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杂技起源
- 格式:ppt
- 大小:656.50 KB
- 文档页数:9
沧州十大民间传统文化代表作简介目前,我市10个项目正在积极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十大项目分别是:■ 吴桥杂技吴桥是杂技发祥地、世界闻名的杂技之乡。
吴桥杂技经历了人类活动的各个时期,至汉唐达到兴盛。
到了明代已形成了从信仰禁忌、行规流派、行业语言、技艺传承、杂技经营“口”、“锣歌”系统而完整的行业文化体系。
清代到中华民国是吴桥杂技文化发展最繁荣时期。
■沧州武术沧州武术历史悠久,“源于春秋,兴于明朝,盛于清代,清末民初甚为繁盛”,源于或流传于沧州的武术门派众多,有劈挂、八极、燕青等52个拳种。
涌现了丁发祥、霍元甲、王子平等大批名人义士。
沧州市政府已举办七届“沧州武术节”。
沧州市1992年12月被正式命名为首批全国“武术之乡”。
■ 河间诗经文化《诗经》的发祥地就在河间,由毛亨、毛苌叔侄二人所传。
元代至正年间,河间路总管王思诚奏请皇帝在毛公墓前修建毛公书院。
毛公书院1928年后改称“毛公学堂”,为社会培养出不少人才。
毛公书院历经600多年的风风雨雨,最终没有在“十年浩劫”中幸免于难.■ 沧州木板大鼓沧州木板大鼓是全国独有的艺术曲种,它产生于清乾隆年间。
它对北方的大鼓曲产生过重大影响。
目前,仅保留下100多个曲艺小段和10多部长篇。
目前艺人仅存8人,沧州木板大鼓面临灭绝危险。
2003年6月,沧县政府投资对木板大鼓进行抢救挖掘,录制五位老艺人的18个段子。
同时,整理出7万多字的长篇木板大鼓《回龙传》。
■ 西河大鼓早在清康、雍、乾时期,河间一带有不少说唱艺人,他们根据当地的小调、民歌唱出一种新的调子,并用犁铧片击拍,这即是西河大鼓的雏形,故曰“犁铧片”,后又称“河间大鼓”。
后来马三峰对这一演唱形式进行革新,使这一曲种日臻完善,西河大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黄骅渔鼓黄骅渔鼓起源于清乾隆晚期,距今约200年的历史。
它汲取当地民歌小调的营养和精华,逐步发展演变成一个节奏明快、曲调舒畅、极具浓郁乡土气息的稀有曲种。
2020年全国导游考试导游词吴桥杂技大世界总字数2006字,预计用时8分22秒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吴桥杂技大世界参观游览,我是大家的导游,很荣幸为各位提供服务,接下来请由我为大家进行讲解。
(字数:63字|参考用时:16秒|欢迎词可自由发挥)吴桥位于古冀州东部,黄河故道下游,有“世界杂技艺术摇篮”的美誉。
历史上,这里土地贫瘠,收成无定,人们只有另寻他途谋生。
于是,杂技——这一生长于民间的古老技艺,以家庭为载体在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
1993年11月26曰,投资2亿元、占地3000亩的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建成开放,景区成功地再现了千百年来古老吴桥的沧桑与神奇的世界,同时荟萃了中外杂技魔术艺术精华和挑战人类极限的绝活表演,在东方独树一帜,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唯一一部展现杂技文化的“四库全书”。
(字数:216字|参考用时:54秒|记忆要点:吴桥,“世界杂技艺术摇篮”,杂技文化的“四库全书”)景区建有江湖文化城、红牡丹剧场、魔术梦幻剧场、马戏游乐园、杂技博物馆、小泰山、红牡丹宾馆等十大景点。
吴桥杂技大世界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首先它有两个“之最”,一个是中国之最,一个是世界之最,它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人文表演民俗景点,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杂技主题公园,国家旅游局的一位领导人在全国旅游会议上说,中国的人文景点南有深圳的锦绣中华,北有吴桥的杂技大世界,在我国旅游局的调查报告中也充分说明大世界是我国人文景点的成功范例之一。
现在的大世界既是老年人怀旧的故土,青年人的杂技乐园,又是孩子们历练坚强意志的课堂,我们景点全年开放,老少皆宜。
(字数:269字|参考用时:67秒|记忆要点:江湖文化城,中国规模最大的人文表演民俗景点,世界上唯一一个杂技主题公园)下面我们要进入的景点是仿照吴桥古城而建的城池“江湖文化城”,接下来,朋友们就请跟我一起“闯江湖”。
“走江湖”这一个几乎是吴桥杂技代名词的称呼延续了不知多少年。
在这座城中有一群行走江湖,身怀绝技的艺人,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黄河两岸度春秋。
