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不全用药
- 格式:ppt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7
肾功能不全时药物的合理应用绝大多数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经肾脏排泄。
肾功能减退时,机体对药物的排泄减缓,药物半衰期延长,容易引起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药物剂量过高。
有研究表明,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剂量过高的发生率达40%,平均剂量为所需最大剂量的2.5倍。
这不仅造成经济上的负担,而且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增多。
因此,临床上必须根据肌酐清除率来调整药物的用量。
1肾功能的评价准确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是正确使用肾脏排泄药物的前提。
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主要指标是GFR。
GFR不能直接测定,只能通过对某种标记物的清除率来反映。
目前临床上常用血肌酐浓度来评价肾脏的滤过功能,但其存在如下缺点:1)受外源性肌酐摄入影响。
2)受个体肌肉质量差异和年龄影响。
肌酐是体内肌酸分解的产物,肌肉多者血肌酐浓度也相对较高。
此外,肌酐的产生和分泌随年龄增大而下降,血肌酐浓度正常不能代表老年人的肾功能正常。
3)不能反映早期肾功能的下降水平。
肾脏有较大的储备能力,部分肾小球受损时,剩余肾单位仍可有效地清除肌酐,血肌酐浓度无明显变化。
只有当肾功能降至正常水平的50%以下后,血肌酐浓度才开始升高。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能较血肌酐浓度更好地反映肾小球滤过率。
测定Ccr 前需要严格禁食肉类、茶和咖啡等外源性肌酐来源物,并避免剧烈运动和停用利尿剂,充分饮水后准确收集24h尿,混匀,其间采血,分别测定血肌酐和尿肌酐浓度,然后按下列公式计算:Ccr(ml/min)=[尿肌酐浓度×每分钟尿量(ml/min)]/血肌酐浓度为排除身高和体重的影响,使用上述公式计算得到的Ccr尚需用体表面积进行校准。
Ccr的测定操作复杂、繁琐,可行性较差、尤其是对于门诊患者。
因此,目前常采用公式法计算GFR。
美国肾病基金会改善肾病预后及生活质量倡议(Kidney Disease Outcome QualityInitiative,KDOQI)提倡使用的公式有传统的Cockcroft-Gault(CG)公式和MDRD公式两种(GFR:mL/min·1.73m2;血肌酐浓度:mg/aL)。
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摘要】目的讨论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
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经验进行归纳总结。
结论在应用可能损害肝脏功能的药物时,应注意以预防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生。
根据个体情况避免肾脏病变加重。
【关键词】肝肾功能不全用药1.肝功能不全看的用药肝脏是人体进行解毒及生物转化的主要器官,容易遭受药物或毒物侵袭而损害其结构和功能。
肝病病人的治疗药物多为抗病毒以及辅助和对症治疗药物,临床上也常见肝病病人伴有其他疾病需要治疗的现象,因此在应用可能损害肝脏功能的药物时,应给予足够注意,合理选择药物治疗,以预防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生。
肝脏疾病时,药物的吸收、生物转化均发生改变。
一般情况下,肝功能不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比。
急性肝炎时,药物代谢的变化较轻微和短暂,失代偿期的肝硬化病人则较为明显。
一般认为,肝功能不全时,药物的生物转化减慢。
慢性或严重肝损害时,药酶活力改变,有效肝血流量降低,口服给药后生物利用度增加,药物消除减慢,血中药物浓度增加。
慢性肝损害还引起血浆白蛋白浓度降低,与药物结合能力减少,游离药物增多,可引起药效增强,可能出现毒性反应增加。
某些药物如红霉素、利福平、四环素等,经胆汁转运排泄,慢性肝损害时,胆汁分泌排泄障碍,使血浆内药物浓度升高。
当肝硬化伴有水肿或腹水时,药物的分布容积增大,药物易于从组织问液扩散到组织中,药物效应增强。
因此,对于患有肝脏疾病的病人,用药时应特别注意:常规的给药剂量可能造成药物过量或蓄积中毒;而需要经过肝脏灭活才具有药理作用的药物,常规的给药剂量可能达不到预期治疗效果。
对于患有肝脏疾病者,应了解药物的药动学特点,使用主要经过肝脏代谢的药物应适当减少剂量。
同时应避免使用或慎用肝毒性药物。
如尿素、蛋氨酸、乙酰唑胺、噻嗪类利尿药、呋塞米、吗啡、速效巴比妥类等,容易诱使慢性肝炎病人发生肝性昏迷;对无明显脂肪肝的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病例,如蛋白摄入量正常,则不必使用胆碱、蛋氨酸等抗脂肪肝的药物,因为这类药物也可诱发肝性昏迷。
(一)肝功能不全得患者用药肝脏就是人体内最大得实质性腺体,具有十分重要得生理功能,首先就是人体各种物质代谢与加工得中枢,并把多余得物质加以储存;其次,肝脏还有生物转化与解毒功能,对绝大部分进入人体得药物与毒物,都会在肝脏发生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化学反应,不同程度地被代谢,最后以代谢物得形式排出体外。
由于肝细胞不断地从原料中吸取原料,难以避免遭受有毒物质或病毒、毒素、药物与寄生虫得感染或损害,轻者丧失一定得功能,重者造成肝细胞坏死,最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及肝衰竭,甚至发生肝性脑病。
另外,肝脏又就是许多药物代谢得主要场所,当肝功能不全时,药物代谢必然受到影响,药物生物转化减慢,血浆中游离型药物增多,从而影响药物得效应并增加毒性。
