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军事史之明代军事概述
- 格式:docx
- 大小:21.11 KB
- 文档页数:4
明朝的军事制度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军事制度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的军事制度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改革,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
本文将从军制组织、将领选拔、兵员编制、兵器装备等方面探讨明朝的军事制度。
一、军制组织明朝的军制以“兵”为基本单位,主要分为京营兵、边防兵和地方保卫军三大类。
京营兵是由天下诸侯国提交的兵员组成,直接归属于皇帝统辖,负责京城以及周边地区的防卫任务。
边防兵主要负责边境地区的守卫任务,由经过严格选拔的士兵组成,具有较高的作战素质和战斗力。
地方保卫军则是由地方官府组织的,主要负责本地区的安全问题。
这种军制的设置使得明朝能够应对不同地区的安全需求,灵活调配兵力。
在军制层面上,明朝采用了“指挥使制”和“统制制”相结合的模式。
指挥使制是指在军事指挥上设立指挥使,并由其负责具体的作战指挥工作。
统制制则是以大将为首,负责全军的统一指挥。
这种双重指挥系统既能够确保作战的灵活性和效率,又能够保证全军行动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二、将领选拔在明朝的军事制度中,将领的选拔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将领的能力和忠诚,明朝采用了科举考试和官员轮流担任武职的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军事官员,具备较为优秀的文化素养和行政能力,能够为军队的组织和管理提供支持。
而官员轮流担任武职则能够确保将领具备一定的政务经验和治军能力。
三、兵员编制明朝的兵员编制按照军员的来源和性质分为不同类型。
以京营兵为例,其编制包括固定编制和动员编制。
固定编制指的是皇帝直接统辖的军队,其兵员编制相对稳定,拥有一定的规模和装备。
而动员编制则是指根据需要从地方征召的兵员,主要用于临时战时扩充军队。
这种编制的设置既能够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和规模,又能够避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四、兵器装备在明朝的军事制度中,兵器装备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明朝时期,火器的使用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明军的火器主要包括火炮、手铳等,这些火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明军的火力威力和作战效果。
明代中国历史上的军事改革与军事制度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军事改革与军事制度对于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明代中国历史上的军事改革与军事制度。
一、明代前期的军事制度明朝建立之初,采用了一些以前的制度,比如兵役制度和军队编制等。
但在建立之初,由于国力薄弱,朝廷对于军队的管理较为松散,军队的统一性和作战能力较差。
因此,在明初的军事制度中,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平普遍较低,训练水平也不高。
这种情况在明太祖朱棣建立明朝后得到了逐步改善。
二、靖难与戚家军靖难指的是明太祖朱棣夺取皇位的战争。
在靖难之后,朱棣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开始对军队进行改革。
他废除了戚家军王总管制度,建立起了直接隶属于朝廷的明军制度。
明军分为将军、指挥使和统领等级,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军事机构。
此外,朱棣还改革了军队编制,设立了新编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三、成化的军事改革成化朝时期,明军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
这些改革主要集中在兵役制度和军队训练两个方面。
成化朝采用了兵籍制度,通过征发士兵和养兵来拓展军队规模。
同时,朝廷还加强了对士兵的培训,提高了士兵的作战能力。
成化朝时期的这些军事改革,使得明朝的军队发展迅速,成为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
四、嘉靖的军事制度改革嘉靖朝时期,明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制度改革。
这些改革主要包括兵役制度、兵器装备和军事组织等方面。
嘉靖朝采取了征兵制度,通过征发士兵来拓展军队规模。
同时,朝廷还加强了对士兵的训练,提高了他们的作战能力。
嘉靖朝还加强了对军事装备的研制和生产,提高了明朝的军事实力。
五、万历的军事改革万历朝时期,明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
这些改革主要包括军事组织、军队编制和士兵选拔等方面。
万历朝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提高了明朝的军事实力。
此外,万历朝也加强了对军队的统一管理,强化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综上所述,明代中国历史上的军事改革与军事制度对于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卷提要本卷所叙述的是从洪武元年(1368年)到弘光元年(1645年)共277年的军事史。
但它上溯到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义,下延到南明各小朝廷。
明朝面对南倭北虏内忧外患,设置了庞大的军事机器,皇帝首先要保证它确凿无误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还要它尽量地强大有力。
在制度上,明朝对前朝有所继承,但更多的是它的独创。
明朝的兴衰与军事制度、军事力量的兴衰密切联系。
明朝末年,军力削弱,军制败坏,终于导致了灭亡。
明朝产生了许多卓越的军事家,他们创造了一系列卓越的战例,丰富了古代军事史的宝库。
明代也对历代和本朝的军事思想做出了总结,使中国古代的兵法理论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明朝在与外国交往和作战中,学习了一些新的武器制造法和战法。
这在以往各朝是少有的。
一、明代军事概述明朝是个多战争的时代。
明太祖朱元璋以武功定天下,攻城略地,安内开边,从他投身红巾军直到辞世,几乎一直没离开过战争,是个优秀的军事统帅。
