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9
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一、实验原理(1)鉴定实验设计的理念:某些化学试剂+ 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2)具体原理:①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②脂肪小颗粒+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
③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二、目标要求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三、实验材料1.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
2.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
3.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1d~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
四、仪器、试剂1.仪器:双面刀片,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2.试剂:①斐林试剂(0.1g/L的NaOH溶液+ 0.05g/mL的CuSO4溶液);②苏丹Ⅲ染液;③双缩脲试剂;④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⑤蒸馏水。
五、方法步骤(一)、还原糖的鉴定1、实验流程:取材→加试剂→加热→观察2、鉴定步骤:①选材:梨:洗净、去皮、切小块,取5g放入试管中(图1)②加斐林试剂:2ml(由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充分混合而成,不能分别加入)③水浴加热:煮沸2min④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结论: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加热煮沸的过程中生成砖红色沉淀(图2)图1 图23、改进后优点简化了用榨汁机榨汁这一步,节省了操作时间,以及对榨汁机的清洗等步骤;另外小梨块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切取,不需提前切好,不易因时间太长而褐化,从而避免对反应现象的干扰,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二)、脂肪的鉴定1、实验流程:取材→挤压→加液→观察2、鉴定步骤:①取材:花生种子②挤压:在纸上用力按压,显出油斑(图3)③加液:在油斑上滴2-3滴苏丹Ⅲ染液④观察:油斑出被染成橘黄色(图4)结论:细胞中的圆形脂肪小颗粒已经被染成橘黄色。
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教学目的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实验原理1.可溶性还原糖+本尼迪特试剂→(浅蓝-棕-)砖红色沉淀呈色反应 2.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苏丹Ⅳ染液→红色)3.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实验程序一、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选材:含糖类较高、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植物组织。
制浆制备组织液过滤(用一层纱布)取液呈色反应结论:可溶性还原糖与本尼迪特试剂在加热煮沸的过程中生成砖红色沉淀。
关键步骤:水浴加热。
二、脂肪的鉴定取材:花生种子(浸泡3-4小时)将子叶削成薄片(1)最理想的薄片(2)在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染液(2-3min)制片(3)去浮色(4)制成临时装片观察:在低倍镜下寻找已着色的圆形小颗粒,然后用高倍镜观察。
结论:脂肪能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关键步骤:子叶削成理想薄片。
三、蛋白质的鉴定选材与制备组织样液:卵清或黄豆(浸泡1-2d)呈色反应结论: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关键步骤:先加试剂A再加试剂B。
实验的注意事项1.还原性糖:分子中含有醛基的糖。
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但是蔗糖不是。
2.双缩脲试剂的使用,应先加试剂A(0.1g/ml的NaOH溶液),造成碱性的的反应环境后,再加试剂B(0.01g/ml的CuSO4溶液)。
否则,紫色会被Cu(OH)2的蓝色遮蔽。
实验二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班级姓名【同类题库】1.在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最佳的一组实验材料是①甘蔗的茎②油菜子③花生种子④梨⑤甜菜的块根⑥豆浆⑦鸡蛋清A.④⑦⑥ B.⑤①⑦ C.①②⑥ D.④③⑥2.从某生物体细胞中提取出物质A和B,分析其化学元素组成:A中主要含有C、H、O、N 等元素,B 中主要含有C、H、O、N、P等元素。
A与双缩脲试剂会产生颜色反应,B则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由此推断:A物质是,B物质是。
