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电机控制器功能安全产品化开发中的关键技术
- 格式:pptx
- 大小:3.49 MB
- 文档页数:5
关键核心技术清单及支撑文件一、总体要求以“科技支撑引领全省重点产业发展”为目标,紧扣新材料、数字经济、绿色能源、先进装备制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食品与特色消费品及生物医药七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明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向,凝练重大科技任务,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组织方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扎实推进攻关行动,解决一批制约我省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为推动新时代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行动目标聚焦重点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通过实施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材料)、新装备,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应用示范,支撑我省重点产业迈向中高端。
到2025年,力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400项以上,开发新产品(新材料)及新装备400个以上。
其中,在电子信息材料、稀贵金属材料等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30项以上;在智能工厂、智慧农业等领域形成10个以上技术集成及应用示范;在清洁能源领域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20项以上;在物流装备、高原农机装备等领域开发先进装备20个以上;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00项以上,开发重点新产品100个以上;在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化学药领域突破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20项以上。
三、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一)新材料产业聚焦“先进基础材料”、“战略新材料”、“前沿新材料”及“绿色综合利用”四大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推动全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先进基础材料。
重点支持高性能低成本硅锗储能材料、电子锡焊料、微电子封装用高性能导电胶材料研发,开发一批面向电子信息产业应用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先进产品;重点支持高性能铝铜钛锌材料精深加工,推动部分技术或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力推动传统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链向下游中高端应用领域延伸。
战略新材料。
以战略新材料研发为导向,持续推进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
前 言感谢您选用博世力士乐电子传动与控制(深圳)有限公司的变频调速器(以下简称变频器)!CVF - G3系列、CVF - P3系列变频器是自主开发、生产的高性能变频器,该产品采用高品质的元器件、优质材料,并融合高新微电脑控制技术制造而成。
本使用手册提供如下产品系列的操作指南:(1) CVF-G3系列通用型变频器(2) CVF-P3系列风机、水泵专用型变频器本手册阐述了用户安装配线、参数设定、故障诊断和故障排除、日常维护等相关事宜。
为确保能正确操作此系列变频器,发挥其优越性能,请在装机之前,详细阅读本使用手册,并请妥善保存,或将本手册交于该机器的使用者。
如对于本变频器的使用存在疑问或有特殊要求,请随时联络本公司的各地办事处或经销商,也可与本公司总部售后服务中心联系,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我们一直致力于产品的不断完善,故本系列变频器的相应资料(操作手册、宣传资料等)如有变动,恕不另行通知。
欢迎选用本公司其它系列变频器产品:CVF-ZS系列注塑机专用型变频器CVF-ZC系列注塑一体化柜机CVF-LS1系列拉丝机专用型变频器CVF-LY1系列络筒机/印花机专用型变频器CVF-S1 系列单相小功率变频器CVF-SMP系列简易型单相小-1-功率变频器CVF-MN1 系列迷你型单相小功率变频器CVF-V1 系列高性能矢量型变频器开箱时,请认真确认以下内容:1.产品是否有破损,零部件是否有损坏、脱落现象,主体是否有碰伤现象;2.本机铭牌所标注的额定值是否与您的订货要求一致;3.本公司在产品的制造及包装出厂方面,质量保证体系严格,但若发现有某种检验遗漏,请速与本公司或供应商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为您解决。
变频器型号说明:-2-目录1.注意事项...................................................11.1 安全标识定义..........................................11.2 安装注意事项..........................................11.3 使用注意事项..........................................21.4 报废注意事项..........................................42.安装与配线..............................................52.1 产品技术指标及规格.................................52.2 系列型号说明.....................................72.3 安装环境要求.................................82.4 变频器的安装尺寸...................................82.5 操作面板尺寸...................................102.6 盖板的拆卸与安装....................................112.7 操作面板的拆卸与安装................................112.8 安装方向与空间......................................122.9 变频器的配线........................................132.10 回路端子台的配线....................................212.11 JP跳线说明.........................................282.12 接线说明............................................293.