吴桥杂技文化是指以技艺表演为核心,涉及杂技历史、杂技传承、杂技教育、杂技产业等多个方面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综合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同时,吴桥杂技文化也是一种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的国际性文化,对于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一、吴桥杂技文化概述1.吴桥杂技的起源与历史进程吴桥杂技是伴随着中国杂技产生发展而发展的,最早从春秋战国起。
①吴桥县发掘的东魏时期古墓壁画中就刻画了多种杂技表演的场景,证明了吴桥杂技的历史之久远。
唐代时,吴桥杂技的表演技艺已经较为成熟。
进入宋代,吴桥杂技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以盛产杂技艺人而闻名。
吴桥艺人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吸引了众多观众。
此外,宋代官府对杂技表演的支持也为吴桥杂技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元代是吴桥杂技的鼎盛时期,吴桥杂技艺人开始将传统杂技表演与地方民俗文化相结合,创作出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杂技表演节目,同时积极吸收其他地区的杂技技艺,使吴桥杂技的表演形式更加丰富。
明清时期,吴桥杂技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吴桥杂技艺人不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还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杂技表演艺术家,他们不仅将吴桥杂技的技艺推向新的高峰,还创作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杂技表演节目,进一步丰富了吴桥杂技文化的内涵。
20世纪初,吴桥地区的杂技表演开始向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在改革开放后,吴桥杂技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985年,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建立,成为吴桥杂技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2004年,吴桥县被授予“中国杂技之乡”。
2009年,吴桥被列为河北省首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011年至2014年,吴桥连续4次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22年,吴桥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
吴桥杂技的起源和漫长的发展历程,既体现了古代吴桥人民的勤劳智慧,也展现了吴桥地域深厚的文化底蕴,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杂技文化。
2.吴桥杂技的群众基础与技艺特点杂技在吴桥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很久以前就听说吴桥是杂技之乡。
后来,听说吴桥一个叫王宝合的被邀请到香港演出,被香港前特首董建华称为鬼手。
再后来,一位同事从吴桥参观回来,绘声绘色地述说着吴桥杂技的惊险场面和神奇功夫,并劝我说:有机会到吴桥去看看吧,那里耍杂技真叫绝,王宝合这个小老头真厉害!经同事这么一番精彩的描述,真觉得应该到吴桥看一看那神奇的杂技表演,在心中也萌生了到吴桥看杂技的念头。
一次偶然的机会,乘着初春暖融融的气息,我便和朋友结伴到吴桥看杂技,乘大巴车踏上了到吴桥之旅。
临近吴桥,我们边感受到了浓浓的杂技之乡味,大大小小的店铺门面,林林总总的广告牌上,大都是为杂技之乡来的。
且听听导游是怎么说的:这里的人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玩艺儿,人人有一手。
不过现在把耍玩艺儿’改成耍杂技’了,大约是周总理把吴桥定名为杂技之乡’后改的。
听完了导游的简单介绍,我们就到了吴桥,刚好是午餐时分,我们就在一个外观看似演马戏的红牡丹宾馆用餐,这个宾馆大棚式的设计,外加红牡丹的称号,独具特色和魅力。
没等我们开口,导游就介绍了,这个红牡丹宾馆,缘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走红的一部电影《红牡丹》。
