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
- 格式:docx
- 大小:22.02 KB
- 文档页数:3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一、重点注释默写:《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2、【四时】3、【歇】4、【夕日欲颓】【颓】,5、【沉鳞】6、【欲界之仙都】7、【与】《记承天寺夜游》1、【念】2、【相与】3、【中庭】4、【空明】5、【盖】6、【但】7、【耳】二、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三、理解性默写:1、《答谢中书书》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2、《答谢中书书》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3、《答谢中书书》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4、《答谢中书书》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5、《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6、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复杂又旷达情怀的语句:四、课内简答题:1、《答谢中书书》中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答谢中书书》全文抓住哪一个字来写?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描写上有哪些特点?3、赏析《答谢中书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找出《答谢中书书》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起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记承天寺夜游》中“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6、《记承天寺夜游》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7、《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参考答案:一、重点注释默写:《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3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1)晓雾将歇.(2)月色入户.(3)夕日欲颓.(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3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333.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334.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人(请用文中一个字来作答)。
【答案】331.(1)消散(2)门(3)坠落(4)只,只是332.(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33.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334.闲仙【解析】33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1)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歇:消散;(2)句意:月光照在门上。
户:门;(3)句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颓:坠落;(4)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但:只是。
33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答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的耸入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交相辉映四季全、都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消散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争相跳出水面人间的自从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只欣赏代这种……的人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北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美好),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考虑,想到于是到也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睡觉共同、一起在院里形容水的澄澈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的水藻和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交错纵横原来是只是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清闲的人……的人罢了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注释默写:《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欲颓】夕阻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5、【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6、【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7、【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1、【念】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中庭】院子里。
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大概是。
6、【但】只是。
7、【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7 《短文两篇》比较阅读训练(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4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二)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一.解释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但.少闲人()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遂至..寻张怀民()()二.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清:清流见底()回清倒影()水尤清冽()其境过清()寻:寻张怀民()寻向所志()寻病终()念:念无与为乐者()念鬼()三、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文言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知人论世(公元456—536年)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卒后谥贞白先生。
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生于江东名门,却质性高洁,喜爱山水,故辞官隐居。
有著作《陶隐居集》《本草经注》等。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徵)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题目解析朗读课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字词疏通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①山川:山河②之:的③共谈:共同谈赏的。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为文人雅士共同赏叹。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①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②四时:四季。
③俱:都。
【译文】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①歇:消。
②乱:此起彼伏。
③颓:坠落。
④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⑤竞跃:竞相跳跃。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①实:确实,的确。
②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③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译文】这实在是人间仙境。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注释默写:《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2、【四时】3、【歇】4、【夕日欲颓】【颓】,5、【沉鳞】6、【欲界之仙都】7、【与】《记承天寺夜游》1、【念】2、【相与】3、【中庭】4、【空明】5、【盖】6、【但】7、【耳】二、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田单即墨之战》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
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
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
即墨大夫出战而死。
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
”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
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
三年而犹未下。
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
”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
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
立乐毅为齐王。
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组是()A.及城溃及:到了…的时候B.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营乃:于是,就C.各去城九里而为垒去:距离D.所以三年不攻者所以:用来……的方法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A.独田单宗人皆以铁笼得免B.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C.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D.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3.下列句式与“为燕所撑”相同的一项是()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B.岂能为暴涨移之去(《河中石兽》)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D.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4.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单智勇过人,带领即墨百姓守卫即墨三年,没有让燕将乐毅攻下B.燕昭王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不轻信谗言,办事果断C.乐就三年未攻下即墨,不是想“南面而王”,而是想让燕昭王立他为齐王D.“独四单宗人以铁笼得免”从正面描写了田单的“多智习兵”;乐毅三年未或下即墨,是从侧面烘托了田单的“多智习兵”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7 《短文两篇》比较阅读训练(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4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二)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一.解释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但.少闲人()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遂至..寻张怀民()()二.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清:清流见底()回清倒影()水尤清冽()其境过清()寻:寻张怀民()寻向所志()寻病终()念:念无与为乐者()念鬼()三、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0《短文二篇》释词默写翻译练习侣俸中学陶鸿中(一)文言词语听写及释词。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共同)谈。
高峰入(耸入)云,清流见(看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四季)俱(全都)备。
晓雾将(将要)歇(消散),猿鸟乱(此起彼伏)鸣;夕日欲颓(快要落山。
颓,坠落),沉鳞(水中潜游的鱼。
鳞,代鱼)竞(争相)跃。
实是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之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门),欣然(高兴的样子,高兴地)起行。
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遂(于是,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只是)少闲人(清闲的人,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如吾两人者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二)理解默写。
(三)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重点实词讲解:1、交辉:2、晓雾将歇()3、欲颓()4、与()其奇者5、念()无与为乐6、相与:7、空明:8、但()少闲人9、闲人:10、沉鳞:二、文中重点虚词讲解:1、山川之美()2、欲界之()仙都3、与其()奇者4、步于()中庭三、一词多义或用法相同的词。
1、夕日欲颓()颓然乎其间者()2、与()其奇者无与()为乐者3、寻()张怀民末果,寻()病终4、欣然起()行起()于鲁5、遂至()承天寺寡助之至()6、交()辉藻荇交()横阡陌交()通7、清流见底()以其境过清()8.、.自康乐以来()以其境过清()四、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五、美文赏读:1、《答》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水之(),仅只八字,却从()、()两种视觉,写了()、()、()三重风物。
“两岸”到“俱备”这四句,又改用()、()的视觉极目远眺。
以上这几句,都是写的是()景,后四句则转入()景描写。
(见教学参考书)2、《记》文章虽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的心境。
(见教学参考书)3、请你赏析《记》中写景名句。
六、比较阅读:1、从文体看,甲文是一封(),乙文是一篇山水()。
都是通过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课内部分
文学常识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南_朝人、_思想_家_陶弘景_,著有_《陶隐居集》_。
内容结构
中心思想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古今异义
⒈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⒉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词类活用
⒈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⒉夕日欲颓.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词义辨析
⒈欲①夕日欲.颓(将要)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③欲.穷其林(想要)
⒉共①古来共.谈(共同)②为字共.三十有四(一共)
⒊乱①猿鸟乱.鸣(纷乱)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战乱)
⒋奇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丽)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词语解释。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赏析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
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
(1)念无与为乐者()(2)盖竹柏影也()
(3)晓雾将歇()(4)四时俱备()
10、用原文填空(3分)
(1)《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之美的句子是:
答:
(2)《答谢中书书》中描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答:
11、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闲人”即清闲之人,也就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之人。
B、(乙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句,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的特点。
C、(甲文)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苦闷心情。
D、(乙文)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心态。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每句2分,共4分)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
②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参考答案
9、(2分)念----想到盖----原来歇----散四时----四季
10、(3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2分)A
12、(4分) 张怀民也没有睡,一同走到庭院中。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山峰高耸入云,溪流清澈见底)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
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答谢中书书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
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
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
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
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