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2.03 MB
- 文档页数:67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总体概况本部分主要围绕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三大问题展开论述。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所组成的综合的有机系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物史观认为,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3、并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心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或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看成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各要素中的决定性力量。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论述题重点1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2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3如何理解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4试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普通点1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2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3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
4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简答题重点1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过程。
4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
6简述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
普通点1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3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4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基础的原因。
5简述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
7简要说明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8简要说明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中的进步。
9简述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
10简述社会革命的类型。
11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2简要说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3简述人与社会的关系。
14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5简述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多选重点1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
四方面。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五点。
3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基本内容: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4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⑴识记:社会基本矛盾。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存在。
答: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答: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
人口因素。
答: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生产方式。
答: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意识。
答: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社会心理。
答: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它是特定阶级、民族、社会集团或个人,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不系统的社会意识,表现在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之中。
思想体系(社会意识形式)。
答: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亦称社会意识形式,它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具有抽象化、系统化的特性。
意识形态。
答: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非意识形态。
答: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它们不是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其自身没有阶级性,可以一视同仁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经济基础服务。
个体意识。
答:即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其内容主要有社会成员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人对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反映的对象意识。
群体意识。
答:是指各种社会群体的意识,其内容是群体的自我意识和群体对其所处社会关系的反映的对象意识。
生产力。
答: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