不论是战略战术还是在军事组织上,朱元璋都有卓越的建树。
在起义初,朱元璋借助了大宋政权的名号,暗中扩大自己的势力。
在红巾军各部与元朝作战消耗之后,朱元璋脱颖而出,成为与群雄争夺天下的重要力量。
他用陶安之议夺取金陵作为根本之地,又用朱升之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江南地区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
他寓兵于农,着重于发展实力,等待时机,次第翦除群雄,然后与元朝一决胜负。
朱元璋命将北伐,大都(今北京)不战而克,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北伐成功的辉煌战例。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面临着退处漠北的蒙古势力北元,以及西北的扩廓帖木儿、东北的纳哈出、云南的梁王等各支兵马。
朱元璋对这些故元势力一方面采取了怀柔政策,争取他们和平归顺,另一方面则用武力征剿。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命徐达等分三路北征,结果因为轻敌而失败,造成伤亡数万的重大损失,朱元璋直到临终前一直以此战役为憾。
朱元璋接受了教训,仍然把重点放在加强防守,加强军队的建设之上,同时对故元势力开展强大的政治攻势,不战而屈人之兵。
明代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策略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而在军事方面,明代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策略也是与其他王朝不同的地方。
一、军事制度明朝时期,由于户口、经济的变化,造成了军队规模小、军事力量弱等问题,因此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弥补并改善这种情况。
首先,明朝时期国家实行了边防制度,设置了“边疆”来担当防卫任务,并实行“镇守制”,将兵马分散到各个地方保卫边疆。
其次,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以用于军事,明朝采用了“一条鞭法”,即对全国的农业和手工业都进行统一管理和征收赋税,这样可以使国家获得更多的利益。
此外,明朝还建立了“提举边疆兵备”、“提举守备将军”等职位,来统领一定范围内的军队和人员,并制定了一些章程和规定来管理这些职位。
二、战争策略在战争策略方面,明朝采用了非常灵活的作战战术,即“攻防兼备,固守为主”,即在防御时不仅防御,而且还要主动出击,打出一系列的进攻战略。
这种战略不仅使明朝的军队更有战斗力,同时也能够给敌人带来更大的威慑力。
在具体的战术方面,在明代的战争中,以步兵为主力,多采用阵地战或游击战,使敌人无法抓住军队的行动方向。
明军还广泛应用火药武器,如大炮、火箭等,所以在明朝的军事领域中,有“铁、木、火、药”的说法。
这种新兵器的使用在当时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攻城战中更是不可或缺的利器。
明代人的军事智慧在战争中的体现同时,明代军队的高超战术和智慧,在明朝的历史上也有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事件。
比如在明成祖时期,徐达和李景隆在对抗朱棣的战争中,便采用了“假传捷报”的战术,先以假象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然后集中兵力在敌人的后方攻击,这种方法迅速取得了胜利。
再比如,在辽东地区,亡国的后金部落不断向大明国献贡,朝廷于是便向辽东地区派遣了明熹宗的堂兄牛金机去驻守。
牛金机一方面通过合纵连横的手段加强了边疆的联盟,一方面打磨军纪,提高了战斗意志和队伍效能。
他还采取“让边疆地道气自然而然的受润,让汉人在边地繁茂,在边地发起斗争”,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明朝的军事改革明代军队的组织与战略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军事改革对于明代的军队组织与战略具有重要影响。
在这个时期,明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军队的组织,提高军事实力,同时也对战略部署进行了调整。
本文将从军队组织和战略两个方面来探讨明代的军事改革。
一、明代军队的组织明代的军队组织与前代有很大的不同。
明朝建立初期,以地方军和禁军为主要力量。
地方军是由地方官府组织和管理,其成员多数是本地人,熟悉地理环境,能够快速响应战时需求。
禁军则是由中央政府直接组织和管理,有专门的武装训练和装备装备,并负责保卫皇室安全。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发展了新的军队组织形式——瓦剌三镇镇守军。
这是一种在边境地区设立的军队,负责防御和剿灭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这些军队由皇帝任命的将领领导,组织结构严密,作战经验丰富。
瓦剌三镇在明代的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护了明朝的边境安全。
二、明代军队的战略明代的军事改革还涉及到了战略层面的调整。
明朝通过制定明太祖颁行“皇明天下至正指挥制度”等法令,对军队的指挥系统进行了规范,明确了指挥官的职责和权力,提高了作战效率。
另外,明代还特别注重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明太祖朱棣下令制造投石车、霹雳炮等攻城器械,使明军在攻城战中具有很强的火力优势。
此外,明代还加强了海军力量的建设,特别是在抵御倭寇入侵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代的军事战略还包括了对外扩张和对内稳定的考虑。
明朝通过征服南方草莽地区和西南边境地区,巩固了国土疆域,为实施对外军事行动提供了基础。
此外,明朝也采取了积极的外交政策,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关系,以避免多线作战。
总的来说,明代的军事改革对军队组织和战略制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改善军队组织结构,加强地方军和禁军的协调,明朝有效提升了军事实力。
在战略层面,明代注重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作战更加精准和高效。
同时,明朝在对外扩张和对内稳定方面的战略考虑,也有助于巩固国土并确保边境安全。
明代军事制度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军事制度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明代,军事制度得到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从而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管理效率。
