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的动物环境及设施
- 格式:doc
- 大小:111.00 KB
- 文档页数:12
实验动物设施的分类和特点
1.普通环境普通环境设施是一种开放环境设施,饲育环境基本符合动物的生长、繁育要求,但不能完全控制传染病、寄生虫等其他干扰因子。
目前啮齿类实验动物已经取消普通环境下饲养,大动物饲育在普通环境设施下较多。
2.屏障环境屏障设施主要用于清洁级、SPF级动物的饲育和动物实验。
有正压屏障构造、负压屏障构造(生物安全屏障系统),也有用层流架(正压/负压)或隔离器做SPF级屏障系统。
是指在污染区和清洁区之间设有严格的屏障,即饲育环境是密闭的,通过屏蔽装置与外界相通,送入饲养室内的空气要经过初效、中效、高效三级过滤,洁净度要求达到7级,除生物安全屏障系统为负压以外,通常应保持为正压,且不低于10Pa;排风口设有防空气倒流装置。
送入的一切物品都要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后,经特制的传递装置送入,进入屏障内的工作人员也要进行严格的微生物控制。
3.隔离环境隔离环境主要用来饲育无特定病原体、悉生以及无菌实验动物。
隔离环境设施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等一切物品均为无菌,动物和物品经过特殊传递,既保证了与外界隔离状态,又能保持内环境正常运转。
动物实验室设计方案动物实验室设计方案目录1.实验动物环境包括内环境(直接影响实验动物质量)和外环境。
2.环境设施管理2.1 普通环境2.2 屏障环境2.2.1 实验动物屏障环境设计理念2.2.2 实验动物屏障环境维护与管理2.3 隔离环境3.我国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设施及标准实验动物的环境是直接影响实验结果和动物质量的重要因素。
内环境包括饲养条件、饲料、水源、温度、湿度、照明等。
外环境包括噪音、振动、电磁辐射等。
因此,在动物实验室的设计中,必须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动物的健康。
环境设施管理是动物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方面,普通环境和屏障环境是最常见的两种类型。
普通环境是指动物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相同,没有任何隔离措施。
屏障环境则是在普通环境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的隔离措施,以保证实验动物的健康和安全。
实验动物屏障环境的设计理念是以预防为主,采用多层次的隔离措施,包括物理隔离、生物隔离和化学隔离。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入,保障实验动物的健康和安全。
实验动物屏障环境的维护与管理也非常重要。
要定期检查环境设施的使用情况,及时更换损坏的设备和器材,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同时,要加强对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包括饲料的质量、数量和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等。
隔离环境是指将实验动物隔离在特定的环境中,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动物的健康。
隔离环境的设计需要考虑实验目的、实验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环境设施和管理等因素。
我国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设施及标准也是动物实验室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根据相关规定,实验动物必须符合一定的品种、数量和来源要求,动物实验设施也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和规范。
因此,在设计动物实验室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动物的健康。
3.1 设施建筑要求在建造动物饲养场的时候,需要考虑一些基本的设施建筑要求。
这些要求包括选址、建筑卫生和设施要求。
3.1.1 选址选址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动物科学专业实训场所及设备清单实训场所1. 实验室:用于动物科学实验和研究的地方,具备实验设备和操作台,适于各类动物实验。
2. 动物舍:提供动物饲养和实训的场所,应具备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以及适当的大小和设施。
3. 课程实训室:用于动物科学专业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和工具。
实训设备清单以下是动物科学专业实训所需的常见设备清单:实验室设备- 显微镜:用于观察和研究细胞、组织和微生物等。
- 实验室平衡仪:用于精确称量和计量实验物质。
- 温箱:用于提供恒定的温度环境,适用于各类实验需求。
- 离心机:用于离心分离、沉淀和提取样品等。
- 恒温水浴锅:用于在恒定的温度下进行试剂反应。
- pH计:用于测量溶液的酸碱度。
- 自动取样器:用于自动采集样品进行分析。
动物舍设备- 饲料料斗:用于存放动物食物,保证饲养的持续性和卫生性。
- 饮水设备:提供干净的饮水源,保证动物水分摄取。
- 温度调节器:用于调控动物舍内的温度,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 照明设备:提供光照,满足动物的生物钟需求。
- 栏舍:用于限制和保护动物,提供安全和舒适的空间。