3.用本尼迪特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性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A.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B.无色→浅蓝色→棕色C.砖红色→浅蓝色→棕色 D.棕色→绿色→无色4.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叙述错误的是A.甘蔗茎的薄壁组织、甜菜的块根等,都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因此可以用于进行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B.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C.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D.鸡蛋清含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动物材料5.鉴定脱脂奶粉是否为伪劣产品,需用的化学试剂是A.本尼迪特试剂 B.苏丹Ⅲ溶液 C.双缩脲试剂 D.红墨水6.(多选)鉴定脱脂淡.奶粉是否为伪劣产品,需用的化学试剂是A.本尼迪特试剂 B.苏丹Ⅲ溶液 C.双缩脲试剂 D.红墨水7.下列能与本尼迪特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的是①葡萄糖②果糖③蔗糖④麦芽糖⑤淀粉⑥纤维素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①②④8.下列物质中,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最明显的是A.苹果组织样液 B.豆浆 C.浸软的油葵种子 D.马铃薯组织样液9.根据“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的鉴定”的实验原理,设计一个鉴定淀粉酶对淀粉具有消化作用的实验。
实验一生物组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一、教材分析:1.该实验是高中阶段生物课程的第一个实验。
从此以后生物化学方面的内容增加。
本实验的操作技能的学习为以后该类型实验打好基础,一定要强调规范化操作方法。
2.低高倍镜的使用、徒手切片、临时装片等技能,学生经初三、高一两年的搁置,已显生疏。
实验时教师可考虑予复习,或通过演示提醒学生,注意规范操作要领。
3.本实验难度并不大,但由于内容较多、实验时间长,必须作周密安排才能完成。
如实验中教师应做好学生的分工合作可缩短实验时间。
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阐明实验原理—颜色反应,识记和区分用于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的试剂及产生的特定颜色,初步掌握鉴定上述化合物的基本方法,学会描述实验现象,掌握NaOH溶液和CuSO4溶液的使用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分析现象,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及从现象出发探求事物本质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亲手实验体验科学家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培养实事求是的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难点:实验内容较多,实验时间长,必须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
学生要分工合作、教师指导演示。
五、材料用具:实验材料:葡萄糖液、苹果组织液,植物油滴、浸泡过的花生种子或新鲜的花生种子,鸡蛋蛋白稀释液、黄豆组织液。
仪器:徒手切片刀,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试剂:斐林试剂,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A、双缩脲试剂B,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蒸馏水。
六、教学过程:(一)实验原理讲解:1.可溶性还原糖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可溶性糖类较多,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
前三种糖的分子内都含有游离的具还原性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分子内没有,为非还原糖。
高中生物有关的化学试剂归纳1显色反应的相关试剂1.1斐林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尿液中的葡萄糖,实验现象为砖红色沉淀。
注意:用时甲乙两夜等量混合,水浴加热,且必须现配现用。
1.2苏丹III或苏丹IV染液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
苏丹III或苏丹IV都是脂肪染料,苏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IV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
实验现象前者为橘黄色,后者为红色。
1.3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
作用原理是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noc—nh—conh)能与cu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
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故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特别注意:先加入甲液,再加入乙液。
1.4碘液检测淀粉实验;现象为蓝色。
1.5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检测的对象是RNA、DNA;作用原理是吡罗红与RAN的亲和力强,RNA被吡罗红染成红色;甲基绿对聚合高的dna有亲和力。
实验现象:前者为红色、后者为绿色。
1.6二苯胺检测DNA,水浴加热时显蓝色。
1.7健那绿染液检测线粒体;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活体染色剂;线粒体中细胞色素氧化酶使染料保持氧化状态(即有色状态)呈蓝绿色,而在周围的细胞质中染料被还原,成为无色状态。
1.8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作用原理是CO2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
本溶液PH值变化范围是6.0(黄)至7.6(蓝)。
待测物中如有二氧化碳,会形成碳酸而使溶液变成黄色。