如今,这部电影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记忆,而红牡丹宾馆却在杂技之乡名声大振,如同红牡丹一样,越来越红火。
进入宾馆的大厅一看:哇!这么宽敞!环球式设计,特别新颖,阶梯型的客座,客人可以一边就餐,一边看演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还有,就是这里的服务员也和别处的大不一样,每个服务员也都会耍魔术,都会表演空中取酒、空手钓鱼等魔术技法。
遗憾的是,那天我们去的游客太多,服务员根本没时间做这样的佐餐表演。
不过,我还是亲眼看到了服务员骑着表演车上菜,堪称是全国一绝,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也一饱眼福了。
吃过了午餐,我们便随女导游参观游览,一打听还是寿光老乡呢,更增了亲切感。
先是参观江湖文化城,女导游说: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建筑,设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成正方形。
吴桥江湖八大怪作者:来源:《旅游纵览》2008年第11期我国旅游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旅游、民俗旅游异军突起,成为与自然风光旅游并驾齐驱的重要旅游内容。
吴桥有中国乃至世界唯一的5000年杂技文化,源远流长的杂技历史,丰富多彩的杂技民俗,惊险奇绝的杂技节目,构成了吴桥杂技民俗旅游的宝贵资源。
第一怪:王宝合——俩手三球跟鬼赛在杂技大世界景区中有一个典型的杂技小院,小院面积不大,自然幽静,这就是“鬼手居”。
两个瓷花碗、三个小红布包,一张铺着毯子的平台。
一位老人已年过六旬,坐在小屋的前面,有点仙风道骨之感,他的右边摆着一张桌子,一杯清茶放在上面。
这是吴桥的传统节目“三仙归洞”,表演者是吴桥杂技大世界“江湖八大怪”之首的老艺术家王宝合。
表演“三仙归洞”,不同于大台节目,它与观众近在咫尺,且由观众参与进来,重在“卖口儿”(即语言表达),难在“救戏”(即收回无意或故意露出的马脚)。
它要求表演者手法运用灵活,头脑反应迅速,语言表达机智。
节目看似小戏法,实则真功夫。
第二怪:高福州——白肚皮上切青菜“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
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
南北二京都不收,洮河两岸度春秋。
财主种有千顷地,老子玩耍不侍候。
”当你走进吴桥大世界江湖文化城,你能够亲耳听到江湖八大怪之一“小钢炮”高福州在表演开场时拿着个破锣为你卖口。
他以滑稽的表演形式,来表达杂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小钢炮高福州肚皮上切青菜,刀起刀落,菜叶横飞,肚皮却毫发无伤。
他一身硬功夫,只见他运气——下蹲——扭胯——举掌,手切红砖,掌劈顽石,砖石横飞,视若等闲,间或加一些幽默逗趣的语言动作,让人看得亦惊亦喜,成为大世界第二大怪。
第三怪:李印怀——眼里扎出骨针来一个露天的场地,一个沧桑的老艺人,拿着两个骨针,从鼻孔而入,然后从两眼而出,此情此景,我似乎看到了那个艰难的年代,而今,我只能说,这也许是“特异功能”吧。
他随手从桌上拿起一个铁蛋子,说要吞下去。
第一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于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举行。
由河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中国对外演出公司、河北省文化厅、河北省旅游局、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吴桥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来自前苏联、朝鲜、法国、墨西哥、澳大利亚、前民主德国和中国7个国家的30个节目参加了比赛和演出。
第二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于1989年11月1日至7日举行。
由河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中国对外演出公司、中央电视台、河北省文化厅、河北省旅游局、河北省杂技艺术家协会、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吴桥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来自保加利亚、瑞典、泰国、蒙古、前苏联、丹麦、波兰和中国8个国家的31个节目参加了比赛。
月15日至21日举行。
