藓、地衣4、群落结构:层次不多,营养期短5、生活型特征:多年生,具有大型花和花序6、分布:西伯利亚北部二、温带:草原:1、气候特征: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气候干燥雨量少且变率大;降雨量集中在夏季,冬季时间长2、土壤特征:淋溶作用较弱,盐基物质丰富;有明显钙积层;有基质含量从地表向下逐渐减少;中性至碱性3、种类组成:以多年生低温和中温旱生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以禾本科、豆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4、群落结构:呈暗绿色,高度不大,具有抵抗夏季干旱的某些适应5、生活型特征:地面芽植物为主,地下芽植物数量也不少,普遍存在旱生结构6、分布: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寒温性针叶林:1、气候特征:夏季温和湿润,冬季严寒,年温差大,降水量不多2、土壤特征:有机质分解程度低;土壤终年处于湿润状态;有机质含量高;酸性3、种类组成:松柏类植物4、群落组成:多单一树种构成的纯林5、生活型特征:叶缩小成针状;具抗寒抗旱结构6、分布: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寒温带大陆夏绿阔叶林:1、气候特征: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雨热同期2、土壤特征:棕壤和褐土;有明显黏化现象;微酸性到微碱性3、种类组成:宽阔叶片的落叶树种4、生活型特征:地面芽与地下芽植物占优势,林冠顶部较为平整5、分布:北美大西洋沿岸,西欧和中欧海洋性气候的温暖区,亚洲东部三、亚热带:荒漠:1、气候特征:、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日照强,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年温差和日温差都比较显著2、土壤特征:土壤的组成与母质非常近似,腐殖质含量少;地表多砾石,龟裂土壤表层为孔状结皮;普遍含有石膏和较多易溶性盐,碱性3、种类组成:强旱生植物、短生植物4、群落组成:植被覆盖率低,在低地较集中5、生活型特征:深根系;蒸腾少;生长发育迅速6、分布:、热带、亚热带荒漠:撒哈拉-阿拉伯区、南非、美洲、澳大利亚;温带荒漠:亚洲、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硬叶常绿林:1、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降水不稳定;日照多2、土壤特征:土壤浅薄,含水量随季节性变化大3、种类组成:乔灌木大多是旱生阳生植物;草本层生长稀疏4、群落组成:结构简单,树种贫乏,具有相近似的适应方式5、生活型特征:深根系;常绿叶小而厚;具刺6、分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及加利福尼亚地区常绿阔叶林:1、气候特征:亚热带湿润气候;有明显季节特征,夏季炎热潮湿,冬季稍为干燥,春秋温和,水热同期2、土壤特征:微酸性至酸性;成土过程中铝化作用明显;高岭石含量较高质地较粘重3、种类组成:常绿双子叶植物,种类丰富4、群落组成: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兼有常绿和落叶两类,林相整齐5、生活型特征:以中高位芽植物为主,无板根、茎花及叶附生等雨林现象6、分布:我国分布面积最广泛四、热带:红树林:1、气候特征:热带风平浪静的海滩;受气温与水温影响大,温度越高,种类越丰富2、土壤特征:滨海盐土,含盐量较高(3.5%左右),淤泥深厚3、种类组成:红树科4、群落组成:由高大乔木组成,越近赤道越高大5、生活型特征:胎生现象;密集的支柱根;突出于地面的呼吸根,利于通气与储气,具有很强再生能力;盐生植物,具有泌盐腺体6、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以内的热带海岸,可护岸围堤,防止海浪冲击稀树草原:1、气候特征:热带夏雨型气候;年降水量差别悬殊,集中于夏季2、土壤特征:排水性差,易干裂,隔水层浅3、种类组成:发达的C4草本植物层,耐旱特征明显,不耐荫蔽与低温;乔灌木通常根系庞大,树干多分枝,具刺4、群落组成:随具体生境条件变化5、分布:非洲分布面积最大;澳大利亚以桉树为优势种热带雨林:1、气候特征:赤道多雨气候;全年高温,温差小;降水量充沛且均匀2、土壤特征:砖红壤;土层深厚,粘重,酸性;营养物质周转快;腐殖质分子结构简单,含量低3、种类组成:种类最丰富;单位面积上树木种类密度高;无优势种;特有属和特有种多4、群落组成:成层现象最为复杂;垂直结构与光照条件密切相关5、生活型特征:乔木:常绿高位芽植物占优势,茎花现象,板状根发育,叶具滴水;藤本植物发达;附生植物数量很多;绞杀植物与寄生植物突出6、分布:美洲雨林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亚马逊河流域,此外,亚洲、非洲也有分布。
植被分布规律植被分布规律是指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和分布的特点。
它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这些因素,各地的植被类型和分布会有所不同。
以下将详细介绍植被分布规律的因素和特点。
首先,气候条件是影响植被分布规律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有着直接的影响。
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植物的繁茂生长,通常会出现丰富的森林植被。
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合热带雨林的生长,而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气候条件则更适合针叶林和草原的生长。
而在极地地区,因为极端的寒冷气候和短暂的生长季节,只有一些耐寒植物能够生长。
其次,土壤质地也是影响植被分布规律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壤的成分和质地对植物的生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土壤的质地会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水分的保持和供应,从而影响植物在该地区的分布情况。
比如,盐碱地的土壤质地较差,对大多数植物的生长不利,所以在这些地区主要出现耐盐碱植物。
相反,肥沃的土壤则有利于多种植物的生长,所以在这些地区植物的种类多样性也比较丰富。
此外,地形也会对植被的分布产生影响。
地势的高低、山脉的存在以及地形的复杂程度都会影响植被的分布。
比如,在高山地区,由于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下降,气候条件变得苛刻,只有一些耐寒植物能够在高山环境中生存。