1.9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在酸性条件下,乙醇便会被重铬酸钾氧化为乙醛和乙酸),而橙色的重铬酸钾便会变成灰绿色的铬离子1.10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给染色体染色;实验现象为紫色或红色。
1.11对氨基苯磺酸和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检测亚硝酸盐含量;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可溶性还原糖鉴定的几种方法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着各种糖类,其中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分子内含有醛基,醛基具有还原性,可与弱氧化剂反应。
因此凡是与醛基有特定颜色反应的化学试剂都可以用来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存在。
在化学上常用新制的氢氧化铜和银氨溶液来鉴定可溶性还原糖,在生物学上常用斐林试剂、班氏试剂、本尼迪特试剂来鉴定可溶性还原糖。
1.利用银氨溶液(也叫托伦试剂):银氨溶液是在2%的AgNO3溶液中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这时得到的溶液就是银氨溶液。
银氨溶液中含有Ag(NH3)2 OH(氢氧化二氨合银),这是一种弱氧化剂,能把可溶性还原糖中的醛基氧化成羧基,同时Ag+被还原成金属银。
还原生成的银附着在试管壁上,形成银镜。
可见,银镜反应可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鉴定的结果是出现银镜。
2.利用新制的氢氧化铜:在试管里加入10%的NaOH溶液2mL,滴入2%的CuSO4溶液4~6滴,振荡后就会生成新制的Cu(OH)2,加入生物组织样液0.5 mL,加热至沸腾,若生物组织样液中含有可溶性还原糖,就会产生砖红色的Cu2O(沉淀)。
3.利用斐林试剂: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 C uSO4溶液配制而成。
使用时,先将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混合(将4~5滴CuSO4溶液滴入2mL NaOH溶液中),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然后向所要鉴定的生物组织样液加入该混合液进行水浴加热,若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则说明生物组织样液中含有可溶性还原糖。
由于斐林试剂要现配现用,否则实验难以得到满意结果,因为此鉴定方法实际利用的是斐林试剂中的新制Cu(OH)2作为弱氧化剂,与可溶性还原糖的反应,而Cu(OH)2是一种沉淀物质,放置过久沉淀过多则不利于反应,因此人们对斐林试剂进行改良,配制出了班氏试剂和本尼迪特试剂。
4.利用班氏试剂(也叫班氏糖定性试剂):班氏试剂是斐林溶液的改良试剂,由硫酸铜、柠檬酸钠和无水碳酸钠配制而成。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蛋白质的鉴定》教学案例作者姓名:程广玉一.总体概况1、指导思想:《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蛋白质的鉴定》为验证性检测实验。
该实验以诱发探究思维为主导,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辩证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实验原理:①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②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3、教学特色:①知识板块的合理排布:《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实验,这个实验包括三个小实验,分别是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与观察。
若按教材实验顺序,从学生实际操作情况来看,时间非常紧张,因为脂肪的鉴定涉及高倍显微镜的使用,为此我把实验的顺序做了以下调整:先做“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因为此实验无需加热,操作相对容易,然后做“可溶性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则和《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植物细胞的观察》以及《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作为一个知识板块,这样排序使实验过程由简到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既能保证实验的时间和整个实验过程秩序井然,又能梳理出清晰的知识脉络。
实际效果非常好。
②对比教学法的引入:对比是人们认识新事物的常用方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对比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都是通过对比来了解世界的一切。
”在实验中我选择各种样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通过各样品颜色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分析:1、重点、难点①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思维能力。
③掌握探究实验设计技巧。
④根据此实验方法、原理,设计实验来鉴定常见食物的成分。
2、突破重点、难点的措施①选材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教材中在鉴定还原糖时使用的材料是苹果。
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1.实验原理可溶性糖中的还原糖(葡萄糖、果糖)与斐林试剂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被苏丹Ⅲ溶液或苏丹Ⅳ溶液染成橘黄色或红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能产生紫色反应。
