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苕溪帖单字高清
- 格式:doc
- 大小:46.50 MB
- 文档页数:141
○苕○溪○诗○卷□米□芾《苕溪诗卷》,米芾书,纸本,行书,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时米芾38岁。
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
知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
此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
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
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
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变化。
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
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
吴其贞《书画记》评此帖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教颜鲁公化公者。
”道出了此书宗法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
此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足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
”后纸另有明李东阳跋。
据鉴藏印记,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绍兴内府,明杨士奇、陆水村、项元汴诸家,后入清乾隆内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
释文:苕溪诗帖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
襄阳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
缕会(此字误书旁注卜乃点去符号)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
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
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
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
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
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
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
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
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
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
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
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
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
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
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
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
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
宋⽶芾蜀素与苕溪帖⽶芾字元章,号襄阳漫⼠、海岳外史。
祖籍⼭西,迁居襄阳,有“⽶襄阳”之称。
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称“兄”,膜拜不已,因⽽⼈称”⽶颠”。
他六岁熟读诗百⾸,七岁学书,⼗岁写碑,⼆⼗⼀岁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
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黄、蔡)之⼀,⼜⾸屈⼀指。
其书体潇散奔放,⼜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他⼜独创⼭⽔画中的“⽶家云⼭”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头,世称“⽶点”。
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
他的⼉⼦⽶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画风”上⼀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
⽶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
⽶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收藏宏富,涉猎甚⼴,加之眼界宽⼴,鉴定精良,所著遂为后⼈研究画史的必备⽤书。
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
《宝章待访录)成书于元佑元年(1086)⼋⽉,分为“⽬睹”“的闻”两⼤部分,所录⼋⼗四件晋唐品,开后世著录之先河,影响颇⼤,甚⾄有专门模仿此书体例的论著,如明张丑撰《张⽒四表》。
《书史》则更为详实,为后世鉴定家的依据之⼀。
《海岳》⼀书主要叙述⾃⼰的经验⼼得,⼗分中肯。
该书⼀般认为是后⼈辑录⽶论⽽在成。
⽶芾平⽣于书法⽤功最深,成就以⾏书为最⼤。
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
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书家”中,实可⾸屈⼀指。
康有为曾说:“唐⾔结构,宋尚意趣。
”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芾在这⽅⾯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家的杰出代表。
⽶芾习书,⾃称“集古字”,虽有⼈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家”(王⽂治)。
这从⼀定程度上说明了⽶⽒书法成功的来由。
中华第一美帖米芾《蜀素帖》高清单字,放大后欣赏美得精致!米芾《蜀素帖》《拟古》单字高清放大米芾《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墨迹绢本,行书。
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义青松劲挺姿,凌霄耻屈盘。
种种出枝叶,牵连上松端。
秋花起绛烟,旖旎云锦殷。
不羞不自立,舒光射丸丸。
柏见吐子效,鹤疑缩颈还。
青松本无华,安得保岁寒。
龟鹤年寿齐,羽介所托殊。
种种是灵物,相得忘形躯。
鹤有冲霄心,龟厌曳尾居。
以竹两附口,相将上云衢。
报汝慎勿语,一语堕泥涂。
1/108拟2/108古3/108青4/108松5/108劲6/108挺7/108姿8/108凌9/108霄10/108耻11/108屈12/108盘13/108种14/108出15/108枝16/108叶17/108牵18/108连19/108上20/108松21/108端22/108秋23/108花24/108起25/108绛26/108烟27/108旖28/108旎29/108云30/108锦31/108殷32/108不33/108羞34/108不35/108自36/108立37/108舒38/108光39/108射40/108丸41/108指42/108见43/108吐44/108子45/108效46/108鹤47/108疑48/108缩49/108颈50/108还51/108青52/108松53/108本54/108无55/108华56/108安57/108得58/108保59/108岁60/108寒61/108龟62/108鹤63/108年64/108寿65/108齐66/108羽67/108介68/108所69/108托70/108殊。
学米芾行书的朋友都收藏了,多图详解米芾的每一个字!16个字代表米芾特色《蜀素帖》是练习行书的书法爱好者的必修课之一,米芾的这件作品写得十分灵动,用笔和结构特色非常明显,最能体系米芾沉着痛快的感觉。
本文选取16个最能代表米芾好书法特色的字,进行单字解析,以飨读者。
一、凌凌字本是左右结构,一般人行书往往容易把它写得很散。
米芾这个凌字处理得很巧妙,他把左边两点水,有意地往上提升,跟右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左右两部分非常紧凑。
二、古这个字字形结构比较简单,但是并不好写。
米芾的巧妙之处,将“古”字写得像一个倒三角形,上面大,下面小,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险绝之势。
用笔比较厚重,中锋行笔缓慢,写出了古朴厚重的味道。
三、牵“牵”字写得非常灵动轻巧,笔法上以中锋用笔为主,上大下小的结构,加上造型上取斜视,配以柔韧的线条,起笔很高,有意拉开距离,使全字斜中求正、收放自如。
四、旖这个字的结构上左右相互依靠,下半部分形成巨大空间。
笔法上左边的首点圆润,撇与横折挨得很紧。
右边的最后一笔,拖得很长,以蟹爪钩收笔,这是米芾的典型写法。
五、得“得”字左右结构,左边取斜势,右边取起正势,一斜一正,相得益彰。
左边形体收敛,右边结构放纵,左右间相互依靠,中间又有大片的空白,显得疏密有致。