本文将从军队组织架构、军事法律规范和兵员选拔培训等方面探讨明代军事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首先,明代军事制度的组织架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统帅机构、军队编制和军中管理。
统帅机构由太监所掌控,他们成为了皇帝的亲信和指挥官。
军队编制分为中军、前军、后军等,中军负责主力军的指挥和调动,前军和后军则分别在作战前沿和后方进行防守和支援。
军中管理则是明代军事制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严格的纪律和惩罚来确保军队的统一和战斗力。
此外,明代还设立了镇守和巡抚等制度,以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其次,明代军事制度中的法律规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明律》是明代时期最重要的一部军事法律规范,主要用于约束军队和士兵的行为。
《大明律》规定了军队的组织架构、纪律管理、战时作战行为等方面的内容,并明确划定了罪责和处罚的种类和程度。
这一法律体系的建立,为明代军事制度的执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法律文献。
最后,明代军事制度在兵员的选拔和培训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明代通过严格的选拔和考试制度来选拔军队中的高级将领和军官。
他们必须通过考试和实际表现来获取相应的军衔和职位。
此外,明代还实行了严格的军事培训制度,包括军事理论教育、实战模拟训练和军事技能培训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和作战能力,提高了明代军队的战斗力。
总的来说,明代军事制度在组织架构、法律规范和兵员选拔培训等方面表现出了一系列的特点。
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明代军队的发展和中央政权的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明代军事制度的特点对后来的军事制度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现代军事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然而,明代军事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太监的过分干预和军队的腐败等,这些问题也给明朝政权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明代的军事制度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历史上留下了众多的重要制度和文化遗产。
其中,军事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明朝时期,军事制度经历了大量的变革和创新,促进了中国军事的发展和壮大。
明代军事制度的概述明代的军事制度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进行武器和战争技术的创新,二是对士兵的选拔和管理进行更为科学的改革。
在这两个方面,明朝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
在武器和战争技术方面,明代的军队继承了宋、元时期的武器和战争技术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进行了创新。
明代在火器制作上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开发出了“霹雳炮”、“火枪”、“手铳”等一系列火器,这些火器大大提高了军队的火力和杀伤力。
此外,明朝在炮制技术方面也进行了很多尝试,炮兵在各种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士兵的选拔和管理方面,明代也进行了非常重要的改革。
明代在兵役管理方面,把义务兵和职业兵完全分开,使义务兵和职业兵的管理更为科学合理。
职业兵则必须通过考试、选拔等程序,达到一定的标准后方可入伍。
此外,明朝还采取了“补遗制”和“缮浸制”等制度,对军队的人事管理进行了更加科学的管控。
明代的军事制度的优缺点明代的军事制度具有很多的优点。
首先,明朝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非常科学的改革,使军队管理更为高效和精确。
其次,明代在武器和战争技术上进行了非常大的创新,进一步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最后,明朝的军事制度考虑了士兵的利益,使得士兵在军队中获得了更多的待遇和尊重。
然而,明代的军事制度也有一些缺点。
首先,明朝多次发生边界战争,导致大量的士兵死亡,增加了兵役管理和补充的难度。
其次,明朝经常在军事方面进行过度投入,导致财政上的大量浪费。
最后,由于明朝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的局限,使得军队管理中仍然存在许多弊端和缺陷。
明代军事制度对中国现代军事的影响明代的军事制度对中国现代军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明朝在武器和战争技术上进行了非常大的创新,这对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明朝的军事实力在当时有多强大?明朝军事实力如何?1、军事制度明朝初期实行精兵制,即兵在精不在多,而且士兵相当于职业军人。
这也是明太祖朱元璋战胜陈友谅张士诚的原因之一。
之后实行卫所制,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卫有军队中,一卫为5600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也当于屯兵制,即士兵有国家编制,战时从征调发,无事时归卫屯田戍守。
这样养兵也减轻了国家的财政支出。
再后来实行募兵制,士兵没有国家编制,士兵的粮食补给,军饷完全来自国家财政直接支出,不用来自屯田所获,但饷银也比卫所军和民壮要高。
2、武器装备明朝十分注重军工业,洪武年间,共设有13个冶铁厂和铜厂,并积极向外国引进先进的武器装备,再加以仿制,明成祖以后更加注重热兵器的发展,如明成祖创立的神机营,其中的士兵装备有火枪、火铳等,无论是单兵作战还是集体作战,实力都十分强悍。
这种独立炮兵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首屈一指。
明朝军队除了继承传统的兵器品种外,明代的火器发展到鼎盛时期。
如单兵火药武器三眼铳和四眼铳,它可以连续释放,构成密集火力。
明代的军事技术家还创制了“神火飞鸦”与球形带双翼的“飞空击贼震天雷”两种“有翼式火箭”。
