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儿童中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
- 格式:doc
- 大小:116.00 KB
- 文档页数:24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指南与操作规范【诊断及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张之南、沈悌主编著,科学出版社)。
(一)体检:可有发热、皮肤粘膜苍白、皮肤出血点及瘀斑、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胸骨压痛等。
(二)血细胞计数及分类。
(三)骨髓检查:形态学(包括组化检查)。
骨髓原始幼稚细胞≥30%.(四)免疫分型。
(五)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FISH(必要时)。
(六)白血病相关基因。
【危险度分组标准】(一)标危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所有条件:1.年龄≥1岁且<10岁;2.WBC<50×109/L;3.泼尼松反应良好(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4.非T-ALL;5.非成熟B-ALL;6.无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无t(4;11)或MLL/AF4融合基因;无(1;19)或E2A/PBX1融合基因;7.治疗第15天骨髓呈M1(原幼淋细胞<5%)或M2(原幼淋细胞5%-25%),第33天骨髓完全缓解。
(二)中危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4个条件:1.无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无t(4;11)或MLL/AF4融合基因;2.泼尼松反应良好(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3.标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3(原幼淋细胞>25%)或中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1/M2;4.如有条件进行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则第33天MRD<10-2。
同时至少符合以下条件之一:5.WBC≥50×109/L;6.年龄≥10岁;7.T-ALL;8.t(1;19)或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9.年龄<1岁且无MLL基因重排。
(三)高危组: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泼尼松反应不良(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2.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3.t(4;11)或MLL/AF4融合基因阳性;4.中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3;5.第33天骨髓形态学未缓解(>5%),呈M2/M3;6.如有条件进行MRD检测,则第33天MRD≥10-2,或第12周MRD≥10-3。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ICD-10:C91.0)的标危、中危组患者。
二、诊断依据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儿科血液系统疾病诊疗规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一)体检:可有发热、皮肤粘膜苍白、皮肤出血点及瘀斑、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胸骨压痛等。
(二)血细胞计数及分类。
(三)骨髓检查:形态学(包括组化检查)。
(四)免疫分型。
(五)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FISH(必要时)。
(六)白血病相关基因。
三、危险度分组标准(一)标危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所有条件:1.年龄≥1岁且<10岁;2.WBC<50×109/L;3.泼尼松反应良好(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4.非T-ALL;5.非成熟B-ALL;6.无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无t(4;11)或MLL/AF4融合基因;无t(1;19)或E2A/PBX1融合基因;7.治疗第15天骨髓呈M1(原幼淋细胞<5%)或M2(原幼淋细胞5%-25%),第33天骨髓完全缓解。
(二)中危组:具备以下任何1项或多项者:1.无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2.泼尼松反应良好(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3.标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3(原幼淋细胞>25%)或中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1/M2;4.如有条件进行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则第33天MRD≥10-4 且<10-2。
5.WBC≥50×109/L;6.年龄≥10岁;7.T-ALL;8.t(1;19)(q23;p13)或E2A/PBX1(TCF3-PBX1)融合基因阳性;9.年龄<1岁且无MLL基因重排。
10.诊断时已发生CNSL和(或)TL。
(三)高危组:具备以下任何1项或多项者:1.泼尼松反应不良(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2.t(9;22)(q34;q11.2)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3.t(4;11)(q21;q23)或MLL/AF4或者其他MLL基因重排基因阳性;4.中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3(原幼淋细胞>25%);5.第33天骨髓形态学未缓解(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5%);6.如有条件进行MRD检测,则第33天MRD≥10-2,或第12周MRD≥10-3。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2010年版)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ICD-10:C91.0)的标危、中危组患者。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 (张之南、沈悌主编著,科学出版社)。
(一)体检:可有发热、皮肤粘膜苍白、皮肤出血点及瘀斑、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胸骨压痛等。
(二)血细胞计数及分类。
(三)骨髓检查:形态学(包括组化检查)。
(四)免疫分型。
(五)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 FISH(必要时)(六)白血病相关基因。
三、危险度分组标准(一)标危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所有条件:1. 年龄>1岁且v 10岁;2. WBC V 50 X109/L;3. 泼尼松反应良好(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v 1 X 109/L);4. 非T-ALL ;5. 非成熟B-ALL ;6. 无t (9;22 )或BCR/ABL融合基因;无t (4;11 )或MLL/AF4 融合基因;无t (1;19 )或E2A/PBX1 融合基因;7. 治疗第15天骨髓呈M1(原幼淋细胞V 5%)或M2(原幼淋细胞5%-25% ),第33天骨髓完全缓解。