六、寒“寒”字写的形体挺拔,侧锋起笔,宝盖头的提按,使得笔法跳跃,很有韧劲。
中间两竖写得很挺拔,右边捺笔收敛为点,与下面两点参差错落,收放有度。
试想一下,如果把右边的捺画写长,那就不好看了。
七、附“附”字写得非常巧妙。
一方面,在形体上进行了笔画精简,将原本复杂的笔画,化繁为简。
另一方面,写得参差错落,重点体现在三笔竖画上面,无论是长短、轻重、方向,都不相同,体现了求同存异、不拘一格的艺术特色。
八、雨“雨”字写得活泼可爱,疏密有致。
以中锋的用笔方式轻盈流畅地写下,起笔化横为点,下半部分开张,中间四点以牵丝相连,浓重收敛,形成虚实对比关系。
九、垂垂字写得张扬而又稳重,如果把外形用笔画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
米芾经典代表作欣赏米芾简介:米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北宋着名大书画家,鉴藏家。
祖籍太原,后迁居襄阳,人称“米襄阳”。
宣和年间为徽宗赵佶召为书画学博士。
米芾能诗擅文,书画尤具功力。
篆、隶、行、草、楷各体皆能,行草造诣尤高。
芾自云学过各家各派,但从其作品观之,得王献之、释智永二家最多。
其书淋漓痛快,隽雅奇变,晚年书艺更达至炉火纯青之境。
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
米芾着有《书史》、《画史》、《海岳名言》等,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
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而翰札小品尤多。
苏轼称米芾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黄山谷称米芾书法:“如快剑(石斤)阵,强弩射千里,所挡穿彻。
书家笔势,亦穷于此。
”同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山谷对米芾有如此高的评价,可谓推崇备至了。
《宋史》称米芾书法:“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宣和书谱》则说:“书学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镏,隶法师宜官。
晚年出入规矩,自谓‘善书者只一笔,我独有四面’。
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
”米芾和他的书画艺术风格:米芾,北宋着名的书画家,他的书法极富天真率意的特性,他的艺术道路又不同于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求意,而是能集古出新,他开辟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另一条道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无碍居士,家居道士等,湖北襄阳(今襄樊)人,居徙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人又称“米南宫”。
宣和年间,因书画方面成就得蔡京推荐,召为书画学博士。
他一生没有担任重要的官职,一方面因为他不曾参加过科举,另一方面也因为他颠狂的个性和怪诞的举止使朝廷不能授以重任。
他的“颠狂”是闻名遐迩的,故人又称他“米颠”。
据《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六·米芾传》载:“(米芾)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视之。
米芾《苕溪诗》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
襄阳漫仕黻。
我将要前往苕溪(位于浙江省北部),戏作苕溪诗呈给各位朋友。
襄阳漫仕(米芾自称,祖籍太原,因其祖父徙居湖北襄阳,曾在襄阳居住)米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
缕会(此字误书旁注卜乃点去符号)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
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因为夏天的美好松竹我留在这里,如今为了领略秋天的美景,我要前往苕溪去看那儿的溪山。
平日总是歌咏白雪,现在我要到那里创作采菱的歌谣。
鲈鱼摆在饭桌上好像一缕缕的玉一样,橘子开满洲头绽放团团的金光。
在这水宫的无限美景中,让我追随着前人谢灵运(旅圣)的足迹在这里尽情地游玩一番吧。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
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
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
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半年的时光可以依傍在修竹林里歇憩,三个时节能够欣赏美丽的花朵。
