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园林史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216.32 KB
- 文档页数:9
华侨大学中外园林史课程论文课程类型:全日制本科课程名称:中外园林史任课教师:乌云巴根伊斯兰园林的类型及特点姓 名 胡诗云学 号 1113211016 __院 系 建筑学院 _专 业 环艺 _年 级 2011级 __课程论文提交时间: 2014 年 5 月9日华侨大学 Hua Qiao University目錄-摘要-关键词-引言-波斯伊斯兰园林-西班牙伊斯兰园林-印度伊斯兰园林-伊斯兰园林的特色-伊斯兰园林的整体格局-伊斯兰园林的建筑-伊斯兰园林的水-伊斯兰园林的植物-结语摘要伊斯兰园林是世界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初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兩种不同哲学观的碰撞反映在了建筑和园林的形态上。
由于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伊斯兰园林更多的是在遵循宗教教义的前提下,汲取中国本土园林的处理手法。
伊斯兰园林是人们心目中天国花园的象征,起源于对阿拉伯早期农业的直接模仿,是世界园林史上最内敛最沉静的园林,环抱于高墙或建筑之内,具有独特的园林特色:为典型的十字型格局,用十字型水渠或园路把庭院划分为四部分;水渠交叉处是全园的中心,设置喷泉或凉亭;种植高大的绿荫树,花坛边上整齐地镶边绿篱植物。
关键词:伊斯兰宗教教义十字型引言在世界园林史中涌现过各种类型的园林:许多王公贵族们所构筑的园林都规模巨大且内容繁复,以炫耀个人财富和自我享乐。
其中,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园林即使不算最为复杂,至少也是最为炫耀的园林。
在文艺复兴园林中彰显着人工技能的高强,它通常建于山坡一侧,其造景元素包括台阶、精美的园路、图案细致的花园、台座之上的雕像和各种错综复杂的喷泉或水景设备等;不过,在世界各国,还有许多另一种类型的古典园林,它们旨在帮助人的心灵得以重生,并予人以现世的欢娱,这种场所更能适宜于人的沉思冥想,让人身心松弛且精神宁静。
这种平和的园林包括中国古典园林、日本禅宗花园、东方茶庭、中世纪药草园以及本文将详细阐述的伊斯兰园林等。
正文伊斯兰园林通常配有主要的总体结构,这在泰姬·玛哈尔陵园中显露无遗。
浅谈中西园林艺术论文对于中西园林设计大家有什么了解了,知道中西园林设计的差异性在哪里吗?以下是本人精心准备的浅谈中西园林艺术论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摘要:自从中西方园林艺术文化开始交流,人们对这两个风格意境截然不同的园林形式的比较就没有停止过。
中西方的园林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这两种风格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进而了解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性。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一、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一)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1、追求自然美。
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的美学思想主要受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自然为万物之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上善若水,上德若谷”,崇尚自然、追求虚静、逃避现实,向往原始自然状态生活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当时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理想和审美情趣。
2、追求含蓄美。
中国园林形成含蓄的特点,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受中国诗画的影响,诗贵含蓄,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另一方面是与追求自然、追求意境这两大特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
中国园林在“天人合一”的理念指导下,在尊重、崇尚自然的前提下进行规划造园,创造和谐的园林特色;源于自然,但又高于自然,把自然美与人工美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了“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境界。
3、追求意境美。
中国园林是文人、画家、造园家和艺匠对自然山水的渴望和追求,深悟山水的形象特征和内涵,并把对自然山水的认知,带到园林艺术创作中,这种融汇了客体的景和主体的情的艺术意境,一直是中国园林刻意追求的境界。
给景物以艺术的比拟和象征,想象上的“人格化”,使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如选石,强调山石的“透、瘦、漏、皱、清、丑、顽、拙”,梅花表示风骨清高,松柏喻示坚贞,在中国园林中,作为审美对象的山水花木等,完全成了审美主体抒发主观情绪意趣的载体。
(二)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代表西方园林风格的是l7世纪下半叶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强调驾驭自然、改造自然,“强迫自然接受均衡的法则”,因此形成的基本特点是: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形的组织营造,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规矩方圆,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中去,一切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强调人工美。