这两种火箭分别在鸦形与球形体内装满火药,火药中有火药线通出,并与起飞火箭火药筒中的火药相串联;发射时先点燃起飞火箭的火药线,使火箭飞至敌方,并将鸦身与球体内的火药引爆,杀伤和焚烧敌军的人马,是破阵攻城的利器。
火龙出水是明朝发明了一种水战的两级火箭。
其材质用薄竹筒制成,内装黑火药,可在水面上飞行数公里远。
明朝最著名的当属弗朗机炮。
它是明代正德年间改进欧洲制造的大型后装火炮,并使用带炮弹壳的开花炮弹,带有准星和照门,有效射程500米。
3、明朝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舰队,,明朝也是历史上非常注重发展海军的王朝,明王朝的海军在明成祖时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舰队--郑和率领的远洋宝船队,其总兵力达到2.8万人,之后由于海禁政策,国家放松了海军的发展,但即使到了中后期明王朝在对外海战中也胜多败少,最著名的海战便是料罗湾海战,这场海战是即将灭亡的明王朝与国力蒸蒸日上的荷兰进行的一场大海战,这场海战在规模上不亚于鸦片战争,最终荷兰失败,明王朝取得胜利。
明代的战争史与军事制度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虽然也有很多颇为优美的文化与艺术,但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这些,就无法全面深入地认识明代。
这里,我想聊聊明代的战争史与军事制度,作为一个智能AI,我的见解可能有所不足,但我也尽力为大家提供一个启示。
一、明代战争史明朝的战争初期并不算太多,直到明太祖朱元璋的时候才开始有明显的战争,他本人也是个有战略头脑的人。
在南京建都后,明太祖召开了一次武器展览会,从战场上收集了大量各种武器,制定了很多武器标准,逐步加强了军队的实力。
明太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中央军队,这个军队可以说是一往无前,一直攻打到全国各地,直到明成祖驾崩后,明朝战争才得以停止。
尽管明朝的战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也不能否认其内部治理中所采取的暴力措施。
明朝的国内冲突频繁,其惨烈程度常常令人难以想象。
二、明代军事制度在明朝初期,军队是按地区组建的,这种形式与唐朝的制度非常相似,而随着战争的不断发展,朱元璋和他的手下人物深刻认识到,如果军队按地区组建,统治者的权利会被分散,统治效果不明显,所以明朝逐渐改为中央集权,由中央控制大军队的方式组建军队。
在军制上,明朝采取了典范化的制度,充分利用了工业的繁荣,将生产的武器类型标准化,并较多采取人民战争的形式,减少了战争上的花费。
一个变化很大的是,明朝大规模使用火枪和大炮,另外还有什锦炮和大铳等火器,实现了从传统冷兵器到火器时代的转变。
总体来说,明朝时期的军事制度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变革,这取决于明朝的政治与军事形势,而这些变革的发生大大带动了明朝军队的士气和实力的不断提高。
三、结语历史是因时间而产生的,它在某个时刻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早已完成了自己的生长和发展。
回顾明代战争史与军事制度,我们应当注重其中的微观机制与内在机理,并结合当今军事问题和政治问题,深刻认识到团结与协作的重要性,融合中,协作中,才能不断发展与进步。
明朝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策略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封建王朝之一,其军事制度和战争策略也为后世所称道。
明朝在军事领域颇有建树,其独特的军事组织和战争思想对于军队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明朝的军事制度和战争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从中寻找到有益的启示。
一、中央军事制度明朝的中央军事制度主要由兵部、都察院和辽东都指挥使这三大组织构成。
兵部负责对全国军事事务的管理,包括招兵买马、编制军队、制定军纪等。
都察院则负责监督各级将领和军队的表现,以及审查军队的战果和损失情况,保证军队的作战效果。
辽东都指挥使则是明朝边境的军事指挥机构,负责边防的布置和对外的作战指挥。
这样的中央军事制度确保了军队的组织有序和作战效果的掌控。
二、兵制明朝的兵制分为募兵制和编户制两种。
募兵制依靠招募志愿者组建军队,其优势在于能够快速扩充兵员并选拔精锐,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士兵能力良莠不齐。
编户制则是通过按户编制兵员,确保国家有足够的兵员来应对战争。
虽然编户制能够确保拥有大量士兵,但其缺点是难以保证士兵的素质和训练水平。
因此,明朝采取了募兵制和编户制相结合的方式,以兼顾军队的质量和数量。
三、兵科明朝的兵科分为步兵、骑兵和炮兵三个类别。
步兵是军队的主力,主要用于攻城和防守。
骑兵则是步兵的辅助力量,用于快速机动和追击敌人。
炮兵则是明朝军队的特色之一,明朝大力发展火炮技术,并将其广泛应用于战争中。
火炮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战争的格局,使得攻城战和防守战的效果都有了质的提升。
兵科的合理配置和优秀技术的应用使得明朝的军队在战场上展现出强大的威力。
四、战争策略明朝在战争中采取了多种战略,其中主要包括防御战略、剿灭战略和外交战略。
防御战略是明朝对抗外敌入侵的主要手段,通过修建长城、设立边关等措施来保护国家的安全。
剿灭战略则是明朝打击内部叛乱和民族分裂势力的重要手段,以剿灭敌人的主力和领导层为目标,通过决战来解决问题。
外交战略则是通过外交手段来争取和平,以避免战争对国家的破坏。
明朝的军队组织结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拥有庞大的军队组织结构。
明朝的军队组织结构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具有广泛的覆盖范围和多样化的编制模式。
本文将对明朝军队的组织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一、总体概述明朝的军队分为两大类别:禁军和厢军。
禁军是由朝廷直接统领的精锐部队,有严格的纪律作风。
厢军则是地方性的民兵组织,负责维护地方安全和执行一定的军事任务。
这两类军队共同构成了明朝的军队力量。
二、禁军组织禁军是明朝的主力军队,其组织结构严密,分为中央禁军和地方禁军两个层级。
中央禁军由皇帝直接统领,是明朝的最精锐的军队。
其中,最重要的是东厂和西厂,分别负责监视和处置内外的间谍和叛乱分子。
此外,还有戍边军、京营、卫所等部队,用于维护国家的边境安全和京城的稳定。
地方禁军由地方官员统领,分布在各个地方,负责维护地方治安和边境的防卫。
地方禁军的编制和数量因地区而异,可以按照需要进行扩充或缩减。
地方禁军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将军和指挥官等,各级指挥官都必须向地方官员负责。
三、厢军组织厢军是地方性的军事组织,主要由地方官员或豪强组织起来,负责地方安全和维护治安。
