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预防接种单位管理办法
- 格式:docx
- 大小:180.91 KB
- 文档页数:10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甘肃省预防接种单位等级评审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19.09.24•【字号】甘卫疾控发〔2019〕194号•【施行日期】2019.09.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疾病防控综合规定正文关于印发《甘肃省预防接种单位等级评审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各市州、兰州新区、甘肃矿区卫生健康委,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进一步加强甘肃省免疫规划预防接种单位规范化建设,确保各级接种单位按照已达到的标准持续、规范运转,不断提高预防接种服务水平,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版)《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7〕5号)《关于加强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管理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发〔2016〕26号)《关于印发加快推进预防接种规范化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19〕503号)和《甘肃省预防接种单位管理办法》(甘卫疾控发〔2017〕156号)等规范要求。
省卫生健康委制订了《甘肃省预防接种单位等级评审考核办法(试行)》,现就预防接种单位等级评审考核具体工作通知如下,请贯彻执行。
一、全省评审考核工作分两个阶段开展,2019年12月31日前各地完成辖区内50%的预防接种单位等级评审考核工作;2020年6月30日前完成辖区内所有预防接种单位的等级评审考核工作。
凡未经等级评审考核的预防接种单位不得开展预防接种工作。
二、各市州卫生健康委确定1名负责该项工作的联络人报省卫生健康委疾控处。
各地在开展预防接种单位等级评审考核工作时不得向预防接种单位收取任何费用。
三、各地要在2020年1月30日前和2020年7月30日前分别上报两个阶段的评审考核工作进展情况。
进展报告以纸质版(加盖公章)和电子邮件两种形式上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由省疾控中心汇总后报省卫生健康委。
预防接种单位疫苗管理制度一、疫苗的计划与供应(一)第一类疫苗:乡级防保组织或接种单位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和本地区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制定本地区年度第一类疫苗计划,计算公式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进行,按照上级要求按时将年度一类疫苗计划上报至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乡级防保组织或接种单位根据当地疫苗运转频率按单月或双月填写并上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库存和需求数量报表"至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上级调整和分配疫苗供应计划的依据。
严禁因计划制定不合理出现第一类疫苗浪费的情况。
(二)第二类疫苗:乡级防保组织或接种单位根据本单位工作实际,按月或双月制定第二类疫苗使用计划并上报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采购。
接种单位采购第二类疫苗计划经主管领导审批后从辖区疾控中心购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购进第二类疫苗。
各单位应根据物价有关规定,合理制定本单位疫苗供应价。
二、疫苗的验收、出入库、盘存、报废管理(一)验收接种门诊在接收疫苗时,应做好接收准备,确保疫苗到达后顺利验收和入库。
验收时查看是否符合上报的疫苗采购计划,疫苗有无破损或过期,包装是否完好,疫苗配送温度记录是否符合要求,票、货、款数量是否一致,随货同行资料是否完整,批签发(药品通关单)等资料。
对验收不合格或不能提供上述相关单据的不得接收。
(二)出入库1.接种门诊对于验收合格的疫苗,由药剂科采购员或单位疫苗管理员按照本单位疫苗管理相关制度进行出入库管理并做好记录。
记录应包括疫苗的名称、生产企业、剂型、规格、疫苗最小包装单位的识别信息(或批号)、有效期、(购销、分发)单位、数量、(购销、分发)日期、产品包装以及储存温度、运输条件、批签发合格证明编号或者合格证明、验收结论、验收人签名等,不可漏项。
记录应当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2 .疫苗的出库,要遵循先产先出、先进先出、近有效期先出的原则。
3 .接种单位要按照《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要求,做好疫苗采购、储存、运输、使用管理各环节的冷链监测温度记录并归档保存。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甘政办发〔2017〕111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6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7〕5号,以下简称《意见》),加强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完善疫苗管理工作机制(一)健全免疫规划疫苗调整机制。
省卫生计生委要建立甘肃省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根据防病工作需要组织疾病控制机构开展疫苗针对疾病监测,综合评估相关疾病负担、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经专家咨询委员会论证,制定全省疫苗接种方案,可以增加免费向公民提供的疫苗种类,经省政府批准实施,并报国家卫生计生委备案。
(二)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工作机制。
各市州要加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报告工作,提高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及鉴定水平。
逐步建立包括基础保险、补充保险在内的多层次保险补偿体系,提高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效率。
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建立之前,按照《甘肃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开展补偿工作。
认真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财政部等八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4〕19号),扎实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后续关怀救助工作,保障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患者基本医疗、康复与生活需求。