《中外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课程论文题目:浅析法国古典园林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成绩:二○一五年一月十三日摘要在世界园林史中,西方古典园林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在西方古典园林中,法国园林在学习和借鉴意大利园林艺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民族特性和自然条件,逐渐展露了头角,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园林艺术风格,并最终取代了意大利的统治地位。
到17世纪下半叶,绝对君权专制政体的建立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安定,也使部分人有条件追求豪华的生活,这些都为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于是,安德烈·勒诺特尔这位天才得以脱颖而出,使古典主义园林艺术在法国得到了巨大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由于这时的法国园林艺术是古典主义文化的一部分, 因而其在欧洲又被称为古典主义园林艺术, 而以法国的宫廷花园为代表的园林被称为勒·诺特式园林。
文章通过对法国园林发展历程的分析,结合实际案例,浅析法国园林的艺术。
关键词:法国园林造园手法影响结论第一章法国园林艺术发展历程1.1中世纪的法国园林在中世纪初期动荡不安的年代中,宗教统治,封建割据,战争不断,社会混乱,王公贵族们只有在带有防御工事的城堡中,才会有安全感。
因此。
城堡园林在法国和英国等地发展起来,并以法国为代表。
这种园子中以种植蔬菜、果木和草药为主。
并由水渠划分成方形的地块, 水井位于园子的中央, 井上用格栅建亭并覆以攀缘植物。
1.2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园林在15世纪初期,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的人文主义运动从意大利北部蔓延到北方各国,大约一世纪后,这个运动传到了法国。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佛罗伦萨别墅建筑尚带着中世纪城堡式的外观,但从15世纪左右开始,就逐渐变成了开敞式的文艺复兴风格。
那波利远征尽管时值那样一个时代,但法国人素以既富创新精神而又保守著称于世,法国本身建筑样式却没有向开敝式转化,外观上仍是带雄蝶与壕沟的戒备森严的城堡式,因而,它的庭园在细部上虽然可以见到意大利风格的影响,但整体却还是围着厚墙,保持着规则的形状[1]。
古典与现代交融的尝试——南苏园欣赏与批评南苏园是我校西南一隅学术活动中心后的一处江南园林,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
为交大为数不多的具有较浓厚人文气息的景观之一。
然而,由于其偏僻的地理位置和较为封闭的管理方式,交大学生很少了解其情况。
2012年11月1日,我们一行人在老师带领下,前往南苏园考察。
一,基本情况南苏园属于南方园林,人工山水园林,按照中国古典园林样式兴建,中国园林的四大要素:建筑、水体、山石、植物,在园中均有体现。
园子占地面积不大,除去功能性较强的学术活动中心会议室,余下的几乎是几步路就可以逛遍。
这也体现了江南园林“轻盈淡雅”的特点,这在交大广阔的校园中,也是很有特色的。
园子挖有一池,号河从园边流经。
南苏园现在基本作为学术活动中心的附属空间,且看上去并未受到精心打理,实为可惜之处。
(图1 南苏园一景)二,建筑南苏园建有舫、亭、廊、堂、阁等中国古典建筑,以及一些半古典半现代的会议建筑。
规划者似乎力图让古典的园林发挥一些现代的作用。
入口处是现代气息较浓厚的会所,掩映在河畔垂柳之中。
(图2)园中建有一座蔚然舫。
(图3)分为前厅和后厅两部分。
比起一般的舫,还是有所简化。
然而飞檐斗拱,映入水中,还是趣味无穷的。
园中建有鸳鸯亭,还有普通的四角亭。
其中鸳鸯亭与画舫隔水相望,亦是情趣盎然。
(图4)园中花窗、门洞的设计,亦是体现出一种“隔”的效果,走在其间,颇具韵味。
(图5)(图2 河畔功能性较强的会所)(图3 蔚然舫)(图4 鸳鸯亭与画舫隔水相望)(图5 花窗:框景手法的运用)三,理水与置石理水是园林中各种水景的设计建造。
水是造园的重要元素,古人常把水比作园林的血脉,“有水则活”。
南苏园体量较小,全园环绕小池而建,属于“聚”的布局手法。
在入口处,是以号河分隔,辅以亲水植物柳树,杨柳依依,为游人营造出一种私密感。
人工建造的小池以土岸为主,兼有石岸,以植物掩蔽水岸,试图营造出幽深的意境。
遗憾的是,水中较为空虚,所置湖石亦毫无特色。
南京理工大学学术讨论论文学号:912109570131姓名:王晓宁指导老师:曹莹2014年5月传统园林与当代园林的碰撞王晓宁摘要:本文从中外园林建筑的传承内容和设计手法创新出发,选择传统与当代的中外园林设计案例予以比较,并详细阐述比较出来的传统与当代中外园林建筑传承内容和设计手法创新的不同。
关键词:传统当代传承内容设计手法创新The collision of traditional gardenand modern gardenWang XiaoningAbstract:In this paper, from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 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m ethods of selection,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dscape design cases to compare, and detailed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heritage o f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content and innovative desi gn approaches for different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是具有自然风趣的建筑、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环境的艺术再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园林的设计也体现了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独有的手法。
1中国园林的传承内容与设计手法传承内容:中国的园林,在发源之初就是将一定的天然地域加以范围,放养动物,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之用,这就是作为中国古代园林始祖的囿—朴素的天然景象和野生的动植物,无需再尽人为之能事。
可见,中国园林一开始就洋溢着纯粹供自己观赏娱乐的草莽自然气息。