操作与运行 .............................................353.1 面板操作............................................353.2 名词术语说明.......................................363.3 面板功能说明....................................393.4 键盘操作方法.....................................403.5 变频器的运行.....................................444.功能参数一览表 .........................................474.1 基本运行参数(b参数)................................474.2 中级运行参数(L参数).................................48- 3 -4.3 高级运行参数(H参数).................................514.4 状态监控参数一览表...................................554.5 保护功能及对策......................................574.6 故障记录查询........................................585.功能详细说明 ............................................605.1 基本运行参数(b参数)..................................605.2 中级运行参数(L参数).................................685.3 高级运行参数(H参数).................................836.维护与保养 ............................................976.1 日常检查与保养.......................................976.2 定期维护.............................................986.3 易损部件的检查与更换.................................996.4 存放及保修............................................99 7.使用范例.................................................1017.1 面板控制起、停, 面板电位器设置频率.....................1017.2 三线制控制模式........................................1027.3 外部控制方式、外部电压设定频率.........................1037.4 多段速运行、外部控制方式...............................1047.5 可编程多段速控制......................................1057.6 多台变频器的联动运行(群组控制) .......................1067.7 用变频器构成闭环控制系统..............................1107.8 用上位机(PC)控制多台变频器...........................111 8.选件.....................................................1138.1 远控线缆和远控适配器................................1138.2 供水附件............................................1138.3 制动组件............................................113- 4 -附录1:RS485通讯协议........................................115附录2:供水附件的应用.......................................126- 5 -- 6 -第一章 博世力士乐电子传动与控制(深圳)有限公司 注意事项为了确保您的人身、设备及财产安全,在使用变频器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本章内容,并在以后的搬运、安装、运行、调试与检修过程中遵照执行。
智能技术在煤矿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煤矿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背景与意义 (2)1.2 智能技术在煤矿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潜力 (3)二、智能技术在煤矿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现状 (4)2.1 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 (5)2.1.1 井下环境参数监测 (7)2.1.2 电气设备运行状态监测 (8)2.2 高效电机控制系统 (9)2.2.1 智能电机控制器的应用 (10)2.2.2 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 (11)2.3 自动化工作面控制系统 (12)2.3.1 工作面自动化改造 (13)2.3.2 自动化设备的集成与通信 (15)2.4 电力管理系统 (16)2.4.1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 (17)2.4.2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19)三、智能技术在煤矿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挑战与对策 (20)3.1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21)3.1.1 数据传输与处理技术 (22)3.1.2 安全性与可靠性问题 (23)3.2 管理与培训挑战及对策 (24)3.2.1 人员培训与技能提升 (25)3.2.2 管理制度的完善与执行 (26)四、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28)4.1 技术发展趋势 (29)4.1.1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应用 (30)4.1.2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融合 (31)4.2 应用前景展望 (33)4.2.1 提升煤矿生产效率与安全水平 (34)4.2.2 实现煤矿电气工程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35)一、内容概览本文档主要探讨了智能技术在煤矿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介绍了煤矿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背景及其重要性,强调了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技术在此领域的运用日益广泛。