2.材料用具做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应选择含糖量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使实验效果明显;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该选择富含脂肪含量高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需浸泡3~4 h;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1~2 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蛋清(必须稀释10倍后再使用)。
3.实验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CuSO4溶液刚配制而成的斐林试剂;苏丹Ⅲ或苏丹Ⅳ溶液;双缩脲试剂。
4.实验过程可溶性糖的鉴定:注意:蛋白质的鉴定在试剂使用上与还原糖鉴定不同的是,先加入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造碱性环境,观察颜色变化后再加入3~4滴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CuSO4溶液,而不是混合使用。
讨论:(1)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糖(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为什么是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提示:棕色为浅蓝色与砖红色的混合色)(2)鉴定可溶性还原糖试验中,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的颜色反应最明显的是哪一种?(提示:经试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在[实验1]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都由NaOH和CuSO4组成,但两者有如下三点不同:(1)溶液浓度不同。
斐林试剂中NaOH的浓度为0.1g/mL,CuSO4的浓度为0.05 g/mL;双缩脲试剂中NaOH的浓度为0.1 g/mL,CuSO4的浓度为0.01 g/mL。
(2)使用原理不同。
斐林试剂实质是新配制的Cu(OH)2溶液;双缩脲试剂实质是在碱性环境下的Cu2+。
(3)使用方法不同。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J OURNAL OF QINGHAI JUNIOR TEACHERS ’COLLEG E(Educa tion Scie nce )2006年第(3-4)期No(3-4).2006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居室和办公设备的档次在快速提高,由此也就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新的室内化学污染。
室内污染一部分是大气污染物经空气流通进入室内,而另一部分是室内各种建筑装饰材料,如甲醛的释放;厨房炊事,如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家用炉具中排放的烟气,生成大量的多环芳烃(PAH)进而聚合或环化为苯并(α)芘等致癌物;化妆品,如色素、香料、表面活性剂,、防腐剂、漂白剂、染发剂、防晒剂、口红、胭脂、眉笔、洗发香波、脱发剂、指甲油、祛斑霜中含的对苯二胺、二溴、四溴荧光素、苯酚,雌激素、苯胺类化合物、氢醌、巯基醋酸、汞、丹红、铅白等有毒物质;日用化学品和化学制品,如洗涤剂、除虫剂、消毒剂、干洗剂、空气清新剂、家具擦光剂、光漆、农药、胶粘剂中的添加剂,塑料制品中的添加剂等含有有毒性的氯代烃污染源;还有烟叶中、打火机电石中、生活燃料煤中等含有的放射性物质(U 、Ra-226、Po-210、Pb-210、Tn 、Rn)的放射性污染;复印机、空调、彩电、计算机、冰箱、电热毡、电热灶具等各种电子产品在使用中不同程度地发生电磁波———电子雾。
此外,人体也是一种污染源,从呼吸道排出的化学物质有149种,通过尿和皮肤排出的有151种和171种,这些化学物质滞留在密闭的室内,对健康造成危害。
人们已在室内空气中鉴定出300多种挥发性化学物质,尽管其含量一般仅在mg/kg 或ug/kg 级水平,甚至更低,但某些室内化学污染物的浓度还是远高于室外,长期滞留于室内其影响十分严重。
医学研究表明由上述原因造成的室内化学污染是呼吸道、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重要诱因。
室内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了。
因此,居室装饰要适度,严格选用符合国标的建筑材料及合格的各种生活用品,刚装修好的新居加强通风,不宜马上入住。
探究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探究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3篇生物中的还原糖篇一: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实验一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物质鉴定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
一、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1、实验原理(1)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还原糖有、、等;(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醛基或游离酮基的糖,叫还原糖)(2)还原糖与(试剂)在(条件),生成沉淀。
2、成功关键――取材的重要性(1)含较高的生物组织或器官;(2)生物组织颜色宜浅――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的匀浆、白萝卜的根等。
思考:用甘蔗汁行吗?为什么?3、注意事项――斐林试剂的使用(实际上用的是)(1)斐林试剂甲液――斐林试剂乙液――(2)使用原则――①;②;条件――;(实际上用的是)(3)现象――颜色变化过程:→→4、方法步骤二、脂肪的检测和观察1、实验原理脂肪可被(试剂)染成(或被染成)2、方法步骤方法一、向待测组织样液中滴加3滴苏丹Ⅲ染液,观察样液被染色的情况。
