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7届毕业生基本情况统计及分析1.1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 格式:pdf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24
2017届毕业生就业规模、结构、就业率、就业流向报告一、2017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一)毕业生的规模天津师范大学2017届毕业生共7753人。
其中女生599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7.36%;男生175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2.64%,男女比例为1:3.42,女生比例较高;市外生源为主,共4566人,占比为58.91%。
(图一)2017届毕业生男女比例(图二)2017届毕业生市内外生源比例(二)就业总体情况1.总体就业率及毕业去向2017年我校共有毕业生7753人,其中研究生1232人,本科生6034人,高职生487人,截止至2017年12月31日,我校2017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2.18%,比2016年同期提高2.22%;总体签约率为29.90%,比2016年同期降低1.78%。
根据《天津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实施细则》(试行)中对毕业生就业类型的划分,我校毕业生就业分布流向分为签约(含签订就业协议或合同)、升学、出国、其他形式就业(含打工、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等)。
2017年各层次毕业生就业情况为:研究生就业率为81.66%,其中签约率为56.25%,升学率为3.25%,出国比例为0.65%,其他形式就业率为21.51%;本科生就业率为93.72%,其中签约率为24.53%,升学率为12.35%,出国比例为1.76%,其他形式就业率为55.09%;高职生就业率为99.79%,其中签约率为29.77%,升学率为2.26%,其他形式就业率为67.76%。
(表一)2017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学历层次就业类型本科生(6034人)研究生(1232人)高职生(487人)全体毕业生(7753人)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签约148024.53%69356.25%14529.77%231829.90%升学74512.35%40 3.25%11 2.26%79610.27%出国106 1.76%80.65%00.00%114 1.47%其他形式就业332455.09%26521.51%33067.76%391950.55%合计就业565593.72%100681.66%48699.79%714792.18%注:“其他形式就业”包括:打工、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等就业形式。
第一章2017届毕业生基本就业情况一、毕业生规模与结构(一)毕业生整体规模2017届毕业生共6981人,其中博士毕业生74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0.70%;硕士毕业生298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2.72%;本科毕业生325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6.58%。
详见图1-1:图1-12017届毕业生规模(二)毕业生性别结构1.总体性别结构2017届有6981名毕业生,其中女生398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7.03%;男生300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2.97%;男女比为1:1.33。
详见图1-2:图1-22017届毕业生性别结构2.各学历层次性别结构2017届毕业生分学历层次性别结构的比例如表1-1所示:表1-12017届毕业生分学历层次性别结构(三)毕业生学院及专业结构1.毕业生学院结构2017届毕业生分布在33个学院(研究院/所/中心):经济学院毕业生人数最多,有63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9.15%;其次是商学院,有55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99%;最少的是金融发展研究院。
详见表1-2:表1-22017届总体、不同学历毕业生各学院(研究院/所/中心)人数分布情况2.博士毕业生专业结构2017届博士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专业是有机化学和中国史,各有35人,均占博士毕业生总人数的4.69%。
详见下表1-3:表1-32017届博士毕业生专业分布情况3.硕士毕业生专业结构2017届硕士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专业是MBA中心的工商管理专业,共有327人,占比10.97%。
详见下表1-4:表1-42017届硕士毕业生专业分布情况4.本科毕业生专业结构2017届本科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为化学学院的化学专业,共有158人,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4.86%。
详见下表1-5:表1-52017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分布情况(四)生源地结构2017届毕业生生源分布在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等31个省市。
具体分布如下表1-6所示:备注:由于有部分博士毕业生属于委培、自筹、在职等情况,没有纳入生源地分析(五)民族结构1.总体民族结构2017毕业生中少数民族毕业生共473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78%。