由河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中国对外演出公司、中央电视台、河北省文化厅、河北省旅游局、河北省杂技艺术家协会、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吴桥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有中国、比利时、加拿大、古巴、朝鲜、法国、蒙古、瑞典、美国、前苏联的28个节目参加了这次世界东方的杂技盛会。
第四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于1993年10月31日至11月6日举行。
由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局、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中央电视台、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广东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来自亚洲、欧洲、美洲、非洲、澳洲等五大洲18个国家和地区的41个节目、366名演员(国外演员210名、国内演员156名)参加了这次杂技盛会。
第五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于1995年10月28日至11月3日举行。
由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中央电视台、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广东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本届杂技节荟萃了14个国家20个演出团体的290名杂技精英,其中国外演员173人,参加演出的国内外节目共31个,其中境外23个,境内8个(含4个特邀展演节目)。
本届杂技节被国内外宾客盛赞为“一场辉煌的国际杂技盛会”。
2020年全国导游考试导游词吴桥杂技大世界总字数2006字,预计用时8分22秒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吴桥杂技大世界参观游览,我是大家的导游,很荣幸为各位提供服务,接下来请由我为大家进行讲解。
(字数:63字|参考用时:16秒|欢迎词可自由发挥)吴桥位于古冀州东部,黄河故道下游,有“世界杂技艺术摇篮”的美誉。
历史上,这里土地贫瘠,收成无定,人们只有另寻他途谋生。
于是,杂技——这一生长于民间的古老技艺,以家庭为载体在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
1993年11月26曰,投资2亿元、占地3000亩的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建成开放,景区成功地再现了千百年来古老吴桥的沧桑与神奇的世界,同时荟萃了中外杂技魔术艺术精华和挑战人类极限的绝活表演,在东方独树一帜,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唯一一部展现杂技文化的“四库全书”。
(字数:216字|参考用时:54秒|记忆要点:吴桥,“世界杂技艺术摇篮”,杂技文化的“四库全书”)景区建有江湖文化城、红牡丹剧场、魔术梦幻剧场、马戏游乐园、杂技博物馆、小泰山、红牡丹宾馆等十大景点。
吴桥杂技大世界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首先它有两个“之最”,一个是中国之最,一个是世界之最,它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人文表演民俗景点,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杂技主题公园,国家旅游局的一位领导人在全国旅游会议上说,中国的人文景点南有深圳的锦绣中华,北有吴桥的杂技大世界,在我国旅游局的调查报告中也充分说明大世界是我国人文景点的成功范例之一。
现在的大世界既是老年人怀旧的故土,青年人的杂技乐园,又是孩子们历练坚强意志的课堂,我们景点全年开放,老少皆宜。
(字数:269字|参考用时:67秒|记忆要点:江湖文化城,中国规模最大的人文表演民俗景点,世界上唯一一个杂技主题公园)下面我们要进入的景点是仿照吴桥古城而建的城池“江湖文化城”,接下来,朋友们就请跟我一起“闯江湖”。
“走江湖”这一个几乎是吴桥杂技代名词的称呼延续了不知多少年。
在这座城中有一群行走江湖,身怀绝技的艺人,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黄河两岸度春秋。
杂技的由来公元前770 年至前221 年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列国兼并激烈,群雄角逐,竞相养士。
这些士中当然也有口把式,以出谋划策、能言善辩的说客为特征,但更多的是身怀奇技异巧或勇力过人的大力士。
