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开发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1、地理位置: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1、地理位置:43°N~48°N,125°E附近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3、农业时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和棉花、桑蚕的产地。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黄冈师范学院地理科学2011级范聪。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必修模块《地理3》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课时的内容。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课程目标、教法分析、学法指导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分析说明。
教材分析: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其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矛盾的问题日益突出。
地理必修三一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利用必修一学过的地理规律和必修二学过的人地关系和谐伦,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努力寻找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际是对必修内容的一个应用性总结,使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区域的含义②通过读图分析,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①归纳出区域的主要特征,能用简洁的地理语言表达区域的特征。
②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去理解“区域”的含义,先引导学生回忆熟悉的区域,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区域的基本特点,进而将所举的区域归类。
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为例,比较他们在地理位臵、气候、土地、矿产等条件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运用读图分析、对比分析方法,培养分析区域差异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建立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教法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读图观察分析,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
学法指导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将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和动画演示等,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读图等方法分析问题,使学生达到“见图说文”、“说文想图”的能力,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由教师介绍生活中经常用的能够突显南北区域差异的俗语,如南稻北面,南船北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练习试卷选择题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上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小题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发展水平B.生活特点C.发展方向D.发展条件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把中国划分为“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四个区域。
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1】关于“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的分界线,叙述正确的是( )A.“银色中国”和“黄色中国”以冈底斯山为界B.“金色中国”和“黄色中国”的分界线包括太行山C.“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的分界线包括秦岭D.“银色中国”和“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巫山【小题2】关于各区域某些特征描写错误的是( )A.“黄色中国”——龙舟竞渡B.“金色中国”——大漠驼铃C.“绿色中国”——四季常青D.“银色中国”——雪山连绵【小题3】各区域与其主要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黄色中国”——海拔高度B.“金色中国”——海陆位置C.“绿色中国”——地形起伏D.“银色中国”——纬度位置如图中1、2、3线是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同一种地理界线,据此完成问题。
【小题1】该地理界线最有可能是( )A.橡胶种植北界B.1 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C.30℃等温线D.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小题2】同一界线可以划出若干条,这说明地理区域具有( )A.不确定性B.差异性C.过渡性D.整体性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
据此回答问题。
下面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工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重工业较少B.松嫩平原矿产资源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C.长江三角洲工业受资源条件的限制,发展比较缓慢D.松嫩平原农产品丰富,工业以轻工业为主由环境保护部和中科院共同编制完成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在京发布,全国被划分为216个生态功能区。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发展阶段及特征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不同的区域有着各自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了解区域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对于我们理解区域的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高中地理必修三的这个重要知识点。
区域发展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传统农业社会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农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较为简单和传统。
农业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和简单的工具,生产力水平低下。
农民们遵循着长期以来形成的经验和习惯进行耕种,技术创新和改进较为缓慢。
由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粮食产量有限,人们常常面临温饱问题。
在这一阶段,区域内的商业和工业发展非常有限。
交通条件也比较落后,对外交流和贸易较少。
城镇规模较小,数量有限,且功能单一,主要为周边农村地区提供简单的商品和服务。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区域开始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工业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力量。
工业生产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例如纺织、食品加工等。
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吸引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从而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由于工业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大幅增加。
区域开始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
但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资源的粗放式利用和浪费现象。
交通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为区域内外的物资交流和人员流动提供了便利。
然而,与工业化后期相比,交通网络仍不够完善,运输效率有待提高。
教育和科技水平逐步提升,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人们开始意识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行动上还相对滞后。
三、工业化中期阶段当区域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结构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