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桂林旅游学院就业指导中心2017年12月学校简介桂林旅游学院创办于1985年,原名桂林旅游专科学校;1994年更名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升格为桂林旅游学院,是我国最早独立建制的全日制公办旅游本科高校之一。
学校现有骖鸾、雁山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25万平方米(1885亩),全日制在校生10300多人。
学校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重点支持单位及其教育委员会附属成员单位、亚太旅游协会教育类会员单位、中国-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发起院校。
在业内享有盛名的杂志《酒店人》开展的“十大最受酒店业欢迎的国内旅游院校”评选中高居榜首。
办学紧贴行业学校组建了由行业、企业、政府、学校共同组成的理事会,社会行业广泛参与学校的办学,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主体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设有10院3部,设有9个本科专业,36个高职高专专业,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及新常态等旅游业主要领域。
与“希尔顿全球”等国内外业界16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深入的合作关系。
教改成果丰硕现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国际旅游质量教育认证专业8个;国家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及自治区精品专业各1个,自治区优质专业12个;拥有“旅游管理”和“设计学”两个广西重点学科;拥有“休闲养生旅游研究中心”和“民族特色旅游工艺品研究中心”两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
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等共1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广西教学成果奖13项。
师资队伍优质现有专任教师548人,高级职称教师198人(其中正高职称4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6.13%。
有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自治区级教学名师、广西高等学校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西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傅雷翻译奖获得者等多名。
2017届毕业生规模、结构、就业率及就业流向一、毕业生规模2017届毕业生人数为4875人。
其中男生有2085人(占42.77%),女生有2790人(占57.23%)。
二、毕业生的结构各专业毕业生人数系专业学历学生总数会计系财务管理本科118会计学本科1283管理系工商管理本科219公共事业管理本科168旅游管理本科89市场营销本科120经济与金融系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288经济学本科415外语系日语本科67英语本科452机电工程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193电子信息工程本科4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108计算机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10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46数字媒体技术本科19艺术设计系动画本科31产品设计本科77环境设计本科293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73音乐舞蹈系舞蹈编导本科29音乐学本科70园林系园林本科111工程技术系工程管理本科231土木工程本科229合计4875三、毕业生就业率我院2017届毕业生人数为4875人。
初次就业率为92.84%。
四、就业流向1、单位性质分布单位类型就业人数各分布占比政府机构150 3.10%事业单位81 1.67%企业407883.65%部队00.00%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150.31%升学90.16%灵活就业00.00%自主创业00.00%其他54211.11%合计4875100.00%就业单位性质分布图2、职业类型分布职业类型人数百分比科学研究类人员20.04%工程技术类人员62512.82%行政业务人员63413.01%经济金融业务类人员249 5.11%法律专业类人员20.04%教学人员213 4.37%文学艺术工作人员4288.78%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679.58%购销人员159 3.26%会计、审计人员107622.07%餐饮服务人员450.92%运输服务人员80.16%旅游及娱乐服务人员220.45%电力、机械类工作有关人员230.47%其他人员92218.91%合计4875100.00%职业类型分布图就业单位行业分布本科就业人数各分布占比11农、林、牧、渔业450.92% 21采矿业90.18% 22制造业70814.52% 2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69 1.42% 24建筑业69314.22% 31批发和零售业3617.41% 3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98 2.01% 33住宿和餐饮业106 2.17% 3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20 6.56% 35金融业4659.54% 36房地产业149 3.06% 3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3911.06% 38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服务业81 1.66% 