现代景园探索者——“哈佛三杰”——中外园林史课程论文0 前言0.1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霸主,既成为了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的最强极,亦是学术和艺术发展、交流最为繁荣的国家,在诸多学科领域都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景观设计学科也不例外。
在菁英辈出的著名学府哈佛大学,有三位设计学院的研究生在大时代的潮流中和先进导师的指导下,开始了对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探索,堪称景观设计学界的“革命”,展开了对景观设计学界传统观点守旧者之间的论战,成为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第一批探索先驱之一。
0.2关键词景观设计、哈佛革命、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景观设计1“哈佛革命”总体概况1.1“哈佛革命”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不少有影响的艺术家纷纷来到美国寻找安身之地,主要的艺术中心从巴黎转移到了纽约。
1937年,德国著名的现代建筑师、建筑教育家格罗皮乌斯为逃避欧洲的战火和纳粹的独裁政权,来到美国,担任了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院长。
一战到二战期间,从欧洲到美国的著名建筑师还有密斯·凡·德·罗、布劳耶、纽特拉、门德尔松等,加上美国本土的建筑大师赖特,美国取代欧洲成为世界建筑活动的中心。
格罗皮乌斯的到来,将包豪斯的办学精神带到哈佛,彻底改变了哈佛建筑专业的“学院派”传统。
在他的指导下,建筑系很快变成一个酝酿关于艺术、社会和技术的新思想的地方,充满着让人激动的探索气氛。
然而,景观规划设计的教授们试图忽视这些,他们谨慎地告诫学生,园林不同于建筑,建造园林的材料几百年来没有什么变化,树也不能从工厂里制造出来,因此不必操心什么“现代园林”,园林的革新无非是规则式和不规则式之间的微妙平衡,自然式的草地树丛看起来同样适合于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
渴求新思想的学生们不愿接受这样的观点,他们通过研究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的作品和理论,探讨它们在景观设计上可能的应用,这些学生中最突出的是加勒特·艾科伯(Garrett Eckbo)、丹尼尔·基利(Daniel Kiley)、詹姆斯·罗斯(James Rose)。
《中外园林史》考查课专业论文走进商朝遗址学生姓名: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专业班级:环境设计1342班专业课程:中国外园林史任课教师:张杰2015 年5 月10 日中国商朝都城遗址.商自公元前17世纪灭夏建国,至前11世纪灭亡于周,共存600余年,历十七世、三十一王,商朝的都城据说屡次迁徙,成汤灭夏定都毫,已是第8次迁都。
此后又迁,相、邢、奄,到盘庚时定都于殷,直至被周人灭亡。
这些都城址除晚期殷都之外,尚无确说,有些说法没有遗址或过硬证据加以证实。
近数十年,考古研究者相继在今河南境内发现几处被认为是商代都城或重要邑城的遗址。
关键词:商朝遗址;瑰宝;摘要 (2)目录 (3)一、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探寻传说中的商朝遗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商朝遗址是什么?.....................................................................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商朝遗址的发展历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商朝遗址的工艺.....................................................................................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商朝遗址的艺术之美............................................................................. 错误!未定义书签。
现代景园探索者——“哈佛三杰”——中外园林史课程论文0 前言0.1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霸主,既成为了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的最强极,亦是学术和艺术发展、交流最为繁荣的国家,在诸多学科领域都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景观设计学科也不例外。
在菁英辈出的著名学府哈佛大学,有三位设计学院的研究生在大时代的潮流中和先进导师的指导下,开始了对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探索,堪称景观设计学界的“革命”,展开了对景观设计学界传统观点守旧者之间的论战,成为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第一批探索先驱之一。
0.2关键词景观设计、哈佛革命、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景观设计1“哈佛革命”总体概况1.1“哈佛革命”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不少有影响的艺术家纷纷来到美国寻找安身之地,主要的艺术中心从巴黎转移到了纽约。
1937年,德国著名的现代建筑师、建筑教育家格罗皮乌斯为逃避欧洲的战火和纳粹的独裁政权,来到美国,担任了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院长。
一战到二战期间,从欧洲到美国的著名建筑师还有密斯·凡·德·罗、布劳耶、纽特拉、门德尔松等,加上美国本土的建筑大师赖特,美国取代欧洲成为世界建筑活动的中心。
格罗皮乌斯的到来,将包豪斯的办学精神带到哈佛,彻底改变了哈佛建筑专业的“学院派”传统。
在他的指导下,建筑系很快变成一个酝酿关于艺术、社会和技术的新思想的地方,充满着让人激动的探索气氛。
然而,景观规划设计的教授们试图忽视这些,他们谨慎地告诫学生,园林不同于建筑,建造园林的材料几百年来没有什么变化,树也不能从工厂里制造出来,因此不必操心什么“现代园林”,园林的革新无非是规则式和不规则式之间的微妙平衡,自然式的草地树丛看起来同样适合于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