方法二、制作子叶临时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子叶细胞的着色情况。
(一定要用显微镜吗?)(1)取材切片(2)染色:用的酒精,目的是:,原理是。
思考:还有哪些实验中用到酒精?作用分别是什么?(3)低倍镜观察――寻找花生子叶薄片的,移至;(4)高倍镜观察3、成功关键――取材的重要性(1)选择富含的生物组织或器官,如:花生种子,干种子需要浸泡;(2)种子要足够大,便于做徒手切片。
三、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1、实验原理(1)蛋白质与(试剂)发生作用,可以产生反应;思考:尿素与该试剂,会发生紫色反应吗?2、成功关键――取材的重要性(1)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或器官,如:大豆种子、鸡蛋蛋清;(2)颜色宜浅3、注意事项――双缩脲试剂的使用(实际上用的是)(1)双缩脲试剂A――双缩脲试剂B――(2)使用原则:先加入,再加入;(条件:不需加热)4、方法步骤四、淀粉的检测和观察1、实验原理:淀粉遇变;2、材料:马铃薯匀浆习题1.在还原性糖的鉴定实验中,对斐林试剂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直接滴加在苹果的切面上B.最好是刚配制的C.由甲液和乙液两种组成D.使用时,必须混合均匀2.对生物组织蛋白质鉴定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现成的食用豆浆代替研磨制备的生物组织样液B.用鸡蛋蛋白作材料必须用水加以稀释C.将双缩脲试剂A和B同时加入盛有黄豆组织样液或蛋白质稀释液的试管中,摇匀观察D.制备黄豆组织样液时,要加少许SiO2A.麦芽糖在动植物细胞中都能检测到B.单糖、二糖和多糖在细胞内可以相互转化C.糖类物质都是细胞内的能源物质D.糖类物质在细胞内不能贮存5.在观察藓类叶片细胞的叶绿体形态与分布、黑藻叶片细胞的细胞质流动、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花生子叶中脂肪鉴定的四个实验中,它们的共同点是()A.实验全过程都要使实验对象保持活性B.适当提高温度将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C.都需要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D.都需要对实验材料进行染色6.在下列实验中,不需要用光学显微镜的是()A.观察细胞质的流动B.脂肪的鉴定C.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D.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7.(多选题)下列实验中,需要对实验材料染色才能用显微镜观察清楚的是()A.观察蚕豆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B.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C.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颗粒D.观察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的变化8.(1)脂肪的鉴定中,常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这是因为。
实验一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指导(攻关不畏难)一.目的要求:1、初步掌握鉴定是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基本方法;2、识记鉴定所用材料、试剂、仪器,懂得选材的要求;3、能熟练使用低倍镜,制作徒手切片、临时装片,了解规范使用显微镜的方法;4、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方法步骤,进一步归纳出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原理。
二.材料用具1、实验材料:1)做还原糖的鉴定,应该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该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需浸泡3—4h。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1—2d的大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
2、仪器和试剂:1)仪器:剪刀,解剖刀,双面刀片,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玻璃漏斗,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研钵,石英砂,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2)试剂:斐林试剂(主要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配制而成,)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蒸馏水。
三.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颜色的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原理: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以生面碳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实际是Cu2+的碱性溶液,能使具有自由醛基或酮基的糖氧化,Cu2+则被还原成硕红色的Cu2O沉淀,反应式为: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 +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2、脂肪鉴定原理: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成红色),苏丹Ⅲ在脂肪中的溶解度比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大,当用苏丹Ⅲ的酒精溶液处理含有脂肪的生物组织时,酒精中的苏丹Ⅲ生进入脂肪中,将脂肪染成橘黄色。
