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结石中医药治疗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89.68 KB
- 文档页数:3
泌尿系统结石治疗经验总结泌尿系统结石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
临床表现可见腰腹绞痛、血尿,或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梗阻和感染的症状。
肾结石急性期,即有症状期,是临床最多见的类型。
治疗时湿热阴虚用猪苓汤,实寒用大黄附子汤,气虚用补中益气汤,肾虚用八味肾气丸或煨肾丸。
各证型均可再加三金排石汤。
若疼痛剧烈、腹肌紧张者,可再合芍药甘草汤。
出血的再加白茅根、三七等活血止血凉血药。
肾结石慢性期消石可用硝石矾石散,以大麦粥汁冲服,同时可再配入鸡内金、海金沙、金钱草等排石通淋药。
1.猪苓汤。
《门纯德中医临证要录》中说:“猪苓汤主治水热互结,小便不利。
症见发热,口渴欲饮,或见心烦不寐,或兼咳嗽、呕恶、下利者。
”书中附有病案如下。
“贾某,男,44岁。
右侧输尿管上中部有一直径约0.5cm大小结石,患者后腰肾区疼痛,经常发作。
诊见心烦低热,口渴能饮,脉细数。
以猪苓汤煎汤送服化石丹半月后,疼痛次数减少,后坚持服药3月余,诸症悉除。
”“戈某,男,9岁。
腹痛,小便不利,食差,消瘦,手足心热,诊为尿路结石。
余以猪苓15g、泽泻12g、茯苓12g、滑石6g、阿胶9g、远志6g、白茅根158、金钱草12g、生甘草3g,4剂,隔日1剂,水煎服,尿量大增,尿出大小石头四五块,又处以轻剂归脾汤与上方轮服,小儿用成人量,其效如神。
”我曾治疗3例泌尿系统结石。
第一例是一侧肾和另一侧输尿管结石,第二例是双侧肾盂均有结石,第三例是输尿管结石,在输尿管上三分之一处。
我用的方子基本上以猪苓汤为底方,此方治疗接近肾盂部的炎症、结石,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红状。
如果血尿严重,就加凉血止血的药物。
疼痛重,就加清热解毒药物,以解决泌尿系统感染问题,此外,这两例患者方中都加远志6g,远志治疗尿痛效果好。
任某,男,小便疼痛,血尿,面色潮红,手心发热,脉搏滑数,尿频,尿急,尿痛,特别是尿红,化验红细胞满视野。
我先用了八正散、小蓟饮子,无效,后处以猪苓汤加石韦10g、海金沙10g、瞿麦10g、白茅根30g,此外因肉眼血尿很明显,还加了三七粉3g。
运用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体会【中图分类号】r6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000-00泌尿系结石是指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结石。
属于祖国医学的“石淋”、“砂淋”、“血淋”、“腰痛”、“血尿”等范畴。
临床多表现为腹痛或腰痛如绞,牵引小腹、外阴,小便赤涩不畅,窘迫难解,如结石损伤血络则尿血。
其形成原因大都认为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多因过食辛辣甘肥之物,或饮酒过度或情志郁结,气滞血瘀,或长期从事户外劳动饮水量少等而致肾与膀胱气化功能不调,湿热蕴结,煎熬尿液,日积月累,尿中杂质逐渐凝结为砂石。
影响结石的因素除与结石大小、形状、位置有关外,与尿路本身是否畸形、狭窄、粘连关系结石在肾或输尿管中长期停留,使结石停留部位的管壁粘连、嵌顿,导致尿液引流不畅出现尿液淤积,逐渐形成输尿管积水或肾积水,甚至引起肾功能损害。
由于结石造成局部充血、水肿、炎症以及纤维组织增生,且病程较长又附合中医的“久病入络为於”之说。
正如《丹溪心法·淋》所云,“淋有五,皆属乎热”;《诸病源候论·淋病诸侯》,“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又云,“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砂石,肾虚,为热所乘。
”故在辩证上有虚实之殊。
实证多为湿热蕴结或气滞血瘀;治则清利行气化瘀;虚证多责之于肾阴虚、肾阳虚抑或阴阳两虚,治则温补肾气,滋阴利湿。
根据结石位置的不同可分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及尿道结石等。
虽然体外震冲碎石技术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使尿结石患者在治疗方法上有更多的选择,但消除残余结石和防止结石复发,仍是临床治疗泌尿系结石所面临的.中医药给予了针对性治疗,停于肾脏者,侧重益肾利尿化石;停于输尿管者,侧重于利尿通淋排石;停于膀胱者,侧重于化气利水,利尿排石;结石滞留日久,则注重益气补肾,化瘀排石。
近年来,笔者共诊治泌尿系结石300例,其中男性204例,女性96例,年龄为16~80岁之间。