3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310.64% 41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4328.86% 42教育3627.43% 43卫生和社会工作380.78% 4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89 3.88% 45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68 1.39% 46政府机关、国家机构112 2.30%合计4875100.00%就业单位行业分布图单位所属地区人数各分布占比北京市140.29%上海市190.39%其他省份251 5.15%广东省广州市103621.25%广东省韶关市91 1.87%广东省深圳市68914.13%广东省珠海市185 3.79%广东省佛山市4709.64%广东省汕头市74 1.52%广东省湛江市3427.02%广东省茂名市80 1.64%广东省肇庆市106 2.17%广东省惠州市270 5.54%广东省梅州市58 1.19%广东省汕尾市300.62%广东省河源市80 1.64%广东省阳江市102 2.09%广东省江门市165 3.38%广东省清远市88 1.81%广东省东莞市3887.96%广东省中山市227 4.66%广东省潮州市200.41%广东省揭阳市320.66%广东省云浮市58 1.19%合计4875100.00%单位所属地区分布图。
毕业生的规模、结构、就业率、就业流向一、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一)毕业生规模我校2017届毕业生人数3756人,生源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省内毕业生2803人,占总数的72.88%),毕业生来自8个二级学院,分布于31个专业。
(二)毕业生结构1、性别结构2017届毕业生男生1459人(占毕业人数38.84%),女生2297人(占毕业人数61.16%)2、专业结构(三)就业率2017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5.02%,年终就业率 98.15%。
年终就业率中,出国深造36人,占就业人数0.96%;国内升学62人,占就业人数1.66%;协议就业3533人,占就业人数94.07%,灵活就业54人,占就业人数1.44%,待就业69人,占毕业人数1.85%。
我校就业人数在毕业生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了“就业率基本稳定、就业人数稳步增长、就业质量逐步提高”的目标,有效的维护了社会和学校的稳定,促进了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
表1-3 各学院就业率统计表图1-1 各学院就业情况(四)就业流向1、就业行业分布我校就业量较大的行业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2.38%),其次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2.35%)、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9.41%)。
图1-2 2017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数据来源: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
2、用人单位性质2017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为: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人数为3291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89.26%;在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人数为211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5.73%,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高层次专业人才,升学出国人数为98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2.66%。
图1-3 2017年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3、毕业生区域流向在长三角地区就业3424人,占毕业生人数的91.17%,其中在本市就业2281人,占毕业生人数的60.72%;在西部地区就业59人,占毕业生人数的1.57%。
丰南职教中心2017年就业情况分析报告2017年,我校本着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的理念,转变观念、强化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通过招聘会、主动与企业沟通考察等方式寻求适合中职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使我校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我校2017年应届毕业生共计945 人,其中电子商务26人,焊接技术94人,会计电算化32人,机电338人,机加工65人,平面设计39人,计算机应用48人,美发与形象设计69人,市场营销50人,数控技术应用126人。
在本届毕业生中,就业学生人数897人,直接就业800 人,升入各类高一级学校97人。
二、各专业大类就业情况特点在所有毕业生中,有778人所从事的职业和所学专业有关,占毕业生数的86.73%(对口升学和参军视作对口就业)。
非对口就业的有119人,占全部毕业生人数的13.27%(未就业的视为非对口就业)。
其中加工制造类对口就业556人,公共管理与服务类对口就业54人,信息技术类对口就业168人。
就业率相对较高的专业是:美容、机电、机械加工、汽修。
就业率相对较低的专业是:会计电算化、数控三、相关工作举措在就业工作中,我们主要的工作举措为1.学校安置和自主择业在所有毕业生中,根据其就业途径不同分为学校安置和自主择业。
学校寻找、联系、考察的就业单位有天津长城汽车、京东方、冠捷科技、北汽福田、北京联通10010客服、曹妃甸二十二冶、神州机械、荣盛房地产等30多家公司单位供学生选择,安置总计760人(含升学、参军),占就业人数的85 %,其中绝大部分为农村家庭。
