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现代中日关系的思考(上)
- 格式:ppt
- 大小:5.69 MB
- 文档页数:2
中日关系是今天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亚洲和世界拥有重大影响的中日两国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不仅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
但是遗憾的是,2001年中日关系中再次发生了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李登辉访日问题等严重损坏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事件。
同时,在经贸领域也发生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重的贸易摩擦;在安全合作方面双方互不信任,彼此警惕。
那么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呢?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就指出,“要把帝国主义政府和这些国家的人民区别开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也明确地表示,“中日两国人民永远地友好下去,这是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是共同的,没有冲突”,“中日两国关系,从根本上说必须建立在两国人民友好的基础上”。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又指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代表了我们大家的理想。
应该说,这个口号三十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不是今天提出来的,更不是某一个人提出来的,是中日双方提出来的。
”[1](P.231)2000年5月20日江泽民主席在会见日本“2000中日文化观光交流大会使节团”主要成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推动两国友好合作不断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及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
”[2](P.3)显然,江泽民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同党和国家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和见解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指导思想所作出的新发展。
其中,特别是“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中日两国关系中出现什么样的变化、曲折和风波,甚至一时影响到两国人民之间的情绪,中日两国人民要求“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殷切愿望和发展趋势绝不会出现根本的改变;只要抓住了“两国人民的友好”这个根本,就可以相信任何企图破坏中日友好的力量,最终是不会得逞的。
如何看待当前的中日关系中日关系,历来备受瞩目。
纵观当前的中日形势,其和平开展与危机冲突相互交织,两国关系之复杂内容,非一言半语可以道尽。
因而,正确地看待当前的中日关系便显得尤为重要。
中日关系集中表达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
中日关系,既是双边关系,又是国际关系。
中日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两国在各方面的合作与开展,从而影响两国人民的交流与理解,影响两国国家利益的实现。
“当前〞永远不能抛开“过去〞而孤立存在,要正确看待当前的中日关系,回望过去也必不可少。
回溯中日两国历史渊源,每一位国人的心中,不禁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中日两国同处亚洲,又是近邻。
在中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和平与冲突并存。
日本文化,甚至日本文明,都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中国文化;汉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到达顶峰;但行至近代,甲午战争,八年抗战,南京大屠杀,这些都成了中华民族永远的血泪史。
“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除了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之外,还应和处共生,和谐共赢。
但如今,仍存在着假设干现实问题,争议阻碍,和反华势力,使得中日关系时紧时缓,不能向中日人民所期望的友好方向开展。
当前,中日关系的紧张失和可归结为以下几个因素:一、日方始终不能正视历史,正确对待,甚至歪曲事实,否认事实。
二、钓鱼岛与领海主权的归属问题。
日方始终否认钓鱼岛归中方所有,并且妄图对其加以掠夺。
三、台湾问题。
台湾在历史上就是中国的不可分割一局部,是中国的领土。
而日本却三番五次插手台海,“协防〞台湾。
这些问题始终阻碍着中日关系的和谐开展,损害着中日人民的深厚情谊。
假设不能正确合理的处理这些问题,必然导致中日关系僵化,影响两国人民的生存与开展;假设能够妥善处理,趋利避害,便有利于保持两国国内稳定,促进本国社会开展,最大程度实现国家利益,进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国际关系,促进国际关系的稳定与繁荣。
正确看待当前的中日关系,我们须着眼全局,统筹考虑,理性对待,把当前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结合起来,把局部的利益和整体的利益结合起来,努力促进中日关系朝着更为和平、稳定的方向开展。
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内容提要:中日关系自近代以来一直就处于一个微妙的局势当中。
在当代普通大学生当中,对中日关系和日本国家自身也存在着各不相同的态度。
而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中日关系,用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行为来帮助发展中日关系,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大学生应尽的义务。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日本中日关系正文: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在官方和民间两个方面就都有着亲密的交流,甚至日本文化中有很大一方面也是对中华文明的巧妙借鉴。
