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3
产后出血观察内容
70%的产后出血发生在分娩之后的2个小时左右,尽可能在分娩2个小时左右观察阴道出血量有多少,有没有存在大量出血,要不停的按摩子宫,也可以及时判断有没有存在心肾的血液不停的往阴道口流出。
如果有垫的卫生巾或者卫生纸,在30分钟之内浸透,考虑存在产后出血。
也要评估产后的生命体征,首先是脉搏、心率、血压、呼吸和面色,甚至尿量和精神状态。
如果失血量增加,就可以造成异常,例如存在乏力、心率增快、大汗淋漓,甚至会感觉到烦躁、面色苍白、少尿,一定要进行积极的处理和治疗。
一例产后出血的个案护理一例产后出血的个案护理产后出血是新妈妈们面临的常见问题,而且其危害不容小觑。
最近,我在我所工作的医院遇到了这样一位患者,她的例子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通过她的故事,向大家介绍一下如何做好产后出血的个案护理。
一、护理前的准备这位患者是一位经历过难产的产妇,因为难产导致了持续性的产后出血,而且失血过多,状况非常危急。
首先,我们要做好准备工作,确保医疗设备、药品等都齐备。
同时,做好术前宣教,告知患者及家属手术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手术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等。
二、手术室内的护理手术室内的护理是关键性的一步。
针对血量大、失血速度快的情况,我们护士和医生们要对操作流程熟悉并严谨细致、迅速。
比如,在开放腹腔的时候,我们要用温盐水及时冲洗腹腔,清洁完毕后要立即堵塞出血点,避免持续性出血。
同时,在手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警惕可能的突发情况并及时处理。
三、手术后的护理手术完成后,进入恢复室。
这个时候,需要对患者进行高级护理。
首先,根据患者的面色、皮肤温度、心率等生命体征进行监护。
同时,要避免患者因为失血过多导致的心肌损伤。
在这里,应该给予患者输注血浆,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
为了避免术后感染,我们也会按照规定时间进行口腔清洗和皮肤清洗。
此外,在患者情况稳定之前,我们也要尽可能给予患者更好的休息环境。
四、出院后的宣教对于产后出血的患者,我们要进行更加周到的宣教。
在患者出院前,要告诉她注意休息、合理膳食、禁酒禁烟以及如何处理伤口等。
同时,在出院后的追访中对患者进行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异常情况。
总之,这样一例产后出血的个案,让我们更加理解和认识作为护理人员的职责,也让我们对于产后出血的危害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通过我们和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最终我们成功地护理好了这位患者。
产后出血护理常规
(一)护理评估
1.评估孕产史及健康史,了解分娩全过程;评估产后出血的诱因。
2.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及生命体征。
评估患者子宫收缩和阴道流血情况。
3.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二)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子宫收缩及膀胱充盈情况,观察阴道流血的颜色及量,寻找出血原因。
2.产后出血多者,应立即输液、输血,给予保暖。
尿潴留者给予导尿。
大出血者应特别注意预防感染给予抗生素。
3.子宫收缩乏力者,遵医嘱使用宫缩剂,并按摩子宫;子宫收缩好,阴道流血为鲜红者,应行产道检查,如有裂伤行伤口缝合,并给予平卧或头低脚高位预防休克。
4.凡多胎、双胎、晚期妊娠出血的患者,易发生产后出血,应遵医嘱给予宫缩剂。
24小时内密切注意宫缩和阴道流血情况。
5.嘱咐患者及时排空膀胱,以免尿潴留影响子宫收缩。
嘱咐患者改变体位宜缓慢,防止直立性低血压。
6.休克者按休克护理常规。
7.给予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
(三)健康指导
1.针对产后出血的不同原因进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树立积极应对的信心。
2.指导患者按摩子宫以促进子宫收缩。
1。
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一般有观察病情、保持身心愉悦、注意休息、保持卫生、合理饮食等。
建议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有助于身体早日恢复。
1.观察病情:如果存在产后出血的情况,建议每天观察会阴伤口变化、阴道流血的情况,以了解身体的恢复情况。
2.保持身心愉悦:女性应保持身心愉悦,不可过度紧张、忧虑、愤怒,否则可能会使不良的情绪刺激身体,从而引起其他不适。
3.注意休息:如果出现该情况,女性应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不可熬夜或过度劳累,以免加重身体不适,使出血的情况更加严重。
4.保持卫生:女性应保持外阴的卫生,并定期清洁局部,还应勤换内衣内裤,以免细菌滋生而引发炎症,不利于身体的正常恢复。
5.合理饮食:饮食方面应注意食用清淡、营养的食物,而不宜摄入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如火锅、烧烤、冰淇淋等,否则可能会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身体不适。
一例产后出血的个案护理引言:产后出血是指产后1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毫升,或产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毫升。
这是一种严重并可能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对产妇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
在个案护理中,护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是监测者、危机解决者,又是信息传达者和支持者。
本文将阐述一例产后出血的个案护理过程。
一、个案介绍:患者A,32岁,身高160厘米,体重64公斤,初产妇,拟行剖宫产手术。
在麻醉、破膜和手术过程中均无异常。
术后转入产房。
二、护理措施:1.早期评估和监测:护士首先进行早期评估,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和意识状态的监测,并记录入库。
监测血压是尤为重要的指标,因为产后出血通常引起血压下降。
另外,还要评估子宫的大小、位置和硬度,观察是否有异常子宫收缩或异常出血。
2.密切观察:护士观察产妇的出血情况,并密切注意出血量、颜色和气味的变化。
通过定期更换垫子以及紧急指示记录,可以实时了解患者的实际出血情况。