由学生家庭自主安置就业的有137人,占直接就业人数的17 %,多为城市家庭。
2.省内安置和省外安置根据学生就业单位所在地域可分为本地就业和异地就业。
就业单位在唐山市区域内的为本地就业,本地就业443人,占直接就业人数的55.36%,异地就业357人,占直接就业人数的44.64%。
四、就业发展趋势1、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将增加我市是一个以煤炭钢铁发展为主的重工业城市,历史悠久,围绕钢铁煤炭发展的一系列企业曾经对我市经济发展贡献最大。
社会学系2017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1.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2017年,社会学系共有各类毕业生183人,其中本科毕业生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6.23%,硕士毕业生117人,占63.93%,博士毕业生17人,占9.84%。
截至目前,社会学系2017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1为96.7%,其中国内升学比例22.4%,出国(境)留学比例为12.6%,毕业后签就业协议比例为50.8%,灵活就业比例为10.9%。
分层次来看,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100%,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5.7%,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4.4%。
表1-1 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毕业生总数升学出国签就业协议灵活就业2待就业3就业率本科生48 28 14 5 1 0 96.49% 硕士生117 9 9 76 18 5 92.68% 博士生18 4 0 12 1 1 100% 合计183 41 23 93 20 6 94.7% 比例100% 22.4% 12.6% 50.8% 10.9% 3.2%2.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2.1本科毕业生去向构成2017年社会学系本科毕业生共48人,其中国内升学比例为58%,出国(境)留学比例为29%,签就业协议和灵活就业比例合计为13%(见下图2.1-1)。
图2.1-1本科毕业生去向构成2.2硕士毕业生去向构成2017年社会学系硕士毕业生117人,其中签就业协议和灵活就业比例合计为83%,出国(境)留学比例为8%,国内升学比例为4%(见下图2.2-1)。
1就业率=(升学+出国+签就业协议+灵活就业)/毕业生总数*100%2灵活就业=签劳动合同+自主创业+自由职业3待就业=拟升学+拟出国+尚未落实单位+暂无就业意愿图2.2-1硕士毕业生去向构成2.3博士毕业生去向构成2017年社会学系博士毕业生18人,其中签就业协议和灵活就业比例合计为75%,国内升学比例为19%(见下图2.3-1)。
图2.3-1博士毕业生毕业去向构成3.毕业生签约单位情况分析2017年,社会学系毕业生中有93人签订三方协议,占签约毕业生人数的50.8%。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分析报告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二〇一八年一月学校概况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原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创建于1985年, 是由我国第一代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王显明教授创办,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建校最早、唯一以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为办学特色、在海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民办医学高等院校。
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授权,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纳入国家计划内统招,独立颁发学历文凭,成为以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为办学特色,集医学、理工、经管、艺术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各专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民办大学。
建校34年来,在各级政府和领导及海内外各界朋友的关怀支持下,学院已培养毕业生25余万人,遍及海内外,以其既会中医又会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之优势打造高就业率,深受家长及用人单位欢迎。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4000余人,专兼职教师近千名,拥有济南市市中区、槐荫区和泰安三大校区。
学院下设中西医结合学院、老年医护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护理学院、口腔医学院、理工学院、教育学院7个二级学院,开设46个国家计划内统招专业。
办学34年来,获省级教学成果、省级精品课程、特色专业、教学团队、中医药生物研发基地等多项荣誉;承担国家、省、厅(局)等众多科研项目;拥有全国高等院校唯一的国家级华夏匾额博物馆和省级的人体奥妙博物馆、中医药博物馆、泰山瓷版画艺术博物馆等二十八个专业博物馆近十万件珍贵文物组成的“艺术宫”和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建有600张床位的直属附属医院和上百所教学医院。
学院先后被有关部门评为“全国民办高等学校先进单位”、“全国优秀民办高校”、“中国最具影响力民办高校”、“全国卫生产业先进单位”、“全国进城务工青年技能培训先进单位”、“全国诚信示范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