渴求新思想的学生们不愿接受这样的观点,他们通过研究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的作品和理论,探讨它们在景观设计上可能的应用,这些学生中最突出的是加勒特·艾科伯(Garrett Eckbo)、丹尼尔·基利(Daniel Kiley)、詹姆斯·罗斯(James Rose)。
叙中西园林文化摘要:园林从人类文明初期开始便已经出现,并一直伴随发展至今日。
它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的部分。
由于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差异,每个时代、每个地方的园林都不同。
分别在不同社会背景条件下成长的中西方园林,各自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同时也彰显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Abstract: Garden appeared in the early human civilization, and it has developed until now. It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human life, is an important part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garden in different period and place is particular because of the specific religion, policy, economic and society. Developing in completely different background, the gardens in west and east present a different face and reflect the cultural diversity.关键词( key words ):文化差异( the cultural difference)、文人( literati )、人文主义( humanism )一、园林面貌提起园林,中国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苏州园林、颐和园等山水别苑。
但事实上园林的形式远比我们所想的要多,只是我们习惯将它定位于山水亭园而已,这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当然,我们这里所讲的园林是指古典园林。
很多女孩子都向往着住进美丽的城堡过着公主般的生活,或者能在别墅庄园里体验一下西方贵族式的奢华享受,也有的希望被王子牵着手走进大教堂完成神圣的婚礼仪式。
基于比较视角的中外园林景观分析摘要:从中西方的园林发展史中来观望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不同点,主要从园林的文化、布局、建筑以及中西方在游览园林过程中的审美差异来突显出中西方园林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园林、历史文化、差异正文: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关于美的思辩,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的园林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形成迥异的风格。
园林作为文化的体现,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在西方,则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典型。
前者着眼于自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后者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表现人工的创造。
我们很难分出中法园林孰高孰低,现在就从比较的视角对中西方园林景观做出一个浅析。
中西方园林体系概述东方体系: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在这里诞生的东方体系最初形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
不过那时的园林基本上还处于圈地时期直到秦始皇营造阿房宫和汉代的上林苑依然如此,而且园林的使用功能中还始终含有一条供天子和诸侯狩猎之用。
这种情况直到魏晋南北朝时代才有所改变。
在这一时期,由于佛教和玄学的影响,人们开始更加主动地关注自然,模仿自然,从而开创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做法。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的顶峰,各种艺术文化成就纷纷涌现,园林艺术在此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在于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墅的修建。
王维的诗画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对于意境的追求是其重要特色,这座与自然山水风景结合的宅院也贯彻了这一思想。
到北宋,抽象自然和象征自然在园林建筑中日益明显,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色。
从宋至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成熟期,其间名园举不胜举,单在苏州一地,就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一系列经典作品。
图1 中国古典园林图2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桥西方体系:古希腊于西元前5世纪逐渐学仿波斯的造园艺术,后来发展成为四周为住宅围绕,中央为绿地,布局规则方正的柱廊园。
中西方园林评析论文一、西方园林从可考的历史看,西方园林始于古希腊。
到了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贵族的住宅有了庭园,周围环以柱廊,庭中有喷泉、雕塑,栽有蔷薇、百合等植物。
在一些公共场所,有大片绿地,其中有凉亭、小径。
古代罗马时期的园林没有大的造作。
直到15至17世纪,随着文艺复兴,园林才焕发了生机,西方园林形成了意大利、法国、英国三种风格。