阐述了智能技术的概念及其相关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后续的详细分析做铺垫。
文章详细分析了智能技术在煤矿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具体应用,包括智能监控、故障诊断、优化运行等方面,并列举了实际的应用案例,以展示智能技术如何提升煤矿电气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摘要在绿色再生能源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太阳能因为其独特的优势而得到青睐。
太阳能光伏发电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光伏并网发电也将成为太阳能利用的主要趋势,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
但因为光伏电池的转化效率较低且输出特性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大,使光伏电池实时输出最大功率成为关键。
因此光伏最大功率跟踪也成为光伏发电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主要对光伏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技术以及Boost(升压斩波电路)电路优化设计进行研究。
首先,对光伏电池的电气进行测量,得到了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采用基于Boost的实现方案,分析光伏最大功率跟踪的工作原理,进行DSP 单片机TMS320F2812实现扰动观察法的C语言编程。
最后进行样机组装并实验,实验证明,本设计能够完成对Boost电路的设计与优化,并能够较好的完成最大功率点跟踪。
关键词:光伏发电;最大功率跟踪;DSP;Boost电路;扰动观察ABSTRACTToday the green renewable energy is widely used , solar is favored because of its unique advantages. Solar photovoltaic power is widely concerned around the world, photovoltaic solar power generation will also become the main trend of development and also be rapid. But because of low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photovoltaic cells and the output characteristics are affected by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making the largest power of photovoltaic cells real-time output the key. Therefore, the maximum power tracking of solar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has also become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In this paper, I will mainly research the maximum power tracking technology of the PV, design and improve the Boost circuit (Boost cut broken circuit). First, I measuring the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hotovoltaic cells , and get the output characteristics of photovoltaic cells; then based on Boost circuit of implementations, analysis the works of Photovoltaic maximum power tracking. Then, based an the DSP microcontroller TMS320F2812 , I use the method of perturbation and observation ,to do the programming based on C language.At last, I assembled the sample machine and did experiments, those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paper can accomplish th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Boost circuit. And the experiments also showed that the design can complete the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Key words:PV;MPPT;DSP;Boost circuit;perturbation and observa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 前言 (11)1.1 选题背景 (11)1.1.1 能源现状 (11)1.1.2 太阳能光伏发电 (11)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任务 (13)2单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基本原理 (13)2.1 单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结构组成 (14)2.2 主要部分工作原理 (15)2.2.1 DC-DC变换器 (15)2.2.2 DC-AC逆变器 (15)3 光伏电池的特性测量 (17)3.1 光伏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 (17)4 硬件电路设计 (17)4.1 Boost电路工作原理 (20)4.2 Boost电路实现光伏最大功率跟踪的理论依据 (21)4.3 Boost电路主要器件选择 (23)4.3.1 电感L (23)4.3.2 电容C (23)4.3.3 功率开关管V和二极管D (24)4.4 控制电路 (24)4.5 驱动电路 (24)4.6 缓冲电路 (25)4.7 检测采样电路 (29)4.7.1 电压采样电路 (30)4.7.2 电流采样电路 (31)4.8 液晶显示 (31)5 软件设计 (32)5.1 光伏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方法 (32)5.2 光伏最大功率跟踪算法的实现 (33)5.3 系统调试实验及分析 (36)结论 (40)参考文献 (41)致谢 (42)附录A 硬件电路总图 (43)附录B 程序代码 (44)1前言1.1 选题背景1.1.1能源现状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对于能源的消耗也在日益增加,而传统能源,像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能源正在被加速消耗,全球正面临能源危机的挑战。
中国国务院于二00三年启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并于二00六年完成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二00六--二0二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规划纲要》确定了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十六个重大专项,完成时限为十五年左右。
这16个重大专项包括: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大型飞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其中许多专项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目前公布的十三个: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专项核高基重大专项的主要目标是:在芯片、软件和电子器件领域,追赶国际技术和产业的迅速发展。
通过持续创新,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研发一批战略核心产品。
通过核高基重大专项的实施,到2020年,我国在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和核心电子器件领域基本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研发与创新体系,并在全球电子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信息技术创新与发展环境得到大幅优化,拥有一支国际化的、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形成比较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做出重大贡献。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专项“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的内容和目标分别是:重点实现90纳米制造装备产品化,若干关键技术和元部件国产化;研究开发出65纳米制造装备样机;突破45纳米以下若干关键技术,攻克若干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初步建立我国集成电路制造产业创新体系。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专项“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的内容和目标分别是:研制具有海量通信能力的新一代宽带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低成本广泛覆盖的宽带无线通信接入系统、近短距离无线互联系统与传感器网络,掌握关键技术,显著提高我国在国际主流技术标准所涉及的知识产权占有比例,加大科技成果的商业应用,形成超过1000亿元的产值。
详解并联机床的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1 概述为了提高对生产环境的适应性,满足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近年来全球机床制造业都在积极探索和研制新型多功能的制造装备与系统,其中在机床结构技术上的突破性进展当属90年代中期问世的并联机床(Parallel Machine Tool),又称虚(拟)轴机床(Virtual Axis Machine Tool) 或并联运动学机器(Parallel Kinem atics Machine)。
并联机床实质上是机器人技术与机床结构技术结合的产物,其原型是并联机器人操作机。
与实现等同功能的传统五坐标数控机床相比,并联机床具有如下优点:刚度重量比大:因采用并联闭环静定或非静定杆系结构,且在准静态情况下,传动构件理论上为仅受拉压载荷的二力杆,故传动机构的单位重量具有很高的承载能力。
响应速度快:运动部件惯性的大幅度降低有效地改善了伺服控制器的动态品质,允许动平台获得很高的进给速度和加速度,因而特别适于各种高速数控作业。
环境适应性强:便于可重组和模块化设计,且可构成形式多样的布局和自由度组合。
在动平台上安装刀具可进行多坐标铣、钻、磨、抛光,以及异型刀具刃磨等加工。
装备机械手腕、高能束源或CCD摄像机等末端执行器,还可完成精密装配、特种加工与测量等作业。
技术附加值高:并联机床具有“硬件”简单,“软件”复杂的特点,是一种技术附加值很高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可望获得高额的经济回报。
目前,国际学术界和工程界对研究与开发并联机床非常重视,并于90年代中期相继推出结构形式各异的产品化样机。
1994年在芝加哥国际机床博览会上,美国Ingersoll铣床公司、Giddings & Lewis公司和Hexal公司首次展出了称为“六足虫”(Hexapod)和“变异型”(VARIAX)的数控机床与加工中心,引起轰动。