厢军的组织结构相对松散,依附于地方势力。
各地的厢军数量、编制和武器装备都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按照军队的组织模式进行编制。
厢军的领导层主要由地方官员、地主和豪强组成,他们通过资助和招募士兵来建立自己的军队。
厢军的组织结构包括统帅、指挥官和士兵等,但纪律比较宽松,往往以地方势力为核心,各自为政。
四、军队的士兵编制明朝的军队士兵编制主要分为骑兵和步兵两个类别。
骑兵是军队中的精锐部队,通常配备马匹和弓箭等武器,用于远距离攻击和快速机动。
步兵则是主要的作战部队,装备各种近身武器,如长枪、剑等,用于近战和防守。
军队的士兵编制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扩大或缩减。
士兵的选拔和训练都经过严格的程序,以保证其战斗力和忠诚度。
士兵的晋升和晋级通常取决于战功和表现。
五、军队的指挥层级明朝的军队指挥层级包括将军、千总、百总、都司和指挥官等不同级别的指挥官。
「大乎史话」明朝前期军事体系介绍明朝军队军力不一般,硬刚横扫亚欧大陆的蒙古铁骑一点不怵,且处处占上风,为汉人挣了光,添了彩,如若不是打败过蒙古人,满清入关定鼎中原后,汉人打仗不行的帽子戴上是一定的,从这个角度讲,明军的胜利意义非凡。
明朝立国后,其军事体系设置如下:中央:设置兵部和都督府,为分权,不久将都督府改为前、后、左、中、右五军都督府,兵部主要负责军政,而都督府即五军都督府既管军政,也管军令,既是军队实体也是军事指挥机关。
兵部长官称兵部尚书,都督府长官叫都督。
地方:每个行省都设都卫指挥使司或行都卫指挥使司,长官称都卫指挥使和行卫指挥使,负责一省或一区军政事宜,受中央五军都督府和兵部节制。
都卫指挥使或行卫指挥使领导诸卫,明朝主要时期,全国设置卫400个左右,卫的主帅称指挥使,品级不低于正三品。
卫以下又设千户所,千户所以下设百户所,百户所以下设总旗,总旗以下设小旗,小旗领导卒伍。
一般情况下,一个卫统辖五个千户所,一个千户所,大约1100名兵员,一卫约5600人;一个千户所统辖十个百户所,一个百户大约110名兵员;一个百户统辖两个总旗,一个总旗大约56人左右;一个总旗领导十个小旗,一个小旗约10人。
说明:1.明朝军队自指挥使以下,多为世袭,军士亦多是父子相继,终明不改。
如:抗倭世袭名将戚继光,16岁时世袭了登州卫指挥佥事,指挥佥事是卫的指挥官第三级,品级为正四品,卫设指挥使1人,正三品;指挥同知2人,从三品;指挥佥事4人,正四品;还有其他佐属。
卫指挥使与今天类比的话,大体相当于师级或军级,戚继光世袭的大约是副师或正师级,25岁时正式任职指挥佥事,戚继光父子两辈均受张居正信任。
另一个名将俞大猷,也是世袭的军职,他世袭的是一个百户,百户相当于今天的营级干部,32岁就当到千户,千户大约团级或副师级了。
导致努尔哈赤反目的李成梁的两个儿子李如松、李如柏也都是世袭了官职,李如松世袭官职比戚继光还高,是指挥同知,卫的二把手,从三品,34岁就当上正二品或从一品的总兵了。
明朝的历史事件明代的重大军事和社会事件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间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军事和社会事件,对国家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明代的历史事件,包括军事方面和社会方面的事件。
一、军事事件明代的军事事件众多,其中一些具有重要意义。
1. 崇祯皇帝的自缢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政权濒临崩溃边缘。
崇祯皇帝为了避免被俘,最终选择了自缢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一事件标志着明朝的灭亡。
2. 万历的“神宗之治”万历皇帝是明朝历史上比较出色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统治措施,使得明朝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加强,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的稳定。
3. 李自成的起义和长城的破坏明朝末年,部分地区农民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最终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李自成就是其中一个领导者,他率领起义军攻破了明朝的重要军事防线-长城,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二、社会事件除了军事事件外,明代的社会事件也是引人注目的。
1. 禁海政策的实施明朝中后期,明朝政府实行了禁海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和探险活动,给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带来了明显的影响。
2. 官员贪腐与抗税斗争明朝后期,官员贪腐现象严重,使得农民和工商业者承受了沉重的负担。
这导致了一系列的抗税斗争,反映出社会矛盾的激化。
3. 瓜分土地和农民起义明朝后期,部分地主阶级通过割据瓜分土地,剥夺农民土地所有权,农民起义随即爆发。
这些农民起义对明朝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并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结语明朝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军事和社会事件,这些事件对于明朝的兴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这些历史事件,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明代的历史,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到历史对于现实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明朝的军事改革明代军队的组织与装备明朝建立于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
明朝的军事改革在军队的组织与装备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讨论明代军队的组织与装备问题,并分析明朝的军事改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明代军队的组织明代军队的组织可分为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两个层次。
1. 中央军队中央军队是由皇帝直接领导的精锐部队,主要包括禁卫军、抚远军、神机营等。
禁卫军是宫廷的卫队,负责保卫皇帝和宫廷的安全。
抚远军是边疆地区的防卫军队,用于应对外敌的侵略。
