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六种常见精神疾病的复核诊断
- 格式:pptx
- 大小:761.38 KB
- 文档页数:40
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解读精神疾病是指一系列与心理和行为异常相关的疾病,这些异常可能导致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障碍。
为了更好地对精神疾病进行分类和诊断,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国际疾病分类系统(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
本文将对精神疾病的分类与诊断标准进行解读。
一、精神疾病分类精神疾病的分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这些疾病,并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
目前,最常用的分类系统是ICD和DSM。
ICD是由WHO制定的一套用于世界范围内疾病和健康情况的统计分类标准。
其第十一版(ICD-11)于2018年发布,其中包含了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描述。
ICD-11将精神疾病分为22个大类,每个大类下又有更详细的分类子类。
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医生和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DSM是由美国精神病学会(APA)制定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最新版为DSM-5,于2013年发布。
DSM-5包含了多种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描述,每种疾病都有详细的描述和评估指标。
DSM-5与ICD-11在分类上存在一些差异,但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为医生提供了临床诊断的依据。
二、常见精神疾病分类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精神疾病分类。
1. 焦虑障碍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慌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等。
这些疾病表现为过度焦虑、恐惧和不适,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功能。
2.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包括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
抑郁障碍表现为持续低落情绪、对生活活动失去兴趣和欣赏能力等。
双相障碍则表现为情绪波动的周期性变化,交替出现抑郁和躁狂两种状态。
3.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会出现妄想、幻觉、思维紊乱等症状。
这些症状使得患者无法与现实世界进行正常的互动和交流。
4. 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指个体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持续存在的个性特征,表现为行为模式、情感反应和社交关系的异常。
常见的人格障碍有边缘型人格障碍、避症型人格障碍等。
六种重性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一、精神分裂症【临床表现】1 联想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表现为思维联想散漫,缺乏目的性、连贯性,具体性和现实性;严重者甚至表现句与句,词与词之间无任何逻辑关系,显破裂性思维,或表现为中心思想无法捉摸,缺乏实效的空洞议论(诡辩症);或病理象征思维和语词新作。
2、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起特点是内容离奇荒谬,缺乏系统性,具有泛化趋势,或呈原发性妄想。
常见的妄想有关系、被害、夸大、嫉妒和钟情妄想等。
3、幻觉:较常见,以言语性幻听多见,如经常出现评论性或争论性幻听,命令性幻听和思维化声,则更具有特征性和诊断价值。
4、情感障碍多为情感淡漠,也常出现与客观刺激和内心体验不相称或截然相反的情绪反应,即情感不协调或情感倒错。
5、行为障碍可表现为行为愚蠢、幼稚、怪异,或出现紧张症状群(如缄默、刻板动作、模仿动作、违拗、作态、或木僵),无目的冲动行为。
6、被动体验如内心被揭露感,被控制体验,思维被播散,思维被插入,思维被夺和思维中断,常具有特殊的诊断价值。
7、意志减退较发病前明显孤僻、懒散、退缩、被动,对社交、工作和学习缺乏要求,对基本的日常活动缺乏主动性。
有的还可出现意向倒错或矛盾意向。
【诊断要点】临床上患者首先要符合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学诊断标准,且症状持续至少1个月;单纯型起病缓慢,病程至少2年。
若精神病症状学标准符合,而病程不符合上述病程标准时,则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
严重程度标准要求患者的自知力丧失或不全,或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或现实检验能力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因此应详细了解患者的家族史、个人史和现病史,并进行全面的精神检查。
诊断时应排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以及由精神活性物质、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并排除心境障碍。
二、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临床表现】1、有典型的抑郁或躁狂症状,同时具有精神分裂症症状,而且这两种症状同时存在同样突出。
2、病程显间歇发作,症状缓解后间歇期无明显功能缺陷。