如果出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3.促进子宫收缩:护士需要通过适当的护理措施来促进子宫收缩,并控制出血。
常用的方法包括进行吸气、按摩子宫、用药物促进子宫收缩等。
护士还要指导产妇正确地进行腹壁按摩,以帮助子宫收缩并防止淤血。
及时排空膀胱也是促进子宫收缩的重要措施。
4.维持血容量和防止贫血:护士要保证产妇的血容量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应积极纠正低血容量的情况。
如果需要输血,护士应做好相应准备,包括准备输血设备、核对输血项目等。
同时,护士应指导产妇适当补充营养,防止贫血的发生。
5.精神支持和家属教育:产后出血对于产妇来说是一个恐惧且紧张的时刻,护士应提供安全、安心的环境,并注重情绪支持。
护士还要与产妇的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向他们解释病情、治疗计划和相关注意事项,帮助他们了解并积极配合治疗。
6.术后的护理:护士需要关注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并及时记录产妇的疼痛程度、出血量和一般情况。
护士要定期检查伤口、导尿管和静脉留置针等的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产后出血的观察与护理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病情观察、护理方法和效果。
方法:对53例产后出血的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围手术期护理和心理护理。
结果:本组53例,手术治疗29例,保守治疗23例,死亡1例。
结论:加强围产期病情观察和护理,及时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和抢救措施,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产妇死亡率。
关键词产后出血病情观察护理措施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超过500ml以上者为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占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
其发病率约占分娩总数的2%~3%,其中80%以上发生在产后2小时之内。
短时间内大量失血,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严重危机产妇生命。
休克时间过长可引起脑垂体缺血坏死,继发严重的腺垂体功能减退-稀汉氏综合征[1]。
临床上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06~2009年收治产后失血53例,年龄23~40岁,平均31岁。
软产道裂伤6例,胎盘因素14例,宫缩乏力29例,凝血功能障碍1例,部分性前置胎盘3例。
手术治疗29例,保守治疗23例,19例入院时以出现休克症状。
护理观察:产后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是阴道流血过多。
对于产后出血量在500ml 以上的产妇,及时查明出血原因。
产后子宫高浮松软,收缩乏力可致大出血;如胎盘残留、胎盘胎膜剥离不全、胎盘部分植入等;软产道、宫颈裂伤出血色鲜红、凶猛,按摩子宫、使用缩宫素无效;凝血功能障碍者孕前或妊娠期已有出血倾向,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测定改变,可表现为全身不同部位弥漫性出血。
预防:产后出血以预防为主。
①第1产程:密切观察产程进展,防止产程延长,保证产妇需要,避免产妇衰竭,必要时给予镇静剂以保证产妇的休息。
②第2产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适时适度做会阴侧切;胎头、胎肩娩出要慢。
胎肩娩出后立刻肌注或静脉点滴催产素,以加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妇产科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4小时内,分娩后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或者各种产后出血无法及时止住的情况。
产后出血是妇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下面将介绍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
在产后出血病患者的护理中,护士应该及时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向医生报告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护士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量,利用称量、记录等方法准确记录每日的出血量,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产后出血的风险。
对于产后出血患者,护士还应该做好及时转运的准备工作。
比如保持产妇的呼吸道畅通,维持氧合,及时处理血压下降等情况。
在转运过程中,护士还需要密切关注病人的出血情况,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对于产后出血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还需要注意保持产妇的休息和营养平衡。
合理的膳食和充足的休息可以提高患者的抵抗力,有助于恢复和康复。
心理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护士可以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和焦虑感。
在临床护理中,适当地使用药物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对于产后出血患者,护士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给予适当的止血药物,比如输注血小板、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护士还需要监测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和药物副作用,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确保疗效和安全。
对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包括: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记录出血量、及时转运、保持休息和营养平衡、进行心理护理和合理使用药物等。
这些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产后出血救治流程概述产后出血是指分娩后24小时内,子宫收缩不良或子宫壁缺损等原因导致出血量超过500毫升的情况。