此后,英国Geodetic公司,俄罗斯Lapik公司,挪威Multicraft公司,日本丰田、日立、三菱等公司, 瑞士ETZH和IFW研究所,瑞典Neos Robotics公司,丹麦Braunschweig公司,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汉诺威大学和斯图加特大学等单位也研制出不同结构形式的数控铣床、激光加工和水射流机床、坐标测量机和加工中心。
作者简介:杨叔子(1933) ),男,江西湖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先进制造技术,设备诊断、无损检测;丁汉(1963) ),男,安徽人,教授、博导,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先进制造技术、机器人;李斌(1954) ),男,湖北人,教授、博导,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方向:数控装备、智能制造。
高端制造装备关键技术的科学问题杨叔子,丁汉,李斌(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分析了高端制造装备的国家重大需求和面临的发展机遇,讨论了现阶段高端数控机床和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研发的主要任务,通过分析这两类高端制造装备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总结出了高性能运动控制、高速高精度驱动、装备与工艺动态交互作用、精密加工的环境控制四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
关键词:高端制造装备;高端数控机床;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发展趋势;科学问题中图分类号:TH -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5276(2011)01-0001-05Scientific Proble m s O riginated fro m K ey Techniques of AdvancedM anufacturing Equip m entsYANG Shu -z,i D I ANG H an ,L I B i n(S t a te Key Lab o fD i g it a l M anu fact u ring Eq uipmen t and Techno l o gy ,H uazhongUniversit y of Science and Techno logy ,W uhan 430074,Ch i n a)Abstrac t :In t his paper ,t he na ti o nal requ ire ment s and develop m ent opportuniti e s of t he advancedm anu f ac t uring equip ment s are firs tanalyzed .Them ajor research and devel o p mentworks in advanced NC (Nu merica lContr o l)machine t oo l s and very -l a rge -sca l e int e -grat ed circuit equip ment s are then d iscussed .Based on t he su mmarizations o f t he current stat es and develop ment trends of these t w o t ypes ofm anufac t uring equ i p ments ,f our sc ientific prob l e ms ori g i n a t ed fro m the key techn i q ues are present ed .They cover hi g h perf or mance mo tion contro,l high -speed and high -precis ion dri v ing ,int erac tion mechanism bet weenm anufac t uring process and ma -chine t oo,l and env ir on ment control f or hi g h -pr ec ision m anufac t ure .K ey word s :advanced manuf acturi n g equip m en;t advanced NC m achine t oo;l very -l a rge -scale int egrated c ircuit equip men;t deve-lopment trend ;scientifi c proble m1 国家需求与发展机遇装备制造业真正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实力,在产业链上具有非常强的带动性。
工程检索号Y G-F1430S彬长大佛寺矿区低浓度瓦斯及乏风综合利用改扩建工程可编程逻辑控制系统(PLC)及配套低压柜技术规范书山东省阳光工程设计院2014年10月1.总则1.1本技术规范适用于彬长大佛寺矿区低浓度瓦斯及乏风综合利用改扩建工程PLC及配套低压柜的采购,它提出了设备的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安装和试验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1.2买方在本规范中提出了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规定所有的技术要求和适用的标准,卖方应提供一套满足本规范所列标准要求的高质量产品及其相应服务。
对设备安装地点所在国家有关安全、环保等强制性标准,必须满足其要求。
1.3 卖方须执行本规范所列标准。
有矛盾时,按较高标准执行。
1.4 本技术规范是PLC及配套低压柜订货合同的附件,与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在协议签订后,各方应按时交换资料,满足各方设计和制造进度的要求。
1.5卖方所供设备应按照有关法规、规范、标准等的要求,负责取得有关部门对其产品、文件、图纸的审查和批准。
1.6除非得到买方的认可,卖方提供的设备、材料及零部件不应包含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1.7如卖方未明确对本技术规范提出差异,则视为其供货产品完全满足本技术规范及供货范围的要求。
1.8卖方提供的资料数据单位全部采用国际单位制。
1.9卖方应有低浓度瓦斯电站PLC成套设计、供货及调试的成功案例。