而在低洼地区,由于水分的积聚,湿地植被会相对丰富。
总的来说,植被分布规律受到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和地形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不同的地区因为这些因素的差异,植被类型和分布也会有所不同。
探究植被分布规律对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主要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分布(一)热带雨林1.热带雨林是指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南北纬10℃之间的低海拔高温多湿地区,由热带种类所组成的高大繁茂、终年常绿的森林群落,为地球表面最为繁茂的植被类型。
2.植被特征:①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均为热带分布的种类。
②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而分层不明显,乔木高大挺直,分枝少,灌木成小树状,群落中附寄生植物发达,有叶面附生现象,富有粗大的木质藤本和绞杀植物。
③乔木树种构造特殊:多具板状根、气生根、老茎生花等现象;叶子在大小形状上非常一致,全绿,革质,中等大小;多昆虫传粉。
④林冠高低错落,色彩不一,无明显季相交替,终年常绿。
3.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度10℃之间的区域,全球可分为三大群系:①美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亚马逊河流域,面积最大。
②非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刚果盆地一带。
③亚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附近岛屿、婆罗洲、伊里安及菲律宾群岛。
向西可达缅甸和印度的阿萨姆,向北经中南半岛可达中国的台湾、广东及云南南部,向东南可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亚大陆的东部。
以龙脑香科植物为标志。
④我国的热带雨林为北方边缘,不很典型,分布于台湾、两广、藏、滇的南部。
群落中绞杀植物较多,但龙脑香科的种类不多。
可分为湿润雨林、季雨林、山地雨林三个植被亚型。
(二)红树林1.指分布于热带滨海地区受周期性海水侵淹的一种淤泥海滩上生长的乔灌木植物落。
2.植被特征:①主要由红树科的常绿种类组成,其次为马鞭草科、海桑科、爵床科等的种类,共10余科,30多种。
②外貌终年常绿,林相整齐,结构简单,多为低矮性群落。
③具特殊的胎生现象,具支柱根或呼吸根,以及旱生、盐生的形态和生理特点。
分布:有两个分布中心。
①东方红树林: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热带、亚热带滨海地区。
②西方红树林:分布于太平洋东岸和大西洋沿岸的热带、亚热带滨海地区。
③我国的红树林属东方红树林的一部分,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沿海、广西和台湾。
我国的植被类型我国的植被类型多样丰富,从北方的草原到南方的热带雨林,每一种植被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以下将从北方的草原、中部的森林、西部的沙漠和南方的热带雨林四个方面详细介绍我国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
北方的草原植被覆盖广阔,是我国最典型的植被类型之一。
在北方的大片平原上,草原尽头处,有着一望无际的绿色。
这里的植物以草为主,包括高大的禾本科植物和矮小的禾草科植物。
草原植被具有耐旱、耐寒、耐火的特点,适应了北方地区干燥和极端天气的环境。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为牛羊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中部地区的森林植被茂密,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木材资源。
这里的植被类型多样,包括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
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北方和高山地区,如松树、云杉等;落叶阔叶林分布在中部地区,如橡树、槐树等;常绿阔叶林则分布在南方,如柚子树、木棉树等。
森林植被的生态功能十分重要,能够保护水土,净化空气,维持生态平衡,并为人类提供休闲和旅游资源。
西部地区的沙漠植被稀疏,是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植被类型。
这里的植物适应了缺水和高温的环境,具有抗旱性强的特点。
沙漠中的植被主要包括耐旱的灌木、草本植物和一些沙生植物。
这些植物多为矮小且有刺,能够减少水分的散失,并防止沙尘暴的发生。
沙漠植被对于保持土壤稳定、防治沙漠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重要生活和经济来源。
南方的热带雨林植被茂盛,是我国最具生物多样性的植被类型之一。
这里的植物种类繁多,包括各种高大的树木、藤蔓、草本植物等。
热带雨林植被生长茂密,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
这里的植物之间竞争激烈,但也相互依存,形成了丰富的食物链和生物圈。
热带雨林植被对于维持全球气候平衡、保护水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的植被类型多样,每一种植被都有其独特的生态功能和价值。
草原、森林、沙漠和热带雨林分别代表了不同地区的植被特点,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中地理描述植被特征植被是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维持地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植被的分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土壤类型、地形、人类活动等。
而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并描述植被的特征。
首先,植被的分布与气候密切相关。
气候是影响植被分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它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