实验生物组织中淀粉、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原理。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探究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并在循环实验探究中发现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1)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原理。
(2)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探究实验设计技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难点根据此实验方法、原理、设计实验来鉴定常见食物的成分。
三、实验材料:1、样品:淀粉溶液、梨匀浆液、牛奶、花生、蔗糖溶液、番茄汁、普通洗衣粉、生物活性洗衣粉2、试剂:①斐林试剂(0.1g/mL的NaOH溶液+ 0.05g/mL的CuSO4溶液按1;1的比例混合);②苏丹Ⅲ染液;③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④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⑤碘液;⑥蒸馏水。
3、实验器材:仪器:解剖刀,双面刀片,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玻璃漏斗,恒温水浴锅,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四、实验步骤:1、淀粉的鉴定:取一支试管,加入2ml淀粉溶液,加入2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并在表中记录。
2、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①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
②向试管内注入1mL斐林试剂。
③将试管放入盛有50- 65℃温水的恒温水浴锅中加热约2分钟。
(注意安全,试管口不能朝向人)④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并在表中记录。
3、蛋白质的鉴定:①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
②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
③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
④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并在表中记录。
4、脂肪的鉴定:①制片(用刀片时注意安全):取一粒花生种子,剥去种皮。
用左手捏住一片花生子叶,用右手持刀片将花生子叶切出一个平面。
将刀片刃口平放于子叶平面上,轻压刀片,将子叶切成1-2mm厚的薄片。
应对市爱护阳光实验学校高一生物必修1 一生物组织中可溶性复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记住鉴所用材料,懂得选材的要求。
理解:理解的目的、原理和方法步骤,进一步归纳出生物组织中可溶性复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原理。
能力目标1.制备生物组织试样,并能按标准化要求操作,完成鉴工作。
2.能正确选取鉴试剂,并能进行标准化操作。
3.明确观察对象,正确说出鉴过程中试样的颜色变化,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解释现象,作出结论;填写报告册。
4.能熟练使用低倍镜、制作徒手切片、临时装片,了解标准使用高倍镜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思维能力和研究方法。
●·落实方案掌握鉴生物组织中可溶性复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根本方法。
落实方案教师可事先配制好待测样品,如葡萄液、植物油滴、鸡蛋蛋白稀释液。
让学生按要求参加相试剂,观察颜色变化,从而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本的简单原理。
●难点·突破策略难点内容较多,时间长,必须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
突破策略学生要分工。
●原理1.可溶性复原糖鉴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可溶性糖类较多,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
前三种糖的分子内都含有游离的具复原性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复原糖;蔗糖分子内没有,为非复原糖。
中所用的斐林试剂,只能鉴生物组织中可溶性复原糖,而不能鉴可溶性非复原糖。
斐林试剂为一浓度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配制而成的淡蓝色Cu (OH) 2沉淀的悬浊液,葡萄糖溶液在参加斐林试剂后,在加热条件下复原为砖的沉淀,而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
其反式为:CH2OH-〔CHOH〕4-CHO+2Cu〔OH〕2 CH2OH-〔CHOH〕4-COOH+Cu2O +2H2O用斐林试剂鉴复原糖时,溶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沉淀2.脂肪鉴原理苏丹Ⅲ、苏丹Ⅳ为一种橙黄色脂肪染色剂,苏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为橘黄色,苏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为。
3.蛋白质鉴原理将尿素加热,两分子尿素放出一分子氨而缩合成双缩脲。
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概述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增加了“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