工业结构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汽车制造、化工、机械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内容,具体内容:区域发展指一般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主要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知...区域发展指一般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主要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知识点一: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1、两地自然环境的异同2、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1、开发早期——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
2、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
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知识点二: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地理信息技术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3、应用领域:(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2)大众化应用:导航等二、遥感(RS)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2、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3、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三、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单元检测题(含答案)《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1.下列区域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国最北的省区B.辽宁省与韩国隔海相望C.云南省与菲律宾隔海相望D.西藏自治区毗邻泰国“我是京东智能配送机器人,已顺利抵达您的楼下,请凭提货码提取商品。
”这是在北京海淀区一居民楼下发生的一幕。
这些配送机器人可以识别、躲避障碍物,辨别红绿灯,还能规划路线、自动驾驶、自动泊车等。
读上述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这些配送机器人完成快递工作,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A.RS B.GPS C.GPS、GIS D.RS、GIS3.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经线都与本初子午线平行 B.经线和纬线都长度相等C.纬度越低,纬线越长 D.纬线指示南北方向我国西南某地区将山区和丘陵地区局部的平地称为“坪”,“坪”也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读下面“我国西南某地局部地形图”。
完成下面小题。
1 / 114.图中 N 地的最低海拔可能为()A.365 米 B.395 米 C.405 米D.415 米5.图示各村村名中可能有“坪”字的是()A.①村 B.②村 C.③村D.④村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村位于 R 河流的源头,水运便利B.M 乡地处 R、S 两条河流的分水岭C.②村比③村服务范围小,服务等级高D.图中所示公路,M 至④间起伏最大“乡堵”指乡村堵车,是重大节假日中乡村爆发的一种“短暂堵”,尤其在每年春节期间更为明显。
十都乡是江西省上饶市的一个偏远小镇,近几年每逢春节,不管乡道还是村道,经常堵得水泄不通,堵车成了过年聚会的热聊话题,百度地图等手机导航软件也成了司机们出行的必备工具。
在车流中除了当地车外,还有很多挂着外地车牌号的车,以浙、闽、粤牌居多。
下图为十都乡地理位置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近几年,出现“乡堵”的原因可能有①乡村生活水平提高,汽车保有量增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单元检测题(含答案)②外出的务工和创业人员驾车返乡过节③乡村旅游的发展,大量外地人口涌入④乡村基础设施较落后,缺乏管理疏导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十都乡“乡堵”的外地车以浙、闽、粤牌居多,原因可能是A.地处四省交界地带,大量浙、闽、粤牌汽车从此经过B.当地经济快速发展,三地的众多企业在此地投资设厂C.外出务工和创业人员以距离近且经济发达的三地居多D.乡村体验游快速发展,三地居民利用假期到此地旅游9.利用百度地图避开拥堵路段并选择最优路径,主要利用了A.GPRS B.RS C.GPS D.GIS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5、地理区域与地理位置:区位:狭义是指该事物的位置,广义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区位包含了位置的概念。
6、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自然位置(海陆位置)、政治位置(各种政治力量的空间配置关系)、经济位置(事物间的经济空间关系)。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黄土高原]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荒漠化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土地荒漠化,还包括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根本原因:①人口压力,②人类活动不当。
直接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地区人类活动后果过度樵采干旱区、绿洲砍伐天然植被作燃料植被的破坏,易引起地表起沙和造成风沙前移草原采挖药材、发菜过度放牧草原牧区过度放牧加速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开垦旱作农业及草原牧区毁林、毁草开垦风蚀加强,土壤肥力下降,沙化土地连片发展水资源用水不当绿洲盲目扩大开垦规模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气候干旱地区灌溉不当次生盐渍化荒漠化表现自然原因人为因素土地沙漠化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压力;人类活动不当: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土壤次生盐渍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灌溉措施不当石质荒漠化石质山地,降水强度大坡地开垦、樵采造成森林植被的破坏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渍化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地区措施绿洲外围沙漠边缘生物措施封沙育草绿洲前沿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风沙林带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缺乏水源地区工程措施利用柴草、树枝等设置沙障,拦截沙源、阻挡沙丘移动各地因地制宜提出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地区主要的人为因素治理措施农作区灌溉不当、过度开垦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退耕还林还草牧区草原掘井、过度放牧减少水井数量,降低载畜量绿洲地区过度樵采、上游用水过量多渠道解决农牧民能源问题,河流上、中、下游合理分配水资源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坡地开垦、樵采退耕还林,发展立体农业,解决农民燃料问题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亚马逊热带雨林、洞庭湖湿地】1、森林分布现存的原始森林分布:集中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高一必修三区域地理知识点在高一必修三区域地理知识点中,我们将探讨地球的形状与运动、自然地理环境、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等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论述。
一、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形的椭球体,它的形状不是完全规则的球形,而是稍微扁平的。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1. 自转:地球在自己轴线上的旋转运动,每天完成一次自转,使得白天与黑夜交替出现。
2. 公转:地球绕着太阳作椭圆形轨道运动,完成一次公转需要大约365.25天,形成了年份的概念。
二、自然地理环境1. 气候:地球表面存在多种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寒带气候等。
气候受经纬度、海洋暖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2. 植被:不同气候条件下,地球表面的植被分布有所不同。
例如,热带地区主要是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温带地区多为落叶阔叶林,寒带地区以苔原和冻土为主。
3. 地形:地球表面存在着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各种地形类型。
这些地形不仅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分布,还对城市建设和农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 河流与湖泊:地球表面有众多河流和湖泊,它们为人类提供了水源和运输通道。
大型河流包括长江、亚马逊河、尼罗河等,大型湖泊有五大湖等。
三、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1. 水资源:地球上水资源虽然充足,但分布极不均匀,一些地区存在着缺水问题。