甘肃省卫生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基本标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甘肃省卫生厅)•【公布日期】2006.11.28•【字号】•【施行日期】2006.11.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甘肃省卫生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基本标准》的通知为加强全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范化建设,科学设置、审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通知》(卫医发〔2006〕240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省卫生厅制定了《甘肃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基本标准》、《甘肃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基本标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附件:1.甘肃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基本标准2.甘肃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基本标准二00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附件1甘肃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置和建设应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做到规模适宜,功能适用,装备适度,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一、基本设施(一)房屋1.市(州)政府所在区(市)或服务人口超过5万的,建筑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000平方米;其它各区(市、县)和服务人口少于5万的,建筑面积不少于600平方米,布局合理,预防保健服务区与医疗服务区应分开设置。
充分体现保护患者隐私、无障碍设计要求,并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
2.设病床的,每设一床位至少增加30平方米建筑面积。
(二)床位根据服务范围和人口合理配置。
至少设日间观察床5张;根据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可设一定数量的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但不得超过50张。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需要可设置日间观察床、康复病床、老年护理病床、临终关怀病床等,以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
预防接种门诊管理制度预防接种门诊管理制度11、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接种单位应按“首诊负责建卡”规定为适龄儿童建立预防接种卡(簿)和信息个案,为无证儿童补证。
相关信息要求书写工整、文字规范、填写准确、内容齐全。
2、实行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
所有受种者均应纳入客户端管理,在接种后即时将接种信息录入客户端,并于当天完成数据上传。
3、受种者迁移时,应在原接种单位办理儿童既往预防接种证明,转入迁入地接种单位;迁入地接种单位应主动向受种者索查既往预防接种证明;无预防接种信息的`要及时补建。
4、接种单位至少每季度对辖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信息进行1次核查和整理,对失去联系≥12个月或迁出、死亡儿童的预防接种资料,由接种单位另行妥善保管。
5、预防接种证由儿童监护人或受种者长期保管。
预防接种卡(簿)和信息个案由接种单位保管,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6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
成人预防接种记录保存时间不得少于5年。
6、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系统账号专人专用,定期修改密码,不得公开和转让。
每天完成接种后要对数据进行备份,异处妥善保存。
7、建立预防接种信息保密制度。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资料查询应当经县级及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后,由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办理。
预防接种单位所在医疗卫生机构不办理预防接种信息查询事宜。
预防接种门诊管理制度21、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实行居住地属地化管理,接种单位应明确服务辖区。
2、实施预防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并如实记录告知情况,由受种方和接种方共同签字确认。
3、实施预防接种前,应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预防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询问的.内容;当对受种者的健康状况有怀疑时,应建议其到医院进行检查后,决定是否预防接种。
4、预防接种操作前,要进行“三查七对”。
三查: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证,查对预防接种卡(簿)与儿童预防接种证,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效期;七对: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甘肃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19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甘肃省财政厅•【公布日期】2019.10.12•【字号】甘卫基层函〔2019〕558号•【施行日期】2019.10.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关于做好2019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各市州、兰州新区卫生健康委、财政局,省妇幼保健院、省卫生健康委综合监督局、省疾控中心、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2019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国卫基层发〔2019〕52号)要求,现就做好我省2019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提高经费补助标准201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为69元(包括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新划入原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各地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医疗卫生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的通知》(甘政办发〔2018〕218号,以下简称《方案》)要求,积极主动落实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严格按照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4部门《关于印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5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社〔2019〕113号)等资金管理要求,确保项目经费按时足额到位,不得挤占、挪用项目经费。
在确保国家基础标准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市县可合理增加保障内容或提高保障标准,增支部分由市县承担,不得挤占国家和省级项目经费。
二、明确工作任务(一)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