中国近代史以来,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由于侵略战争的发生和双方外交政策的制定,中日关系就开始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局面。
在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二十一世纪,外交关系的处理也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如何处理中日关系,也始终是中国政治范围内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公民越来越有自主意识,并且社会普通民众的思想和舆论导向也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的现在,如何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不仅只是党和政府所要考虑的主题,它也和我们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作为未来社会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也该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就我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与同辈的大学生群体的接触经验来讲,当代大学生对于日本以及中日关系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基本可以理性看待中日关系的群体,对于价值观和世界观已经基本成熟的大学生来讲,大部分都是可以理性看待中日关系的历史性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制定,首先都要以国家的利益为前提,同时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尊严也是必须维护和不可侵犯的,对于历史遗留问题,也要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得到最恰当的解决。
第二类是对于国家事务包括外交问题在内的政治问题漠不关心的群体,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中对于国家事务不太关心的群体还是存在着的,并且还不能算作个别现象。
在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的现实生活,而国家的政治事务,这样一般而言不会对普通人的生活有过大的影响的,并不会得到太多关注。
关于中日关系问题的思考作者:李林滢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3期摘要:中日关系一直是个敏感的话题。
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边缘,期间的反差愈来愈大。
本文从近年来中日两国的经济实力、历史问题、领土争端、文化差异等比较分析并思考了中日关系问题。
关键词:中日关系正常国家利益过去的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但接连不断发生的风波给中日关系蒙上厚重的阴影,事实上,“政冷经热”的状况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一直在折磨着中日关系,在过去的十年当中中国领导人正式访问日本的次数屈指可数,中日关系一直存在着一种“不正常”的状态。
一、中日关系的症结首先,中日之间的经济实力;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伙伴之一。
在贸易方面,中国是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日本的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中日之间的贸易顺差大,此外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让一向以经济自豪的日本倍感“受辱”。
其次,中日历史问题;日本单方面美化侵华历史,篡改历史教科书,频繁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这更使中日之间的历史恩怨加深。
由历史问题引起的日本右翼势力抬头,更是刺激中日关系变化的最直接的因素。
明显的是,领土争端;中日关于东海的争端以及钓鱼岛争端风波一直未断,加剧中日关系的恶化。
中日两国政治摩擦因素和大众传媒的片面报道,不仅阻碍着两国增进相互理解,而且不断制造出新的相互误解乃至相互敌对的情绪。
然后,文化差异;两国的民族情绪和思维方向存在着巨大的分歧,这就更增加中日两国的误读和误判。
两国之间的战争虽早已结束,但是这份历史遗产却一代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和摩擦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仰慕的情感和氛围。
最后,美国的因素;中日关系的最大外部干涉力量就来自于美国,此次钓鱼岛争端就是美国“重返亚洲”推行再平衡中国战略的尝试。
其中影响中日关系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一个是历史问题,从近十年来爆发的中日风波看,都不同层次带有历史的和右翼势力的身影,因此,改善解决中日关系的根源就在于日本奉行正确的历史观和压制右翼保守势力,否则中日关系还将继续重复一次又一次的摩擦和口水仗。
关于当前中日关系的看法
当前中日关系是两国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对于两国和整个亚洲地区都有重要的意义。
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然而,随着历史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地区安全形势的变化,中日关系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难题。
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中日两国是亚洲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彼此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对于地区和全球的经济繁荣至关重要。
两国在贸易、投资、科技、文化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合作。
通过互利互惠的合作,中日关系能够不断发展,造福两国人民。
历史问题的挑战
中日关系受到历史问题的影响。
过去的战争和侵略行为给两国关系带来了重大的阴影。