意大利盛行台地园林,秉承了罗马园林风格。
如意大利费蒙的耐的美狄奇别野选址在山坡,园基是两层狭长的台地,下层中间是水池,上层西端是主体建筑,栽有许多树木。
台地园林是意大利园林特征之一,它有层次感、立体感,有利于俯视,容易形成气势。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家马尔伯蒂在《论建筑》一书提出了造园思想和原则,他主张用直线划分小区,修直路,栽直行树。
直线几何图形成为意大利园林的又一个特征。
法国园林受到意大利园林影响,法国人在16世纪效仿意大利的台地园林。
到了17世纪,逐渐自成特色,形成古典主义园林。
园林注重主从关系,强调中轴和秩序,突出雄伟、端庄、几何平面。
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是其代表作。
凡尔赛宫园林分为三部分,南边有湖,湖边有绣花式花坛,中间部分有水池,北边有密林。
园中有高大的乔木和笔直的道路,王家大道两旁有雕像,水池旁有阿波罗母亲雕像和阿波罗驾车雕像,表明这座宫廷园林的主题歌颂了太阳神,是积极进取的。
这时期的园林把主要建筑放在突出的位置,前面设林荫道,后面是花园,园林形成几何形格网。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集大成者是勒诺特尔,他开创了法国园林的特色和新时代。
法国园林是西方园林的一种风格和流派。
英国园林突出自然风景。
起初,英国园林先后受到意大利、法国影响。
从18世纪开始,英国人逐渐从城堡式园林中走出来,在大自然中建园,把园林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
早期造园家肯特和布良都力图把图画变成现实,把自然变成图画。
布良还改造自然,如修闸筑坝,蓄水成湖。
他创造的园林景观都很开阔、宏大。
18世纪后半期,英国园林思想出现浪漫主义倾向,在园中设置枯树、废物,渲染随意性、自由性。
《中外园林史》课程论文题目:浅论扬州个园与现代园林设计院系食品科技学院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班级食营检111班姓名王维学号201111780浅论扬州个园与现代园林设计摘要:有幸在今年五一去了扬州个园,文章通过对扬州个园景观设计与中国古典园林在形式、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分析与对比,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发展与创新等多个层面意义和作用,使中国园林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并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
关键词:扬州个园;现代景观设计;中国古典园林;作用;传承发展今年五一,有幸去了扬州玩了一圈,由于黄金周游客太多,此次所游玩的景观都是匆匆忙忙,唯独扬州个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代扬州曾有“园林甲天下”之誉,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古典园林,其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要算座落在古城北隅的“个园”了。
1988年个园被国务院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个园由清代嘉庆年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旧址上扩建而成。
园虽不大,但处处体现出造园者独具匠心之处,值得一提的是个园的叠石艺术,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
个园是一处典型的私家住宅园林。
从住宅进入园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月洞形园门。
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字,“个”者,竹叶之形,主人名“至筠”,“筠”亦借指竹,以为名“个园”,点明主题。
园门两侧各种竹子枝叶扶疏,“月映竹成千个字”,与门额相辉映;白果峰穿插其间,如一根根茁壮的春笋。
主人以春景作为游园的开篇,想是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意吧!透过春景后的园门和两旁典雅的一排漏窗,又可瞥见园内景色,楼台、花树映现其间,引人入胜。
进入园门向西拐,是与春景相接的一大片竹林。
竹林茂密、幽深,呈现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
个园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
园林文化论文六篇园林文化论文范文1在西方的历史上,冷硬的石质建筑表达了一种西方的文化理念,不仅如此,从埃及金字塔到雅典卫城,几乎全部的闻名石质建筑都必需以垂直线为轴心,并尽其可能地寻求垂直轴心的高度。
哥特式教堂就是最鲜亮的例证。
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中厅高达48m,而乌尔姆市教堂钟塔甚至高达161m。
教会要藉此表达离弃尘土和亲近上帝的神学意图。
西方文化中的这种对永恒的追求,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存在的。
在中国哲学看来,不需上帝那样的人格神即可解决“安家立命”的问题:只要在自然中寻求内心的和谐以达到最高的心灵境界,就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实现对无限与永恒的体认。
到后来,资本主义精神将这种对建筑高度的追求推向了极致,现代化楼厦成为拜物教的最好诠释,它们高耸在曼哈顿街区及全部的商业闹区,而依中国文化的心理景观看来,那只不过是一些理性的玻璃盒子,折射着太阳的光线,而毫无生命感。
2中国园林造景中的人文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是一种布满着才智的休闲文化,自古至今中国人都强调人要活得自然才能恬淡,体静才能心闲,心闲才能通达。
于自然之中寻流水之声以养耳,网青禾绿草以养目,在回归自然的身心自由中感知自然之美妙,生命之美妙。
这便是中国人的休闲之境界。
“休”在《康熙字典》中解释为:休,人依木而休,表明白中国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闲”在《楚辞》中释为:“闲,静也”,“闲,雅也,指品质”,代表着中国人的生活观。