这是一个生物化学方面的验证性定性实验,方法简单易操作,但对实验技能有一定要求。
通过本实验,为后面的学习奠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精神与严谨学风。
文本对这个实验提供了“教师教学设计指导”,包括:教学设计、实验准备工作、实验过程与结果、开放实验室、练习与评价。
教学设计(一)学习内容分析1.实验目的初步学会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2.实验重点难点由于这是高中生物课第一个实验,也是人教版新教材新增加的实验。
总体说来本实验是一个验证性实验,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当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改为探究性实验。
重点:1.掌握三种物质与各自检验试剂反应所发生的现象,学会对实验现象的分析;2.生物学实验的要求以及规章制度难点:1.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关系这次实验的结果是难点之一。
2.由于本实验要用到显微镜,而本实验是高中生物的第一个实验,此时大部分学生已经有2年没有进生物实验室了,显微镜的使用已经淡忘了。
所以在鉴定脂肪时如何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是一个难点。
3.让学习者认真按照规范操作按照规定格式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结果。
这要求教师有很好的组织能力。
(二)学习者分析1.这是高中生第一次进入生物学实验室。
多数学生会比较兴奋,这本来是好事。
但有一部分学生不注意操作要领以及规章制度。
2.而那些对生物学不感兴趣和不太了解的学生会对实验不积极甚至旁观。
3.本实验要用酒精灯加热水浴,常出现的问题:试管中液体过满(超过1/3)学生使用酒精灯不当,吹灭火,盖盖儿灭火后不提起来再放下,使得下次拔不下来4.高中实验学生第一次做切片,他们的花生切片可能较厚,显微镜下看不清;可以将两个刀片并起来切,这样可以切出较薄的切片。
另一种方法是:左手三指捏住材料并使其突出在手指之上,以免伤到手指。
右手持双面刀片,平放在食指上,刀口向内。
以大臂带动小臂和手,自左前方向右后方均匀滑行切片。
(媒体使用:用录像演示正确的切片姿势,边放边讲解)5.显微镜的使用1.显微镜的操作虽然不复杂,但还是有相当的学生操作不熟练,不规范,他们最易出现的错误操作是:掌握不好对光的方法(主要是显微镜的反光镜角度),视野不够明亮。
教室光线不好时,不会调节反光镜寻找光源。
调焦的操作常不协调。
被检物比较小、比较透明时,常常错过焦点。
不理解换高倍镜时不必上升镜筒,因怕出问题,总是先升高镜筒再换高倍镜。
2.装片制作中常出现的问题:取材部位与方法不对取材的大小掌握不好水滴的大小掌握不好(三)教学目标:分别说明三种物质鉴定方法及试剂;大致说出检测反应的基本原理;能按照要求制作临时装片;能按照操作要求正确使用高倍镜,找到被检物,并调整好焦点;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能初步分析判断操作方法正确与否;能正确分析实验中的问题及其成因;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验道德,让他们乐于按照规范操作;能理解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及要求;(四)教学媒体的选择提供实验操作的录像资料提供正确操作步骤的黑板示意图或挂图(五)教学策略本实验是验证为主的实验,但有很强的探究空间。
可使借助于媒体进行指导,让学生自己发现操作与观察中的问题。
(六)教学活动设计的案例实验课之前要向学生讲解生物实验室规章制度。
实验室黑板上用图示配合文字给出实验步骤,特别要注明实验的关键步骤上课之前,教师必须先做预实验,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将成功的预实验结果分别展示在讲台上,以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作比较。
讲授实验原理:简要解释实验原理:可溶性糖中的还原糖(即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如醛基、羰基的糖,叫做还原性糖)包括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等等。
它们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以生成砖红色沉淀。
脂肪可以被苏丹III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液染成红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可以产生紫红色反应。
因此,可以根据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颜色反应,鉴定生物组织中糖、脂肪或蛋白质的存在。
教学引入:复习课堂上三种物质的有关知识。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日常膳食,一步步地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问:你每天的食物中含有糖吗?问:你学过使用什么方法检测糖?如果学生认为使用碘可以检测,告诉他们,可检测的是淀粉,而不能检测可溶性还原性糖。
问:哪些糖是可溶性还原性糖问:哪些实验材料中含可溶性还原性糖较多?问:如何检测可溶性还原糖?问:在生活中,你认为哪些食物中含脂肪较多?初中学过哪些鉴定脂肪的方法?问:哪些实验材料中含蛋白质较多?问:选用什么样的实验材料好?问:介绍学生实验桌上的仪器、药品不一定在实验开始前提问所有问题,也可以在实验的某个步骤结束后提问。
操作要点:切片的要领(可以将两个刀片并起来切,这样可以切出较薄的切片)显微镜的使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见上)高倍镜的使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见上)观察操作: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去进行实验:每组的学生如何分工合作能最有效的利用时间?加热时试管口能不能朝向他人或自己?滴加试剂的滴管能否混用?双缩脲试剂A与双缩脲试剂B的加入顺序能否颠倒?总结交流:小组通过讨论与交流,彼此解释发生的现象。