中医药防治泌尿系结石的几点体会缘起“尿石病相似于中医的石淋”,这几乎是一种共识,我也长期附和此说。
上世纪80年代末,著名中医何绍奇先生(已故)主编《现代中医内科学》一书,一反惯例,全部采用西医病名,并命我写“泌尿系结石”一节。
我遍查古今文献,结合自己治尿石病之得失,方确知西医的尿石病不能与中医的石淋画等号。
有人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写作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
又有人说:要弄懂一个问题,就得写一篇文章。
信哉!近年来,运用补肾法治愈尿石病的临床报道,虽非“屡见不鲜”,亦非“凤毛麟角”。
这无疑是在通淋排石和活血化瘀的基础上,鉴古察今且另辟蹊径,因而具有独特的临床实用价值。
然迄未获得足够的理解和重视,堪称一桩憾事。
逝者如斯,何须“对号入座”近代中医治疗尿石病,首先继承和借鉴的,自然是古代医家治疗石(砂)淋的临床经验。
这本来是顺理成章而无可厚非的。
但若唯事鉴古而疏于察今,则难免于“对号入座”或对不上号也欣然入座之嫌。
补肾法之长期“马放南山”,可能导源于此。
唐代以前的医家便已观察到,石淋作为淋证之一,除了具备淋证的一般性症状——小便频数,淋沥涩痛,痛引少腹及脐中之外,尚具有一种特异性症状——尿出砂石。
如汉·张仲景便观察到“小便如粟状”;《中藏经》的作者则不仅观察到“小便中下如砂石”,并将其发病归结为“虚伤真气,邪热渐深,积聚而成砂”,且形象地譬喻为“如水煮盐,火大水少,盐渐成石”。
至于形成结的“虚”与“热”,隋·巢元方认定为“肾虚而膀胱热”。
至此,石淋之主要病位与基本病机便已“一锤定音”。
千载以来,并无异议。
既然如此,石淋的基本治法就应当是补肾之虚,清膀胱之热。
然而首载于唐代《千金要方》与《外台秘要》中的治疗石淋的方药,却约皆为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之品。
如此遂开石淋之病机同治法及方药互相脱节的先河。
后世宗之者众,亦不太顾念肾虚,而将清热利湿、通淋排石奉为治疗石淋的基本法则。
当然,“江山代有才人出”,其间变化因心,超凡脱俗者亦不乏其人。
中西医结合治疗尿路结石经验发表时间:2016-01-27T11:41:47.22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1期供稿作者:宋荣飙[导读] 云南安宁市金方街道望湖社区卫生服务站本人长期在基屋医疗单位工作,接触病患较多,通过学习和师友交流总结经验,积累下一些心得体会。
若能为更多患者解除痛苦,是我的心愿。
由于学有所限视野狭窄,若有谬误,敬请广大师友指正。
云南安宁市金方街道望湖社区卫生服务站云南昆明 650302尿路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可能是因为环境污染的原因,患病率呈愈来愈高趋势。
因为肾脏本身感觉比较迟钝,临床上相当多的人有尿路结石,但无异常感觉,也无痛感。
直到出现肉眼血尿,去医院检查治疗时才发现;或者因为结石生长部位组织炎性肿胀和嵌顿于输尿管某段,发生剧烈疼痛即平常俗称的“肾绞痛”,才发现结石。
本人长期在基屋医疗单位工作,接触病患较多,通过学习和师友交流总结经验,积累下一些心得体会。
若能为更多患者解除痛苦,是我的心愿。
由于学有所限视野狭窄,若有谬误,敬请广大师友指正。
一、西医药常规治疗当患者左侧或右侧腹部突发性剧烈疼痛,身体不能直立甚至满地打滚,牵掣小腹部或腰部,可能伴有小便不利、肉眼血尿。
基本可以确定为“尿路结石”。
止痛方法:疼痛剧烈者,可肌注“杜冷丁”;不那么剧烈者可用“黄体酮”20毫克混合654-Ⅱ10毫克肌注;一边臀部肌注“杜冷丁”另一边臀部肌注“黄体酮654-混合液”效果更好。
患者多伴尿路感染,成年人可静脉输入氨苄西林4克到5克,或环丙沙星0.4克(18岁以下患者忌用),血尿者可静脉输入止血敏0.5克混入止血芳酸0.3克。
当患者疼痛停止,应当作进一步检查,可作B超、尿路造影、CT等,以确定有无结石、大小和部位。
若结石直径小于0.5㎝,可以服用中药汤剂(或化石排石药物)效果好。
若结石直径在0.5㎝以上,建议还是先服中药化石排石,让“长在”肾盂上的结石变小排出(或大块分成小块),直径小于0.5㎝的结石可排出,直径大于0.5㎝的结石,一般嵌顿于输尿管上段狭窄处,可震波碎石或用内窥镜碎石取石。
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39例临床体会作者:杨祖杨生智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R6541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2-0238-01作者自2005~2011年用中西医结合总攻疗法治疗泌尿系结石39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共治疗39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0例。
年龄23~55岁。