第一章六大类精神疾病概述1、精神分裂症2、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障碍)4、偏执性精神障碍5、癫痫所致精神障碍6、精神发育迟滞第二章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
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部分病人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
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可能,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一、流行病学在成年人口中的终生患病率在1%左右。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高峰集中在成年早期这一年龄段:男性为15~25岁,女性稍晚。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不明,可能因素:遗传因素;神经病理学及大脑结构的异常;神经生化方面的异常;子宫内感染与产伤;神经发育病因学假说;社会心理因素等。
三、临床表现1、感知觉障碍精神分裂症最突出的感知觉障碍是幻觉,以幻听最为常见,内容多半是争论性的,或评论性的,幻听还可以以思维鸣响的方式表现出来,即患者所进行的思考,都被自己的声音读了出来。
2、思维及思维联想障碍(1)妄想妄想的荒谬性往往显而易见。
(2)被动体验患者常常会出现精神与躯体活动自主性方面的问题。
被动体验常常会与被害妄想联系起来。
患者对这种完全陌生的被动体验赋予种种妄想性的解释,如“受到某种射线影响”、“被骗服了某种药物”、“身上被安装了仪器”等等。
(3)思维联想障碍直觉同精神分裂症患者交谈“费劲”。
患者在交谈时经常游移于主题之外,尤其是在回答医生的问题时,句句说不到点子上,但句句似乎又都沾点儿边,令听者抓不住要点(思维散漫)。
病情严重者言语支离破碎,根本无法交谈(思维破裂)。
(4)思维贫乏根据患者言语的量和言语内容加以判断。
语量贫乏,缺乏主动言语,在回答问题时异常简短,多为“是”“否”,很少加以发挥。
同时患者在每次应答问题时总要延迟很长时间。
即使患者在回答问题时语量足够,内容却含糊、过于概括,传达的信息量十分有限。
3、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迟钝或平淡。
《ICD11精神、行为与神经发育障碍临床描述与诊断指南》阅读笔记目录一、内容简述 (2)二、ICD-11中精神、行为与神经发育障碍的分类与编码 (3)1. 分类原则 (4)2. 编码规则 (5)三、ICD-11中精神、行为与神经发育障碍的主要内容 (5)1.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7)2. 躁郁症 (7)3. 抑郁障碍 (9)4. 焦虑障碍 (10)5. 强迫症及相关障碍 (11)6. 创伤后应激障碍 (12)7. 解离性障碍 (14)8. 躯体化障碍 (14)9.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16)10. 儿童期紊乱性心因性障碍 (18)四、ICD-11中精神、行为与神经发育障碍的诊断与评估 (19)1. 临床评估 (20)2. 心理测量与评估工具 (21)3. 诊断流程 (23)五、ICD-11中精神、行为与神经发育障碍的治疗与管理 (23)1. 治疗原则 (25)2. 治疗方法 (26)3. 康复与预后 (27)六、总结与展望 (28)1. 对ICD-11的总结 (30)2.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31)一、内容简述《ICD11精神、行为与神经发育障碍临床描述与诊断指南》(简称《指南》)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一份关于精神、行为和神经发育障碍的国际诊断标准。
这份指南旨在为医生、心理治疗师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提供一个一致、全面和客观的诊断框架,以便更好地评估和治疗这些患者。
《指南》涵盖了多种精神、行为和神经发育障碍,包括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症(OCD)、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在诊断过程中,《指南》强调了对患者个体差异的认识,提倡综合评估,并鼓励跨专业合作,以便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指南》还关注了患者的社会、家庭和环境因素,认为这些因素在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指南》鼓励医生在评估患者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便更准确地诊断和制定治疗计划。
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及诊断方法在医学领域中,精神疾病是一类常见但复杂的问题。
精神疾病涵盖了各种表现形式,如情绪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精神疾病症状以及用于诊断这些疾病的方法。
一、情绪障碍情绪障碍是一类严重影响患者情绪波动的疾病。
常见的情绪障碍包括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和焦虑症。
这些疾病的症状各有不同,但总的来说,常见的情绪障碍症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持续低落的情绪,持续时间至少两周以上;2. 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或无法从中获得乐趣;3. 易怒、暴躁或容易激动;4. 睡眠问题,包括失眠或过度睡眠;5. 营养问题,如食欲改变或体重变化;6. 自我评价丧失,感觉自己毫无价值;7. 注意力和集中力下降;8. 没有明显的生理原因而出现各种身体不适。
对于情绪障碍的诊断方法,临床医生通常会进行初步的面谈和问卷调查,以了解患者的情绪症状和日常表现。
此外,医生还可能要求患者进行血液检查、脑电图检查以及神经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其他潜在的病因。
二、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表现为长期和过度的焦虑情绪。
