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面积计算器》学案理工版
- 格式:docx
- 大小:15.05 KB
- 文档页数:3
大连理工版信息技术六上《探秘计算机》教案 (2)一. 教材分析《探秘计算机》是一门信息技术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计算机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初步了解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但对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和原理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深入到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掌握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
3.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四. 教学重难点1.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
3.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实例演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的资料。
2.准备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的资料。
3.准备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有哪些用途?为什么计算机能执行各种任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从诞生到现在的演变过程。
通过展示不同年代的计算机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计算机的发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如CPU、内存、硬盘等,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拆解计算机,了解计算机内部结构。
同时,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软件组成,如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引导学生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解释计算机是如何执行任务的。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未来发展趋势,如量子计算机、等。
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的未来发展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复述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硬件和软件组成以及工作原理。
大连理工版信息技术六上《面积计算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面积计算器》是人教版信息技术六上的一个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面积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利用面积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学会使用面积计算器,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计算器的基本操作也比较熟悉。
但是,对于面积的概念和面积计算器的使用,可能还有一定的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面积概念的培养,以及面积计算器的操作方法的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面积的概念,学会使用面积计算器,能利用面积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面积的概念,面积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难点:利用面积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法:通过实例任务,引导学生学习面积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面积的概念,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面积计算器的软件或实物。
2.准备与面积相关的实例材料。
3.准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生活实例,如“计算教室的面积”,引出面积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面积计算器的软件或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面积计算器的功能。
3.操练(10分钟)讲解面积计算器的操作方法,如如何输入数据,如何进行计算等。
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操练,互相交流心得。
4.巩固(10分钟)给出一些面积计算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学校的操场面积”,“计算家庭的住宅面积”等。
第二单元 Python编程入门第10课面积是多少【教案】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知道数据输入的含义,了解input()函数的作用。
2.认识数值和字符串等常见数据类型。
过程方法1.能够将input()函数输入的数据保存在变量中,掌握数据输入的一般过程。
2.通过程序的测试,认识到不同数据类型的作用,能够根据需要对数据类型进行处理。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认识到计算机输入——处理——输出的工作原理,能够举一反三,使用这一方法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输入函数的理解与使用。
难点:数据类型的转换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二、【教学流程】教学环节过程与组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钟)1.(出示三角形)让学生思考在数学中如何计算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2.复习变量的使用使用上节课学习的变量的使用方法,定义变量a和h,分别赋值为100和33,计算出变量s的大小。
3.引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三角形,都需要进行面积的计算。
你有什么快速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好办法?引导学生认识到如果能设计一个三角形面积计算器,计算起来就更容易了。
在三角形面积公式中,需要哪几个变量?(直接提出本课的问题,将上一节课的用变量直接计算,改为一个交互式的面积计算器)你能设计一个三角形面积计算器吗?1.说一说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S = a*h/22.说一说三角形面积计算需要的变量3.试一试,定义变量a和h,分别赋值,并计算s的大小。
a = 100h = 33s = a*h/2想一想:生活中有很多的三角形,能不能设计一个三角形面积计算器,对于所有的三角形,只要给定底和高都能快速进行计算呢?自主探究,交流分享1. 输入函数让学生自主学习input()函数input()函数主要用于数据的输入,其结果【自主学习】参考学案,学一学input()函数的使用方法,再完成任务(约10分钟)是返回一个字符串。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全册教案(表格式)
课程概述
本教案是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全册的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常用的办公软件操作技巧,如文字编辑、表格制作、演示文稿等;
3. 研究编程基础知识,如算法、流程图等;
4.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1. 讲解+实践: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操作步骤,同时让学生进
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内容。
2.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一些综合性的项目,培养他们的合作与创新能力。
教学评估
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2. 课堂练:通过课堂练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整个学期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资料
1. 《信息技术教育标准》
2.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材》