关于本报告为全面系统反映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注、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育厅函[2013]25号)要求,我校编制了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017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报告(样例)*****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知识,熟练地掌握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第二外语实际应用能力,能在外事、经贸、文化、科技、教育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学院下设英语系、俄语系、日语系和大学外语教学部。
*****领导班子为了加大我院学生的就业工作,积极为我院毕业生创造各种条件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以各种方式对学生就业工作进行就业创业教育。
2017届毕业生有英语、商务英语、英语翻译方向、俄语、日语五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共计8个班,总人数245人,根据目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来分析,我院根据校就业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总结了2016届就业工作的基础上,制订了《2017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
我们加大见习基地建设力度,为学生进行就业实践搭建平台;强化就业的教育引导,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同时,分层次、有针对性的进行市场开拓。
我们广泛宣传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特点和就业技巧。
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择业观、职业观、价值观、诚信观和创业观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形势,端正择业态度;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鼓励全体教师广开人脉,用心收集和整理各种就业信息,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对困难学生实行帮扶政策,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送去温暖和帮助。
多渠道帮助学生就业。
在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截止2017年8月底,完成了学校下达的初次就业率指标。
第一部分 2017 届毕业生基本情况一、2017 届毕业生的基本规模2017届毕业总人数为245人,其中男性毕业生22人,占比8.90%;女性毕业生223人,占比91.10%,男女比例为0.09:1。
普通师范生59人,占比24%;非师范生186人,占比76%,非师范生与师范生的比例为3.16:1。
铜仁学院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大数据学院2017年12月第一部分:基本情况一、毕业生就业规模大数据学院2017届毕业生共有8个毕业班级,305名毕业生,涵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工程、自动化、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物理学、应用物理学8个本科专业。
生源地主要来自省内和周边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等省市。
二、毕业生结构与就业率大数据学院毕业生就业规模分析统计表(表一)注:*应征入伍人数不包含在各类部队就业的人数。
其他各类就业人数包含在部队就业的人数。
大数据学院毕业生结构分析统计表(表二)注:*区内生源指铜仁各区县生源。
*省内生源指贵州省籍生源,但不包括前项区内生源。
*西部地区(包含前两项贵州省内生源和区内生源)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生源;*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生源;*中部地区是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生源。
*贫困生包括就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残疾,与建档立卡学生分开统计。
大数据学院贫困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统计表(表三)大数据学院未就业毕业生情况分析统计表(表四)2017年毕业生基本数据反映出,学生主要来自省内生源,占毕业生总数的94.75%,省外生源主要重庆、四川和湖南等周边省市,随着我校办学实力不断提升,东部和中部地区学生逐渐增加。
毕业生女生占24.3%,少数民族学生46.23%,充分说明大数据学院在促进女性和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大数据学院总就业率97.04%,各专业就业率均在95%以上。
在做好毕业生整体就业的同时,重点做好贫困生的就业帮扶工作,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提高就业技能,鼓励学生树立求职信心。
三、毕业生就业去向大数据学院就业去向分析统计表(表五)说明:*签就业协议、签劳动合同和其他录用形式,需与后面的国家和地方基层项目分开统计。