产后出血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诊病例之一,如果不及时救治,可能会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
因此,正确的产后出血救治流程对于减少并发症和保护产妇健康非常重要。
救治流程1. 早期预防:- 产前定期检查:妊娠期间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包括血压、血红蛋白水平、羊水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预防产后出血。
- 孕产妇健康管理:合理饮食、适当锻炼、保持良好心态等,提高身体素质,减少产后出血的风险。
2. 产科医生评估:- 出血程度评估:产科医生根据产妇出血量、出血速度和血压下降程度等指标,评估产后出血的严重程度。
- 潜在原因排查:通过详细询问和检查,确定产后出血的潜在原因,例如子宫收缩不良、产道裂伤等。
3. 急救措施:- 快速输液:立即给予静脉输液,补充孕产妇失血过多导致的血容量不足。
- 药物治疗: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使用药物促进子宫收缩或控制出血,例如催产素、人工合成的血管收缩药物等。
- 外科干预:如果产妇仍然持续出血且病情严重,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如子宫切除术等。
4. 监测与护理:- 连续监测:密切监测产妇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 适时输血:根据产妇实际情况,适时给予输血,补充失血造成的贫血和血液凝固功能障碍等问题。
- 心理支持:为产妇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减少焦虑和恐惧情绪,促进恢复。
5. 随访复查:- 定期复查:产后出血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包括检查子宫恢复情况、血红蛋白水平、子宫内膜厚度等,确保恢复良好。
- 咨询建议:向产后出血患者提供产后保健和生活方式建议,帮助她们尽快恢复并预防再次发生产后出血。
总结产后出血救治流程包括早期预防、产科医生评估、急救措施、监测与护理以及随访复查等环节。
通过科学的救治流程,可以有效地防止并治疗产后出血,保护产妇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产妇和医护人员应密切合作,共同努力,提高护理水平,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妇产科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妇科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4小时内流血量大于500毫升,或产后24小时至42天内流血量大于400毫升的情况。
产后出血是产褥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产后出血病情危重,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妇产科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
一、临床护理方法1. 术前准备对于需要手术的产后出血患者,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
首先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基本情况,包括产后出血的原因、发生时间、出血量等。
同时需要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等,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在术前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制定术前处理计划。
2. 术后护理产后出血患者的术后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术后护理还包括对患者的伤口护理,保持伤口的清洁和干燥,防止感染的发生。
同时要进行伤口定时更换敷料,及时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
3. 饮食护理产后出血患者在术后需要进行饮食护理,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
特别是要加强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促进伤口的愈合。
同时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伤口和消化道,影响病情恶化。
4. 心理护理产后出血患者在术后往往由于疼痛、精神紧张等因素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护理人员需要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排解负面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可以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慰藉、鼓励等方式,帮助患者尽快调整好心理状态,促进康复。
二、护理效果1. 有效控制出血通过及时、正确的护理方法,可以有效控制产后出血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出血量,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术前准备的充分和术后护理的细致是有效控制产后出血的关键。
2. 促进伤口愈合通过对伤口的及时、有效的护理,可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减少感染的发生。
保持伤口的清洁和干燥,定时更换敷料,是伤口愈合的前提。
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摘要】剖宫产术是一种常见的生产方式,但术后产后出血是其常见并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包括宫缩功能不良、子宫壁缝线松动、子宫动脉破裂和凝血功能异常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处理产后出血,护理措施非常关键,包括加强产后护理、定期复查等。