由此,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生活孕育出了我们特有的精神态度和文化气质,首先,从审美的角度看,休闲能够使人回归自然,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在自然的造化之中铸造人的豁达、开朗、坦荡、虚怀若谷的品行。
休闲使人在精神的自由中达到对世界的审美的生活方式,这是中国人的生活审美。
其次,从理论上讲,由于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要将自己的生命寄予于那个抽象的、人格化的神,因此,休闲对于中国人而言,其价值在于,在生活的劳作与困顿之外,在家园中,闲适中的时间能够为人类构建意义的世界,使人的心灵有所安排、有所归依,使人的精神得以守护,这是中国人的生活信仰。
中外园林史论文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浅论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古典园林中独具特色的重要一派。
现代景观设计的前身是园林设计。
本文意在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设计的研究分析寻求二者的契合点。
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理念与手法并将其应用在现代景观设计中。
探索适用于我国现代景观的设计方法及弘扬继承民族文化,为现代景观设计寻找依据,提供借鉴。
关键词:现代景观设计;中国古典园林;作用;传承发展;设计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园林则是其中较特别的一项。
我国造园的历史极古,据其可考者,从黄帝时期就已经开始,早期的园林多为种植果木菜蔬之地,或是圈养禽兽之所,且为帝王所有,其目的以舒畅身心为主。
到了思想史的黄金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由于人对自然的关系由敬畏转变为敬爱,诸侯造园亦渐普遍。
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建阿房宫,规模之宏大与装饰之华丽,为前所未有。
汉朝时期私人造园渐渐兴起,人与自然的关系愈见亲密,私园中模拟自然成为风尚,布置均甚精美。
魏晋南北朝时,社会秩序黑暗,当时寺观园也很多,文人为避乱的缘故,渐有山林之想,因此要求清净优雅,远离尘嚣纷扰之地,故建庭院作为自然的象征。
隋朝统一乱局,官家的离宫苑囿规模大,尤其是隋炀帝的西苑,更是极尽奢靡华丽。
但私家庭院却是在唐朝才渐渐达到高峰,王维与蓝田辋川地设台阁作花园,其所绘之辋川图亦可说是庭院的设计图。
唐朝的活泼充满生机的风气传至宋朝。
同时,随着山水画的发展,许多文人、画师不仅寓诗于山水画中,更建庭院融诗情画意于园中,因此形成三度空间的自然山水园。
元朝因是异族统治,士人多追求精神层次的境界,庭院成为其表现人格,抒发胸怀的场所,因此庭院之中更重情趣,云林堂和狮子林均为很好的代表。
明朝继承唐宋之余绪,庭院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因为缺少创新的原动力,故规模不大。
中西方园林艺术之浅论论文推荐文章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类型特点论文热度:浅谈园林古建筑相关论文热度:关于园林绿化工程论文热度:有关园林景观工程论文热度:有关园林建筑赏析论文热度: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
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
今天店铺要与大家分享:中西方园林艺术之浅论相关论文。
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人工美与自然美——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
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
人化自然与自然拟人化、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
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
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曾专门论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
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
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
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见,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现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美。
《中外园林史》课程论文中外园林比较学生姓名吴磊学号***********专业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年级、班级2015级建规2班指导教师姚晓洁吕荃所在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2016年5月中外园林比较摘要:中外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也称为山水园林,它着眼于自然美,追求一切服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体现出天趣盎然、气韵生动的风格;而西方传统自然观表现为人定胜天的思想,强调人的力量,所以西方园林艺术强调建筑的秩序感,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体现出布局均匀、秩序井然的风格,强调人工创造之美和技能之美。
本文在布局、建筑应用、植物配置、水景应用、山石堆叠、造园师素养、美学思想各方面差异进行了总结以求对东西方园林更好了解。
关键词:中外园林、对比、园林布局、建筑、植物、水、山石堆叠、造园师素养、美学思想1.引言在文化发展的漫长园林发展过程中,东方与西方的园林景观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
作为东方文化的体现,中国古典园林将其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在西方,欧式园林不仅数量多,而且风格多样,有许多自成体系的园林,如罗马庭园、伊斯兰园林、意大利台地园、法国古典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等等。