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2017年12月目录第一章就业基本情况 (1)一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1)二毕业生就业率及去向 (2)(一)毕业生的就业率 (2)(二)毕业去向分布 (4)三就业流向 (5)四毕业生的升学情况 (15)五毕业生的创业情况 (16)六职业资格证书获得情况 (18)第二章就业主要特点 (20)一就业指导服务情况…………………………………………………………………………‥20二创新创业教育情况…………………………………………………………………………‥21第三章就业相关分析 (24)一收入分析 (24)二专业相关度 (28)三就业现状满意度 (31)第四章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34)一就业率变化趋势 (34)二毕业去向变化趋势 (38)三就业特点变化趋势 (38)(一)职业变化趋势 (38)(二)行业变化趋势 (39)(三)用人单位变化趋势 (39)(四)就业地区变化趋势 (40)四就业质量变化趋势及应对措施 (41)(一)月收入变化趋势 (41)(二)专业相关度变化趋势 (45)(三)就业现状满意度变化趋势 (47)第五章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及改进措施 (49)一对人才培养的反馈 (49)(一)对学校的总体满意度 (49)(二)就业对教学的反馈 (52)(三)通用能力培养 (55)二改进措施 (56)(一)实施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 (56)(二)2017年专业预警情况及处理意见 (56)(三)改进计划 (57)第一章就业基本情况一毕业生规模和结构1.总毕业生人数本校2017届总毕业生人数为2556人。
2.毕业生的结构(1)本校2017届毕业生专业分布情况本校共有9个二级学院,其中6个学院有全日制在校学生,分别是财务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各专业的人数分布见表1-1。
表1-1 2017届各二级学院及其专业毕业生人数分布(2)毕业生的性别和政治面貌情况2017届毕业生的性别分布:男生人数为982人,占比38.42%%;女生人数为1574人,占比61.58%。
第一部分:2017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一、毕业生基本情况(一)毕业生性别分布我校2017届毕业生总人数为2279人(不包含当年肄业8人),男生人数为1277人,女生人数为1002人,分别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6.03%和43.97%;2017届毕业生总就业人数为2201人,从男女生就业情况来看,男生就业人数1228人,占总就业人数的55.79%,女生就业人数为973人,占总就业人数的44.21%。
表1-12017届毕业生按性别分布具体情况总数男比例女比例毕业生人数2279127756.03%100243.97%就业人数2201122855.79%97344.21%(二)毕业生生源地分布我校2017届毕业生来源于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布较广但不均衡,其中本地(浙江省)生源人数为1505人,所占比重达到66.04%;外地生源主要来源于江苏(142人)、上海(97人),河北(78人),安徽(70人)等省(直辖市)。
各省生源地、省内各地区生源地分布详见图1-1、1-2。
图1-12017届毕业生各省生源地分布图1-22017届毕业生浙江省各地区及上海、其他省外生源地分布(三)毕业生专业分布2017届毕业生按专业分布情况具体见表1-2。
表1-2各系按专业毕业生生源人数分布二、毕业生就业情况(一)毕业生总体及各专业就业率分析1.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分析截止2017年12月15日,我校2017届毕业生总人数为2279人,总就业人数为2201人,总体就业率为96.58%,创近六年来新高。
其中出国出境66人;考取国内研究生51人;自主创业15人。
各系就业率具体数据见表1-3。
表1-32017届毕业生各系就业率分布2.各专业就业率分析我校2017届毕业生各专业平均就业率为96.58%,其中德语专业就业率达到100%。
电子信息工程、财务管理、医学影像技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交通运输、土木工程6个专业的就业率也都在98%以上。
一、2017届毕业生基本情况统计及分析1.1毕业生规模和结构2017年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共有本科毕业生679名。
从性别比例看,女生比例小于男生,从录取生源来看,学生来源于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山西省内生源占45.21%,省内生源比例为近三年最高。
表12017届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毕业生结构表1.2分专业就业情况统计表22017届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分专业就业总体情况统计1灵活=签劳动合同+单位用人证明+自主创业+自由职业2签约:即与用人单位签定三方协议3就业=升学+灵活+出国+签约二、2017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2.12017届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表3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017届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图1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2.2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分析表4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分析图2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分析毕业生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有1人,占所有工作人数的0.23%;到三资企业工作的有37人,占所有工作人数的8.67%;在国有企业工作的有82人,占所有工作人数的19.20%;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在民营企业工作,共279人,占所有工作人数的65.35%,且为近三年在民营企业工作比例最高的一年。
2.3毕业生工作单位地域流向分析表5毕业生工作单位地域流向图3毕业生工作单位地域分布图我院毕业生工作地域遍布全国,其中,在北京、中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工作的同学较多,其次是西部地区、广东、其他东部地区和上海。