慵懒地倾倒惠泉酒小酌,每每点杯壑源茶细细品尝。
主人贤友良多,摆席开筵,环看四周的群峰,它们也被宴会的哗闹声打破了沉静。
早起去朋友家归还书简,便不由得因思念家乡而嗟叹不已。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
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我在这里居住半年,接连与诸位胜友共饮。
可是我因为身体有恙,每次相约自己只是制备菜饭漫谈而已,时常还向刘、李、周三位朋友借书。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
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
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
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喜好慵懒闲适的生活却无法推却朋友的盛情,自知穷困哪里希冀通达。
贫穷并非道理的拙劣,得病才发觉养心的功效。
农家小院可以留客,青冥的天空任凭鸿雁们自由飞翔。
乘着秋帆追寻贺怀智的足迹,载着美酒乘船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
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
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
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厌倦从仕的生活到处流落,不断地驱车四处游玩。
热的时候随便找个地方住下。
快凉的季节就顺着河流往东边飘去。
到了新的地方亲近或是陌生的人聚在一块,身处异乡感觉也像在家乡一样。
米芾苕溪诗卷注释及译文《米芾苕溪诗卷注释及译文》1. 诗卷的背景介绍:米芾(1051年-1107年),字芾甫,号米苏,宋代著名画家和文人。
他精通文学、书法和绘画,以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著称。
米芾的作品充满激情和力量,对后世影响深远。
米芾的《苕溪诗卷》是他在中年时期创作的一组诗歌作品,共计七首。
这组诗歌以苕溪为背景,描绘了苕溪的山水景色、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展示了米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景物的独特感悟。
2. 诗卷的注释和译文:注释:苕溪诗卷是米芾创作的一组七首诗歌作品。
苕溪,位于今天的江苏省苏州市,是一条自南北朝时期就有名的小溪。
诗卷以描绘苕溪的山水为主题,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景物的独特感悟。
译文:①《苕溪图》卷·扇头题诗昨日溪桥人似鬼,大堤风起可相赠。
山深偶寄青云叶,石怪曾抛朱紫泽。
龙门欲动鹿如胶,人傻岂知今更邀!岁晏故人空髯胡,日日相忆饯秋羔。
昨天,过桥的人们像鬼魂一样。
大堤上的风起来了,可以互相赠送起来。
山深处偶然寄托着绿叶,岩石怪异曾经抛弃着朱紫颜色的河泽。
龙门欲动时,鹿就像胶一样被困住了,傻瓜们又怎么会知道如今是什么情景!岁月已经晚了,故友已经没有兴趣了吗?天天相互怀念着饯行秋羔。
②《苕溪图》卷一首白家溪上见书老,诗为粧崂客满袍。
嘉庆年间出三伏,坐直杳无光誊稿。
家有失簪山曙鸟,眼看悬瓦雨稠藳。
多病薄薄稀红寇,山山路度哭流波。
龙闲鹰隼如墨出,初叶堪应诺相邀。
岂道春风自巢辈,何堪岁月阻黄交。
花迎翠蚁细游客,竹怯红蛾蜡脱皱。
此生一握黑休明,明时岂复登江遥?白家溪上见到高年纪的书老。
他的诗离弃像崂山的客人装满了袍子。
嘉庆年间,出了三伏天,坐在那里,不见光亮地誊书稿。
家中丢失了帽子,山间曙光迎向鸟鸣,眼看着屋顶上下的雨水黏糊在一起。
疾病很多,面黄肌瘦,像是红色的寇战士,山山路度给哭得泪水滚滚。
龙已经不理鹰隼,如墨一样出现,初叶堪应诺相邀。
难道说春风都在自己那一代人里面吗?怎么堪受岁月的阻拦,不能多交友。
米芾《苕溪诗帖》《蜀素帖》《蜀素帖》米芾自言: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
既老,始自成家。
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由集古到创新,自成一家,别人不知其何为祖也,米芾狡黠自傲之情溢于言表。
《蜀素帖》恰为其蜕去“集古字”的痕迹,自我风格呈现的优秀作品,可做为学习米字的最佳范本。
《蜀素帖》乃是四川的一种丝织物,《蜀素帖》的最大的价值是,它作为米芾传世真迹而存在。
《蜀素帖》书写在丝绸织品上,由于吸水性弱不易受墨且书写迅疾,故而出现较多的枯笔。
《蜀素帖》通篇墨色浓淡相兼,笔墨形态丰富。
或完全以枯笔为之,干而不燥,枯中见润;或顿挫分明且迅疾“刷”出,形成痛快淋漓之势,如渴基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苕溪诗帖》《苕溪诗帖》虽然与《蜀素帖》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但是这两幅作品风格面貌却有所不同。