(二)中危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4个条件:1. 无t (9;22 )或BCR/ABL融合基因;2. 泼尼松反应良好(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v 1 X 109/L);3. 标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3 (原幼淋细胞> 25%)或中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1/M2 ;4. 如有条件进行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则第33天MRD < 10-2同时至少符合以下条件之一:5. WBC ^50 X109/L;6. 年龄>10岁;7. T-ALL ;8. t (1;19)或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9. 年龄V 1岁且无MLL基因重排。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2017年版)一、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ICD-10:C91.0)的标危、中危组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张之南、沈悌主编著,科学出版社)。
(一)体检:可有发热、皮肤粘膜苍白、皮肤出血点及瘀斑、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胸骨压痛等。
(二)血细胞计数及分类。
(三)骨髓检查:形态学(包括组化检查)。
(四)免疫分型。
(五)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FISH(必要时)。
(六)白血病相关基因。
(三)危险度分组标准。
(一)标危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所有条件:1.年龄≥1岁且<10岁;2.WBC<50×109/L;3.泼尼松反应良好(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4.非T-ALL;5.非成熟B-ALL;6.无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无t(4;11)或MLL/AF4融合基因;无t(1;19)或E2A/PBX1融合基因;7.治疗第15天骨髓呈M1(原幼淋细胞<5%)或M2(原幼淋细胞5%-25%),第33天骨髓完全缓解。
(二)中危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4个条件:1.无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2.泼尼松反应良好(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3.标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3(原幼淋细胞>25%)或中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1/M2;4.如有条件进行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则第33天MRD<10-2。
同时至少符合以下条件之一:5.WBC≥50×109/L;6.年龄≥10岁;7.T-ALL;8.t(1;19)或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9.年龄<1岁且无MLL基因重排。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2019年版)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ICD-10:C91.0)的标危、中危组患者。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张之南、沈悌主编著,科学出版社)。
(一)体检:可有发热、皮肤粘膜苍白、皮肤出血点及瘀斑、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胸骨压痛等。
(二)血细胞计数及分类。
(三)骨髓检查:形态学(包括组化检查)。
(四)免疫分型。
(五)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FISH(必要时)。
(六)白血病相关基因。
三、危险度分组标准(一)标危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所有条件:1.年龄≥1岁且<10岁;2.WBC<50×109/L;3.泼尼松反应良好(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4.非T-ALL;5.非成熟B-ALL;6.无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无t(4;11)或MLL/AF4融合基因;无t(1;19)或E2A/PBX1融合基因;7.治疗第15天骨髓呈M1(原幼淋细胞<5%)或M2(原幼淋细胞5%-25%),第33天骨髓完全缓解。
(二)中危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4个条件:1.无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2.泼尼松反应良好(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3.标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3(原幼淋细胞>25%)或中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1/M2;4.如有条件进行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则第33天MRD<10-2。
同时至少符合以下条件之一:5.WBC≥50×109/L;6.年龄≥10岁;7.T-ALL;8.t(1;19)或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9.年龄<1岁且无MLL基因重排。
(三)高危组: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泼尼松反应不良(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2.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3.t(4;11)或MLL/AF4融合基因阳性;4.中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3;5.第33天骨髓形态学未缓解(>5%),呈M2/M3;6.如有条件进行MRD检测,则第33天MRD≥10-2,或第12周MRD≥10-3。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指南与操作规范【诊断及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张之南、沈悌主编著,科学出版社)。
(一)体检:可有发热、皮肤粘膜苍白、皮肤出血点及瘀斑、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胸骨压痛等。
(二)血细胞计数及分类。
(三)骨髓检查:形态学(包括组化检查)。
骨髓原始幼稚细胞≥30%.(四)免疫分型。
(五)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FISH(必要时)。
(六)白血病相关基因。