病程最短半天,最长8年。
全部经血、尿常规、B超等检查,确诊为泌尿系结石,其中,肾结石28例(单侧23例,双侧5例),输尿管结石11例。
初发病例9例,反复发作性病例30例。
结石0.6~0.8厘米13例,0.6厘米以下26例。
全部病人血压正常,营养良好,无明显内脏器质性病变。
2 治疗方法每日7::00、7:30、8:00各饮水500毫升,8:30饮中药排石汤200毫升,9:00口服双氢克尿塞片75毫克,9:30肌注阿托品0.5豪克,10:00针刺肾俞、膀胱、三阴交、关元等穴,10:30肾区热敷,11:00做跳跃等活动。
排石汤药物: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石苇、瞿麦、车前子、王不留行、三棱、莪术、蒲公英、牛膝、若有血尿加白茅根、旱莲草,便秘加大黄,气虚加黄芪、党参,腰酸痛加白勺、玄胡。
半月为一个疗程.3 治疗结果治疗一个疗程后判定结果:治愈(结石排出,肾积水消失,无症状及阳性体征,B超、X 线摄片结石消失)20例,有效(症状改善,肾积水减轻,B超、X线摄片结石缩小或部位下移者)12例,无效(症状无改善,B超、X线摄片结石无变化)7例,总有效率为82%,无效7例转上级医院治疗。
4 讨论泌尿系结石属中医学石淋、砂淋、血淋等范畴,多数患者腰腹疼痛,有尿路刺激等症状,结石的形成与湿热、气虚、气滞、血瘀、肾虚等因素有关,其主要病机为下焦湿热,尿液煎熬成石。
目前现代医学有体外碎石及外科手术治疗,但由于其副作用及禁忌症,许多患者不愿意接受,临床上一些较小结石我们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仞能去得较好的疗效。
中西医治疗泌尿系小结石的护理体会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护理效果。
方法对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接收的泌尿系小结石(直径>1.0cm)6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每组32例,对照组应用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加护理干预。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疗护理后临床疗效为96.88%,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疗效为81.25%,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泌尿结石患者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加护理,有利于结石的成功排出,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应用。
标签:泌尿系结石;中西医;护理体会泌尿系统疾病中常见且多发的疾病之一便是泌尿系结石,其包括膀胱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与尿路结石等,一般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复发机率较高。
现对64例泌尿系结石患者治疗与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取得较好成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接收的泌尿系结石6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n=32)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10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43.52±1.36)岁,病程0.2~5年,平均病程(1.3±0.6)年,其中肾结石6例,输尿管结石16例,膀胱结石2例,肾合并输尿管结石8例;观察组(n=32)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9例,年龄31~66岁,平均年龄(42.62±1.66)岁,病程0.3~5年,平均病程(1.4±0.5)年,其中肾结石7例,输尿管结石15例,膀胱结石3例,肾合并输尿管结石7例;患者均通过彩超或B超检查被明确诊断。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西医治疗方法对照组进行解痉、镇痛、抗感染、利尿等常规药物治疗,具体方案为:山莨菪碱10mg,肌注,Bid,双氢克尿塞,口服,25-50mg,Bid,疼痛不能耐受者,及时给予哌替啶50-100mg,肌注,阿托品50mg ,肌注;伴尿路感染者加用氧氟沙星或头孢类抗生索。