人类需要合理管理和利用水资源,以确保可持续发展。
2. 矿产资源:地球上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能源矿产等。
人类应当合理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避免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破坏。
3. 生物多样性:地球上存在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由于人类的活动,许多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4. 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引发了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
减少污染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是保护环境的关键。
以上就是高一必修三区域地理知识点的详细论述。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与运动、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从而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高中地理——区域发展与环境规划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自然和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高,环境规划和区域发展成为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任务。
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自然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学科,在环境规划和区域发展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区域发展和环境规划两个方面探讨高中地理如何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一、区域发展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区域内的生产、投资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稳定、持续发展的过程。
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需要重点了解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 区域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现代区域发展的趋势区域发展的主要阶段包括开发阶段、成熟阶段和后成熟阶段。
其中,开发阶段主要是指通过资源开发和生产、消费方式等方面发展经济的过程;成熟阶段主要是指在已经拥有一定条件的基础上,采取新的技术和理念等方面推动区域经济再次提升;后成熟阶段则是在成熟阶段的基础上,通过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区域综合实力。
现代区域发展的趋势包括城市化、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等。
城市化主要是指城市人口和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和人口趋向聚集;经济转型则是指在现代经济体系的支持下,区域经济从传统的自然资源依赖型转向科技、信息、知识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则是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和资源保护。
2. 区域间的比较与联系区域间的比较和联系是指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不同地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相关性。
比较主要是指以同一指标来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需要注意使用的指标是否准确;联系则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需要关注地域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3. 区域发展的政策与与环境的关系区域发展政策是指政府组织和推动的各种指导、促进、限制和引导等措施,着力于促进区域发展。
而环境则会受到这些政策的影响,所以在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时需要考虑保护环境的方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课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课件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划分的地球表面空间单位。
2、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3、类型:均质区、功能区、行政区域。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不同区域的比较——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
2、地理环境对农业潜力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遥感(RS)1、工作原理: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进行感知。
2、应用范围:资源普查、环境与灾害监测。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1、工作原理: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导航定位。
2、组成:空间部分、地面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3、功能:导航、定位。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1、工作原理:专门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的软件。
2、功能:查询、修改、补充、完善。
第二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概述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类型:水蚀、风蚀、冻融、海蚀等。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概述1、主要成因:自然因素——气候变化(降水量减少、大风日数增加),地表疏松;人为因素——滥伐林木、破坏植被、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当、矿区不注意生态保护恢复、工程建设等。
2、次生沙漠的形成:主要分布在沙漠边缘地带或绿洲外围,因人类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不合理活动而成为沙源,加上大风日数多而集中,促使沙漠扩张。
3、沙漠化危害:土地生产力下降,导致草场严重退化,进而导致土地贫瘠,甚至出现沙丘成移动状态,最终造成农业减产,农民被迫背井离乡,产生荒漠化问题,同时影响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
湖北荆门外语学校魏兆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及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工作原理。
②举例说出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日常生活及区域地理环境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操作电脑或手机软件,体验RS、GPS和GIS的强大功能,认识他们各自的特点、优势和区别。
②通过与获取及处理地理信息的传统方法做对比,得出RS、GPS和GIS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优越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让学生深刻体会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敢于创新的精神。
②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会借助电子产品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重点:RS、GPS和GIS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及特点。
2、难点:GIS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导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信息技术更是发生了爆炸式的发展。
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重要,在促进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理信息技术。
什么是地理信息技术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第1、2自然段。
【板书】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2、应用
【讲授】地理信息技术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地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过渡】地理信息技术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呢?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大家常用的软件或者手机APP来体验一下,看你能不能发现地理信息技术的存在?
