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含管理机构节庆等
- 格式:ppt
- 大小:2.72 MB
- 文档页数:1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8.12•【文号】•【施行日期】2021.08.12•【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21年8月12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力量。
(二)工作原则。
坚持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巩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坚持依法保护,全面落实法定职责;坚持守正创新,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内涵,弘扬其当代价值。
(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口头文学和表现形式传统口头文学和表现形式,包括民间传说、口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等,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口耳相传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对于传承中华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社会文化底蕴。
保护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些技艺和知识对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活动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活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文化功能。
这些活动对于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传统体育和游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文化价值。
这些活动对于促进全民健康、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上述类别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建筑和古迹保护、传统技艺和医药资料的整理与保存等。
这些遗产对于研究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应当坚持以下几点原则:1.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优先抢救和保护濒临灭绝或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和支持,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由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06年9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
2006年9月27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一)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二)传统表演艺术和民间美术;(三)传统礼仪、节庆、庆典以及竞技、游戏等民俗活动;(四)传统手工艺技能;(五)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六)与第(一)、(二)、(三)、(四)、(五)项相关的资料、实物和场所;(七)其他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建设规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教育、财政、建设、规划、广播电视、旅游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六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队伍建设,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传承等各类专门人才,支持传承人和传承单位开展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
第七条鼓励、支持社会团体、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鼓励、支持境内外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合作和交流活动。
2014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件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特定社区、裙体或个人传承的、以其集体性质为主的各类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实用技艺、传统医学知识和相关的自然界和宇宙观。
一、文件的背景和作用2014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关键年份。
在这一年,国家文化部发布了一系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件,旨在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
这些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旨在通过制定政策和措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此举对于激发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热情,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件内容的主要内容和亮点1.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文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明确了其包括的范围和内容,为今后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依据。
2.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和政策文件中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政策,旨在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这些措施和政策,包括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研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具体的保障和支持。
3.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文件中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培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传承等,旨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激发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关注。
三、文件的意义和影响2014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
这些文件的发布,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具体的政策保障和支持,更为激发了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和关注,推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知识范围1.口头传统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基本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等2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申报原则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可根据逐级申报的原则,向单位或居住地所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请。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如发明于宋代的“青州白丸子”被誉为中医药发展的活化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反映民族历史积淀和精神特质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它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其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国家层面的重视与支持。
各国政府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文化发展战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保护工作提供法律支撑。
比如,中国自2011年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保护工作的核心。
这要求我们不仅要保护那些已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注重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
可以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来。
再者,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保护方式之一。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使用视频、音频等形式记录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表现形式,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介进行广泛传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多人的认知和欣赏。
此外,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项目和活动,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同时也能提高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
最后,公众意识的提升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可忽视的一环。
应当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激发公众参与保护的热情。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其保护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当我们真正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才能得以长久地流传下去,为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非遗课知识点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发展的各种非物质文化成果,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等。
而非遗课作为一门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传授,让学生了解、理解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非遗课中,学生将学习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传承技艺、保护方法等知识点。
本文将对非遗课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生和老师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发展的各种非物质文化成果,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内涵,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都有所存在,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丰富文化遗产。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代表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根据其表现形式和内容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