焦虑症的一些常见症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持续的内心不安和担心,很难摆脱;2. 容易疲劳和注意力无法集中;3. 焦虑导致的肌肉紧张和不适感;4. 睡眠问题,包括难以入睡或持续醒来;5. 对日常活动的兴趣减少或丧失;6. 执行任务或决策时过度谨慎或拖延。
要诊断焦虑症,医生通常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情绪状态和日常生活表现。
除了面谈外,医生还可能使用各种问卷量表来帮助进行评估。
有时,医生可能还会要求患者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或其他相关的身体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焦虑症状的生理原因。
三、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表现为长期的低落情绪和对生活的失去兴趣。
抑郁症的一些常见症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持续低落的情绪和悲伤感;2. 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和无法获得乐趣;3. 易怒、焦虑和激动;4. 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或早醒;5. 食欲改变,导致体重变化;6. 自我评价下降,感到自己没有价值;7. 无法集中注意力或做出决策;8. 感到疲劳和体力不支;9. 思考问题变慢或出现自杀念头。
精神疾病诊断鉴定方法精神疾病是指由于遗传、生理、心理等因素引起的,影响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能力的异常状况。
准确诊断精神疾病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精神疾病诊断鉴定方法,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精神疾病。
1. 病史采集:医生首先与病患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访谈,了解患者的病史、主诉、症状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及变化情况等。
病史采集是精神疾病诊断的第一步,有助于确定病情的特点和轨迹。
2. 精神状态评估: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语言、表情、情绪、行为和思维过程,来分析患者的精神状态。
这包括对患者意识状态、情感表达、思维内容和流畅度、幻觉、妄想、自杀念头等方面的综合评估。
3.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为了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症状,医生会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方面的检查,并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液、尿液等常规检查,以寻找体征和指标。
4. 智力测验: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语言能力,通过测验来判断患者的智力水平。
智力测验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认知能力,以发现一些智力发育迟缓或智力衰退等情况。
5. 心理测验:通过一系列心理测验来了解患者的个性特征、心理状况和心理功能。
常用的心理测验包括Rorschach墨迹测试、TAT情感主题测验、MMPI个性测试等。
这些心理测验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人格结构、心理防御机制、情绪状态和心理特征。
6. 精神病理学评估:通过对患者病史、症状、心理测验等资料的分析,结合临床经验和精神病理学理论知识,医生可以作出初步的精神疾病诊断。
精神病理学评估主要关注患者的病因学、发病机制、病程和预后等方面的问题,以帮助医生对精神疾病进行准确的鉴定。
7. 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MRI等神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排除脑部结构异常或肿瘤引起的症状,以及评估脑部功能异常的程度。
8. 专科评估: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和临床表现,可能需要转诊至精神科、神经心理科、心理治疗科等专科进行进一步评估。
ICD-11精神与行为障碍类型目录
简介
ICD-11(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
制定的一套用于诊断和统计精神与行为障碍的标准分类系统。
该分
类系统旨在为医生、研究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统一的语言和框架,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管理各种精神与行为障碍。
精神与行为障碍类型目录
以下是ICD-11中包含的一些精神与行为障碍类型:
1. 精神活性物质相关障碍
- 酒精使用障碍
- 药物使用障碍
- 尼古丁使用障碍
- 咖啡因使用障碍
2. 神经发育障碍
- 自闭症谱系障碍
- 儿童期全面性发育障碍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3. 精神病性障碍
- 精神分裂症
- 妄想性障碍
- 偏执型人格障碍
4. 心境障碍
- 抑郁障碍
- 双相情感障碍
5. 焦虑障碍
- 广泛性焦虑障碍- 恐慌障碍
- 社交焦虑障碍
6. 适应障碍
- 适应困难障碍
- 适应障碍
7. 器质性精神障碍
- 痴呆
- 脑损伤后精神障碍
8. 睡眠障碍
- 失眠障碍
- 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9. 人格与行为障碍
- 反社会人格障碍
- 强迫人格障碍
10. 性健康与性身份障碍
- 性欲异常障碍
- 性别不一致
以上仅是ICD-11中的一小部分精神与行为障碍类型目录,详细的内容请参考ICD-11官方发布的相关文档。
请注意,本文档仅提供了一些精神与行为障碍类型的示例,并未涵盖所有内容。
常见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
常见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症状学标准、严重性标准、时间标准以及阴性标准。