课程实训室设备- 模拟手术平台:用于进行动物手术实践的模拟平台。
- 解剖模型:用于学生研究和了解动物解剖结构。
- 布标仪器:用于测定动物的体表温度。
- 安全操作装置:保证实训过程中的安全性,如手套、面罩等。
请根据实际需要对设备清单进行调整,并确保设备的品质和功能符合实训要求。
以上仅为一般参考,具体实训设备需根据课程和实验的要求来确定。
一、名词解释1、普通环境:普通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饲育教学等用途的一般实验动物2、屏障环境:屏障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源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实验动物,这类设施严格控制人员和物品进入,动物来源于无菌、悉生动物或SPF动物种群。
利用空调送风系统形成清洁走廊、动物房、污染走廊、室外的静压差梯度,以防止空气逆向形成的污染。
屏障内人和动物尽量减少直接接触,工作时应戴消毒手套,穿着灭菌工作服等防护用品。
3、隔离环境:隔离环境设施采用无菌隔离器以保证无菌或无外来污染物。
隔离器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均是无菌的,为了保证这种无菌状态,人不能和动物直接接触,工作人员通过附着于隔离器上的橡胶手套进行操作。
隔离器的空气进入要经过超高效过滤0.5um微粒,滤除率99.97%),一切物品包装灭菌后通过灭菌传递舱移入,动物来自无菌动物、或其哺育的剖腹产动物后代。
该系统的设施适用于饲育无菌们(Germ Free)级及SPF 级实验动物。
二、是非题(下列试题中正确的用(√)号错误的用(×)号)1、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的最大含水量,称之为这一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湿度,(√)2、每立方米空气中实际含水量称之为绝对湿度,(√)3、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绝对湿度与这一温度下的饱和湿度的比值称之为空气的相对湿度。
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相对湿度来恒量的。
(√)4、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的最大含水量,称之为这一温度下空气的相对湿度,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相对湿度来恒量的。
(X)5、每立方米空气中实际含水量称之为绝对湿度,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绝对湿度来恒量的。
(X)6、喜玛拉雅兔的毛色基因在10℃以下的环境里表现为兔鼻端和四肢未端毛色为黑色,20C 以上的环境则表现为白色,说明动物性状的表现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7、研究化学物质的毒性反应时,环境温度不同,动物对毒性的反应的LD50可能不同,急性毒性反应曲线也会不一样。
实验动物设施分类与环境指标要求1.设施分类实验动物设施按照其功能分为生产设施、实验设施和特殊实验设施三类。
实验动物生产设施是指用于实验动物生产(保种、育种、繁殖、生产、育成、供应)的建筑物和设备的总和。
实验动物实验设施是指以研究、实验、教学、生物制品和药品及相关产品生产、检定等为目的而进行动物实验的建筑物和设备的总和。
实验设施也可进行特殊品系的培育、保种、繁殖(如基因修饰动物的研究开发)。
实验动物特殊实验设施包括感染性动物实验设施(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应用放射性物质或有害化学物质等进行动物实验的设施。
实验动物设施按照对传染因子和环境参数控制程度,分为普通环境设施、屏障环境设施和隔离环境设施。
普通环境设施符合实验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控制人员和物品、动物出入,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饲育普通级实验动物。
屏障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要求,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空气的进出,适用于饲育清洁级和(或)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级实验动物。
隔离环境设施采用无菌隔离装置以保持无菌状态或无外源污染物。
隔离装置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应无菌,动物和物料的动态传递需经特殊的传递系统,该系统既能保证与环境的绝对隔离,又能满足转运动物时保持与内环境一致。
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原体级、悉生(gnotobiotic)及无菌(germ free)级实验动物(表3-1)。
2.设施环境指标要求(1)实验动物生产间的环境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2的要求。
(2)动物实验间的环境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3的要求。