最后做全班各组实验结果的表格,让各组回去分析,写出原因。
结束实验:清洗仪器,收拾桌面(教师讲解正确的清洗仪器的方法)必须清理干净才可以离开(七)教学评价的要点本实验评价的重点应放在步骤是否正确上。
应评价以下方面的内容:操作观察:操作方法的正确性;结果是否正确合作与参与:能与同伴很好地分工配合,认真参与完成实验,能自觉按照实验规范操作,能认真按照规定格式记录,做实验报告,能积极参与讨论。
表达与交流:在本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不仅有口头的,还应有书面的与绘图的。
在绘图的形式中,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将图与文字配合,准确地表达和描述。
可以对作业进行评价:1.步骤是否正确2.是否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3.分析是否合理评价形式:以自评和小组评价为主,在自评(填写自我评价表)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成员评价和教师评价。
本实验评价的内容与方面较多,请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当地的条件、实验材料的特点,确定在评价中各部分的权重。
实验准备工作实验材料对于实验能否成功很重要。
实验准备决定着实验能否成功。
供选材料:●可溶性还原性糖的鉴定:苹果含果糖较高,实验效果也很明显,且容易在市场上买到。
但要注意,苹果组织液必须临时制备,切勿保存时间过长。
因为苹果多酚氧化酶含量较高,组织液很容易被氧化成褐色,将反应产生的颜色覆盖。
温度高时,氧化的速度更快。
而梨和白心萝卜的组织液不会有这种现象出现。
●蛋白质的鉴定:鸡蛋清:蒸馏水=1:9混合均匀,再用4层纱布过虑,放入滴瓶中备用,这样配制的蛋清溶液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不会粘固在试管内壁上,反应也彻底,试管也容易洗刷干净。
也可以用浓豆浆代替蛋清溶液器材显微镜、双面刀片、试管、试管夹、大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试管架、载玻片、吸水纸、为防止酒精灯引起失火,应多准备湿布以备盖火用,酒精灯内酒精要少加试剂配制:斐林试剂甲液氢氧化钠的质量浓度0.1g/ml的溶液乙液硫酸铜的质量浓度0.05g/ml的溶液使用时临时配制,将4滴~5滴乙液滴入2ml甲液中,配完立即使用。
与斐林试剂原理一样的本尼迪试剂配制后可长久保存,配方如下:无水硫酸铜 1.74g溶于100ml热水中冷却后加至150ml。
取柠檬酸钠173g,无水碳酸钠100g和600ml水共热,溶解后冷却并加水至850ml。
再将冷却的150ml硫酸铜溶液倾入即可。
苏丹III溶液的配制称取0.1g苏丹III或IV干粉,溶于50ml丙酮中,再加入70%酒精50ml即可使用。
双缩脲试剂的配制:取10g氢氧化钠放入量筒中,加水至100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氢氧化钠的质量浓度为0.1g/ml的溶液,瓶口上塞上胶塞,贴上标签:试剂A取1g硫酸铜放入量筒中,加水至100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硫酸铜的质量浓度为0.01g/ml的溶液(蓝色),瓶口上塞上胶塞,贴上标签:试剂B实验改进:鉴定脂肪的实验中,用刀片将花生子叶削下很薄的一片,放在载玻片上然后滴加1-2滴5%乙醇,乙醇是脂溶性溶剂。
可将花生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溶解成油滴,浸5分钟后,用吸水纸将切片周围乙醇吸去,然后滴加0.2%苏丹III染液(比0.1%浓度的效果更佳)。
由于油滴加大了折光率,与染液作用后就形成红色透亮的油滴,效果很好。
但是不易久放。
开放实验室(扩展实验)该实验是把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好机会,也很容易在这个个验证性实验中加入不少探究性。
以下列出可以将本实验加深或改为探究实验的几个方面。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取适合自己的项目改进实验。
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如下两种时间安排进行实验:一.课本要求的基本实验和扩展实验在一节课完成二.课本要求的基本实验用一节课,扩展实验用另一节课,或在课外进行1、探究哪种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性糖更好:让学生探究本尼迪试剂与斐林试剂在鉴定可溶性还原性糖方面哪个效果更好。
本尼迪试剂是CuSO4、NaCO3和柠檬酸钠的混合液呈蓝色,其中Cu2+可被醛糖或酮糖还原为红棕色Cu2O(氧化亚铜)沉淀。
柠檬酸钠的作用是与Cu2+形成络离子,防止在碱性溶液中形成Cu(OH)2沉淀。
糖与本尼迪试剂的反应常用来测定血和尿中的葡萄糖含量。
2、鉴定可溶性还原性糖的另一种方法:多伦试剂法。
(化学课中鉴定还原性糖的典型实验)在洁净试管中加入0.5ml2%糖溶液,再加入1ml多伦试剂,摇匀后,室温下静置5——10分钟,如果没有银镜反应或银析出,将试管放入50o C水浴,观察现象(形成银镜)。
多伦试剂即硝酸银氨水溶液,配制方法:取0.3ml2%硝酸银溶液,滴入10%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入2%氨水溶液,边滴边摇动试管,直到生成的沉淀恰好溶解,即得到澄清的硝酸银氨水溶液。
现用现配。
3、鉴定蛋白质的另一种方法:蛋白黄实验:让学生剪下指甲少许,放入试管,再加5~10滴浓硝酸,放置10分钟后,观察颜色变化。
等待的时候取1支试管,加入浓硝酸5滴,有何现象?将试管放入沸水浴中加热,有何变化?冷却后,再逐滴加入10%氢氧化钠溶液直至反应液呈碱性,这时又有何变化?蛋白质分子多含有苯环,与硝酸作用,可在苯环上引入硝基,使反应物呈鲜黄色。
这种化合物在碱性溶液中变为橙红色。
4、日常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分析定性实验:这是一个提高性的探究实验,更适合在本实验进行以后再做效果更好。
让学生带来常见几种不同植物材料(如马铃薯块茎、菠菜叶、苹果果实),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其中所含还原性糖的多少。
练习与评价一、思考题1.要在这个实验中取得明显的实验现象,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实验材料?请分类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