2.采用标准、运行条件、控制方案2.1采用标准(但不限于下列标准):GB 11920-98 电站电气部分集中控制装置通用技术条件GB 4720-84 低压电器电控设备JB 616-84 电力系统二次电路用屏(台)通用技术条件IEC 144 低压开关和控制设备的外壳防护等级IEC 68-2-36 工控机防振等级ANSI 488 可编程仪器的数字接口ISA-55.2 过程运算的二进制逻辑ISA-55.3 过程操作的二进制逻辑ISA-55.4 仪表回路图NAMA-ICS4 工业控制设备及系统的端子板NEMA-ICS6 工业控制装置及系统的外壳JB3386-84 电站设备自动化装置通用技术条件JB616-84 电力系统二次回路用屏(台)通用技术条件JB4013.1-85 控制电路电器和开关元件的一般要求GB6587.2-86 电子测量仪器温度试验GB87.3-86 电子测量仪器湿度试验GB87.5-86 电子测量仪器冲击试验GB87.7-86 电子测量仪器安全试验HG/T20700-2000 可编程控制器系统设计规定HG/T20507-2000 自动化仪表选型规定HG/T20513-2000 仪表系统接地设计规定HG/T20509-2000 仪表供电设计规定HG/T20508-2000 控制室设计规定HG/T20512-2000 仪表配管、配线设计规定GB50093-2002 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对煤矿瓦斯安全有关的标准(AQ)其它相关国家及地方的现行规程、规范及标准;相关专业提供的工程设计资料。
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光纤传感技术也迅速发展起来。
该技术是以光波为载体,光纤为媒质,感应和传输外界被测量信号的新型传感技术,以独特的优良性能赢得极大的重视,并在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
光纤陀螺技术是光纤传感技术的一个特例,是利用光学传输特性而非转动部件来感应角速率和角偏差的惯性传感技术。
1 光纤陀螺的结构按照元器件类型,光纤陀螺分为分立元件型、集成光学型和全光纤型。
由于分立元件型光纤陀螺存在体积较大、可靠性较差、误差较大等缺点,现在世界各国都已停止发展。
集成光学型光纤陀螺将主要光学元件如耦合器、偏振器、调制器都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将光纤线圈、光源、检测器接在芯片适当的位置,就构成了实用的集成光学型光纤陀螺。
从光纤陀螺的发展方向来看,集成光学型光纤陀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光纤陀螺形式。
全光纤陀螺是将主要的光学元件都加工在一条保偏光纤上,从而可以避免因元器件连接造成的误差。
目前,全光纤陀螺技术比较成熟,其性能在三种中最好,适合在现阶段研制实用的商品光纤陀螺。
根据干涉型光纤陀螺的信号检测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开环式和闭环式两大类。
开环式光纤陀螺直接检测干涉条纹的相移,因而动态范围较窄,检测精度较低。
闭环式系统采取相位补偿的方法,实时抵消萨格奈克相移,使陀螺始终工作在零相移状态,通过检测补偿相位移来测量角速度,其动态范围大,检测精度高。
此外,闭环式光纤陀螺对环境尤其是对振动不敏感,是研制高精度光纤陀螺仪的理想形式。
开环式全光纤陀螺是中低精度、低成本光纤陀螺中比较流行的结构。
目前,在中高精度光纤陀螺仪领域,最为流行的设计结构为全数字闭环式光纤陀螺仪。
光纤陀螺示意图2 光纤陀螺的特点光纤陀螺的主要特点是:①无运动部件,仪器牢固稳定,耐冲击且对加速度不敏感;②结构简单,零部件少,价格低廉;③启动时间短(原理上可瞬间启动);④检测灵敏度和分辨率极高;⑤可直接用数字输出并与计算机接口联网;⑥动态范围极宽;⑦寿命长,信号稳定可靠;⑧易于采用集成光路技术;⑨克服了因激光陀螺闭锁现象带来的负效应;⑩可与环形激光陀螺一起集成捷联式惯性系统传感器。
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新一代工业体系,核心关键技术是建立数控机床的信息物理系统(CPS)模型,而与数控机床互联是构建数控机床的CPS模型的数据来源基础。
针对国内以智能制造数据驱动的创新应用,开展了对国家标准“数控机床互联通讯协议NC-Link”的研究,以及研究基于NC-Link的智能化、信息化的应用范围和现状,为国内工业领域的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智能制造应用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1 序言装备制造业被视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和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
目前伴随着智能AI、工业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智能制造逐步成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
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
信息物理系统(CPS)模型是新一轮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中,发展智能制造方向的核心技术之一。
信息物理系统核心在于“Cyber”和“Physical”互联通信,处理和存储大量的多源异构系统数据、支持高效稳定的数据通信、动态资源与能力的精准协调以及自适应控制等功能。
该系统具备高度自主认知、自主诊断、自主调整和主动控制功能,可实现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协同、连接,并作为智能系统的关键支撑。
数控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工业“母机”,是制造业基础技术和现代化装备的重要内核,是强大我国国防军工科技力量的战略装备,在装备制造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核心角色。
在智能制造体系之中,数控机床的信息物理系统模型是核心基础技术之一。
利用数控机床的信息物理系统模型来管理工业大数据,运用数据驱动的思想和策略在实践中逐渐成为共识,数控机床互联通信协议则是建立数控机床的信息物理系统模型的必要途径和基础。
“数控机床互联通讯协议NC-Link”根据数控机床的信息物理系统模型定义制定,为其提供可靠的数据项定义,进而保证数据交互。
NC-Link是国内全新的数控机床数据通信协议,是国内自主创新,目前国内暂无其他类似的相关项目标准。
2 典型的互联通信协议国际众多制造企业都具有大量多源异构数控机床设备,它们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传输方式类型杂多,多种设备的互联是众多制造企业在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重要困难。
美国智能制造领导力联盟——美国国家智能制造创新机构的领导者本文由空天防务观察(ID:AerospaceWatch)授权转载,作者: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青年学者、国防制造创新问题研究专家刘亚威2016年6月20日,奥巴马宣布美国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中“智能制造创新机构”的获胜团队,已经酝酿了一年半的竞标终于尘埃落定。