因此必须减少用药剂量或用药次数,特别就是给予有肝毒性得药物时更需谨慎、1、肝功能不全患者得用药原则(1)明确诊断,合理选药(2)避免或减少使用对肝脏毒性较大得药物(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特别应避免肝毒性得药物使(4)对肝功能不全而肾功能正常得患者可选用对肝功能毒性小,从肾脏排泄得药物(5)开始用药时宜小剂量,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做到给药方案个体化(6)定期检查肝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2、肝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药物得选择(1)可按常量应用得药物:青霉素、头孢唑啉、头孢她啶、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类与多黏菌素类、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氟喹诺酮类(2)对严重肝病者需减量使用得药物(对一般肝病者可按常量应用):哌拉西林、美洛西林、阿洛西林、羧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红霉素、克林霉素、甲硝唑、氟罗沙星、氟胞嘧啶、伊曲康唑等(3)肝病者减量用药:林可霉素、培氧沙星、异烟肼(异烟肼在肝炎活动期避免使用)(4)肝病者避免使用得药物:红霉素酯化物、四环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类、两性霉素B、酮康唑、咪康唑、特比萘芬、磺胺类。
(二)肾功能不全得患者用药肾脏就是药物排泄得主要器官,也就是药物代谢得器官之一,极易受到某些药物得作用而出现毒性反应、肾毒性得表现有轻度得肾小球、肾小管损伤、肾衰竭,临床可见蛋白尿、管形尿、血肌酐、尿素氮值升高,严重时可引起少尿、无尿或肾衰竭。
肾功能不全对药动学的影响及临床用药原则卢文胜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肾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大多数药物以原型或其代谢产物形式完全或部分随尿液经肾脏排泄。
当肾功能不全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药理效应强度和持续时间将随之改变,即对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产生影响。
因此,重视肾功能不全时临床用药的调整,最大限度地保证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对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 肾功能不全对药动学的影响肾功能不全时肾小球滤过功能显著减退的直接结果是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清除降低;但因肾功能不全而出现的体内毒素和代谢产物蓄积、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也可改变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
1.1 药物的吸收生物利用度是反映所给药物进入病人体循环的百分数。
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许多因素可导致药物吸收减少、生物利用度降低。
主要影响因素有:①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使药物在胃肠道内的停留时间缩短;②植物神经病变、服用磷结合剂(氢氧化铝胶等)和腹膜透析患者合并腹膜炎使肠蠕动减弱,造成胃排空延缓;③胃内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使胃内pH 升高,引起弱酸类药物吸收减少;④肝脏降低了对某些药物摄取率使其首过效应改变。
如普萘洛尔在尿毒症时首过效应显著降低,血药浓度明显增高。
1.2 药物的体内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状况常用表观分布容积表示。
假定机体是均匀一致的一腔,则血浆的药物浓度与各组织和体液中的药物浓度相同,此时药物分布所占的容积称为表观分布容积。
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体液容积改变、酸碱平衡紊乱和尿毒症毒素蓄积等是影响药物体内分布容积的重要因素。
慢性肾功能不全使许多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产生变化。
通常酸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降低(如巴比妥类、磺胺类、呋塞米、头孢菌素、万古霉素、环丙沙星和氨苄西林等),而某些碱性药物的蛋白结合率增加(如妥布霉素、奎尼丁及利多卡因)或不变(地西帕明),仅少数下降(吗啡、氨苯蝶啶)。
蛋白结合率下降的机制可能涉及尿毒症时低蛋白血症、白蛋白组成和结构发生异常、结合抑制剂置换药物的蛋白结合位点以及药物代谢产物蓄积降低药物与蛋白结合的亲和力等因素;α1酸性糖蛋白含量增加是慢性肾脏疾病时弱碱性药物与蛋白结合增加的主要原因。
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选药原则
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选药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明确诊断,合理选药:首先需要明确疾病的诊断,根据诊断结果选择适合的药物。
同时,要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特别是那些具有肾毒性的抗生素、感冒药、镇痛药等。
2. 药物相互作用: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那些可能产生肾损害的药物。
例如,使用他克莫司的病人要避免使用抗真菌药物或CCB类降压药。
3. 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肾功能不全时,药物的排泄会受到影响,因此需要根据肾功能的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
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
4. 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较小的药物:优先选择无肾毒性或肾毒性较小的药物。