特殊动物实验设施动物实验间的技术指标除满足表3-3的要求外,还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3)屏障环境设施的辅助用房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4的规定。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4925-2001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的环境条件及设施设计、施工、工程验收及经常性监督管理。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6-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4792-1984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 5794-1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8978-1996 污水排放综合标准GB 50243-1997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9-19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照名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73-1984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J 68-1984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JGJ-71-199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3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实验动物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3.2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指同于实验动物繁育、生产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3.3 动物实验设施指以研究、试验、教学、生物制品、药品生产等为目的进行实验动物饲育、试验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4环境及设施4.1 选址4.1.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场所应避开自然疫源地。
4.1.2 宜选在环境空气质量及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
4.1.3 宜远离铁路、码头、飞机场、交通要道以及散发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工厂、贮仓、堆场等有严重空气污染、振动或噪声干扰的区域。
若不能远离上述区域则应布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动物实验室方案介绍一、实验目的动物实验是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疾病机理、药物效果等问题。
本实验旨在探究动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行为、生理反应及其相关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二、实验对象本次实验选用实验室常见的小鼠作为实验动物。
小鼠属于哺乳动物,体型小巧、繁殖能力强,是理想的实验动物之一。
三、实验材料及设备1. 小鼠:选用健康的雌性小鼠,年龄在3-6个月之间。
2. 实验笼:具有透明的玻璃制作,便于观察动物行为。
3. 条件室:可以调节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
4. 实验设备:包括视频监控系统、生理监测器等。
5. 实验药物:根据实验需要选用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四、实验设计1. 实验组: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只小鼠。
2. 实验过程:首先训练小鼠适应实验环境,然后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
3. 实验指标:包括小鼠活动情况、体重变化、食物摄入量等指标。
五、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将小鼠分组放入实验笼中,在条件室中适应1周。
2. 实验记录:利用视频监控系统记录小鼠的活动情况,同时使用生理监测器监测体温、心率等生理指标。
3. 实验操作:给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观察其行为及生理反应变化。
4.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指标差异。
5. 实验结论: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结论。
六、实验安全1. 动物保护:保证动物的健康和福利,减少动物使用量。
2. 实验操作:注意实验操作规范,避免对动物造成伤害。
3. 药物使用:按照药物使用说明使用,避免药物过量或误服。
七、实验意义本实验可为疾病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探究药物对动物行为和生理反应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总结:实验室动物实验是一项重要的科研工作,能够帮助科学家深入了解动物的行为和生理反应机制。
通过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和严格控制实验过程,可以取得准确的实验数据,为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支持。