神机营则是以轻装精锐和弓箭手为主要力量的特种部队,成为明代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地方军队地方军队是由地方官员直接组织和管理的军队,用于地方治安的维护和应对小规模冲突。
地方军队的编制和装备相对较为简单,主要包括兵、役和勇三类人员。
兵是正式的军队成员,受聘任军事职务,承担地方治安和军事任务。
役是脱产费役的民众,负责修筑军事工程和运输物资。
勇则是临时集结的民兵,用于临急需要时的防御。
二、明代军队的装备明代军队的装备在军事改革中发生了重大变革,主要表现为武器和防护装备的改进。
1. 武器明代军队使用的主要武器包括弓箭、火炮和白刃武器。
弓箭在明代仍然是主要的远程武器,尤其是神机营等轻装部队以弓箭手为主力。
火炮作为明朝军队的重要装备,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敌人的阵地和城池造成了巨大破坏。
白刃武器主要指刀剑等近身作战的武器,明代军队中广泛使用宝剑、长枪、戟等武器。
2. 防护装备明代军队在防护装备方面也进行了改进。
头盔、铠甲和盾牌成为士兵们常见的防护装备。
头盔主要保护头部免受敌方攻击,铠甲则用于抵挡箭矢和利器的伤害,盾牌则用于防御和挡箭。
这些防护装备的改进提高了士兵们在战场上的生存和战斗能力。
三、明朝军事改革的影响明朝的军事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强大的军事实力明朝军事改革加强了中央军队的组织,并提升了士兵的战斗能力。
这使得明代中国在东亚地区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疆土的完整。
总结明代兵制引言明代(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兵制在当时具有鲜明的特点。
明代兵制对中国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了解中国军事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明代兵制进行总结,包括军队组织结构、武器装备、兵役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军队组织结构明代军队的组织结构主要分为三级:千户所、百户所和指挥使。
千户所是最小级别的单位,由千户领导,大约有100人左右。
百户所是千户所的上级,由百户领导,大约有500人左右。
指挥使则是最高级别的单位,由指挥使领导,其下辖多个百户所和千户所,总兵力可达数千人。
明代军队在地方军队和京营军队两个层次上进行组织。
地方军队主要由地方官员征召,用于地方治安和边防防卫;京营军队则是由中央政府直接招募和管理,用于中央权力的维护和战争时期的作战。
武器装备明代军队的武器装备相对较为发达,包括弓箭、刀剑、火器等。
其中,火器是明代军队的重要装备之一。
明代火器主要分为大炮和手火枪两类。
大炮用于攻城和重要战斗中,威力巨大;手火枪则是士兵们常用的个人武器,有效提高了步兵火力。
此外,明代军队还普遍装备盾牌、战斧等防护和近战武器。
兵役制度明代兵役制度在历史上是相对健全和完善的。
明代的兵役制度分为两种类型:抽丁和抽籍。
抽丁是指招募壮丁入伍,通常是由地方官员负责招募和管理。
抽籍是指将一部分人口编制为军籍,成为专职士兵,由中央政府统一招募和管理。
兵役的时间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
短期兵役一般是每年夏季进行,士兵们在战时进行集训和作战,非战时则返回家乡生活。
长期兵役则是指成为专职士兵,需要长期服役,成为职业军人。
军事改革与发展明代在军事改革与发展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和探索。
明太祖朱棣在位期间,创立了明代京营军队,实现了军队的中央集权和统一管理。
这为后来的军事改革奠定了基础。
明代的军事改革主要包括军制、军备、军队编制等方面。
明武宗朱厚照实施了一系列的兵制改革,强调军队的战斗力和作战效能。
此外,明代还重视海防,建立了完善的海防体系,有效保卫了海疆安全。
明朝的军事制度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在军事方面有着丰硕的成果与制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便来详细探讨一下明朝的军事制度。
一. 前言明朝的兴起秉承了汉、唐、宋、元等历代王朝的优秀制度,在其中军事方面也没有例外.明朝军事制度的建立不仅依托于历代王朝的经验,更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创新,这些制度不仅影响到了当时的军事,而且对于后来的朝代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 官职和军队在明朝的军事制度中, 领军的是总兵,总兵下设提督,提督下则分为游击、副将、参将、同知、按察等等级.其中,游击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官职,他们并未与任何一个地方(州县)相关联,只能接受上级派遣,进行紧急任务的执行.而副将以下的官员则是直属于州县的,负责该区域内的守卫任务,对于区域内的治安负有责任.在军队的组建中,明朝贯彻的是“制一,抽三,调兵遣将”的制度. “制一”指的是按户籍划分制度,即按照户口数量划分战力大小的方式,一般情况下,每户有三个成年男子,则需举出一人来服兵役;“抽三”则是在每年冬天的时候,抽取这些人中的一部分进行训练,以确保战斗力最大限度的发挥;“调兵遣将”是指明朝军队分布的弹性, 在战争时期,明朝皇帝可以通过下发朝廷敕令,调遣各地的军队,进行集中作战.三. 军队管理在军队管理中,明朝相比于其他朝代,有了很多创新,军队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指挥和管理军队,负责为军队提供补给,装备和武器等.并且,为了便于管理,在军队规模较大的时候,还会设置一个“腰军”来协助管理.此外,明朝还设立了一个风枪营,负责军队的守卫任务,保卫重要前线。
四. 军队和社会的关系在明朝的军队中,除了常规作战外,他们还有许多的应用领域,如:维护边境,抢险救灾等.此外,明朝军队的存在也对全国的稳定与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和平时期,他们可以为匪贼活动制造困难,预防民间叛乱,并且在战争时期中,他们的出现也满足了不少的社会和政治需求,保障了全国居民的生命和财产.五. 结语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朝代,在军事方面也不例外.他们不仅继承了汉、唐、宋、元等历代王朝的优秀制度,而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官职,军队组成,军队管理以及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等等,在明朝的军事制度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正因为如此,明朝的军队才能够如此无所不能,交口称誉.最后,我们应当学习他们的优秀传统,在建设现代的兵器系统的基础上,使之发挥到最大的作用,让我们国家更加强大.。