1. 症状学标准:诊断精神疾病时,医生会根据症状学标准来判断患者是否符合某种精神疾病的特征性症状。
这些症状包括内心被揭露体验、有被洞悉感、有被控制体验、有思想插入感、出现特征性言语幻听、出现特征性妄想、有特征性思维障碍、出现特征性紧张症状群、出现青春症行为等。
2. 严重性标准:要符合三点要求,包括不能客观评价现实或事物、生活无法自理、丧失自知力。
3. 时间标准:症状至少出现了三个月的时间。
4. 阴性标准:不符合意识障碍、情感性精神病、脑器质性精神病、躯体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反应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的诊断标准。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有任何疑虑或不适,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六类重症精神障碍诊断标准
六类重症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症状标准:患者出现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异常思维体验、情感反应不协调等。
这些症状异于正常人,可能导致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
2. 严重标准:精神障碍对患者的家庭、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患者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3. 时间标准:患者的精神障碍症状持续时间达到一个月以上。
不同疾病的时间标准可能有所不同,如抑郁症需持续两周以上,躁狂症需持续一周以上。
4. 排除标准:排除躯体疾病或其他相关疾病导致的精神症状。
在诊断精神障碍时,需首先排除可能导致精神症状的生理因素。
5. 分类标准: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疾病特点,将其分为不同类型的精神障碍,如精神萎靡症、抑郁症、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6. 诊断标准:结合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时间、排除等因素,由专科医生进行全面的精神检查,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诊断标准仅供参考,具体的诊断还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专科医生的判断。
如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症状,请尽快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及诊断标准一、精神疾病的概述精神疾病是指与心理和行为异常有关的一类疾病,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情绪、行为以及社交功能。
这些异常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干扰个体日常生活的正常运作,并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健康问题。
为了准确地诊断精神疾病,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标准,以帮助医生和专业人士进行正确评估和治疗。
二、焦虑障碍1. 广泛性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表现为长期(至少持续6个月)而过度担忧和紧张感。
患者可能会感到坐立不安、易发怒、注意力不集中,并且经常因事情偏离他们所设想的路径而感到困扰。
2. 恐慌障碍恐慌障碍被描述为反复发作的恐慌发作,伴随着强迫观念或恐惧。
这些发作可能会出现剧烈的心跳、胸闷、呼吸困难、出汗和战栗等身体反应。
3. 社交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是指在社交场合中对他人的评价敏感,并且害怕被他人拒绝或嘲笑。
患者可能会避免与他人互动,因为担心自己会尴尬或引起注意。
三、情绪障碍1. 抑郁障碍抑郁障碍表现为长期的压抑情绪、丧失兴趣和快乐感,以及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
患者也可能出现睡眠问题、食欲变化和自杀念头等症状。
2. 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具有两个极端情绪状态:抑郁期和躁狂期。
在抑郁期,患者表现出与抑郁障碍类似的征象;而在躁狂期,患者会经历高度兴奋、冲动行为和精力旺盛的阶段。
四、人格障碍1. 古怪型人格障碍古怪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表现出与社会行为规范和期望不符的奇特行为。
患者可能对社交互动感到不舒服,经常独来独往,并且可能具有异常信仰和思维模式。
2. 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在情感稳定性和自我认同方面存在问题。
他们可能易怒、易冲动,同时也容易对他人产生过度依赖或完全回避人际关系。
五、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为了更准确地诊断精神疾病,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诊断标准,其中最常用的是《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和《国际疾病分类(ICD-10)》。
这些标准包括详细描述了各种精神障碍的特征、持续时间和其他相关要素。
6种重性精神病病人诊断标准一、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1、症状持续至少1个月。
2、符合症状学诊断标准: (1)联想障碍(2)变妄想(3)幻觉(4)情感障碍(5)行为障碍(6)被动体验(7)意志减退3、严重程序标准:自知力丧失或不全,或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或现实检验能力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4、排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以及精神活性物质,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并排除心境障碍。