历史问题的解决对于中日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双方以真诚和实际行动来面对历史,并通过对话与磋商进行和解与处理。
地区安全形势的变化
亚洲地区的安全形势变化也给中日关系带来了挑战。
随着局势复杂化和各种地缘政治争端的增加,中日两国需要共同努力来维护地区的稳定与安全。
通过建立信任与合作机制,中日关系可以更好地应对地区安全挑战。
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
为了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拓展合作领域,改善历史问题,维护地区安全,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加强政治对话和高层交往,增进互信。
2. 扩大经贸合作,促进贸易与投资的互利互惠。
3. 加强人文交流,增进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4. 建立有效的安全合作机制,共同应对地区挑战。
5. 积极参与地区多边合作,推动亚洲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通过以上措施的推动,中日关系有望实现稳定发展,为两国和整个亚洲地区带来更多的机遇与福祉。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日关系回顾与思考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在经济、文化、教育等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不断攀升,人民之间的交流也日益深入。
在这种背景下,中日关系也曾经历了波折和困难。
而日本的自我意识和认知方面却存在固有的问题,导致其向外开放的同时也受到了不必要的抵抗。
事实上,日本自身已经深刻认识到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并且也试图向外传递其核心价值。
但由于其在二战时期对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侵略和掠夺,使得它们的外交和文化传播受到了阻碍。
直到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和日本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双方的交流和理解也得到了加强。
中日关系在一些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深入合作。
在政治上,近年来,两国领导人在国际组织和二边框架内进行了多次高层交往,以加强双方的政治互信。
在贸易上,双方也实现了多项重大协议,扩大贸易规模,并建立起经济共同体的愿望。
此外,外交及安全领域两国亦进行过交流,如亚信、联合国维和行动等等。
但实际上,中日关系在历史问题、领土争端等敏感领域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历史上,由于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邻国的罪行,中日关系在感情上存在着深刻的裂痕,双方之间的历史和民族情感问题是制约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当前的钓鱼岛争端更是困扰着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尽管各方不断呼吁通过对话和妥协解决问题,但两国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正在加剧,这已经成为制约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最终的角度看,中日关系的发展取决于双方在历史、领土、安全等敏感领域的认知和态度。
双方不断加强对话和交流,并尝试通过对话和妥协来解决各种敏感问题,将是促进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总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日两国关系走过了成长过程,虽然存在困难,但两国还有非常较多的潜在合作领域,未来的合作是值得期待的。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是一个充满着曲折和复杂的话题。
自19世纪中叶以來,中日两个国家的关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交错形成了中日关系近代化的历史轨迹。
一、起始点:清朝与明治维新19世纪中叶,清朝政府在面对西方诸多压力,以及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开始了自己的政治变革。
此时的日本,国内也在进行着明治维新运动,旨在赶超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这两个国家的发展轨迹其实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但不同的是,在与西方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中日两国的触角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当时世界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是三流不如二流、二流不如一流,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相对的,日本则是被西方国家看好的对象,美国的著名黑船事件,就表明了这一点。
清朝政府在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中屡遭挫败,日本则吸收了许多先进文化和技术,有了能源供应的基础,日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快速发展起来。
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的关系开始加深,清政府在“慈禧太后谕旨”下,指定李鸿章正式出使日本,意在改善中日两国间互动的程度,并寻求赢得日本的信任和支持。
这次的出使交流,实际上是近现代史上第一次中日两国之间的官方接触。
二、战乱与和解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日两国经历了许多次的战争和和解。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甲午海战和中日战争。
甲午海战时,清朝政府的干预和无能导致了其战败。
而中日战争时,主要是西北边疆问题和海关税制折磨了中日两方关系。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战争历史,反映了两国之间政治、文化和经济领域上的差异和冲突,也表明了两国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战争中,中日两国间也出现了和平倡议。
甚至在战争前夕,当时与日本关系密切的陈独秀等人,提出了一次调停条约,但最终没有实现。