这些就为杂技艺术的正式形式。
经过魏晋南北朝160 多年的大动荡和民族文化的大融汇,至公元589年隋代统一中国,杂技艺术已经极为成熟,至唐代成为宫廷和民间共盛的艺术。
北宋的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南宋的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有了各种街坊、市场的演出场所,当时称瓦子乐棚。
杂技、舞蹈、武艺、说唱各种形体表演艺术,同场献艺、互相观摩,无疑对中国独特的戏曲艺术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而元代在元杂剧中因为当时的戏剧艺人和杂技艺人同场献艺,并在元代鼎盛成熟起来,研究者认为,“杂剧”所以有此名称。
明清两代杂技与舞蹈等传统表演艺术很少在宫廷演出。
清代杂技艺人进一步沦落江湖。
但戏曲却勃兴起来,形成以武戏为主的繁荣景象。
清代杂技艺人生活凄苦,在艰难的环境中,保持和发展了自己的艺术,“蹬技”和“古彩戏法”都有了新的创造,“耍坛子”、“剑、丹、丸、豆”系列幻术,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汉代百戏,指流行于两汉的各类竞技、杂耍、幻术以及乐舞、俳优戏和动物戏等。
当时,并没有“汉代百戏”的叫法,而是多半沿袭秦朝的称法,叫作“角抵”,如“角抵戏”、“角抵奇戏”、“角抵诸戏”、“角抵百戏”等。
“汉代百戏”是东汉以后对上述不同艺术表演形式的统称。
由于百戏实际上是以杂技为主导的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串演,所以后人也习惯把百戏看成是今天杂技的前身。
秦王朝大规模地将民间技艺集中于京城,并作为宫廷娱乐的一部分,极大地刺激了各种技艺的相互交流和水平的提高。
而百戏真正的兴盛,则是出现于西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还专门设立了统管宫廷宴飨时演出的倡优伎乐的机构——乐府。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每破诸侯,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以至咸阳“妇女倡优,数巨万人;钟鼓之乐,流漫无穷”。
吴桥杂技种类在中国各地,有许多种类型的杂技表演,而吴桥杂技无疑是其中最为著名和精彩的一种。
作为中国国粹之一,吴桥杂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本文将通过深入探讨吴桥杂技的种类、特点和发展历史,带您领略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魅力。
1. 吴桥杂技的起源吴桥杂技起源于河北省吴桥县,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
由于吴桥县地处京津冀交界处,交通发达,文化底蕴深厚,吴桥杂技得以在这里蓬勃发展。
吴桥杂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民间的杂耍表演,后经过世代传承与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2. 吴桥杂技的种类和特点吴桥杂技以其多样的表演形式和出色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根据不同的技艺和表演方式,可以将吴桥杂技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花绳花绳是吴桥杂技的代表性表演项目之一。
表演者手持一条绳子,在空中织成各种花样,既考验了表演者的身体协调能力,又展示了他们的灵巧和创造力。
花绳表演常常伴随着音乐和舞蹈,充满了艺术的韵律感。
2) 牵马牵马是吴桥杂技中的另一大亮点。
表演者驾驭着一匹活泼的马,与其进行各种默契的配合,使马在表演区域内展示出惊人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牵马表演通常需要表演者对马匹有深刻的了解,通过呼吸和肢体语言的交流,建立起与马的信任关系。
3) 笑面人笑面人是一种传统的吴桥杂技表演。
表演者戴着一个具有特殊设计的笑面头具,通过巧妙的动作和表情,展示出不同的角色和情感。
笑面人充满了喜剧色彩,常常会给观众带来欢乐和惊喜。
4) 掸脚掸脚是一种以平衡为主题的吴桥杂技表演。
表演者踩在一副搭建好的掸脚木上,通过身体的协调和平衡能力,进行各种难度的动作和技巧展示。
掸脚表演不仅需要表演者具备坚实的平衡感,还需要他们对木板的质地和结构有深入的了解。
以上只是吴桥杂技中的几种代表性表演项目,实际上吴桥杂技还包括许多其他形式的表演,如扎线、飞人和踩高跷等。