希望以上方案能够对相关从业者和科研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名词解释1、普通环境:普通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饲育教学等用途的一般实验动物2、屏障环境:屏障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源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实验动物,这类设施严格控制人员和物品进入,动物来源于无菌、悉生动物或SPF动物种群。
利用空调送风系统形成清洁走廊、动物房、污染走廊、室外的静压差梯度,以防止空气逆向形成的污染。
屏障内人和动物尽量减少直接接触,工作时应戴消毒手套,穿着灭菌工作服等防护用品。
3、隔离环境:隔离环境设施采用无菌隔离器以保证无菌或无外来污染物。
隔离器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均是无菌的,为了保证这种无菌状态,人不能和动物直接接触,工作人员通过附着于隔离器上的橡胶手套进行操作。
隔离器的空气进入要经过超高效过滤0.5um微粒,滤除率99.97%),一切物品包装灭菌后通过灭菌传递舱移入,动物来自无菌动物、或其哺育的剖腹产动物后代。
该系统的设施适用于饲育无菌们(Germ Free)级及SPF 级实验动物。
二、是非题(下列试题中正确的用(√)号错误的用(×)号)1、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的最大含水量,称之为这一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湿度,(√)2、每立方米空气中实际含水量称之为绝对湿度,(√)3、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绝对湿度与这一温度下的饱和湿度的比值称之为空气的相对湿度。
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相对湿度来恒量的。
(√)4、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的最大含水量,称之为这一温度下空气的相对湿度,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相对湿度来恒量的。
(X)5、每立方米空气中实际含水量称之为绝对湿度,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绝对湿度来恒量的。
(X)6、喜玛拉雅兔的毛色基因在10℃以下的环境里表现为兔鼻端和四肢未端毛色为黑色,20C 以上的环境则表现为白色,说明动物性状的表现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7、研究化学物质的毒性反应时,环境温度不同,动物对毒性的反应的LD50可能不同,急性毒性反应曲线也会不一样。
实验动物设施分类实验动物设施是指为进行科学实验而特别建造的用于饲养和繁殖实验动物的场所。
根据实验动物的种类和实验的目的,实验动物设施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本文将对实验动物设施进行分类及详细描述。
1. 饲养设施饲养设施是用于供养实验动物的场所,通常包括动物舍、笼子、饲料室等。
动物舍是实验动物饲养的主要场所,根据实验需要和动物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单个笼子和集体舍。
单个笼子通常用于饲养个体动物,具有独立的空间和饲养设施;集体舍则可以容纳多只动物,提供共享的空间和设施。
饲料室用于储存和配送实验动物的饲料,确保动物获得足够的营养。
2. 繁殖设施繁殖设施是用于实验动物繁殖的场所,主要包括配种室、产仔室等。
配种室通常配备有合适的配种设备,用于控制实验动物的繁殖过程。
产仔室则提供温暖、湿度适宜的环境,为新生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为了确保实验动物的纯种性,繁殖设施通常采取严格的隔离和标识措施,避免不同种类或个体的交叉繁殖。
3. 注射设施注射设施是用于给实验动物进行药物注射的场所,主要包括注射室和注射器具。
注射室通常具备无菌条件,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性。
注射器具包括注射器、针头等,应选用适当规格的器具,以确保注射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在进行实验动物注射时,还需要注意注射部位和注射剂量的选择,以及注射后的观察和记录。
4. 检测设施检测设施是用于对实验动物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的场所,主要包括实验室和检测仪器。
实验室通常具备严格的实验条件和操作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测仪器包括常规的生化分析仪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用于对实验动物的血液、组织、器官等进行检测和观察。
检测设施的建设和操作应符合相关的科学规范和道德要求。
5. 环境控制设施环境控制设施是用于调节实验动物饲养环境的场所,主要包括温度控制设备、湿度控制设备、光照设备等。