即使在战争进程中,也出现过康有为提出的“华日间停战协定”,但总体来说,战争成为了法器,而彼此间相互扯平了。
三、下一步的发展从上述的论述可以看出,近代中日关系的较量是错综复杂、历尽波折、曲折反复的。
中日关系面临的严峻形势1.日本历史上对我国的侵略,长期留下了严重的历史伤痛,成为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障碍。
领土争端、台湾问题等也成为中日关系的敏感议题,加剧了中日关系的紧张局势。
2.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中美关系的发展也对中日关系产生了影响。
美国的强势表态和介入,使得中日之间的竞争关系日益凸显,对中日关系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3.贸易战、技术战等经济领域的矛盾也使得中日关系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两国在经济领域的竞争,不仅加剧了中日关系的紧张,也给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国家举措1.中日两国领导人的高层互访和交流,是缓解中日关系紧张局势的重要举措。
通过领导人的互动和沟通,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化解矛盾,为中日关系的发展创造条件。
2.促进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也是改善中日关系的重要举措。
加强两国学术、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有助于增进两国民众之间的了解和友好感情,为中日关系的稳定和发展打下基础。
3.推动双边合作,加强在经济、科技、环保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也是改善中日关系的重要举措。
通过合作共赢,可以促进两国关系的稳定和发展,为双方解决争端和矛盾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个人思考作为中日关系的旁观者,我认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机会还是很大的。
虽然中日关系面临着严峻形势,但双方都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诉求,有望在各方面寻找共同点,推动两国关系取得积极的发展。
另外,我也认为两国领导人的重要角色不容忽视。
他们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通过领导人的互访和交流,有望增进两国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为双方的合作搭建更多的桥梁。
我希望中日两国能够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增进互信,化解分歧,推动双边关系不断迈向更加稳定、健康和成熟的轨道。
我坚信,通过双方的努力和共同建设,中日关系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知识上关注这个主题,热度还是挺高的,并且有很多专家学者都在讨论中日关系。
希望我的文章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为中日关系的稳定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论近现代中日关系的发展演变摘要:近现代以来,中日关系纷繁复杂,始终缠绕在战争,合作,争执中,始终起伏跌宕、一波三折。
当前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各种矛盾突出,使得中日关系在战略、政治和经济层面呈现出微妙的互动过程。
中日关系何去何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立足当前受之前一系列中日关系发展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中日关系困难固然存在,但友好与合作仍然是当前的主流趋势,主要表现在:政治冷中见热、经济合作火热、安全合作深化、民间交流频繁。
展望未来,中日须加强在东亚安全机制、金融领域等方面的合作,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日合作基础,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
在此论文中将大胆预测未来中日关系可能出现的三种局面,即“大体维持现状”、“长期持续恶化”、“友好合作深入发展”,并从世界、地区、国家利益出发,提出推动中日友好合作继续深入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近现代中日关系发展近现代以来,中日两国在战火,冷战,和解,合作与交流,紧张与缓和中交织前行。
战火中的中日两国是近现代中日关系发展演变的基调,它将长时间的影响两国人民在对待两国发展的态度看法。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大国迅速崛起,为夺取更多的原料和市场,他们用武力打开了东方的中国和日本。
但因两国对待外来文明和侵略的态度和做法不同,这两个国家的也将迎来不一样的命运。
日本通过1868年的明治维新运动,推翻幕府统治,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企业,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这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根深蒂固的军国主义传统,加上经济发展的局限和对外扩张谋求发展道路的野心,使得它迅速将它的魔爪伸向了贫弱的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最好的证明。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掠夺中国大量的赔款和土地,客观上促进了日本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助长了日本对外抢掠的野心,但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苦难。
中日甲午战争实际意义来讲只是战火中的中国和日本的一个彩排。
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这两个国家之间的硝烟弥漫之前,日本又自导自演在中国掀开它接下来惨无人性对中华民族的残害的一个又一个的序幕。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作为我国周边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关注。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中日关系的讲座,聆听了专家学者对中日关系的深入剖析,使我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讲座中,专家首先回顾了中日关系的历史,从古代的交流到近现代的碰撞,再到当今的合作与竞争,中日关系经历了复杂多变的过程。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日两国既有友好交往的时期,也有冲突对抗的时刻。