中药治疗尿石症48例临床体会利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中药治疗尿石症48例,辨证分为湿热蕴结、肝肾阴虚、气虚血瘀、肝肾阳虚四型。
治愈36例,排石率75%,治疗上强调以肾虚为核心仔细辨证,采取攻补兼施,并讨论了它的治疗作用。
标签:尿石症/中医药疗法尿石症是临床泌尿外科常见的一种以发病急剧、症状严重为特点的疾病,属中医的淋证范围。
目前西医的治疗以西医保守疗法(扩管解痉、止痛等对症处理)、经皮肾、输尿管取石,膀胱镜取石、手术疗法、体外震波碎石疗法,但均因其存在疗效不佳、设备昂贵、操作技术高、适应证选择严格等缺陷,不可能完全代替中医药治疗。
到目前为止,中药治疗尿石症仍是一个行之有效、副作用低的重要疗法,笔者在临床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
以中药对泌尿系结石48例进行治疗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48例患者中,住院18例,30例门诊患者,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9岁,年龄20~40岁占89%。
发病时间1年以内者32例,1~3年11例,3年以上5例。
1.2 诊断依据全部病例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的一侧或双侧肾区绞痛、血尿、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症状,并全部通过B超检查而确诊,大部分病例经腹部平片、泌尿系造影检查,提示有阳性结石症,全部病例均无明显肾功能损害与尿道畸形等其他泌尿系疾患[1]。
1.3 辨证分型分以下4型,①湿热蕴结型:起病急剧,突发一侧腰痛、小腹拘急、尿频、尿黄、尿急、尿痛、或有血尿,有时伴有畏寒发热、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本组30例。
②肝肾阴虚型:结石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腰部小腹拘急作痛,偶见血尿,伴见口干、尿急、尿频、尿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本组共8例。
③气虚血淤型:病程较长,腹部及小腹部刺痛或顿痛、尿频、尿急、尿痛。
白尿或有或无,或伴有肾盂积水,舌紫暗有淤点苔白腻,脉细涩。
本组共8例。
④肝肾阳虚型:结石迁延不愈,精神疲乏,腰膝酸软,隐痛,四肢乏力,面色白光白,小腹坠胀拘急,食欲不振,肢冷便少,夜尿多,血尿或有或无,伴头晕、少气懒言、舌淡白、苔薄白、脉沉细或沉迟。
中医辨证治疗泌尿系结石临床分析作者:于井波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第15期尿路结石是指泌尿系统结石形成,阻塞输尿管的一种常见病。
临床以肾绞痛和血尿为主证,并常引起尿路梗阻和继发性感染,在后期亦可发生肾功能不全。
本病男性发病率高。
最常见的年龄为20——50岁。
对于本病运用中医辨证施治,效果比较满意,现将临证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年龄14~61岁,平均42岁;其中20岁以下13例,20~40岁24例,50岁以上者13例;男性26例,女性24例。
病程:病程最短1d,最长7年,平均为3年,其中1~4年占绝大多数,为33例。
1.2诊断依据临床症状:腰痛19例,尿痛31例,肉眼血尿44例。
B超检查或/及泌尿系统造影:发现结石及积水。
其中治疗组结石最大为1.2cm×0.9cm。
对照组结石最大为1.1cm×1.2cm。
实验室检查:全部病例尿检均可见红细胞。
1.3中医辨证治疗组:湿热下注型27例,气滞血瘀型12例,肾气不足型11例。
2治疗方法用鱼葵方:鱼脑石30g,天葵30g,火硝30g,鳖甲30g。
湿热下注型加滑石12g,栀子15g;气滞血瘀型加青皮15g,陈皮15g,桃仁10g,红花10g;肾气不足型加黄芪30g,党参30g,杜仲10g。
用水1000ml浸泡30min后煎煮30min,取汁600rnl,分4次口服,10d为1疗程。
合并感染者配合抗感染治疗。
3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临床症状消失,B超检查或/及泌尿系统造影发现结石消失为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结石明显缩小或数量减少为显效;临床症状缓解或明显改善,但结石无明显变化为无效[1]。
3.2结果治愈28例,显效18例,无效4例。
4病例1患者:胡柏杨,男,38岁,诊断:尿路结石患者于2004年2月突发左腰部剧痛,伴有尿频、尿急,恶寒发热。
3个月后到我院诊治,X线腹部平片证实左侧输尿管结石,位于第3腰椎之下缘处,约0.3cm×0.3cm大,化验结果:血白细胞计数10.8×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80%,小便常规检查:尿液呈酸性,红细胞0~1视野,蛋白少量。