如果必须使用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应尽可能减少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5. 避免使用肾毒性大的药物: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大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氯霉素等。
如果必须使用这些药物,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确定用药剂量及用药间隔时间。
6. 注意肝功能的状况:对于肾功能不全但肝功能正常者,可选用双通道排泄的药物。
总的来说,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选药原则是避免或减少使用对肾脏毒性大的药物,并尽量选择无肾毒性或肾毒性较小的药物。
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不要随意更改用药方案或自行购药使用。
老年人肾功能不全的用药分析摘要:老年人的组织器官和身体机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衰退,而药物的蓄积会使得不良反应在老年人身上的发生率较年轻人的高许多,而一旦出现,其严重程度高,甚至导致死亡。
其中对于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的发生率更为突出,在治疗中更应注意其药代动力学特点,掌握用药原则,进行个体化给药,减少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人是一名药店工作者,在西药区的工作当中发现有许多老年人在选购药物时非常盲目,不知道什么样的药物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且不良反应又少,特别是那些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
本文通过分析老年人群的药物代谢特征,简述老年肾功能不全患者临床常用药物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老年人;肾功能不全;不良反应;合理用药;一、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活环境也在不断改变,不断恶化,老年人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也不断增加,然而,老年人的生理机能本身就在不断降低,其肾血流量和肾功能会随着年龄的的不断增加而降低。
到达45岁以后,大约每8到10岁就会减低10%左右。
当达到85岁左右时,其肾功能只有普通成年人的一半不到。
根据研究表明,老年人具有功能的肾小球数目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而减少,单位面积毛细血管的数量也相继减少,而系膜成分相对增多,基底膜增厚,小动脉产生玻璃样变,由此而形成局灶型肾小球硬化[2]。
由于机体功能的衰退,和常年的各种疾病积累。
老年人通常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以治疗所患疾病,药物不良相互作用发生率随联合用药种类及剂量的增加而不断增高。
当前我国老年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如何通道对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从而减少或者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成为先下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1.1老年人肾功能不全患者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老年人的体内血液循环和身体机能都在不断下降,所以在体内的生理生化及体内吸收和代谢相对比较复杂,老年人的胃黏膜壁细胞所分泌得盐酸较中青年人减少,pH值去在增高,而导致酸性药物离子型增加,在体内吸收速度减低,胃肠蠕动减低和胃排空时间延长,使药物的崩解和吸收时间延长,且胃肠壁的血流量减少也影响吸收。
慢性肾功能不全西药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适应症与用药方式慢性肾功能不全是指肾脏长期受损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功能逐渐减退的一种疾病。
西药在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缓解症状、延缓病情的进展,并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适应症、常用药物及用药方式。
一、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适应症慢性肾功能不全常伴随多种症状,如高血压、贫血、水盐代谢紊乱等,因此在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时需考虑到这些症状。
1. 高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高血压的发生率较高。
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降压药物可以用于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引起的高血压。
2. 贫血:慢性肾功能不全导致肾性贫血的发生率也较高。
常见的治疗贫血的药物有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和铁剂补充剂。
前者能够刺激骨髓产生红细胞,后者用于补充体内缺乏的铁元素。
3. 水盐代谢紊乱: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因肾小管功能受损,容易出现水盐代谢紊乱。
丢钠利尿剂和保钠利尿剂是常用的治疗药物,前者促使尿液排出过多的钠盐,后者则帮助患者保留体内的钠盐。
二、常用药物及用药方式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该类药物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达到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