明代的军事制度及其重大发明、创新一、明代的军事制度二、重大发明、创新明代的军事制度明朝改革元朝军事制度,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卫所制:皇帝独揽军事大权,全国要地设立卫所,军丁世代相继,给养仰赖屯田。
此制在维护明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军队的统辖与卫所制朱元璋统一全国后,采纳刘基建议,立军卫法,在全国建立卫所,控扼要害。
中央设大都督府。
洪武十三年(1380)改为五军(即中、左、右、前、后军)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关,掌管全国卫所军籍。
征讨、镇戍、训练等则听命于兵部。
遇有战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调军,任命领兵官,发给印信,率领从卫所调发的军队出征。
战争结束,领兵官缴印于朝,官军各回卫所。
这种统军权与调军权分离和将不专军、军不私将的制度,旨在保证皇帝对全国军队的控制。
在地方,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置指挥使,为地方统兵长官。
都司之下,在冲要地区的府(含直辖州)、县(州)置卫或设所。
一般卫由卫指挥使率领,辖5个千户所,共5600人;千户所由千户率领,辖10个百户所,共1120人,百户所由百户带领,辖2个总旗,共112人;总旗辖5个小旗,共50人;小旗10人。
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全国都司、卫所,共设都司17个、行都司3个、留守司1个、内外卫329个、守御千户所65个。
兵额最多时达270余万人。
以中央军事领导机关来说,起义时期,朱元璋以都元帅身份自主行枢密院事,亲自指挥全盘军事,以后,改行枢密院为大都督府,设大都督一人,名义上是“节制中外诸军事”,其实,一切大小军政,包括军官任免、军队调遣、战役指挥、战略考虑等,都由都元帅决定,大都督府不过是主持后勤给养。
军丁军户管理、考绩、马政等日常事务。
大都督当然也要统军作战,但只能奉命进止,不许擅作主张。
当时,朱元璋在行中书省内设户、礼、刑、工四部,独不设吏、兵二部,正说明人事和军事大权不容假借于人。
即使如此,到吴元年(公元1364年)还是对此作了部分的调整,虽然仍保留大都督府,但裁免去大都督一职不设,改设左、右都督、同知都督、副都督、佥都督若干人,均为大都督府的长官。
明朝军事史之明代军事概述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316 字体大小: 【小】【中】【大】明代军事概述明朝是个多战争的时代。
明太祖朱元璋以武功定天下,攻城略地,安内开边,从他投身红巾军直到辞世,几乎一直没离开过战争,是个优秀的军事统帅。
不论是战略战术还是在军事组织上,朱元璋都有卓越的建树。
在起义初,朱元璋借助了大宋政权的名号,暗中扩大自己的势力。
在红巾军各部与元朝作战消耗之后,朱元璋脱颖而出,成为与群雄争夺天下的重要力量。
他用陶安之议夺取金陵作为根本之地,又用朱升之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江南地区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
他寓兵于农,着重于发展实力,等待时机,次第翦除群雄,然后与元朝一决胜负。
朱元璋命将北伐,大都(今北京)不战而克,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北伐成功的辉煌战例。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面临着退处漠北的蒙古势力北元,以及西北的扩廓帖木儿、东北的纳哈出、云南的梁王等各支兵马。
朱元璋对这些故元势力一方面采取了怀柔政策,争取他们和平归顺,另一方面则用武力征剿。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命徐达等分三路北征,结果因为轻敌而失败,造成伤亡数万的重大损失,朱元璋直到临终前一直以此战役为憾。
朱元璋接受了教训,仍然把重点放在加强防守,加强军队的建设之上,同时对故元势力开展强大的政治攻势,不战而屈人之兵。
洪武六年,扩廓帖木儿攻大同被徐达击溃;七年,又大败北元军;到洪武八年(1375年)扩廓帖木儿死,西北的威胁被解除。
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蓝玉、沐英等进攻云南,元梁王自杀,西南平定。
洪武二十年(1387年),冯胜、傅友德、蓝玉征纳哈出,东北平定。
到此时,长城以南地区的不臣势力一概扫除了,朱元璋整60岁。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曾命在晋王、燕王等人节制之下诸将出塞进攻北元,迫降元丞相咬住。
这之后,直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便没有大的军事行动了,数十年的征战,锻炼出一批骁将。
这些剽悍勇猛的将帅可以攻城略地,也可以威胁皇帝。
朱元璋见大功已成,更重要的是见到诸子已陆续成年,已可带兵打仗镇守戍边,便将这些功臣宿将一个个铲除了。
朱元璋想留给子孙一个安定的天下,不但没有诸将的威胁,又有诸王做屏藩,江山定可传之久远。
不料,他所封的诸藩却导致了大乱。
燕王朱棣以靖难号召争夺天下。
燕王地处一隅,仅有三卫护军,无权控制王城以外的事,北平(今北京)九门都是官军,燕王朱棣竟能一举攻占九门,控制了北平,敢于与朝廷全盛之六军相对抗。
朱棣是个军事天才,他最初的军事经验来自参加征讨北元的作战。
朱棣先夺取了大宁,兼并了宁王的军队,进而与官军展开角逐。
在经过两年多的征战之后,燕王所得有限,所控制不过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所得地旋得旋失,师老将疲,难于决胜。
朱棣改变了战略,他置所得之地而不取,直指南京,结果势如破竹。
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渡江,谷王等开南京金川门迎降,燕王朱棣夺得帝位。
朱棣是一位雄主,他不甘心守成,他想要实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愿望。
而对此提出挑战的仍是故元势力。
朱棣即位之初,曾想与元主和好相处,但本雅失里等却同样有野心。
于是朱棣便开始了空前的北征,以至五出漠北,三犁虏庭,最后竟死在北征回程中。
明军北出塞外与蒙军作战,遇到了与内地作战不同的情况。
朱棣先后在永乐八年(1410年)打败了敢抗命的鞑靼首领阿鲁台,在永乐十二年又打败了瓦剌的首领把秃勃罗等,但在第三次出塞时却见不到敌人,朱棣不愿无功而还,便调头向东,击败了兀良哈。
北征真正的胜利只有一次,第二次官方记载说是杀伤相当,第四、第五次北征则不遇敌而还。
朱棣善于用兵,但五出漠北却不都是成功的战例。
朱棣还命将平定了安南,并在安南建立了布政使司,但却因此使数万大军陷入泥潭不能自拔,在经过近20年的战争之后,明军被迫从安南撤离。
这场战争不但是战场上的失败,而且是决策上的失误。
朱棣死后,明军威力大不如前。
宣宗曾想效法乃祖带兵亲征,但也只到了边墙附近的宽河,所谓胜利,夸饰之辞而已。
明朝自洪武时起,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军事制度。