一个流畅如行云流水,一个沉着如磐石之重。
《苕溪诗帖》就更加自由奔放,天然烂漫,完美的契合了整体的气韵和细节表现,大小相宜,映带自如,犹如行云流水。
《苕溪诗帖》的内容是米芾从无锡去往苕溪时所作的六首诗,是他的经意之作。
在章法上,米芾虽喜欢“集古字”,但是他的书法并不是只对古人书法的照抄照搬,而是经过深入积累,将自己的风格与古人的风格融会贯通,从而自成一家。
《苕溪诗帖》通篇八面生锋,笔力雄浑老辣,潇洒自然,创造了一种天真活泼、激越昂扬的意境。
米芾重视整篇的气韵,兼顾各处细节,严于法度。
《苕溪诗帖》字字呼应、行行连贯。
全篇接应之处有连有断,而并非追求笔笔相连、字字相连,这便使字与字、行与行在形式上达到了笔断意连。
《苕溪诗》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法的典型风貌,与《蜀素帖》并称米书“双璧”。
米芾,一位颠逸狂放、天资高迈,于书、画造诣皆高的人物。
他自言善书者只有一笔,而我独有四面,指其书法中、侧、露、藏等手法多样,使得作品姿态万千。
米芾的意趣和个性在宋四家中尤为突出。
《苕溪诗》注释《苕溪诗》注释苕溪诗[1])原⽂(序号另加) (⼀)将之苕溪[2],戏作呈诸友。
襄阳漫仕黻[3]。
(⼆)松⽵留因夏,溪⼭去为秋。
久赓⽩雪咏,更度采菱讴。
缕会(此字误书旁注⼘乃点去符号)⽟鲈堆案,团⾦橘满洲[4]。
⽔宫⽆限景,载与谢公游[5]。
(三)半岁依修⽵,三时看好花。
懒倾惠泉酒[6],点尽壑源茶[7]。
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
朝来还蠹简[8],便起故巢嗟[9]。
(四)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
⽽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五)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
贫⾮理⽣拙,病觉养⼼功。
⼩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10]。
秋帆寻贺⽼[11],载酒过江东。
(六)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
热来随意住,凉⾄逐缘东。
⼊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
暖⾐兼⾷饱,但觉愧梁鸿[12]。
(七)旅⾷缘交驻[13],浮家为兴来[14]。
句留荆⽔话[15],襟向卞峰开[16]。
过剡如寻戴[17],游梁定赋枚[18]。
渔歌堪画处,⼜有鲁公陪[19]。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
团枝殊⾃得,顾我若含情。
漫有兰随⾊,宁⽆⽯对声。
却怜皎皎⽉,依旧满舡⾏[20]。
元祐戊⾠⼋⽉⼋⽇作。
尝试注释《苕溪诗⽂》[1]苕溪诗: 苕溪诗是⽶芾的书法作品,《苕溪诗帖》(也称《苕溪诗卷》)中的诗。
《三希堂》有载。
[2]苕溪:(1)古地名:吴兴郡(今浙江省湖州市)的别称。
(2)苕溪:⽔名。
浙江⼋⼤⽔系之⼀。
在浙江省北部,流⼊太湖。
“苕溪”的“苕”读tiáo,芦花也。
秋天苕溪两岸边的芦花飘洒⽔⾯,像雪⼀样,故名苕溪,“苕”还有⾳“sháo”,即⽢薯,也叫红苕。
[3]⽶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黻”、“ 芾”同⾳通假,字元章。
号襄阳居⼠、襄阳漫⼠等。
北宋书法家、书画理论家、收藏家。
吴⼈,祖籍⼭西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天资⾼迈,⼈物萧散,好洁成癖。
⾐服效唐⼈,多蓄奇⽯。
《蜀素帖》释文:拟古。
青松劲挺姿。
凌霄耻屈盘。
种种出枝叶。
牵连上松端。
秋花起絳烟。
旖旎云锦殷。
不羞不自立。
舒光射丸丸。
柏见吐子效。
鹤疑缩颈还。
青松本无华。
安得保岁寒。
龟鹤年寿齐。
羽介所託殊。
种种是灵物。
相得忘形躯。
鹤有冲霄心。
龟厌曳尾居。
以竹两附口。
相将上云衢。
报汝慎勿语。
一语堕泥涂。
吴江垂虹亭作。
断云一片洞庭帆。
玉破鱸鱼霜金破柑。
好作新诗继桑苧。
垂虹秋色满东南。
泛泛五湖霜气清。
漫漫不辨水天形。
何须织女支机石。
且戏常娥称客星。
时為湖州之行。
入境寄集贤林舍人。
扬帆载月远相过。
佳气葱葱听诵歌。
路不拾遗知政肃。
野多滞穗是时和。
天分秋暑资吟兴。
晴献溪山入醉哦。
便捉蟾蜍共研墨。
綵牋书尽翦江波。
重九会郡楼。
山清气爽九秋天。
黄菊红茱满泛船。
千里结言寧有后。
群贤毕至猥居前。
杜郎闭客今焉是。
谢守风流古所传。
独把秋英缘底事。
老来情味向诗偏。
和林公峴山之作。
皎皎中天月。
团团径千里。
震泽乃一水。
所占已过二。
娑罗即峴山。
谬云形大地。
地惟东吴偏。
山水古佳丽。
中有皎皎人。
琼衣玉為珥。
位维列仙长。
学与千年对。
幽掺久独处。
迢迢愿招类。
金颸带秋威。
欻逐云檣至。
朝隮舆驭飆。
暮返光浮袂。
云盲有风马?丘。
蟾餮有刀利。
亭亭太阴宫。
无乃瞻星气。
兴深夷险一。
理洞轩裳偽。
粉粉夸俗劳。
坦坦忘怀易。
浩浩将我行。
蠢蠢须公起。
送王焕之彦舟。
集英春殿鸣梢歇。
神武天临光下澈。
鸿臚初唱第一声。
白面王郎年十八。