热带植被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这个地区的气温高、年降水较多,因此植物生长旺盛,物种多样性也非常丰富。
温带植被分布在温带地区,一般来说,这个地区的夏季温暖而冬季较冷,有充足的降水,植被类型丰富。
而寒带植被主要分布在寒冷的地区,夏季短暂,降水稀少,植被比较稀疏。
其次,植被的分布还与土壤类型相关。
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合不同类型的植被生长。
沙质土壤多沙粒较大、渗透性较好,一般较为贫瘠,适应性强的植被类型多为草本植物。
砂质土壤沙粒大小适中,水分保持能力较好,适应性强的植被类型多为落叶阔叶林。
粘土质土壤细粒多,贮水能力强,适应性强的植被类型多为针叶林。
岩性土壤由于岩石成分不同,土壤养分含量不同,适应性强的植被类型因土壤肥沃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另外,地形也会影响植被的分布。
海拔高度的不同直接影响气温、气压和辐射量等因素,从而影响植被的分布和变化。
总体而言,随着海拔的上升,气温逐渐下降,植被类型也会逐渐改变,通常高海拔地区主要是草原和高山植被。
而河谷和平原地区,受到下坡水流的冲刷,土壤肥沃,植被生长较好,且较适合耕作。
最后,人类活动也对植被特征产生重要影响。
人类的农耕活动、牧业活动、林业活动和城市建设等,都会直接改变植被分布和结构。
大面积的农耕活动会导致林地被砍伐,植被类型转变为农田,这对原有的生态系统带来破坏。
牧业活动会导致过度放牧,造成草原退化,减少植被覆盖度。
林业活动则是为了人类的需求而开发森林资源,这可能导致森林面积减少,植被类型发生改变。
城市建设则使得大量的土地被占用,植被被破坏和剥夺,对植被生态造成影响。
植被类型名称植被类型是指地球表面不同区域的植物群落,它们多样化、多数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以及个体植物及其关系构成因子的种类。
以下是关于植被类型的描述,具体分类及其明确的特征描述。
森林植被是由树木及其他植物构成的植被,支撑着地球树木森林植物生物分布,从干旱的沙漠或极寒的荒漠,至亚马逊雨林和西伯利亚森林。
森林植被可以将其分为森林、森林底部、森林带和沼泽植被。
它们之间的显著特点是植物种类、树种、树皮颜色、树木高度和年龄、树冠构型以及枝条曲度。
草原植被是一种有各种牧草组成的植物群系,包括草原草地、芸苔草地、乡土草地和灌木草地。
草原植被的特点在于杂草的多数可以大量的减少通风的影响,使土壤的温度处于恒定的状态。
草原植被也可以是矮丛草原,这种植物群落一般只有地上植物,没有大型树木。
有些牧草尽管像性高,但并不能维持高山草原的稳定性。
湿地植被包括沼泽植物、湿地植物和沼泽森林植物等植物,以及和水有着密切联系的植物。
湿地植被上通常伴有植物叶子和水稻残草,它们有效地吸附湿气,降低了土壤和植物在湿气影响的范围内的温度。
湿地植物的平均株高较低,而且它们的叶边缘有着很多深浅不一的边缘。
最后,灌木植被是又被称为灌丛植被的植物群落,其叶片较薄、抗旱性较强,一般种植在缺水的土地上。
灌木植被也称为灌木草原,它们只有地上植物,没有真正的树木,也是植被的一种。
灌木植被的植物种类繁多,有的植物的灌木化可以达到4~6米,也有多达20米的超高灌木。
以上是有关植被类型的简单介绍,每一种植被类型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通过观察,研究人员可以判断出各种特征,有助于准确识别。
中国南方地区植被类型
中国南方地区,位于东经104度以东,北纬25度以南,包括江苏、安徽、湖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市的部分地区。
该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具有丰富的植被类型。
一、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是中国南方地区最为常见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
常绿阔叶林四季常绿,树木茂密,树种繁多,常见的有樟树、楠木、栲树等。
这些树木的叶子通常比较宽大,呈椭圆形或圆形,能够有效地反射太阳光,降低地表温度,保持水土。
二、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
随着季节的变化,树木的叶子会变色脱落,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常见的落叶阔叶林有枫树林、桦树林等。
在秋季,落叶阔叶林的红、黄、橙等颜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三、竹林
竹林是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
竹子是一种快速生长的植物,能够在短时间内覆盖大片土地。
竹林对于保持水土、调节
气候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竹子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可以用于造纸、制作家具等方面。
四、草地
中国南方地区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和高原地带,是一种以草本植物为主体的植被类型。
草地上的草本植物生长茂密,覆盖率高,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同时,草地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
五、灌丛
灌丛是一种以灌木为主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地和高原地带。
灌丛中的灌木生长密集,高度较低,能够有效地保持水土、防止风蚀和沙化。
常见的灌丛有高山柏树灌丛、杜鹃灌丛等。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
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
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
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
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
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
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
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
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
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