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之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13.87 KB
- 文档页数:4
必修三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知识总结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
且自然资源依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2.我国在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大型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天然气开发建设主干管道建设东部用户管网建设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西气东输工程(一)、西气东输工程概况:(2002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2004年实现全线贯通)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全长4200千米。
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主干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拥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能源消费量很大。
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却是能源资源极度贫乏的地区,一次能源基本上全靠区外供给。
(2)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新疆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仅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资源量就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的22%。
然而,新疆及其周边省区对能源的需求量都很小。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变过分依赖煤炭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具有清洁能源优势的天然气比重。
(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解题思路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主要从原因、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线路选择、工程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资源分布区与消费区存在差异,即明确该资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紧缺的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
(2)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包括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和资源跨区域调配等。
(3)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的选择:要保证稳定、安全的资源供应;线路的造价;沿线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和城市分布等经济条件;要尽量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4)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影响:需从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方面来说明,对输出地侧重说明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并进一步促进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对输入地则突出说明解决了资源短缺的问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
练习1读“我国长江南北各项指标比较表”,回答(1)~(3)题。
(1))A.长江以北平原面积少B.长江以北干旱、半干旱面积广C.长江以南地区工业发达D.长江以北地区人口迁出量大(2)表中长江以南和以北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分别是5.5%、63.8%,这主要是因为() A.长江以南地区水资源浪费严重B.长江以北地区水资源总量少C.长江以南地区不存在水资源问题D.长江以北地区水污染较轻(3)长江以北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3,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19%,下列关于长江以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叙述不正确的是()A.减少耕地的灌溉面积B.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C.研究推广抗旱作物D.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答案(1)B(2)B(3)A解析第(1)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长江以北耕地占全国2/3,水资源仅占全国的19%,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少,缺水890亿立方米。
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人口分布较少,尤其西北地区人烟稀少。
第(2)题,我国南、北方普遍存在水资源浪费严重和水污染严重现象,长江以北地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19%,降水较南方少得多,工农业需水量大,因而水资源利用率高。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学设计临颍一高董臣伟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析:对资源跨区域调配调出区、调入区、经过区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不利两方面分析)——包含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两方面的影响。
涉及知识点: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分布不均;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导致资源消费差异。
能力要求:读图分析能力、归纳表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课标与教材的对应:比较符合。
过程与方法:通过西气东输的案例分析,读示意图、统计图、结构图,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归纳表述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应该有初步的认识,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在北京的实施,学生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有一定感性的认识。
本节课我们依据学生情况确定“西气东输”为实施教学的案例,结合案例及学生已有知识,需要补充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能源分布的特点以及能源按转换形式的分类等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1.对比分析上海、新疆两个地区能源生产和消费状况,学生总结出西气东输工程实施的原因。
2.通过对“西气东输”案例的分析,学生归纳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调入区、经过区地理环境所产生的正负两方面影响,逐步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3.学生运用所学原理,概括分析西电东送工程实施的原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为主课标解读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述]西部地区地理环境的特点(荒漠化、经新疆绿洲、河西走廊、宁夏灌溉农业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讨论、归纳]“西气东输”概况[案例分析]西气东输对中西部地区及经过区的地理环境影响。
[迁移反馈]读“西电东送”示意图,分析西电东送的原因及其对输入地区、输出地区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地理必修三主要是对区域地理的深入研究,包括区域环境与发展、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联系与协调发展等方面。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介绍: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的含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存在差异性。
2、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
(3)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流,具有开放性。
3、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不同。
(2)在农业社会,人类主要依赖自然条件,从事农业生产。
(3)在工业社会,矿产资源、交通条件等对工业布局和发展影响较大。
4、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区域的自然环境,如修建水库、开垦荒地等。
(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能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二、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1、能源资源的开发(1)以山西煤炭资源开发为例,需要了解其资源状况、市场条件、交通条件等。
(2)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
(3)采取的措施包括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环境保护等。
2、流域的综合开发(1)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分析其自然地理背景,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矿产等。
(2)流域开发的核心是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包括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等。
(3)流域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三、区域经济发展1、区域农业发展(1)以东北地区为例,分析其农业发展的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农业布局特点,如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的分布。
(3)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如黑土流失、湿地破坏等问题的治理。
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1)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探讨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特点。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1.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1)区位条件范围:西南区通常是指位于我国西南的川、滇、黔和渝三省一市,大西南还包括西藏自治区。
南昆铁路的建设,广西与西南三省一市的地域经济联系也日益密切,其沿海港口成为西南区对外联系最近便的出海门户。
因此这里的西南是大西南也包括广西区位:有温长的国境线;由于地域广、腹地深、加之地形复杂、沟通不便。
大部仍为我国内陆腹地;远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并且区内开放程度低,毗邻国的经济也落后,对本区的交通建设及发展对外经济联系和合作较为不利;大西南是我国的战略后方,非常时期往往会带来有利的发展契机;从目前情况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沿江、沿边对外开放的不断实施,以及三峡工程建设和重庆直辖市成立,使得本区的区位优势明显加强;特别是进入21世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从而为大西南的经济发展及交通建设带来新的契机(2)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地形地势对自然条件和交通建设的影响最为深刻。
地形条件对本区交通建设带来极大障碍,修建铁路、公路工程艰巨。