然而,总体来看,中日关系在近代以来一直呈现出波折性发展的态势。
当前,中日关系正处于“复杂敏感”的状态。
一方面,两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另一方面,在领土争端、历史认识、政治互信等方面存在分歧。
这种复杂的关系使得中日两国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二、中日关系中的主要问题1. 领土争端: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日领土争端的焦点。
我国政府一直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却越来越强硬,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的稳定。
2. 历史认识: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亚洲国家犯下的侵略罪行,是中日关系中的另一个敏感问题。
尽管日本政府多次表示反省,但其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的态度依然模糊,给中日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3. 政治互信:近年来,中日两国在政治互信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日本政府对我国发展模式的警惕,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对我国的遏制,使得两国政治互信面临严峻挑战。
三、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1. 加强沟通与合作:面对复杂的中日关系,双方应加强沟通与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寻求共同利益,推动双边关系稳定发展。
2. 处理好敏感问题:在领土争端、历史认识等方面,中日双方应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原则,妥善处理敏感问题,避免矛盾激化。
3. 推动区域合作:中日两国作为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应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4. 增进民间友好:民间友好是中日关系的重要基石。
近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与互动近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与互动,是两国民族和历史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世纪末起,中日两国开始相互接触和交流,这种交流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背景下发展成为合作、竞争甚至对立的关系。
一、近代中日关系的起点近代中日关系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是中国清朝与日本明治时期的对决,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低谷与日本近代化的崛起。
此后,中日两国彼此对抗的关系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加深。
二、经济与文化的互动然而,尽管政治和军事关系的紧张,近代中日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却并未完全隔绝。
特别是近代的中国,自洋务运动以来,大量引进了西方的技术、思想和文化,其中日本的先进经验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许多中国留学生选择赴日本深造,学习日本的新知识和先进文化。
同时,中日经济领域的互动也逐渐增加,日本投资中国、进口中国商品,两国的经济关系逐渐紧密。
三、侵略与战争的冲突然而,在20世纪初,随着日本的军国主义政权崛起,中日关系再次陷入严重的对立。
日本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与战争行动,比如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这些事件使中日关系降到了冰点,为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做了铺垫。
四、战后的走向与和解二战结束后,日本战败,中日关系经历了新的转折。
中国加入联合国后,与世界各国开展了广泛的交往合作,其中也包括日本。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标志着二战后中日关系走向正常化的一大进展。
此后,两国经济、文化和人员往来逐渐增加。
五、后续合作与竞争尽管中日两国在经济合作和人员交流方面有所发展,但两国之间的竞争和分歧仍然存在。
特别是在地区安全和历史认识等问题上,中日之间经常出现争议。
例如,中国和日本在东海和钓鱼岛问题上的持续争端,以及对于二战历史的不同诠释等。
这些问题为中日两国关系带来了许多困扰。
六、中日合作的前景尽管中日关系存在一些阻碍,但双边的合作与互动正逐步扩大。
双方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且在一些重要的全球问题上也展现出合作的意愿,比如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
周蕊敏2013212096英语132班当代大学生对于中日关系的观察与思考自古以来,中国和日本就有着亲密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日本文化借鉴了许多中华文明。
但是由于侵略战争的发生,近代中日关系变得一波三折。
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日两国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一方面,中日各领域间的合作和交流不断加深,有利于两国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破坏两国关系的一些敏感问题不断浮出水面,给两国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然而研究历史可以发现,和则两利,斗则两伤。
正如周恩来总理对中日关系历史的形容,“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两千年友好”使中日共同发展,两国人民享受彼此文化营养,社会文明成果。