温度控制设备可以根据实验需要对动物舍内的温度进行调节,以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湿度控制设备可以调节动物舍内的湿度,以满足不同种类动物的饲养要求。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的环境条件及设施设计、施工、工程验收及经常性监督管理。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6-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4792-1984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 5749-1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8978-1996 污水排放综合标准GB 50243-1997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9-19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照明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J73-1984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J 68-1984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JGJ-71-199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实验动物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3.2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指用于实验动物繁育、生产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3.3 动物实验设施指以研究、试验、教学、生物制品、药品生产等为目的进行实验动物饲育、试验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4 环境及设施4.1 选址4.1.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场所应避开自然疫源地。
4.1.2 宜选在环境空气质量及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
4.1.3 宜远离铁路、码头、飞机场、交通要道以及散发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工厂、贮仓、堆场等有严重空气污染、振动或噪声干扰的区域。
若不能远离上述区域则应布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4.1.4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设施应与生活区保持大于50m的距离。
4.2 建筑卫生要求4.2.1 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所有围护结构材料均应无毒、无放射性。
4.2.2 内墙表面应光滑平整,阴阳角均为圆弧形,易于清洗、消毒。
墙面应采用不易脱落、耐腐蚀、无反光、耐冲击的材料。
地面应防滑、耐磨、无渗漏。
天花板应耐水、耐腐蚀。
4.3 建筑设施要求4.3.1 建筑物门、窗应有良好的密封性。
4.3.2 走廊宽度不应小于1.5米,门宽度不应小于1.0米。
4.3.3 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室通风空调系统保持正压操作,应合理组织气流布置送排风口的位置,避免死角,避免断流,避免短路。
4.3.4 各类环境控制设备应定期维修保养。
4.3.5 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室的电力负荷等级,应根据工艺要求确定。
应备有应急电源。
4.3.6 室内的配电设备,应选择不易积尘的设备,并应暗装。
电气管线应暗敷,由非洁净区进入洁净区的电气管线管口,应采取可靠的密封措施。
5 环境条件分类及技术指标要求5.1 分类5.1.1 普通环境:该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饲育教学等用途的普通级实验动物。
5.1.2 屏障环境:该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清洁实验动物及无特定病原体(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实验动物,该环境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环境空气的进出。
5.1.3 隔离环境:该环境设施采用无菌隔离装置以保存无菌或无外来污染动物。
隔离装置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均为无菌,动物和物料的动态传递须经特殊的传递系统,该系统既能保证与环境的绝对隔离,又能满足转运动物时保持内环境一致。
该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原体(SPF)、悉生(Gnotobiotic)及无菌(germ free)实验动物。
5.2 技术指标要求5.2.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环境指标应符合表1所列要求。
5.2.2 动物实验设施环境指标应符合表2所列要求。
表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环境指标(静态)表2 动物实验设施(设备3))环境指标(静态)6 工艺对设施区域设置的要求6.1 区域布局6.1.1 前区的设置:包括办公室、维修室、库房、饲料室、一般走廊。
6.1.2 饲育区的设置6.1.2.1 繁育、生产区:包括隔离检疫室、缓冲间、育种室、扩大群饲育室、生产群饲育室、待发室、清洁物品贮藏室、清洁走廊、污物走廊。
6.1.2.2 动物实验区:包括缓冲间、实验饲育间、清洁物品贮藏室、清洁走廊、污物走廊。
6.1.2.3 辅助区:包括仓库、洗刷间、废弃物品存放处理间(设备)、密闭式实验动物尸体冷藏存放间(设备)、机械设备室、淋浴间、工作人员休息室。