吴桥杂技的特点在于它既强调了技艺和身体的协调性,又注重了表演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3. 吴桥杂技的发展历程吴桥杂技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不断融合了各个时期的文化元素和艺术风格。
写一篇吴桥杂技大世界的作文提起吴桥杂技大世界,那可真是个充满惊喜和欢乐的奇妙地方!记得那次去吴桥杂技大世界,刚一到门口,就被那热闹的氛围所感染。
人来人往,欢声笑语不断,还有各种吆喝声此起彼伏。
买好票,我迫不及待地走进这个神奇的世界。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大的广场,周围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吃摊。
那香味儿,直往鼻子里钻,什么烤串儿、炸糕、糖葫芦,让人忍不住口水直流。
我先买了一串糖葫芦,咬上一口,酸酸甜甜的,那糖衣脆脆的,山楂软软的,味道好极了!沿着主路往前走,就到了江湖文化城。
这里的表演那叫一个精彩!有耍猴的,那小猴子机灵得很,一会儿翻跟头,一会儿骑自行车,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还有气功表演,表演者把一根又粗又长的钢筋缠在脖子上,看得我心惊胆战,生怕出什么意外,结果人家轻轻松松就完成了,真叫人佩服!再往前走,看到一个露天的舞台,正在表演高空绸吊。
表演者在高高的空中,仅凭两条绸带,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一会儿旋转,一会儿飞舞,身姿优美,如仙女下凡一般。
我仰着头,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
接着,我来到了魔术剧场。
魔术师的手法简直神了!一个空箱子,转眼间就能变出一只白鸽;一条普通的手帕,在他手里一抖,就变成了一根长长的棍子。
我在台下拼命想找出破绽,可怎么也看不出来,只能不停地鼓掌叫好。
从剧场出来,我又被一阵喧闹声吸引过去。
原来是一群小朋友在玩杂技体验项目,有踩高跷的,有顶碗的,一个个玩得不亦乐乎。
我也忍不住加入了他们,尝试了一下踩高跷。
本以为很简单,结果刚一站上去,就摇摇晃晃,差点摔倒。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慢慢掌握了平衡,走了几步,那种感觉真是又紧张又兴奋。
走着走着,来到了一个马戏棚。
里面正在表演马戏,有狮子、老虎、狗熊等动物。
那些猛兽在驯兽师的指挥下,乖巧得像小猫小狗一样,又是钻火圈,又是跳障碍,精彩极了!逛完了各个表演区域,我来到了一个安静的角落,这里有一些关于吴桥杂技历史的展览。
看着那些老照片和旧道具,我仿佛穿越回了过去,看到了杂技艺人辛苦训练的场景,感受到了他们对杂技的热爱和执着。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四十七:河北沧州吴桥杂技巡礼编者按:2013年9月份,“行走隋唐大运河”大型文化考察活动在“运河名城”安徽淮北悄然兴起。
考察组以“走运河,话两岸,溯历史,展风情,看变迁”为宗旨,力求按照“世界遗产点、大地风貌、市井生活和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位一体的考察,将运河进行全方位展示。
三年来,考察组一行冒严寒、战苦暑,途径5省2直辖市和30余个地县,至2016年10月底将通济渠、永济渠考察完成,隋唐大运河全线考察结束。
为展现隋唐运河考察的整体面貌,反映考察途中的人文历史情怀,本网特录系列纪实报道于此,以飨读者。
走进沧州,如雷贯耳的就是“三水”之地、“五乡”之国。
“三水”是指东临渤海水,西近白洋淀水,以及大运河纵穿之水;“五乡”中名列之一的就是杂技之乡。
沧州的吴桥以杂技之乡闻名于世,自元代兴盛以来,影响越来越大。
1958年,沧州吴桥的小马场村出土了一件东魏时期的古壁画,画中人物倒立、转碟、骑马、肚顶,个个有把好身手,说明吴桥的杂技由来已久。
吴桥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
”2016年10月10日,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组来到河北沧州吴桥县,走进吴桥杂技大世界中的吴桥杂技博物馆,探寻在运河流淌的这片土地上发展传承下来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吴桥杂技的独特魅力。
图为吴桥杂技大世界外景。
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李华锡摄吴桥人与吴桥杂技在黄河入海时期,吴桥县位于古黄河下游。
这里的土地盐碱瘠薄、水灾频繁,又常年战乱,人们只好打个跟头、变套戏法,浪迹江湖,以卖艺养家糊口。
这套谋生伎俩后来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