而“五十年对立”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
特别是经历日本侵华战争等一系列的战争之后,“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突然断裂,两国人民祖祖辈辈辛苦创造的财富瞬间破坏殆尽,人民饱受战争的煎熬和折磨。
因为战争,中国社会倒退,国家分裂;因为战争,日本的繁荣变成废墟。
在二十一世纪,社会公民越来越有自主意识,社会普通民众的思想和舆论导向也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
如何发展中日关系,不仅仅只是国家和政府需要考虑的事情,也是普通民众需要思考的。
作为中国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国际事务的参与者,未来中国社会的主体,当代大学生对日本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日两国今后发展的趋势,将对中日两国在今后各方面的合作和交流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大学生更应该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对于中日关系,当代中国大学生持有各种不同的态度。
它们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种:第一种是可以比较理性地看待中日关系。
大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已经基本成熟。
他们可以理性看待中日关系,能够文明地对待中日之间的摩擦冲突。
第二种是对于这一类问题漠不关心。
对国家事务不太关心的现象是非常广泛的。
因为在人们心中,国家的政治事务是领导人的事,和自己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更愿意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
部分大学生也是如此,认为中日关系对自己没有多大的直接影响,不值得拿出过多精力来关注。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居,中日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两国人民大约在距今二千多年前,就建立了交往关系。
19世纪中叶以前,中日两国是接触不多但较和平稳定的邻居关系。
近代,二战结束后双方一度中断了20多年的官方交往。
1972年两国正式建交以后,双方的关系发展迅速。
而进入新世纪后双方的关系摩擦不断。
国的历史问题对两国关系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中日间的历史问题概略而言,主要是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历史遗留问题,如在华化武遗留问题、民间赔偿问题、慰安妇问题;二是对历史的认识问题,主要是日本对侵略战争的认识,包括战争起因、战争性质、战争责任、道歉谢罪、杜绝再现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三是与历史认识直接关连的一些现实问题,如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教科书问题。
其中,核心是对历史的认识问题,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另两个问题的处理,更关系到以史为鉴,健康发展中日的未来关系。
两国现今的发展状况,经济方面:中日两国互为重要的合作伙伴。
日本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我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中日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两国间的相互依存必将随着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而加强。
从世界经济发展看,全球化和区域化在同步发展,西欧经济圈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两个经济圈的区域化正如火如荼发展。
然而,东亚经济圈是一盘散沙。
可以想象,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一家与其他两个经济圈单打独斗,结果必然是吃败仗。
东亚经济圈要想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之间有效合作。
因此在经济上,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合作将会持续快速的发展。
科技方面:日本是在工业化阶段成功赶超欧美国家的国家,中国则仍然在工业化发展阶段,因此中日在工业化技术方面有着很大的合作潜力。
尽管日本在信息化方面落后于美国,却不宜低估中日在信息化技术方面的合作潜力,因为日本在“综合信息能力指数”方面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同时日本在信息技术方面也有不少强项,例如:便于上网的modem手机、光纤通信设备、信息家电、各种重要的电子元器件及原材料等。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日关系回顾与思考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日关系经历了起伏不定的过程。
由于历史因素和领土争端等问题的影响,两国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难以化解的分歧。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日本意识到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的重要性,中日关系开始缓和。
改革开放初期,中日关系受到历史问题的阻碍,两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隔阂。
尤其是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使得两国关系长时间处于冷淡状态。
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予了日本一个机会,通过经济交流和合作来改善关系。
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日本成为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并向中国提供大量的援助和投资。
这种经济合作改善了两国关系,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吸引外资,包括日本资本,为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提供便利条件。