朱良春治疗泌尿系结石经验朱良春老师治疗泌尿系结石首辨虚实,燮理阴阳,其特色乃汲取古方之严谨,经验方之灵活,民间单验方之特效,把古方、经验方、单方、草药熔为一炉。
且注重“临时制宜,随症加减”,如自拟“通淋化石汤”治尿石实症,“增水益气排石汤”治尿石气阴两虚症,“济生肾气三金汤”治疗尿石肾阳虚衰症,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肾结石,历年来治疗各种泌尿系结石,疗效卓著,经验独到,今选析如下:清利温阳治新病,通淋化石新方订朱良春指出:“泌尿系结石的治疗方法较多,但总不能离开整体治疗原则,因此既要抓住石淋为下焦湿热蕴结,气滞血瘀,又要注重湿热久留,每致耗伤肾阴或肾阳。
故新病应清利湿热,通淋化石,久病则需侧重补肾或攻补兼施,抓住肾虚,气化无力,水液代谢失常,杂质日渐沉积形成结石之病机。
”朱良春自拟“通淋化石汤”(基本方由鸡内金、金钱草、海金砂、石见穿、石韦、冬葵子、芒硝、六一散、桂枝、茯苓组成)。
方以清利为主,佐以温阳。
方中鸡内金、金钱草为对,一以化石,一以排石。
金钱草清热利尿、消肿排石、破积止血,朱良春大剂量使用,对泌尿系结石的排除尤有殊效。
海金砂、石见穿为对,海金砂甘、淡、寒,淡能利窍,甘能补脾,寒能清热,故治尿路结石有殊效,石见穿苦、辛、平,健脾胃,消积滞,能助鸡内金攻坚化石,亦助金钱草通淋排石。
石韦、冬葵子为对,一为利水通淋止血、泄水而消瘀,一为甘寒滑利,通淋而排石,乃取《古今录验》“石韦散”之意。
又伍以芒硝、六一散为对,芒硝辛苦咸寒,有泄热、润燥、软坚、化石之功,六一散利六腑之涩结,亦有通淋利水排石之著效,尿路结石用芒硝,有通后者通前之妙,病在前,而病之机窍在后,当取反治,乃有局方“八正散”用大黄之意,医者昧于此,往往难免束手无策。
朱良春又妙伍桂枝、茯苓为对,取仲景“五苓散”之意,通阳化气行水,桂枝通阳于外,茯苓通阳于下,化机鼓荡,气化水,水化气,使全方活泼泼一片化机,盖清利之中辅以温阳,颇能提高利水排石的疗效,亦可顾扶肾气,使命火旺盛,气化蒸腾有力,水液代谢复常。
中医治尿结石用药经验一、前言尿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中医治疗尿结石已有数千年历史。
中医药治疗尿结石具有副作用小、效果稳定等优点,成为了一种备受欢迎的治疗方式。
二、中医对尿结石的认识中医认为,尿结石是由于肾脏功能失调,导致体内水液代谢失衡而形成的。
因此,中医治疗尿结石的重点在于调节水液代谢和肾脏功能。
三、常用中药1. 穿心莲穿心莲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的功效。
可以促进尿液排出,减少尿路阻塞,缓解患者的不适感。
2. 金钱草金钱草可以清除体内湿气和毒素,促进排泄。
同时还可以增强肾脏功能,预防再次发生尿结石。
3. 竹茹竹茹可以利水消肿、软化结石。
经常食用竹茹还可以保护肝脏和胆道。
4. 金银花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作用。
可以缓解尿路感染引起的症状,促进结石排出。
5. 桑叶桑叶可以清热利水、软化结石。
经常食用桑叶还可以调节体内水液平衡,防止再次形成结石。
四、中药配方1. 清淋丸由穿心莲、金钱草、竹茹等组成。
具有清热利湿、软化结石的功效。
2. 肾宝片由人参、山药等组成。
可以补肾益气、增强肾脏功能,预防尿结石再次发生。
3. 消积丸由桑叶、车前子等组成。
可以清除湿气和毒素,软化结石,促进排泄。
五、注意事项1. 中药治疗尿结石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自行乱用中药。
2. 中药治疗尿结石需要长期坚持,不能一时半会就停止。
3. 中药治疗尿结石只是辅助治疗方式,不能替代西医治疗。
4. 中药治疗尿结石期间需要注意饮食,避免过于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六、结语中医药治疗尿结石具有副作用小、效果稳定等优点,成为了一种备受欢迎的治疗方式。
在使用中药治疗尿结石时需要注意医生指导、长期坚持和合理饮食,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肾结石的临床体会]中医治疗肾结石【关键词】泌尿系结石;中医药疗法泌尿系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生活环境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临床多出现腰腹痛,急性发作时易出现血尿或血块,肾绞痛、肾区叩击痛或输尿管行程区域压痛。
本人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以飨同道。
1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定。
临床表现为腰腹绞痛或胀痛,小便涩疼,排尿中断,肾区有叩击痛及输尿管行程区域压痛明显,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或儒数。