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田间麦场,他们都会翻一串跟斗,叠几组罗汉,打几趟拳脚,变几套戏法。
吴桥也诞生了许多杂技表演艺术家,他们多次跟随中国艺术团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访问,为我国的的杂技艺术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据有关史料记载,吴桥杂技历史最悠久。
大运河文化CHINESE INDUSTRY & ECONOMY中国产经19中国产经Chinese Industry & Economy吴桥杂技——大运河孕育的中外文化交流桥梁一、大运河滋养了独具吴桥特色的杂技文脉大运河在吴桥境内直线距离仅25公里,但是河道长度达到34.8公里,河道“九曲十八弯”,是大运河长江以北流域地形最秀美的河段。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
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
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两岸度春秋……”里面所说的“条河”,就是指运河。
这是一首吴桥传唱千年的锣歌,讲述了吴桥杂技艺人通过大运河这条流动的通道,走向了北京、天津、济南、扬州、南京等地,催生出北京天桥、南京夫子庙、天津“三不管”、以及镇江“鲶鱼套”等市井休闲经典地段,直到走向世界,发展壮大成为篷盖华夏、蜚声世界的杂技军团的历史。
吴桥杂技起源于春秋时期,由“角抵戏”发展而来,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独具吴桥特色的宝贵财富,是享誉世界的响亮品牌,在2800年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变革中,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宝贵的文化资源,千百年来,吴桥杂技艺人经大运河走南闯北,作为杂技交流和艺术交融的文化使者,在推动中国乃至世界杂技艺术繁荣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在杂技界还流传着“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十方杂技,九籍吴桥”的盛誉。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春风,吴桥杂技走上了扎根沃土、跨越发展的“快车道”:全国第一个县级杂技协会在吴桥成立,全国第一个杂技艺术专业学校在吴桥落户,全国唯一的国际杂技艺术节以吴桥命名,全国第一个杂技主题公园杂技大世界在吴桥建成,全国第一场杂技春晚在吴桥圆满举办……特别是2017年以来,该县立足杂技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杂技兴县”战略,有效带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杂技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有了一批龙头产业的示范带动,有了一批强有力的项目支撑,多种杂技文化业态蓬勃发展,吴桥杂技大世界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民俗特色旅游景区,2019年1-11月份接待游客81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3357万元;杂技教育全面发展,各类杂技学校已发展到20余家,在校学员达1800多人;杂技演出市场活跃,拥有杂技演出团体80余家,6000多名杂技演员足迹遍布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江湖》为首的剧目节目大放异彩,一大批优秀演出作品走出吴桥、走上舞台、走进荧屏、走向世界;杂技传承方兴未艾,全县473个行政村,村村都有杂技艺人,杂技专业户达到50户以上的杂技专业村有100多个,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近3万名青少年儿童均能够掌握一手杂技动作表演和小魔术表演,真正做到了“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
高三政治《文化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吴桥杂技素材新人教版吴桥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隶属于沧州市,是世界闻名的“杂技之乡”。
吴桥人把杂技叫作“耍玩艺儿”,民间有这样的顺口溜:“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玩艺,人人有一手。