如正在修建的青藏铁路全长1100千米,多年冻土段达600多千米,并且还要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难,以及保护自然状态下形成的独特而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
因此,这项工程需要有雄厚的资金物科研为支撑。
此外本区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多发。
也给本区交通线路的建设和养护带来很大困难。
从水路运输条件看,受地形、地势影响航运不利,只有川江及其支流的中下游和广西境内的西江水系可以通航,且东西向航道大致与本区对外经济联系大宗物资流向趋同,因而有较高的航运价值西南区资源总量大、种类多,而且分布集中,地域组合较好,并有丰富的能源相匹配,钡、钛、锡储量居世界首位。
只要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在西南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有色冶金、化工等原材料生产基地的条件格外优越。
从能源资源看,西南区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70%。
高一地理必修(3)复习资料第五单元: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必要性(重点理解)(1)自然原因:①自然资源区域分布很是不均匀②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2)经济原因:区域间发展水平不平衡,需求与所赋存的自然资源不匹配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四大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青藏铁路)3、举例——西气东输(记忆)(1)工程组成:天然气开发建设、主干管道建设和东部用户管网建设(2)线路: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4、西气东输工程经过自西向东地形区(6个)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3跨黄河(宁、晋、豫)、1跨长江(苏)、1跨淮河(皖)、1跨京杭大运河的位置(苏)(记忆)5、★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3个)(重点记忆)(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②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煤炭占70%左右,天然气仅占2.7%左右②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的问题:a. 可吸入颗粒物是我国大气的主要污染物,煤炭燃烧排入大气的粉尘是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b.燃煤排入大气的大量SO2是造成我国酸雨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的主要原因c.煤炭的堆放、燃烧的废渣都会造成环境污染d.长期以来北煤南运还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③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①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②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大气区③我国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6、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⑴从国家层面的意义:①有利于调配..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区域的协调发展;②为沿途各省的发展..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激活..沿途省区钢铁、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水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发展潜力(了解)⑵★从具体意义分析(重点记忆)①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②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④对环境的影响: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建设过程中,严格环境保护要求;在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西电东送”(P90)7、产业转移是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一、引言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是当今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不同地区间的合作与协调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含义、特点、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
二、区际联系的含义和特点区际联系指的是不同地区、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和合作。
区际联系的特点主要包括:1.相互依存性:不同地区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性也在增加,一个地区的发展往往受到其他地区的影响。
2.资源互补性: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通过互相合作和交流,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
3.政治关系:区际联系还受到各国政治关系的影响,政治稳定和友好关系能够促进区际合作和发展。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区际联系的基础上,不同地区之间实现均衡发展和协作。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经济增长: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推动经济的健康增长。
2.提升生活水平:不同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公平分配,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3.促进社会和谐: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减少地区间的差距和不平等现象,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影响区域联系和协调发展的因素1.地理条件:地理位置、气候等因素会影响不同地区间的联系和合作。
2.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会影响其在区际联系中的地位和角色。
3.政治因素:政治关系和政策的稳定度会对区际联系和协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会影响不同地区间的交流和合作程度。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1.制定优惠政策: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补贴奖励等方式,鼓励地区间的合作和交流。
2.建设基础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区间的交通、通讯等便捷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加强规划引导:政府可以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引导不同地区间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
【高二学习指导】高二地理必修三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知识
点梳理
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自然资源:
就是指人类可以轻易从自然界赢得,并用作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就是自然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
主要包含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
2.展开资源横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资源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
资源的分布具有不平衡性,而各地区对资源的需求状况也有很大差异。
因此为了加强区域间的联系,解决各区域不同的供需矛盾,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必须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结合图
二、实行西气东赢的原因
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客观市场需求
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以煤炭为土,并且天然气比煤炭作为能源有更多优势。
三、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著名的调水工程:我国的引黄入晋、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黄济青、南水北调,世界的澳大利亚东水西调等。
2.调水的原因:水资源的地区原产失衡(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地区间的经济差异(耗水量的大小)。
高二
地理必修课程三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知识点就为大家了解至这里,期望对你有所协助。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之区际联系与区域
协调发展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知识点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1、自然原因:自然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匀且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3、我国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西气东输:
(1)概况: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线路布局:
一线:新疆轮南油气田——上海;
二线: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广州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蕴藏丰富,需求量小,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易引发酸雨等环境问题;
②北煤南运对我国南北向铁路运输带来很大压力。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
③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三、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中西部(输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1)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2)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
(3)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2、对东部(输入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1)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2)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
(3)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3、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
(1)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
(2)有利于沿线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知识点二: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一、产业转移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
3、目的: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3、市场因素:为了寻求企业发展,开辟国际市场。
4、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转移。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之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