6.2 其他设施设置6.2.1 屏障环境和隔离环境均应在压强变化相交接处设有缓冲设置。
6.2.2 动物实验区的设施应与饲养繁育系统分开设置。
6.2.3 有关放射性实验操作应参照GB 4792实施。
6.2.4 带烈性传染性、致癌、使用剧毒物质的动物实验,均应在负压隔离设施或有严格防护的设备内操作。
此类设施(设备)须具有特殊的传递系统,确保在动态传递过程中与外环境的绝对隔离,排出气体和废物须经无害化处理。
应体现“人、动物、环境”的三保护原则。
6.3 设施与设备6.3.1 在实验环境中设置设备时,其设备性能和指标,均须与环境设施指标要求相一致(表1、表2)。
6.3.2 不同实验要求的正压、负压设备,必须达到环境设施的指标,方能取得相应的证书。
7 废弃物及动物尸体处理z7.1 废弃物应作无害化处理并应达到GB 8978的要求。
7.2 动物尸体应立即焚烧处理,其排放物应达到医院污物焚烧排放规定要求。
8 笼具、垫料、饮水8.1 笼具8.7.1 应选用无毒、耐腐蚀、耐高温、易清洗、易消毒灭菌的耐用材料制成的笼具。
8.1.2 各类动物所占笼具最小面积应满足表3的要求。
笼具内外边角均应圆滑、无锐口。
表3 各类动物所需居所最小空间8.2垫料8.2.1 垫料应选用吸湿性好、尘埃少、无异味、无毒性、无油脂的材料。
8.2.2 垫料须经消毒、灭菌后方可使用。
8.3 饮水8.3.1 普通实验动物饮水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
8.3.2 屏障和隔离环境内饲养的实验动物饮用水须经灭菌处理。
9 动物运输z9.1 动物运输应符合安全和微生物控制等级要求。
不同品种、品系和等级的动物不得混合装运。
9.2 动物运输应配置专用车辆,专人负责,定期消毒、保洁,车辆应装有空调设备。
9.3 运输笼具须经消毒、灭菌后方可回收使用。
10 检测方法检测方法见本标准附录A~附录I。
附录 A(标准的附录)环境温湿度测定A1 测定条件A1.1 实验动物设施环境温度测定应在动物设施竣工空调系统运转48h后或设施正常运行之中进行测定。
测定时,应根据设施设计要求的空调和洁净等级确定动物饲育区及实验工作区,并在区内布置测点。
A1.1.1 一般饲育室应选择动物笼具放置区域范围为动物饲育区。
A1.1.2 恒温恒湿房间离围护结构0.5m,离地高度0.1 m-2.0m处为饲育区。
A1.1.3 洁净房间垂直平行流和乱流的饲育区与恒温恒湿房间相同。
A1.2 测量仪器A1.2.1 测量仪器精密度为0.1以上标准水银干湿温度计及热敏电阻式数字型温湿度测定仪。
A1.2.2 测量仪器应定期检定。
A2 测定方法A2.1 当设施环境温度波动范围>±2℃,室内相对湿度波动范围>10%时,温湿度测定宜连续进行8h,每次测定间隔为15min-30min。
附录 B(标准的附录)环境气流速度测定B1 测定条件B1.1 在实验设施运转接近设计负荷,连续运行48h以上进行测定。
B1.2 测量仪器B1.2.1 测量仪器为精密度为0.01以上的热球式电风速计,或智能化数字显示式风速计,校准仪器后进行检测。
B1.2.2 测量仪器应定期检定。
B2 测定方法B2.1 实验动物饲养设施和动物实验设施,应根据设计要求和使用目的确定动物饲育区和实验工作区,要在区内布置测点。
B2.1.1 一般空调房间应选择放置实验动物用具的具有代表性的位置及室内中心位置布点。
B2.1.2 恒温恒湿设施应选择在离围护结构0.5m,离地高度1.0m及室内中心位置布点。
B2.2 测定方法B2.2.1 检测在洁净试验区或动物饲育区内进行,当无特殊要求时,于地面高度1.0m处进行测定。
B2.2.2 乱流洁净室按洁净面积≤50m2至少布置测定5个测点,每增加20-50m2增加3-5个位点。
B3 数据整理B3.1 每个测点的数据应在测试仪器稳定运行条件下测定,数字稳定10s后读取。
B3.2 乱流洁净室内取各测定点平均值,并根据各测点各次测定值判定室内气流速度变动范围及稳定状态。
附录 C(标准的附录)环境换气次数测定C1 测定条件C1.1 在实验动物设施运转接近设计负荷连续运行48h以上进行测定。
C1.2 测量仪器C1.2.1 测量仪器为精密度为0.01以上的热球式电风速计或智能化数字显示式风速计,校准仪器后进行检测。
C1.2.2 测量仪器应定期检定。
C2 测定方法C2.1 通过测定送风口风量(正压式)或出风口风量(负压式)及室内容积来计算换气次数。
C2.2 风口为圆形时,直径在200mm以下者,在径向上选取2个测定点进行测定;直径在200mm~300mm时,用同心圆做2个等面积环带,在径向上选取4个测定点进行测定;直径为300mm~600mm时,做成3个同心圆,在径向上选取6个点;直径>600mm时,做成5个同心圆测定10个点,求出风速平均值。
C2.3 风口为方形或长方形者,应将风口断面分成100mm×150mm以下的若干个等分面积,分别测定各个等分面积中心点的风速,求出平均值,作为平均风速。
C2.4 在装有圆形进风口的情况下,可应用与之管径相等、1000mm长的辅助风道或应用风斗型辅助风道,按C2.2中所述方法取点进行测定;如送风口为方形或长方形,则应用相应形状截面的辅助风道,按2.3中所述方法取样进行测定。
C3 计算结果C3.1 按式(C1)求得换气量。
-Q=3600Sv………………………………(C1)式中:Q——所求换气量,m3/h;S——有效横截面积,m2;——平均风速,m/s。
换气量再乘以校正系数即可求得标准状态下的换气量。
校正系数进风口为1.0,出风口为0.8,以20℃为标准状态按式(C2)进行换算: -Q0=3600(273+20/273+t)Sv(C2)………………(C2)式中:Q0——为标准状态时的换气量,Nm3/h;t——为送风温度,℃;v——平均风速,m/s。
换气次数则由式(C3)求得:式中:n——为换气次数,次/h;Q——为送风量,m3/h;V——为室内容积,m3。
附录 D(标准的附录)环境梯度压差测定方法D1 检测条件D1.1 静态检测在洁净实验动物设施空调送风系统连续运行48h以上,已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工艺设备已安装,设施内无动物及工作人员的情况下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