每种分类下都有代表性的项目,如中国的昆曲、京剧、茶道、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项目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二、非遗保护的意义和方法1. 非遗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内涵,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同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社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非遗保护的方法和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包括调查研究、认定保护、传承发展等。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合称"文化遗产"。
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达39个。
1、昆曲入选时间:2001年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
2、古琴艺术入选时间:2003年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入选时间:2005年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
4、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时间:2005年凝聚蒙古族人民智慧结晶的音乐艺术形式。
5、中国篆刻入选时间:2009年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
6、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入选时间:2009年开创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
7、中国书法入选时间:2009年持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
8、中国剪纸入选时间:2009年表达了广大民众的审美情趣。
9、中国传统木营造技艺入选时间:2009年反映中国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
10、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入选时间:2009年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
11、端午节入选时间:2009年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
12、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入选时间:2009年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的民族民间艺术。
13、《格萨尔》史诗入选时间:2009年关于藏族古代民族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
14、侗族大歌入选时间:2009年传递一个民族的文化信息。
15、甘肃花儿入选时间:2009年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特殊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传承发展至今且具有代表性的无形的文化遗产。
它包括口头表述(语言、方言和方音)、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等)、社会实践(节庆活动、礼仪习俗)和知识与实践(手工艺、传统医药等)等多个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接对于特定社群的生活、视野、想象力和认同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人类创造与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人类在特定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创造的,传承至今且在当代社群中有所认同与传承。
二、无形性与感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直接触摸、视觉感知,它存在于人们的意识、记忆、习俗和实践之中,只能通过言传身教等方式进行传承。
三、代表性与普遍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中一种共享的特性,它是特定社群认同与记忆的重要元素,同时也代表了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
四、社群参与与实践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社群共同参与、实践和传承的,是社群中特定群体认同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元素。
除此之外,在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一、历史性与时代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特定社群来说具有历史性,传承久远,但同时也要考虑到时代变迁对其产生的影响和改变。
二、地域性与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志性特征往往与特定地域、民族或社群相关,不同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存在差异和多样性。
三、可持续性与保护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同时也需要保护和传承。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重视传统的保护方式,也要注重与当代社会发展的整合。
以上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的一些主要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创造的宝贵财富,不仅体现了不同社群的独特文化价值,也承载了人类共同的精神传承。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实现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以及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根据《中华人民XX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XX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二、内容1、口头传统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三、国务院4级非遗保护体系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 省+ 市+ 县”共4级保护体系四、节日展会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现代化,我国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第三条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
第四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
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扶持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
第七条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五大类型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分为五大类别:
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 表演艺术。
3.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 传统手工艺。
此外,在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以下几类:
1. 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2. 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3. 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4. 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5. 传统体育和游艺。
6. 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拓展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特点、挑战以及应对措施,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实际操作。
在结论部分提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探讨未来发展方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背景,现状,意义,特点,挑战,应对措施,案例分析,建议,未来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传承性。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则是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有助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档案管理,可以记录和保存传统技艺、习俗、节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确保其得以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还可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档案管理,可以展示国家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国家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对于维护国家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的背景和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的非物质精神财富,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人类的文化传统和认同,是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和非物质的文化元素组成的,包括口述和表演的传统艺术、社会实践、礼仪习俗、节庆活动、传统医学、手工艺技术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特点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十大类别。
一、口头遗产类别1.传统曲艺和曲调:如评话、相声、评弹等。
2.口头传统和表演:如说唱、童谣、民谣等。
二、表演艺术类别1.传统戏剧:如京剧、昆曲、豫剧、秧歌、苗剧等。
2.传统舞蹈:如古代宫廷舞、民间舞、山歌舞等。
三、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类别1.传统节俗: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传统婚礼:如闽南婚礼、哈萨克族婚礼等。
四、传统音乐类别1.传统器乐:如古筝、琵琶、二胡、笛子等。
2.传统歌曲:如山歌、民歌、捧歌等。
五、传统舞台艺术类别1.传统杂技:如滚球、双人梁等。
2.传统马戏:如魔术、猴戏、狮子舞等。
六、传统美术类别1.传统绘画:如工笔、写意、国画等。
2.传统雕塑:如佛像、石刻、泥塑等。
七、传统建筑与工艺类别1.传统建筑:如寺庙、宫殿、古民居等。
2.传统工艺:如织锦、扎染、剪纸等。
八、传统文化知识与实践类别1.传统医学:如中医、藏医等。
2.传统手工技艺:如刺绣、制陶、制茶等。
九、传统体育、游艺与游戏类别1.传统体育:如太极拳、武术、射箭等。
2.传统游戏:如围棋、象棋等。
十、传统地方特色类别1.民俗文化:如舞龙舞狮、迎神赛会等。
2.地方文化:如梆子戏、苏州评弹等。
