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成就(2019年11月整理)
- 格式:pptx
- 大小:303.16 KB
- 文档页数:18
浙江林业大事记(2019年11月)2019年11月,浙江省林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和成就,为林业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从政策法规、科技创新、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四个方面,全面梳理和报道2019年11月份浙江省林业领域的大事记。
一、政策法规11月1日,浙江省林业厅发布《关于调整发布《浙江省浙西北山区森林资源保护利用规划(2014-2023年)》的通知》,提出了针对浙西北山区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规划,明确了保护重点、利用方向和重点任务,为该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导。
11月15日,浙江省政府出台《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提出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和要求,涉及空气、水、土壤、固体废物、农药等多个方面,对于保护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技创新11月5日,浙江省林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完成了对石笋松、黄连樟等10种艰困林木的遗传资源采集工作,为该地区的林木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11月12日,杭州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建设杭州市数字森林研究院,旨在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为浙江省的林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
三、生态保护11月7日,新建成的湖州市百山祖国家公园开园,该公园涵盖了湖州市的重要自然生态景观,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和旅游价值,为周边地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了新的机遇。
11月20日,浙江省启动了森林防火工作,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森林防火大检查,确保了冬春季森林防火工作的有力开展,有效提高了森林防火的能力和水平。
四、产业发展11月10日,浙江省林业厅发布了《关于做好柚木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了针对柚木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措施和要求,为该地区的柚木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
11月25日,温州市林业局与民营企业合作开展了林下经济项目,以种植雷竹和奇楠树为主要经济作物,为农民增加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带动了该地区的农林产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新中国科技艰难的拓荒者,四光、华罗庚、吴阶平、钱学森、邓稼先。
钱学森说:“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
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邓稼先说:“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
”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
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成就就要表现在农业科技、生物医药科技、国防军事科技、信息科技、航天工程和交通运输科技等领域。
一、农业方面(1)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迄今累计增产稻谷6亿吨。
六七十年代的国力展示,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他的评语。
(2)转基因技术的引入为病虫害的防治、农作物的反季栽培带来了福音二、生物医药科技(1)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这是由中国企业自主开发的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产品,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比准上市的基因治疗制品,开创了肿瘤基因治疗的新局面。
(2)生物科技的突破,不仅初步改变了中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的被动局面,还带动形成了近600亿元的现代生物。
(3) 中国培育出的克隆牛,我国第一头克隆猪。
三、国防军事科技(1) 军事科技是直接运用于军事领域的工程技术,亦称国防科技、军事科技。
他是建设武装力量和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手段,包括各种武器装备极其研制、使用和维修保养技术,军事工程,军事系统工程。
(2)号航空母舰,简称“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
(3)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简言之,我国在军事科技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建议和完善了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领导体制(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三)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三、信息科技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科技成果有哪些中国近年来的重大科技成就: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升天;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成功升天;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成功升天;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成功升天;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送上太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天成功近几年国家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1、“天河一号”成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11月17日,国际超级计算机TOP500组织正式发布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榜。
排名第一。
2、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英文简称刚好是FAST。
FAST是世界在建的最大射电望远镜,借助天然圆形溶岩坑建造。
3.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研制的货运飞船,也是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
4、“天河二号”是由国防科大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峰值计算速度每秒5.49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3.39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榜首,成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
5、C919客机(COMAC C919):学名是 "中短程双发窄体民用运输机"(而C929是远程宽体客机),在中国飞机史上自然是大飞机,但在当代世界客机界属中型(而大型客机是远程宽体)。
6.量子卫星是利用量子信号作为卫星与地面之间的数据传输媒介的卫星。
1、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亮相。
经过7年设计研发,中国自主研制的首款新一代喷气式干线客机C919的首架机2015年11月2日在上海总装下线,公开亮相。
人类航天史上的重大成就人类对航天的探索始于20世纪初,几十年来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
本文将为您介绍人类航天史上的一些重要里程碑。
第一步:早期火箭技术的发展航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他们在火药的基础上发明了火箭。
然而,真正的现代航天始于20世纪初,随着科学家们对火箭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1.火箭原理的奠基火箭原理最早由俄罗斯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在19世纪末提出。
他的理论奠定了现代火箭技术的基础,包括推进剂喷射和反作用力的原理。
2.美国阿罗哈特火箭的成功1926年,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H·戈达德发射了他自己设计的阿罗哈特火箭。
这是世界上第一枚完全由液体燃料推动的火箭,标志着现代火箭技术的重大突破。
第二步:航天探索的开端20世纪中叶,人类开始进入真正的航天时代。
通过不断的试验和探索,我们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航天成就。
1.苏联发射的斯普特尼克一号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斯普特尼克一号,这是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这标志着人类航天史上的重要突破,彻底改变了我们对航天的认识。
2.尤里·加加林的太空飞行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他在“伏尔加”号飞船中绕地球一圈,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
3.阿波罗11号登月1969年,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成为第一批登上月球的人类。
他们的登月任务是阿波罗11号,这是航天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第三步:长期空间驻留和国际合作进入21世纪,人类航天进一步发展,开始实施长期空间驻留计划和国际合作。
1.国际空间站的建设1998年,国际空间站(ISS)开始建设。
这是一个由多个国家合作建立的空间实验室,为各国宇航员提供一个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测试的平台。
2.中国的航天成就中国也在航天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他们成功发射了载人航天飞船,并在2019年实现了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
科技创新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得到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一、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队伍不断壮大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各项科技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国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各项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加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出中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
2006年国家用于科技事业的财政拨款为1689亿元,是1980年的26.1倍,年均增长达13.4%。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政府在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
据统计,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3710.2亿元,是1991年的26.1倍,年均增长22.6%;按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R&D支出为280.8元,是1991年的22.8倍。
2007年R&D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49%,比1991年增加0.84个百分点,表明社会资源配置对于自主研发的倾斜逐年加大。
从2006年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研发投入总量排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之后,已成为世界第六的研发投入大国。
(二)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截至2007年底,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等五类专业技术人员2255万人,是1978年的5.2倍。
同时,我国科技人力投入不断增加,科技研发人员的水平与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