尿液检查,肉眼可见血尿或血块。
镜检有红细胞、白细胞,彩超检查可确定结石部位。
2 治疗2.1 药物组成金钱草30g,海金沙20g,萆薢15g,晚沙15g (包)鸡内金15g,滑石20g,车前子15g,酒大黄10g,枳壳15g。
2.2 腹痛较剧者,加赤白芍、甘草;尿中带血者,加白茅根、仙鹤草、小蓟;小便热痛者,加栀子、木通;瘀血较重者,加牛膝、赤芍、红花;阴虚有热者,加生地、玄参;肾虚腰痛者,加杜仲、牛膝;石淋日久,面黄神疲者,去大黄,加黄芪、当归调补气血以标本兼顾。
合并肾积水者加茯苓、泽泻;并发感染者,加金银花、白花舌蛇草、蒲公英。
2.3 用法水煎2次,早晚分服,2周为1个疗程。
2.4 服药期间嘱患者忌烟酒及辛辣食物,多饮水,并经常叩患侧肾区而促使结石松动。
睡眠时可侧卧位,可适当作慢跑、跳跃等运动。
以促使结石下移排出。
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腰腹痛加剧时,提示为结石移动或嵌顿,可采用解痉药而缓解尿管痉挛,扩管以促进排石。
3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定。
治愈:结石排出,临床症状消失,尿检,彩超检查示结石消失;好转:结石部分排出,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
尿检正常,彩超检查示结石缩小或下移,或部分排出。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彩超检查结石无任何改变。
4 症案举例陈某某,女,41岁。
素患胸痹,此次腹痛突发、痛则难忍,小便灼热、频数,口干欲饮,纳差食少,汗出,大便干结不下。
中医药治疗结石病的护理经验总结与临床应用结石病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中医药在结石病的治疗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通过全面的护理措施和中医药治疗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结石病。
本文将总结中医药治疗结石病的护理经验,并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首先,中医药治疗结石病需个体化。
中医强调“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患者,需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根据病情的不同,中医药治疗可以分为清热利湿、化石软结、通淋泄浊等不同的治疗原则。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结石病,中医药选择的药物也有所不同,如白苎子、海金沙、胖大海、车前子等药物都是常用的中药治疗结石病的药物。
其次,中医药治疗结石病强调调理整体健康。
中医强调调理人体整体,提高机体免疫力和自愈能力,促进病灶的吸收和排出。
中医强调“治本”,即从调理脏腑、平衡阴阳、调整气血等方面入手,从而达到预防复发的目的。
临床上,中医药可以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手段来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此外,中医药治疗结石病注重饮食调理。
中医药认为饮食是治疗疾病的重要环节,合理的饮食可以辅助中医药的治疗效果。
在结石病的饮食调理中,应避免高盐、高蛋白、高嘌呤、高胆固醇等食物的摄入,尤其是含有较多钙、草酸盐、尿酸盐等成分的食物,如海鲜、内脏、动物骨髓等。
相反,建议患者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以促进结石的排出和预防结石的形成。
最后,中医药治疗结石病需密切监测病情。
中医药治疗结石病需要患者进行长期的治疗和护理,病情的变化需要及时监测。
在中医药治疗过程中,需定期进行尿常规、B超等检查,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药治疗结石病过程中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因素,以便调整和优化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药治疗结石病是一种有效且综合的治疗方法,通过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调理整体健康、饮食调理和密切监测病情等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结石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240例的体会摘要】目的泌尿系结石中西医排石治疗,疗效观察。