”可见,杂技在吴桥县是十分广泛和普及的。
吴桥杂技是伴随着中国杂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的,现在主要流传于吴桥境内、山东省宁津县和陵县的部分地区。
杂技艺术在吴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杂技艺人更是层出不穷,几乎村村都有。
吴桥杂技历史最为悠久。
在战国时期的墓穴中,就已经发现了用于演练杂技的银首人俑铜灯。
据史料记载,吴桥是孙武后代的封地。
在吴桥,姓孙的人为数不少,光以孙姓命名的村就有前孙、后孙等十多个村。
在吴桥古城东南面有一群土丘,相传是孙膑与庞涓打仗时摆“迷魂阵”的遗址。
距土丘南面约五公里处有个孙公庙村,村东有座孙公庙,庙里供奉的塑像就是孙膑。
吴桥人习武练杂技之所以早,据说就源于此。
1958年,吴桥县小马厂村发现了一座南北朝东魏时期的古墓。
古墓的墙壁上绘有生动形象的壁画,这些壁画以杂技艺术为主,其中倒立、肚顶、马术、蝎子爬等表演甚为逼真。
宋朝时,杂技开始走向民间,出现了“勾栏”、“瓦舍”等演出形式。
此外,据《吴桥县志》记载,明代阁老范景文(吴桥县籍)曾在《游南园记》中记叙了当时在祭台(吴桥旧县城南门外)观看马戏的盛况:“至则数健儿在焉,见所乘马,翘腾不胜,气作命取,驰骤道上。
于是,人马相得,据鞍生风,蹄蹴电飞,着眼俱失急于雾于,细辨之,见马上起舞,或翻或卧,或折或踞,或坐或骑,或抢或脱,或跃而立,或顿而侧,时手撒辔,时脚蹑靴,时身离蹬,以为势脱将坠矣,而盘旋益熟,观者无不咋舌,而神色自差矣。
”明永乐二年(1404)前后,由于黄河改道,吴桥原来河水泛滥的地域变成了大片荒芜空地,于是从山东即墨、寿光、宁津等县以及山西洪洞县迁来大批移民,他们择地而居,形成许多新的村落。
在这些移民中,也有不少杂技艺人,他们的到来冲击着当地的杂技界,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吴桥杂技的发展。
沧州民风民俗吴桥杂技中国杂技历史久远,渊源流长,是中国最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的杂技之乡有许多个,象山东的聊城,江苏的盐城,河南的濮阳,湖北的天门,安徽的广德,天津的武清。
河北的吴桥,肃宁,霸州等。
但是,就历史,民间基础,和在海内外的影响而言,最著名的要算吴桥了。
据吴桥县志记载,吴桥历代每逢佳节有“掌灯三日,放...落子落子也是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
它流传于沧州地区,尤以沧县、南皮县为盛,据查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冬季农闲时排练,正月十五前后演出,以示人们辞旧迎新,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
落子系秧歌类型的民间舞蹈,内容多是表现男女爱情和人民生活的。
如《茉莉花》、《放...沧州武术沧州素有"武术之乡"的誉称。
沧州武术之盛行有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诸因素。
沧州地滨渤海,北距京津,古为燕齐之地,又是辽、金、宋时代军事必争之地,再加封建官俯盘剥,豪绅压榨,人们纷纷习武自强练习...沧州铁佛寺民风民俗简介落子也是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
它流传于沧州地区,尤以沧县、南皮县为盛,据查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冬季农闲时排练,正月十五前后演出,以示人们辞旧迎新,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
落子系秧歌类型的民间舞蹈,内容多是表现男女爱情和人民生活的。
如《茉莉花》、《放风筝》、《绣手绢》、《老妈叹》、《相思》、《探情朗》、《小天台》、《妓女悲伤》、《尼姑思凡》等。
落子的表演形式,演员的增减,服装头饰的更换,完全根据人物、内容的需要而定。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落子大都已成为由同等数量男女表演的集合舞。
落子有文武之分。
文落子以歌为主,舞的成份少一些,往往把几支民歌联起来表演。
在道具的配备上,是鞭、板、扇穿插配合,也有只用扇表演的。
当地人民称之谓文落子或小风流。
辛亥革命以后,妇女缠足开始得到解放,落子舞中男扮女装的踩寸子也开始被淘汰。
因而,落子舞的动作相应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文落子的基础上,适当的吸收了一些戏曲中的动作和技巧,与落子舞的动作相揉合,增添了热烈、健壮、欢快、豪爽的气氛,加强了舞和武的成份,使歌的成份相应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