神武乐育天下造。
不使敲抨使传道。
衣锦东南第一州。
棘璧湖山两清照。
襄阳野老渔竿客。
不爱纷华爱泉石。
相逢不约约无逆。
舆握古书同岸幘。
淫朋嬖党初相慕。
濯髮洒心求易虑。
翩翩辽鹤云中侣。
士苴尪鴟那一顾。
邇来器业何深至。
湛湛具区无底沚。
可怜一点终不易。
枉驾殷勤寻漫仕。
漫仕平生四方走。
多与英才并肩肘。
少有俳辞能骂鬼。
老学鴟夷漫存口。
一官聊具三径资。
取捨殊途莫迴首。
元祐戊辰九月廿三日。
溪堂米黻记。
⽶芾《苕溪诗帖》赏析 《苕溪诗帖》,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芾38岁作,故宫博物院藏。
《苕溪诗帖》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与《蜀素帖》并称⽶书“双璧”,影响巨⼤。
“风樯阵马”指⾏笔速度快,“沉着痛快”指运笔停的住,放的开。
⽶芾⾃称运笔“⼋⾯出锋”,极尽笔法百态。
早于《蜀素帖》⼀个⽉书写的《苕溪诗帖》,便是⽶芾“⼋⾯⽤锋”的杰出之作。
此帖结体构思精巧、⽓韵潇洒舒畅,较为全⾯地展⽰了⽶芾⾏书的⾼超技巧与纵逸神韵。
此卷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
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然超逸,毫⽆雕琢之痕迹。
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的平衡。
同时长画纵横,舒展⾃如,富抑扬起伏变化。
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
全卷书风真率⾃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芾中年书的典型⾯貌。
全卷书风真率⾃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芾中年书法的典型⾯貌。
吴其贞《书画记》评此帖⽈:“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教颜鲁公化公者。
”道出了此书宗法颜真卿⼜⾃出新意的艺术特⾊。
以上是⽶芾书风的⼤体风貌,具体来讲: ⾸先,⽶芾对点画、结构、⽤笔有他独到的见解:“稳不俗、险不怪、⽼不枯、润不肥”。
即要在变化中达到统⼀,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筋、⽪⾁、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佳⼠也”。
章法上,重视整体⽓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在胸,书写过程中随机⽣发,匠⼼独运。
其次,⽶芾的⽤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势、沉着痛快的风格。
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下。
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波三折,勾也富有特⾊。
最后,⽶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
米芾书法全集(含手卷·高清)【撷藏】《苕溪诗卷》,米芾书,纸本,行书,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米芾《蜀素帖》墨迹绢本29.7×284.3cm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米芾米芾《研山铭》卷南唐澄心堂纸行书纵36厘米,横13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吴江舟中诗卷米芾《行书虹县诗卷》纸本纵31.2厘米横487厘米米芾《拜中岳命作》纸本行书纵29.3厘米横101.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2 米芾《拜中岳命作》纸本行书纵29.3厘米横101.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7 米芾《箧中帖》(又称《致景文隰公阁下尺牍》、《天机笔妙帖》)行草书18 米芾《箧中帖》(又称《致景文隰公阁下尺牍》、《天机笔妙帖》)行草书。
珊瑚帖20 《珊瑚复官二帖》24 米芾《向太后挽词帖》纸本小字行楷纵30.2厘米横22.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9 米芾《新恩帖》纸本行书纵33.3厘米横48.5厘米北京故30 米芾《论草书帖》纸本草书纵24.7厘米横37厘米台北故31 米芾《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即为《中秋诗帖》(草书九帖之六、七)纸本草书42 米芾《德忱帖》纸本行草书纵25.4厘米横78.6厘米_调整大小46 米芾王略帖赞(《破羌帖跋赞》)行楷书纵22.9厘米横48.