该机构由能源部牵头组建,将由获胜团队——美国智能制造领导力联盟(SMLC)负责管理,笔者曾在该机构开启竞标之时就预测SMLC将会胜出。
由于国内外利益组织对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的技术性炒作,SMLC一直是比较神秘的存在,本文将给大家呈现美国官方对智能制造(Smart Manufacturing)的见解,展示他们所做的低调但意义重大的事情。
美国智能制造领导力联盟(SMLC)于2006年成立,它一直负责的“智能制造”计划是“智能美国”计划的一部分,在美国国家制造创新网络的数字设计与制造创新机构成立之前,SMLC是美国唯一的由政府、工业界、学术界、研究机构、协会组建的智能制造研发促进机构。
SMLC提出的相关智能制造概念、路线图和行动计划反映了美国官方对智能制造的见解以及业界发展的典型路线。
一、智能制造领导力联盟近年来,为了重塑美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优势,美国启动了制造业振兴战略,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先进制造业,实现再工业化。
作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制造得到了美国政府、企业各层面的高度重视。
美国能源部、商务部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和国家科学基金(NSF)是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持力量,近年来资助并设立了众多研究项目推动其发展,这其中就包括2006年成立的美国“智能制造领导力联盟”。
“智能制造领导力联盟”(SMLC)是一个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智能制造平台,突破“智能制造系统”开发与部署难题的非盈利组织。
SMLC成员包括通用动力、通用电气、通用汽车、美国铝业公司、美国能源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国家科学基金、美国制造技术协会、机械工程协会等。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810141082.X(22)申请日 2018.02.09(71)申请人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地址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广州华立科技园华立路7号(72)发明人 陈运胜 冉超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代理人 宋静娜 郝传鑫(51)Int.Cl.G05B 19/418(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57)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属于工业控制技术领域,包括监控终端和多个自动控制终端,监控终端设置在监控中心,多个自动控制终端分别设置在不同的电气设备内;监控终端包括上位机、报警器、显示屏和操控面板,上位机内设置有第一控制器、数据存储单元和数据分析单元;每个自动控制终端均包括信号检测模块、第二控制器、无线数据收发模块和摄像头。
该装置可实现联网监控管理,实时的了解电气设备内部的运行状况,有效监控全部电气设备运行,不用管理人员频繁现地巡查,减少工作量,实现数据收集和大数据分析,优化电气设备的参数设置,保证电气设备整体稳定、节能环保运行,实现全自动控制。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4页 附图2页CN 108398927 A 2018.08.14C N 108398927A1.一种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监控终端、服务器终端和多个自动控制终端,所述监控终端设置在监控中心,多个所述自动控制终端分别设置在不同的电气设备内,所述监控终端和多个自动控制终端通过所述服务器终端通信连接;所述监控终端包括上位机、报警器(1)、显示屏(2)和操控面板(3),所述上位机内设置有第一控制器(4)、数据存储单元(5)和数据分析单元(6);所述第一控制器(4),用于接收所述自动控制终端发送的电气设备运行数据,并向所述自动控制终端发送控制指令;所述数据存储单元(5),用于存储所述运行数据;所述数据分析单元(6),用于对所述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根据处理结果判断电气设备运行状态和是否发送控制指令;所述报警器(1),用于当所述运行参数非正常时报警提示;所述显示屏(2),用于对所述运行参数及运行状态进行显示;所述操控面板(3),用于输入控制指令;所述操控面板(3)与所述第一控制器(4)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报警器(1)和所述显示屏(2)均与所述第一控制器(4)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数据存储单元(5)和所述数据分析单元(6)均与与所述第一控制器(4)双向连接;每个所述自动控制终端均包括信号检测模块(7)、第二控制器(8)、无线数据收发模块(9)和摄像头(10);所述信号检测模块(7),用于检测电气设备上的运行数据并将所述运行数据发送到所述第二控制器(8);所述第二控制器(8),用于接收所述信号检测模块(7)发送来的运行数据并对所述运行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数据通过所述无线数据收发模块(9)发送出去,同时接收所述第一控制器(4)发送来的控制指令并将所述控制指令发送到电气设备内的驱动模块(14);所述无线数据收发模块(9),用于所述第一控制器(4)和所述第二控制器(8)之间的数据传输;所述摄像头(10)用于对电气设备及其周围的状况进行实时监测;所述信号检测模块(7)与所述第二控制器(8)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电气设备内的驱动模块(14)与所述第二控制器(8)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无线数据收发模块(9)与所述第二控制器(8)双向连接,所述摄像头(10)与所述无线数据收发模块(9)连接;所述服务器终端包括计时器(15)、数据库(11)、系统测评模块(12)和自动更新模块(13);所述计时器(15),用于对统计设备运行时间;所述数据库(11),用于存储所述自动控制终端检测的数据;所述系统测评模块(12),用于根据历史检测数据对系统的性能做出判断,并给出评价报告;所述自动更新模块(13),与所述数据库连接,用于向所述数据库中输入新的内容并及时进行更新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