2.4毕业生工作单位行业分析表6单位行业分析根据毕业生工作单位行业分析来看,我院学生有50.59%的同学在IT、互联网、通信、电子行业工作,其次为在加工制造、仪表设备、管理咨询、教育科研、零售等行业,就业行业大部分与专业相关性较强。
2.5毕业生升学情况分析2.5.1985高校考取情况(共92人)2.5.2211高校考取情况(共33人)2.5.3研究所考取情况(共2人)2.5.4普通高校考取情况(共63人)高校人数高校人数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017届考研学生共计190人,占毕业人数的27.98%。
其中考取985高校的人数有92人,占考研人数的48.42%;考取211高校的人数有33人,占考研人数的17.37%;考取研究所的人数有2人,占考研人数的1.05%;考取普通高校的人数有63人,占考研人数的33.16%。
其中,考取985高校的毕业生比例为近三年最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对院校层次的要求和较为充分的考前准备。
图4升学人数分布比例2.6毕业生出国继续深造情况我院2017届毕业生中出国深造人数共9人,占毕业生人数百分比为1.33%,与近三年出国比例基本持平。
2.7未就业毕业生情况2017届全院未就业毕业生共计53人。
其中有35人选择继续考研,7人正在备考公务员考试,占未就业毕业生人数的79.25%。
成为毕业生不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还有部分同学正在培训机构学习,准备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相应专业技能后再就业,还有极少数同学在筹划自主创业。
三、毕业生就业特点分析及发展趋势研判3.1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对比分析3.1.1总体情况图5近三年毕业生人数统计对比近三年的毕业生总数发现,我院各专业毕业生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增加人数最多的是通信工程专业,2017年比2015年增加了42人,信息对抗专业2017年与2015年毕业生数相同,其他专业毕业生数均有小幅增加。
表7近三年毕业生性别及性别比统计我院男生、女生性别比近三年变化幅度较小,如表七所示,2017年男生比例略有升高。
表8近三年毕业生流向分布表对比近三年我院毕业生流向,2017年毕业生签约就业率、升学率均有小幅提升,灵活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为三年来最低,出国比例基本与例年持平。
3.1.2专业就业率表9近三年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对比统计表图6近三年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对比折线图我院各专业毕业生近三年来就业率基本维持在较稳定的比例,基本在85%以上。
其中,通信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两个专业的就业率一直维持在90%以上。
3.1.3就业单位性质图7近三年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从我院近三年的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对比图中可以看出,选择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在民营企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2017年在民营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比2015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
这其中,既有行业性质的客观原因,如与我院专业相关的IT、互联网、通信、电子类行业招收本科毕业生的公司多为民营企业。
同时,也反映出毕业生追求“铁饭碗”,求稳定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愈来愈多的毕业生更愿意选择职业发展空间大、机遇多、挑战更多的民营企业,得到更多历练,有的毕业生还有工作几年后进行创业的打算,有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的诉求。
3.1.4就业地域选择图8近三年毕业生工作单位地域流向纵观我院毕业生就业地域近三年的变化趋势,总的来说,大部分毕业生仍然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以及东部沿海地区,但是与往年就业地域相比,选择中部地区以及二三线城市就业的人数呈逐年增加的态势,随着一线城市人才需求的饱和,毕业生转而开始关注成都、杭州、南京、武汉、天津、西安、重庆、青岛、厦门、福州、济南等新一线城市,选择在此就业,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
3.1.5就业单位行业图9近三年毕业生工作单位行业按照工作单位行业分析,我院毕业生工作单位仍较集中分布在IT、信息、电子等行业,且近年来在该行业领域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017年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在该行业工作,反映出我院毕业生就业单位与所学专业较为对口的现状。
但仍有近四成的同学在从事与所学专业对口性不强的行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在逐步的扩大,涉及的行业也越来越多,管理、教育、运输、物流、餐饮、医药等行业单位均有涉及。
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正在逐步改变就业观念,不囿于本专业,而是根据自身条件以及性格特点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行业工作。
3.2毕业生就业发展趋势从我院总体就业情况来看,2017届毕业生人数679人,其中就业人数626人,与2016年相比,毕业生就业指数有所提高,特别是签约率和升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灵活就业比例有所下降,反映出我院毕业生就业形势向好的趋势。