【投影】四个备选任务
任务1:利用谷歌地球找到漳河之畔的爱飞客特色小镇。
任务2:利用百度地图制定一条从荆门到武汉大学的自驾线路。
任务3:利用微信“位置”功能共享你跟某个微信好友的彼此位置。
任务4:利用记步软件沿曲线或直线走300步,看看自己所在的位置、走过的路程以及消耗的卡路里。
【活动】各小组长认领一个任务,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各自的任务,并将成果截图,用通讯软
件发给老师。
【成果展示】展示各小组的成果并简单评价和表扬。
【过渡】刚才有一个小组通过谷歌地球找到了漳河之畔美丽而又充满活力和特色的爱飞客小镇,我们可以清楚地鸟瞰地面上的建筑物、道路、机场及农田和水域,这是通过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实现的呢?
【板书】二、遥感(RS)(边讲授边板书)
1、概念
2、主要环节和工作原理
3、遥感的应用
4、优势
【讲授】1、那么,什么是遥感呢?
遥感是人们在遥感平台(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遥感是由哪几个环节组成的?它是如何工作的呢?
【过渡】从遥感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看出,其获取地理信息是非常方便的,那么遥感我们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呢?大家请看下面几幅图片。
【投影】遥感的几个应用实例。
【讲授】通过以上实例可以看出,遥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过渡】从上面几个实例可以看出,相对于传统的获取地理信息的方式,遥感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讲授】(优势一)遥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优势二)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转折】另外有两个小组通过微信和计步软件找到自己和朋友的位置,这个功能又是通过哪个地理信息技术实现的呢?
【板书】三、全球定位系统GPS(边讲授边板书)
1、概念
2、组成
3、功能
4、特点
【讲授】1、那么,什么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呢?
全球定位系统是指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它有哪几部分组成呢?
全球定位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即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投影】GPS的卫星星座及带有GPS功能的用户设备。
【承接】刚才几个同学的位置就是由GPS为我们提供的。
【讲授】GPS能够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即经度、纬度和高度,还可以提供速度和时间。
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只要你有GPS接收机或者具有GPS功能的电子设备,
你都可以获得你的地理位置和高程,所以GPS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投影】GPS的功能和特点。
【过渡】目前全世界比较成熟的GPS系统有四家。
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就是其中之一。
【投影】1、美国GPS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欧洲“伽利略”系统和中国“北斗”导航系统。
2、中国“北斗”导航系统。
【转折】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RS的主要功能是获取影像数据,而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那么地理信息系统GIS什么呢?
【板书】四、地理信息系统GIS(边讲授边以下板书)
1、概念
2、基本原理
3、应用
【讲授】1、概念:地理信息系统是指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即GIS,它能够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2、地理信息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呢?
3、GIS可应用的领域相当广泛,可以说,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以借助GIS。
百度地图中从荆门到武大的自驾线路就是GIS根据我们的要求制定出来的!可以说百度地图本身就是一个集成了多种要素的GIS系统,它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各种信息和决策。
又比如湖北省地形GIS系统。
【投影】湖北省地形GIS系统
【转折】刚才我们学习的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地理信息“3S”技术。
现在我们已经对3S技术有所了解,那么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一下地理信息3S技术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呢?
【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
【投影】3S技术的关系和区别。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不难发现RS、GPS和GIS既各自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
但是他们的区别也更加明显。
RS主要用于地理空间影像数据的获取,其获取信息的方式是平面的,即我们所说的二维;GPS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为我们提供经度和纬度两个二维信息的同时,还可以提供高度(三维)、速度(四维)及时间(五维),所以GPS提供的数据和信息是多维的,多角度的;GIS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它不仅能够处理多维信息,而且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对这些信息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再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
所以从RS到GPS到GIS不难发现,它们的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从平面到立体再到多维度,因此3S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大到国家抗灾救灾以及国土规划和建设,3S技术无时不刻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借助RS、GPS和GIS又可以整个地球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就形成了数字地球。
【转折】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投影】练习题
【讲解】略
【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我们认识到地理信息技术功能强大、无所不能,不仅为区
域地理环境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无时不刻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
我也借此希望爱玩手机和电脑的同学们,多学一点信息技术,少玩一点《王者荣耀》,把手机当工具,而不是当玩具,说不定下一个改变世界、改善我们生活质量的人就是你!谢谢!【投影】课后作业
RS、GPS以及GIS还可以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以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小论文!
【板书设计】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2、应用
二、遥感(RS)
1、概念
2、主要环节和工作原理
3、遥感的应用
4、优势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
2、组成
3、功能
4、特点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
2、基本原理
3、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