各地要按照2019年度中央转移地方专项转移支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整体绩效目标和省级绩效目标,依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继续实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等12类项目。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2016修订)【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68号【发布部门】国务院【公布日期】2016.04.23【实施日期】2016.04.23【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行政法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2005年3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34号公布根据2016年4月23日国务院令第668号《国务院关于修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的管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疫苗分为两类。
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第三条接种第一类疫苗由政府承担费用。
接种第二类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第四条疫苗的流通、预防接种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全国范围内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制定国家免疫规划;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拟订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种类,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根据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可以增加免费向公民提供的疫苗种类,并报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推行扩大免疫规划。
需要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受种者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受种;受种者为未成年人的,其监护人应当配合有关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等医疗卫生机构,保证受种者及时受种。
甘肃省卫生厅关于印发甘肃省重点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甘肃省卫生厅)•【公布日期】2007.06.21•【字号】甘卫疾控发[2007]132号•【施行日期】2007.06.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甘肃省卫生厅关于印发甘肃省重点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甘卫疾控发〔2007〕132号)各市、州卫生局,甘肃矿区卫生局,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有力推动《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的实施,省卫生厅组织有关技术单位和人员制定了《甘肃省重点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技术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
请各地按照本技术指导意见,积极稳妥地组织开展本地新生儿以外人群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
二○○七年六月二十一日甘肃省新生儿以外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技术指导意见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乙型病毒性肝炎作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将乙肝列为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
甘肃省是乙肝高发省,乙肝的危害严重程度高,范围广,是全省各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的主要病种,近几年乙肝发病率维持130-135/万。
乙肝的流行不仅影响着全民健康素质,也给社会、家庭及经济发展带来沉重负担。
控制乙肝已成为我省疾病预防控制的主要工作任务。
乙肝疫苗接种是防治乙肝的一项重要策略。
1992年卫生部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
我省已于2003年实施GAVI项目,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了儿童计划免疫。
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有力地推动了乙肝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取得了一定效果。
2006年卫生部下发了《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提出“在实施好国家免疫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有计划分步骤开展新生儿以外人群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
甘肃省卫生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细则(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甘肃省卫生厅)•【公布日期】2006.12.07•【字号】甘卫妇社发[2006]390号•【施行日期】2006.12.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机构与医师正文甘肃省卫生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细则(试行)》的通知(甘卫妇社发〔2006〕390号)各市、州卫生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进一步加强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根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卫妇社发〔2006〕239号)和有关法律、法规,省卫生厅制订了《甘肃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细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00六年十二月七日甘肃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细则(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加强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与运行的管理,保障居民公平享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社区卫生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卫妇社发〔2006〕239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指在城市范围内设置的、经市(州)、区(市、县)卫生局登记注册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第三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属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甘肃省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实施方案(2016版)各市州卫生局、教育局、省疾控中心:儿童入学、入托时执行查验接种证制度是预防和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在学校和托幼机构爆发流行的重要措施。
早在1984年,我国卫生部、教育部、全国妇联联合下发《关于试点预防接种证制度的通知》要求儿童在办理入学入托时必须持符合规定、记录完整的预防接种证;无证或未按规定接种证,必须进行补种,否则不准入学入托。