3. 互联网资源:如教学视频、网页资料等。
教学安排
教学时间:每周一、三、五上午第一节课
备注:本教案仅为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形式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年级上信息技术教案反思精打细算大连理工版精打细算年级:小学六年级教材:第1单元家庭理财师第3课精打细算设计者:教材分析1.表格排序的功能是学生平时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学生会对教学内容感兴趣,但是表格的排序和函数使用学生也是理解的难点,关键是对方法的指导。
2.重点:表格数据的排序和函数的使用。
3.难点:函数的使用方法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1、知识与技能:掌握表格的排序和函数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处理的意识和小组协作能力。
学习者分析:学生对于家庭的支出结余情况不是特别关注,通过布置任务可以使学生得到勤俭节约的教育;学生在表格排序时可能会出现由于主要关键字选择不正确,而导致表格出现问题,可以通过比较发现使用方法。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1、书12页试一试找到最大项和最小项2、完成零花钱应用表1、自学时是否掌握了任务2、和小组合作时是否细心。
1、主动积极解决排序和函数问题教学或活动过程(四)教学准备阶段:PPT(五)教学活动设计思路及流程图:检查课前调查学习表格排序学习函数使用完成零花钱调查表展示作品评价(六)教案格式:课题精打细算册、单元1第3课教学环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意节教师行为学生行评价的标方图为准法1、情境1、展示课导入前调查表情况出示课调查细致检使学习表。
前调查。
程度。
查法与生活联系2、精打细更紧密算,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财,回答你能从表格中培养学迅速找到钱主生勤俭的习要花在哪吗?惯。
2、信息1、设计表照样子完成质观处理格。
完成量察法2、填入数据,并观察,家庭最大支出发现问评填数三项和最小支表格完成题,任务驱价法出三项。
程度动。
3、学生讨学生小论解决方法。
观组探究观察探究的情况察法4、教师讲学习排培养学解排序方法:序的方法测生细心听讲选择表格,单听讲后,试法的习惯。
击表格菜单下回答排序的方的“排序”命令,法选择关键字及类型。
大连理工版信息技术六上《探秘计算机》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探秘计算机》是一门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包括计算机的起源、发展、硬件和软件的组成、计算机的运算原理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课程的第二部分,主要讲述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基本操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计算机有了基本的了解,知道计算机可以用来完成一些任务,如文档编辑、上网、玩游戏等。
但学生对计算机的内部构造和运作原理知之甚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计算机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他们使用计算机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如CPU、内存、硬盘等,并学会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基本操作。
2.难点:计算机的内部构造和运作原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深入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究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计算机硬件模型,以便学生直观地了解计算机的内部构造。
2.准备计算机操作演示文稿,方便学生跟随教师进行操作练习。
3.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与计算机相关的图片,如计算机的外观、内部构造等,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计算机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如CPU、内存、硬盘等,同时讲解每个硬件组件的功能和作用。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开关机、使用鼠标和键盘等。
大连理工版信息技术六上《面积计算器》教案 (2)一. 教材分析《面积计算器》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一节实践性很强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不同图形的面积,旨在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以及如何利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对计算器有一定的熟悉程度。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计算器的功能了解不全面,对一些特殊功能的掌握程度有所差异。
此外,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但如何将这些方法与计算器相结合,利用计算器提高计算效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计算各种图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难点:如何将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与计算器相结合,提高计算效率。
五. 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法:通过布置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和计算器的运用。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计算器、电脑等教学设备。
2.准备各种图形的图片或实物,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3.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或教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利用计算器计算图形面积。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同时,介绍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如如何输入数据、如何进行计算等。
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面积计算器》学案
理工版
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面积计算器》学案理工版
第二课面积计算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变量的意义
2.掌握创建变量的方法
3.掌握【数字和逻辑运算】模块库中命令模块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为角色搭建脚步
难点:添加运算模块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为我们的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天我们就将利用SRATH制作一个面积计算器。
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任务驱动
1.新增背景
学生通过阅读书上内容,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找生上前演示操作。
学生练习
2.绘制长方形角色
学生通过阅读书上内容,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找生上前演示操作。
对于学习慢的同学,采取小组帮带,共同进步。
学生练习
3.创建变量
操作演示:变量---新建一个变量----输入变量名称----只适用于这个角色----确定
教师给学生边演示边讲解,学生自己练习
练习:创建“长方形的宽”和“长方形的面积”
为角色搭建脚本
教师演示长方形的长,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长方形的宽”和“长方形的面积”,找生上前演示操作。
对于学习慢的同学,采取小组帮带,共同进步。
5.添加运算模块
教师给学生边演示边讲解,学生自己练习
6. 演示成果
(三)学习检测
1.完成“我的收获”中是说一说
2.设计三角形面积计算器
3.展示成果
(四)教师总结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面积计算器
1. 新增背景
2. 绘制长方形角色
3. 创建变量
4.为角色搭建脚本
5.添加运算模块
七、课后反思:了上一节的知识点后,这节课相对于学生说比较简单了,只要会建变量,逻辑运算弄明白就可以了,一节课下,几乎学生们都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