在经济合作发展的中日关系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钓鱼岛争端。
这个岛屿群体位于中国东海和日本海之间,本应该是两个国家友好合作的桥梁,却成为两国之间的争议焦点。
两国围绕钓鱼岛的主权争端多次引发了激烈的冲突和紧张局势,使得两国关系受到严重的影响。
钓鱼岛争端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影响到了东亚地区的稳定。
中日两国作为亚洲的两个大国,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亚洲的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解决钓鱼岛争端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关键。
在近年来,中日关系有所缓和,双方开始重视对话与合作。
2018年,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东京举行,开启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
双方同意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地区和全球性挑战。
双方还开展了一系列人文交流活动,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要想实现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双方应加强高层交往,定期举行会晤,加强政治互信。
两国应加强经济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的繁荣和发展。
加强人文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现存的问题和争端。
中日关系的发展对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两国作为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他们之间的合作和友好关系将为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正确看待中日关系合理发挥爱国热情近日,中日关系日趋紧张,钓鱼岛问题,撞船事件,引起国内人民的高度关注。
作为校大学生,我们应如何看待当前中日关系,理性抒发爱国热情,也成为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形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从经济角度来讲,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经贸往来频繁,互补性强。
并且日本需要中国广阔的市场、原料和劳动力,而中国需要日本的先进技术、市场和资金。
双方在节能环保、绿游、能源、金融等领域合作紧密,加之日本要重振长期疲软的经济,它没有理由失去中国。
从政治方面来讲,日本与韩国的竹岛问题,朝核问题,与俄的北方四岛问题,联合国的入常问题等等,都要中国支持或不想与中国另生争端。
日本在“入常”、绑架问题、8国峰会等问题上也需要中国的帮助。
然而自安倍晋三和福田康夫首就任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以来,中日关系出现很大改善。
经过破冰-融冰-迎春-暖春,双方关系异常转暖。
此外,日本也会看美国眼色行事,现在看中美关系应该最差也是维持现在这样,中美关系正常,日本也不会太出格. 我想最重要的是中国本身的强大,大地震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奥运的成功举办,这都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了中国,这也让中国影响力又增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
民间的现状则是:近日《读卖新闻》的调查结果显示40%以上的中国人认为日本是可以信赖的国家,60%以上的人认为日本在战后走和平发展道路,但70%以上的人在历史对日本还存在怨恨。
而日本只有20%左右的人认为中国可以信赖的国家,而40%以上的人持相反意见。
可以说中国民众对日情感有所改善,但在一年前日本对中国的信任度还在70%以上。
最近日本更换了新首相,麻生从他以前的言行来看有很深的鹰派背景,但他今后还会延续福田外交的部分理念。
麻生虽然曾公开表示支持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并主张日本应该拥有核武器等被人们称为“大嘴麻生”。
关于中日关系的战略性思考时 殷 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近年来中日经贸关系持续发展,中日经济互相依赖越来越密切。
但是,中日间在某些重要方面的紧张气氛在加剧,这是一个对中国的长远安全有危险的重大忧患。
中日关系非常重要,而且永远重要。
然而为什么现在可以说更重要了,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有这个忧患。
对此,应当有所着急:不是为日本人,而是为我们国家的一些根本利益。
中日关系目前最突出的障碍是历史问题。
对我们自己来说,也要能正确对待历史问题,我认为要讲两个大道理:一个是战略集中原则,另一个是如何正确对待国与国之间的历史宿怨。
战略集中,就是要安排好国家各种目标之间的轻重缓急次序。
有时至关紧要的几个目标之间是有些抵触的,因而必须确定什么最重要,什么是第一位的。
我们在未来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必须集中应对巨大、复杂甚至艰难的美国问题,当然并不是指要与美国在总体上对抗或冲突,也不是说仅仅或主要为了对付美国而争取改善中日关系。
我们还要集中应对棘手的台湾问题。
此外,朝鲜半岛问题(当前首先是朝鲜核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也将分散相当大一部分精力。
中日两国间的历史问题尚未较好解决,以后很可能还会由此出事,但是从最重要的目标出发,我们要坚韧地执行“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对日政策,奉行战略集中原则,更好地实施我国的大战略。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历史宿怨?应该既不忘记历史,也不停留于历史。
最有压倒性意义的不是历史,而是维护当今至关紧要的国家利益和未来的国家安全与发展前景。
在一定情况下,特别是在暂时很难突破“瓶颈”、而现实的战略问题亟须正视和讨论的情况下,可以主张大致地搁置历史问题,留到以后去真正解决。
世界上不少事情的解决需要大历史条件,它们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创造、促进和积累。
等到中国将来真正强大了,在国际上既有威望又有办法,并且在日本公众中有比现在大得多的积极影响,中日两国的历史问题就可以得到较好甚或很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