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沿用元朝的军事制度,在攻克集庆(今南京)后,就设立了行枢密院,又设置了各个翼统军元帅府。
不久,朱元璋就撤销了行枢密院,改设大都督府。
大都督府一直延续到洪武十三年,在撤销中书省的同时,大都督府也被改为五军都督府,兵权也随之分散。
大都督府及后来的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是全国最高的军事统帅机关,其所统辖的,是各地方的都司、卫所。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全国各要害之处设立卫所,若干卫所上辖于都指挥使司,为一省之军事机构,各都司分别辖于不同的都督府。
但大都督府后来仅成为形式上的最高统帅机构,其权力渐渐被兵部取代。
军务的管理,武职人员的任命都要由兵部批准。
只是各省各镇的总兵官、副总兵都由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和公、侯、伯充任。
但是,他们只是在有重大军事活动时被授给大将军、前将军、副将军等印,带兵出征。
军事活动一结束,便交还印信,所带兵马也各自回到卫所。
各个都督府的都督、都督同知等官大多由公、侯、伯担任,偶尔也任用老将,都是带有荣誉性的职务。
卫与所是明代兵制的一个创造。
明朝最初的兵来源有三个途径,一是从征,即跟随朱元璋起兵征战的;二是归附,即归降的被征讨之兵;三是谪发,即有罪臣民被判罪充军的。
这些军丁一旦成为军人后,便不可随便改变身份,世代为军,称做军户。
当兵成了军户的专职,兵士死后其家人后代则要有顶替,如若逃脱缺额,官府则要百般勾取。
军人编入各个卫所,其家属也随军人居住,每个军人都拥有一份土地,根据当地军事活动的多少,他们轮番战守或耕种。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寓兵于农,有曹魏时期的世兵制之遗意,但它的直接来源,应当是元朝的军户制。
军户所种之田,称为军屯,军屯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军饷。
然而由于明朝军额庞大(约270余万人),军事活动频繁,民间仍需负担大量军饷,特别是战争时期,比如明成祖北征,转饷遍于天下。
卫所分布于各地,所辖之地凡与府州县相同,这又与宋朝的屯驻军有类似之处。
卫所军除了担任地方戍守外,还有轮番到京师操练的任务,称为班军番上。
番上的班军,在京师编入三大营。
所谓三大营,指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称为京营。
三大营是作战时的编制,后因战事少,设武臣一人总理营政,称总督京营戎政,开设戎政府。
但卫所京营制度到永乐末年已出现衰败迹象,军屯破坏,军士流失,京营也失掉战斗力。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带50万京军亲征,在土木堡大败于也先之两万骑兵,迫使京营制度做出改变。
于谦主持军务,从三大营中抽取胜兵组成团营加以训练,以使兵将相习,训练有素。
成化年间(1465- 1487年),又曾增至12团营。
但自此之后,京营士兵常常被权贵抽调营建工役,操练几乎废而不行,到正德时(1506- 1521年),京营数量不足应用,而被占役如故,刘六刘七起义发生,不得不调边军入卫,称为外四家,而设立两官厅加以训练,京营制度又一变。
这时,京营兵士被用做工役的情况日益严重。
永乐年间,京营劲旅不少于七八十万,到武宗死时,京营原额当38万,存者不及14万,堪用者仅2万余而已。
世宗时,京营定额10。
7万余人而仅存一半,后补充至14万,但操练者不过五六万。
支粮则有,调遣则无。
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带兵南侵,兵部尚书驱军出城抵抗,军士都流涕不敢前,诸将也相顾变色,只能坐视蒙古骑兵饱掠而去。
当时入伍之兵,都是老弱疲惫、市井游贩之徒,衣甲器械都是临时取给,各级将领又多世胄纨袴,平时占役营军,以空名支饷,临操则肆集市人呼舞博笑而已。
明京军的另一弊端是用宦官监军,在各营中都有监军、坐营内臣。
成化时,又用宦官汪直总督团营,开创了禁旅专掌于宦官的先例。
而武宗正德时,寘鐇造反,又由太监张永带京军前往讨伐,更加重了宦官的兵权。
天启时,魏忠贤柄政,设立了内操制,又增设了监视宦官和把牌等小宦官。
崇祯帝即位,一度撤销了军队中的宦官,但不久又恢复了,不仅京营监督而且总理捕务、提督禁门、巡视点军,崇祯帝都命令御马监、司礼监、文书房等衙门的宦官担任,至此京营完全由宦官统领了。
这时内忧外患严重,用兵频繁。
崇祯帝命京军出兵防剿,都用宦官监军。
这些宦官不仅享有优厚待遇,而且借重皇帝之势骄横跋扈,凌辱将士。
而京营的将领又都是宦官的私人,根本不懂军事,京营的士兵,只在册籍上注名领饷,出操时则雇人代替,兵将互不相识,每日操练不过二三万人,不到天黑就散了。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进攻居庸关,京军出御,听见炮声便溃散而归。
李自成军进攻京城,守城的只有宦官内操的3000人。
北京于是陷落。
由军户世袭的卫所制度,是纯自然经济的产物。
随着吏治的败坏,军队地位的下降和军屯制的破坏,卫所制渐渐不能维持。
明朝初年都指挥使司与布政司、按察司并称三司,号封疆大吏,在朝廷上掌握大权的官员也不分文武,而武臣较文臣为重。
但随着文臣地位的提高,武职日益为世所轻。
而且军职渐多冒滥充数之辈,在内受到兵部、兵科的限制,在外受到监军督抚的弹压,五军都督府成为空余的部门,弁帅都被视为走卒。
身居总兵官之高位,但他们到兵部去领取敕书时都要行跪礼,偶尔作揖,就被斥为非礼。
到了明末,卫所军士,即使是一个诸生也可加以役使。
积轻积弱再加上隐占、虚冒等弊端,明朝就无可战之兵了。
为应付卫所军户制败坏的局面,明朝采取了许多办法,一是招募民壮,二是发挥土兵的作用。
募兵早在洪武时期就曾有过。
建文帝为抗击靖难军,也曾经使用募兵,而大量地使用募兵则始于正统土木之变之后。
嘉靖年间,南倭北虏用兵频繁,募兵制被广泛采用。
募兵制与卫所制最大的区别是兵源来自民间,军士不改变民户身份,由官府出钱招募,而军士当兵止及自身,并不世袭。
这样,卫所兵称为军兵,募兵则称为民兵,募兵是明朝后期所依靠的主要兵力。
士兵指在边境地区捡选民间精壮,保护田里之兵。
那些在各地方因风俗特长不同而被征募之兵,则被称为乡兵。
如浙江有义乌兵、处州兵、台州兵、宁海兵等,他们以善于使用狼筅、叉槊等武器而著名。
戚继光曾经用他们演练鸳鸯阵而大破倭寇、守卫蓟门。
此外还有川兵、辽兵等。
这些兵同样在军籍。
而不在军籍的乡兵在许多地方都有,如河南的嵩县毛葫芦兵,习于使用短兵器,善长走山路。
嵩县、卢氏、灵宝、永宁又多有矿兵,称为角脑,又称打手。
山东有长竿手,徐州有箭手,井陉有蚂螂手,善于投石,可远达百步之外。
福建漳州、泉州则有善于使用镖牌的乡兵,最长于水战。
此外还有自备火炮、强弩、车仗的河东盐徒;广东的习于长牌斫刀的少数民族蜑家兵,延绥、固原善于骑射的土著,以及少林僧兵、西南土司兵、湖南广西的狼兵等等。
但不论是卫所兵还是募兵,都不是战斗编制。
作战时,须由卫所兵或募兵组成营制,称为营兵。
营兵或随总兵官、副总兵、参将游击等镇戍一方,或随总督巡抚出兵征战。
但后来营兵渐渐代替了卫所军,卫所军只承担屯田租税,已不再操练,而以务农为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