1991年10月卫生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实施办法》中同样规定了查验接种证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卫疾控发[2005]408号)相关规定,结合消除麻疹工作需要,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甘肃省卫生厅)、甘肃省教育厅于2011年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
进一步规范入托、入学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提高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加强托幼机构和学校传染病防控,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印发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指导方案(试行)的通知》(中疾控免疫发〔2015〕174号)的要求,结合我省实施情况,特制订《甘肃省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实施方案(2016版)》。
现将有关工作要求通知如下:一、各地要加强对查验接种证工作的重视程度,切实落实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并将查验接种证工作纳入日常考核的范畴。
二、尽快安排组织开展方案的培训,掌握卫生、教育部门的职责、查验接种证工作流程以及补种原则。
2016年3月春季查验接种证工作按照此方案进行。
三、各级卫生、教育部门按照方案中规定的各自职责相互协作,密切配合,查验接种证工作须在开学后或儿童转学、插班2周内全部完成。
卫生、学校均有责任通知督促漏种儿童进行疫苗补种工作。
四、各地在完成每轮查验接种证工作后3个月内,完成查验、补种数据收集与汇总,并将文字总结分别于每年7月1日(春季)、1月1日(秋季)之前上报当地所在卫生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及省疾控中心。
甘肃省预防接种单位服务规范(暂行)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全省预防预防接种单位的管理,提高预防接种服务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结合我省近年来预防接种工作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预防接种单位的含义本办法所指预防接种单位,是指承担预防接种工作任务的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所/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包括村定点预防接种和入户预防接种),由县(区、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并明确其责任区域。
预防接种单位必须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人员具有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并经过注册,同时必须经过区、县卫生局组织的预防接种上岗前专业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甘肃省预防接种人员资格证书”;具有符合预防性生物制品储存、运输管理规范要求的设备和管理制度。
全省预防预防接种单位按其承担的任务不同,分五类进行管理:(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地区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以及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等设立预防接种门诊,承担责任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工作的;(二)有条件的村卫生所(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设立预防接种点,承担辖区内的预防接种工作;在农村交通不便的地区和偏远山区、在城市流动人口集中地点应设置预防接种点。
在新建城区、居民区、开发区应及时设置预防接种点。
根据服务人群和服务半径,1-3个行政村设置1个接种点。
(三)在有产科病房的综合医院、妇产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必须设立产科接种点。
设有产科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承担新生儿乙肝疫苗第1针或/和卡介苗的预防接种工作;(四)大中专院校校医院(室)或门诊部符合接种门诊基本条件的,可以作为接种单位,承担本校在校学生的预防接种工作;(五)在实施补充免疫接种、应急接种和查漏补种等预防接种工作中,对流动人口聚集地、疫苗接种率低和交通不便的地区,设立临时接种点。
接种工作结束后接种点撤销。
第三条适用对象本办法适用对象包括全省行政区划内所有从事预防接种服务的单位。
第四条管理部门省卫计委负责本省预防预防接种单位的总体管理。
市卫生局负责本市预防预防接种单位的管理;县(区)卫生局负责本辖区内预防预防接种单位的监督管理工作。
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协助省、市卫计委、卫生局开展对预防预防接种单位的管理;县(区)疾控中心负责本辖区内预防预防接种单位的技术指导工作。
第五条接种单位职责(一)根据责任区域内预防接种工作需要,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具体实施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预防接种工作。
接受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第一类疫苗接种率应达到国家免疫规划的要求。
(二)制订并上报第一类疫苗使用计划和第二类疫苗购买计划。
做好疫苗管理,保证疫苗冷藏。
(三)按照有关规定对新生儿建立预防接种卡(证),准确掌握责任区域内适龄儿童数和分布,及时发现流动儿童,协助教育部门开展入学学生接种证查验,对未按规定建证或接种疫苗的适龄儿童应及时给予补证或补种。
提前一周向应种对象预告接种时间。
(四)开展接种率常规报告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报告工作。
(五)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对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进行处理。
(六)开展健康教育和有关咨询活动。
(七)利用儿童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第六条预防接种单位的资质和设置预防接种单位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资质条件:(一)预防接种单位所在医疗机构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并具有县(区)卫生局经过考核颁发的预防接种资质证;(二)具有经过县(区)卫生局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乡村医生;(三)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县(区)卫生局在指定预防接种单位时,除了满足三个资质条件外,还应综合考虑是否与该预防接种单位管理辖区的接种工作量匹配、是否满足不同层次接种服务需求、是否能够对预防接种单位进行有效管理等因素。
其他单位和个人未经指定不得从事预防接种工作。
第七条预防接种单位的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镇)至少设置一个预防接种单位。
对服务半径大于5公里的乡(镇),可增加接种单位设置或由乡(镇)卫生院根据服务半径和人口密度等具体情况在村卫生室设立固定预防接种点进行接种。
同一医疗机构中如果设置多种类型预防接种单位,其接种场所应当分开。
在大规模接种活动中,县(区)卫生局指定亦可在接种对象密集的单位或地区设置临时接种点,其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应来自辖区的社区接种门诊。
临时接种点不是独立的预防接种单位,其属于社区接种门诊的临时性分支机构。
社区接种门诊默认为全部辖区居民提供接种服务,不限定儿童或成人。
考虑到成人可能希望与儿童分开接种,社区接种门诊可以额外提供以下方式为成人服务:(一)分时段接种:时间根据各接种点具体情况而定,要在接种门诊的指示牌上明示。