但根据这些园林的特征可以将其划分归为西方园林,而东西方园林中前者侧重于自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效应;后者则注重几何形态的组织,表现为人为创造。
受人群的审美观念影响,很难对比出中外园林孰高孰低,但通过对比分析,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它们各自的风格、以及他们的差异。
2.园林布局的差异西方园林崇尚人工的创造才是最有价值的,显现出人堆自然的控制。
建筑排列整齐严格,花早树木也被修建成形而非自然生长,水系对布局的分割也很规整,整体都是几何形状的组合。
中国园林的中心为景,突出自然山水,建筑依附景观而存在;西方园林特别注重轴线,轴线的重点出主体为大型建筑,几何型的山水花木为建筑做陪衬,为了更加突出建筑的宏伟。
目录第1章前言....................................................................................................... ..1 第2章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与明清皇家园林 .. (1)2.1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 (1)2.1.1 安德烈•勒诺特尔 (1)2.1.2勒诺特尔式园林的特点 (2)2.2明清皇家园林 (2)2.2.1 概念 (2)2.2.2 明清皇家园林的特点 (2)第3章造园艺术比较 (2)3.1选址 (2)3.2空间布局 (3)3.3造园特征 (3)3.3.1 轴线特征 (3)3.3.2植物特征 (4)3.3.3水体特征 (4)3.3.4建筑特征 (5)3.3.5景观小品特征 (5)3.4造园思想 (5)3.4.1 造园理念:自然性与人造性 (5)3.4.2园林地位:主动性与被动性 (5)第4章结束语 (6)参考文献 (7)明清皇家园林与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比较研究摘要:以明清皇家园林和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为例,通过运用分析比较法、文献搜索法等手法,从选址、空间布局、造园特征和造园思想四个方面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出中法园林在设计理念上的差异,进一步揭示中法园林艺术的不同。
通过对中法园林艺术的比较,有助于把握传统园林的真实面貌,发掘更多的自然之美,揭示如何用自己的创造来表现或再现自然,为当今园林的创新发展找到理论依据。
关键字: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明清皇家园林造园艺术造园思想第1章前言世界造园艺术中,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法国古典园林艺术一直是艺术界模仿研究的对象,两者具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中国古典园林从商周开始,历经上千年不断演进发展,最终在明清时期达到了艺术成就的高峰,而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颐和园等等。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理论在17世纪上半叶已逐渐形成并日趋完善。
17世纪下半叶,绝对君权专制政体的建立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安定,也使部分人有条件追求豪华的生活,这些都为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于是,安德烈•勒诺特尔这位天才得以脱颖而出,使古典主义园林艺术在法国得到了巨大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第2章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与明清皇家园林2.1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2.1.1安德烈•勒诺特尔安德烈•勒诺特尔(Andre•LeNotre,1613-1700)出自造园世家,其父是宫廷园艺师,其父在路易十三时期在圣•日耳曼花园工作过,去世前是路易十四的园艺师。
勒诺特尔从13岁起师从巴洛克绘画大师伍埃习画,结识过当时著名的古典主义画家勒布仑和建筑大师芒萨尔等顶级人物,丰富了自己的艺术思想。
勒诺特尔的成名作品是沃克斯•勒•维康特府邸花园,这是法国园林艺术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作品,也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杰出代表。
大约从1661年开始,他投身凡尔赛宫苑的建筑,并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华。
他还设计和改造了许多府邸花园,如枫丹白露城堡花园、圣•日耳曼•昂•莱庄园、圣克洛花园、克拉涅花园、默东花园等。
他的杰出才能和巨大成就,为他赢得了极高的荣誉和地位,也促使风靡欧洲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勒诺特尔园林风格的形成。
2.1.2 勒若特尔式园林景观的特点勒若特尔园林景观艺术一方面能够体现出皇权的高贵与辉煌,另一方面也将法国古典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勒若特尔园林景观在设计上普遍让中轴线延伸数公里,体现出十分完整的对称,凸显当时王权至上的理念。
勒诺特尔式景观设计手法的整体几何关系和秩序是整个园林构图的核心骨,同时构图采用了几何学和文艺复兴透视法,严谨的结构,明晰的比例关系,包括植物在内的配景,都被用于塑造几何的空间结构。
勒诺特尔园林的中心景观通常是最高点的府邸,体现出了以君主为中心的等级制度,由府邸过渡到花园,林园既是花园的背景,又是花园的延续,人工装饰在逐渐削弱。
在植物种植方面,广泛采用了能明显反映出四季变化的阔叶乔木,河流也是其景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中景观中对于水的处理很多是采用静态的方式,平静的水面更能够折射出深远、广阔的视野,增添整体气势。
2.2明清皇家园林2.2.1概念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宫苑”、“园囿”、“御苑”,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
皇家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