随着学校发展建设,生源逐年优化,我院毕业生层次也在逐年提高。
学院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举办各类科技和文化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并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同时,新一线城市的快速发展对拓展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强,都为毕业生带来了职业发展的广阔平台。
四、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工作开展情况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
近年来,学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按照教育部、山西省教委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求,推进实施“一把手工程”,抓质量,重服务,在人才培养、就业指导等方面创新思路,完善机制,精细管理,科学研究,稳步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4.1加强学院领导力度,不断完善就业工作体系2013年,学院成立以院长、书记为组长、各学科管理部主任、副主任为成员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毕业生就业相关工作。
进一步加强机构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提高机构的计划、统筹、协调以及指导服务能力,强化我院就业工作,夯实就业工作基础。
实行四年分级分类指导和毕业后三年跟踪服务的模式,在内容上构建由学科导航、职业生涯规划、求职辅导等组成的就业指导模块;在过程上搭建职业能力训练、求职过程服务等就业服务模块。
学院着力建立健全“学校、学院、班级”三级联动的就业工作体制,形成“学校主导,学院主体,学生主动,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机制和“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
4.2建立健全就业服务平台,夯实高效工作格局(一)、完善就业工作体系,专项工作专人负责学院就业工作由专门老师负责,熟悉就业政策,满腔热情地当好毕业生的择业参谋,尽可能为毕业生提供咨询,并在毕业生办理签约和派遣时提供方便。
同时,每个毕业班安排1名责任心强、对班级情况熟悉的同学作为本班的就业联络员,及时将用人信息传达到全班每个人,协助老师进行择优推荐等毕业生相关工作。
另外,针对从2017届毕业生开始执行的档案自带政策,学院也由专人负责做好毕业生档案的分类归档、装档、下发工作并协助招就处做好档案自带的相关问题咨询和反馈信息收集,不断完善毕业生档案自带和准确投递工作。
(二)、建立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学院针对学生信息来源变化特征不断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在充分利用宣传栏、学院网站、QQ群、飞信等信息发布平台的基础上,也积极进行学院招就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努力以贴近学生日常使用习惯的方式,保证信息渠道畅通、发布及时、内容丰富,使广大同学能及时掌握最新就业信息,同时做好有针对性的就业分析和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定位好自己的就业方向。
学院毕业生信息发布、交流平台(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我院从大学生入学伊始,不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就业知识竞赛、求职经验交流、企业HR就业力提升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帮助广大学生提高对职业的认知,明确学习目的,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生涯规划教育校友话就业就业指导专题报告会就业知识竞赛(四)、多方联系,组织好各类就业招聘会学院及时通知和安排毕业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人才招聘活动,组织好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和专场招聘会;积极参与用人单位来校接待工作,鼓励学生主动联系用人单位、积极参加其他高校和各地人才市场招聘会。
同时,全院上下全员动员,包括专业课教师在内的学院老师们积极联系与我院专业相关的省内外企业和合作企业,举办了学院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针对性较强的就业机会,收到良好效果,并建立了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便于为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实习实训和就业信息。
公司招聘会(学院主场)学院主场招聘会(五)、广泛宣传,全面动员,拓宽就业渠道广泛宣传,动员学院教师利用科研及人脉资源,联系各相关单位来我院招聘;为每位毕业生配备人生导师,与毕业生沟通未来的发展方向,积极引导就业;将就业指导与毕业设计指导结合起来,指导老师依托学科优势以及科研联系单位,为学生寻找就业途径,不仅对学生进行了专业指导,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保障;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拓宽就业渠道。
4.3加大就业/考研动员力度,开展考研就业交流根据各专业不同特点,学院邀请各专业学科带头人作为主讲人,针对三年级同学分专业召开了就业/考研动员报告会,针对近几年学院的考研与就业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讲解,帮助同学们合理进行自我定位,耐心解答同学们在考研与就业中的困惑、疑难,鼓励大家积极备战,争取考取理想的院校或找到心仪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