(二)分接种台接种:如果儿童和成人不区分时段接种,可以安排成人到专门的接种台接种,并在接种台指示牌上明示。
第八条预防接种单位人员设置(一)配备。
预防接种门诊的接种人员应按照服务总人口的万分之一配备,但不得少于3人(包括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操作人员)。
产科接种点2名以上。
预防接种点配备1名以上的接种人员。
(二)预防接种人员应熟练掌握预防接种相关技术,能开展常规免疫接种监测、疫情监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报告及处理等,每年接受县级及以上疾控机构组织的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培训不少于24学时。
接种人员要求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相对固定,不得随意调整。
(三)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每年对辖区内接种人员进行资格复核1次,未接受复核或复核不合格者,不得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甘肃省预防接种人员资格证书》自行废止。
第九条预防接种单位管理(一)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对辖区内的预防接种单位定期进行审核,并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二)预防接种单位应按照《规范》要求,承担指定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工作。
预防接种门诊按日(周、旬)进行预防接种;接种点按月进行预防接种;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要保证每年提供至少12次预防接种服务;开展集中式接种的乡(镇)、社区预防接种单位每月开展巡回入户补种一次,以减少漏种。
(三)预防接种单位用于预防接种的疫苗必须符合《条例》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有关疫苗计划、采购、储存、运输、供应、使用等规定。
(四)各地要积极开展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数字化建设,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的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计划,逐步建立本的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具体建设参照《甘肃省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指南》(附件1)。
(五)从事预防接种的工作人员要相对稳定,人员变动应征求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意见并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六)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每年对辖区内预防接种单位进行一次复审或抽查,对复审或抽查达不到要求的或造成重大接种事件、事故,不能完成国家免疫规划预防接种工作任务的限期进行整改,对整改仍达不到相应标准的应降级直到取消其接种单位资格,并追究当事人和单位负责人责任。
(七)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按照本管理办法的要求,积极推进本地预防接种单位的建设,提高预防接种工作服务能力和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
第十条预防接种单位服务内容一、疫苗接种(一)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应当遵守《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进行安全接种。
(二)接种单位接种第一类疫苗不得收取任何费用;接种第二类疫苗可以收取疫苗费、注射费(含接种耗材费),具体收费标准由省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核定。
接种疫苗前,提供服务的接种单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以及费用承担、异常反应补偿方式等内容。
第一类、第二类疫苗的名称、规格、接种方法及第二类疫苗的费用承担情况,接种单位应当公示。
儿童监护人应当按照疫苗接种规范规定的时间携带儿童到指定的接种单位受种。
儿童离开原居住地期间,由现居住地的接种单位负责对其实施接种。
(三)预防接种前的工作。
接种工作人员在对儿童接种前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卡、册)或电子档案,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及接种记录,确定本次受种对象、接种疫苗的品种。
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告知受种者或者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可采用书面或(和)口头告知的形式,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的情况。
(四)接种时的工作。
接种工作人员在接种操作时再次查验核对受种者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品种,核对无误后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的接种月(年)龄、接种部位、接种途径、安全注射的要求予以接种。
(五)接种的工作。
告知儿童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应留在留观室观察30分钟。
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卡(册)上记录,同时录入儿童信息化系统进行网络报告,与儿童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
接种工作结束后一次性注射器材应按照院内感染控制的有关规定立即消毒后销毁,绝对不得再次使用。
(六)处理、报告和登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如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人员应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卫办疾控发[2010]94号)的要求进行报告和处理。
同时应及时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填写预防接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
具体接种单位服务流程见《甘肃省预防接种单位流程》(附件2)。
二、疫苗管理(一)接种单位按公式计算每月的疫苗需要量[本月应种(基免+加强)人数+上月未种人数+新流入人数]×每人次剂量×疫苗耗损系数。
疫苗需要量由接种单位工作人员每月报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街(乡、镇)级卫生院。
(二)接种单位接种所用的第一类疫苗由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街(乡、镇)级卫生院按照冷链运转规范要求分发,确因交通工具不足或辖区范围大等因素难以承担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街(乡、镇)级卫生院应在接种门诊开设前3天制作好冰排,督促接种单位人员携带冷藏箱(包)和已冻制好的冰排领取疫苗,并迅速返回并做好运输记录。
不具备冷藏条件的不得发放疫苗。
(三)疫苗运送至接种单位时,应立即按照疫苗储存的温度要求放入冰箱。
其他免疫规划外疫苗按疫苗使用说明书储存。
注射用水一律放入冰箱的冷藏室。
各种疫苗均应按品名、批号、效期分别存放,有醒目标志。
设专人每天对冰箱定时测温2次,并做好温度记录。
接种单位一般只能储存一个月运转的疫苗用量,并在完成接种后将剩余的一类疫苗上交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街(乡、镇)级卫生院。
(四)接种单位接种当日由专职人员从冰箱中取出冻制好的冰排(冰块)放入冷藏包,再根据预约接种人数取出上午或下午需要的疫苗放入冷藏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