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_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课件_川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4.67 MB
- 文档页数:67
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世界现代史第二学习主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中的第二课。
第一课讲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本课紧接着讲到该体系形成后,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但经济的繁荣也孕育着危机因素的增长,经济危机已不可避免。
1929年10月,随着美国股市的崩溃,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了。
这场危机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迫使各国垄断资产阶级想方设法寻找出路。
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上任后实施了一场名为新政的改革。
改革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改革措施涉及财政、工业、农业等各个方面。
改革使美国在经济上得以摆脱并逐渐复苏,还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在政治上使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得到巩固,还为后来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但是,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也就无法避免新的危机。
在接下来的一课将要讲到德国、日本在经济危机打击下走上法西斯道路,把世界推向新的大战危机。
可见,本课内容讲的就是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由相对稳定到开始走向危机的这段历史,是本主题的中心环节部分。
本课与前后课之间有直接的因果联系,处在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
另外,不管是在国际关系史中,还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中,还是在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中,本课内容都是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二、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记住一战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时间和地点,归纳此次危机的特点。
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影响。
2、能力与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此次危机的特点,培养其归纳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政府的改革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通过了解罗斯福的生平事迹,学习其强烈的自我意识、顽强的创新精神、自主发展的意识。
“繁荣”背后危机的萌芽滋长从理论上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由危机、停滞(即萧条)、中等活跃(即复苏)、生产过剩(即高涨)四个阶段构成。
危机通常在以经济繁荣形式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达到顶点时爆发。
危机中,工厂停工、倒闭,失业人数剧增,生产下降。
生产降至低点徘徊,市场冷清,形成停滞阶段。
接着出现降价销售存货,更新设备,采用新技术,对生产资料需求增长,就业扩大,社会购买力提高,生产逐渐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出现中等活跃(复苏)。
继而,生产快步发展,市场活跃,重新进入生产过剩,又叫“繁荣".当生产大大超过市场需求时,新的危机又到来了.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暴发的缘故、表现与特点,培育学生归纳、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2)分析罗斯福新政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培育学生从文字资料、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
二、进程与方式(1)运用历史资料(文字资料、图片等),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明白得;(2)运用分析与讨论,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明白得历史概念和本质,提高学生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背景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到安不忘危的道理。
(2)通过对经济危机暴发的缘故的探讨打开学生的视野,学习放飞自己的思想。
【教学重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教学难点】经济危机中涉及到经济学知识及《国家工业振兴法》。
【教学方式】本课时所利用的教学方式有:讲述法、讨论法等。
学习方式有:学生分组探讨法、自主学习法等。
【课前预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大发战争横财,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一战后通过华盛顿会议使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不相上下,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域又成功地抑制了日本势力的膨胀。
能够说一战后,美国成了那时世界经济中心,经济曾一度显现繁荣景象。
1929年,胡佛总统在他的就职演讲中称:“我对国家的以后毫不忧虑,它辉煌灿烂充满希望。
”“咱们的生活已经达到世界历史上的新高度,没有一个国家比美国更有保障了”可是,短短八个月后,美国却流传着一则悲凉的幽默话:“你必需排队才能挤到窗口跳下去。
”这一戏剧性的转变究竟是因什么缘故呢?那时的美国能走出低谷吗?一、空前严峻的经济危机教师:什么是经济危机?学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进展进程中周期性暴发的社会经济大混乱,其大体特点是生产多余。
教师:二、说一说经济危机暴发的缘故及时刻学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是那时世界经济的中心,经济曾一度显现繁荣景象。
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案1一、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记住一战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时间和地点,归纳此次危机的特点。
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影响。
2、能力与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此次危机的特点,培养其归纳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政府的改革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通过了解罗斯福的生平事迹,学习其强烈的自我意识、顽强的创新精神、自主发展的意识。
通过对罗斯福新政内容和影响的讲述,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
帮助学生懂得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如何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
二、教学重点1、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2、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影响三、教学难点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涉及经济学方面的一些知识,概念性强,初中生难理解。
2、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影响罗斯福新政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头绪多,理论性强,难理解。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活动探究法五、教学用具:多媒体、历史图片等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流程活动一:播放影像片段,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最近的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直击华尔街风暴》,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了解当今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由此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美国今年9月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某些国家甚至发生为经济危机,不断蔓延,波及全球。
那么,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情况、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美国在历史上是如何应对的呢?(学生可以讨论经济危机发生时的现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就知道了。
由此引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课题)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活动二:播放历史图片、历史材料,探究学习新课的第一部分内容——经济危机(1)老师播放图片(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市场的情景),让学生知道这次经济危机发生的时间、国家。
罗斯福新政罗斯福全名:富兰克林·D·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1882—1945)18岁时考入哈佛大学,攻读政治,历史和新闻专业,又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法律。
后来从政,先后任过纽约州参议员和州长。
中年时,他因患病,双腿瘫痪,只能以轮椅代步。
他任美国总统期间,实行新政,维护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领导美国参加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并取得胜利。
一、罗斯福是如何实施新政的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爆发于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于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不可回避的要研究这段历史。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
在此之前的 1929 年夏天,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 268 上升到391, 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人们见面时不谈别的,只谈股票,直至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还信誓旦旦地向公众保证:“这一繁荣的景象还将继续下去”。
但是,10月24日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由5000多亿美元的顶巅跌入深渊,使5000多亿美元的资产,一夜间,化为乌有,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
86000 家企业破产,5500 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GNP 由危机爆发时的 1044亿美元急降至 1933 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 150万猛升到 1700 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 1913 年。
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农民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取代了焦头烂额的胡佛,当选为美国第 32 届总统。