这些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大类别。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方面,保留和传承这些遗产对于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非物质方面的文化表达形式。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护人类多样性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
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国家都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是指由相关政府机构或组织认定并公布的具有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地点或团体。
这些保护单位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传承和弘扬。
保护单位的分类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自然景观类:包括山川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环境中存在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地点。
2.建筑群落类:包括古建筑、传统村落等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建筑群体。
3.口述和表演类: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传承团体或场所。
4.社会实践类:包括传统手工艺、农耕技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单位。
5.节庆仪式类:包括重要的传统节日和仪式,如春节、端午节等。
保护单位的意义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1.保护与传承:通过认定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可以确保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存和传承,防止其逐渐消失。
2.促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软实力资源,通过保护单位的建设和宣传推广,可以促进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地方经济水平。
3.促进多元文化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宝藏,通过保护单位的联动合作,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人类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4.维护社会稳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文化符号,通过保护单位的建设和传承,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心,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保护单位的认定与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认定与管理通常由相关政府机构或文化遗产部门负责。
具体步骤如下:1.申报:相关团体、组织或个人可以向当地政府或文化遗产部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并提交相关资料和证明材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技艺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必须具有丰富的传统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完整地传承相关的文化传统。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应当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以身作则,传承文化遗产。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还应当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传承活动,传播文化遗产。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还应当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向外界传达相关的文化信息。
除此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得到相关社区和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形成社会共识。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保护措施要有力有序。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需要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形成多方合力,共同保护文化遗产。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需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使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主要包括传承者的条件和保护的要求。
只有传承者具备了丰富的传统知识和技能、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有效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参与,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得到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同时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才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传承者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
希望各国能够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类的文明传承作出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传承、创造和发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资产,包括口述传统和表述性能力,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知识与实践性技能,以及与自然和宇宙相关的传统知识和实践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性和独特性的体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同时也是国家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国纷纷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各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地位,并明确保护的对象和原则。
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相关管理机构的运作提供了规范。
二、制定保护计划。
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计划。
这些计划包括调查研究、传承培训、保护措施和推广传播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全面系统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建立相关机构。
各国建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保护政策,组织调查研究和传承培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同时,相关机构还负责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开展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
四、加强国际合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各国可以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来开展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制定保护标准和指南。
五、加强意识宣传和教育培训。
意识宣传和教育培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面。
各国需要加强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提高保护意识。
同时,还需要培训相关人员,提升他们的保护能力。
六、推动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是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和保障。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管理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世界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传承现状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被文化部门认定并记录在册,具有地域性、传承性和代表性的人类文化传统的各种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艺品、器械、遗迹和文化场所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在于其流动性、口口相传、适应现代化条件等。
这些特点使得非遗具有较强的保护和传承需求,同时也给传承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带来了挑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当前,世界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断裂、逐渐消亡的危机。
传统的口头传承方式因社会变革、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冲击而受到打击,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人逐渐减少,相关资源面临破坏和流失的风险。
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传承,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来引导和保护。
各国纷纷制定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管理制度,力图保障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管理制度的建立1. 立法保护:通过法律、法规等法律文件,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地位和保护措施。
立法保护是非遗传承管理制度的基础,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法律保障。
2. 资源保护: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监测与保护机制,对濒临消失的非遗技艺进行及时发现、保护与传承。
加强对非遗资源的保护意识,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建立非遗资源的专门管理机构。
3. 传承教育: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培养传承人和后继者。
通过开展非遗技艺的培训、传习、人才梯队建设等方式,确保非遗技艺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延续。
4. 保护措施: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如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修复和保护非遗文化遗产、推广非遗技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