【危险度分组标准】(一)标危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所有条件:1.年龄≥1岁且<10岁;9/L;50×10 2.WBC<9/L);10 1×8(3.泼尼松反应良好第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T-ALL非4.5.非成熟B-ALL;6.无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无t(4;11)或MLL/AF4融合基因;无(1;19)或E2A/PBX1融合基因;7.治疗第15天骨髓呈M1(原幼淋细胞<5%)或M2(原幼淋细胞5%-25%),第33天骨髓完全缓解。
(二)中危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4个条件:1.无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无t(4;11)或MLL/AF4融合基因;2.泼尼松反应良好(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3.标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3(原幼淋细胞>25%)或中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1/M2;4.如有条件进行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则第33天MRD<2-。
10同时至少符合以下条件之一:95.WBC≥50×10/L;6.年龄≥10岁;7.T-ALL;8.t(1;19)或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9.年龄<1岁且无MLL基因重排。
(三)高危组: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9/L);10 1×8(1.泼尼松反应不良第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融合基因阳性;BCR/ABL或2.t(9;22).3.t(4;11)或MLL/AF4融合基因阳性;4.中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3;5.第33天骨髓形态学未缓解(>5%),呈M2/M3;2-12,33天MRD≥10或第则第6.如有条件进行MRD检测,3-。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一、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ICD-10:C91.0)的低危、中危组患者。
二、诊断依据根据卫健委《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2018年版)》;《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4次修订)》(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血液学组,中华儿科杂志,2014);《儿科血液系统疾病诊疗规范》(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体检:可有发热、皮肤黏膜苍白、皮肤出血点及淤斑、淋巴结及肝脾大、胸骨压痛等。
2.血细胞计数及分类,生化,凝血检查。
3.骨髓检查:形态学(包括组化检查)。
4.免疫分型。
5.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FISH。
6.白血病相关基因:PCR基因检测或RNAseq。
7.脑脊液检查。
8.活检:针对骨髓干抽或者骨髓坏死的患儿。
三、危险度分组标准(一)低危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所有条件:1.年龄≥1岁且<10岁。
2.WBC<50×109/L(仅适用于无法行MRD检查者)。
3.治疗第15天骨髓呈M1(原幼淋细胞<5%)或M2(原幼淋细胞5%~25%),第33天骨髓完全缓解(仅适用于无法行MRD检查者)。
4.无其他中危、高危组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
5.MRD 标准:诱导治疗d15~19:MRD<1×10-3且诱导治疗后(d33~45)MRD<1×10-4且巩固治疗前MRD<1×10-4。
(二)中危组符合以下1项或多项:1.年龄≥10岁。
2.初诊最高WBC≥50×109/L。
(仅适用于无法行MRD 检查者)。
S2、CNSL(CNS3)和(或)睾丸白血病(TL)。
4.t(1;19)或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
5.诱导治疗d15~19骨髓M2(5%≤原淋+幼淋<20%,且d33~45骨髓M1(原淋+幼淋<5%)。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版)一、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ICD10:C91.0)的标危、中危组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张之南、沈悌主编著,科学出版社)。
(一)体检:可有发热、皮肤粘膜苍白、皮肤出血点及瘀斑、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胸骨压痛等。
(二)血细胞计数及分类。
(三)骨髓检查:形态学(包括组化检查)。
(四)免疫分型。
(五)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FISH(必要时)。
(六)白血病相关基因。
(三)危险度分组标准。
(一)标危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所有条件:1.年龄≥1岁且<10岁;2.WBC<50×109/L;3.泼尼松反应良好(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4.非TALL;5.非成熟BALL;6.无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无t (4;11)或MLL/AF4融合基因;无t(1;19)或E2A/PBX1融合基因;7.治疗第15天骨髓呈M1(原幼淋细胞<5%)或M2(原幼淋细胞5%25%),第33天骨髓完全缓解。
(二)中危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4个条件:1.无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2.泼尼松反应良好(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3.标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3(原幼淋细胞>25%)或中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1/M2;4.如有条件进行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则第33天MRD<10-2。
同时至少符合以下条件之一:5.WBC≥50×109/L;6.年龄≥10岁;7.TALL;8.t(1;19)或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9.年龄<1岁且无MLL基因重排。
(三)高危组: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泼尼松反应不良(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2.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3.t(4;11)或MLL/AF4融合基因阳性;4.中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3;5.第33天骨髓形态学未缓解(>5%),呈M2/M3;6.如有条件进行MRD检测,则第33天MRD≥10-2,或第12周MRD≥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