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48 米芾《来戏帖》翰牍九帖之一纸本行草书纵25.5厘米横43.6厘米49 米芾《致伯修老兄尺牍》翰牍九帖之二纸本行草书纵25.4厘米横43.2厘米50 米芾《致伯修老兄尺牍》翰牍九帖之二纸本行草书纵25.4厘米横43.2厘米52 米芾《适意帖》(又称《玉格帖》)翰牍九帖之四纸本行草书纵23.5厘米横35.9厘米62 米芾《甘露帖》(又称弊居帖)纸本行书纵35.5厘米横50.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64 米芾《褚临黄绢本兰亭序跋赞》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65 米芾《褚遂良摹兰亭序跋赞》纸本 24 X 47.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苕溪诗帖原文释文诗帖背景介绍苕溪诗帖是南宋文人米芾所创作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书法作品。
米芾是北宋末年的书法家,他的作品在后世影响深远。
苕溪诗帖是米芾在家乡苕溪所写的一组诗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米芾与苕溪米芾字子皙,号苕溪。
苕溪是米芾的家乡,位于现今河南省洛阳市。
米芾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接触到了艺术和文化的熏陶。
他在苕溪度过了一段快乐而充实的童年时光,这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苕溪诗帖的意义米芾创作苕溪诗帖时,力图通过书法与诗文相结合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苕溪的深情厚意。
苕溪诗帖的意义在于承载了米芾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苕溪诗帖原文解析以下是苕溪诗帖的原文和注释:1.秋水共长天一色,–解释:这里描述了秋天的景色,河水和天空呈现出相同的蓝色。
2.映日荷花别样红。
–解释:这句诗描绘了阳光下荷花的美丽,花瓣呈现出特殊的红色。
3.观音寺外月初盈,–解释:这里描绘了观音寺外的月亮初升,充满了宁静和祥和的氛围。
4.云树影入江千里。
–解释:这句话描绘了云和树的倒影在江水中,好像延伸了千里。
通过以上四句诗,米芾巧妙地描绘了苕溪秋天的景色,展示了他对家乡的独特感受和艺术表达方式。
苕溪诗帖的书法风格米芾的书法作品以苍劲有力、气韵雄浑著称,苕溪诗帖也不例外。
他在书写苕溪诗帖时,运用了横披、斜弯、点画等技法,使得每个字都有独特的笔画和线条之美。
同时,他的字体刚柔相济,既有力量感又不失柔美。
米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米芾离开家乡苕溪后,一直怀念着家乡的风土人情。
他通过创作苕溪诗帖,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融入到书法作品中。
他用文字和笔画表达出家乡的美景和自己的情感,让读者在观赏他的作品时,能感受到他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苕溪诗帖的艺术价值苕溪诗帖是米芾的一种独特创作形式,而且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它不仅将诗歌和书法结合起来,展示了文学艺术与书法艺术的结合,还凸显了米芾独特的艺术风格。
节选米芾《苕溪诗帖》单字解析(十)
第十讲:
金、橘、满、洲、水
金
“金”字第一笔呈上的一个势要写出小尖尖,侧锋写撇后空中有个画弧写捺,捺字入笔要轻中锋行至末端略铺毫捻管右行露锋收笔。
里面先写两横圆折写下面两横,最后写竖,里面的字靠紧左,这就是字法中的艺术美。
橘
“橘”是左右结构呈方形,左高右低,就是书法中的“错位”木字边取扁式,首笔写“一”,一个绞转写“丨”顺势写撇顿笔拎起写右边。
右边字上窄下宽,形成大的反差,注意笔法的细节。
满
“满”字“氵”点水用笔轻快挎度大有跳跃之式,右边“艹”先写左竖,顺序不能写错了,用笔饱满圆润,左边略低于右边字形方正。
洲
“洲”字开左紧右松,露锋写出,注意“氵”水中的留白,“州”字左边两竖靠紧,石边一竖夸张写长,三个点的笔法很丰富领风骚,三竖的起笔或露或藏,用笔轻快弹跳如舞蹈。
水
“水”入锋接上一字的势再铺毫顿笔切出下行后立即调中锋,呈仰式顿笔慢一点写钩,左松右紧,最后一笔反捺铺毫旋即收力露锋出,字形方式厚重结实。
高清碑帖米芾《苕溪诗》内有分析!米芾《苕溪诗》全称《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创作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苕溪诗》的内容是米芾从无锡去往苕溪时所作的六首诗,是他的经意之作。
《苕溪诗》通篇八面生锋,笔力雄浑老辣,潇洒自然,创造了一种天真活泼、激越昂扬的意境。
观《苕溪诗》,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法的典型风貌,与《蜀素帖》并称米书“双璧”。
全文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