二、双相情感障碍诊断要点:1、必须符合躁狂或轻噪狂发作,混合性发作及抑郁发作的症状标准(一)噪狂发作:(1)情绪高涨和(或)易激惹(2)思维奔逸(3)意志增强(4)其它:常有睡眠需要减少,食欲、性欲增强等。
(二)抑郁发作: (1)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表现思维缓慢,言语和动作减少。
(2)生物学特征性症状(食欲降低,体重下降,以及心境低落呈晨重夕轻的节律变化)。
(3)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2、严重程序特点:躁狂、抑郁发作及混合性发作均可能使病人感到痛苦,或使患者社会功能明显损害,但轻躁狂发作时社会功能无明显损害或程序很轻。
3、病程特点: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或混合性发作至少持续存在2周以上。
三、偏执性精神障碍1、以系统妄想为主要临床症状。
其妄想内容不荒廖离奇,不怪异,不泛化,较为固定和系统,带有较为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解释,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联系,常见的妄想有被害、嫉妒、夸大、疑病和钟情等。
2、一般很少或不伴幻觉。
3、除了妄想内容相关的异常情感和意向行为外,患者其他的个人行为基本没有损害,人格保持相对完整。
4、病程及严重程序要求:持续性病程,至少达3个月,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和自知力丧失。
四、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只有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明显而确实的分裂症症状和情感性症状同时出现或只相差几天。
1、有典型的抑郁或躁狂症状,同时具有精神分裂症症状,且两种症状同时存在,同样突出。
2、病程间歇性发作,症状缓解后间歇期无明显功能缺陷。
六种重性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临床表现为知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一般意识清晰,智能尚好,部分患者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缓慢起病自然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但部分患者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CCMD--- I诊断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分裂症另有规定:一、症状标准:1、反复出现的言语行幻听;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内容贫乏;3、思维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回忆,妄想心境,妄想悟性)或其他荒谬的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诡辩症;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 .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二、严重程度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三、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和严重程度标准至少已持续一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2、若同时符合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的症状标准时,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情感性精神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分裂症。
四、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尚未缓解的分裂症病人,若又本项中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
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
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主要分为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双向情感障碍。
A、临床分型:1、躁狂发作:以心境高涨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高兴愉快到欣喜若狂某些病人仅以易激惹为主。
病情轻者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有轻度损害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第一章六大类精神疾病概述1、精神分裂症2、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障碍)4、偏执性精神障碍5、癫痫所致精神障碍6、精神发育迟滞第二章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
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部分病人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
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可能,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一、流行病学在成年人口中的终生患病率在1%左右。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高峰集中在成年早期这一年龄段:男性为15~25岁,女性稍晚。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不明,可能因素:遗传因素;神经病理学及大脑结构的异常;神经生化方面的异常;子宫内感染与产伤;神经发育病因学假说;社会心理因素等。