ACEI药物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用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和血钾水平。
2.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ARB药物能够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其受体的结合,达到扩张血管的作用。
常见的ARB药物有氯沙坦、缬沙坦等。
用药时同样需要监测血压和血钾水平。
3. 利尿剂:利尿剂是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重要药物之一,可以增加尿液排出,减少体内液体潴留。
常用的利尿剂有噻嗪类利尿剂、呋塞米等。
用药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利尿剂,并监测电解质的平衡。
4. 磷酸酐酶抑制剂: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常伴有高磷血症,磷酸酐酶抑制剂能够抑制肠道对磷的吸收,降低体内磷的水平。
肾功能不全患者不合理用药医嘱分析!许伟,彭婕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药学部,南京210008摘要目的:通过对本院肾功能不全患者不合理用药医嘱情况进行分析,为该类患者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筛取2019年1〜12月前置审方因肾功能不全不合理用药问题被药师打回的医嘱,对不合理医嘱的科室分布、药物种类及药师建议的接受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药师打回医嘱496条中,老年科不合理用药问题最多,占医嘱30.04%;在不合理用药种类中,抗感染药物比例最大,占46.77%;在药师建议接受率中,由63.64%上升至88.89%,且外科比内科高,有禁忌症使用较用法用量不合理高。
结论: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存在一定问题,建议加强事前审方干预、医师培训以及药学服务等多项措施共同干预,促进肾功能不全患者合理用药。
关键词肾功能不全;用药分析;前置审方中图分类号R692;R96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7806(2021)01-050-03肾功能不全是由各种肾脏疾病和(或"肾外疾 病引起的肾小球严重破坏,使机体在排泄有毒代谢物和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方面出现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候群;当肾功能受损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均可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药物浓度、疗效及安全性叫因此该类患者合理用药尤为重要。
为提高临床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合理用药水平,保障该类患者的用药安全,现调取事前审方中因肾功能不全由于不合理用药问题被药师复审打回的医嘱,对其统计分析&1资料与方法1.1资料2019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因肾功能不全用药问题被打回的医嘱计496条。
1.2方法通过前置审方系统调取2019年药师打回的所有医嘱,筛选因肾功能不全用药问题被Excel软件统计出的不合理医嘱,包括科室分布、不合理用药种类及药师建议的接受情况。
采用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来反映肾小球滤过率(GFR),其公式为:Ccr (男)(mL-min"1)=[(140-年龄)#体重(kg)x88.4]/[72x 血清肌酐浓度(!mol-L"1)];Ccr(女)=Ccr(男)x0.85[2]。
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的药物治疗(全文)心力衰竭(HF)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且常常与多种合并症并存,其中肾功能的下降尤为重要。
临床上对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及时、准确的评估以及恰当的治疗,对于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一、改善症状药物有液体潴留证据的心衰(HF)患者均应使用利尿剂。
袢利尿剂利尿作用最强,急性心衰首选,常静脉用药,适用于有明显液体潴留或伴有肾功能受损的患者。
噻嗪类利尿剂作用强度中等,适用于有轻度液体潴留、伴有高血压而肾功能正常的心衰患者,或长期使用袢利尿剂发生利尿剂抵抗者。
肾功能中度以上损害时(肌酐清除率<30ml/min时)噻嗪类利尿剂失效。
精氨酸加压素(AVP)V2受体拮抗剂选择性地与集合管血管面的AVP V2受体结合,导致水通道蛋白2(AQP2)从集合管顶端膜脱落,阻断水的重吸收。
代表药物为托伐普坦,能够改善合并低钠血症、肾功能不全和利尿剂抵抗的急性心衰患者的充血症状。
2018年中国HF指南推荐其用于常规利尿剂治疗效果不佳、有低钠血症或有肾功能损害倾向患者(IIa,B)。
利尿剂治疗中可能会出现肾功能损伤(sCr、BUN升高),应分析可能的原因并进行处理:(1)利尿剂不良反应,联合使用襻利尿剂和噻嗪类利尿剂者应停用噻嗪类利尿剂;(2)HF恶化,肾脏低灌注和肾静脉淤血都会导致肾功能损害;(3)容量不足;(4)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消炎药,会影响利尿剂的药效并且导致肾功能损害和肾灌注下降等。
而地高辛在终末期肾病患者中使用的安全性尚不清楚。
不过在透析患者中,经常发生的低钾血症可能会增强地高辛的毒性。
一项纳入120864名血液透析患者的回顾性队列分析发现,使用地高辛会增加28%的死亡风险,尤其是透析前血钾浓度低的患者死亡风险更高。
DAD-HF研究结果表明,利尿剂联合小剂量多巴胺的利尿效率等同于大剂量利尿剂,同时能够改善肾功能(包括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和钾盐稳态。
钙离子增敏剂左西孟旦,与心肌肌钙蛋白C结合产生正性肌力作用,不影响心室舒张,还具有扩血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