在日常护理中,提高警惕性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的原因,并且学会如何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问题的重视,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产妇健康。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原因分析、宫缩功能、子宫壁缝线、子宫动脉破裂、凝血功能、护理措施、提高警惕性、产后护理、定期复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是指剖宫产手术后新妈妈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
虽然剖宫产是一种相对安全的生产方式,但产后出血仍然是一个常见的并发症,给产妇和医护人员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产后出血的发生会增加产妇的感染风险,影响恶露排除,甚至威胁产妇的生命安全,因此及时有效地控制产后出血对产妇的康复和健康至关重要。
产后出血的原因较为复杂,可能是由于宫缩功能不良、子宫壁缝线松动、子宫动脉破裂、凝血功能异常等因素导致的。
了解这些原因对及时识别产后出血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医护人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产妇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深入研究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对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探讨,旨在提高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水平,为产妇的安全健康保驾护航。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的原因,深入分析宫缩功能不良、子宫壁缝线松动、子宫动脉破裂、凝血功能异常等可能导致产后出血的因素,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帮助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降低母婴死亡风险,提升产后护理质量。
通过本研究,旨在加深对产后出血的认识,促进对该并发症的及时预防和处理,为提高产妇生产安全水平和保障母婴健康作出贡献。
产后出血休克病人护理措施摘要产后出血休克是威胁孕产妇生命的严重并发症,正确的护理措施对病人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篇文档将介绍产后出血休克病人的护理措施,包括观察病情、控制出血、补液和保持体温的方法。
1. 观察病情对产后出血休克病人的病情观察是护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以下是一些关键点,需要密切注意:•监测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及时发现生命体征的变化。
•观察阴道出血的情况,包括颜色、量和出血的渐减情况。
•注意产妇的皮肤状况,如苍白或发绀。
•定期测量产妇的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值,判断贫血程度。
•监测尿量,以了解产妇的肾功能状况。
•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及时发现神经系统问题。
2. 控制出血控制产后出血是关键的护理措施之一。
以下是一些建议:•定期测量产妇的体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提供足够的阴道垫,以便对出血进行判断和量化。
•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压迫止血法,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定期更换产后妇女的垫布,保持干净卫生。
•鼓励产妇平卧,减少出血风险。
3. 补液产后出血休克病人通常会失去大量的血液,补液是重要的护理措施之一。
以下是一些补液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配置输液实施补液,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调整输液速度和类型。
•监测病人的尿量和皮肤弹性,以确保补液的效果。
•保持输液通道的通畅,避免阻塞或感染。
•定期检查输液质量,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造成不适。
4. 保持体温产后出血休克病人常常会出现低体温,保持适当的体温是重要的护理措施。
以下是一些建议:•提供足够的被褥和毛毯,保持产妇的温暖。
•定期测量产妇的体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避免产妇接触冷水和寒冷环境,防止体温进一步下降。
结论产后出血休克病人的护理措施是复杂而关键的工作。
通过正确观察病情、控制出血、补液和保持体温,可以有效地帮助产妇恢复健康。
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病人的状况,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和健康。
产后出血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研究分析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64例产后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租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护理后,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焦虑、恐惧心理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产后出血量等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有效的控制产后出血,减少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标签:产后出血;患者;护理措施
产后出血指的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产后并发症,在胎儿出生的24h内,产妇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或者在产后2h内出血量超过400ml。
产后出血是导致我国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护理人员在产后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如果发生产后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相对应的治疗措施,避免危险的发生,降低产妇的病死率。