明、清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时期,此时期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多与离宫相结合,建于郊外,少数设在城内的规模也都很宏大。
其总体布局有的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加工改造,有的则是靠人工开凿兴建,其建筑宏伟浑厚、色彩丰富、豪华富丽。
2.2.2明清皇家园林的特点(1)规模浩大、面积广阔、建设恢宏、金碧辉煌,尽显帝王气派。
如:清代的颐和园占地近300公顷。
(2)建筑风格多姿多彩。
从中既可看到南方小巧园林风格,如杭州苏堤六桥、苏州狮子林、镇江宝塔等景色,也可看见少数民族风格的塔、屋宇结构等雄风,如北海的藏式白塔,甚至还有吸收欧洲文艺复兴时的“西洋景”,如圆明园。
(3)功能齐全。
皇家园林中集处理政务、受贺、看戏、居住、园游、祈祷以及观赏、狩猎于一体,甚至有的还设“市肆”,以便买卖。
第3章造园艺术比较3.1选址在风水选址上,中国的皇家园林是占尽了风水宝地。
如承德的避暑山庄,东北来水,东南积水,东南流去,西北高山。
山是昆仑的代表,是玄武的象征,水是青龙和朱雀的象征。
在园林内部,也是仿照风水的格局,进行东、南、西、北的四围山的堆叠,前为案山,后为座山,东为左辅,西为右弼,四围山之中是地势低下的盆地,于是,在盐地中积水为池,像朱雀。
在山水格局上,中国皇家园林采用的是山型的山水园风格。
以山为主,以水为辅,讲究智水与仁山的结合,以仁为主,以智为辅,也是中国人的道德观。
所以园林中必有堆山,山体高大,以山上的主体建筑为视觉中心,以水中的小岛为构图中心,采用两心合一。
勒若特尔式园林园林选址则以地势平坦、水源丰富为最佳,这也是由其风格决定的,法式古典主义园林喜欢营造开阔之势,故而需要有大面积的平坦地势,加之其园中喜做大量喷泉和水渠,因此又需要有丰富的水源做保障。
3.2空间布局明清皇家园林处处体现庄严、威耸的神圣感,讲求轴线对称、规则的构图法则,在规则中寻求一种秩序感,显示其庄严的社会地位和皇权的统治威力。
在这种有序的空间中,皇家园林注重轴线的应用,尽量通过轴线来控制全园的空间布局。
皇家园林采用大分散、小集中,大空间开敞、小空间封闭、园中有园、大中见小、小中见大的布局方式。
园中分成若干景区,大景区中又有小景区,小景区中又有若干景点。
景点之间多用山石、林木、廊墙、桥堤、园路分隔与联系,达到隔而不断、联而又隔的艺术效果。
勒诺特尔式园林空间布局完全体现了人工化的特点,追求空间无限性,表现广袤旷远,具有外向性等,是园林规模与空间尺度上的最大特点。
3.3造园特征3.3.1轴线特征在轴线,对称和中心上,明清皇家园林是坚定不移地走轴线与对称的道路。
其建筑布局按照宫廷模式,即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来安排,园路布设呈纵横规整的几何式,山池花木仅作为建筑的陪衬和庭院的点缀。
皇家园林这种严整规划的风格受“事严整”和皇宫尚严整的传统思想波及之故。
如颐和园,从后山的北宫门到风景中心的佛香阁,以至昆明湖的凤凰墩,是一条明显的轴线。
同时采用轴线与对称的有坤宁宫后面的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宁寿宫花园等。
轴线是勒诺特尔式园林的灵魂,是展现“伟大风格”的最佳手段。
所有的造园要素都是根据轴线来布置的。
轴线是整个构图的中枢,是花园的艺术中心,最华丽的花坛、最辉煌的喷泉、最美丽的雕像、最壮观的台阶,一切最精彩的东西都首先集中在轴线上或者靠在它的两侧。
轴线是景观序列的展开线。
越毗邻宫殿的地方,人工装饰性越强;离宫殿越远的地方,要素更为简单,装饰性越弱。
图1 颐和园鸟瞰图图2 沃克斯•勒•维康特府邸花园鸟瞰图(图片来源:百度图片)(图片来源:百度图片)在明清皇家园林的植物栽植上,植物体量较小,绿化覆盖率较低,突显人工之中见自然的效果。
植物种类多为高大乔木,遍及奇花异卉。
作为乔木的苍松翠柏是庄严、宁静、和谐的美,而奇花异卉则是皇家富甲天下的象征。
对春之桃,夏之荷,秋之枫,冬之松,都有同样的喜好,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的表现。
树木花草除了被精心布局外,对其本身的修剪极少,多以自然为本。
植物平面上会避免布置成方形、三角形等规则的形状。
植物选择方面,勒诺特尔式园林广泛采用丰富的阔叶乔木,明显反映除四季的变化。
乔木一般集中种植在林园中,形成茂密的丛林。
丛林内又设小型空间,体现统一中求变化,融变化于统一的思想。
勒诺特尔式园林中,花坛是园林的装饰性要素,一般布置在宫殿前的平台上,从宫殿的楼上俯瞰,有很好的观赏效果。
花坛中最奢华的当属刺绣花坛,另外还有水花坛、英国式花坛等。
许多刺绣花坛用常绿的黄杨构成,虽然图案旋转波动,带有巴洛克趣味,但色彩凝重,外轮廓规整,实际效果并不像版画中那样让人觉得过于繁琐,相反,它统一在全园的整个构图之中,显得庄重大方。
3.3.3水体特征由于规模宏大,明清皇家造园常采用集锦式理水手法。
对于大水面,造园中宜采用划分空间的做法,使之层次丰富,景观多变。
明清皇家园林多以自然界的江河湖海、溪流泉溪为创作源泉,通过对自然水景的概括和提炼,创作出各种自然形态的水景,以湖海、池塘、泉瀑为表现形式,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图3 颐和园昆明湖鸟瞰图运河是勒诺特尔式园林中最壮观的部分。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它突出并延长了轴线,扩大了空间。
运河是中轴视线的延续,往往也是空间转换的界面和道路迂回转折的地方,同时也是开展水上游乐的场所。
运河常常位于轴线的远端,长长的笔直的岸线伸向远方,水面反映着天光,使透视线消失在水天交界处,产生无限深远的感觉。
除了运河,勒诺特尔式园林中还运用了大量其他水景,如水池、水镜面、喷泉、池或湖、跌水或瀑布等。
图4沃克斯•勒•维康特府邸花园大运河(图片来源:百度百科)明清皇家园林在对园中建筑进行精心布局设计的同时,还着意于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通过单体建筑的外在形象来体现皇家的气派。
皇家园林建筑多为宫式,但苑中宫殿建筑又与城中有别。
大多用灰瓦卷棚顶,斗拱尺度和出檐深度较小,侧脚和梁、柱的比例加大,屋顶呈现平缓的曲线,墙体厚重,各种雕饰中图案严谨、体形粗壮。
所有这些形成了明清皇家园林建筑庄重沉稳的形象特征。
此外,明清皇家园林中还有众多的园林建筑小品,如牌楼、华表、石狮等,它们对园林建筑整体风格的形成起着补充作用。
勒诺特尔式园林建筑多为为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立面大多为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即将立面划分为纵、横三段,建筑左右对称,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