三、临床表现1、感知觉障碍精神分裂症最突出的感知觉障碍是幻觉,以幻听最为常见,内容多半是争论性的,或评论性的,幻听还可以以思维鸣响的方式表现出来,即患者所进行的思考,都被自己的声音读了出来。
2、思维及思维联想障碍(1)妄想妄想的荒谬性往往显而易见。
(2)被动体验患者常常会出现精神与躯体活动自主性方面的问题。
被动体验常常会与被害妄想联系起来。
患者对这种完全陌生的被动体验赋予种种妄想性的解释,如“受到某种射线影响”、“被骗服了某种药物”、“身上被安装了仪器”等等。
(3)思维联想障碍直觉同精神分裂症患者交谈“费劲”。
患者在交谈时经常游移于主题之外,尤其是在回答医生的问题时,句句说不到点子上,但句句似乎又都沾点儿边,令听者抓不住要点(思维散漫)。
病情严重者言语支离破碎,根本无法交谈(思维破裂)。
(4)思维贫乏根据患者言语的量和言语内容加以判断。
语量贫乏,缺乏主动言语,在回答问题时异常简短,多为“是”“否”,很少加以发挥。
同时患者在每次应答问题时总要延迟很长时间。
即使患者在回答问题时语量足够,内容却含糊、过于概括,传达的信息量十分有限。
3、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迟钝或平淡。
常见的六种重性精神病分为哪些精神病是一种极其容易反复发作,并且存在轻重之分的精神障碍疾病。
在现实生活中对精神病稍有了解的人都不难发现,重性精神病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六种重性精神病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旧称早发性痴呆,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具有思维、情感、感知、行为和人格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分裂”。
病程多迁延,易复发,多次发病者会转入慢性状态,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智能障碍。
临床特点1、多起病于青壮年。
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男:女为1:1、6。
2、部分病例家族史中有明显遗传倾向。
3、大脑形态学及神经生化学尚无特征性的发现。
部分病例可用中枢多巴胺功能紊乱假说解释,少数病例有肯定的脑萎缩现象。
4、心理社会因素、环境因素与遗传素质因素的综合作用对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产生一定影响。
5、起病可为急性和亚急性,也可为逐渐缓慢起病。
6、缓慢隐潜起病者,常具有无诊断决定性的前驱症状及分裂人格,如古怪的观念及孤僻的行为等。
7、症状表现常涉及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个方面,整个精神活动体现出不协调、与外界环境失去统一性。
8、常见的感知障碍为言语性听幻觉,表现为有人在议论、评论或脑内的思想转化为言语声音等表现。
还有其他感官的幻觉。
9、明显的思维障碍常表现言语无序,联想结构的松弛,思维过程的中断,与患者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
内容可涉及各种类型的妄想。
10、妄想中最常见的有被害、关系妄想,也可出现夸大、嫉妒、钟情等多种妄想。
尤其是虽不常见,但有特征性的原发性妄想,如妄想知觉。
11、还可表现各种被人控制、被人洞悉,思维受外力干扰的异已体验,以及情感、行为意志等精神活动由外力强加的被动性体验。
12、上述妄想性信念及体验的特点为,十分荒谬、不可理喻,内容常不系统、脱离现实,容易泛化,且在意识清晰的背景下出现。
13、情感反应也有多方面的紊乱、淡漠、迟钝、不适切、不协调、倒错以及矛盾情感。
6种重性神经病病人诊断标准一、精神割裂症:诊断标准:一、病症持续至少1个月。
二、符合病症学诊断标准: (1)联想障碍(2)变妄想(3)幻觉(4)情感障碍(5)行为障碍(6)被动体验(7)意志消退3、严峻程序标准:自知力丧失或不全,或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或现实查验能力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4、排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和精神活性物质,非依托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并排除心境障碍。
二、双相情感障碍诊断要点:一、必需符合躁狂或轻噪狂发作,混合性发作及抑郁发作的病症标准(一)噪狂发作:(1)情绪高涨和(或)易激惹(2)思维奔逸(3)意志增强(4)其它:常有睡眠需要减少,食欲、性欲增强等。
(二)抑郁发作: (1)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表现思维缓慢,言语和动作减少。
(2)生物学特点性病症(食欲降低,体重下降,和心境低落呈晨重夕轻的节律转变)。
(3)反复显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二、严峻程序特点:躁狂、抑郁发作及混合性发作都可能使病人感到痛楚,或使患者社会功能明显损害,但轻躁狂发作时社会功能无明显损害或程序很轻。
3、病程特点: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或混合性发作至少持续存在2周以上。
三、偏执性精神障碍一、以系统妄想为要紧临床病症。
其妄想内容不荒廖离奇,不怪异,不泛化,较为固定和系统,带有较为周密的逻辑推理和说明,与现实生活有必然联系,常见的妄想有被害、吃醋、夸大、疑病和钟情等。
二、一样很少或不伴幻觉。
3、除妄想内容相关的异样情感和意向行为外,患者其他的个人行为大体没有损害,人格维持相对完整。
4、病程及严峻程序要求:持续性病程,至少达3个月,社会功能严峻受损和自知力丧失。
四、割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只有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明显而确实的割裂症病症和情感性病症同时显现或只相差几天。
一、有典型的抑郁或躁狂病症,同时具有精神割裂症病症,且两种病症同时存在,一样突出。
二、病程间歇性发作,病症减缓后间歇期无明显功能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