方法选择240例泌尿系结石,结石最大1厘米,最小0.5厘米。
结果疗效评估,确定排石率。
结论中西医结合排石治疗排石效果好,排石率高,安全可靠且可使病人免除手术治疗。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排泌尿系结石【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1-0310-01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材料2006年04月-2011年04月,5年时间选择泌尿系结石240例,其中男性122例,女性118例,病程最短1周,最长4年,最大结石1厘米,最小0.5厘米。
1.2 治疗方法治疗方法有2种,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和配合总攻治疗法。
1.2.1 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口服中药尿路排石汤一日三次,654-2片10mg一日三次口服,黄体酮注射液20mg一日两次肌注,10天为一疗程。
1.2.2 配合总攻治疗法治疗方案如下:晨8:30饮水500ml,双氢克尿噻75mg口服一次,8:45 尿路排石汤一剂水煎服一次,9:00 饮水500ml,9:30饮水500ml同时阿托品注射液1mg,速尿注射液10mg肌注一次,10:00开始下床活动。
根据病人的体质情况,总攻疗法进行3-5天,仍无效者休息3天后在进行第二次总攻疗法,进行3个疗程总攻治疗后如仍无效,则改用其他治疗。
2 尿路排石汤处方分两种:尿路排石汤和尿路排石汤加减2.1 尿路排石汤金钱草40g,木通10g,栀子20g,石苇30g,瞿麦15g,车前子24g,萹蓄24g,滑石鸡内金10g,海金沙15g,甘草梢10g,牛膝15g,积实10g,一日一剂水煎服,一日两[2] 。
2.2 尿路排石汤加减如果泌尿系有炎症、粘连、纤维化,上处方加用乳香9g,没有9g,丹参12g,桃仁9g [2] 。
2.3 疗程中西医结合治疗10天为一疗程。
配合总攻疗法3天为一疗程。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10天随访一次泌尿系B超检查,配合总攻治疗3天随访一次泌尿系B超检查。
中药治疗肾结石病例体会*导读:输尿管结石属中医“淋证”范畴,主要为湿热之邪蕴结下焦,气化不利,煎熬尿液,成为结石,故而形成本病。
治疗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为主。
……2000~2002年应用中药排石汤治疗输尿管结石1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16例中,男10例,女6例,年龄30~46岁。
b超提示:结石直径0。
4~1。
0cm,剔除结石超过1。
0cm者,因如超过1。
0cm不易排出。
治疗输尿管结石方法组方:金钱草30~50g,生地30g,海金沙15g,石韦30g,瞿麦12g,滑石30g,车前子15g(另包),泽泻15g,川牛膝20g,琥珀5g(冲),朴硝12g(冲),肉桂6g,郁金10g,甘草6g。
一煎加水400ml,煎20min;二煎加水300ml,煎15min,两煎混合,分早晚2次服,7天为1 疗程。
如疼痛无缓解,可用5%碳酸氢钠250ml+654-210mg静脉点滴,每日1次,5天为1个疗程。
如结石未排出,可继续使用,使输尿管扩张,再加用排石汤,排出结石即可。
治疗效果1 疗效标准痊愈:腰痛、腹痛消失,无自觉症状,b超提示:无结石存在。
好转:仍有轻微腹痛,b超示无结石残留。
未愈:仍腰痛、腹痛,b超示结石仍存在。
本组患者全部经用上述中药治疗,1个疗程后治愈13例,好转2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4%,治愈率81%。
治疗输尿管结石典型病例患者,男,36岁,于2002年10月2日初诊。
患者诉:突然腰痛,疼痛难忍,为阵发性并向大腿内侧放射,辗转不安,恶心呕吐。
b超提示:左侧输尿管结石,直径0。
6~0。
9cm。
用排石汤,每日1剂,每日2次。
服用3天,腰痛腹痛症状消失。
b超示:输尿管无结石阴影。
体会输尿管结石属中医“淋证”范畴,主要为湿热之邪蕴结下焦,气化不利,煎熬尿液,成为结石,故而形成本病。
治疗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为主。
金钱草、海金沙、郁金利尿通淋,舒肝排石;琥珀利尿通淋,活血化瘀,镇惊安神;瞿麦、滑石、石韦、车前子、泽泻、生地、牛膝舒筋利痹,引血下行,利尿通淋,清热滋阴,生津止渴;朴硝清肠通便,润燥软坚,泻火解毒;肉桂、甘草温中补阳,散寒止痛,益气通脉,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在此用以祛除此方的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