缕会(此字用“卜”点去)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
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
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
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
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
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
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
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
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
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
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
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
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
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
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
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
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
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米芾《苕溪诗》291个高清单字高清单字加载较慢,请耐心等候;可单字对照临摹米芾《苕溪诗》赏析《苕溪诗》是米芾元祐戊辰(1088年)八月八日从无锡去往苕溪(今属浙江湖州)时所作的六首诗,是米芾的经意之作。
诗题称“将至苕溪戏作呈诸友”,其中包括五律六首。
从诗中的内容可知,这时侯米芾是在无锡,已经从春天住过夏天,到这八月(秋中)间才预备离开无锡到湖州去,此卷正是其将要离无锡时写的。
米芾自撰《头陀寺碑》里说道:“元祐戊辰,集贤林舍人,招为苕吾之游九月二日道吴门,以王维画古帝王易于龙图阁待制俞献可字昌言之孙彦文。
米芾苕溪诗卷注释及译文米芾(1051年-1107年),字苕溪,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
米芾是北宋画院的画师,擅长书法、绘画和诗词。
他的诗文作品广泛流传,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米芾的诗中融入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独到观察和思考,表达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思索和感慨。
以下是一首米芾的《苕溪诗卷》注释及译文的参考内容。
《苕溪诗卷》注释及译文:注释:《苕溪诗卷》是米芾创作的一部由许多诗歌组成的长篇诗卷,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慨。
译文:诗卷章句不拘束,阳光斑驳倚溪谷。
苕水奔流穿石壁,群山峻拔镇青绿。
山鸟高飞来往观,有情有义心自足。
青翠盎然映画廊,溪水逶迤绕斜树。
诗意苕溪何所寄,千年流水情无边。
解析:这首诗通过描绘苕溪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句“诗卷章句不拘束”抒发了作者创作诗卷的自由心态和对诗歌的热爱。
接下来的两句“阳光斑驳倚溪谷,苕水奔流穿石壁”描绘了苕溪幽深的山谷和奔腾的溪水,给人一种自然清新的感觉。
后面的两句“群山峻拔镇青绿,山鸟高飞来往观”突出了山水的壮丽景色和鸟儿的自由自在,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能像山鸟一样高飞的愿望。
下面的两句“有情有义心自足,青翠盎然映画廊”则是作者对自己生活态度的宣示,他希望自己能有情有义,心态自足,青葱的自然景色一直影响着他的心灵。
最后两句“溪水逶迤绕斜树,诗意苕溪何所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永恒流动的感叹和对苕溪的情感依恋。
整首诗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苕溪的美景,展示了作者对自然赋予的魅力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视觉和心灵的震撼。
以上内容为《苕溪诗卷》的注释及译文的相关参考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