另外,由于产妇的自身身体素质、出血量等不同,预后将会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护理人员就需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1]。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64例产后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相关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64例产后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租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
年龄22~42岁,平均年龄为(26.15±
2.01)岁。
剖宫产42例,阴道分娩22例;初产妇35例,经产妇29例。
产后出血原因:宫缩乏力39例,胎盘因素17例,软产道损伤7例,产后尿潴留1例。
两组患者年龄、病因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規护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并给予患者一定的常规指导。
取患者平卧位,适当的抬高患者的下肢,以便利于静脉回流,确保重要脏器的供血供氧。
告知患者注意保暖,多饮水。
给予观察组综合护理,其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下。
1.2.1心理护理由于产妇产后出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需要和产妇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应以真诚的语言,愉快的情绪,友善的态度,耐心细致的替患者排忧解难,帮助患者树立起对产后出血的正确态度,使之以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告知患者产后出血的相关知识和处理方式以及后果等,倾听患者的内心想法,并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
如果产后出血症状没有得到缓解,需要及时通知医生,遵循医生的医嘱服用药物。
对所进行的操作要给予解释,告知患者,鼓励产妇增进饮食和补充足够的水分,有利于产妇的身体恢复。
部分产妇不满意新生儿性别而有情
绪低落、烦躁不安的表现的,应与亲属配合做好产妇思想工作,心理疏导,以免产妇心理精神因素而影响治疗效果。
1.2.2临床护理产妇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应在控制出血的同时快速输血,需要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尽量使用大头针进行穿刺。
在必要的时候将静脉切开,确保血液快速输液输血,同时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自觉症状,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血压、脉搏、皮肤颜色、表情等生命体征的变化,防止输液过快过多而引发急性肺水肿。
针对宫缩良好而出血较多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仔细检查患者的软产道有无损伤,并做好相应的缝补措施。
例如针对侧切口延伸或者宫颈撕裂伤者必须尽早找出出血点,并及时采取缝补止血的措施。
另外,还需要正确评估出血量,观察流血是否会凝固,并注意患者的尿量以及颜色变化情况。
其次,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氧。
采用双鼻导管,流量为4~6L/min,吸氧过程应密切观察吸氧的效果如面色、唇周、指甲是否转红润,呼吸是否恢复畅顺。
经手按摩子宫底,刺激子宫收缩,从而使子宫壁血窦闭合。
同时,迅速协助医生边抢救边查明原因,及时、有效地止血,做抽血交叉配血及相关的术前准备。
给予保暖,平卧,必要时取头低足高位,有利于下肢静脉血回流。
1.3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涉及到的计量数据局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组间单因素方差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
2 结果
两组患者通过护理后,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焦虑、恐惧心理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产后出血量等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分娩最严重的并发症,护理人员需要提高警惕,有效的避免产后出血的发生。
针对产后出血的患者,应该及时寻找出血原因,并通知医生,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
产后出血通常发生在产后2h,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宫缩乏力,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产后出血症状的观察。
如果发生突发事件,需要保持冷静,密切配合医生处理。
另外,对产后出血的防止是非常重要的,在妊娠期就需要做好产前的宣传教育工作,指导孕妇合理搭配营养,积极防治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3]。
在分娩的时候,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产程,如果发现异常产程需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提高助产技术。
在产后需要严密观察产妇的实际情况、生命体征和宫缩情况等,并适当的压迫宫底按摩子宫,从而使得宫内积血排除。
并鼓励产妇及时排空膀胱,如果没有排空,应及时给予导尿。
并告知产妇以母乳喂养,早吸吮刺激子宫收缩,从而减少阴道出血量。
针对高危产妇,需要注意保留静脉通道,并给予保暖。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有效的控制产后出血,减少患者的焦虑、恐
惧心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金春日.178 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15(26):211-212.
[2]黄丽娟.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18(28):165-166.
[3]张凤珍,张红丽,贺翠林.产后出血32例观察与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1):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